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991add910ef12d2af9e73a.png)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案【考纲要求】【考点分析】【考点预测】本知识点事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单独出现试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与群落和生态系统联合考察,主要考察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一、种群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比三、种群的数量变化1、“S”型增长曲线2、“J”型增长曲线3、意义【重点解析】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
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84218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5.png)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解释种群、种群密度、出生 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
探究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 观察和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和 规律。
数学模型
介绍并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 型,如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 长模型等,帮助学生定量描述和理 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巩固练习环节
成功引导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成功掌握了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概念,如出生率、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有效利用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
结合实际环境问题深化学生理解
将种群数量变化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 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学生认知能力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 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 逻辑方法,分析和解 决生物学问题。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 观察,发现生物学现 象和问题。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有浓 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处理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同 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种群数量的概念及其意 义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 素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 型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分 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03c75858fafab069dc0256.png)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6fd8e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5.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3.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数量的定义;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2.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的定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 讲授(30分钟)(1)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物种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
(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生个体的数量;•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迁移率:指单位时间内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个体数量;•消失率:指单位时间内从该地区消失的个体数量。
(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数量变化量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移率 - 消失率(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种:•影响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影响食物链: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食物链的稳定性;•影响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实验(4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准备一片草地和一些蚂蚁;2.记录下蚂蚁的数量;3.在草地上放置一些食物,观察蚂蚁的数量变化;4.记录下蚂蚁的数量变化;5.分析蚂蚁数量变化的原因。
4. 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dc9ca6f01dc281e53af0f8.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知识点概述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3c783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6.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3.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应用案例5.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人口增长、渔业资源利用等,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关注。
2.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的讲解: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3. 数学模型的介绍:讲解Logistic方程和Gompertz方程的原理和应用。
4.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5. 实际应用案例的讨论: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如物种保护、生态平衡等。
6. 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方法的介绍:讲解常用的监测和预测方法,如样方调查、数学模型预测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数学模型和原因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和监测方法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种群生态学教材或相关课程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化案例,如物种灭绝、生态灾害等。
3. 数学模型软件:如MATLAB、Python等,用于演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章、新闻报道、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视野。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ffd31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7d.png)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第一节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讲述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章的基本教学目标是:1、例举种群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特征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01095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f.png)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种群数量的常用方法;
3. 了解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种群数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计算种群数量的复杂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2. 提出问题:你觉得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二、讲解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
1. 解释种群数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介绍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种群数量计算实例分析(15分钟)
1. 案例分析:某种鱼类在一个湖中的数量变化;
2. 计算方法:种群增长率、种群密度等。
四、讨论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10分钟)
1. 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 种群内因素对数量特征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 综合总结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讲解结合案例分析;
2. 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
3.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工具:
1. PPT演示文稿;
2. 种群数量案例分析资料;
3. 计算种群数量的工具。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参与度;
2. 计算种群数量的准确性;
3. 学生对种群数量概念的理解。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66563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d.png)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群的特征。
【难点】
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有哪些?(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ae11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9.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2.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能够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兴趣,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哪些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生死率、迁移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示范实验(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种群数量变化的示范实验。
将一定数量的果蝇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观察并记录果蝇的繁殖情况和寿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4.讨论分析(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确定果蝇的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5.概括规律(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如初期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等。
6.应用拓展(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如疾病传播、食物链中的关系等。
7.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应用拓展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之《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之《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56da062b160b4e767fcf50.png)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活动设计)第一课时一、能力发展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所给材料,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说出种群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2、通过阅读课本,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二、预习提纲1、阅读课本60-64页,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知识梳理一2、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盲点判断三、活动设计学生活动一: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通过阅读课本60-64页,请回答:种群数量特征有哪些?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勾画出出种群数量特征及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教师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情况,适时辅导。
【小结】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有什么联系?2、学生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各个数量特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各数量特征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学生提示梳理各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学生活动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60-62页,请回答: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哪几种取样方法?如何计算种群密度?【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61页探究实验,并说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的共同点,说出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2、通过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请回答:标志重捕法适于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交流讨论出标志重捕法的调查步骤,并用字母写出相应公式。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小结】如何根据不同的生物来选择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第二课时一、能力发展目标1、通过阅读,小组交流讨论,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阐述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实践中的应用。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bc74d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f.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和因素。
3. 学会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与意义。
2. 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对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3.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空间限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PPT、案例资料、练习题、报告模板等。
教学时长:45分钟。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某个具体种群的数量变化案例,让学生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2. 模型构建: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案例,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并解释模型的意义。
3.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收集和分析现实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数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提出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35808c25c52cc58ad6be28.png)
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一、传授内容及目的:(一)传授目标: 枚举种群的特性,尝试用样要领观察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性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发起有建设性的见解;存眷生齿标题,认同筹划生育国策、存眷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成长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观察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性来剖析办理生活中的实际标题。
二、传授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性。
2、难点:样要领的选择和确定。
三、授课方法或要领:讲授法、直观传授法、讨论法四、传授历程:西席发起标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漫衍在一定的自然地区,具有一定的形态结协商生理效用,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别。
(一)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议决学生的讨论,西席引出种群的概念。
2、剖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 B不是自然地区;C一定地区内全部个别。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地区内②同种生物组成③全部个别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别的简略累加吗?个别的特性能代表种群的特性吗?(课件展示:个别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别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别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别的简略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别不具有的特性。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样要领观察种群密度谋略该样方中个别数: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丈量个别数标题:该样方中要丈量的个别数目是几多?用样要领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巨细:样方的巨细应该根据所观察工具的巨细和漫衍环境而定。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高三复习教案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高三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1735c3aaea998fcd220ea9.png)
姓名吴敬佩单位枣庄一中 E-mail:wujingpei987@126aaa(3).思考“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吗?(4).“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巩固训练】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蒲公英杂乱无章的分布在操场上 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深圳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2.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46只,将其全部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标记鼠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21 B.46 C.71 D.963.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
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 )A.3000吨B.1650吨C.1500吨D.不超过300吨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5.右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哪一点( )6.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7.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K 种群大小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44c6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b.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例如狼群、鱼群或鸟群的数量变化。
2. 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如繁殖率、死亡率、迁移等)和非生物因素(如资源可用性、环境变化等)。
4. 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如指数增长、S型曲线等。
实验活动:5.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
例如,将一群果蝇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观察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6.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7.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案例分析:8. 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研究一些动物种群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数量变化。
9. 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包括可能的解决方案和保护措施。
总结与评价:10. 总结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11. 评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形式。
延伸活动:1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并撰写报告或展示他们的发现。
13. 组织一次生态系统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和记录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 实验用的果蝇和封闭容器- 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研究资料- 学生记录和绘图的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原因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式和趋势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出能力-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图表绘制能力。
高中生物种群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60a17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a.png)
高中生物种群教案教学内容:种群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种群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能够解释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的变化原因。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原因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引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种群吗?种群有什么特点和分类?2.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概念解释1.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种群的分类:随机种群、自然种群、人工种群等。
三、种群数量变化1.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2. 带领学生计算种群数量的增减,讨论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种群结构变化1. 分析种群结构变化的原因: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2. 分组讨论种群结构的变化对物种的影响,例如种群的稳定性和繁衍力。
五、实验操作1. 进行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结果。
2. 学生围绕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总结种群变化的规律。
六、练习与检测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种群概念的掌握程度。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的理解。
七、总结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种群数量和结构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种群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能够解释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原因。
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探究种群演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805e3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b.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方法。
2.研究“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数量计算方法。
3.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和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4.认识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重难点:1.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来描述的。
建构模型的方法包括:确定前提条件、选取合适的增长率和时间单位、确定增长率的变化规律等。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型曲线是一种数量连续增加、保持稳定的曲线。
它的产生条件是环境资源无限,例如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Nt=Nλt来计算,其中λ为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S”型曲线是一种数量增加先慢后快再慢,最终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后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曲线。
它的产生条件是环境资源有限。
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Nt=K/(1+ae^-rt)来计算,其中K为最大数量,a为初始数量,r为增长率,t为时间。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天敌的入侵、环境的变化、疾病的传播等。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繁殖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掌握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和数量计算方法,认识了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和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和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d1071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0.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
3.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2. 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3.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4. 种群数量变化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常见因素和数学模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生物学》、《生态学》等。
2. 课件或黑板: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图形、表格和实例。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现象,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思考。
2.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4.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
5. 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例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7.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因素和模型的理解,以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生态学相关知识:介绍生态学中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其他概念,如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579d5aaeaad1f347933f3c.png)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王乐增《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案【考纲要求】【考点分析】【考点预测】本知识点事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单独出现试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与群落和生态系统联合考察,主要考察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一、种群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比三、种群的数量变化1、“S”型增长曲线2、“J”型增长曲线3、意义【重点解析】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
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
在蜜蜂家族中,只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例1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
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A、a>bB、a<bC、a=bD、a≈b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
将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进行比较,分析各年龄段人口年占比例,就可以对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的高低进行判断。
图A所示人口中,各年龄段人口比例适中,人口增长正处于稳定时期;图B所示人口中,年幼者和青壮年人数都大大超过中老年人数,其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人口密度会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率会高于图A所示的人口增长率。
答案:B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没有疾病的理想条件下形成的,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不变,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
“J”型数量增长的两种情形:a.实验室条件下;b.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虽然物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在自然界中,种群却不能无限制地增长。
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环境的制约因素的作用也在增大,环境中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称为环境阻力(见下图)。
它包括同种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加剧、疾病蔓延、捕食者因捕食对象的增多而增多等,从而导致死亡率增长、出生率降低,最终趋向平衡。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是一个“S”形曲线。
种群达到环境所能负担的最大值,称为环境的满载量或负载能力,用K 表示。
3.两种增长曲线比较如下表:“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保持稳定有无K值有K值无K值,持续增加4.两曲线图比较(1)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能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通过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如图),可以知道阴影部分就是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
(2)对“S”型曲线,要注意进行分段分析:每一段的增长率不同,a段——基本呈指数增长,在K/2附近增长率最大;b段——增长速度较慢,增长率下降;C段——基本保持在环境容量(环境负荷)的水平,增长率基本不变。
5.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其应用:a.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鱼类的捕捞、放养中的应用。
如在湖泊中放养鱼虾,如果一次性放养的幼苗过多或延迟捕捞,由于环境的负载能力限制,都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相反,如果大肆捕捞,使鱼虾数量大大减少,降到K/2值以下时,其种群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延滞期才能进人指数增长期,对生产极为不利。
b.在害虫、害兽防治方面的应用。
例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C、“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
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
答案:B例3下图为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废物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害物质积累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的原因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
以上四种生长条件w、x、Y、z和四种生长曲线l、2、3、4的对应关系是下列的( ).。
A.W一1 X一2 Y一3 Z一4B.X一1 Y—2 Z一3 W一4C.Y一1 Z一2 W一3 X一4D.X一1 Y一2 W一3 Z一4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知识。
经分析四种生长条件和四种生长曲线可知,W:由于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并除去废物,种群的数量会不受限制地连续增长,形成“J”型曲线,即曲线3;X:随着时间的延续食物逐渐耗尽,细菌繁殖率下降。
又由于有害物质的积累,大量细菌死亡,因此当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会逐渐下降,形成曲线4; Y:当种群繁殖到一定数量后,食物逐渐耗尽,细菌繁殖率下降,但由于未产生有害物质,所以种群数量会保持相对稳定,形成“S”型曲线,即曲线 l;z:虽然食物耗尽,也产生有害废物,但由于出现了突变的新菌株,可利用除菌种产生的代谢废物维持生活,因而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的稳定之后会呈上升趋势,即形成曲线2。
注意:既使食物耗尽,细菌也不会被“饿死”,而是以休眠状态的芽孢形式存在。
答案:C【实战训练】(09安徽卷)1.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29 33 37成虫数(只) 6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答案: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09山东卷)6.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
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
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09广东理基)2.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A.1925年~1930年B.1930年~1935年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答案:B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09广东卷)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答案:B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名师点拨】影响种群密度变化各因素间的关系(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也基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