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在政治观念的改变上。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遭遇到列强侵略,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革新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成功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

这些政治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在哲学思想的变革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些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主张西学东渐,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等观念。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如胡适、钱玄同等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主张以新文化思想取代旧的封建文化观念。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封建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一些文化思想家开始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如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注重民族自尊,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例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谓是多元而复杂的进程。

政治观念的改变、哲学思想的转变、文化领域的变革都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新的思想观念。

这一过程为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中国近代思想理论演变

中国近代思想理论演变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新发展(建国以后)
①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 新民主主义 向 社会主义 过渡和 建设 社会主义 两大问题。 ②主要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3) 《论十大关系》(195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③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1)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 和发展。 2)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农轻重比例适当,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④历史意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知识整理
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左”倾错误和个人崇拜使国家前 进艰难
标志: 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形 成 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中共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 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 织路线拨乱反正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是毛泽东思想 的根本点,是党的 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路线。群众路线是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 的中’共产党人创造 的、具有中’特色的 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重大发展
(7)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段充满悲剧和血泪的历史。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思想也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今天的影响。

一、道家、儒家思想的演变近代以前,中国的最高哲学理念都被集中在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随着西方的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这两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在道家思想面前,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权利和个人意志的发挥,而道家认为一切皆无常,只有守一,无欲则刚。

这种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一些人视为封建思想,但也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演变更为复杂。

在近代以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指南,但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儒家思想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具有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等弊病,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古代儒家思想延续到现代仍有其价值。

这种争议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在思想界和政治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二、西方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经历了著名的“西化运动”。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惯。

在科技方面,西方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轮船、火车和电报等交通工具设施的引进。

这些新的交通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和交通方式,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在思想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趋同和差异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它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学者们纷纷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被忽视,由此演变出一种含有独特特色的现代化思想,即“孔孟复兴”。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

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

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四)影响:
1、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
2、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 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 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 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3、在激发民众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方面也 起了重要作用
6、面对北洋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 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 旗帜,掀起了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 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7、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传入 我国,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和 发展为毛泽东思想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中 国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渐形 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第22课
西学东渐
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记忆维 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 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人。他鲜明地提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 为用”的主张。人民应 享有自由权利。他还借 用进化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阐 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救亡图强的道理。他
的译作有《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 《法意》、《社会通诠》、《群学肄言》
课堂教学设计二
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影响了全球。

然而,19世纪末期,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近现代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其中包括对学术思想的不断反思和修正。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和演变。

一. 传统学术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熙熙攘攘的变革中。

世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术思想。

在这个时期,两位思想家王鸿祯和严复分别对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王鸿祯认为,传统学术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他提出了“西施夸比,不如春江花月”的论点,指责传统学术在审美标准等方面局限性过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系统的不满。

在王鸿祯推动下,中国教育逐渐开始深化,有了更为多元化与权衡性的教育理念。

严复则在译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带进了中国,如经院哲学、社会学等等。

他的成就为中国的“汉学”与现代化跨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其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也为整个中国的西化探索揭开了序幕。

二. 新学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新学和科学思潮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反对儒家思想的声音正在不断增加。

新学思想家梁启超,倡导将“实验和科学”引入学术领域。

这种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后来的演进过程中,“实验和科学”不断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三. 马列主义的传入与接收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马列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广泛传播,中国的思想界对于它更加关注。

当时,唯物主义崛起,或者说在中国重新被唤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迅速传播。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全体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里的一个杰出代表。

其对以前的传统学术及发展历程的反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思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化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自此以后一个新时代下的学术思想话语。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中叶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起步阶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仁爱亲近、礼法秩序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割地,国家面临深刻危机。

这一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和现代化思想。

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思想上探索了近代化的途径。

3. 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1911-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近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开始倡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理念。

4. 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这一时期,新的文化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为胡适、鲁迅等人。

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启蒙主义等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的运动。

5.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1919-1945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思想家们投身于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的运动。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引领共产主义思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6. 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1945-1949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一阶段加深了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追求。

毛泽东等人在思想上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思想的挑战和思想解放的过程,逐渐从儒家思想转向了现代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化的思想倾向。

这一过程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思想启示。

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近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近代发展历程,从“提出富国安民,创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俱全”的民族启蒙主张开始,到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封建思想转向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也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富国富民”思想。

近代中国大多数诸子百家,辩论张扬“富国富民”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爱国至义,故仁爱财则国家兴旺,富民有余。

”沈祖武先生提出:“财有择处则国家气定,民富则富。

”黄宗羲先生则强调:“富国富民,以文为本,以商为末。

”近代Chinas的政治领袖们也将“富国富民”的诉求贯彻到政策的实施和宣传中。

比如,洪秀全先生强调:“把官府给民的财物,用在施明政上,厚惠国民,增加百姓福利;把官府给民的财物,用在行商上,增力经营,增加国家财源”。

陈独秀先生提出:“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抚恤军人,让民脱贫助富的政策,以化解社会危机,提供民众经济实惠”。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将“富国富民”的宗旨贯彻到实践之中。

比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读的“中华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实行富国富民政策,关系国家前途,发展民族文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毛泽东把“富国富民”思想发展成“致富致强”思想,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封建思想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富国富民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可,成为一种共识。

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一统天下的宣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和平发展的目标。

只要各民族的解放运动深入下去,加强行政效率,以改革创新孕育发展,民族财富会更加丰裕,富民福祉也会更加均衡。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深度广度和历史影响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批判思想其代表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君主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学术风气和对外政策等都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深刻的批判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一、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代表阶级:封建地主、开明绅士2、主要目的: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护封建统治。

3、思想内容: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4、代表人物及作品:林则徐:〈〈各国律例〉〉〈〈四洲志〉〉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畬:《灜还志略》5、思想实践:洋务运动6、实践方式:以“自强”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7、代表人物及企业: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8、影响: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代表阶级:民族资产阶级2、主要目的:救存图亡,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内容:学习西方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4、代表人物及作品:(早期)王韬、郑关应,主要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变法通议〉〉5、思想实践:戊戌变法6、实践方式:政治改良7、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对封建文化思想的抨击,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三、民主共和思想1、代表阶级:民族资产阶级2、主要目的: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终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内容:学习西方政体,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4、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三民主义5、思想实践:辛亥革命6、实践方式:暴力革命7、影响:是继戊戌变法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即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民主与科学思想1、代表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2、主要目的: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内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4、代表人物及作品: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此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

这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们进行全面变革的欲望。

其中,代表性的思想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他们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标准。

同时,胡适、郭沫若等人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提倡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思想,这为后来的文化革命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迁。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并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此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世界观相对主义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扩散开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思想选择。

二、文学艺术的革新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迁。

19世纪末,李鸿章提出“西学中用,中学西用”的口号,鼓励文学艺术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审美观念。

这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得以重大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盛行。

此时,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了反封建的行列,提倡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倡导文化自觉和文艺自由创作的思想。

同时,文艺也开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试图带来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流行文化、现代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中国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的面貌。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鸦片战争引发中国历史出现第三次礼崩乐坏级别的变革,让此前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制度范式开始崩溃。

中国进入第三次制度范式变革期,目前依然处于这一过程之中。

在制度范式变革期中,旧的制度范式被推翻,新的制度范式将建立。

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三个制度范式,三个制度范式变革期。

第一制度范式是三皇时代的契约范式,第一制度变革期是以黄帝战蚩尤开始的五帝时代;第二制度范式是三代时期的礼乐范式,第二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从春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制度范式是从汉、唐、宋、元、明、清,大六朝时期的儒法范式。

第三制度变革期,是从鸦片战争至当下,尚没结束。

旧的制度范式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制度范式尚未被真正建立。

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不仅有制度层面变革,而且有思想文化层面的。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四种文化。

对其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把握中国之现在,展望中国之未来,非常重要。

这四种文化分别是:洋务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改开文化。

洋务文化是中国应对西方列强之侵略,所形成的第一种文化。

企图在维持制度范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西方之侵略。

其基本原则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给日本,也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中国和日本在同期遭遇西方侵略,但是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中国的回应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日本的则是“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就被看成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间的竞赛,继而是作为其基本原则的“中体西用”和“脱亚入欧”间的竞赛。

战争中中国惨败,也就被看成了洋务运动的惨败,进而是“中体西用”的惨败,于是中国转向明治维新,转向“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是什么?即“脱中入西”、“脱儒入西”也。

即便自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大化改新算起,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已经1000多年,他们的学术系统也是中国之儒学。

但是,日本也一直将儒学认为是外来文化,而并真正将其内化。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第12讲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12讲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

②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 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想。 ③“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由于共产国际的“左”
倾策略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④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 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
探索:清末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易错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不全面 【示例2】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 生”“赛
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①反对封建专制 ②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 中国的富强 ④促进了中国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
A.①②③
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
“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的科技,“自 强”“求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成为中国 近
代化的开端;客观上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
3.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认为“商富 即 国富”;郑观应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中法战 争
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错因分析 学生易错选C。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④说法错误。答案为A。 答案 A 纠错心得 巧解组合型选择题的好方法——排除法
组合型选择题是近两年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
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 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解答这类题既快又准的方法是 排除法。排除法运用的一般步骤是: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中国近代思想史源远流长,自古有“学以致用”的各种思想流派。

在中国近代的诸多的变革中,思想的变革也必然是其中一个历史进程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大幅度地被激发,种种思想的异变、衰褪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成长提供了原动力。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思想史的演变和特点,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经典性。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背景思想史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都对思想流派的构建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思想传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尽管近代以来有了许多变化,但文人学者的思想观念仍然被重视。

同时,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内外交往不断增多,各种思想潮流也不断冲击中国传统。

国际上,资本主义渗透到中国,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蔓延开来,甚至不少人还开始倡导社会主义思潮。

各种思潮的交织、融合与对抗,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其中一部分。

二、思想史的演变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始于清朝末年,以五四运动为一个历史节点。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主导性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起、发展和衰亡,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1、伪科学思潮20世纪初期,西化风潮、知识革命和资产阶级发展的全盛期,促使中国出现了伪科学思潮。

这种思潮流传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张之洞和梁启超的“洋务派”。

这些人在以西方的先进科技为基础的思潮下,希望用科学技术发展中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伪科学思潮不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受到传统思想及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之一。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经历了太多意义重大的变革,诸如“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等,其基本思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尝试和聚合,是一股全新的思想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改制考》
特点:将西方学说与孔子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必要 性和合理性,以减小阻力。
评价:“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进一步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北京、湖南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代表人物
陈独秀 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评价 进步性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局限性(目的) 维护封建制度
3.早期维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评价。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展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
经济上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背景 19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
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呈现什么特点?
目的:紧紧围绕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
内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逐步深入。
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进步。
评价
进步性 ①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 ②没有迈出封建主义的门槛,停留在技术层面。
结果 ③主张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也未收到明显的实践效果。
2.洋务运动开展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评价。
中国近代思想演变
自主复习部分:
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如何?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主要活动有哪些?怎样评价“开眼看世界”?
2.洋务运动开展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评价。
4.康、梁维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活动、思想主张、评价。
5.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出现标志、代表人物及活动、内容、评价。
蔡元培 1917年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呈现什么特点?
背景:
①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闭关锁国,对世界一无所知。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侵略中国。
代表人物及活动、主张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立译馆、编译资料《四洲志》
内容:介绍世界三十余国地理、历史和政情。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②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③筹建海军
④开设新式学堂,选出留学生留洋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 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文化上 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进步性 ①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是不行的。
②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③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4.康、梁维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活动、思想主张、评价。
地位: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各国律例》
魏源 1842年,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地位:当时介绍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意义: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严复:提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认为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戊戌变法性质及影响
性质: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5.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出现标志、代表人物及活动、内容、评价。
性质 既是一场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思想革命
意义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间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开始传播: 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