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合集下载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从人类的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人类不断的摸索着,努力着,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但是,这过程是相当艰难的,也必然会出现很多的挫折、失败,甚至错误。

就拿人与自然的发展观来说,就经历了“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和谐”这三种自然观的演变。

不过,让人感到庆幸的是,最终,人类还是觅得了最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人类和自然都最有益的方法。

在我国,已经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的认识。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界;一体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古人曾经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据说,古人讲“人定胜天”,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因素比天命(自然的因素)更为重要。

这个“胜”,不是“战胜”的意思,而是指“比什么什么更重要”。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的就是这个。

只是后来,一些人对这个概念作了许多延伸,便定义为“人的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了。

可是,人真的可以胜天吗?一、天定胜人就人与自然的发展观来看,最初的观点应该是“天定胜人”。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人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神,主宰着人们的命运。

在我国,有主管天气的雷公电母,风神雨神;有掌握人们生死的阎王;还有处于最高地位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

在西方也有上帝之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很消极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应以自然为中心,甚至否定了人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影响持轻视和否定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一旦遇到干旱或者洪灾等自然灾害,人类便开始求神拜佛,认为通过这种途径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发生瘟疫,很多人想到的往往不是寻找解除瘟疫的药方,而是去寻求所谓通灵的人,企图消除自己的病痛。

在他们看来,菩萨是万能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菩萨掌控的。

为此,他们修筑了神庙,每逢初一十五就要上香拜佛。

神奇大自然

神奇大自然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论文关键词:人定胜天,天人和谐,基本特征,解决途径,人与自然论文摘要:人类对于自然的观点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的改变。

从远古的依靠自然到工业革命后的改造利用自然,到如今的探索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开始真正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唯一性,用天人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实现和谐发展。

在从古到今的中国中,有两种对于自然的思想在不断的交织和发展,那就是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和谐,到底为什么对自然的态度会从人是主宰到人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发生这样的改变呢?这也正如电影《阿凡达》中美丽的星球一样,人类的到来是为了其中的资源,却忽略了潘多拉星球真正的资源并不再地下,而在于它那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人类却狭隘的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这也正是人类在几千年以来一直所犯的错误,但部分人类也发现了这个错误正在不断的改变,正如中国提出的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正是改变的进行!人与自然并不是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而是共生发展的关系。

(一)人定胜天产生的背景“人定胜天”这个成语常被解释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

其中,“人”指人类,“定”为一定能够,“胜”为战胜,“天”指自然,整个词组断读为“人/定/胜/天”。

其实,“人定胜天”的正确断读应该是“人定/胜/天”。

“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1】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那么“定”就不是“一定能够”的意思了。

与“人定胜天”相仿但出现得较早的成语是“人众胜天”。

有“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2】一句。

如此看来,“人众胜天”就不可能被断读成“人/众/胜/天”,而只能是“人众/胜/天”。

从语法上说,“人众者胜天”中的“者”字和“人定兮胜天”中的“兮”字一样,都是语气词,它告诉人们,“人众”两字和“人定”两字都不能断读。

弄清楚了《史记·伍子胥传》中“天定亦能胜人”的“天定”是一个词,那么“天定亦能胜人”中的“定”字,不可能是助动词,也不能作“一定能够”的意思解释。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原始社会人类无知,没有科学,盲目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对大自然的破坏很小。

当人类的生产力不但提高,人类开始对大自然发起挑战,开始破坏大自然,曾经森林繁茂的黄土高原变成了现在的不毛之地。

人类为了提高农业的产量大量使用农业使得土壤破坏同时也通过富集作用危害动物甚至人类的健康。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逐渐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在各国都支持的战略。

关键词:大自然、敬畏、改造、黄土高原、DDT、可持续发展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类没有文字,更没有科学,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不全面,甚至很多完全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人类身处于大自然中却无法认识到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无法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二者之间具体处在什么关系当中,无法认识到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那个年代,人类容易把高山,大河,太阳,月亮,海洋等等这些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思想意识的事物,人类会产生崇敬。

也有可能是当时的某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上的地位,而故意曲解一些自然现象,把这些本来很正常的自然现象神魔化,用来欺骗无知的人们,使他们以为是大自然中的一些神灵在作祟。

同时在当时人类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别的想法,他们认为“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她是充满神性而且令人生畏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可违背的,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

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任意践踏。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1】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姿态,他们认为自己一切行为都是发生在自然神的眼皮底下,以及他们心中所想的一切都受到自然神的监视。

因此,人类只能去依赖、屈从、顺应自然,人类通过崇拜、敬畏自然,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神奇的大自然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神奇的大自然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浅谈人与自然观的发展演变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科学技术推动作用,指出工业社会以来人类错误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思想根源,提出人类应树立新的绿色科学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绿色科技;生态文明;生态技术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历史。

因此,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密切关注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很低,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因此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不仅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之谜,而且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因而随之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它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反思促进了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诞生。

今天,人类终于意识到,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目的性。

通过对人类自己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决不是什么征服与被征服的敌对关系。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重大驱动力。

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作用的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

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使人对自然的干预深人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完全依附于自然到局部干预自然全方位、多角度的干预和影响。

但与此同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学技术的过分推崇及不当运用,又是造成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次原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际-------社会发展学院哲学0801周艳内容摘要:天人关系古来有之,诸子百家各执一词,但他们都凸显出“从天而颂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天而颂逐渐发展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现今的社会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天人合一这一思路来处理好天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出尽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字:天人关系先秦儒墨道道自然从天而颂人定胜天天人合一和谐正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后成一家之言。

”似乎,天人关系在古代已经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它曾是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就如司马迁所言,他写《史记》并不是为了记述历史,也非“通古今之变”,而是为了探究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何谓天人关系?古往今来,天人关系无非就是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天”主要指人所涉及的周遭环境的“自然之天”和人自身生命存在系统的“性命之天”,而“人”则指我们人类自身及其自身的理性。

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寻着历史的足迹,也逐渐鲜明起来。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在探讨如何治国时大都或多或少的涉及了“天人关系”这一领域。

其中,儒墨道三家比较凸显。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处理天人关系的时候对大自然也就是这个“天”表现出深深的敬畏之情,同时呢,也不反对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一定要在遵循“天”的前提下。

孔子认为“天”指自然界,它是一切事物最后的主宰或终极根源,这是他的天命说里的理论,同时他还坚持要保持一种积极而理性的人生态度,主张要在限定的条件中积极有为,正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的天命观基本思想与孔子的类似,他也认为天是“人世之主宰”,同时他还指出人性善的根据在于“天”,而人要做的就是要“知天”、“事天”,要学着“尽人事知天命”,同时也要做到“立命”与“正命”,也就是说要致力于修身,对人生尽其道,依据礼义而行;而荀子则比较突出,他强调要“制天命而用之”,他虽然也觉得“天行有常”、“天人相分”,但是人与天是平等的,取消了“天”的神圣性,甚至将“天”看做人可征服的对象,当然这也不是指人可以任意妄为。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

宁波大学答题纸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类诞生于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且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

纵观人类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

人生存在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新文明。

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定胜天;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而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从原始文明至今,人与自然观大致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的转变。

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天人关系来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1 我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自西周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只有体现经验理性的“天人之分”思想,而不存在所谓“人定胜天”的论说。

以往论者认为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阐述“人定胜天”思想的代表人物,这其实是对他们有关论述的误读和歪曲。

我国对“天人关系”文化思想开始于两条路线的发展:一条是从祭祀活动发展过来的天道信仰认识,即“天人合一”,是主脉,孔孟、《易传》落实人道讲仁爱伦理,背景就是天道和谐与正义。

在天道的指示下进行道德实践,以道德的实践去体验天道,自然不可能有控制、征服的要求。

另一条是从战争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功利理性认识,是从主脉中分解出来的,其中的“天”是一种客观义,也不会有“人定胜天”的精神。

到战国后期,荀子集先秦文化之大成,融通了信仰和理性两条路线。

在人类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本位角度出发,可以归为依附与崇拜型。

面对自然的强大威力,早期的人类不得不依附于它、顺从于它。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人与自然基本能够和谐、统一的相处。

认识论视阈下的天人关系_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认识论视阈下的天人关系_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2012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79 期
· 哲学与思辨 ·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Jan. 2012 No. 1 Serial. 79
认识论视阈下的天人关系: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郭玮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天人之分的 思 想 源 于 郭 店 楚 简《穷 达 以 时》。 1993 年,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的出现,推翻了之前 很多学 者 认 为 的 荀 子 首 次 提 出 天 人 之 分 的 观 点。 《穷达以时》中阐 述“有 天 有 人,天 人 有 分。 察 天 人 之分,而知 所 行 矣。 有 其 人,无 其 世,虽 贤 弗 行 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在这里就已经出现了天人 之分。根据《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 竹简〈穷达以时〉》,李英华认为,《穷达以时》可能是 孔子 厄 于 陈、蔡 之 时,对 弟 子 讲 述 的 关 于“穷 达 以
所谓“天”,自 古 以 来 就 包 含 着 极 为 丰 富 的 内 容。有的天 指 自 然 界,如“天 行 有 常,不 为 尧 存,不 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篇》) ,表明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应该顺 应规律而非违背规律; 有的天指与人发生感应关系 的存在,如“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义证·阴阳义》第四十 九) ,这里的天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之情感; 有的 天则赋予人仁义理智本性的存在,如“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这 里的天代表了仁义理智四德; 有的天是主宰人类命 运和 王 朝 命 运 的 存 在,如“天 命 谓 之 性,率 性 之 谓 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中庸》) ,这里的天是上天、 上苍,它赋予人类以本性,人类按照这一本性去做叫 做正道,将正道传给别人叫做教; 还有的天指代广泛 意义上的天空,如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杞人忧天 等。天字虽然内涵丰富,但其基本含义都离不开自 然界。“人 ”就 是 普 遍 意 义 上 的 人 类,“合 ”则 为 和 谐、协调、统一。因此,天人合一命题的基本意义就 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的相通、相合、相统一的关系问 题。

演讲稿的作文6篇

演讲稿的作文6篇

演讲稿的作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演讲稿的作文6篇内容详实的作文能够给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作文是一种记录追求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留下追逐梦想的足迹,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演讲稿的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

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
时间尺度:从人类出现到工业文明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之前,狩猎动物与采集果实为生。 每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可以生育8.6个孩子,人口增 长率100年不超过1.5%(倍增时间4700年)。据推算, 农业革命前夕(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世界人口在 500-1000万之间,实际上这也可能是狩猎、采集时期 人口抚养能力的上限。
如果消费水平持续上升,其倍增时间还有可能 缩短。
Logistic曲线三阶导数的表达式为
PPT文档演模板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
种群变化三个阶段的图示
PPT文档演模板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
Logistic增长过程的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在系统发展的初期,限制 因素的作用较小,充足的环境容量驱 动系统以很快的速度发展。
第二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系统规模 的增大,发展的空间再缩小,资源供 给能力下降,环境条件的限制越来越 明显地阻碍系统增长率的提高。
马克思的六个阶段理论
马克思从宏观大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 的规律。
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 关系,将人类社会划分六个阶段。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 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共产主义所代 替,后者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PPT文档演模板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
Rostow的六个阶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Rostow (1960)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
利用历史与经验统计的方法将各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 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其中,起飞与追求生活质量是两个突变阶段, 也是极难跨越的。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改变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逐渐改变着。

从最初原始社会文明时代的依赖自然,逐渐演变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利用自然,再后来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还是有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此阶段人类对自然进行的无止境的索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今在当今社会,人类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开始倡导“天人和谐”。

继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此又衍伸出地球系统观、生态文明思想、低碳经济等理念。

而这些理念也渐渐融入进人们日常生活中。

我国也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队伍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天人和谐;化石资源;水资源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众多古代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出曾经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多么盛行,多么理所当然。

而如今,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天人和谐的重要性,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都体现了对天人和谐的支持,而全球性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生活等等众多会议倡导中也可看出天人和谐是当今全球人民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观点。

本文按照社会文明发展历程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文明时代——依赖自然原始社会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

在远古时期,人类靠个人打猎、捉鱼和采摘植物的果实为生,这既是生活方式又是生产方式。

这时,还谈不上什么明确的组织方式。

在这个时期,“努力在自然界中求生存”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目标。

人类在求生存的长期实践中深刻地体认到自然地强大和自己的渺小,从而发自内心地对自然产生畏惧,从畏惧自然界中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如风、雨、雷、电等,进而在理念上认识到自然界中蕴藏着巨大的、人类不可抵抗的力量。

于是,在人类的心目中形成了“人类只有敬畏自然并遵从自然界的‘意志’去行动才能得到生存”的观念。

[1]而同时,在那个生产力及其地下的时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

环境 的严重 破坏 ;也 是在 过于夸 大人 的价值 而相
对 贬低 自然 规律 的情 况下 ,天人 和谐 的思 想应 运而
生 ,天 人 和谐是 人类 反思 自然 资源过 度 开发利 用造
成 生态 不平 衡 之后 思想上 的一次 升华 ,是人类 主动
4 8
在 ,如 “ 其 心 者 ,知 其 性 也 ,知 其 性 ,则 知 天 尽
天 、杞 人忧 天等 。天字虽 然 内涵丰 富 ,但其 基本 涵
天 ” E ] 子 的看 法 更 为 偏 激 ,甚 至 认 为 人 类 的一 ,1 l庄
切行 为都 是对 自然 的破坏 ,希望人 性从 社会 中的各 种典 章制 度和道 德 规范 中解放 出来 ,人类 需要 重新
复归 自然 。道家 虽 然 把 人 看作 是 自然 界 的一 部 分 ,
提 出天人 之分 的思想 后 ,人类对 天人 关 系 的认 识更
到今 天 ,对 于反思 现代 工业文 明 和科 技 革命所 产 生
的负面效 应 ,重新 构建 人与 自然 、人与 社会 的 和谐
关 系 ,仍 具 有重要 的借 鉴价值 。
所谓 天 , 自古 以来 就 包 含着 极 为 丰 富 的 内容 。 有的 天指 自然界 ,如 “ 天行 有常 ,不 为尧 存 ,不为
矣” [ 这 里 的 天 代 表 了 仁 义 礼 智 四德 ;有 的 天 是 ,]
主宰 人 类命 运 和 王 朝 命 运 的存 在 ,如 “ 天命 之 谓 性 ,率 性 之 谓 道 ,修 道 之 谓 教 ” [ 这 里 的 天 是 上 ,] 天 、上 苍 ,它赋 予人 类 以本性 ,人 类按 照这 一本 性 去做 叫 做正 道 ,将 正道传 给别 人 叫做教 ;还 有 的天 指代 广 泛 意 义 上 的 天 空 ,如 古 代 神 话 中 的 女 娲 补

从“人定胜天”走向“人水和谐”

从“人定胜天”走向“人水和谐”

从“人定胜天”走向“人水和谐”张孝军贺志岗周晓英苏业助在当代,“和谐相处”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

水是自然界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人与水和谐相处尤为重要。

人水和谐相处的紧迫性长期以来,人类在江河、湖泊、沼泽等地进行了大量的活动,虽然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物资财富,但也由于索取过度甚至不当,使水环境恶化和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造成人与水和谐相处很困难。

目前,水体污染严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低估。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近10年国家投入治理淮河污染的资金达600亿元人民币,但收效甚微,水质更比治理前有所反弹。

同时,大肆围垦湖泊、河道及湿地,降低了调蓄洪水能力,增加了防洪负担。

例如洞庭湖,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世称“八百里洞庭”,随着人工围垦和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所挟带的泥沙入湖淤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湖面面积比1949年减少了40%。

又如湖北省的江汉平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大小湖泊1052个,被誉为千湖之省,后经不断围垦、江湖隔开,湖面面积消失了46%。

另外,用水过度,明显地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造成下游严重缺水甚至断流;严重的水土流失将大量泥沙带入河道淤积,河床抬高、甚至高出地面成为“悬河”;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海水入侵等,也都是人们目前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人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很稀缺的国家,淡水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31%,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灾害与干旱缺水很严重。

目前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量低于警戒线的标准,其中有9个地区低于严重缺水线。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它具有一般资源无法比拟的自身优势:它具有可持续利用的本质;江河、湖泊、水库等是天然的运输通道,水本身与大量的物质都可从中运往人们需要的地方,且成本低、运输能力大;水资源包括水能资源、水量资源、水域资源及水质资源,其功能很全面,用途十分广泛,经济与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少不了;水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可能靠进口补充不足。

演讲稿作文初中600字6篇

演讲稿作文初中600字6篇

演讲稿作文初中600字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演讲稿作文初中600字6篇优质的作文需要我们敢于表达真实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热情,作文是一种思维的展示,从而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演讲稿作文初中6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 09 —20 10 学年第 2 学期)课号:110A06ATS 课程名称:神奇的大自然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高低,使得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也就不同。

综观整个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共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敬畏与依附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征服与统治自然以及重新追求天人和谐。

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存在,任何企图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对自然的肆意妄为,必将遭到它无情的回击。

因此,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生态文明自从出现了人类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由于人的进化阶段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观念的不同,从而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不同。

一、采集—渔猎社会:敬畏与依附自然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元合未分、浑沌为一”之时,寓浑沌之中已蕴含万物,且是相互差异的万物。

在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这些相异的万物逐渐从浑沌中分化出来。

慢慢地,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分离过程也就开始了。

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的类似动物般的生活。

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制约着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肌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逐渐地,他们开始凭借最简陋的劳动工具从事狩猎、捕鱼、采摘等活动,并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办法,以获取基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命的存在以及种族的繁衍。

2.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此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的、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狂暴的,是人的敌人。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论人与自然的演变摘要:人类在地球上有300万年左右的时间了,而人类的文明只有6000年左右,但我们居住的地球至少有46亿年。

人的一生或者说是人类文明只是地球历史短暂的一瞬间。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是人类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人类。

人类经历了最初的畏惧自然,到后来的骄傲自大的人定胜天,到现在的理智的天人合一完全不同的阶段。

在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的过程中,人类慢慢的认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复的,有着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时期、童年时期、现阶段的青壮年时期,未来的地球也必将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所以人类只有和谐地与自然相处,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才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一、地球的出现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是八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它跟太阳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团集聚而成的,一般认为在距今47亿年前它已经增长到现代地球质量相近了。

这时候的地球还只是许多微星的集合体,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的作用下,不断受热,当原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以使铁、镍等元素熔融时,铁、镍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亿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壳初步分异作用。

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 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

这种还原性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

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

论《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论《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论《周易》中“天⼈合⼀”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摘要:《易经》中含有我国最早出现的 “天⼈合⼀ ”观念,孔⼦作《易传》深刻发掘和发展了这些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摘要《周易》的 “天⼈合⼀ ”思想包括四个主要内容,在我国传统的 “天⼈合⼀ ”思想系统中占有⾄关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周易》;天⼈合⼀;天之道;⼈之道关键词“天⼈合⼀ ”,是中国传统儒学中表现⼈与⾃然关系的⼀个核⼼命题。

它强调⼈与⾃然,即⼈类这个主体与⾃然界客体之间的协调统⼀。

在现代⼯业⽂明和科技⽂明所产⽣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重新检讨 “天⼈合⼀ ”思想的精神与特点,对于构建⼈与⾃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合⼀ ”这四个字成为⼀个语词出现得很晚,到北宋的张载才明确提出来。

但 “天⼈合⼀ ”的观点却很早就有了,最早明确地出现于《周易》中[1]。

《易经》虽然没有明确表述天⼈关系,但已经蕴涵着⾃然界与⼈类社会融为⼀体的观念。

卦辞、⽘辞尽管有许多地⽅记述的是⼈事,但也有许多地⽅记述的是⾃然现象,不但将⼈事与⾃然现象合在⼀起来说明吉凶,⽽且算卦时也往往拿卦辞、⽘辞中所谈的⾃然现象来回答求问的⼈事问题,把⾃然现象和⼈事视为同类。

孔⼦作《易传》,将《易经》中固有的 “天⼈合⼀ ”的内蕴准确地阐述和发挥了出来,其中包含着⼀系列朴素⽽⼜精辟的思想。

⾸先,⼈是⾃然界的⼀部分,这是《周易》追求天⼈合⼀的逻辑起点。

天、地、⼈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不通过天、地、⼈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

根据《易传》的解释,⼋卦的性质、六画卦的构成和六⼗四卦的排列结构都体现着天、地、⼈三者的关系。

⽐如⼋卦中乾的性质是“健 ”,健也就是天的性质;坤的性质是 “顺”,顺也是地的性质。

尽管⼋卦取象可以灵活多样,但乾、坤两卦取象天地是主要的。

⼋卦重为六⼗四卦,三画卦变为六画卦,也正是为了表达天、地、⼈的意义。

六画卦的初、⼆、三、四、五、上六画中,五、上在上代表天,初、⼆在下代表地,三、四在中间则代表⼈。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A B C D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自然生态观”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定胜人观”
1、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 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 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 发展的最高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人定胜天观”
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人和谐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 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 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Title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 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
食品安全
噪声污染 水体污染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锐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或荒漠 化、 土壤侵蚀、积水 和盐碱化
人口剧增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化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
1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
•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 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 明弊 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 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 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 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 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 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 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 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1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1

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类一经产生,就通过自身繁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近年来,由于伴随人类发展而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主要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结合历史分析方法,介绍人与自然发展的四个阶段---依存、开发、掠夺、和谐;以及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人与自然观”---自然崇拜、人定胜天、天人和谐;最后得出关于“人与自然观”的科学性认识,即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自然观改变时期人定胜天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文】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多大差别,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等,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关,都是适应或利用一定的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对自然环境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如人与海洋的关系,古代社会仅在沿海有渔盐之利,丰富多样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更是交通的阻隔,现代海洋则日益成为人类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生存空间,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一、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详细来说,即人与水、人与空气、人与山河湖海、人与动植物和矿物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关系的不仅有地理学,还有许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科学,甚至哲学、历史、经济等学科。

在这里,引用地理学的观点,所谓“人”,指社会人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在地球表面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的人;所谓“自然”,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包括在人类作用下改变了的自然环境;所谓“人与自然”,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增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改变自然环境的面貌;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天定胜天”、“人定胜天”、“人天和谐”三种形态。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为出发点,用自然辩证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方面与统一方面。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观、对立、统一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受到了关注。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一)“天定胜人”: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界中的弱者。

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

其生活必需品直接地依赖于自然界,生存与生命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

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

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

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

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

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二)“人定胜天”: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在由“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基督教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 09 —20 10 学年第 2 学期)课号:110A06ATS 课程名称:神奇的大自然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高低,使得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也就不同。

综观整个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共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敬畏与依附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征服与统治自然以及重新追求天人和谐。

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存在,任何企图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对自然的肆意妄为,必将遭到它无情的回击。

因此,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生态文明自从出现了人类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由于人的进化阶段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观念的不同,从而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不同。

一、采集—渔猎社会:敬畏与依附自然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元合未分、浑沌为一”之时,寓浑沌之中已蕴含万物,且是相互差异的万物。

在大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这些相异的万物逐渐从浑沌中分化出来。

慢慢地,当第一个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试图站立起来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分离过程也就开始了。

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过着茹毛饮血、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的类似动物般的生活。

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制约着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肌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逐渐地,他们开始凭借最简陋的劳动工具从事狩猎、捕鱼、采摘等活动,并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办法,以获取基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命的存在以及种族的繁衍。

2.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此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的、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狂暴的,是人的敌人。

[1]由于人类生产能力的低下和科学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无法解释,故而对自然异常的恐惧。

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而人类则处于绝对的被统治的地位,只能盲目的敬畏与服从自然。

弱小的人类能做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完全屈从和依赖,同时以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以及其他类似宗教神学的方式祈求自然赐予食物并保佑安康,免受饥饿寒热的困扰和疾病的折磨,摆脱天灾以及野兽的突然袭击。

[2]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马克思称之为“狭隘的关系”。

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3]可见,原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几乎像其他动物一样把自己消融于大自然之中,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

二、农业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在农业社会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逐渐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发展到开始主动、直接地改造自然。

但总的来说,在生产方式上仍然无法摆脱受自然制约的局面,对自然的影响力依然相当有限,这个时期的人类依旧处于弱势地位。

面对这样的现实,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层出不穷,大放异彩。

1.古代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儒家孟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前后一段时期内,追求天人合一始终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周易》写到:“天之所助者,顺也。

”顺了天就可以得到自然的庇佑,“乐天知命,故不忧。

”《老子·上篇》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的行动最终要遵循自然法则。

《孟子·尽心上》中有:“上下与天地同流”,表达了天人相通的思想。

《吕氏春秋·贵生》篇中指出:“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

故古人之洁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这些“天人和谐”观是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原始的主要思想形式。

[4]孔子提出“仁”而待人,“仁”而待物,“推己及人”,“成物成己”。

道家的庄子将自然与人类放在平等的地位来考虑,同时,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大家的和谐理念。

2.古代西方的和谐观。

同时期的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有不少学者都主张宇宙的存在就像单个人的存在一样,是一个统一的生命机体,绝对遵循自然规律就能得到幸福的观点在那时是相当盛行的。

他们更多的强调安贫乐道,主张人类与自然融洽一致。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无一不充满着这样的思想理念,即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圣经》里也蕴含了许多生态思想,如书中《创世纪》第2章第7节里描述说,上帝用泥土造出了人,并且对人祖亚当(Adam)说人是由泥土造成的。

这种属土的创造物与大地(Adama)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死后还要重归大地。

[5]这种描写也反映了古代西方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由此可见,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自然成了具有秩序、和谐和美好的领域。

人类生活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田园风光之中。

三、工业社会:征服与统治自然人类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即由崇拜、依附自然到利用、支配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工、农业社会交替时期,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自然。

虽然农业社会时期的人类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他们意识到,在这种最原始的和谐状态之中,人类依然是被动的。

随着畜力的使用、金属犁的发明以及灌溉技术的普及,人类的生产力有所提高,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出现矛盾与冲突。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加,人们需要更多的食物、燃料和建筑材料,为此,大片的森林被砍伐,耕地被挤占,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种生态的破坏反过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这一时期,有许多因生态破坏而使文明衰弱的例子。

曾经造就了古巴比伦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现伊拉克所在地),古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林木葱郁,沃野千里。

欧洲人、西亚人和北非人纷纷到这里定居。

众多的人口、无休止的垦荒、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最终破坏了这里的生态平衡,使这片沃土变成了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漫漫黄沙最终把古巴比伦王国埋没于地下。

[6]此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逐渐被加强。

2.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

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三个前提:第一,理论的支撑。

15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各国在与宗教神学的血与火的斗争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经过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人的奠基工作,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集前人之大成在17世纪创立了牛顿力学体系。

在牛顿力学看来,自然界不过是在外力作用下按因果规律运动着的机器。

培根和笛卡尔把这种理论提升为哲学观念,提出了“主体性原则”。

他们把人类和自然严格区分为主体和客体,在主客关系的问题上更加强调主体的特性。

笛卡尔有句名言:“给我空间与运动,我就可以造出宇宙来。

”他可以主体的力量无条件的改变事物运动的规律。

培根也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极力赞美理性的威力。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从隐藏在主体性原则中的抽象理性出发,以提高人的理性为基础,来提高人的地位,用人的理性来考察世界,深入论证了人的理性的无限至上性和能动性,以致扩展到人对世界的主宰意识。

[7]可见,过分强调主体性原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根源。

第二,科技的保障。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逐渐掌握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武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又一个自然之谜被科学揭开,神秘的自然渐渐失去了原来笼罩着的它的光环,人们逐渐发现大自然是那么的渺小。

科学技术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力量,为人类占有、改造自然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三,实践成果的刺激。

在工业社会,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冶炼,凭借机器实行机械化流水线生产。

这时的农业生产同样是工业化的,大量使用机械、农药、化肥和塑料地膜等,使得农业产量急剧增加,给人类带来了以往社会不可比拟的财富,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

这些成就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昂起了征服者“高贵”的头颅,人类也就由崇拜自然转而崇拜自身,进一步刺激人产生了控制一切的愿望。

就这样,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了。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简单的说就是视人为世间万物的尺度,并以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的价值。

就对自然的的关系来说,它不仅主张和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

它认为,人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能够挣脱自然的束缚,以自己的需要为中轴去认识、改造、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这一思想在英国自然法学家洛克的著作中就有所体现,他在论及财产时说:“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给人们用来维持他们的生存和舒适的生活的。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的生产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

”从中可以看出,在洛克的思想里,自然也只是人类的所有物,它们是人类的财产所有权的对象。

[9]于是,一反古代“听命于天”的思想,产生了这一时期最响亮的口号:人定胜天。

认为有意志的“万物之灵”的人类对于无意志的自然界可以无条件的加以征服和统治。

3.疯狂的征服行动。

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鼓舞下,在“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换地”这些豪言壮语的煽动下,人们开始实行对大自然“伤筋动骨”的根本性改造。

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污染江河,浪费水源,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等一系列疯狂的行动,打破了自然的平衡。

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自然的可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超过了寻求作为代用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整个地球生命的自然支持系统。

大自然在人类肆无忌惮的蹂躏之下终于濒临崩溃,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1)全球变暖、水土资源短缺、沙尘暴肆虐、沙漠扩张、海平面上升、洪水频繁。

(2)地球资源高速消耗。

相关资料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

(3)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据报导:“过去30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35%,其中,淡水生物种类减少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树木种类减少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