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莆田历代探花简介
莆田历代探花简介“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
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
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
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莆田古代共有探花5人,分别是翁承赞、黄旸、林文、李仁杰、戴大宾。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
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曾祖翁轩,唐元和年间(806-820),入闽为官,定居漳州。
祖翁何,迁莆田,又迁长乐郡福唐(今福清)。
大中十三年(859),出生于福唐县文秀乡光贤里(今福清县新厝乡七林村)。
父翁巨隅,曾任恭王府谘议参军、少府监。
孙翁鉴、翁载、翁希愈。
从子翁乾度,官左补阙,有子六人:翁处厚、翁处恭、翁处易、翁处朴、翁处廉、翁处休,相继登宋建隆、开宝、雍熙进士第,时称“六桂联芳”。
少时,攻读甚勤,立志功名。
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擢为探花使。
翌年,又中博学鸿词科,授职为京兆尹参军。
学问渊博,文词清丽,朝贵众口交誉,官职逐步升迁,累官秘书郎、右拾遗;留京多年,萌生归思。
以使节身份回到福州,备受王审知的礼遇,加以挽留,因朝命在身,不能久留,即回长安复命。
但已深感王审知的知遇之恩。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
朱全忠对归顺的唐朝旧臣颇示笼络,擢为谏议大夫。
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
朱全忠知翁承赞前曾使闽,与王审知有旧,便派为副使,再次赴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
二度回到福州,看到百姓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便产生终老故里的念头,但因王命难违,只好重回开封。
复命后,朱全忠以其抚辑闽疆有功,擢升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
因见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杀掉好多文人学士,难与为治,毅然辞官返里。
福建各市第一位进士,唐九牧林鼻祖排第二,金门倒二
福建各市第一位进士,唐九牧林鼻祖排第二,金门倒二科举制度源自隋代,隋唐开科取士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重,因进士科制度最全、方式最灵活、含金量最高而逐渐成为后世科举就仕首选和重中之重。
古代的福建号称海滨邹鲁、文献之邦,在中国科举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进士数量和质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以八闽九地市观之,各市在古代科举的实力又大有差异,福州、莆田和泉州一直是全国十大科举强市的常客,风头尽现,相比之下其他八闽地市则显得黯淡无光。
即便如此,亦不妨碍福建各地文教之风的盛行和积极谋取功名的干劲,那么,在各市乃至全省,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启了福建科举金榜题名的先河呢,会不会还是这三个传统强市?依刘海峰《唐代福建进士考辨》梳理,福建进士始于唐代,整个唐代福建共产生56名进士(不含明经)。
以目前福建九地市的行政编制加上金门县,姑且算十个区域进行比较,追溯进士的籍贯所在地在今日的地域分布,以地域为基准不以人文认知为参考进行筛分,如苏颂,泉州府同安县人,因同安县地今改属厦门,故苏颂在统计时应归入厦门。
一、宁德市薛令之:八闽第一位进士福建第一位进士为薛令之,长溪县人(今福安市),唐神龙二年(709年)进士及第,亦宁德市首位进士。
薛令之少时家贫,聪明好学,极具诗才,曾在灵岩山腰筑草堂苦读,写有诗作《草堂吟》:“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薛令之故乡廉村二、莆田市林藻林藻,莆田市首位进士同时也是福建史上第二位进士,莆田县人(今属荔城区),唐贞元七年(791年)进士,林藻的书法学颜真卿,尤擅长于行书,极得智永遗法,笔意萧疏古淡,意韵深古,其书作杂于魏晋书法艺林之中,难辨真伪。
少负奇志,乃与泉州欧阳詹刻意文学,闽人云“欧阳独步、藻蕴横行”。
林藻之父林披是“九牧林”开派始祖,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皆官居州刺史(州牧),世称'九牧林家'。
福建明代进士表
-742677-1-1.html福建论坛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榜杨杰、林日光、林慎(闽县)、陈亨、孙昌祖、陈轼、张利民(侯官)、郭文祥、陈世浚、(福清)、唐煜、周吉、柯载(莆田)、黄大鹏(建阳)、蔡肱明、丁允甲、张潜夫、梁玉蕤、黄锡衮、吴韩起、吴第、黄鹤倦、辜允奇(晋江)、张鼎淐、洪垣星(南安)、胡丹诏(诏安)、卢若腾、叶翼云、郭贞一、张朝綖(同安)、方文耀、张鸣骏(龙溪)、张若仲、林翰冲(漳浦)、张际熙(长泰)、陈羽白(南靖)、李光熙、李开芳(平和)、林明顺、郭启宸(海澄)、谢禧昌(镇海卫)、刘中藻(福安)福建明代进士表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榜魏云、黄绶、何文信、郑贞仲(闽县)、林器之、叶德潜(侯官)、陈信之、林信孚(怀安)、林文寿(长乐)、王元范、李升、林嘉、林大同、蔡士实、张必泰(福清)、陈执中(连江)、郑廷实(永福)、林德亨(福安)、郑潜、龚与时、林衡(莆田)、邓原忠(沙县)、陈章应、何德举、(晋江)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榜倪炯、孙崇、陈曾(闽县)、陈益(侯官)、卓润、王福、林细(怀安)、陈仲完、罗知、陈湜、陈洵仁(长乐)、夏伸、郑坦、王暾(福清)、李琳、丁坤、林瑜、陈焕、林龟年(连江)、余玱、高景材(罗源)、陈宾、朱聪(永福)、薛晟(福宁)、郑公质(宁德)、黄俊、周弼、黄性初、高成(莆田)、吴懋(仙游)、叶复、叶耀、叶规、李增(建安)、郑赐、郑辅、曹文、张和、张文贞、涂郁(瓯宁)、丁显、罗寅、任清(建阳)、李浚、江观、易璘(松溪)、陈淇、范朗(政和)、邓文铿、丁永保(沙县)、张子恭(长汀)、李子清(连城)、周文通(邵武)、黄伯珪(光泽)、黄惟清、周同生、杨本初(晋江)、刘安生(安溪)、周宗起(漳浦)、黄仁义(南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榜唐震、胡龙(闽县)、王广(侯官)、冯伏、潘善应(怀安)、王辛、林京、陈坚(福清)、游义生、陈昂(连江)、郑义(闽清)、彭贡(永福)、吴廷进(福宁)、曾寅(宁德)、郑云、程士(莆田)、翁德(瓯宁)、吴安生、冯亮(晋江)、刘海、陈炯(龙溪)、董幼颖(长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许观榜林义(莆田)、张显宗(宁化)、吴言信(邵武)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榜高泽、高祯(闽县)、唐泰、李广祐(侯官)、孔延(怀安)、林英(连江)、林保童(宁德)、林曾、许遇生(莆田)、刘复(建安)、张贵(瓯宁)、童英(崇安)、王耈耇(南平)、郭文昌(晋江)、王中、陈福山(同安)、林珤(龙溪)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榜陈(闽县)、林荣(仙游)、程赐(建安)、黄浚、陈观、林安(瓯宁)、林惟和、庄见才(晋江)、李容(同安)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榜张聪(闽县)、叶福(侯官)、曾芑、余灏(怀安)、陈义生(永福)、黄宜(宁德)、林洪、陈道潜、黄重、陈继之(莆田)、杨子荣、雷填(建安)、刘德、李瑀、陈绶(瓯宁)、吴琬(建宁)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榜严光祖、郑澜、王槐、陈立本(闽县)、陈贞、胡敬(侯官)、程春、洪顺(怀安)、陈佛(福清)、陈中(罗源)、许瑢(闽清)、黄锐(永福)、吴同、马忠(福宁)、陈宗孟、林泰(宁德)、林寿、萧显(福安)、林要、顾本德、陈安泰、黄谦(莆田)、庄观生(兴化)、江贞、江铁、田忠(建安)、彭福(瓯宁)、徐安、陈满、潘赐(浦城)、吴廷用(政和)、季镡(南平)、吴复(将乐)、萧清、王忠、曾子荣(长汀)、刘隆(武平)、谢惠、张永隆(清流)、花润生、刘永贤、王定、黄野、吴禔(邵武)、黄应、林凤、谢敏、倪惟善、蔡惟溥、刘孔礼、林良(晋江)、辜敏道(南安)、黄仲珤、王升(龙溪)、王源(龙岩)、戴同吉、卢遂(长泰)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榜黄安、蔡慈、葛回(闽县)、林寿(侯官)、郑回、邵辉、陈闰、赵益(怀安)、陈全、陈骥(长乐)、郑添(福清)、谢霖(宁德)、林环、王信功、陈实、黄建、赵中行(莆田)、吴春、叶浚、谢沚、张珂(建安)、饶赐、林继宗(瓯宁)、裴旻(崇安)、饶生、萧福(浦城)、雷迅、蓝必宁(长汀)、杨端仪、李斯义、朱铎(晋江)、余福(惠安)、颜宝(龙溪)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榜林衡(闽县)、王善(侯官)、吴实(长乐)、陈善(连江)、高浚(宁德)、黄旸、杨慈、戴员保、陈用、林熊、黄寿生(莆田)、谢善、雷吉生(建安)、张诚(建宁)、叶晹(同安)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榜林志、戴乾、郑阎、黄泽、林硕(闽县)、孙曦(侯官)、林文沣(怀安)、马铎(长乐)、陈润(连江)、陈琦(福安)、卢质中、黄常祖、吴潜、余文、吴诚、王凯(莆田)、陈原祐(建安)、高第(瓯宁)、陈逊(浦城)、叶宜(南平)、胡守宗(晋江)、蒋畴(南安)、凌辉(德化)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榜陈景著、郑莹、郑塾、刘凤、陈辉、戴禧、林道、郑瑛、刘麒(闽县)、郑珞、王良、程震、林定、王弼(侯官)、林文秸、林文秩、洪英、何琼、严烜(怀安)、谢复进、曹贤、陈聪(长乐)、韩宏、曾佛(福清)、孙钦、陈銮(连江)、章润(古田)、陈彬(宁德)、林遒节、黄察、林坦、林时、余耀、方鼎、朱胜(莆田)、连智、连均(建安)、魏瑢、黄仲芳(瓯宁)、叶恕(浦城)、胡昂(松溪)、伍宗元(宁化)、梁弼、李纶(上杭)、官驹、李德全(邵武)、李绍宗(泰宁)、黄原昌(建宁)、林安、傅沇、罗闰、陈应良(晋江)、吴应宗(南安)、张守庸(同安)、陈坤奇(龙溪)、蒋志道(龙岩)、张宗、唐泰(长泰)、李贞、江澄(南靖)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榜董和、吴源、郭廉、郑宪、林真、王辉(闽县)、陈蓁、林得、林茂叔、张举(怀安)、李骐、潘正(长乐)、林奈、韩魁(连江)、郑源(闽清)、林良(福宁)、陈渠、方鲤、徐资用、王伟、林庭芳(莆田)、雷璲(建安)、刘童(建阳)、吴恭(南平)、张聚(将乐)、陈善(长汀)、罗经(上杭)、曾济、陈道曾、王彦英(晋江)、白尚德(同安)、蔡恭(惠安)、蔡穟(龙溪)永乐十九年(1421年)曾鹤龄榜洪屿、陈叔刚、林元美(闽县)、廖伯牛(侯官)、王锡、陈京(长乐)、林至(福清)、陈中、郑述、吴观、顾童(莆田)、张善(浦城)、上官仪(沙县)、吴得全(长汀)、陈详、周宏(上杭)、曾真保(邵武)、侯端(光泽)、徐升堂、柯季(晋江)、王振(龙溪)、刘锐(龙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榜张衍、罗泽(闽县)、姚铣(侯官)、陈复(怀安)、黄文政(长乐)、赵雍(连江)、林辉(莆田)、陈悌、范忠(瓯宁)、李贤祐(同安)、汪凯(龙溪)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榜赵悌、杨永、陈均厚、陈赐、杨茂(闽县)、陈顺、黄绍(侯官)、吴初(怀安)、林淮宗(连江)、陈敏政(古田)、吴任、郭逞(莆田)、谢琏(龙溪)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榜萨琦(闽县)、郑建、张文(怀安)、林文、方熙、刘武(莆田)、龚锜(建安)、赖世隆(清流)、林震(长泰)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榜郑亮(闽县)、高旭(侯官)、高耿(长乐)、赵恢(连江)、方员(永福)、李庭修、方迪、宋雍(莆田)、黄回祖(泰宁)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榜高冈、陈傅(闽县)、黄廷仪(侯官)、周杰(怀安)、黄(莆田)、张伟(沙县)、龚敩(邵武)、林兆(龙溪)、陈亹(漳浦)正统四年(1439)施槃榜孟玘、李荣(闽县)、陈纯(侯官)、郑崇(怀安)、李璨(福清)、林聪(宁德)、方澥、杨瑛(莆田)、陈升(仙游)、黄琛(将乐)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榜王英(闽县)、刘贤(侯官)、李森、郑序(长乐)、夏裕、郑敬(福清)、翁世资、顾孟乔(莆田)刘福(建安)、邹允隆(泰宁)、朱荣(长泰)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榜沈纲、陈叔绍(闽县)、黄镐(侯官)、李叔玉(长乐)、林时深、林长清、陈暄、周莹(莆田)、李梁(仙游)、马驯(长汀)、庄敏(晋江)、周宣(龙溪)、苏霔(龙岩)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榜车宁(闽县)、刘景星、唐澞(侯官)、谢琚(怀安)、何宜(福清)、陈俊、翁世用、周炎、黄誉(莆田)、徐溥(邵武)、叶普亮(同安)、郑和、潘荣、杨绍(龙溪)、欧辉(长泰)、王玭(南靖)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榜王佐(侯官)、林璟、林孔滋(怀安)、陈鸿渐(连江)、柯潜、吴智、黄深、陈善、叶峦、陈敬、吴琛(莆田)、谢燫(邵武)、张宽(南靖)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榜庄敬、王衡、邵铜、郑同、王卢(闽县)、林孔仁、林宗、娄瑾(怀安)、谢士元(长乐)、俞璟(福清)、谢瑀(闽清)、卓天锡、林时让、严洤、黄谨、郑华、宋澄、林思承、方逵、陈贵(莆田)、丁慈(建阳)、林雍、郭舒、刘孜(龙溪)、杨釜(长泰)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榜黄埙、郑克和、林迪(闽县)、王克复、林孟乔(福清)、彭韶、林棨、朱宽、陈载、吴绎思、周辙、陈亨、高橙、徐文炜、方朝宗、张洽、杨瓒(莆田)、杨仕倧(建安)、刘璋(南平)、黄观(同安)、吴森(漳浦)、陈爵(南靖)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榜叶公大、李廷美、陈炜、林清源(闽县)、黄景隆、陈惟裕(长乐)、项澄、戴浚、薛世晅(福清)、郑纪(仙游)、杨瑛(建安)、林同(龙溪)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榜杨成、郑观、李宗达(闽县)、林玭(侯官)、潘汝辅(怀安)、黄熙(长乐)、龚膺(宁德)、陈音、杨琅、吴宏密、陈按、郑淮、林诚、吴希贤(莆田)、陈迁(仙游)、袁镐(建安)、官荣(沙县)、邱宏(上杭)、余志(建宁)、李汝嘉、杨智(晋江)、陈宏、萧璇(龙溪)、沈源(海澄)、吴源(漳浦)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榜林瀚、林廷庸、王俊、黄寯、邓珙(闽县)、翁晏(侯官)、陈潭(长乐)、韩镛、林堉(福清)、陈岳、黄仲昭、林敷、林孟和、朱文环、余祈繁、柯燉、林正、黄琏、邱山、余康、陈鼐(莆田)、江沂(建安)、吴文元(瓯宁)、罗明(南平)、周璇(长汀)、包文、赵珤(晋江)、谢宁(惠安)、陈惠、颜格、魏富(龙溪)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榜陈纪、张纯、叶亨、周熊、蔡肃、郑炯(闽县)、张谷、林枢、陈鉴(福清)、陈寓(宁德)、李元镇、方守、廖德征、林和、方岳、蔡元美、陈鲤、方珪、周瑛(莆田)、龚沅(建安)、庄恭(晋江)、陈耀、董安(龙溪)、吴环、林表(漳浦)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榜邓焯、林、林浚渊、王禄、李煜、林泮(闽县)、强满(侯官)、游兴(怀安)、林清(福清)、李仁杰、高昂、方彬、黄荣、周轸、陈裕、宋岳、王玉荣(莆田)、曾拱辰、吴珙(南平)、朱钦(邵武)、黄宽(晋江)、黄荧(龙溪)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榜任文遂、郑克昭、郭珙、李尚达、张源洁(闽县)、赵明、宋宣(侯官)、王有恬、陈景隆(长乐)、黄铎、朱恺、余琦、吴仲珠、吴谷、林淮、郑钦、陈熊、黄乾亨、陈懋源、林元甫(莆田)、杨仕伟、雷仕旃、陈祥(建安)、廖中(延平)、李楫、郭资(上杭)、陈睿(惠安)、陈奂(漳浦)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榜林壂、林昊、邓焲、陈烓、陈文玉、许坦、刘芳、郑璠(闽县)、余完(侯官)、陈崇(怀安)、林璇、刘则和、林则方、林时润(长乐)、周信(福清)、张境(永福)、林俊、吴昭、李德美、黄文琳、陈邦瑞、朱悌、吴球、黄节甫、吴世腾、王朝器(莆田)、傅凯(南安)、周源(同安)、吴超(漳浦)、苏鏸(龙岩)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榜庄宥、陈宪、郭文旭、倪珏、林籥(闽县)、黄克守、林瑭(侯官)、林鐄、王定安、王鼎(怀安)、陈崇德、樊廷选(长乐)、陈义、张烜(福清)、宋端仪、郑瑗、彭甫、翁岩、林沂、林堪、张宜珍、邱天祐(莆田)、彭程(瓯宁)、叶元玉(清流)、孔经(邵武)、赵辉(漳浦)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榜姚继、戴同、林谨夫、吴锵、张泽、林焕(闽县)、林廷玉(侯官)、刘琮(怀安)、郑昊、石壁(长乐)、欧信(连江)、方璋、周进隆、姚鸣和、黄华(莆田)、滕祐(建安)、赖世传(清流)、蔡清(晋江)、胡询(南安)、吴泰(漳浦)、陈杰、王淮(福宁州)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榜郑炤、谢瀚、何显、叶铤(闽县)、王迪(侯官)、黄穆、陈仁、余征、彭景、蓝应、林长繁、欧泰、陈晦、张瑞(莆田)、徐键(瓯宁)、彭昆(崇安)、蔡杲、曾逸(龙溪)、胡承(镇海卫)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榜廖云腾(怀安)、罗荣(古田)、李廷仪(宁德)、崔仪、方良永、黄禺、方良节、林夔、方宪、许翱、杨铎(莆田)、杨旦(建安)、赖先(永定)、吴纲(建宁)、赵瑺、李聪(晋江)、张定(同安)、吴玭(龙溪)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榜林亨、林璋、林坌、许天锡、姚昊、陈熺、郑汝美、高文达(闽县)、陈时宪、郑锡文(长乐)、杨公荣(连江)、郑岳、方璘、黄澜、吴鹏、柯拱北、翁茂南、陈珀、高江(莆田)、苏信(永安)、钟文俊(长汀)、黄铭、李雍、黄信、黄、田嵓、陈腆(晋江)、张绰(龙溪)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榜王士昭(侯官)、陈文试(长乐)、林正茂(福清)、黄相、陈茂烈、陈琳、邱泰(莆田)、张秀(瓯宁)、王鍭、林珹(晋江)、谢杰、黄圻(龙溪)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榜林廷(闽县)、林琦(怀安)、谢廷柱(长乐)、陈伯献、吴希由、柯英、陈邦器、陈钟、李廷梧、陈文滔、林季琼(莆田)、李鼐(仙游)、郑良佐、顾珀(晋江)、傅浚、黄天爵(南安)、石腆(漳浦)、陈和(龙岩)、林文焕(镇海卫)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榜戴敔、林烶、郑浚、张谐(闽县)、谢廷瑞、陈玉(长乐)、黄体行、林茂达、张廷槐、朱俨、许瀚、徐元稔、林塾、林富(莆田)、滕霄(建安)、范嵩(瓯宁)、钟文杰(长汀)、梁乔(上杭)、危行、万英(邵武)、董灌、李贯、陈宁、洪聪、张禺(晋江)、黄河清(南安)、林魁(龙溪)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榜陈墀、郑行、陈达、刘竑、郑善夫(闽县)、林文缵(侯官)、邵廷瑗(怀安)、陈言(长乐)、陈铣(闽清)、陈簧、马思聪、黄巩、黄如金、顾标、周宣、黄希英(莆田)、滕远(建安)、李坚(长汀)、李源、黄瑗、林潮、留志淑、丁仪(晋江)、詹源(安溪)、陈琛(漳浦)、林文迪(宁德) 正德三年(1508年)吕枬榜周朝佐(闽县)、朱冕(怀安)、陈谈(长乐)、林通(永福)、陈天锡、陈伯谅(福清)、戴大宾、郑瓒、方宸、宋卿、吴恕、王大用、姚永、林近龙、陈杰、陈华、李纯(莆田)、郑主敬(仙游)、杨易(建安)、李墀、赖凤、林钺、陈常道、武尚文、叶宽(晋江)、吴仕典、詹惠(龙溪)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榜张孟中、赵德刚(闽县)、谢源(怀安)、郑慕(福清)、游琏(连江)、郑玉、朱鸣阳、林有孚、郭清、沈健、廖庆、翁洪、林文俊、高仁、黄大源、余瓒、郑懋德(莆田)、张鹏(浦城)、陈桓(政和)、胡琼(南平)、郝凤升(长汀)、周勋(上杭)、王宗源(晋江)、傅檝(南安)、陈烈、李旦(漳浦)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榜林炫(闽县)、李景元、林春泽、田邦杰(侯官)、彭大治、林达、黄廷宣、刘勋、林大辂、马明衡、林豫、俞应辰、郑公奇、林樯、周大谟(莆田)、田赋(瓯宁)、萧歆、黄焯、郑庆云(南平)、邱道隆(上杭)、金山(光泽)、蒋孔炀、苏辅、郭楠(晋江)、苏麒(南安)、黄伟、林馥(同安)、杨表(龙溪)、刘友仁(漳浦)、戴时宗(长泰)、林遂、陈褒(宁德)、杨茂(松溪)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榜刘世扬、郭波、郑漳(闽县)、蔡经(侯官)、陈则清、廖世昭(怀安)、陈良珍、郑宪、林文沛、郑源涣、陈毓贤、庄惟春、陈嘉谋、林公黼、戴玉成(长乐)、叶珩、黄待显、林迁乔、蓝渠、林应骢、廖梯、邱其仁、陈应之、卓居傅、王凤灵、朱可宗、柯维熊、林若周、林茂竹、方澜、张日韬、郑洛书、林仕凤、姚鸣凤(莆田)、杨茂(松溪)、陈琛、史于光、陈华、林春(晋江)、林希元(同安)、张岳(惠安)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榜林釴、谢蕡、周朝俛、叶奇、戴亢、杨叔器(闽县)、高世魁、高应顺、林成(侯官)、陈大护(长乐)、郑一鹏、陈腾鸾、史梧、黄大经、郭日休、郑登高、洪珠、黄行可、邱茂中、林益、洪锵、姚正、詹宽、林介、姚鸣鸾、顾阳和(莆田)、李默(建安)、叶逢阳(松溪)、田顼、陈贵(尤溪)、邱养浩、黄润(晋江)、韦尚贤(南安)、叶亹(漳浦)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榜许继(闽县)、王钦(侯官)、郑淮(怀安)、陈讚、李性、陈大用(长乐)、方日乾(福清)、吴世泽(连江)、姚文炤、林文华、方一兰、郑弼、朱浙、柯维骐、林应标、陈大珊、廖云龙、陈箎、方一桂、黄金、朱道澜、余洲(莆田)、黄杭(龙溪)、张素(浦城)、刘耕(宁化)、陈仲、曾仲魁(晋江)、黄瓒、黄澄(南安)、陈袖(宁德)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榜倪缉、倪组、郑允璋、陈希登、倪镜(闽县)、林坣、龚用卿、郑纲、杨烶、陈京、郑威(侯官)、陈秉雍、林承训(长乐)、毛秉铎、何世祺(福清)、王德溢(连江)、邹守愚、宋茂熙、林云同、陈继芳、吴翰、陈祥麟(莆田)、张文镐(仙游)、詹荣(尤溪)、王慎中、王宗浚、何时晋、蔡存远、伍铠(晋江)、陈健(同安)、高琅(龙溪)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榜陈节之、曹世盛、朱德祯、林继皋、陈公升、陈子文、许绎(闽县)、林璧(侯官)、郑庆、郑世威、林恕、林山、陈捷(长乐)、陈一贯(福清)、欧思诚、李士文(连江)、郑絅、郑大同、魏一恭、林允宗、林东海、陈光华、黄谨容(莆田)、王滋(南平)、李宁(建宁)、梁怀仁、洪富、蔡克廉、庄一俊、庄用宾、林性之、庄壬春、陈蕙、张志选、黄光升(晋江)、杨逢春、谢昆(同安)、林梅(漳浦)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榜郑熺、陈文浩(闽县)、俞世洁、王釴、林应亮、周亮(侯官)、陈豪、陈时(长乐)、林春、陈仕贤、薛廷宠(福清)、林华、雍澜、郑汝舟、陈位、周瑞、黄大廉、宋天民、黄献可、姚虞、黄德纯、方召南(莆田)、王应诏(瓯宁)、张明(浦城)、游居敬(南平)、米荣(邵武)、柯实卿、徐荣、陈让、何元述(晋江)、郑普、王良柱、陈储秀(南安)、刘汝楠、傅镇(同安)、李恺(惠安)、林功懋、徐表(漳浦)、曾汝檀(漳平)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榜黄宗器、杨一谟、陈元珂、林庭机、陈暹、陈士仪、林廷坣(闽县)、许谷、林廷琛、舒汀、王镗、蓝济卿(侯官)、廖世魁、马森(怀安)、吴镆、李丕显、郑锡麒(长乐)、施千祥、吴从义、翁世经、王一言、郭万程(福清)、康大和、郑质夫、黄廷用、郑芸、杨万程、陈策、黄文炳、郑富、陈云衢(莆田)、周凤岐(浦城)、周天佐、温学舜、黄鳌、汪旦(晋江)、许福(同安)、康朗(惠安)、陈天资(诏安)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榜洪世文、陈淮、黄宗概、叶春泽(闽县)、张煌(怀安)、何御(福清)、孙文锡、欧思贤(连江)方国佐、林懋植、周鲲、黄懋官、彭希贤、俞维屏、陈叙、林万潮、林应箕、黄洪毘、周宁、张秉壶、杨皆、陈应魁(莆田)、张僖(永定)、王时俭、王春复、郑一鸾、赵恒、庄思宽、许瑄(晋江)、洪廷桂(南安)、刘存德(同安)、张瑞(惠安)、林策(漳浦)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榜黄深、林大章、彭谨、林懋和、孙渭(闽县)、王应钟、许嗣宗(侯官)、陈时范、曾茂卿、陈时霖、陈玉(长乐)、李庶(福清)、黄应策、林议、李仰止、李长盛、方大乐、张英、龚云从(莆田)、朱凌(建阳)、谢国宾、王惟中(晋江)、黄养蒙(南安)、许廷用、洪朝选(同安)、陈梧(漳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榜罗一鸑、陈全之(闽县)、张邦彦、林懋举(怀安)、张德熹、魏文焲(福清)、余一鹏、李宜春、陈甘雨、邱秉文、傅卿(莆田)、邓向荣(清流)、谢彬、洪公谐、林应奎(龙溪)、卢岐嶷(长泰)、林爱民(福宁)、郭文周(福安)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榜亢思谦、姚士显、林燫、黄季瑞、郑铭(闽县)、黄履旋(侯官)、陈惟举(长乐)、高超、宋曰仁、郑东白、陈言、邱预达、朱文汉(莆田)、李佑(崇安)、李彬(尤溪)、林腾蛟(永安)、刘梁(清流)、史朝宾、黄铸、林一新、张冕、何琚(晋江)、邱瓒、庄朝宾、庄应祯、曾承芳(惠安)、王春泽、林一新、王健(漳浦)、王惟恕(长泰)、蔡文(龙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榜郑逑、陈柯(闽县)、王应时(侯官)、陈元炎(怀安)、卓尔(长乐)、毛孔墀(福清)、林烶章、黄士观、郭应聘、柯本、翁梦鲤、黄谦、林兆金、方攸跻、昌应时(莆田)、何廷钰(邵武)、田杨、李缵、薛天华、丁自申、尤烈、周良寏、郭立彦、朱安期、郭良璞(晋江)、傅夏器(南安)、王三接、李春芳、陈道基(同安)、李慎、黄大节、郑一龙、张峰(惠安)、颜会(龙溪)、朱天球、王应显、徐鼎(漳浦)、刘一桧(长泰)、游天廷(镇海卫)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榜陈谨、蔡本端(闽县)、陈奎(怀安)、郑源彬、陈懋观、石梁、陈瑞(长乐)、黄仁蕙(福清)、孙用(连江)、方万有、黄休泰、郑茂、陈志、方攸绩、李寅实、萧奇勋、吴元玉(莆田)、杨棐、张存义、林命、雷金科(建安)、徐浦(浦城)、庄士元、丘有嵓、史朝宜、江万仞、李伯遇、张乔桧、史朝富、王宗会、许宗镒(晋江)、李一阳(同安)、戴一俊、黄森、林富春(惠安)、吕旻、李瑚、黄泮(龙溪)、林敬、叶期远(漳州)、黄乾行(福宁)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榜陈联芳、张、郑云蓥、林应雷(闽县)、陈复升、林德(长乐)、薛曾、何邦礼(福清)、吴文华(连江)、戴科、林润(莆田)、陈纪(瓯宁)、何廷锦(邵武)、史朝寀、陈选、许自新(晋江)、林丛槐(同安)、陈子佐(惠安)、黄文豪(龙溪)、江潮、蔡明复、汤应科(漳浦)、胡文(诏安)、黄镆(镇海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榜蔡茂春、林朝聘(闽县)、陈茂兴(福清)、林茂勋、林舜道(怀安)、陈省(长乐)、林澄源、林奇迪、林灿章、林应节、游日章、陈思忠、彭文质、陈云桂(莆田)、黄嘉宾(崇安)、蔡万、林奇材、刘大遗、蔡一槐、王徽猷(晋江)、黄襄、欧阳模、洪有第(南安)、詹彬(安溪)、林士章(漳浦举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榜林烃(闽县)、郑惇典(侯官)、陈洙、陈应春(长乐)、薛德统(福清)、王宜、叶士宾(莆田)、陈烈、杨成名(建安)、滕伯轮(瓯宁)、徐柏(浦城)、王同讚、林乔相、陈邦颜、吴从宪、张国谦、周标、庄国祯、许天琦、孙振宗(晋江)、陈学伊、黄思近(南安)、郭梦得(同安)、郭良(惠安)、吴善(龙溪)、蔡一楠(漳浦)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榜赵奋、林元立、陈鸿猷、施爱(闽县)、林如楚、魏体明、潘仲徽(侯官)、严用和(怀安)、林世章(长乐)、施观民(福清)、陈经邦、陈诰、唐维城(莆田)、程实(瓯宁)、林云程、杨珂、赖廷桧、黄才敏、李大澜、苏士润、李泽、周良宾(晋江)、张凤征、萧复阳、池浴德(同安)、郑一信(惠安)、詹仰庇(安溪)、金铉(龙溪)、林梓、张纯、林偕春、杨守仁、林绍、胡文耀(漳浦)、李文余(平和)、郑恭(镇海卫)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榜陈严之(闽县)、郑岳(长乐)、詹洪基(闽清)、叶九金、郑迁、林敬冕、方沆、程拱辰、陈祖尧(莆田)、朱东光(浦城)、田一俊(大田)、裴应章(清流)、黄凤翔、李熙、王任重、李廷益、杨道会、萧腾凤、王用汲、秦舜翰、颜容舒、史朝铉、黄一龙、黄德洋(晋江)、洪邦光、李文简、叶明元、蔡贵易、庄有临(同安)、刘应望(永春)、吴道迩、蔡应科(龙溪)、卢维祯、戴耀(漳浦)、陈九仞(漳平)、唐文灿、张孟观(镇海卫)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榜江文沛、郑人逵(闽县)、陈长祚(长乐)、林应训(怀安)、林庭植、薛梦雷(福清)、魏良臣(瓯宁)、李大晋(崇安)、吴中立(浦城)、田琯(大田)、李际寅、陈诏、杨佩训、周良寅、郭宗磐、李忱、张治具、陈用宾、赵日新、张宏纲、赵鹭、张会宗、李华春(晋江)、赵秉孜(南安)、林一材(同安)、郑时章(龙溪)、赵范、林鹏飞、吴琯(漳浦)、石应岳(龙岩)、唐尧钦(长泰)、刘惠乔(镇海卫)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榜陈相(闽县)、谢杰(长乐)、周希贤、许一星、陈瑛、曾梦鳌、林鸣盛、林兆珂、宋万叶、林民止、陈一鲂、李多见(莆田)、陈绅(仙游)、赵秉忠(瓯宁)、陈正谟(南平)、沈孟化(永定)、林乔楠、郭惟贤、陈嘉策、留震臣、蔡国炳、黄道瞻、杨廷相、翁仲益(晋江)、苏希栻、洪有声、黄师颜(南安)、詹启东(安溪)、蔡乾釜、韩济、张廷榜(龙溪)、林缵振、吴显、蔡时鼎、沈汝梁(漳浦)、蔡梦说(龙岩)、陈九叙(漳平)、张佐治(平和)、沈鈇(诏安)、游朴(福宁州)、陈勖(宁德)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榜魏俊、吴尧弼(闽县)、陈璧(怀安)、尤光被(罗源)、唐守钦、林休征、谢应典、陈扬善、黄衮(莆田)、陈应熙(瓯宁)、傅国珍(建阳)、伍可受(清流)、张问仁、苏俊、许国瓒、庄履丰、史朝录(晋江)、黄文炳(同安)、王约(惠安)、刘庭芥、刘霖、袁有凤、陈一洙(漳浦)、蒋时馨(漳平)、胡士鳌(诏安)、黄曰谨(镇海卫)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榜林民悦、吴献台、游应龙、林廷升(莆田)、徐民式(浦城)、温显、黄克瓒、张治枢、陈绍功、谢吉卿、陈仕行、谢台卿、王三阳、朱天应(晋江)、洪有复、傅履礼(南安)、李懋桧(安溪)、谢文炳、蔡宗周、张廷栋、王应麟(龙溪)、薛士彦、林士弘、蔡升、蔡琮、邱汝材、刘庭蕙、刘庭兰(漳浦)、王以通(龙岩)、吴宗熹(南靖)、柯挺、陈石卿、陈映(海澄)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榜林国相、林材(闽县)、赵世显、孙承谟(侯官)、潘桂(长乐)、叶向高、方懋学、刘镇、卢一诚、余梦鲤(福清)、林绍用(永福)、方万策、陈其志、柯茂竹、林道楠、黄腾春(莆田)、徐万仞(浦城)、李廷机、蔡应麟、庄履朋、龚云致、尤应鲁、许国诚、龚廷宾、王龙征、林寅宾、蔡彭(晋江)、李献可、王道显(同安)、刘会(惠安)、李开藻、李开芳(永春)、张惟方、黄萼(龙溪)、郭廷良、吴华、陈公相、张常、陈锦(漳浦)、蔡肇庆(诏安)、许一敬(海澄)、俞咨禹、陈九德(镇海卫)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榜陈应龙、倪思益、韩邦域(侯官)、林继衡、蒋行义(长乐)、吴洪绩、曾光鲁、萧奇杰、林玑(莆田)、郑瑞星(仙游)、谢朝佐(瓯宁)、杨道宾、王同休、黄汝良、陈鸣华、洪澄源、林欲厦、傅道统、苏舜臣、蔡淮、陈义、赵世典、郑得书、朱士佳、刘弘宝、留敬臣、何乔远(晋江)、傅履阶、傅庆贻(南安)、蔡守愚、李玑(同安)、陈濂(惠安)、王希夔(龙溪)、林汝诏、江环(漳浦)、戴燝(长泰)、张一栋(平和)、郭应时(海澄)、林天桂(镇海卫)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榜黄功懋、邓思启(闽县)、朱家相(侯官)、陈尧道、王锡侯、林廷奎(福清)、林尧俞、戴士衡(莆田)、诸葛表、金时舒、邓镳、庄懋华、陈庭诗、潘洙、丁日近(晋江)、黄华秀、傅宾凤(南安)、李欕(安溪)、蔡懋贤、蔡献臣、郭日烜、柯凤翔、陈基虞(同安)、曾伟芳(惠安)、蒋孟育(龙溪)、王志远、蔡杲、黄季成(漳浦)、黄一龙、温如璋(海澄)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榜邓原岳(闽县)、翁正春、李文奎(侯官)、谢肇浙(长乐)、卢廷选(莆田)、邹希贤(建安)、徐大绅(建宁)、史继偕、苏茂相、李叔元、林学曾、陈振扬、苏宇庶、蒋光彦、苏守一、江中楠、丁启浚(晋江)、洪启睿、洪有助(南安)、胡明佐(同安)、戴以让(龙溪)、胡宾墀、杨一葵(漳浦)、连继芳(龙岩)、卢硕(长泰)、苏民俊、高克正、倪大器、李甫文(海澄)、陈臣表(镇海卫)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榜曹学佺、林云(侯官)、林茂槐(福清)、朱文澜、俞维宇(莆田)、杨百朋(建安)、陈鸣春(长汀)、赖克俊、陈亮采、周维京、林欲栋、黄志清、李范廉、陈瑛、吴寐相、赵世征、杜应。
莆田杨氏19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
莆田杨氏19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杨姓入闽者,多为西汉弘农郡人丞相杨敞玄孙太尉杨震后裔。
莆田杨氏主要有杨衡派系、杨宣仁派系、杨盈派系、杨亮节派系、杨荣派系等五大派系。
杨衡派系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光州固始人杨衡,字邦高,杨震二十二代孙,入闽居福州福塘巷(今杨桥),子孙散居仙游等地,据《枫亭杨氏族族谱》载,杨衡曾孙杨在尧,为入仙始祖,其子杨崇鼐,陈洪进女婿,明州推官,后升大理寺丞、知惠州。
杨宣仁派系为杨震二十四代孙,华阴人杨宣仁偕兄弟入闽后,弟宣义徙居莆田;宣仁由涵江迁入仙游,卜居梁山麓,为度尾剑山杨氏开基祖。
杨盈派系为唐防御史杨盈入闽后,初居福州,其长子杨珊官莆田县尉,卜居壶公山之东杨山(今笏石镇杨林)为杨姓入莆始祖,至第八代孙宣义郎杨植又徙居莆田新度镇阳城村,子孙散居各地,另据仙游《枫亭杨氏族谱》和华亭《埔头杨姓族谱》载,莆田杨氏自杨山徙迁各地有22族,由杨城播迁的有44族。
杨亮节派系为南宋末,杨亮节行途因公滞留漳州,宋亡后,他隐居在此,及至十六世孙杨宾顺,于明万历年间迁居郊尾镇杨寨村,也就是现在的阳谷村和沙溪村。
杨荣派系,据《弘农杨氏月坑宗谱》载,杨震三子杨秉后裔孙杨宗兴宋初游学崇安,生三子,第三子杨季瑞,官剑州刺史,迁居建瓯欧邑,第九代孙杨荣第六世堂侄孙杨季秀授兴化府教谕,举家自欧邑迁居莆田醴泉里玉湖铺月坑村,杨季秀为始迁祖。
另外,明代兴化卫、平海卫的卫所军户中,亦有外籍杨姓世袭军职,传衍莆田。
莆田杨氏宗祠郊尾镇阳谷杨氏宗祠、赖店镇坂头村杨家宗祠、新度镇阳城村杨城杨氏宗祠、榜头镇象洋杨氏宗祠及枫亭镇学士街枫亭杨氏宗祠等。
莆田杨氏共有进士19人,分别是杨在尧、杨晕、杨伯华、杨英、杨世荣、杨兴宗、杨㮛、杨珍、杨大震、杨一夔、杨慈、杨瑛、杨瓒、杨琅、杨铎、杨万程、杨皆、杨梦鲤、杨瑞凤。
杨在尧,一作“杨再尧”。
仙游人,祖籍华阴(今属陕西)。
子杨崇鼎,陈洪进女婿。
唐天祐二年(905)归系榜进士。
为莆田杨姓首登科第者。
【宋朝林氏进士】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林袭明兄弟同榜(福建莆田)
【宋朝林氏进士】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林袭明兄弟同榜
(福建莆田)
【宋朝林氏进士】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林袭明(福建莆田)
本图来源:林祖泉编著《莆田林氏科第录》P30
相关链接:【林氏书讯】《莆田林氏科第录》(莆田林氏人才库)《莆田林氏科第录》出版
【林袭明】兴化军莆田县人。
林茂先弟(【宋朝林氏进士】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林茂先兄弟同榜(福建莆田))。
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
兄林茂先,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历官太常卿。
(1)文献记载:
1.1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八《进士题名》:“天圣八年王拱辰榜林袭明。
”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八
1.2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五十三《选举·科第·兴化府》:“宋天圣八年庚午王拱辰榜林袭明,莆田人。
”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五十三
1.3【明】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礼纪二》:天圣八年庚午王拱辰榜林袭明林茂先太常卿,莆田人。
【明】周瑛、黄仲昭著《重刊兴化府志》
(2)同榜的林氏进士除弟林袭明外,还有江苏常州武进县人林瞻。
(3)天圣八年(1030年)状元是河南人王拱辰。
岳父是薛奎,连襟是欧阳修。
元丰八年(1085年),去世,终年73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莆田古代四大史学家
莆田古代四大史学家莆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
地以人贵,人以地传。
莆仙雄邑,名人辈出。
兴化儿女,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人物,可鉴古今。
莆田古代出现了杰出史学家郑樵,还有三位史学家,分别是陈均、柯维骐和吴任臣。
分别著有《通志》、《宋九朝编年备要》(一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宋史新编》和《十国春秋》四大史学巨著。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后又自号“溪西遗民”,人称“夹漈先生”,又自称“莆阳田家子”。
兴化县广业里下溪(今涵江区新县镇霞溪村)人。
郑庄后裔,祖父郑宰,父郑国器。
南宋杰出史学家、目录学家。
中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
崇宁三年(1104)三月三十日生。
宣和元年(1119),父郑国器从京师太学回莆客死姑苏(今江苏苏州),郑樵冒暑徒步至丧所,护柩归葬家乡。
随后在夹漈山(今涵江区新县镇广官村)构筑草堂,谢绝交往,与从兄郑厚在草堂刻苦攻读,讲学于芗林寺,从游者日众。
宣和六年(1124)又与弟在南峰书堂读书。
读书治学,往往“昼理简编,夜观星象,饮食寒暑俱忘”。
为搜集资料,走遍闽中、闽南等地,“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必借留读”。
为了解草木虫鱼的情性,经常“与田夫野老往来”。
以其所得撰成多种著所。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掳去徽、钦二帝,新立的宋高宗仓皇南逃,国势危急。
郑樵、郑厚兄弟上书枢密使宇文虚中,表达捐躯报国的志向,备受宇文虚中的赞赏。
由于宇文虚中被弹劾去职,郑樵的报国宏愿未能实现,从此发愤著述。
郑樵自宣和元年(1119)以后,十年间,著有《书考》、《诗辨妄》、《春秋考》等著作,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学之士,受到名相李纲、赵鼎、张浚等人的器重,《诗辨妄》也受到朱熹高度评价。
绍兴五年(1135),郑樵撰成《象类书》、《续汗简》、《梵书编》等著作,并在广业里南的芗林山筑修草堂,为著书、修史的处所,从此潜心天文、地理、鱼虫、草木之学。
绍兴十一年(1141),着手通志的撰修。
宋代莆田苏氏12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
宋代莆田苏氏12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本文标签:历史名人□陈春阳莆田苏姓为苏益后裔,苏益长子苏光谊,其后裔礼部侍郎苏钦、淮东节度推官苏烨。
宋初由泉州德化迁居仙游。
苏益次子苏光谓,初居泉州永春,北宋初期其五子苏文谛自永春迁居今莆田三江口镇芳山、锦墩一带,为入莆始祖。
八世孙朝奉郎苏世南因与陆氏联姻,故始居禮泉里陆厝村,后迁居浮屿(今秀屿苏厝),同样将浮屿开基地命名为醴泉里眉山境西山东社,开立房号,因苏良为安抚使,将醴泉房称为安抚房,苏世南为莆田苏氏安抚房开基祖。
苏文谛后裔苏卿生五子,长子苏子轸,次子苏子昭,三子苏子莱,四子苏子期,五子苏子忠,而又分为五房。
至北宋后期后裔有五处定居点,即后世所分莆田五房,宗谱中又称为:象简桐秀侍郎房、百美江滨司业房、金墩驸马房、玉湖直郎房、醴泉安抚房。
今三江口镇芳山村有苏氏孝子祠。
莆田宋代苏氏进士有苏烨、苏棫、苏良、苏钦、苏廷彦、苏十能、苏权、苏子牧、苏应衡、苏国兰、苏子严、苏方子等12人。
苏烨,原名苏桓,字天宠。
莆田人。
与弟苏棫同入太学,声华籍甚。
宋元符三年(1100)同登李釜榜进士。
徽宗以其犯太子讳,赐今名,因字天宠。
除太学录,迁博士。
大观二年至四年(1108-1110)提举成都府事,乞便亲,政和元年至二年(1111-1112)移淮南东路学事,时其弟苏棫适提举淮西,兄弟夙以孝闻,人为筑华萼于两淮界上,迭迎养老父。
入为国子司业,因所取程文不合王安石新经之旨,降授奉议郎,除太常少卿,太子左谕德。
政和六年至七年(1116-1117)补外知泉州,历知福州、建州及顺昌府。
宣和七年至靖康元年(1125-1126)再知泉州。
后召为礼部侍郎。
丐祠禄。
钦宗即位,再以礼部侍郎召,未赴。
适时多故,戒诸子曰:“吾不能死君难,而苟窃君禄,非吾志也。
”乞致仕,加太中大夫,充徽猷阁待制。
苏棫,字公美。
莆田人。
与兄苏烨同入太学,声华籍甚。
曾以书谒苏轼,苏轼喜而延之,与叙宗盟。
宋元符三年(1100)与兄苏烨同擢李釜榜进士。
宋珏——明代“莆田派”的开创者
宋珏——明代“莆田派”的开创者宋珏(1576-1632)宋珏,亦作宋彀,字比玉,号荔枝仙、国子生、浪道人。
莆田城厢双池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生,卒于明崇祯四年(1632)。
宋珏是明末莆田一位最有才华的名士。
他初为县庠生,盛才藻,不愿俯首帖括,不愿受八股时文的束缚,考选入官,遂舍去。
后进南京国子监读书,也中途弃去。
其后,他寄寓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地30余载。
宋珏秉性豁达,喜交游,挚友如顾梦游、钟惺、谭元春、程嘉燧、李流芳等,乃名播四海的诗人和书画家。
宋珏常与这些文坛艺苑的巨臂相过从,其为人与才学也自为当世士林所赏识。
李流芳曾特意营造“垫巾楼”,延他居住,两人甚为莫逆之交。
晚年,又以钱谦益为文学友,以黄道周为气谊友。
当钱、黄两人处于危疑患难时,他疏财仗义,济急难,无所畏避,时人无不传为美谈。
宋珏长于书法,而豪于饮,所饮每以斗计。
他章、行、草、隶俱佳,八分行草,瘦劲有神,下笔往往别开生面,醉后挥毫,更似天授。
八分抚夏承碑,苍老雄健,骨格崭然,旅居金陵时,茅元仪著《武备志》,神宗称其“该博”,元仪即颜其堂曰“该博”,他为作八分书,字大三尺多,为他生平得意之笔。
他又精于绘事,画山水出入“二米”、仲圭、于久之间,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
写松石尤秀绝,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异”,行笔雄秀,妙处横生。
所临李伯时《车冈川图》长卷,不设色,纵笔作摺带皱,略有变通,自立新意,不拘成法。
其画笔之妙,倾倒名流。
求书画者,多伺其醉,出捐素听其挥洒,疾持去。
他的片纸只幅,皆成珍宝。
外国使者多以重金求购,高价收藏。
宋珏是明代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等,都受到他影响。
宋珏兼精篆刻,自以八分入印,开篆刻史上“莆田派”之先河。
周亮工的《印人传》称:“以八分八印者,始于比玉,世称'莆田派’。
然考其名印及'荔枝仙人’别号章,皆汉人矩,不专以八分入印也。
莆仙历代正奏文举、武举状元简介
莆仙历代正奏文举、武举状元简介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废止(1905年),莆籍进士2482人;莆籍状元21人,其中正奏文举状元9人,正奏武举状元2人,释褐状元2人,特奏名状元8人。
莆仙历代正奏文举状元有徐寅、黄仁颖、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林环、柯潜等9人,正奏武举状元有黄仁沨、薛奕等2人。
徐寅(?-?)一作徐夤,字昭梦。
莆田县常泰里延寿村(今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人。
唐开元、天宝间(713-755)以文章擅名的徐彦伯七世孙。
徐彦伯于天宝末年由瑕丘避乱入闽,居莆田县崇仁里徐村。
唐末至五代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唐乾宁元年(894)苏检榜进士第四名。
据徐寅故里延寿徐氏于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刊之家传《延寿徐氏族谱》记载:“时,昭宗闻渤海人得公赋,家家珍宝之,诏赐号‘状元’,授秘书省正字。
早岁生活寒苦,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尤长于骈语律赋,时人目为锦绣堆。
应省试作《斩蛇剑赋》,远近传诵。
唐景福元年(892),赴长安再应进士试,题为《止戈为武赋》,一支烛点完,文已成。
赋中有“破山加点,拟戍无人”句,试官礼部侍郎李择奇之,拔取登第,遂以善赋名满京都。
尝作《人生几何赋》,人竞相传抄,长安因之纸贵。
后其赋传到渤海国(唐代东北靺鞨族所建政权),家家户户都把徐寅的作品用泥金书写在屏风或障壁上,以供鉴赏。
登第后,授职秘书省正字,过了八年“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的春风得意日子。
唐天复年间(901-903),游大梁(今河南开封),进谒梁王朱温,时值天上无云而雨,朱温命徐寅以此为题赋诗,徐寅应声道:“若教阴郎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朱温听此谀词大喜,延为上宾。
在一次宴会上,徐寅酒酣之际,言语偶触朱温的隐讳,朱温忿怒变色,徐寅知其惹祸,欲逃又怕不能脱身,便作《大梁赋》,讨好朱温,中有“千金汉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风而胆落”。
前句指朱温自诩曾梦韩信授以兵法事,后句讥诮朱温的死敌、一目失明的沙陀人晋王李克用。
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一)
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一)引言概述:福建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这些历史名人以其在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等领域的贡献而被后人所敬仰。
本文将介绍福建省的十大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影响将深深地铭刻在福建的历史长河中。
一、陈维崧陈维崧,字师清,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是福建省福州人。
他在明代末年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致力于反对腐败和不公正的官僚体制,提倡改革。
他的政治观点深受当时民众的拥护,为福建省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反对贪腐2. 提倡官僚体制改革3. 受到民众支持和拥护4. 对福建省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5. 在明代末年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燕京学派创始人吴宓吴宓,字仲奇,生于明朝崇祯年间,是福建省莆田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燕京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儒学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燕京学派创始人2. 研究和传承儒学3. 在福建省的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 影响深远5. 被后人尊重和学习三、中国近代教育家林则徐林则徐,字士芳,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福建省永春人。
他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他主张西学东渐,积极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中国近代教育家2. 推动中国教育改革3. 奠定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基础4. 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5. 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称赞四、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冯梦龙,字介甫,生于明朝天启年间,是福建省金门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写作骈文,被誉为骈文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风格优美,内容丰富,对福建省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明代著名文学家2. 擅长写作骈文3. 是骈文的代表人物4. 作品风格优美,内容丰富5. 对福建省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五、孙中山的福建历史影响孙中山,字逸仙,生于清朝咸丰年间,是福建省溪口人。
莆田百科系列-莆田名人篇
莆田百科系列-莆田名人篇历史名人(节选)黄滔: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
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林披: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
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蔡襄: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
一生才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
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伸张正义,名声大震。
知谏院谠论直言,名列“庆历四谏”。
在地主任职时,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
蔡襄出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进了泉州内外贸易发展。
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
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
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施展。
蔡襄在园艺科学也有建树,所撰《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贡献。
《荔枝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近年已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
徐寅: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举进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郑樵: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
十岁闭门读书,不应科举,刻苦学问,博览群书,三五年著书,十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
莆田的英雄人物事迹
莆田英雄——林则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福建莆田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他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力挽狂澜于既倒,不仅在清朝末年抗击英军入侵的鸦片战争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以其廉洁奉公、爱国爱民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林则徐,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十四岁即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林则徐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任期间,始终坚持公正无私,刚正不阿,对于贪污腐败深恶痛绝。
因此,他多次遭到权贵的排挤和陷害,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正义,毫不动摇。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面对这种情况,林则徐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鸦片贸易,并积极倡导禁烟运动。
他亲自到广州担任钦差大臣,查禁鸦片走私,销毁了两万多箱鸦片,有力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然而,此举也引发了英国的强烈不满,最终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面对强大的敌人,林则徐毫不畏惧,他率领军队英勇抵抗,虽然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阻止英国的侵略,但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了全国人民。
林则徐的一生,是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
他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坚定的信念,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怀念。
他的事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林则徐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要坚持真理,坚守正义,敢于担当,勇于斗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林则徐是莆田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
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一)梅妃江采萍(唐朝)梅妃江采萍(710-756),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二)黄滔(五代十国)黄滔(840~911),字文江,福建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
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
这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
(三)柳永(北宋)柳永(987—1053),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是宋词四大家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之一。
(四)章惇(北宋)章惇(1035—1105),字子厚,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
元佑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严刑峻法。
章惇,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一生的政治作为对北宋的政治格局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五)宋慈(宋朝)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著有《洗冤集录》。
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六)刘克庄(宋朝)刘克庄(1187-1269),福建莆田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
字潜夫,号后村。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
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七)叶向高(明朝)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
莆仙古代名人概述
进士人数多、种类多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John W.Chaffee)D 《宋代科举》[2] 一书统计,福建宋代有进士(不含特奏名、诸科等)7144 名,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兴化军有进士1026人,按县均比 例,兴化军342人,福州233人,建宁府188人,泉州132人, 南剑州106人,漳州67人,邵武军49人,汀州16人,莆田 县均进士在全省遥遥领先,远高于第二名福州,是汀州的 21倍,同时宋代莆田特奏名、诸科、恩赐进士700多人,在 全省也是遥遥领先。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等著作统计, 明代莆仙有进士554人,县均进士数达277人,远超过福州 府的75人,泉州府的25人和汀州府的6.5人。据陈寿祺 《福建通志》及陈衍民国《福建通志》统计,明代莆仙有 举人1789人,县均举人数894.5,远超过福州府的285人, 泉州府的241人和汀州府的32.4人。北宋名相王安石撰 《陈执方神道碑》赞叹说:“兴化多进士,就乡举者常八 九百人,而学舍敝小,无文籍,公至则新而大之,为之讲 书,而国子之所有者皆具。时庆历中也。今三岁一诏就试, 凡六千九百三十四人,几七倍也。”南宋理学家朱熹来莆 时,亦赞曰:“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壶公 山)作怪也。” 另外,莆仙科举人才门类齐全、范围广泛、 知名度高、活动地域大。这样高度密集的人才群体,受到 了许多历史学家和各界人士的瞩目。
正奏文举状元姓名、大魁年份、官职
正奏武举状元、释褐状元姓名、大魁年份、 官职
特奏名状元姓名、大魁年份、官职
榜眼、探花名表
前人对莆仙科举盛况的评价
莆仙“科名之盛,甲于闽中”。据《八闽通志》载:“莆之 科目,肇于唐,盛于宋,而极盛于我朝(明朝),每科与 试者,视闽居半,与计谐者,视解额恒得三之一”,故云 “科目得人之盛,天下之俪”。据统计,从隋代至清光绪 三十年(1904)整个科举考试中,全国达千名以上的进士 县只有18个,其中福建省达4个县,而且莆田县雄踞福建进 士县榜首。仅宋代,莆仙进士中状元、榜眼、探花、赋魁、 别试第一名等人数,均位居福建之首。其中榜眼6人;探花 5人;传胪2人;会(省)元4人,可谓占尽天下科举风流。 早在宋代就有“文献名邦”(宋度宗语)、“闽越之地, 邹鲁之邦”(宋真宗语)、“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 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语)、“比屋业儒,号 衣冠盛处”(宋游酢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 度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语)、“家习诗书, 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语)等美誉著称于世 了。出现“一家九刺史”“三氏六桂”“一门五学士” “四异同科”“一科两状元”“魁亚同榜”“一邑半榜” “一科五魁”,有“枌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龙虎 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北联兄”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 英雄入彀中”“一门两公相,五里三待制”“科第蝉联, 簪缨鼎盛,甲于他邑,”之类美谈。
莆田历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做人物推荐卡
莆田历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做人物推荐卡1、林默号为“通贤灵女”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
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
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
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
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
稍长,好诵经礼佛。
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
2、江采萍悬壶济世的医道世家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3、黄滔授予“四门博士”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居晋江潘湖。
4、刘克庄文名久著,史学尤精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
字潜夫,号后村。
福建莆田人。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
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初名灼,师事真德秀。
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
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
5、许稷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许稷,字君苗,莆田人。
曾在京师与欧阳詹、林藻等酒会,激于林藻戏语,隐终南山,苦学三年,出就府荐,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举进士,历南省员外,终衡州刺史。
许稷少年,美凤仪,善谈论,警敏能文,性喜漫游。
尝谒九鲤湖,知何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于南山而炼丹于湖,丹成饲鲤化龙,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鲤,总名曰何岩,皆以何氏始。
莆田家乡名人的著作,抄写1到2首家乡诗人写的诗词
莆田家乡名人的著作,抄写1到2首家乡诗人写的诗词【示例一】
方元俞,字仲钦,号钦之,莆田人,清顺治间岁贡生。
其《梅寺钟声》云: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峰别有上方天。
离离欲送风光落,点点曾添露草鲜。
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
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示例二】
黄彬,字重侯,号愧野,莆田人,清雍正间岁贡生,官福建永春州训导,著有《介石轩集》,其同题诗云:
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
响逐东山催晓箭,梦回斜月破残更。
楼高恍听鲸鲵发,籁静惟闻律吕生。
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
游潜,清末民初莆田人,其同题诗云:
梅峰寺古峙峥嵘,百八钟声向晓鸣。
陌上曙光鸡唱后,东南廿里遍闻声。
【示例三】
刘尚文(1845-1908),号澹斋,莆田城厢人,刘克庄后裔,嗜于书画与金石,光绪间国学生,著有《澹斋诗存》等。
其同题诗云:
月满山前路,幽人未归去,但闻有钟声,不见梅香处。
莆田曾氏8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
莆田曾氏8进士及明清举人简介曾氏系出自姒姓。
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今山东省临沂县)。
襄公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姓。
曲烈是曾姓的始祖,发源地为鲁郡。
据明代莆田林俊撰《明尚义官梅峰曾君墓志铭》云:“君讳德,字崇贤,系朱宣靖公之后,由晋丞仙游,徙莆田而族。
曾祖德,本祖麟,父回,妣黄配康,康子良,宝尚义官。
”莆田曾姓就是由山东鲁郡这一支曾姓迁徙过来的。
莆田曾姓主要有南箕曾姓、集奎曾姓、石城曾姓、西前曾姓、棠坡曾姓、龙头曾姓等支系。
南箕曾姓,据明林俊撰《沂山曾昏黄祠堂记》载,曾自团练使曾延世,固始入闽,居龙泉桐城东里。
据《西漳曾氏家谱》载:“泉州十世草堂公讳珍官居翰林博士,(南宋)绍兴间由泉徙莆延兴里南箕堤头(今荔城区张镇村南箕自然村)居焉。
是为南箕始祖”。
据新发现的清代《莆阳曾氏族谱》载:“曾氏之入莆也,始于宋,其由南箕之入西漳也,始于元。
西漳则由南箕迁,南箕则由泉郡徙,泉郡则由吉折,吉折则由长沙武城分迁。
莆祖则由宋草堂徙,西漳祖则(由)元(代曾)艾轩(迁)。
”即传至元代,曾艾轩再迁西漳(今荔城区长丰村西漳自然村)开基。
集奎曾氏,据《集奎曾氏族谱》载,集奎曾氏为孔子学生著名思想家曾参之后,南丰衍派,清初由晋江迁入涵江集奎等村。
石城曾姓,据张琴《民国莆田县志》载,为元代闽帅曾彦明由泉州迁入莆田石城,再播衍到黄石邹曾徐等地。
西前曾姓,为莆禧千户所曾受贰后裔。
棠坡曾姓,据张琴《民国莆田县志》载,宋丞相曾亮弟光公济,远孙曾复,初为香山尹,后迁莆田棠坡。
龙头曾姓,唐末同光二年(924),曾肇基因避乱举家迁福建,至宋代曾超,迁往莆田龙头山。
曾氏祠堂有涵江白塘镇集奎村曾氏祠堂。
莆禧所千户侯曾御暴爱民碑,为纪念莆禧所千户侯曾受贰而立。
曾氏有联“尚书大节著清名,知县秀毓播光誉”。
联上句记明代莆田礼部尚书曾楚卿的故事。
联下句说明代莆田名臣曾知经、曾应聪父子俱为名宦的故事。
莆田曾氏进士有曾渔、曾会、曾羚、曾梦鳌、曾光鲁、曾楚卿、曾兰春等8 人,明清曾氏举人有曾瑶等30人。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一、文献名邦的奇迹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莆田东阳村十一进士简介
莆田东阳村十一进士简介莆田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陈姓的祖先原散居于仙游县连江里的枫亭陡门村和莆田县灵川里东沙村的小浮山等处,后有一支迁到延兴里的东洋村(即今东阳村)。
开宗始祖陈道潜。
据《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载:“东阳发脉囊山隐伏而来,至吴塘始露奇顶,木兰使华陂水迤逦入怀,缠绕青龙方位,右去处得东阳桥一砥沟西奴仆水口,回抱有情。
至西漳村,义缠玄武,会青龙水人海,作腰带状,壶山秀拱于前,真文明胜地也。
”东阳村明清间共有进士11人,举人20多人,科甲联芳,出现“三世五进士”“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等科举盛况。
今存有陈道潜故居“御史第”等明清建筑。
村里建有陈氏宗祠、德基祠、瑞庆祠等。
东阳村11名进士分别是明代的陈道潜、陈岳、陈文滔、陈云衢、陈叙、陈志、陈应元,清代的陈汝亨、陈云章、陈乔龄、陈池养。
陈道潜(1364-1433)名复,字孔昭,号拙斋。
莆田县东阳村(今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人。
浮山陈氏祖陈湟后裔,父陈砮。
明代学者、诗人、理学名臣。
元至正廿四年(1364)五月廿三日生。
早年失怙,初受学于方坦,少读书时,其品行学业为长辈所称道。
登明建文元年(1399)福建乡试杨子荣榜11名举人,礼部会试62名,建文二年(1400)胡广榜二甲第20名进士。
初授礼科给事中,命预修国史,与杨荣同事,杨荣重其学行,称其文、德行堪为官宦典型。
以言事谪彝陵州(今属湖北宜昌)判,革巫俗,轻赋税,行善政,德远播。
永乐初,以荐擢广东道监察御史,预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时纂修者,翰林、春坊多不得与,独道潜以行己恭慎、学问该博入选。
书成,寻丁内艰归,服阙,改江西道监察御史,内台章疏议,多出其手,同僚皆称为“拙斋先生”。
满九载致仕。
以功荣赠其父、母、前妻、封继配。
归家研读经史自娱,常戒其子曰:“毋挟势以逞威,吾之愿也。
”为人持重,不轻易戏言,好谈人善,不好谈人恶。
与兄道亨相友爱,兄以子少让财产,不受。
乐助人,会元陈中尝称其加,“仕者可为居官之法,隐者可为族里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一、文献名邦的奇迹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三、文武状元情况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状元。
加上具争议的五代状元徐寅(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
福建莆田历代文状元为十一人、武状元为十二人:五代(大梁)徐寅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北宋徐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南宋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郑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南宋吴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南宋陈文龙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元朝林济孙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明朝林环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柯潜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蔡必胜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薛奕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陈从龙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武举第一名叶岂页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试第一名林定元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第一名廖标明世宗嘉靖4年公元1525年陈安定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举第一名吴泰来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武举第一名林洪清高宗乾隆18年公元(1753)年武举第一名黄振邦清高宗乾隆59年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康荔芳清仁宗嘉庆21年公元(1816)年武举第一名周玉辉清德宗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武举第一名四、宰相情况莆阳历史上出过14位宰相,兹将诏命出任宰执及追赠官位者,列名于后: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
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
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
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
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
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
四年,为尚书左丞。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
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
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
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
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
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
继以首参行相事。
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
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
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
景定三年(1262)进士。
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
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
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盘,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
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
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
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
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状元(11人)潮州籍状元林大钦、吴川状元林召棠。
以及莆田黄岸派文武状元九人:1、黄仁颖字福佑号潘湖翁福建晋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状元莆阳东里黄滔庶孙欧阳氏出,莆阳黄仁愿之弟(系福建黄姓第一状元)2、黄仁泽福州候官人黄璞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3、黄定福建永福龙屿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广东提举4、黄由福建长洲人福建莆田黄岸十八世孙宋淳熙辛丑科状元官刑部尚书5、黄朴福建闽侯人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绍定乙丑科状元官广东提举6、黄观安徽池州贵池清江金墩人。
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黄石清前清后金墩黄远公曾孙黄璋孙黄古子)贡元会元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三元及第”,礼部侍郎。
7、黄钺字长白又字赓材号钟山南京下关金墩人明万历辛丑科武状元官南京兵部尚书8、黄士俊广东顺德人福建莆田黄岸裔孙万历丁未科武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9、黄仁勇广东人(1762~1817)清代武状元。
字智斋。
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古巷孚中乡人。
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
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六、林道楠的故事林道楠(1555-1607),字廷任,原籍仙游县香山里板溪人。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知进贤县。
时遇荒年,林道楠开仓赈济饥民,并乘小船,遍历穷乡,按人口发赈粮,夜则宿船上,不入民舍。
先后多次上奏,请求借耕牛、谷种给农民。
主持修筑官圩,提供灌溉之便。
任上亲自参加丈量田亩,按实确定赋税,对有权势的豪绅,也绝不徇情。
后被召任御史,历按应天、陕西、广西等地,不受私人嘱托,不徇私办事。
按察陕西时,见供自己饮食的器皿都是银制,向随从查问原因。
随从回答,这是陕西惯例,且为防止鸩毒。
林道楠不以为然,命人撤去银制器皿,说:“吾以恩信待人,何防之有!”一郡守乃某侍郎亲信,有贪污行为,亦予弹劾,直至将其罢免。
林道楠在御史台18年,“劾太监张鲸,救御史曹学程,论尚书石星,主封事、著丰采”,升为太仆少卿。
死时,家中十分贫困,两儿子徒步奔走四方谋生。
林道楠清廉高洁的品格,深受民众敬重。
相传,他幼年丧父,与母妹相依为命。
当年的板溪地瘠民穷,生活艰难。
其母为了儿子的前途,便到九鲤湖的仙公洞去祈梦。
仙公托梦:板溪不可久居,可用砻糠投放木兰溪,看它流到哪里,就迁居到那里。
母子商议后,就把砻糠投放木兰溪,并沿途跟踪。
砻糠顺水流到清浦鳌头境时就停滞不前了。
于是,他们母子三人就迁居于此了。
自此,林道楠十载寒窗,刻苦攻读。
初授进贤知县,不久召为御史,历按应天、陕西、广西等地,册封琉球王,居台十八年,后官刑部侍郎,迁太仆少卿。
他在朝为官24载,爱国爱民,除暴安良,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的爱戴。
是时,朝中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国力衰竭,属国高丽日趋强大,经常寻事挑衅。
一次,高丽王具函强邀明帝到高丽都赴会,否则就要干戈相见。
明帝与文武百官不知所措,明知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正当君臣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林道楠挺身而出,要求代帝出使,但要求以代理三日皇帝为前提。
文武百官瞠目结舌。
明帝也迫于无奈,只好迁就答应。
林道楠在代理三日皇帝中,杀了许多奸臣,为国为民安社稷。
之后,他交还帝权,出使高丽。
高丽王偕同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高丽王有意在城门口摆着两桶水。
林道楠毫不犹豫,一脚踢倒了一桶。
高丽王谓曰:“您为何如此?”林道楠理直气壮地说:“国有一统,而无二统(…桶‟与…统‟为方言谐音),你这样摆设,无非是不服管辖,须知我大明帝国,人多地广,兵强马壮,经济实力雄厚,谁敢冒犯,定是自取灭亡!”高丽王哑然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