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神奇的大自然

合集下载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从人类的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人类不断的摸索着,努力着,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但是,这过程是相当艰难的,也必然会出现很多的挫折、失败,甚至错误。

就拿人与自然的发展观来说,就经历了“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和谐”这三种自然观的演变。

不过,让人感到庆幸的是,最终,人类还是觅得了最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人类和自然都最有益的方法。

在我国,已经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的认识。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界;一体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古人曾经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据说,古人讲“人定胜天”,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因素比天命(自然的因素)更为重要。

这个“胜”,不是“战胜”的意思,而是指“比什么什么更重要”。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的就是这个。

只是后来,一些人对这个概念作了许多延伸,便定义为“人的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了。

可是,人真的可以胜天吗?一、天定胜人就人与自然的发展观来看,最初的观点应该是“天定胜人”。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人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神,主宰着人们的命运。

在我国,有主管天气的雷公电母,风神雨神;有掌握人们生死的阎王;还有处于最高地位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

在西方也有上帝之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很消极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应以自然为中心,甚至否定了人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影响持轻视和否定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一旦遇到干旱或者洪灾等自然灾害,人类便开始求神拜佛,认为通过这种途径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发生瘟疫,很多人想到的往往不是寻找解除瘟疫的药方,而是去寻求所谓通灵的人,企图消除自己的病痛。

在他们看来,菩萨是万能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菩萨掌控的。

为此,他们修筑了神庙,每逢初一十五就要上香拜佛。

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马原)

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马原)

论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这是《东周列国志》里的一句话。

查一查词典,里边对“人定胜天”的解释为:“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人定,指人谋,人的智慧和行动。

”(《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我们中国人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自然,那么“天定胜人”就是说自然的能力能够胜过人的谋略。

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人定胜天”即说的是主观能动性,“天定胜人”即说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那么,“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辩证关系就成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故“天定胜人”是指人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运行规律。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荀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中尹吉甫也说“‘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致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说的是啊,人也有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就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我们的文化里也早已存在着,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禹治洪水,又如《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羿射十日”等。

而且,国人也在实践中验证了这句活。

在隋朝,我们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水系;2003年三峡大坝的蓄水发电,创造了“高峡出平湖”的奇迹。

这些都是人力改变大自然面貌的事实。

要说“人定胜天”与“天定胜人”的关系,其实开篇那句尹吉甫的话---“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就是在告诉我们:二者是统一的。

但这并不是很明确。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述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原始社会人类无知,没有科学,盲目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对大自然的破坏很小。

当人类的生产力不但提高,人类开始对大自然发起挑战,开始破坏大自然,曾经森林繁茂的黄土高原变成了现在的不毛之地。

人类为了提高农业的产量大量使用农业使得土壤破坏同时也通过富集作用危害动物甚至人类的健康。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逐渐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在各国都支持的战略。

关键词:大自然、敬畏、改造、黄土高原、DDT、可持续发展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类没有文字,更没有科学,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不全面,甚至很多完全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人类身处于大自然中却无法认识到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无法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二者之间具体处在什么关系当中,无法认识到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那个年代,人类容易把高山,大河,太阳,月亮,海洋等等这些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思想意识的事物,人类会产生崇敬。

也有可能是当时的某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上的地位,而故意曲解一些自然现象,把这些本来很正常的自然现象神魔化,用来欺骗无知的人们,使他们以为是大自然中的一些神灵在作祟。

同时在当时人类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别的想法,他们认为“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她是充满神性而且令人生畏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可违背的,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

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任意践踏。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1】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姿态,他们认为自己一切行为都是发生在自然神的眼皮底下,以及他们心中所想的一切都受到自然神的监视。

因此,人类只能去依赖、屈从、顺应自然,人类通过崇拜、敬畏自然,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个概念源自于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宇宙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先哲们的思考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先哲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的农耕文明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他们发现,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丰收的农作物。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天象、气候和地理等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

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秘密。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更加深入。

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提倡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人们也开始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途径,例如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等。

在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联系,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共鸣。

人们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示。

这种精神上的共鸣,使人类更加关注自然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古代先哲们的思考和实践下,这一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更加深入,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途径。

通过天人合一的实践,人们期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7篇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优秀满分作文篇1人,还是应该有几分敬畏之心的。

缺乏敬畏之心的人,常常会妄自尊大,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往往是愚不可及。

要说敬畏,我们最应该敬畏的是自然。

自然像父亲一样,我们敬畏它,它就亲近我们,我们忤逆它,它就惩罚我们;自然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敬畏它,它就给我们无限的启示,我们藐视它,它严历地教训我们。

“师法自然”,是最聪明的学习方法。

可是人类总是以自然主宰自居,肆意享乐,挥霍浪费自然的一切资源。

人类总能够化友为敌,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都能够变成我们人类餐桌上美味,人类高踞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点,在地球上似乎所向无敌。

如果仅仅是为生存或繁衍而取得食物,尚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人类不是这样。

食野味穿裘皮赏骨雕,是某些人的癖好,还成了炫耀的资本和地位的象征。

为一只犀角,可以杀害一头犀牛。

为两根象牙,可以杀害一头大象。

为了得到黄羊的皮毛,可以把它们斩尽杀绝。

为了取暖或者削筷子,可以毁灭性地破坏森林。

人类可以移山填海,可以随意排放毒气,排放污水,排放废渣。

人类因一丁点小利,可以屠毒生灵;为满足无边的贪欲,可以糟蹋环境。

短短的几百年所谓现代文明,让天空失去明净,变得灰暗;水源不再清澈,变得肮脏;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

在破坏自然的活动中,我们也不得不惊叹人类的力量,还有哪一种生物,能够这样糟贱地球,我们所有生物共同的母亲。

自然生态以十分脆弱的表象,给我们沉痛的教训。

制冷剂的任意排放,使臭氧层出现了漏洞,各种有害射线长驱直入穿透大气层,我们就失去了庇护。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地球两极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过度放牧和垦殖,植被大量破坏,使土地荒漠,扬砂暴虐,使水土流失,河湖淤塞,造成洪灾水患。

再看科技是如此发达的美国,今年也遭受了罕见的飓风,造成至少千人死亡。

一场“非典”从广东到香港,从中国到外国,从亚洲到全球。

今年的禽流感,从东南亚到中国,从台港到韩国。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改变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逐渐改变着。

从最初原始社会文明时代的依赖自然,逐渐演变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利用自然,再后来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还是有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此阶段人类对自然进行的无止境的索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今在当今社会,人类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开始倡导“天人和谐”。

继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此又衍伸出地球系统观、生态文明思想、低碳经济等理念。

而这些理念也渐渐融入进人们日常生活中。

我国也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队伍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天人和谐;化石资源;水资源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众多古代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出曾经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多么盛行,多么理所当然。

而如今,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天人和谐的重要性,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都体现了对天人和谐的支持,而全球性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生活等等众多会议倡导中也可看出天人和谐是当今全球人民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观点。

本文按照社会文明发展历程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文明时代——依赖自然原始社会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

在远古时期,人类靠个人打猎、捉鱼和采摘植物的果实为生,这既是生活方式又是生产方式。

这时,还谈不上什么明确的组织方式。

在这个时期,“努力在自然界中求生存”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目标。

人类在求生存的长期实践中深刻地体认到自然地强大和自己的渺小,从而发自内心地对自然产生畏惧,从畏惧自然界中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如风、雨、雷、电等,进而在理念上认识到自然界中蕴藏着巨大的、人类不可抵抗的力量。

于是,在人类的心目中形成了“人类只有敬畏自然并遵从自然界的‘意志’去行动才能得到生存”的观念。

[1]而同时,在那个生产力及其地下的时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环境 的严重 破坏 ;也 是在 过于夸 大人 的价值 而相
对 贬低 自然 规律 的情 况下 ,天人 和谐 的思 想应 运而
生 ,天 人 和谐是 人类 反思 自然 资源过 度 开发利 用造
成 生态 不平 衡 之后 思想上 的一次 升华 ,是人类 主动
4 8
在 ,如 “ 其 心 者 ,知 其 性 也 ,知 其 性 ,则 知 天 尽
天 、杞 人忧 天等 。天字虽 然 内涵丰 富 ,但其 基本 涵
天 ” E ] 子 的看 法 更 为 偏 激 ,甚 至 认 为 人 类 的一 ,1 l庄
切行 为都 是对 自然 的破坏 ,希望人 性从 社会 中的各 种典 章制 度和道 德 规范 中解放 出来 ,人类 需要 重新
复归 自然 。道家 虽 然 把 人 看作 是 自然 界 的一 部 分 ,
提 出天人 之分 的思想 后 ,人类对 天人 关 系 的认 识更
到今 天 ,对 于反思 现代 工业文 明 和科 技 革命所 产 生
的负面效 应 ,重新 构建 人与 自然 、人与 社会 的 和谐
关 系 ,仍 具 有重要 的借 鉴价值 。
所谓 天 , 自古 以来 就 包 含着 极 为 丰 富 的 内容 。 有的 天指 自然界 ,如 “ 天行 有常 ,不 为尧 存 ,不为
矣” [ 这 里 的 天 代 表 了 仁 义 礼 智 四德 ;有 的 天 是 ,]
主宰 人 类命 运 和 王 朝 命 运 的存 在 ,如 “ 天命 之 谓 性 ,率 性 之 谓 道 ,修 道 之 谓 教 ” [ 这 里 的 天 是 上 ,] 天 、上 苍 ,它赋 予人 类 以本性 ,人 类按 照这 一本 性 去做 叫 做正 道 ,将 正道传 给别 人 叫做教 ;还 有 的天 指代 广 泛 意 义 上 的 天 空 ,如 古 代 神 话 中 的 女 娲 补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 09 —20 10 学年第 2 学期)课号:110A06ATS 课程名称:神奇的大自然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高低,使得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也就不同。

综观整个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共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敬畏与依附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征服与统治自然以及重新追求天人和谐。

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存在,任何企图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对自然的肆意妄为,必将遭到它无情的回击。

因此,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生态文明自从出现了人类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由于人的进化阶段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观念的不同,从而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不同。

一、采集—渔猎社会:敬畏与依附自然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元合未分、浑沌为一”之时,寓浑沌之中已蕴含万物,且是相互差异的万物。

在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这些相异的万物逐渐从浑沌中分化出来。

慢慢地,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分离过程也就开始了。

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的类似动物般的生活。

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制约着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肌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逐渐地,他们开始凭借最简陋的劳动工具从事狩猎、捕鱼、采摘等活动,并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办法,以获取基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命的存在以及种族的繁衍。

2.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此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的、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狂暴的,是人的敌人。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主题阐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

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

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

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

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

材料二:2018年11月26日,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人为修饰,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梁启超说人定胜天作文

梁启超说人定胜天作文

梁启超说人定胜天作文
大家好啊!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梁启超先生那句名言"人定胜天"。

你们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不是说人可以去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听从人的摆布呢?
,我可不这么认为哦。

我觉得梁先生说这话的本意,是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地生存和发展。

大家想想看,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是大自然赐予的。

如果我们肆意破坏环境,那么迟早会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严重后果。

比如现在的雾霾天气,就是人类长期对环境污染的一个警示。

所以说,人定胜天并不是简单地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地"胜天"。

要不然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上放了一把火。

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区畅所欲言,分享你们的想法!期待与你们一同探讨这个有趣的命题。

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生成

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生成

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生成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生成“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和谐观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和谐”则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

理解和谐问题,一般都会论及“天人合一”,而对“天人合一”的解读,一般又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开始。

“天”之涵义在中国哲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界”,而应在中国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来考察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人”之涵义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类”,而是活动过程中的主体。

因此,“天人”关系不是一种静态的人与自然的构成关系,而是一种由自然及社会、由天道及人事的动态的生成关系,“天人合一”是以人为主体的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生成过程。

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生成,其实质是主体之人自身的和谐生成。

笔者将从中国哲学生成性思维的角度来阐释“天人合一”的主体生成论意义,从对“天”的三重解释论及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生成。

从自然意义上的“天”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成人们一般认为,自然之“天”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是物质之天。

天是自然的,天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

这个意义上的“天”常常指代包含“地”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与天文学、气象学、宇宙学、生物学等密切相关。

但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然”(天)必须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来思考其内涵。

在近代哲学中,自然是某种与人分离、自在存在、本质先定的东西,是一种离开了主体之人的抽象自然。

随着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抽象的自然科学世界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归,只有被纳入人的生活范围、与人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自然才对人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是能动的对象化的存在物,人在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不断地生成人自身,对象性活动正是人生成的方式,自然的生成不过是人生成的确证。

近代哲学中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对立关系演变成以人的对象化活动为基础的主客内在统一的和谐关系,这样才真正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成。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成,关键在于主体之人如何对待自然,即人类对自然物持有什么样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切。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与自然的运行息息相关。

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不断深化。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实现天人合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

宋明理学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共生。

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需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人们对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面临着许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提醒着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因此,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过程。

从古代的观察和经验,到儒家的修身养性,再到现代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天人合一的理念不断与时俱进。

通过实践和思考,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美好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积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宁波大学答题纸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类诞生于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且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

纵观人类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

人生存在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新文明。

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定胜天;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而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从原始文明至今,人与自然观大致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的转变。

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天人关系来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1 我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自西周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只有体现经验理性的“天人之分”思想,而不存在所谓“人定胜天”的论说。

以往论者认为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阐述“人定胜天”思想的代表人物,这其实是对他们有关论述的误读和歪曲。

我国对“天人关系”文化思想开始于两条路线的发展:一条是从祭祀活动发展过来的天道信仰认识,即“天人合一”,是主脉,孔孟、《易传》落实人道讲仁爱伦理,背景就是天道和谐与正义。

在天道的指示下进行道德实践,以道德的实践去体验天道,自然不可能有控制、征服的要求。

另一条是从战争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功利理性认识,是从主脉中分解出来的,其中的“天”是一种客观义,也不会有“人定胜天”的精神。

到战国后期,荀子集先秦文化之大成,融通了信仰和理性两条路线。

在人类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本位角度出发,可以归为依附与崇拜型。

面对自然的强大威力,早期的人类不得不依附于它、顺从于它。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人与自然基本能够和谐、统一的相处。

人必顺天与人定胜天: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必顺天与人定胜天: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必顺天与人定胜天: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自然观的一条主线。

鉴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有必要反思与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熊的关系从早期的顺应发展到近现代的对立是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相应地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它和谐、健康的发展是摆脱生态危机的现实出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危机人定胜天生态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人们以何种态度去选择合理的自然观念指导实践,影响着现实人类的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发展潜力,也影响人类后世的生存条件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自然观念变化的历史过程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选择态度及其效果,有助于促使人们主动选择和构建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新型关系。

1、顺天—早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析人类在其形成之初便内在地具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控制周围环境的本性,它表明人类不仅有对象意识,而且有自我意识。

黑格尔指出:“自然无论对人施展和动用怎样的力量——寒冷、凶猛的野兽、火、水,人总能找到对付这些力量的手段。

”【1】当人类刚刚摆脱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时,自身的智慧、知识、技术装备、生产工具都十分落后,人们在和自然的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思想上也因此处于屈从、受惠的地位,异己的力量逐渐演化成图腾崇拜的对象,因此,直到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人们对“自然”一词仍然主要是在“本性”意义上理解,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自然事物的总和”。

“‘自然’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的行为根源。

”【2】在古代人看来,“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她是充满神性而且令人生畏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可违背的,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的内在必然性,从而客观上也有效地遏制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任意践踏。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关系,从“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

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不能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之外,可以通过劳动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科学技术,可以看出人和自然并不是“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的关系,必定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关键词:天定胜人人定胜天人和自然和谐社会一:谈“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天定胜人告诉我们,人类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而去做任何事情,我们要克服贪婪、自私等劣根性在自然规律下办事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我国古人由于技术的缺乏充满了对天、对自然的崇拜,认为“天”至高无上,至大无边,为人类一切思想行为的最高境界。

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

”上天的意志,多么庄严优美,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关于人和天(自然)之间的关系,诗曰“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指出人是不能够战胜天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天定胜人。

总体上虽然古人缺乏对天、对自然的认识,但是古人以天为大很多都是在自然的规律支配下进行人类的劳动活动的。

《逸周书》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荀子·君道》记载了夏朝的《政典》法令:“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

”齐国的相国管仲极力主张: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吕氏春秋·义赏》说:“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从这些政令,法令中可以看住我国古代先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一切事情都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妄自尊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生产工具的改善古人的劳动于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和破还,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影响在自然净化功能下是可恢复的。

2021届私立武汉光华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2021届私立武汉光华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2021届私立武汉光华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10%。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1/4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

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

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

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

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

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

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

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

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论人与自然的演变摘要:人类在地球上有300万年左右的时间了,而人类的文明只有6000年左右,但我们居住的地球至少有46亿年。

人的一生或者说是人类文明只是地球历史短暂的一瞬间。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是人类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人类。

人类经历了最初的畏惧自然,到后来的骄傲自大的人定胜天,到现在的理智的天人合一完全不同的阶段。

在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的过程中,人类慢慢的认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复的,有着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时期、童年时期、现阶段的青壮年时期,未来的地球也必将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所以人类只有和谐地与自然相处,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才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一、地球的出现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是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它跟太阳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团集聚而成的,一般认为在距今47亿年前它已经增长到现代地球质量相近了。

这时候的地球还只是许多微星的集合体,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的作用下,不断受热,当原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以使铁、镍等元素熔融时,铁、镍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亿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壳初步分异作用。

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 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

这种还原性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

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1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1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类一经产生,就通过自身繁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近年来,由于伴随人类发展而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主要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结合历史分析方法,介绍人与自然发展的四个阶段---依存、开发、掠夺、和谐;以及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人与自然观”---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和谐;最后得出关于“人与自然观”的科学性认识,即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自然观改变时期人定胜天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文】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多大差别,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等,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关,都是适应或利用一定的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对自然环境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如人与海洋的关系,古代社会仅在沿海有渔盐之利,丰富多样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更是交通的阻隔,现代海洋则日益成为人类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生存空间,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一、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详细来说,即人与水、人与空气、人与山河湖海、人与动植物和矿物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关系的不仅有地理学,还有许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科学,甚至哲学、历史、经济等学科。

在这里,引用地理学的观点,所谓“人”,指社会人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在地球表面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的人;所谓“自然”,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包括在人类作用下改变了的自然环境;所谓“人与自然”,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增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改变自然环境的面貌;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 余雄
作者机构: 甘肃省西和第一中学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23-23页
主题词: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定胜天 天人合一 古希腊神话 生存与发展 “母亲” 和谐相处大地 道理 苟子
摘要: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相传有一位“大力神”力拨千钧,勇猛无比,始终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一旦离开给予他力量的“母亲”——大地,他就手无缚鸡之力,一击而溃。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力神”要想永远不败,就必须以大地为依托,始终与大地保持密切联系。

同样的道理,人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古代曾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子的“天人合一”与苟子的“人定胜天”。

本文试图以哲理进行浅要分析,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浅谈人与自然观的发展演变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作用,指出工业社会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树立新的绿色科学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绿色科技;生态文明;生态技术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历史。

因此,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密切关注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因此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不仅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之谜,而且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因而随之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它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反思促进了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诞生。

今天,人类终于意识到,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通过对人类自己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决不是什么征服与被征服的敌对关系。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重大驱动力。

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作用的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

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使人对自然的干预深人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完全依附于自然到局部干预自然全方位、多角度的干预和影响。

但与此同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的过分推崇及不当运用,又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推动作用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他们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

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

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

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

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

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2.农业文明社会。

随着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

这一时期人类学会了种植、驯养等技术,相继发明了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和耕作冶炼技术,产生了农业、天文、气象等知识。

灌溉的普遍使用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人们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就使得解决了人类早期的生存危机,不再频繁地迁徙,逐渐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

随着食物供给的逐渐充裕,村落的集镇化、城市化初露端倪。

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

但从总体上说,这种破坏还是局部的、可恢复的,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1]。

3.工业社会。

近代以蒸汽机的文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象征着人类的巨大进步。

自此,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取代,以煤、石油为动力的机器替代了那些曾经由人力、兽力做的工作。

人类有以往的对自然的依赖跃进到对自然的征服。

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它给人类带来了与以往社会不能比拟的物质财富,同时它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

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孕育出科技至上主义。

人们甚至相信,科学可以给人类带来美好的一切。

这就导致人与自然严重分离,人类为了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由此使得原有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未解决,新的环境污染又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

4.现代社会。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被发明出来,使人类对自然得以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开拓,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程度达到前所未有高度。

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左右自然动向,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与自然由严重失调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进行全面的干预,可能进一步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人类陶醉于“胜利”的时候,同样面对自然界的种种“报复”与“惩罚”:温室效应加剧,物种灭绝,淡水短缺,能源枯竭等等。

这表明,现代技术社会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

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在于错误的科学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自然的“掠夺”的地位转变。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提供根本改造自然手段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的观念。

“技术决定论”、“科技万能论”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传统科技观的主流。

[2]18世纪蒸汽动力技术实现了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为此,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开始了社会化大生产。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不再受到自然界的转化和影响而稳定地获得物质财富。

19世纪电力技术革命再次显示了人对自然力的支配,明人类不仅可能驾驭自然力,还能利用被改造了的自然力去控制其他物质生产过程。

在此基础上,人类建立了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和高效益的生产管理体制。

生产的电气化、自动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类营造了全新的生存环境。

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更是使人类生活跃进了一大步。

科技为现代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使人类近乎有理由相信:人的活动可以不接受自然的限制,只要依靠科学技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就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科技是万能的,技术决定着一切,人类完全可以超越自然、主宰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3]在这种科技观的影响下,自然被彻底地客体化、外部化。

人类简单而毫无顾虑地把自然界仅作为科学技术的对象加以把握,作为人的研究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加以利用。

“一切都技术化了,仅为技术而存在。

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追求都消失在技术罗网之中。

”[4]在科技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整个自然界也已千苍百孔。

实际上,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理论成果。

人类认识自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

准确把握人的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要从价值角度加以评价认识。

科学技术属于真理性的认识,它只能告诉人类科学规律,而对于怎样具体地运用科学规律以及如何改造社会却爱莫能助。

社会进步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还需要社会科学,也需要哲学的引导。

为确保科学技术的合理发展和合理应用,必须摒弃错误的科技观,打破科学主义的教条。

三、树立新的科技观,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原则。

人的聪明才智,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类在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因此,要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一)突出绿色科技观绿色科技观包含这样几层涵义:首先,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变革自然时,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这是绿色科技观的思想认识基础。

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科学技术的生态负效应,并非单纯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观念错误所致的。

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盲目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片面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忽视自然生产力,单纯追求短期行为效果,而不顾及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

但是,“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5]人对自然界的这种依赖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系统整体,人必须遵守着自然规律而运动、发展着。

因而,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正效应,就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是和谐“伙伴”的观念。

只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能够自觉的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切从自然界整体出发,就能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达到我们的目标。

其次,注重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预测。

从科学技术角度看,当前科学技术生态负效应与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不完善有关任何一项技术本身都是一个演化发展过程,有一个从完善到不完善的过程,没有一项技术可以百分百地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从这点看,技术对自然的负效应是必然的。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其作出预测,使之减少到最少?当前,某些学科新知识正有效地、强有力地指导实践,但是,另一些学科却没有产生出比较确定的新见解,无法预言某项技术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因此,加强发展各项技术重大决策可行性分析和未来预测,特别是生态方面的预测,是绿色科技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积极运用科技新成果去解决人与自然冲突。

人类活动引起的不良环境后果要靠科学技术进步消除。

在人类历史上,面临着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变化,人类从来不是持消极被动的态度,而是持积极战斗的态度,用发展科技,引进新技术等途径去消除污染物质,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保护环境。

特别是当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空间时代和原子能时代,我们完全有可能应用这些新科技力量,减少对不再生资源依赖程度,扩大对再生资源的利用的范围,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发生的,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展着。

因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既涉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中,既交织着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的矛盾,长远利益同限前利益的矛盾,也交织着不同集团、阶级的利益冲突以至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尽管仅从社会关系着手解决不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如果忽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如社会管理技术)的联系和结合,努力发展融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大科学事业,这也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