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doc

合集下载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考点突破素养达成考点一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关系(国考5年5考)(全国卷:2018全国卷Ⅰ、Ⅲ;2017全国卷Ⅲ;2016全国卷Ⅱ;2015全国卷Ⅰ;地方卷:2016浙江卷;2015四川、北京、江苏卷;2014广东、浙江、四川、江苏卷)【师说考问】考问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考问2种群的空间特征常见类型:(1)均匀分布型:如水稻的空间分布。

(2)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取值为: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NN1=N2N0)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doc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知/识/梳/理►—————————————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针对“样方法”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N 再捕中标记数;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a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 其生活空间中 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连线)答案:教/材/研/析 ►—————————————■必备语句——记一记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020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基础练]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图1图2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D[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作业.doc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九单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作业.doc

配套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 1.07∶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答案 C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A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 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甲、乙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甲大于乙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一定为增长型答案 B解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丙(性别比例),通过性别比例失衡间接影响出生率,A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组成),B正确;蚜虫活动范围小,个体小,一般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甲可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可代表死亡率和迁出率,甲大于乙时不一定是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不一定为增长型,D错误。

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答案 B解析在O~d期间,只能体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在a~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即出生率先大于死亡率后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c~d期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在c点和d点之间,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且种群增长也不为“J”型增长,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R值相等不代表增长率也相等,D错误。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doc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doc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学案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难深化类]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空间特征(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1)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1)适用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计算公式:N(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M(初次捕获标记数)。

[基础自测]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2018·全国卷Ⅰ,T5A)(2)调查种群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2017·全国卷Ⅲ,T5B改编) (3)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2017·江苏卷,T24A) (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卷,T5A) (5)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2014·福建卷,T3C) (6)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卷,T5B)(7)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能增加(×)(8)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2.学透教材、理清原因、规范答题用语专练(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学案带答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3-4 种群要求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ⅠⅡ二、考点梳理考点1、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指在单位或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和等。

2、出生率与死亡率(1)、概念:指在单位时间内或中的个体数目占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和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与迁出率(1)、概念:指在单位时间内或中的个体数目占的比率。

(2)意义:是影响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4、年龄组成(1)、一个种群中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①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②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③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3)意义:可预测的变化。

5、性别比例:种群中的数目的比率。

例1、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多选)A.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B点表示种群的数量最大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变式1、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变式2、(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 400 200 成年期400 400 400A 、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 、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 、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 、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考点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1)适用范围:(2)常用的取样方法: 、 ,取样的关键是 (3)计数方法: ,(4)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基础巩固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形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如图K32­1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①②③图K32­1A.①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最多B.③未来种群数量变化既不符合“J”形曲线,也不符合“S”形曲线C.年龄组成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D.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之一能力提升3.2011·青岛模拟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K32­2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A B C D图K32­24.2011·长春模拟如图K32­3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图K32­3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曲线( )图K32­46.2011·泉州模拟将具有竞争关系的甲、乙两种水生动物,共同培养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a所示;而共同培养在有一定铜浓度的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b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a 图b图K32­5A.甲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J”形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S”形增长B.乙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S”形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J”形增长C.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将发生改变D.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保持稳定不变7.图K32­6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图K32­6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8.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作业1.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的生殖次数决定的D.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解析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雌雄同体或无性别的动物就不具有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在一定时期反映种群的数量,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

答案 A2.(2019·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A错误;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答案 B3.(2018·云南师大附中调研)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D.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由于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所以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且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A正确,B错误。

答案 B4.(2019·长春市质检)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J”型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λ代表的是增长率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解析一片草地属于同一区域,灰喜鹊属于同种个体,因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J”型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λ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可提高一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且个体大小合适,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第33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练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33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练习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33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题型练习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2.[2020·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3.(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4.(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甲、乙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岛(均已封闭)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6.(2018·江苏高考)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2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2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作业

练案[28]必修三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8·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査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出生率和迁入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较为激烈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随机取样可降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误差[解析]出生率和迁入率能使种群数量增加,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可见,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较为激烈,B正确;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采集、调查,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降低实验误差,D正确。

2.(2018·云南省临沧市一中高三期末)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 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b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据图可知,a、b两点布氏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C.在O d范围内,布氏田鼠种群发生了进化D.在c点至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解析]据图分析,b点的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布氏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不一定相等,B错误;在O d范围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是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了改变,因此种群不一定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c点至d点时,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D正确。

3.(2018·山东省菏泽市高三期末)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C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增长D.如果持续第16~20年间的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解析]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1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解析: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种群密度会因种群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

答案:C2.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解析:样方的选取要有代表性,个别样方由于生物生存条件优越或恶劣而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要舍弃其数据参考。

答案:D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解析: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被标记的动物混合要均匀,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没有大量个体的死亡、出生、迁入和迁出,被标记的动物要均匀分布,动物应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且标记物不易脱落。

答案:C4.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解析: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卢志伟
考点明示
点击考纲 高考频率 对应考点
★★★☆☆ 考点1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Ⅰ)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实验:探究培养 液中酵母菌数量 ☆☆☆☆☆ 考点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 6年4考 考点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
★★★☆☆ 考点3 6年3考
不一样 增长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 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即:种群增长率 =(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无单位; 增长速率是指新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 值,即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 有单位(如个/年等)。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 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2、K值和K/2值在生产上的应用
(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做
粮食贮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 环境容纳量 __________ (K值) (2)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 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提高K值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 改善栖息环境,__________ 本措施。
时间
(2)乙图为 “S”型 曲线。 条件:自然界的 空间和资源 是有限的。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K值:又称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 最大数量 。 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
问题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一样吗?
(2)出生率和死亡率 群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 个体总数 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 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 ________的比 率。
(4)年龄组成 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各________ ②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基础练]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图1 图2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D[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

]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5.(2019·河南郑州调研)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标记物脱落时,统计的种群密度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选取较密的地区统计得到的数目会偏大;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所得结果会偏大。

]6.(2019·河南八市测评)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D[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则当天数量是上一天数量的(1+1.5%)倍,即λ=1.015,说明种群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呈“J”型增长;种群呈现“J”型增长表明其所处的环境中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已错过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7.(2019·河南洛阳一模)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B[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所以环境容纳量较小。

] 8.(2019·河南新乡一模)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C.de段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D[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c段接近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本实验属于时间上的自身相互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9.(2019·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该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超过K值。

(3)在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要求K点以后也要画出)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K值。

(2)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值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K值。

(3)据题图分析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在种群密度为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图见答案。

答案(1)环境条件不受破坏(2)K/2 逐渐减小可能(3)(注:要写出横纵坐标)10.(2019·山师附中模拟)油松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高度可达30米,胸径可达1米,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为合理保护、开发林业资源,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油松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研究人员调查的该地区阴坡与阳坡油松的________________图。

据图推断,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图2是研究人员绘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线。

据图分析,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___ _____(填“高”或“低”),可能与阴坡、阳坡的____________条件差异大有关。

(3)图2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____________(填“种内”或“种间”)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

这给我们合理利用油松带来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表示该地区阴坡与阳坡不同树龄油松的株数,即阴坡与阳坡油松的年龄组成图。

据图可知,幼龄阶段的油松株数较多,种群属于增长型,一般情况下,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

(2)据图2可知,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高,这一现象应主要与与阴坡、阳坡的光照条件差异大有关,阳坡光照充足,有利于油松生长。

(3)当油松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不足,种内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

因此可定期砍伐,使种群处于较快的增长期,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答案(1)年龄组成(结构) 增加(2)高光照(3)种内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练]11.(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

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该种群曲线所示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环境阻力;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为0.50,并非最小值。

]12.(2019·山西太原一模)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C[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由曲线斜率可知,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