如何树立法律权威

合集下载

管理学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课件

管理学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课件

主 体—— 广大人民群众
国家事务
“治”
——依法 管理
经济文化事业 社会事务
“法” —— 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 本大法,具有最 高的法律效力。
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依宪治国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律思维是排除个人的主观感情,依循法律 逻辑,合理地从法律之立场去思考问题、处理 问题的思维方式。——王泽鉴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 蕴含着公平、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 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 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 性思维。
• 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 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法制更偏重于法律 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 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 序的稳定。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义的法治) 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 由此可见,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法制, 也就谈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律的形式化 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实质意义的法治)的 更深一层的内涵。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 本制度保证。

《树立法律的权威》课件

《树立法律的权威》课件

2
加强司法改革
通过改革司法系统,提高法院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增强司法的行使力度。
3
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保障法律的权威的机制
1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 法律监督机制
坚持依法治国,形成全社会共同尊崇法律的氛围, 将法律权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从制定到执行,保障法 律的权威和有效实施。
3 法律宣传和普及机制
4 司法监督机制
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 理解,增强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建立完善的司法监督机制,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 性和权威性,维护法律的权威。
结语
树立法律的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每一个人都应该尊崇法律、 遵纪守法,共同维护国家法制建设的稳定和长久。
法律有最高的权威。法律的权威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宪法的权威。
法律的权威
法律的权威来源于立法过程中 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以及法律 的普遍适用性。
司法的权威
司法的权威来自于法院对法律 的解释和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 性。
树立法律的权威的途径
1
完善法律体系
建设健全、统一、科学的法律体系是树立法律的权威的重要途径。
《树立法律的权威》PPT 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来深入了解如何树立法律的权威,以维护国家法制建设的 稳定和长久。探讨法律的权威来源、树立法律的途径以及保障法律权威的机 制。
概述
法律的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中所拥有的令人尊重和服从的权力和威信。它对 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实现社会公正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法律的权威面临着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们需要思考如何 进一步巩固和树立法律的权威。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500字左右的论文)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500字左右的论文)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500字左右的论文)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500字左右的论文)1.一、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 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一)进行普法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2.论文摘要: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一尊严.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法律观念,法律权威通过一些资料表明当今大学生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依然较低.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众所周知的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加大教学力度.2、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3、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二)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热情.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自觉的遵纪守法,而且能够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使同学们树立起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观念.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使其在行使自己权利时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3.大学生是半只脚已经迈入社会的群体,是数量相当庞大的人群.我们法律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了社会法律意识形态的未来趋势.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观念不同,造成了每个人之间对同一事物的的看法各有不同.虽然不是要要求每个人必须怎样,但大家至少都应该明事懂理.平时可以多看看“今日说法”等有关法律的节目,看得多了,至少可以让自己不再对“法”一无所知.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存在着官管民的传统观念,而淡化了法律的权威.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风气,但也是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改掉自己的旧观念,为人处世要刚正不阿,不要去学太多社会上那些不好的风气.凡事要和对方讲理,而不是武力镇压.总之,维护法律的权威包括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当然,斗争是以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大学生法律理论,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是现代法律观的理论表现.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居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大学生法律理论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法理学).它居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讨法律的普遍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和法史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部门法学,即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行法律(国内法、国际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宪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内容.除此而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自己整合一下,书上的概念抄点,差不多了。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2020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作业试卷一一、材料分析题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时刻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大家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同抗病疫。

无数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民警更是逆向前行,决心不退。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除了对外地返市人员进行仔细摸排、管控外,重点对辖区居民小区外来人员、小区车辆逐一进行登记并进行测温,确保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管控。

但总有一些人,无视法律,无视规定,一意孤行,拒不配合进行出、入登记与体温检测等。

对拒不执行者,将会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妨害公务罪等刑事犯罪。

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20分)答:1、法律权威的含义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bai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

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

其次,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

它不但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要求执政党的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而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要自觉地认同和崇尚法律,并外化为积极主动的实际行为。

2、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原因(1)法律权威是实施法治的基本要素。

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

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从表层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指的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而从实质意义上来讲,它则是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

法只有树立起极大的权威,才会为社会成员所尊重、信赖和崇尚,并体现于他们的行为之中,从而实现由“应然”法治到“实然”法治的跨越。

如果法失去权威,就如同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随意地蔑视、嘲笑和践踏,甚至被一些工具主义者玩弄于股掌之上。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副本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副本

法律权威-基本含义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 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 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 行为均需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 一的权威。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 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 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 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维护社会主义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 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 盾靠法的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护者
自觉树立社会 主义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坚持党的 领导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
有赖于国家的努力
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 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 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的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说,应 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的 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 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树立法律权威路径

树立法律权威路径

树立法律权威的路径探析摘要:法律权威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关键。

我国存在着立法未充分体现公意、执法主体法律素养缺失、司法独立举步维艰、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等问题。

树立法律权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减轻执法负担、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有利于司法独立,有利于保护社会主体的权利。

完善立法以形成良法之治、加强执法机关法律素质教育、树立司法权威、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树立法律权威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法律权威立法执法司法引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1]顾名思义,法律权威则为法律所具有的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树立法律权威有利于司法独立及保护社会主体的权利。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进,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权威的缺失已成为法治建设的瓶颈。

立法未充分体现公意、执法主体法律素养缺失、司法独立举步维艰、公民权利意识淡薄。

树立我国法律权威势在必行。

一、我国法律权威不足之表现1.立法未充分体现公意立法是一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法律体系。

但民意体现及法的质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一方面,立法者在法律制定过程中,未充分听取法案的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和看法,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立法参与。

同时,很多人大代表在选举完以后并未充分调查了解选民的意愿和看法,其所提议案脱离了选民的要求。

如今年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所提出的”雷人”的提案,诸如恢复繁体字等只是从人大代表自己的个人意愿出发,而未认真收集选民的意见和看法,并未真正成为选民的代表。

另一方面,立法的质量不够,亲和力不足。

有的法律规定得过于笼统、抽象,缺乏操作性,使人在应用和遵守时难以准确把握和理解;有些立法违背了立法规律或者立法技术存在问题,使法不能或者很难在社会中有效实行;有些法律在制定时欠缺对现实情况的考虑,使法的制定和变动缺乏严肃、慎重的态度;而有的法律则以一种晦涩难懂的语言予以表达,使法律成了纯粹的精英游戏。

论法律权威的树立与维护

论法律权威的树立与维护
法律 权 威 的重 要 性 法律权威的基本含 义, 就是指法律在整 个社会 调整机制

本质上是一种刑法化或者 国家化 的法律体 系, 这种公法 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 权力文化” 即公权力 的张扬 和 , 人民权利的萎缩。老百姓更多的是义务而 不是权利 。“ 法 公 文化 、 权力文化使得 中国法律很 少能从普通民众的利益 出发 , 目的也不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 , 而是维护 统治阶级一个 阶 级的利益及统 治的稳定 。所 以, 中国老百姓 从本质上认 为法 律并不 是 为 他 们服 务 的, 是 压 迫、 制 、 削 他 们 的 工 而 控 剥 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 , ” 法对于社 会大 众而 言 , 不是陌 生 若 的, 便是一种虚假 而徒然的设置 , 权威的缺失便也是 自然而然 的事情了。
( ) 统 文化 的 冲击 一 传 数 千 年 来 形 成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是一 个典 型 的 以 血 缘 为
原点的、 以熟人为连带 的关 系社 会。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 王 权和皇权的社会 , 实行的是 人治的治国方略 , 国家管理靠的是 皇帝 的贤明和大臣的才干。就算法家提出的法治也是为了实 现 人治 的工具 , 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法治。我们的文化传统 是
王天旺 董 亚 娟 ( 共张 家 口市委 党 校 , 北 张家 口 0 50 ) 中 河 7 00
摘 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 的十七大报告 的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部分 , 先后三 次提到 了‘ ‘ 权威 ’ ’ 这个 词 而每 次提到 的 “ 权威” 与法律有关, 都 可见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树立和 维护 法律权 威, 是实施依 法治国方略 的迫切 需要 。在全 社会树立法律 权威 , 坚定 不 移 地 实 施依 法 治 国基本 方略 , 障 国家 长 治久 安 和 社会 和 谐 稳定 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保

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

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

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法治观念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三要义、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理解;易考选择题)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三要义】(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法治都是与特定的政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

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正确与否、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没有科学的法治理论就不可能取得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考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价值追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的呼唤。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1)信仰法律。

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

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

(2)严格遵守法律。

必须用实际行动保卫法律自尊,确保法律实行。

参予社会活动,实行个人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严禁违背法律规范。

(3)服从法律。

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
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保护法律。

争做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备良知的护法者。

1、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2、法律权威不可能将全然创建出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

法律权威的践行主要靠法
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就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必要的外在
强制力就是践行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信任和信仰
法律,才可以自觉保护法律的权威。

3、如,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甚至见死不救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
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其实,帮扶弱者、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
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体现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老年
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以及不少地方制定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
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这对践行法律、弘扬正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大学生要
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树立宪法权威教案

树立宪法权威教案

树立宪法权威教案
以下是一份以树立宪法权威为主题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宪法的重要地位和权威性,培养学生尊重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宪法权威的体现和重要意义。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尊重宪法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三、教学准备
宪法相关资料、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聊一聊宪法。

大家知道宪法是什么吗?
生:是很重要的法律。

师:对呀,宪法非常重要。

那宪法都有哪些重要的地方呢?谁来说说。

生: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师:没错,那宪法的权威体现在哪里呢?
生:它是其他法律的基础。

师:很好,还有呢?
生:所有人都要遵守宪法。

师:对呀,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那我们为什么要树立宪法权威呢?
生:这样国家才能稳定。

师:对,只有树立宪法权威,我们的国家才能有序运转。

那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维护宪法权威呢?
生:遵守宪法的规定。

师:还有呢?
生:宣传宪法。

师:非常棒!那我们来看看这些例子,说说他们做得对不对。

(展示案例)
……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宪法的权威,大家都记住了吗?
五、教学反思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和引导。

论法律的权威性

论法律的权威性

法 商 研 究1997年第2期(总第58期)论法律的权威性张 德 淼当代中国法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那么,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回答多种多样:有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政治的原因,经济的原因,更有文化的原因和道德的原因。

笔者以为,无论哪种原因,都具体表现为法律没有权威性。

法律的权威性是什么,其意义如何,法律是否应具有权威性,历史和现实的回答如何,当代中国将怎样树立法律的权威性?这些正是本文要探讨的范围。

一、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意义亚里士多德对法律的权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在一个城邦中,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执政者和公民团体只应在法律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抉择,两者都不该侵犯法律”。

①他还认为,“法律所以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必须经长期的培养”。

②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主张用“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法律的权威性,把法律权威的重要性抬高到“治”和“乱”的高度,强调“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③西塞罗说:“罗马帝国成功的秘诀在于罗马法的魔力”。

④卢梭指出,在民主共和国,法律是社会公意的体现,具有至上的权威性;统治者仅仅是法律的臣仆,他们的一切权力来源于法律并须依法行使。

如果要给“法律的权威性”下个简单定义,那就是指法律效力的至上性和法律权威的最高性。

在现代社会中,它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国家机关的一切职权根源于法律,并要依法行使;(2)一切政党、组织和公民个人均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3)当权者的个人意志与法律出现矛盾时,法律高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4)司法中法律与社会的道德、宗教信念发生冲突时,法律高于其它一切社会规则和观念;(5)国家的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应向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负责,受其监督、制约。

法律权威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障法治畅行,保障法律所体现的人民意志被忠实地执行,保证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证违法犯罪行为被依法追究。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个人的法治观念,是从事法治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

法治观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这一进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法治都是与特定的政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不能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

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

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准绳,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个人权益。

法律权威既是法律的基本属性,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因此,要树立法治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制的健康发展。

首先,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是公民充分认同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自觉尊重和遵守法律的基础。

要加强法律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使全体公民明白法律的普遍适用和权威性,树立为法律服务、遵守法律的意识,不仅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公民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对法律的认同和尊重。

只有全民树立法律意识,才能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其次,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法律执行力。

法律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有效维护法律权威。

要加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法律执行评估机制,强化对法律执行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纠正。

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素质,确保法律得到贯彻执行。

只有加强法律执行力,才能有效维护法律权威,保障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再次,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律权威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

要加强司法独立,确保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依法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为社会提供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司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完善司法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决策公正合法。

只有实现司法公正,才能树立法治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最后,树立法治理念需要加强法律宣传。

法律宣传是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让公众了解法律,知道如何维权、遵纪守法。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树立法律权威,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第十一专题思修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十一专题思修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价值
法治思维 强调集中社会大众 的意志进行决策和 判断,是一种“多 数人之治”的思维
人治思维 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第一,法律至上。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 第二,权力制约。 权力与职权。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力与腐败。 第三,公平正义。 第四,人权保障。 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 保障和司法救济。 第五,程序正当。 实体正当与程序正当。

3. 第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第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第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 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 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 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 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四、当代大学生要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和义务 (1)法律权利的概念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认为,权利就是一定的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权利 人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义务人所保证实 现的法律手段。 法律权利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第二,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 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义务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 存,互利共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 务的权利。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 又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法律权利与法律 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 正义的重要方面。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加强法治监督和执行力度
培养法律思维和习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的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法律思维和习 惯,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应该
了解法律规则:深入了解法律规则,明确权利与义务,知道在各种情况下自己应如何 行为
注重证据和事实:在处理问题时,注重证据和事实的收集和分析,以事实为依据,以 法律为准绳
1
2
3
4
总之,自觉尊法学 法守法用法是每个
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 法治观念,自觉遵 守法律规定,运用 法律手段维护自身 权益,共同推动社
会的法治建设
同时,要加强法治 宣传和教育;加强 法治监督和执行力 度;培养法律思维 和习惯;加强法律
服务体系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建设一个更加公 正、和谐、法治的
学习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法律知识,如阅读法 律书籍、参加法律培训等 深入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法律的含 义和规定,明确法律的意图和要求 掌握重点:要掌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如民法、刑法等 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法律也在不断 更新和完善。要关注法律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新 的法律规定
正确用法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 如媒体、社区活动、学 校教育等,加大法治宣 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
,要注重 实效,让受教育者真正 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
律素质
创新教育方式
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如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 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
和运用法律知识
强化实践环节
社会
-
THANK YOU
ENGLISH
可爱/简约/卡通
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总之,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法律权威的树立与维护

法律权威的树立与维护

法治国家的构建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已经成为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法治国家的构建与发展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法治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与发展法治国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法治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法治可以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法治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法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家治理中,法治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法治可以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法治可以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最后,法治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尽管法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有些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其次,法律实施不够严格,一些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公民缺乏法律信仰和维权意识。

三、如何构建与发展法治国家为了构建与发展法治国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法律体系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在制定法律时,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法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机关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依法行使职权。

同时,要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公正、廉洁、高效地行使职权。

2.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媒体宣传、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等,让公民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同时,要加强对公民维权意识的培养,鼓励公民依法维权、依法参与社会管理。

强化法治思维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树立法治信仰。

要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治的权威和尊严。

2. 学习法律知识。

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定,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 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在工作中,要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办理事务,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尊重他人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 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避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5. 树立法治思维理念。

要树立法治思维理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提高法治思维水平。

总之,强化法治思维方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有不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