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资料2014年4月
论述题: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P110-1142、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P99辨析题: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对)P1122、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P146 (对)3、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P162(错,“融合”改为“发展繁荣的时期”)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
P1845、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的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6、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7、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答案一: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答案二:错,“形式”后加上“之一”。
8、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
对:民族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整合和文字的统一。
9、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对)10、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
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11、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第一个“民族”改成民族观)1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灭亡”改为“民族消亡”)单选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十二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一、填充题一、填充题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 )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
二、单项选择题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种。
A .12B 12 B..13C 13 C..14D 14 D..15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
)。
A .满、回.满、回B B B.回、壮.回、壮.回、壮C C C.满、壮.满、壮.满、壮D D D.满、蒙.满、蒙.满、蒙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
式的拼音文字。
A .11B 11 B..12C 12 C..13D 13 D..14三、多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
A .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B B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C C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 .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E E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作用下,弥足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5、民族平等: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7、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8、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9、部落的二重性:人们共同体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两个平衡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研究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紧密相关。
以下是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些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A. 民族的起源和发展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意识的形成D.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答案:B2.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是()A. 民族平等原则B. 民族自决原则C. 民族融合原则D. 民族自治原则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政策的范畴?()A. 语言使用政策B. 文化保护政策C.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 经济优惠政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障民族平等B. 促进民族团结C.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答案:ABCD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内容涉及()A. 民族的起源和演变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D. 民族政策的法律基础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政策中的重要性。
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政策的基石,它要求国家在法律面前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一原则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2.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包括:(1)在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自治机关由当地各民族人民选举产生,保障了民族的参与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3)自治机关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法规和政策;(4)旨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和实施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其次,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投资和创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居民收入;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提高民族地区的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最后,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题[1]
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1.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共有 个。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到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
经过识别、确认,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已达
个。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根据民族的
,可以把民族
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
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
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
二、名词解释 民族: 民族问题: 民族同化: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团结: 民族强迫同化: 民族权利: 民族互助: 民族关系: 民族分化: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和谐: 民族利益: 民族融合: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观: 民族自然同化: 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区域自治:
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
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
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
三、简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试述国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与功能。 试述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1.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55。
2. 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3. 我国人数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壮族(16178811人),珞巴族(2965人)。
4.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5. 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数量: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民族乡1173个。
6.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64%左右。
7. 我国建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建立);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0400平方公里);四川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
8.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①在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人们共同体的“族类”花粉就已存在,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族类”划分。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所谓的“夷夏观”或“华夷观”。
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诸侯国之间、民族之间攻伐不止,夷夏关系变得紧张,从而催发了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先秦夷夏观。
③在我国封建时代也有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出于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考虑,提出过比较开明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也提出过偏见较少的主张,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又如唐代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领导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根据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民族观及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9.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10. 新中国成立前,保持完整的奴隶制的民族是凉山彝族,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地区是西藏。
11. “四月八”“火把节”“端节”“西迁节”“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布依族; 彝族; 水族; 锡伯族; 傣族。
电大考试0878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点期末复习资料可打印
0878+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点期末复习资料开卷考试 60分钟,请带教材第1章绪论;第2章民族;第3章民族发展;第4章民族关系;第5章民族问题;第6章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第7章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第8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9章民族干部政策;第10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第11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第12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第13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第14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0题10分)(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
D.对口支援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D.和谐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
C.原则性和灵活性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
D.长治久安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D.和平与发展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融合的含义: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的含义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民族平等的概念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
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一、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和氏族、部落、种族、国家有何不同?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不同于氏族、部落。
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又不同于种族。
种族也称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形成的。
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则属于历史范畴。
种族的标志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一般是以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以及面容、眼色、体格等生理特征为标志;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为特征的。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也不同于国家。
民族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民族可以建成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建几个国家,许多民族也可以共处于一个国家。
三、我国民族分布是怎样的?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并遍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各省、自治区,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有数十个民族跨境而居。
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全国95%以上的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我国这种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显著特点的民族分布状况,乃是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由于生产生活需要互相来往,或者受诸如战争、自然灾害、地方割据、朝代更迭以及屯田、移民戍边等影响而出现的民族迁徙和大量人口流动所造成的。
也是由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民族人口的自由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这既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0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202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2020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填充题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居民)制度等。
5.民族间的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二、单项选择题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
A.7B.8C.10多D.20多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B.54%C.64%D.74%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B.31个C.36个D.41个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A.16个B.18个C.19个D.20个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间的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三、多项选择题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BD )。
A.维吾尔族B.壮族C.蒙古族D.满族E.回族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BCD )。
A.《阿诗玛》B.《格萨尔》C.《江格尔》D.《玛纳斯》E.《嘎达梅林》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
A.封建制度B.封建农奴制度C.奴隶制度D.资本主义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4.民族间的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CD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辨析题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77
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0、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1、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2、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13、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斯大林在其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等代表作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贯彻了列宁有关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
第一章1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不足3000人)2.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
(填空)3.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填空)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民族关系进行潜心研究并得到理论界认可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二章1.民族关系:指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反映费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形式。
第三章1.中国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洋务运动思想家王韬。
2.指出构成民族的六个方面特征:(简答)(1)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和地域渊源(地缘)(2)共同生产方式: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以及物资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方式的总和。
(3)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
(4)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共同风俗习惯: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风俗、惯例、禁忌等,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在饮食、起居、服饰、娱乐、礼仪、婚姻、丧葬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
(6)共同心理认同: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成为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1、错。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2、错。
这些研究对象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
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3、错。
民族观才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4、对。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事关每一个公民。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1、错。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2、错。
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把个别特征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是不够的。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
是辩证地、科学地运用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1、错。
民族分化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心论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无论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都要坚持它。
同时,它对人类有很大作用。
论据:第一,从它们的含义,原因及生活中的实例谈:1民族平等(1)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有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但绝没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区分。
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他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只有该民族而为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3)实例: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走进西藏馆,迎面而来的将是一列缓缓行驶在三维技术模拟的青藏铁路上的列车。
透过液晶电视模拟而成的列车车窗,参观者宛如亲身乘坐于列车之中,真实感受沿途的高原风景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青藏铁路已真正成为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
原苏联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50%左右,苏联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人为地加速推进民族同化过程,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各族人民的感情,为日后的社会动荡、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埋下了隐患。
2.民族团结(1)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XX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XX自治区XX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XX)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XX自治区)、(XX维吾尔自治区)、(XX自治区)、(XX壮族自治区)、(XX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XX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XX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的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XX建造的(布达拉宫),后经历代的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的建筑。
28、我国最早的航海家X和是(回)族。
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9、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XX,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高山)族。
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32、闻名全国的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XX回族自治区)。
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
34、XX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35、XX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是(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
36、世界三大XX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7、《中华人民XX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又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
3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9、(撒拉)族被我国列为人口较少民族。
4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自治权)。
41、在民族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4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
44、民族识别的原则包括(民族意愿)原则和(民族特征)原则。
4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4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和(行政级别)的顺序组成。
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4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5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51、世界上约有(3000)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约(80)%以上的人口信仰XX。
52、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左右。
5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
二、问答题1、XX是三江之源,“三江”指的是哪三江?答:长江、黄河、澜沧江。
2、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长江全长是多少公里?答:6380公里。
3、黄河全长是多少公里?答:5464公里。
4、澜沧江全长4500公里,在我国境内干流长1612公里,流经六国,被称为“六国之水”,流经哪六国?答: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5、XX自治区成立于哪一年?答:1947年。
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行使自治权时应体现什么样的原则?答:依法行使、充分行使的原则。
7、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的重点是什么?答:修订的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机关的职责。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三个结合”的基本特点,“三个结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
9、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有哪些相关的规定?答: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预算困难的,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10、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哪几个民族?答:有两个,分别是壮族和满族。
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大体分为几个语系?几个语族?几个语支?12、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族理论概括为十二条,其中第一条指出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六大特征,这六大特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13、1992年1月14日,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请说出其基本内容。
答:一个“发展”即民族自身的发展,三个“关系”即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句话出自于哪一部著作?作者是谁?答:《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4年。
15、目前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几个?自治州几个?自治县几个?答:155个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遵循和体现的六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XX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团结统一原则、发展繁荣原则。
17、XX省有哪几个自治州?答:XX藏族自治州、XX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8、XX省有哪几个自治县?答: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XX蒙古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1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0、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是指哪12个省、市、自治区?答:XX维吾尔自治区、XX壮族自治区、XX自治区、XX自治区、XX回族自治区、XX省、XX省、XX省、XX省、XX省、XX省、XX市。
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通过适当的制度、政策、投资等系列化的支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基本条件,培育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22、XX和平解放是哪一年?XXXX改革是哪一年?答:1951年XX和平解放,1961年XX实行XX改革。
23、至2009年XX民族大学走过了多少年历程?答:60年。
24、XX省委书记强卫在XX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对XX民族大学是怎么评价的?答: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XX民族大学不愧为我省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XX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
25、请解释“七星披肩”。
答:XXXX纳西族女子传统服饰饰件。
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披上羊皮披肩。
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26、XX与迷信有何区别?答:第一、XX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XX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XX信仰、XX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XX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XX仪式,有相对固定的XX活动场所,有严密XX组织和XX制度。
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
迷信的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
第二、XX是一种文化现象。
XX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
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第三、XX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X的XX活动。
在国家法律X围内,XX组织正常的XX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
国家XX政策鼓励XX发扬各自的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的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是进行XX犯罪活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