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中国文化研究》2007 年冬之卷
二
律赋之所以命为律赋 ,最本质的特征是“律”,即格律 。孙梅《四六丛话》卷四《叙赋》 曰 :“自唐迄宋 , 以赋造士 , 创为律赋 , 用便程式 , 新巧以制题 , 险难以立韵 , 课以四声之 切 , 幅以八韵之凡 , 以重棘之围 , 刻以三条之烛 , 然后铢量寸度 , 与贴括同科 , 夏课秋 卷 , 将揣摹其术矣 。”可见律赋创作的苛刻严格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是与唐代重视声 律分不开的 。在齐梁“四声八病”之说的基础上 ,唐人进一步发现了音韵美的妙处 ,与诗歌 领域兴起的律诗基本同步 ,赋也开始用韵写作 。能否恰到好处地用韵 ,成为检验文人才情 的一个重要标准 。温庭筠押官韵作赋 ,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故美誉为“温八叉”。律赋开始 并没有这么严格 ,韵字韵数都有很大的灵活性 ,但一旦被科场借用 ,就逐步形成了一整套 程式规则 。因为这样做一可便于考官评阅 ,有一定标准可循 ;二可避免士子抄袭模仿 ;三 可检验士子的学术功底 。
律赋最基本 、最典型的特征是“限韵”要求 。一般情况下 ,赋题下面就会标出这篇律赋 的押韵字 ———“以 ……为韵”。“韵”除规定用韵的具体要求外 ,还具有揭示标题 、概括赋作 主旨的作用 。如王起《墨池赋》以“临池学书水变成墨”为韵 ,白居易《赋赋》以“赋者古诗之 流”为韵等 。但也有一些韵字 ,只是单纯标出韵脚字 ,对内容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如丁春 泽的《日观赋》以“千载之统平上去入”为韵 “, 平上去入”与“观日”毫无联系 。律赋的题韵 字 ,多出自传统经典或名篇 。如《泰阶六符赋》以《易经》中的“元亨利贞”为韵《, 爱晚亭赋》 以杜牧诗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为韵 。这样涵蕴深厚 、语言优雅的韵字 ,使得赋与韵水乳交 融 ,相得益彰 。
这一时期是唐代律赋创作的兴盛时期 ,其中虽有不少场屋应试的平庸之作 ,但在试赋 制度的刺激下 ,也产生了大量律赋佳作 ,它们不仅程式完备 ,音韵和谐 ,对偶精工 ,而且情 理隽永 。如林滋《小雪赋》描写雪花“初疑画阁妆奁之香粉微微 ;又若琼筵玉筋之凝苏点 点”,比喻生动 ,笔法轻盈舞动 ,将薄雪轻扬的情景描绘得鲜活优雅 ;蒋防《 娥奔月赋》“对 阳鸟之升降 ,伴孤兔之昭宣 。满时而玉貌和光 ,难分皓皓 ;亏处而娥眉共丽 ,不辨娟娟”,属 对工致 ,语言流丽婉转 ,把嫦娥孤寂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 。
金代虽也采用科举试赋 ,但少有流传下来的作品 。而元代科举改为考古赋 ,文人大力 倡导古赋创作 ,认为古赋才是赋之本色 ,批评唐代律多古少 ,律赋舍本逐末 ,不论情辞 ,而 专门追逐声色骈俪之美 。如祝尧《古赋辩体》卷七曰 “: 且古赋所以可贵者 ,诚以本心之情 有为 ,而发六义之体 ……有不齐之齐焉 ,用俳有不调之调焉 。有律及为俳体者则不然 ,骈 花俪叶 ,含宫泛商 ,如无滥辈膏沐为容 ,而又与西施斗美 ,然天下之正色 ,终自有在 。”抑律 扬古的倾向非常明显 。祝尧的辞赋观 ,对有明一代产生了极大影响 ,再加上风行明代文坛 的复古思潮 ,也极力贬低律赋的价值 ,因此明代的律赋创作更趋式微 。
关键词 律赋 科举 程式
律赋是赋体文学的一种 ,其形式特征 ,主要是重视韵律谐协 ,受题下韵字限制 ,讲究对 偶 ,以四六隔对句式为主等 。赋学批评史上长期存在着“古赋”、“律赋”之争 。大体说来 , 唐宋虽多古赋 、律赋的争论 ,但因科考的关系 ,看重律赋的观念渐居上风 ;元明停试律赋 , 提倡古赋的呼声占据主流 ;清代随着康熙的推崇和出于各类考试的需要 ,律赋重新回到其 主导地位 。由于律赋很长时间里被官方借用为“取士则才”的重要工具 ,其地位与八股文 相类 ,一直不被研究者重视 ,成为辞赋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其实 ,律赋之于赋 ,犹如律 诗之于诗 ,同样值得认真探讨 。
清代赋学理论颇有建树 ,出现了大量赋话 、赋论著作 ;许多专体性的辞赋文集 ,通过官 方和民间的不同渠道而印制流传 ,如康熙朝陈元龙编《御定历代赋汇》、光绪年间庐江太史 公编《赋海大观》等 ;而辞赋创作 ,由于康熙的倡导 ,更是兼容并包 ,众体皆备 ,呈现出一种 百川奔涌的盛况 。
律赋在清朝虽不是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 ,但作为制科的“博学鸿词”科是要考赋的 ,在 各类人才的选拔性考试及官学考试中 ,赋也经常用作考试科目 ,而且律赋是进士及第后 , 进入翰林院的必习功课 。也就是说 ,清代社会打算走上仕途的读书人 ,尤其是进士及第的 顶尖精英人士 ,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律赋的创作和钻研 。因此 ,清代律赋的繁荣也就不难 理解了 。这一时期律赋的作家作品 ,在数量上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其中最负盛名者有 尤侗 、吴锡麒 、顾元熙 、鲍桂星 、陈沆 、何绍基 、王先谦等 ,这些律赋大家基本上都是进士出 身 ,官编修 。同时 ,他们虽多在朝供奉文字 ,不乏“献颂”一类的歌功颂德之作 ,但也绝非千 篇一律 ,而往往把律赋创作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其赋或体物抒怀 ,或吊古征文 ,或论治明 道 ,无所不包 。由于有了唐赋的参照借鉴 ,这一时期的律赋创作 ,程式更精细 ,而创作却显 得游刃有余 ,非博学者不能为 ,风格仍以雅正为主 ,含蓄温和 。清代律赋之盛 ,从康熙设博 学鸿词科开始 ,历经乾嘉 、咸丰 、同治 ,一直延续不断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 ,废诗赋八股取 士 ,历时达两百余年 。
① [ 元 ]祝尧《古赋辨体》卷 7 ,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
62
《中国文化研究》2007 年冬之卷
合韵律规范而形成的“蔓”。 现存最早的律赋作品 ,是唐代王勃的《寒梧栖凤赋》(以“孤清夜月”为韵) 。唐初不试
诗赋 ,显然律赋的产生 ,先于唐朝科考“诗赋取士”制度的出现 。律赋的形成 ,并非科举考 试的产物 。宋代王 云 “: 唐天宝十二载始诏举人 ,策问外试诗赋各一首 。”① 可见初盛唐 科举考试尚未形成定制 ,直到天宝十二年才规定试诗赋 。当时律赋创作处于初期阶段 ,体 制也不完备 ,基本上还是凭作家兴趣 ,随机创作 。此时期的律赋 ,主要有王勃《寒梧栖凤 赋》、李蒙《藉田赋》、李昂《旗赋》、王维《白鹦鹉赋》等 。
① [ 宋 ]王 《四六话·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 ② [ 宋 ]王 《唐语林校证》第 231 条 ,周勋初校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 ③ 李调元《赋话》卷 2 ,丛书集成本 。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63
宋代的律赋创作 ,以田锡 、王禹 、范仲淹 、文彦博 、苏轼 、王曾 、欧阳修等为代表 。其 中田锡 、王禹 、文彦博等人 ,在创作手法上基本承续唐代律赋的一套规则 ,不过风格上较 之唐赋的雅正冠冕 ,更显清丽流便 ,意致平浅 ;而欧 、苏等人的创作 ,却不再特别拘于传统 的格套程式 ,赋风转为自由洒脱 。尤其是苏轼之作 ,往往借用散文笔法 ,寄议论于俳偶之 中 ,使行文虽俳偶而有单行之势 ;同时 ,苏作较之宋初《晓莺赋》《、春云赋》等作 ,句法上大 胆创新 ,说理议论的成分也明显增加 。而欧阳修的《畏天者保其国赋》,虽命以赋名 ,实则 更像制诰体 ,律赋体制也变得驳杂不纯了 。此外还有苏门学士黄庭坚 、秦观等 ,但仅存极 少作品 。南北宋之交及南宋时期 ,律赋佳品极为罕见 ,只有李纲的《折槛旌直臣赋》,发挥 宋代律赋说理的特长 ,意胜于辞 ,属上乘赋作 。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61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郭建勋 毛锦群
提 要 律赋讲求声律 ,与“古赋”相对 。它源于六朝骈赋 ,形成于唐代 ,并因“科举试 赋”的制度而盛行于唐 、宋 、清三朝 。律赋在韵律 、平仄 、句法 、结构等方面 ,都有其特殊要 求 ,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 ,但各时代的律赋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 。律赋因科举而 兴 ,科举以律赋为用 ,律赋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俳赋亦即骈赋 。六朝骈赋初具律赋的某些特征 ,如讲求对仗工稳 ,常用四六对句等 , 特别是随着齐梁“声律”的发现 ,文人开始自觉追求声韵的和谐 “, 骈花俪叶 ,含宫泛商”的 六朝骈赋 ,为律赋的产生做好了创作经验和理论上的准备 。元代祝尧认为“俳者律之根 , 律者俳之蔓 。”“, 四律之作 ,始自徐庾 。俳体卑矣 ,而加以律 ;律体弱矣 ,而加以四六 。此唐 以来进士赋体所由始也”①,揭示了俳赋与律赋之间的渊源关联 :律赋是以俳赋为“根”,整
五代律赋 ,承晚唐赋风余韵 ,但格调不及 “, 流弊字句 ,既拖沓无味 ,又萎靡不振 ,风气 益下矣”③。宋初承唐制考试诗赋 ,熙宁四年王安石罢诗赋 ,改为经义 ,但到哲宗元 间 , 进士又考诗赋 ,此后虽间有兴废 ,但基本保持这一制度 。总体说来 ,宋代律赋创作 ,在承续 唐赋程式的同时 ,也出现了不少新气象 。
一
赋由最初的汉大赋发展到律赋 ,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在长期的辞赋发展过程中 ,通过 持续不断的创作积累 ,同时汲取它种文体的形式要素 ,在唐人手中形成的 。
明人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律赋》云 “: 律赋起于六朝 , 而盛于唐宋 。凡取士以之命题 , 每篇限以八韵而成 , 要在音律谐协 、对偶精确为工 。”吴讷认为 ,音律谐协 、对偶精工是律 赋的主要特征 ,无疑是很准确的 ,然言“律赋起于六朝”,则是把六朝骈赋与律赋混同了 ,但 惟其如此 ,也无意中揭示出 ,律赋的最初源头实乃骈赋 。徐师曾《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 赋 、俳赋 、文赋 、பைடு நூலகம்赋 ,也认为律赋是在俳赋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 。
直到中唐 ,律赋之体才蔚成大国 。李调元《赋话》卷一云 “: 大历 、贞元之际 , 风气渐 开 , 至大和八年 , 杂文专用诗赋 , 而专门名家之学 , 樊然竞出矣 。李程 、王起 , 最擅时名 ; 蒋防 、谢观 ,如骖之靳 , 大都以清新典雅为宗 。其旁骛别趋 , 元 、白为公 , 下逮周繇 、徐寅 辈 , 刻酷锻炼 , 真气尽漓 , 而国祚亦移矣 。抽其芬芳 , 振其金石 , 亦律体之正宗 ,词场之 鸿宝也 。”从大历至大和年间 ,考赋基本成为定制 ,而且作家蜂起 ,律体争胜 ,涌现了一批名 家名作 。如王起 ,贞元十四年登进士第《, 文苑英华》载其赋 50 篇《, 唐语林》称其为“场中 词赋之最”②;李程 ,贞元十二年以《日五色赋》擢进士第 ,一赋名动天下 ,今存赋 23 篇 ,均 为律赋《, 唐语林》称其为“律赋程式者”;白居易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 ,善为律赋 ,李 调元《赋话》卷三言“乐天清雄绝世 ,妙悟天然 ,投之所向 ,无不如志”;元稹 ,其《观兵部马射 赋》《、郊天日五色祥云赋》等为人称道 。此外还有贾竦 、谢观等人 ,亦以律赋名世 。
时至晚唐 ,以黄滔 、王 、徐寅三人为代表的律赋创作 ,愈加偏离科举考试之风 ,更具 文学的独特魅力 。宋代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说 “: 晚唐士人作律赋 ,多以古事为题 ,寓悲伤 之旨 。”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 ,即多咏史怀古之作 。晚唐国祚衰微 ,江河日下 ,昔日强 盛的大帝国不复存在 ,赋家睹物思情 ,悲伤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如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 赋》,凄婉之情多于讽喻之意 ,俨然赋中的《长恨》《、连昌》;徐寅《朱云请斩马剑赋》,歌颂朱 云抗颜进谏 、欲诛佞臣的浩然正气 ;王 《江南春赋》以江南春景的欣欣向荣 ,反衬王朝之 兴衰隆替 ,悲情流离 ,读之恻然 。总之 ,晚唐律赋创作 ,进一步偏离了科举试赋的轨道 ,律 赋成为个人抒情的载体 ,因此在赋坛上大放异彩 。
从唐朝到清代 ,律赋创作走完了它的全部历程 ,其中虽时有间断 ,但大部分时间里 ,都 为文人甚至文化主流所关注 ,甚至进入社会政治的核心层面 ,成为皇帝 、官员和文人都非 常重视的文体 。律赋脱胎于南朝俳赋 ,在隋唐声律大盛的背景中逐渐形成兴起 ,借助科举 “诗赋取士”制度的便利 ,得到蓬勃发展 ,在唐 、宋 、清三代 ,形成三次创作高峰 。至于科举 与律赋的关系 ,则可以简单概括为 :律赋借科举而兴盛 ,科举借律赋而选才 。两者是一种 既黏附又偏离的双向促进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