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比较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产生的背景比较(一)精神分析的产生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而且影响医学、文学、艺术以至宗教与史学的研究。

他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

经典网()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

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

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其他主要学派的主流中发展出来的,与两种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占美国心理科学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分立出来。

自本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创办、成立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走向世界。

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使其发展走向高潮。

人本主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就是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道的、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为之努力奋斗。

人本主义心理学恰恰支持这一追求,并由于它强调内在自由、自我表述和发展而受到重视。

任何有关生活的理论,如果不考虑它赖以产生的那种环境和历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

各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一、老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一基本观点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三评价1、优点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③重视早期经验2、缺点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一)基本观点人格发展渐成说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2、自主对羞怯2-4岁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6、亲密对孤独18-25岁7、创生对停滞25-60岁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三)新老精神分析的比较第三节行为-学习取向的发展观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③连续论;一、老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1878-1958一基本观点:机械唯物论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二心理发展观1、环境决定论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是通过学习在其上建立S-R 联结的过程;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故不呈阶段性;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被试: 11个月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②反对体罚儿童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 1904-1990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3、强调强化的作用: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研究了①定时强化,②定比强化,③变时强化,④变比强化二理论应用于实践①发明育婴箱②行为矫正③程序教学:a.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b.小步子法 c.个别教学 d.动机激发原则三新老行为主义的简评1、优点:重视实验的方法和研究的客观性,对儿童心理研究的影响很大,并为后来信息加工认知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缺点:①把心理简化为行为,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②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较机械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班杜拉, 1925-(一)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交互决定论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论单向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B=fE, 个人决定论 B=fP单向的相互作用: B=fP,E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 B=fP※E(二)发展观点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a、强调社会模式在行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b、强调替代性强化的作用;通过他人行为受到奖惩而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c、强调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d、强调观察学习并非机械的模仿,还带有抽象性和创造性;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三)研究:1968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四评价1、贡献:a. 广泛研究了社会行为的习得问题,给古老、狭义的模仿学习赋予全新的定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b.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论更为完整地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2、存在问题:a. 否定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妥当b. 实验室情景下的模式是否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一、基本观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区分出两种心理机能: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二、发展的实质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a、心理活动的随意化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c、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思维概念形成的4个阶段a、混沌思维阶段语词尚不起作用b、复合思维阶段语词开始起作用但不占主导c、前概念思维阶段能运用语词但不是真正的概括d、概念思维阶段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1、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距离或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四、智力、思维的内化观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第五节皮亚杰的发展观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及其同事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闻名于世,因其活动多在日内瓦大学,故称其为日内瓦学派特点:主要使用临床谈话法,综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一、基本观点1.内外因相互作用论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①图式Schemes: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②同化assimilation: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材料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③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④平衡化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2、刺激-反应关系刺激-反应关系是一种受制于主体的同化过程:S→ AT →R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反应二、对影响因素的看法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2、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3、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4、平衡化三、对发展过程的看法——阶段论a、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b、心理运算: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内化了的动作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动作阶段sensori-motor stage,2岁①图式:感知-动作图式②特点:儿童只能通过感官以及动作去认知客体,没有表象与思维,动作带有智慧的特点,但没有运算的性质③实验:客体永存性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6/7岁①图式:表象图式②特点:a、出现了符号功能象征性功能:语言、延迟模仿、游戏、绘画、心理表象b、没有可逆运算、没有守恒概念c、认知不能摆脱感知经验③实验:a:守恒实验:数量、质量、长度、面积、液体容积b、自我中心思维:三山实验后来的发展:观点采择能力Role-taking:个体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事件或事物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立场去看待问题的能力;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个体用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系统性知识结构;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ve task,容器任务,现象与真实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6/7-11/12岁①图式:运算图式的低级水平②特点:a、具备了逻辑运算法则,思维有了可逆性、守恒性b、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2——14/15岁①图式: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②特点:a、达到了逻辑运算的高级阶段b、出现了实验能力四、皮亚杰的贡献1、对心理学的贡献:①用极为简洁的语言描绘人类思维智力发展的轨迹,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②促进了儿童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2、对哲学的贡献:创建了发生认识论,填补了传统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3、对教育实践的意义:①智力发展阶段论的思维与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儿童思维发展的认识,成为人们组织教学,编写教材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a、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b、教育不但要使儿童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儿童的智力②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既强调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社会的相互作用五、对皮亚杰的不同看法一对阶段论1、是否存在一个所谓完整的认知结构a、看来同样的逻辑结构如守恒,但儿童通过这些的课题的年龄不同b、各发展课题间的联系很低或不显着2、阶段的划分是否合适a、思维阶段是否具有普遍性b、形式运算是否最高c、是否低估了年幼儿童的认知能力3、“守恒”是否可训练即阶段是否可加快4、只是对阶段进行描述,未揭示认知转变的具体过程二对方法论1、临床法:2、逻辑数学方法:第六节当代新近的发展观皮亚杰理论的新发展与新皮亚杰学派Neo-Piagetian1、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修正或补充研究的新皮亚杰学者2、日内瓦大学的新皮亚杰学派3、与其他理论或学派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皮亚杰学派① Case:将皮亚杰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②:将皮亚杰与行为主义结合③ Smith将皮亚杰与新先天论相结合对教育的价值①K. Fisher:发展有多条的途径;最佳绩效与典型绩效强调训练的作用②领域特化性:从儿童有能力的领域开始③后形式思维:问题发现、辩证思维:鼓励儿童更高水平的思维二、凯斯的观点一基本观点:认知发展的“结构-过程”论1、结构论:由皮亚杰开创的以一组等级性结构支撑起智慧发展框架的观点2、过程论:强调对心理发展具体过程的关注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1、感知动作阶段0-18个月2、相互关系阶段岁3、维度阶段5-11岁4、向量或抽象维度阶段11-19岁三发展的机制1、加工空间a、早期凯斯主要用加工空间或短时记忆能力大小M来解释认知机能的发展b、后来进一步提出了执行控制结构的概念包括问题情境表征、任务目标表征、问题解决特定策略或程序的表征 ;2、影响因素a、练习b、生物成熟四对实践的指导采用适合儿童记忆容量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儿童学习五简评1、贡献:把皮亚杰的理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重新解释,巧妙地融合了结构论与过程论,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2、问题:短时记忆容量能否作为认知发展唯一或最重要的指标三、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一计算机的比喻观1960年 Newell & Miller开始了现代关于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方法1、人是一个信息处理的系统,认知活动便是信息加工的过程;2、Simon:人类认知活动与计算机相似人类计算机思维策略程序三级水平初级信息加工计算机语言二级水平生理过程计算机硬件一级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脑的活动二特点1、所提问题的角度皮亚杰:a、儿童是如何逐渐认识各种构成世界的基本范畴/概念的时间、空间等b、在这种认识过程中,有哪些发展阶段c、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事物,儿童的推理有何类似之处d、儿童已有的智力结构是怎样同化外来信息,又是怎样顺应外来信息的信息加工:a、操作活动中,信息符号是如何加工的b、发展改变的机制是什么c、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是什么表征方式、加工空间、认知策略、知识基础→新手/差生/儿童-专家/优生/成人比较的研究策略2、研究方法特点皮亚杰: a、谈话法; b、不同年龄间的比较信息加工:a、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技术和研究模式反应时模式、眼动模式、错误分析、口语报告法b、新手/差生/儿童-专家/优生/成人比较的研究策略c、强调对认知任务的详尽分析1研究范式/策略的多样化动物—人类的比较种系发生法;多年龄间的比较个体发生法新手—专家比较策略;微观发生法Microgenetic method;干预研究;可塑性研究2问题解决的新手与专家①知识/问题的结构或表征图式有差异更深刻、更抽象更充分、更系统:反映事物的联系,而非一些孤立的事实更易提取有关信息、提取更灵活②思维过程上有差异解题步骤:更深刻、更灵活思维方式:专家:顺向推理;新手:逆向推理评价与反思:更充分更有效区分其中的有用和无用信息更宏观、灵活地考虑问题与情景的关四、斯腾伯格的研究一认知的成分理论二每种成分具体功能的研究1、操作成分:进行各种具体的认知加工或操作,包括编码、推理、联结、应用四个环节吐司:果酱=油条: 1菠萝 2豆浆 3汽车2、知识获得成分:负责对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与选择3、元成分:参与智力活动的计划、资源分配、监控、策略选择等三评价斯腾伯格通过分析儿童和成人在具体认知过程中的表现,阐明了成人与儿童、智力优秀与智力落后儿童在各种具体认知成分上的差异;他发现儿童和成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会应用认知结构的三种成分,其差别仅在于他们在各成分上所花费的时间及对各成分进行整合的速度不同;因此,他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认知结构在本质上的飞跃变化,而是构成认知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更好协调的渐进过程;这些都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和阐述有着极大的不同;五、发展系统观当前理论的主要特点从“大型”、粗犷、普适的理论逐步走向小型、细致和有范围适用性的理论遗传和环境关系问题仍是当前理论争论的中心发展系统观成为当前的主导理论Bronfenbrenner的发展生态论:①体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心理发展研究的单元②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发展的核心过程第七节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一、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1、遗传与环境的关系a、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b、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个体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1、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研究2、将不同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强调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1、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2、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差异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

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流派,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有比较独到的见解,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等提出和建立的,在不断地完善后形成的理论: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的是死亡本能,死亡本能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

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

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该倾向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②精神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

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2、此时此刻: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

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3、个体的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两种理论的差异。

首先,对人性的看法上,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性本恶,对人性充满了消极悲观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动物属性看成是不可调解的矛盾。

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趋向,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1997年第2期(总第74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张丽锦(宁夏大学基础部讲师,宁夏银川,750021)如今谈弗洛伊德已不具有什么新意了,不论提及精神分析的哪个部分,不论对弗洛伊德进行褒或贬的评价,都不带有什么开创性或挑战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事实已经证明,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对精神病学、心理学乃至关于人的一切学科领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理论对传统的心理学关于人的研究是一个令人惊骇的挑战,尽管这一挑战现在以至将来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新理论的挑战。

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主要有潜意识论和性欲论两种主张,笔者认为:本能论是该理论的核心,无论是潜意识,无论是性欲,归根到底,都是本能的范畴。

精神分析所含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仅基础部分就包括潜意识论、性欲论、人格理论等,在此基础上又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和战争攻击等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领域。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划分是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者们人为进行的,在精神分析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各个方面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统一体。

本文的目的旨在阐述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潜意识论、性欲论和人格理论是以本能思想为核心和基础的,并且试图对其本能论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一 本能的概念及精神分析理论的本能性对本能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众所公认的权威概念,但各种关于本能的概述至少都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本能的非习得性,即本能具有先天遗传特质;(2)本能是一种力的冲动,即具有倾向性;(3)本能不是封闭性的。

弗洛伊德对本能界定为,“一种源自体内而表现在精神上的内在刺激”[1]、“在本我的需要所引起的紧张背后存在着力,称之为本能”[2],同样也包含上述几个特征。

弗洛伊德关于本能的论述主要在于本能的起源、对象、目的和动力即它的特性和种类的划分两大部分,它们构成了其理论的本能论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与人本主义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与人本主义理论

社工专业品质的 意义
问题的本质
个人改变的全面性
03
Compare
比较
Compare
相同点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共同点最集中地体现在共情的重视和运用上面。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咨询技术。 下面是现代精神分析中运用共情的举例: 一、用共情的方式行表达澄清。 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妈妈是怎么骂你的吗?你能多说一点吗?” (这样的问话不带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气。) 二、用共情的态度使用释义技术。 例如 :“你害怕如果你对我很生气 会使我拒绝你,就像你害怕母亲因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为而把你留在房间里一样,当 然她的确真的做了。”(这就是一种共情的态度下的释义。)
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经常能够常生神秘体验或高 峰体验
9、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 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
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13、具有哲理和善意的幽默感 14、富于创造性 15、具有抵制和批评现存社会 文化的精神
5、适当缓解小烈的学习压力。
工作计划:
1、与小烈面谈,了解其出现焦虑、强迫症状的原因以及对家庭的整体感受。
2、与小烈父母面谈,了解家庭互动方式以及家庭教育方式。
3、组织家庭会议,让小烈与父母共同参加,通过有效沟通解决家庭问题。 4、链接课外辅导以及兴趣班资源,协助小烈解决学习问题。

服务计划的实施
第一阶段:接触期。
“ 1、引导案主表达真实的想法,并适当进行情绪疏导。 2、与案主父母沟通,获取更详细的资料和信息。 3、在家访过程中,观察案主与其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
第二阶段:转变期。 1、开展家庭会议,厘清家庭角色。 2、制定家庭规则。 3、赋予旧经验以新意义。

评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

评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

评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创立的。

同时,他把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于文艺,创立了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这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依德和荣格。

后期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和法国心理学家拉康。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1、泛性论在弗洛依德的理论中,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 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 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 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本着扬弃的态度,既不必迷恋信仰, 也不应做简单的否定。

我们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来解释种种典型的设计现象:运用性表达来唤起受众的某种心理情绪。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包括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也是本能冲动的根源,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

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

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

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有什么异同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精神分析的产生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其理论中对人性的解释,不仅影响心理学而成为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而且影响医学、文学、艺术以至宗教与史学的研究。

他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1885——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当时著名精神病专家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

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

经典网()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文明及其缺憾》等。

弗洛伊德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

该书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其他主要学派的主流中发展出来的,与两种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占美国心理科学主导地位的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分立出来。

自本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创办、成立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走向世界。

197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使其发展走向高潮。

人本主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就是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道的、人性的人类生活方式为之努力奋斗。

人本主义心理学恰恰支持这一追求,并由于它强调内在自由、自我表述和发展而受到重视。

任何有关生活的理论,如果不考虑它赖以产生的那种环境和历史背景,是不可理解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第一篇: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

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

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

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现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拉康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
从产生条件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 学,而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 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 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 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着重 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 容,故通常把精神分析称为深蕴心理学。
过渡阶段精神分析的理论
• 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可划分为:内倾和外倾 • 根据人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不同:感觉、直觉、 思维和情感 • 根据上诉两个分类排列组合可以得到8种人格类型。 5、人格发展理论: 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三)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理论分支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核心观念 安娜、哈 发展线;自我的自主性; 自我心理 1939年 特曼、埃 自我统一性 学 里克森 克莱因、 内部客体、心态;客体 20世纪 客体关系 菲尔贝恩、 力比多、内心结构;过 30~40年 学派 温尼科特、 渡客体;融合性客体关 代 科恩伯格 系 霍妮、沙 文化神经症;社会潜意 社会文化 20世纪40 利文、弗 识;人际关系;文化与 学派 年代初 洛姆、卡 人格的交互作用 丁纳
新旧弗洛伊德主义异同
最大差异是前者以性压抑为中心,后者以多种欲 望的压抑为中心。 最大相同是意识结构都分成意识,潜意识,前意 识。人格结构都分成自我本我超我。
(四)精神分析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简述:
精神分析由于种种原因,从开始就不是一个内在 完全统一的学派。 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他的弟子不满于他对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过分强 调,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纷纷对他的理论提出强有 力的挑战; 另一方 面,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精神分析流 行的场所发生变化,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绵阳师范学院题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名:**学号: 1 3 0 3 0 4 0 1 0 7专业:历史学班级: 2013 级 1 班指导教师:***2014年12月25日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要了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首先要了解其具体含义,先简述它们的内容。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一)潜意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二)本能论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

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四)、人格论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

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

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

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

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

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埃里克森的阶段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的学说更为乐观,更认同人类积极发展能力的主动性。

他认为,如果个体能够积极的加以解决,那么将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个体不能顺利的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精神分析学派内容之比较

精神分析学派内容之比较

人物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1856-1939)1875荣格分析心理学(1875-1961)哈特曼自我心理学(1894-1970)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1902-1994)克莱因(1882-对象关系理论1960)霍妮社会文化精神分析(1885-1952)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1890-1980)精神分析学派内容基本理论㈠潜意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㈡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㈢本能论(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㈣人格论(人格结构:伊底、自我、超我;人格发展: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㈤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压抑、投射、抵消、合理化作用、否认、转移作用、升华)㈠字词联想实验与情节理论㈡人格结构理论(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人格面具)㈢心理类型学(两种态度:内倾、外倾,和,四种机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的组合)㈣心理动力学(心理能量)㈤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生第一年;青年期;中年期;老年)㈠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㈡自我的起源与其自主性的发展(“未分化的基质”;自主性发展的两种:初级自主性、次级自主性)㈢能量的中性化㈣自我的适应过程(区分了两种适应形式:进步的适应、倒退的适应;探讨了外部环境对适应的影响)㈠自我及其同一性(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感)㈡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㈢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㈠对象与对象关系㈡儿童发展观(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性心态;超我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㈢游戏疗法(解释技术)㈠神经症的文化观(情境神经症、性格神经症)㈡神经症病理学(基本焦虑,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神经症的自我(真实自我、理性化自我、现实自我),基本冲突)㈢神经症的治疗(《自我分析》)㈠论人的处境(三个方面)㈡论人的需要(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㈢社会性格论(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联系;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㈣社会潜意识论(社会过滤器)㈤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逃避自由;异化;现代人性格和潜意识;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的概念)㈥社会改革论(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派内容之比较比较㈠其理论常被称为泛性论,特别强调性本能的作用㈡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㈢精神分析㈠荣认为,分析心理学实际上可以包括一切对潜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的学说,因为他理解的心理能量是中性色彩的、动力学的所以无论是弗洛伊德的强调心理能量的性欲本质,还是阿德勒的强调心理能量的权力本质,都属于他的心理能量的动力学,及分析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可分为两大部分。

1.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把性的欲望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故在弗洛伊德性学理论中所论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性”的概念。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

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

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当性欲本能(Libido)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

弗洛伊德指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关注、活动或转移。

弗洛伊德还认为,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2.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开始了“性”的活动,他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口腔期(口欲期):出生到1.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通过口唇吮、吞咽、咬吃等口部动作获得快感和满足,从吸吮母亲乳头得到快感和满足。

(2)肛门期(肛欲期):1.5~2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获取感官的愉悦。

(3)性器期(性蕾期):3~5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4岁后,幼儿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以及对同性双亲的嫉妒。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作为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被西方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当做自己观点的理论根源,他的本能、超我、人格发展和群体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述,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心理动力学是在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之上形成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主要特点是探寻深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源,以及揭示这些动力的性质、强度和活动模式。

由于这些动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所以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

一、本能与社会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是人体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体内积蓄的能量得以释放。

本能的能量决定了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目标和方向,而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人体的紧张状态。

他认为本能的冲动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它在社会压力作用下得到升华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弗洛伊德在晚期重新划分了本能的种类,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是生本能。

而与之相对的是死本能,是个体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

生本能驱使人们为生活的满足而努力、追求、产生创造性活动,死本能则以向外侵害、向内自罚而告终。

弗洛伊德用本能范畴重新解释了人类行为的最初动因,改变了人们对其自身种种行为的固有解释。

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最终,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

所以本能论是他的社会心理学动机论。

二、超我弗洛伊德在进一步完善本能论的时候,在潜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说。

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本能和欲望组成,包含大量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的意识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依现实可以允许的尺度而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

超我综合了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将社会与个体融为一体,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使得个体与社会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超我使人产生了一种对越轨行为的内疚感,从而维护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编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但是大家在接触到他俩的阶段理论都会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俩的区别。

首先,从学派角度,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后者对前者的理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

其次,核心主张不同。

弗罗伊德强调无意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进行监督。

然后,对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人有不同的主张。

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力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如下: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如下:。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口唇期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青春期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弗洛伊德本能论

弗洛伊德本能论

弗洛伊德本能论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学概括为两个基本命题,即潜意识和本能或欲望。

如果说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那么本能论就是潜意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人体有多少需要,就有多少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类。

自我本能是与个体生存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如求食、自卫等,其作用就是保存个体。

自我本能还有对人格形成的意义,就是驱使人实现自我理想。

性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关的一类本能,其作用是保存种族,繁衍后代。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种原欲、一种力量,他称为力比多(li-bido),表现为性的冲动,寻求快感的满足。

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论中,特别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耳闻目睹了这场战争中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等现象,似乎觉得按其原先的理论难以解释。

这促使弗洛伊德不得不又重新思考本能理论,提出了“死的本能”这一概念,他把以前提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而为一,称为“生的本能”。

这样便形成了两极,生的本能代表着创造和爱的力量,而死的本能代表着破坏和恨的力量。

生的本能是一种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是人体需要的心理再现,要生存和繁衍就必须满足人体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虽然各有自己不同的目的,但是都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能,潜伏着生命自身的无限创造力。

因此,它们同属于生的本能。

弗洛伊德又称生的本能为“爱洛斯”(Eros),这是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的希腊爱神。

总之,生的本能是人生命力量的源泉,它始终袒护着生命和代表着生命中的每件事。

如有人在太平洋上漂流一个多月后死里逃生;有人受到极残酷的严刑拷打死去后又活过来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生命本能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

死的本能实际上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极表现。

其终极目的是从生命状态回复或倒退到先前的无机状态。

它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求杀的欲望,包含着人的特殊的侵略本能和破坏本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比较摘要:本文对精神分析学派(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作一概要的比较,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精神分析学派各家对本能的认识,以及本能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地位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变化发展在促进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并论证了人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本能本能论精神分析学派新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在不断地吸收信仰者的同时,也不断地有信仰者从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

弗洛伊德在开业积累精神分析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和他的几个合作者因为某些观点的分歧而分道扬镳。

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学界曾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比较多而且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论,但多数是集中在批判和介绍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理论。

至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更多的注意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在对弗洛伊德的“力必多”之说,或者说是性欲,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的作用上的分歧。

诚然,对性在人格方面的作用的认识和评判,确实是造成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分裂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同样认识到,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到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乃至人本主义的兴起,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人们对人的本能的认识的变化发展上来的。

弗洛伊德重视人的本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他所说的“本我”,指的是人的本能,未经更改的原始推动力和基本的驱使力,是属于人的生物性的一部分。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本能”论是潜意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尤为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荣格也重视人的本能对个人的人格,甚至对社会的作用,在这点上,他明确表示不同意弗洛伊德只认为性欲才是心灵唯一动力的观点。

他认为,性欲只是生命本能的一种,有各种心理驱力或力量,荣格把他们统归入“能量”的范畴,提出心灵能力的概念;从阿德勒开始,以后的几位精神分析学者,如:霍妮,埃里克森,已把目光从生物动机向社会动机转变。

也就是说,对本能的作用的质疑甚至忽视,是精神分析学派分裂,直至创立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原因,从而最终完成了向社会——文化学派的过渡,直至最后人本主义的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把弗洛伊德主义当成是人类对自身非理性特质(本能)的解剖的话,那么,社会——文化学派或人本主义,就是人类对自身理性的思考的回归。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精神分析学家们的本能观的变化发展,让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直以来,人们分析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歧时,总是把目光投向他们在性本能的不同认识上,我认为这是一叶障目,毕竟,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只是本能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值得追究的是,精神分析学派越是分裂,就越是靠近了人本主义的阵营,这就值得我们深思,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歧,难道只是因为对性的作用的认识上的差异吗?本能论在各家理论体系中的淡化,又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趋势呢?本文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跟踪本能论的兴衰,探索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在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看看“本能”概念的变化与发展。

本能,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出来之前,本能被理解为“先天的能力”,康德给本能下的定义是“本能的行为”,“一种并不存在明确意识到的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方式”,“推动它们的仅仅是模模糊糊的内在需要”。

也就是说,他认为本能被感觉为一种内在需要,本能行为的一个特征就是意识不到隐藏在行为后面的心理动机。

在之后的荣格并不认为康德所认为的无意识过程就是本能的全部含义。

他指出康德这一定义的不足在于“仅仅只把本能从自觉过程中分离出来并以无意识作为其特征”。

因此,荣格从本能行为的特征——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和可重复发生性,把本能定义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瓜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麦独孤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目的心理学,本能是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的核心,由于他是以目的论反对机械论的,他一生都重视研究先天的本能倾向或动机的问题,所以他以为,本能是人的心理中的重要成分,并自称要要促进有关人的本能的范围和机能的认识。

他对本能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体,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和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

”他所认为的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推动力,以目的划分本能及反射的标准,可见,他的本能定义是与本能的反射学说对立的,他的本能论其实是唯心主义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写了专章论述“本能”。

他是从动物的角度来定义本能的,把本能描述为某种动作的先天趋势。

但是他指出,本能的概念包括了精神能力在内。

这其实就是把本能论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内了。

虽然在此之前,在斯宾塞的联想心理学中,已把进化论引入了心理学,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把进化论庸俗化了。

所以,必须指出,“心理科学发展表明,机能心理学是稳固地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已充分奠定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斯宾塞庸俗进化观之上”的。

当然,从达尔文的角度看来,动物表现出的某些本能行为,也成为了动物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从现代的比较心理学观点看来,达尔文似乎把观察到的动物行为都赋予了主观解释,以致于现代生物学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都把达尔文的这些观察结论都归于“拟人论”而进行了批判。

现代生物学认为,本能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具有的表现物种特性的行为。

这是动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存的手段,动物的一切行为反应都是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刺激的统一的结果。

这种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定义,与现代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有了非常明显的界线。

精神分析学派,或者说是弗洛伊德学说,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个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已在不停的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弗洛伊德显然是受到了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他对本能的解释更为具体化和生物化,他把本能纳入心理学中,他认为,“本能指一种源自肉体而表现精神上的内在刺激”,是以愿望表现出来的身体兴奋的心理代表者。

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

“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精神反投入,成为了精神分析动机系统的要核。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来由是身体状态或需求,而本能的目的则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

弗氏认为许多社会—心理现象都可以从两类本能的转移作用来理解,第一类是性本能,这是他早期形成的本能观。

他把性本能看成是完成人类“保存个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生命”这两项生命活动的自然倾向。

他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这就是他建立在快乐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原则:受到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克制本能冲动以适应现实生活,否则不但不能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的结果。

弗洛伊德在后期,因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人生经历影响他把本能进一步分化。

提出了第二类本能——攻击本能,也就是死的本能。

因此,他把力必多在机体内的作用产生的本能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这是个体中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

作为弗洛伊德初时认定的继承者荣格,从本能行为的特征——具有普遍的一致性和可重复发生性,把本能定义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荣格的本能定义已经和弗洛伊德的本能定义有了差别——弗氏认为本能是内在的需要与刺激,而荣格只认为是一种行为模式。

就本能所引申的心理观而言,弗氏认为,本能的来源中,最主要的欠缺是性,由性和攻击性能量的累积构成一种人格的内驱力,即力必多,这种人格的内驱力是由被压抑的性欲与攻击性的奋争而产生的能量。

但是,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并改造了弗氏的力必多,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是把经验化了的本能用“原型”来代替,“无意识的领悟通过原型决定着我们本能的形式与指向”。

因此,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本能和与之相关的原型之总和”;在力必多问题上,荣格认为力必多的产生与存在并不只是由性一方面的原因,而是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命能量。

即是说,荣格反对弗氏关于力必多当成是纯性欲的性质的观点,而认为力必多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的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

从他们对本能的观点上的分歧上看,我们可以看到,弗氏是从人的生物本能或生理需求来解释人格形成及其内驱力的,他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都起源于生物本能,而人的主要动机是去获得在所有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基于此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快乐主义的理论。

而荣格则是借鉴了当时的物理新发现(如热力学中的熵的原理)来解释弗氏的力必多及其本能观的。

荣格认为人格是精神,而力必多隐藏在精神后面,事物的价值由精神能量注入了多少力必多所决定的。

他又借用能量守恒的物理规律,认为在人的系统内,力必多的能量的数量是固定的,如果精神的某个组成部分受到过分重视,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的。

荣格还认为,对精神的所有组成部分来说,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即物理热力学中关于熵的原理一样。

但由于这种精神的均衡是极难达到的,能量失衡,则人格的发展也将是不平衡的。

在荣格的理论中,还讲究反相原理,即每一个概念都有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

他虽不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比较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0-22弗氏关于人为满足生理需求平衡的生活目的,但他说,生活的目的乃是为了在这些完全相反的事情中寻求另一种平衡,并使它们在一生中得以表现。

这样看来,荣格淡化了本能中生物性的一面,反而借鉴了物理学的原理,从弗氏的自我、潜意识理论中提出并发展了人格理论。

及至阿德勒,他在美国这个比较平和的发展的社会里,他更加注重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从而开始降低了对人的本能的作用的重视,他的超越自卑,心理补偿等理论,虽然仍有部分生物本能作用的色彩,但之后向弗洛姆所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过渡,更加看重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本能论的逐渐淡化反映出心理学的发展已从生物决定论向机能主义的转化,从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化,从神秘主义向科学实验的转化。

阿德勒的理论与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差异,恰好点出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向和平与理性的思考,是出于反省历史的需要。

综看,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立足于生物学与物理学理论,在今天看来,机械主义的成分比较多,但不可否认,心理分析理论常常是一种“早期的和不成熟的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启发价值是很大的。

他们关注的人格中的生物本能需求与平衡需求,确实是对人格分析有指导作用的。

但从二十年代起所进行的,用非分析性研究方法为心理分析寻找证据的尝试,使得今天已经可以断言;心理分析的许多概念是现代科学所不能接受的,即使把本能理论,性感带,恋母情结等都抛开,也无损于心理分析的理论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