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金融调控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的改进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的改进

工合作 、 监 管信息交流 、 甚至 重大监管事项磋商等 方面有所突破 , 但各 个监管部 门条块分割 、 各 自为政的局面没有根本性 的改变 , 造成监 管资
创新 。
叶兵
管 是 属 于 子 公 司 所 在 国还 是 属 于母 公 司所 在 国 家 .监 管 法 规 是 否 有 溯 及力等问题。
二、 当前 金 融 监 管 模式 存 在的 问题
证监会 、 保 监 会 和 银 监会 相继 成 立 。 我 国 金 融监 管 一 行 三 会 的 专 业 化监管体制正式建立。但 自2 0 0 4以后 。 建行 、 交行 、 中 国银 行 、 工行 、 农 行 相 继 进 行 金 融 股 份 制 改 革 后 上 市 。各 银 行 以 不 同 方 式 涉 足 证 券 、 保
关键词: 金 融 监 管 金 融创 新 金 融 风 险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不 断 深 入 。国 际 金 融 业 的 发 展 浪 潮 不 断 波 及 我 国 金融业的发展 , 制度创新 、 产品创新 、 交易方式创新 、 服 务 创 新 等 金 融 创
险、 信 托、 基金 、 金融租赁 、 投行等业务 , 银行 系统实质上开始 进入混业
财政金融
浅谈我 国金融监管 的改进
中国人 民银 行 通化 市 中心 支行
摘要: 由 于金 融 行 业 存 在 外 部 性 、 创新性 、 市 场化 和 国 际 化 等 特 点 . 以及 我 1 3 1 当前 金 融 监 管 模 式 在 金 融 实践 中存 在 诸 多效 率 损 失 。 因此 本 文提 出应 加 强金 融 监 管 ,甚 至 可 以 借 鏊 普 通 法 系 的评 审 方 法 监 管金 融
( 二) 分业 监 管容 易造 成 监 管 资 源错 配

浅谈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以及对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以及对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以及对金融全球化的影响近日,标准普尔(S&P)宣布下调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将其从AA-调降至A+,并将中国的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这一举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影响的讨论。

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和不确定性。

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国家信用状况的重要反映。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意味着投资者对该国风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可能导致该国的债务融资成本上升,加剧了市场不安定因素,也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也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状况对全球经济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能导致中国的国际信用受损,进一步加大了中国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也可能降低了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对中国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也意味着对金融全球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变化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能引发全球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恐慌和撤资行为,也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流动的动荡,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加剧。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也可能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全球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能导致中国央行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大对金融市场的投放力度,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信心。

这也将对全球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全球化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一举动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关注,也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动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信心,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果前言:对于2008 年全面爆发的持久性强、破坏力大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危机开始不久,我国政府灵活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居民消费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正文: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中国在2008 年下半年时还在执行紧缩政策,以求让过热的经济慢下来。

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立即陷入了困境。

主要有以下影响:(1)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总额从2008年7月份的同比增长26.7%回落到2008年10月份的19.0%,2009年1月份,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5% ,许多省份出口呈现负增长。

[1](2)中国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增大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产业增速回落,企业业绩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形势严峻。

尤为突出的是出口导向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

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由于订单取消,企业减产、停产、倒闭数量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数增多,大量农民工纷纷返乡。

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又成为新的就业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用人单位特别是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其招聘规模大幅度缩减,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3)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元汇率在美国股市急剧下挫后大幅度下跌,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断加大,2007上半年在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状况稍微好转的情况下,美元出现了回升势头,但好景不长,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势头又迅速回落。

(4)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

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 6. 8%。

对中国金融体系选择与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金融体系选择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中国金融体系选择与发展的思考【摘要】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由于金融的波动也曾引发了经济的震荡,本文从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论”谈起,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中国的最佳选择,高度控制的金融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效的,但从长远看,我们还应继续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整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过几次由于金融的波动而引发的经济震荡,引发了对金融体系选择与发展的研究。

1.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论”1996年,以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在该理论中,他们重新审视了金融体系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认为政府对金融部门选择性地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发展;并指出,在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金融约束政策[1]。

事实上,金融约束是政府所实施的选择性的金融干预政策,其目的是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刺激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发展,促进金融深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很显然,“金融约束论”和金融约束政策非常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对我国在制定金融政策时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选择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所形成的不同层次和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体系[2]。

依据金融中介机构(这里特指银行)和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大致可分为以银行为主导的德日模式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英美模式[3]。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

浅谈中国的金融自由化之路

浅谈中国的金融自由化之路

浅谈中国的金融自由化之路直到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困扰着世界经济,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过度自由化下的资产阶级泡沫的破灭。

中国的金融发展本身不及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之路也在摸索中前进,此次金融危机值得我们警醒,如何在金融危机与金融自由化之间寻求一个相对合理有效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业内人士广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标签: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金融脆弱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自由贸易更加频繁,国际贸易更加自由化,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市场也进一步开放,加大了对各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高低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

金融自由化相关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因此,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

该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都有引发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
中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的经济发展还不太发达,而在这种情况下,金
融抑制就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

首先,农村金融抑制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尽管中国对农业和农村事业实施
了多项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但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不够健全,乡村封闭现象较为普遍,农民的流动性较低,信贷投入资金较少,农民难以真正获得资金支持。

因此,加强农村金
融服务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投资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其次,农村金融抑制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当前,大多数农民仍处于贫困之中,
他们受到资金和信贷限制,缺乏基本的生产资金,无法投资新的技术和设备,改善作物种
植技术等,也难以购买社会服务。

加强金融服务,缩小农民收入差距,有助于改善农民的
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农村金融抑制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不断
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农艺技术、购买农艺设备,以及修建农田和水利设施等,这些都需要
投资,而投资的最大来源在农村金融机构。

扩大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放,将更多的资金
引进农业转型,更新农业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水平,为农村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总之,金融抑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加速农村经
济持续发展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都需要积极行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农村金融
服务,改善金融环境,促使农村金融机构投资进入农村地区,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
抑制作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浅谈国际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国际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国际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国际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中国经济所需的外资和融资渠道。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其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为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可靠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

这些外资不仅提供了中国企业资金的支持,还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金融和开放。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国际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经验。

例如,借鉴国际金融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方式,中国推出了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新的金融工具。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推动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第三,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这些金融市场的波动需要中国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最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挑战。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多的国际金融风险。

例如,货币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都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了不小的挑战。

因此,中国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提升自身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外部的资金和融资渠道,推动了金融和开放,但同时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波动和风险。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研究和监测,积极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挑战,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利润回馈给资金提供者,实现财富的二次分配,通过纳税使 财政部门增强了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
3.宏观调控的功能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 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通过 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金融市场把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和社会大众,实体经济和 社会大众通过利率的变动了解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据此调整 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通过层层传导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政策得到了切实执行。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 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已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现代国家金融体系。 三、货币供给 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如下 :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具高度的主导性、权威性、独立性。中央银行通 过制定货币政策和控制货币发行量,来调节和控制我国的金融 活动,为我国的经济活动提供基础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具有无 限的偿还能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是 中央银行调控市场的三种主要手段,通过以上三种主要方式使 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得到有效的调剂,从而影响货 币供给总量。 2.商业银行 通过低利率贷款的形式货币被从中央银行转移到了商业银 行,商业银行再贷给市场主体,差额是商业银行的盈利。商业 银行同时吸收央行和储户的存款,通过存款总量的变动,调节 了货币的供给量。 3.财政机构 财政机构是财政政策的执行者,根据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 入加大在银行的存款额度或者扩大公共支出,通过财政资金的 一收一放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由于不断流通往复造成的货币 乘数效应,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呈几何级变动。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供给相对不足。由于商品总供 给不能迅速生产出来,满足增大投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使得在相对的时间段内造成了物资的紧缺供小于求形成通货膨 胀。主要表现过度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而出现的价格上涨。 如我国经济建设初期对钢材的需求急剧上升,为了拿到钢材各 地纷纷派人守在钢厂等钢材,钢材价格水涨船高,就是固定资 产过度投资导致的物资相对短缺引发的通货膨胀。②成本推动。 由于原材料、人工、水、电、煤、运输成本等要素价格的上涨, 造成产成品价格的提高,从而造成市面价格的提高。③体制不 完善结构失衡。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使往往导致一国的产业结构 失衡,个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而引 发通货膨胀。④对未来过度悲观。通货膨胀引起了物价上涨, 由于人们不知道这种通胀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大量囤 积物资,引起局部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作者:余雪晴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以促进金融业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发现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以探讨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业监管体制中央银行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及现状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等法律禁止金融企业的法人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其中两项两项以上的业务,确立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

此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年至2003年之间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剥离出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形成了“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

但是,随着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实行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监管独立性不够、重复监管等。

在混业经营时代下,如何实现我国金融监管的良好协调,对于抵御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统一的监管评价标准。

从整个国内金融市场来看,除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主要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之外,还有一些监管部门,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其他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外汇和B股交易。

如果不同金融机构必须向不同的监管部门申请业务许可,并以不同的监管标准运作,那么,就没有一个监管机构能总体评价和监管不同行业间产生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有法规对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界定不够清晰,甚至对某些监管目标不同监管机构出台的法规冲突,某些监管目标又缺乏相应法规监管。

而且,我国一般先成立机构行使职权再修订法律,如银监会挂牌运作一段时间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才提上议事日程。

这些都限制了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规范实施。

浅谈中国金融抑制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浅谈中国金融抑制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浅谈中国金融抑制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但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 这就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体制走出传统的政府干预行为, 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本文从对我国金融抑制程度的衡量,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论述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渐进的自由化过程。

标签:金融抑制经济增长金融体制改革20世纪7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初,由于资本匿乏,又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导致投资不足,经济增长缓慢。

多数国家采用金融抑制政策,通过一系列手段,如强制的低利率为工业化投资提供廉价的资金;高通货膨胀率,进行强制储蓄;高存款准备金率;金融行业垄断,信贷、外汇的硬性配给、政府强制汇率等等,加强对金融部门的控制和掠夺。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扭曲了包括利率、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和其他手段,妨碍了价格信号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储蓄动员、资本积累从而经济发展。

为此, 他们多次强烈指出:“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不管由于什么样的良好动机, 在最好的情况下, 金融抑制顶多是一个拙劣的战略。

而在一般情况下, 它是一个自我打击的战略”。

( 爱德华·肖,1988)。

一、中国金融抑制的现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国以后的工业进程中很明显地存在着储蓄不足,为工业化建设筹集初始资金的需要,从而表现出典型的金融抑制特征。

如在改革开放前是深度金融抑制,不仅存在“弱金融、强财政”的格局,政府的财政收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金融中介的作用,而且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准入也存在着硬性限制。

实践证明,与这种深度金融抑制相对应的经济增长率很低。

改革开放后仍然存在金融抑制,只是伴随着抑制程度的放松,财政在货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下降,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断加强,形成了“强金融、弱财政”的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利率管制和金融市场准入限制,鼓励银行竞争。

浅谈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及启示

浅谈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及启示

浅谈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及启示美国自2007年4月以来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如同一场金融“海啸”波及全球,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境地。

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他对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影响、危害带来的教训和机遇,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一、次贷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美国的金融危机,并非突发的“急性病”,其根源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长期的低利率水平下,过度的超前消费2001~2003年期间,美联储连续10多次降息,最低时只有1%。

由于低利率引发信贷宽松,美国社会有了大量廉价资金,购房者受到低利率下低息贷款的诱惑,购房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贷款购房,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房价在近10年内飞涨约85%,从而形成过度的超前消费。

但是,到2006年底、2007年初,美联储连续十几次加息,房地产市场降温,整个链条突然断裂,买房人还不起贷款,评级机构调低次贷衍生品评级,投行抛售次贷,整个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缺和信贷紧缩,因此催生了当今的危机。

2、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虽然美国的金融监管算得上世界上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其包括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管。

但事实上,在这次次贷危机中,人们也看到了象美国这种看似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有很大的缺陷。

银行和按揭中介没有审慎地发放贷款,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纷繁复杂的分拆打包,掩饰衍生金融产品中的风险,不仅扩大了对不良贷款的需求,而且将不良贷款传递给更多的投资者,评级机构按照市场价格估值资产的会计方法,在上升的经济周期中过分抬高高风险资产的信用评级,让投资者无法对风险形成有效的认识,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应对措施,使充斥巨大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处于监管真空中。

由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为利益驱使的不负责任程度严重上升。

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驱使的债券评级,就是这次危机的主因。

3、“食物链”型金融衍生产品复杂难以进行风险控制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则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 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既有利于金融界稳定有序的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更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利益和信心。

同时,社会舆论监督和金融行业自律监督应该协助监管当局共同监督金融机构。

中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我们虽然很难跟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步伐,但是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避免金融风险,维护国民经济有序稳固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从建国以来各个阶段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结合美国、英国、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历程,总结出了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系又凸显出了监管漏洞。

围绕这些问题与漏洞,提出了一些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体系分业监管监管缺陷Abstract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stability and orderly to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t also conducive to the national supervision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bring benefits and confidence to the social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supervision should be helpful to the authorities to supervi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started later than others, although we have difficulty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we can learn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ormulates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to co nform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which avoids financial risks and maintains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is paper sums up Chinese current regulatory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USA, Britain and Japa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has brought big challenge to our 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gain. It’s time to put forward to some reform suggestions on China'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around these problems and loopholes.Keywords:financial supervision; supervision system; separate supervision; regulatory defects; countermeasures.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摘要】中国经济近年来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在宏观调控方面,中国政府需要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挑战重重。

但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特别是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需要及时应对。

而新型消费市场的崛起,则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中国可以抓住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样一来,中国经济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实现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挑战、机遇、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国际经济、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趋于平稳、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中低速增长。

这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挑战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新型消费市场的不断涌现。

与此新常态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机遇,如结构调整的契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凸显、国际经济形势的调整带来的机遇以及新型消费市场的崛起。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产业结构,抓住机遇,化挑战为契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正确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

挑战来自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与此机遇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乡消费升级提升了内需潜力,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新常态下,中国的宏观调控面临着巨大挑战。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使得政府的调控任务更加繁重。

浅谈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2008年爆发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也被称为金融风暴,由于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流通最快也是最重要的货币之一,和美国的重要的国际地位,所以2008年由美国房地产的次级房贷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也就不足为奇,这也是资本不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导致世界很多国家受到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幸运的是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大,反而使中国成为世界未来强国带来了机遇!而我国的目标就是要妥善处理几种重要的关系,中国经济才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

而中国的其实主要源于经济周期、国家安全与收支结构性因素。

过去三、四十年来大多数OECD 国家陷入长期预算赤字的主因在于出现收支结构性问题。

为降低预算赤字与债务的累积, 1980年代OECD国家曾一致性地实行宏观预算制度,限制岁出增长与控制预算赤字,如实施基线预算、删减支出、限制赤字与债务占GDP的比例,甚至平衡预算目标等。

控制预算增长与赤字政策的严格实施取得了成效;再加上1990年代网络经济带动经济状况持续活络,各国预算赤字逐年减少,终于出现预算剩余,未偿还债务余额亦下滑,金融风暴过后,经济开始复苏,各国政府应重新注重财政长期稳健原则,再度实行宏观预算制度之相关财政规范与政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全球一体化虚拟经济改革机遇挑战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房地产的次级房贷引起的。

归结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1、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导致爆发金融危机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经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成为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的必要条件。

2、1995年以前,美国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以商业银行为主,而且只向信誉良好的人提供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

1995年开始,由于美国联邦法律的变革和管制的放松,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例如保险公司、股票经纪人、沃尔玛超市,都可向消费者提供抵押贷款服务。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之一、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文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推进措施进行浅谈。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定价。

在2024年,我国发布了《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央行统一定价变成了市场定价。

其次,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国际竞争力的债券市场,并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获取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再次,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通过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稳步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建立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制度,这一举措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还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首先,要健全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了一定制约。

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提高其适应需求的能力。

其次,要推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

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以实现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定价,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再次,要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展,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将增加,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和监控,及时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

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从现状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还不够深入,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货币政策市场化,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改革措施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改革措施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改革措施[摘要] 鉴于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管理当局必须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方法,防范和减少金融体系风险的产生,通过监管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并使其在各种外部冲击下保持稳定。

对金融监管基础、金融监管环境、金融监管体系、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地改革是建立权威监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现状一、金融监管概述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当局基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因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

它是保障金融体系安全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

二、金融监管目标(一)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一般目标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地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目标1.建立经营的安全网,增强人们对金融稳定的信心;2.采取措施减少败德行为,增强市场行为主体的理性;3.限制金融机构承担过度的风险4.强化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以增强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三、我国金融监管现状我国的金融法律建设日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对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面对不断发展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很薄弱,主要表现为:(一)金融监管目标不够明确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缺陷1.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业务交叉不断增多,无可避免地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并存的局面。

2.监管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明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

【金融学论文】浅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创新趋势

【金融学论文】浅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创新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以市场化为导向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做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市场现状创新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

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

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一)、货币市场发展现状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期限集中在7天和20天,并有向7天集中的趋势。

实际上,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的拆借资金并不是用来弥补短期内的头寸不足,而是被用于弥补贷款缺口,甚至被用于扩大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或被用于补充自有资金不足。

第三,拆借方式单一,风险较大。

我国目前的拆借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信用拆借,即使是期限较长的拆借也没有抵押或担保。

因而违约现象较多,融资风险较大。

第四,利率形成机制仍然扭曲。

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上各类利率之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民间借贷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

但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实际上不仅高于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而且高于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

这表明,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各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机制是扭曲的。

第五,货币市场的分割状况仍然存在。

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仍然没有通过基准利率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利率体系,如银行同业拆借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有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浅谈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的金融开放

浅谈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的金融开放
2 0 1 3年第 2 6期 总第 2 0 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OMI C RES EARC H GUI DE
No . 2 6, 2 0 1 3 S e r i a l N o . 2 0 8
浅谈金融 自由化 与中国 的金融开放
邱 剑
( 黄 冈职业技术学院 , 湖北 黄冈 4 3 8 0 0 0 )
了国内市场 的发展 。( 4 ) 金融 自由化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息
球化 的发展 , 以金融 自由化为主要手段 的金 融改革步伐必将
加快 。 在全球金融 自由化 和中国已经加入 wr o的情况下 , 中
息相关 。 比如 , 2 0世纪 7 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 的金融改革 旨在 结束金融抑制 , 从 而引起 了以银行破产 、 大量政府 干预 、 私人 部 门的国有 化和 国内储蓄存款 降低为特征 的金融危机 。 因 此, 金融 自由化 毫无价值 , 与金 融 自由化相关 的危机正 在降
低经济体制发展 的水平 。 以上两派的分歧不在于该不该推行金融 自由化 , 而在于
国如何把握住机会 , 加快金 融改革开放 , 融入 国际社会 主流 ,
是一个亟待解决 的重大课题 。


金 融 自 由化 及 其利 弊纷 争
“ 金 融 自由化 ” 理论 是美 国经济学家罗纳德 ・ 麦金农 ( R . J .
二、 中国 金 融 自 由化 进 程 及 进 一步 深 化 金 融 开 放 的战 略措 施
中国的金融 自由化进程应 该是从 1 9 9 2年正式 开始 的。
金融 自由化在不 同的时期 , 其 内涵不尽 相同。但从各 国 的实践看 , 金融 自由化 具体表现为 以下 四个方 面。一是价格 自由化 , 即取消对利率 、 汇率 的限制 , 同时放宽本 国资本和金 融机 构进入外 国市场 的限制 , 充分 发挥公开 市场操作 、 央行 再贴现和法定储备 率要求等货 币政策工具 的市场调节作用 。 二是业 务 自由化 , 即允 许各类 金融机构 从事交 叉业务 , 进 行

金融监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011年10月浅谈金融监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文/谯晨摘 要:金融监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多面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合理有效监督管理,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种种表现及达到的宏观经济目的。

关键词:金融监管;经济发展;作用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060-01经管空间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规范作用,从而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成长,推动现代经济向更高层次的阶断过渡,成熟发展。

金融监管是一个复合概念,有金融监督的一面,也有金融管理的一面。

监督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对金融活动进行相应调控影响,达到规范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综观当今社会的金融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经济上升通道,金融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金融业的正常运营能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杠杆式的作用,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也能阻滞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形成金融危机,转化为社会问题,影响到政局稳定。

作为中国来说,自解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摸索与尝试,学习与借鉴,国民经济有了腾飞式的繁荣发展,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金融的昌盛与繁茂,随着21世纪初我国迈进WTO,商业银行、证券及保险业愈发壮大与发展,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与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不断刺激着稳步前行的中国经济,全国上下从国家专业职能管理部门到普通老百姓都在积极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变迁,迎接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的新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愈发显得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一、通过对商业银行监管带动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网点数量最多,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种金融企业,它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关键,对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在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也有其特殊地位,因此,它历来是金融监管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金融市场调控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政策也已成为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管理金融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要实现金融市场平稳地发展,就必须要有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

通过分析我国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管理案例,得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行使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后,通过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金融调控政策使我国金融调控体系更加完善,为中国未来金融体系发展做好了铺垫。

Abstract:
Finance is the key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and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pivotal tools for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prediction of financial risks.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monetary market needs effective monetary policy. By analyzing the case China's cancell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loan scale management, we find our financial system is better than before People’s Bank of China carried out the policy planning guidance, seek self balance, proportion administration, indirect regulation.And it pays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uture financial system.
正文:
我们所说的金融关系指的是五种社会关系,也就是金融领域内相关主体之间的间接金融关系、直接金融关系、金融中介服务关系、国家金融主管机关与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自然人之间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关系。

在这里我们根据案例主要分析金融调控关系。

案例:
从建国初期到金融体制改革之前,中国对信贷资金长期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制度。

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开始后,鉴于“统存统贷”体制存在的缺点,经1979年研究试点,决定从1980年起取消这一制度,改为存贷差额控制的办法,即“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为适应新的银行体制,从1985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实贷实存”的管理制度,即“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1998年,针对经济过热的局面,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采取了贷款限额管理办法。

在不同时期,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虽有所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即贷款的规模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

“计划指导”,是指从1998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不再按年分季下达指令性计划。

“自求平衡”,是指商业银行以法人为单位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是指从1998年开始,商业银行以法人为单位编制包括资金营运计划、资产质量管理计划、成本利润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经营和发展综合计划,克服重规模、轻管理的倾向,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加强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来,逐步达到人民银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等比例指标。

“间接调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宏观金融调控,不再以信贷规模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而改为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不再依靠贷款限额控制这一行政手段,而改为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调控基础货币,保持贷款适度增长,避免货币供应过多或不足,维护币值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金融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对有关金融变量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关系。

并且金融调控关系需要制定中央银行法、货币改革法等加以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管理体制,这是我国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方式的重大转变,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从此将从过去的运用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方式转向运用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的方式,它表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大大增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政策也已成为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管理金融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政策工具之一。

可以相信,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体系将会更加完善,货币政策将会为一个不断市场化、现代化的中国金融业点上更精彩的一笔。

案例来源:节选自赵海宽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