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级上册《林海》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上册1.1林海教案长春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1.1林海教案长春版

林海一、教材简析:《林海》这篇课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板块的第一课,课文选自老舍接见内蒙时写下的游记《内蒙风光》。

这一板块的主题是艳丽河山。

本文作者就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兴安岭的漂亮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并有景睁开联想,赞叹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篇散文景丽、物美、情挚。

读后,令人忍不住产生一种和蔼舒畅的感觉。

景丽。

老舍先生犹如一位技艺精深的丹青好手,在他的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连绵起伏,温柔可亲。

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量:“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缘闪烁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建辞格的句式,几乎给我们描述出一幅立体、灿烂的画卷,令人感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他写花更具特点,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适合的比较,敏锐的察看,栩栩如生的描述,琳琅满目,妙趣横生,怎不令人信服?物美。

作者从千山一碧、流芳千古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牢牢联系在一同,令人感觉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蔼、舒畅”之感顿涌心头。

情挚。

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到处表露出作者的一腔赞叹之情。

作者正是依靠这诚挚的感情,歌颂了大兴安岭,歌颂了绿色宝库——林海。

“因此,我们漂亮的兴安岭真是越看越可爱!”因而可知,老舍笔下的林海,景丽、物美、情挚,组成了文章鲜亮的特点,给人以清爽、流畅、和蔼、舒畅之感,其艺术魅力、感染力极深。

二、编写企图:选编这篇课文的企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觉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认识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指引学生赏识有名作家老舍先生朴素而优美的语言。

三、理清脉络: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先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再从“岭”、"林"、“花”这三个方面分述所见,又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分述所思,从而详细表现了大兴安岭的漂亮风光和巨大贡献。

《林海》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林海》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林海》教学设计《林海》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海》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林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教育点: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1、回忆美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

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3、寻找美(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

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

(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

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

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

林海教案8篇

林海教案8篇

林海教案8篇林海教案篇1教学要求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教学过程一、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

(森林像大海一样)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海(灯)(火)(书)(云)(人)(花)(星)……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酿造大厦(shà)砍伐(fá)综(z ōng)合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林海》教学教案设计

《林海》教学教案设计

《林海》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林海》。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兴安岭的位置、特点和生态资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敬意,激发学生向往大自然、探索未知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林海》。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大兴安岭的位置、特点和生态资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想象。

(2)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大兴安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兴安岭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兴安岭的位置、特点和生态资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分享彼此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1. 朗读和背诵课文《林海》。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兴安岭的短文。

2. 收集其他关于我国自然景观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合作探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差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林海教案3篇

林海教案3篇

林海教案3篇林海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板书:《林海》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二、出示预习综合题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chuan)柱珊(shanshai)瑚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

形容难以达到。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漂亮、相貌美好。

()指国家兴盛安定。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和()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四、交流反馈五、学习“岭”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

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2、出示句子,区别:(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

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1).doc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1).doc

林海教学要求: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对学生渗透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4.引导学生提炼积累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渗透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基本能力。

引导学生提炼积累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层次性。

引导学生提炼积累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具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一)谈话激趣:同学们,在这绿意盎然的季节,你们即将毕业。

回首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你收获了什么,想检测一下自己吗?今天,咱们初次相逢,我希望能与大家由相知到相识,最后成为好朋友。

老师真诚地期待着你一展风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美文——《林海》,共同感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吧!(二)揭示主题:1.(板书:林海),齐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要求,初读感知。

(课件一)请根据要求,自由读文:1.标一标,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2.想一想,想好文章的主要内容;3.划一划,划准文章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4.理一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理解词语:疾驰、高不可攀、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空洞、舒服、兴国安邦理解词语的方法:A、解字连句法;B、近义词比较法;C、反义词比较法;D、联系上下文法。

2.课文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

作者是按“初到林海——看到美景——产生联想”的思路行文的。

其中,作者在写“看到美景”部分,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等景物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

(相机板书:岭林花)3.过渡:同学们,初读课文后,美丽的大兴安岭给你什么感受?那又给作者什么感受呢?(板书:亲切、舒服)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自读,了解《林海》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感悟,理解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图片展示法、情景教学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生字词卡片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a.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大兴安岭。

b. 出示课件,展示大兴安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b.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3.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a.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b. 教师引导学生描绘课文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精讲课文,深入理解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b.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加深对大兴安岭的印象。

b.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享意识。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朗读感悟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提高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林业专家或者有经验的导游,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兴安岭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林海教案三篇(最新)

林海教案三篇(最新)

林海教案三篇教学内容:《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任务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

(第25自然段)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1)精读举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

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

(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

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

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教案模板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林海设计9篇

教案模板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林海设计9篇

教案模板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林海设计9篇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林海设计 1我所教学的《林海》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以他的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兴安岭这幅美丽的图画。

文中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为了能让学生深入的研究学习体验本文的表达方法和思想内涵,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建议:“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研究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和成功感。

第三: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为实现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我运用“讨论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讨论研究氛围中,开展研究式学习,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研究获得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研究的意识和态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整个课堂设计如下:一、课前准备,教师创造情境提出研究性自主学习提纲,并提供信息。

研究性自主学习提纲:1、搜集关于兴安岭的资料,想象一下它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推荐材料源:电机小学家校通)2、仔细读课文,能按提纲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岭:林:花:3、请你根据文中对兴安岭景物的描写,以你体会到的景色特点来画一幅画――《我心中的兴安岭》,或者是写一段能介绍出你体会到的景色特点的文字也可。

4、注意随时总结你在学习中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新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二、学生对课前研究学习的收获和问题的交流。

三、根据课前积累,师生交流,进一步研究探索作者老舍细致观察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四、反思小节,总结自己课上的收获及还有哪些新的问题。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兴安岭林海的美丽和壮丽。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兴安岭林海的美丽和壮丽。

2.教学难点: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大兴安岭吗?知道那里的林海是什么样的吗?(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林海》,感受一下大兴安岭林海的美丽和壮丽。

2.自学课文(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并说明原因。

4.分析课文写作方法(1)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大兴安岭林海的?(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5.感悟课文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以《林海》为题,写一篇作文,描绘你心中的林海。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大兴安岭林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2.在分析课文写作方法时,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3.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更加关注大自然。

4.不足之处:在分析课文时,部分同学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5.今后教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加强环保教育。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森林,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为保护森林贡献一份力量。

3.鼓励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共同关注环保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描绘的大兴安岭林海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和环保意识。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1林海第一课时总第01节【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5'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

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3、简介大兴安岭。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20'(目标1)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a不能读xia酿niang不能读liang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0'(目标2)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2)分段并归纳段意。

四、布置作业。

5'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目标3)教学反思:1—1林海第二课时总第02节【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5'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讲读第一段。

15'1、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案设计三篇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案设计三篇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案设计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基础知识:1.生字:峻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俏俏货、俏丽、俏皮、俊俏桦桦树、白桦蝴蝴蝶、黄蝶矿矿石、矿物、矿产恰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厦大厦、广厦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4.词语: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

高得没法攀登。

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

突起,高耸。

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

凌,欺侮。

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

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

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

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长春版语文五上《林海》说课稿

长春版语文五上《林海》说课稿

《林海》说课设计五年级: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

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

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

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

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

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

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2题。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林海》教案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林海》教案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林海》教案林海[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2.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3.了解大兴安岭风景特色,感受大兴安岭风景之美,了解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在描述风景时如何仔细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文本并解决问题1。

导入文本。

2.解决问题。

2、一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把你不懂的单词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阅读后,请讨论课文内容。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讲述大兴安岭的山林花草,见证大兴安岭的美景。

作者思考了木材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以及林场对振兴国家的意义。

3、学习第一部分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2.带着情绪阅读第一部分,阅读情绪的变化。

4、总结五.行动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评论导言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黑板笔迹:林海)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

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

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黑板上写着:大兴安岭善良舒适)。

老师:在这节课上,让我们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和联想的部分。

首先,让我们了解作者在森林中看到的风景。

(黑板书写:风景、联想)2。

学习第二部分1。

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问道:作者看到了什么风景?(黑板书写:凌)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3.理解“有多少座山,我看不完或厌倦了在快速移动的火车上看几个小时”这句话。

⑴“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2)找出“无止境阅读”的句子和“无止境阅读”的句子。

林海教案集锦七篇

林海教案集锦七篇

林海教案集锦七篇林海教案篇1教学目的:1、用遮挡关系描绘林海。

2、运用适当的色彩表现树木,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遮挡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颜色表现林海。

教学用具:CAI课件,油画棒,绘画纸等。

学生用具:绘画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坐好,检查绘画用具。

二、导入新课观察一棵树,树林,林海的图片。

告诉学生,很多树在一起称为树林,多得无边无际的树称为林海。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林海》这一课!三、出示课题四、教授新课1、欣赏林海图片2、讲解画法(1)林海的表现,用“遮挡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解决)(2)表现自然的树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自然的树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错落有致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有小,这样才是自然界的树!(3)涂色观看图片,看看图片中林海的色彩,都有哪些色,比比看,哪种色最多!3、强调绘画步骤先画最前面的一棵树――再画近处的树――较远的树――很远的树(有空白处再进行添加,整幅画都要运用遮挡法)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学生四人一小组,在圆形的纸上完成林海!六、德育渗透让学生说说我们画满林海的纸像什么?(山丘、地球……) (生答)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林海教案篇2一、紧扣特点,说教材《林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描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由景生情,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

课文文笔优美,准确地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表达中通过丰富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感受。

课文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名篇佳作。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欣赏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

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

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

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

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

(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

(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

(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

(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

(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

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

(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

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

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