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3-管理情绪

组织行为学3-管理情绪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以孩子还小而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要高度重视 幼儿期的教育问题。
目录
洛克菲勒家族,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 一,创始人是约翰.洛克菲勒
从发家到至今已经绵延了6代,依旧是 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语录:能带给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 钱,而是完整的人格、强大的内心、 精神上的富足和良好的生活习性
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七岁,经过几年的教育,能勉强讲一些 简单的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虽然她死时已有17岁左右,但其智力 只相当3、4岁的孩子。
通过了解“狼孩”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天赋的,所有的这 些都是后天实践和学习得到的。如果儿童从小脱离人类社会环境,就不能形 成人的心理,更不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
目录
四、降低或消除挫折感的措施
(一)及时了解并排除 造成挫折的根源
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对职工的情绪应有敏锐 的观察,应把职工的种种不良适应性行为,如说怪 话、发牢骚、吵架等看做存在问题的信号,及时了 解,找出根源,予以解决,防患于未然。组织的 领导者还可以借助职工态度调查,及时发现职工 遇到的挫折。
男孩告诉他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任务情境:
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
目录
但是看看这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恢复 成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在 围篱上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 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 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比如说,许多大公司,其实并不会“强制加班”,但因为有加班费,有晚餐 补贴,HR也会按照上班时长评奖金,有些“小聪明”的员工反正单身、闲 着也是闲着,就因为一点钱,干脆天天加班。 这下很多人都这么干,正经工作按时下班的员工,反而成了异类,被HR、 领导刁难,克扣工资福利,最后因为“不够变态而显得格格不入”,只能被 淘汰。最后,会导致“不加班就不是打工人”。

心理学实验设计练习题

心理学实验设计练习题

实验设计练习题姓名:张慧学号: 201522060165一、下面有10个心理效应的相关实验,请判断它们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设计类型。

1、进门坎效应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

【实验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他们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众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他们在几周后再向这些居民提出竖牌的有关要求,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因变量:房前竖“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的接受者的概率实验设计的类型( A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2、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实验2】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因变量:对报告内容的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 B ) A.被试间设计 B.被试内设计3、德西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实验3】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

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选择反应时实验报告

选择反应时实验报告

选择反应时实验报告引言:选择反应指的是面对不同的刺激或情境,个体所做出的对应反应。

选择反应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者通过实验来探究人们在面对不同选择时的决策和反应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选择反应实验,探索个体在面对不同选择时的反应和决策过程。

实验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示性选择反应,第二部分是非指示性选择反应。

第一部分:在该部分,每位参与者需要面对一系列刺激,在一定时间内做出选择。

实验者根据每位参与者的选择情况,记录下他们在每个选择上的反应时间和选择结果。

实验者同时观察参与者在做出选择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获得更多有关参与者选择过程的信息。

第二部分:在该部分,参与者需要回想并描述第一部分中的选择过程。

实验者倾听并记录下每位参与者的描述。

实验结果:经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参与者在第一部分的反应时间普遍较快,选择结果集中在某一特定选项上。

此外,实验者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面对某些刺激时,个体的面部表情明显变化,说明情绪对选择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的描述中,参与者普遍表达了对选择的头脑活动的理解和思考过程。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选择时,个体会根据不同的情景和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不同个体在选择反应上存在差异,有的人更加冲动和敏感,有的人更加理智和深思熟虑。

选择反应过程可能受到情绪、经验和个体差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此外,通过对第二部分的描述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参与者在做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有多种多样。

结论:选择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从反应时间、选择结果和口头描述等多个角度对选择反应进行了研究。

通过本实验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选择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焦虑情绪心理实验报告(3篇)

焦虑情绪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焦虑情绪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探究焦虑情绪的产生机制及其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心理实验,对焦虑情绪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究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3. 评估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100名自愿参与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4岁之间。

2. 实验工具实验采用以下工具进行测量:(1)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估个体的焦虑程度。

(2)认知能力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测试项目。

(3)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3. 实验程序(1)实验对象填写焦虑自评量表,了解其焦虑程度。

(2)进行认知能力测试,评估个体的认知功能。

(3)进行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进行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5)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观察干预效果。

四、实验结果1. 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焦虑情绪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家族中存在焦虑情绪病史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

(2)环境因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环境因素会加剧焦虑情绪。

(3)心理因素: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焦虑情绪的产生。

2. 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1)认知方面:焦虑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

(2)行为方面:焦虑情绪会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产生逃避、退缩等行为。

(3)心理状态方面:焦虑情绪会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焦虑情绪具有显著效果。

自我评析心理实验报告(3篇)

自我评析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自我评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评估方法,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自我评析,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工具:采用《自我评析量表》(Self-Assessment Inventory,简称SAI)进行自我评析。

该量表包含多个维度,如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自我控制等,通过评分了解自己在各个维度的表现。

2. 实验过程:在安静的环境下,独立完成自我评析量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进行评分。

3. 数据处理:将评分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情绪稳定性:结果显示,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

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我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有时也会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有时过于敏感,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有时会做出冲动行为。

4. 性格特点:根据结果分析,我属于外向型性格,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过于情绪化。

同时,我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

四、分析与讨论1.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我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仍有提升空间。

建议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优势。

但过于敏感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学会调整情绪,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建议通过制定计划和目标,提高自律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冲动行为。

实验心理学作业之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作业之心理物理学方法

传统心理物理法一、最小变化法I 特点:探索从感觉不到到感觉到的转折点和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1、刺激是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2、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出现3、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不同4、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5、每个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II 阈限的测定1、绝对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重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一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说不清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2、差别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到大或由大而小的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四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为“+”;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阈限计算: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为常误。

III 误差及其控制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错误。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艾森克人格问卷实验报告

艾森克人格问卷实验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王大伟一、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验三、实验原理: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结合了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人格的维度理论,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的研究出发,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E维度: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N维度: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P维度:精神质(psychoticism)。

该问卷包括四个分量表,各量表的意义如下:E量表:测量性格的内、外倾向N量表:测量情绪的稳定性上两个量表均为双极量表,也就是说分数高与分数低都有意义,但两极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只有程度的区别。

如E量表分由低向高的变化,代表由内向转外向的一种程度上的变化,非常内向——内向——比较内向——内外向平衡——比较外向——外向——非常外向P量表:单极量表,即:只有P分高时才有意义,P分低被认为是正常。

L量表:原本为一个效度量表,测量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同时,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L分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成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性别:女性偏高;与民族有关等。

四、实验目的:掌握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

五、实验内容:(一)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评定方法(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评分标准(三)测验的记分(四)结果的解释(五)结论(六)撰写实验报告六、实验器材:艾森克人格问卷、答题纸、铅笔、橡皮。

七、实验步骤:1、依据预定的参试人数在安静、整洁、无干扰的教室内施测。

2、发放问卷后,主试说明指导语,请被试依次回答问题,回答不需要写字,在每个问题后面的“是”或“否”中选择一个。

这些问题要求被试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3、完成了所有题目后,根据问卷的要求进行积分。

并将原始分转化为T分数。

八、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一)测验的记分1、分数划分标准: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56.7-61.5分或38.5-43.3分之间为倾向型,而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

心理学实验报告——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报告人:A小组: A B C D E五人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

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

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

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A B C D E ,年龄均为20岁。

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仪器:EPT704、九洞仪2.3 实验步骤:2.3.1 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

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2.3.2 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悬肘使测试笔与九洞仪垂直的伸入洞内,直到与洞底接触。

九个孔洞从大到小依次完成,如果碰壁三次仪器自动终止试验。

实验结束。

2.3.3 五个被试实验依次先试验右手,之后换左手。

每个手实验5次。

2.3.4 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后,按启动键,被试开始实验,按上述要求做完实验后,另换一被试按同法进行测试,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的洞的直径和时间。

2.3.5 注意:肘部悬空操作,稳定性=1|颤抖范围(颤抖范围取5次实验平均值)。

记录好被试稳定性范围。

3. 结果实验数据总耗时碰壁次数颤抖范围(mm)E(右)23.591 3 完成18.268 6 3.016.566 5 3.017.43 5 2.514.591 4 3.0左16.673 3 4.028.188 9 2.516.378 6 3.516.891 5 3.512.024 3 4.0A(右)29.508 4 3.029.293 4 3.026.563 5 2.515.673 4 3.026.237 5 4.0左21.614 4 4.033.915 5 3.524.887 3 4.045.777 6 3.056.477 8 3.0C(右)31.454 6 2.522.238 3 3.512.755 4 3.09.649 3 3.010.781 3 3.0左22.213 4 3.530.132 5 2.526.43 6 3.523.104 5 3.029.401 6 3.0D(右)8.837 3 4.523.052 7 3.014.889 3 3.010.944 3 3.522.217 8 2.5左7.2165 3 4.516.702 6 3.511.486 5 3.59.646 3 3.518.676 7 3.5B(右)16.247 7 2.513.622 2 完成9.757 3 2.524.243 3 4.529.65 7 2.5左13.948 6 3.513.082 4 4.519.541 5 3.516.107 4 317.92 3 2.55 10 15 20 25 30 35 1234567891011C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10 20 30 40 50 60 12345678910 11 12A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5 10 15 20 25 30 12345678910E段浩宇(右) 23.591 3 完成4. 讨论4.1 各被试颤动范围:E 右手:2.3 左手:3.5 A 右手 3.1 左手3.5 C 右手 3 左手3.1 B 右手 2.4 左手3.5 D 右手 3.3 左手3.7稳定性: E 右手 1/2.3 左手1/3.5 A 右手 1/3.1 左手1/3.5 C 右手 1/3 左手1/3.1B 右手 1/2.4 左手1/3.5 D 右手 1/3.3 左手1/3.74.2 一般来讲,右手的稳定性要高于左手。

心理学专业《心理实验》教学大纲

心理学专业《心理实验》教学大纲

心理学专业《心理实验》教学大纲一.心理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心理实验课程,对师范院校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来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教育科研技能,能提高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师范学生在未来教育岗位上能主动地运用心理学于教育实践。

根据目前心理学实验室的设备资源状况与水平,编制适合本系情况的心理实验教学大纲,以更好地配合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

二.实验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专升本学生三.实验内容与学时分析《心理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导论2学时,开设12个必做实验和3个选做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考查1学时,共18学时。

心理实验导论教学时间:1学时,必做目的:1、了解心理实验的基础知识2、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3、掌握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与方法内容:1、心理实验的基础要求:(1)复习基本知识或预习实验方法和程序(2)安排和指导(3)规则(4)实验记录(5)实验仪器2、心理实验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对待被试(2)正确对待实验结果3、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与变量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变量控制4、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5、心理测验的功用6、心理测验的实施(1)防止滥用心理测验(2)严格按测验条件施测(3)正确解释测验结果7、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1)题目(2)正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程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或讨论(3)参考文献(4)附录实验一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教学时间:1学时,必做目的:1、学习对视觉与听觉简单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2、比较两种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

内容:1、视觉反应时的测定2、听觉反应时的测定器材:XL131简单反应时测定仪实验二选择反应时的测定教学时间:1学时,必做目的:1、学习测定视觉选择反应时的方法;2、了解选择反应时不同于简单反应时的特点。

内容:1、红光视觉反应时的测定2、绿光反应时的测定3、黄光反应时的测定4、蓝光反应时的测定器材:XL132选择反应时测定仪实验三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综合测验教学时间:1学时,必做目的:1、学习诊断性测验的一般方法;2、掌握了解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测评手段。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资料-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资料-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常用心理实验技术★考点:2011-38, 2015-72一、眼动技术眼动技术就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以便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的一种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极大地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国际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现代眼动仪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系统,即光学系统、瞳孔中心坐标提取系统、视景与睫孔坐标迭加系统以及图像与数据的记录分析系统。

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看,利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的平均速度、时间和距离(或称幅度)、瞳孔大小(面积或直径,单位像素)和眨眼。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眼动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即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建立在注意的基础上,与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心理活动有关,反映了认知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活动的“窗口”。

经典的成分包括、N1、P2、N2、F3 (P300),其中、N1、P2为的外源性(生理性)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影响;N2、P3为的内源性(心理性)成分,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与被试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有关。

手动作的稳定性

手动作的稳定性

手动作的稳定性张佳杰(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专业,上海 200438)摘要:学习手动作的稳定性目的是除了学习其本身,还要学会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中被试从九洞仪直径大的洞向直径小的洞移动连续点击,只要在每洞中点击三次没碰到边则算通过,当出现连续碰边两次时,则被认为失败。

手动作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并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手动作稳定性情绪指标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

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

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

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已发现:(1)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2)右手的运动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成人则有时相反;(3)大多数男孩的两手运动稳定性都超过女孩;(4)运动的方向对稳定性有影响。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被试:一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男大学生,年龄为20,右利手,视力正常。

2.2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

2.3 实验步骤:(1)用导联线将九洞仪的计时、计数输出与心理实验台的计时、计数输入联接好,将测试笔的插头插入九洞仪的探笔插口。

(2)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

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知觉选择实验报告

知觉选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知觉选择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复杂环境中如何进行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影响选择过程的因素。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了解以下问题:1. 个体在信息过载时如何进行知觉选择?2. 不同因素(如注意力、情绪、个人经验等)对知觉选择的影响有何差异?3. 个体在执行知觉选择任务时的表现有何特点?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情绪:积极情绪 vs. 消极情绪)× 2(任务难度:简单 vs. 复杂)的混合实验设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情绪图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各30张)、文字干扰(简单任务30条,复杂任务60条)、实验指导语。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告知实验结束后将获得一定的报酬。

(2)实验中: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积极情绪实验,另一组进行消极情绪实验。

每组再根据任务难度分为简单任务组和复杂任务组。

-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需观看情绪图片,并在图片呈现的同时,阅读文字干扰。

-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简单任务。

被试需从呈现的文字中找出与情绪图片相关的词汇。

- 阶段二:复杂任务。

被试需从呈现的文字中找出与情绪图片相关的词汇,并判断其是否为正确答案。

- 实验结束后,向被试表示感谢,并告知后续的实验结果反馈方式。

4. 数据收集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在各个阶段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三、结果与分析1. 描述性统计对被试在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阶段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情绪和任务难度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方差分析(1)对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情绪和任务难度对反应时的主效应,以及情绪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

(2)对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情绪和任务难度对正确率的主效应,以及情绪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

3. 相关分析对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相关分析,探究反应时与正确率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1. 情绪对知觉选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情绪对知觉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公共普通心理学-情绪情感

公共普通心理学-情绪情感

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对负性情绪进行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怒。 维持调节: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快乐、兴趣等。 增强调节:对情绪进行积极干预,如对抑郁或淡漠进行增强,达到积极情绪状态。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良好调节:使情绪、认知、行为达到协调。 不良调节:个体失去对情绪控制,心理功能受损。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 包括三种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的模式。 姿态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部位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 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加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等。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情绪和情感
01
目录
01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臆断而已。可是事与愿违,也与理智和镇静背道而驰,恐惧感骤增,他始终不能减弱这令自己窒息的紧张心理。他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比让他登台更可怕的了。 终于,他鼓足勇气、准备上台。令他惊奇的是自己居然还能站稳,甚至走上几步。他清清嗓子,希望还能说出话来。虽然紧张得好象是要从高空跳下一样,他穿过幕布走上舞台。面对着舞台脚灯远处闪动着的一张张满是期待的面孔,他说道:“晚上好……” 就在这一刻,恐惧的潮水奇迹般地退去了。
2、情绪体验调节
个体体验过于强烈时,会自动进行调节。如研究发现忽视可以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会降低快乐感等。
行为调节:
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如抑制掩盖不适当情绪表达——有时虽然心情不好,还是要掩盖,以免影响他人情绪。
认知调节
Dodge提出调节步骤:唤醒需要调节情绪——解释导致的原因,发现改变情绪方式——做出改变决定,设定改变目标——进行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评价等过程。

心理学课程情绪管理情绪的表情

心理学课程情绪管理情绪的表情

言语中的欺骗
口误 语言中的停顿过多或过长 “嗯、”“啊”的语气词的过多 部分话语"“我的意思是……”过多 声调:70%的人在愤怒、恐惧时语调高
而快"在悲伤时语调低
第三节 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姿态表情与体态语言 语调表情
一、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除面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的
表情动作"包括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
种。
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
整个头部 脸 躯干 肩 臂和腕 臀部、腿和踝 脚动作和走 颈部动作
一姿态表情的特点
信息量大视觉信息占87% 比较可靠 表现力强 能够表达情感
悲伤
脸部各器官在表情识别中的作用
眼睛
正视表示庄重 仰视表示思索 斜视表示轻蔑 俯视表示羞涩
脸部各器官在表情识别中的作用
眼睛
瞳孔放大:看到很喜欢的人或事物 瞳孔缩小;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事物
嘴唇
嘴唇半开表示有疑问、奇怪 嘴唇向下表示痛苦、悲伤 嘴唇撅着表示生气、不满意 嘴唇绷着表示愤怒、对抗或决心已定
人们注意去学习对面部表情的控制"而对身体 的控制很少注意。
二姿态表情的相关研究
姿态表情更容易泄露恐惧情绪
实验证据
参与者面前突然冲进身带武器的抢劫者"将这 些参与者的反应录下来。播放给其他被试。
其他被试只能看到这些参与者的身体部分 看到恐惧的身体姿态"被试的情绪相关的脑区
会出现活动。 看到高兴的图像"则没有情绪的脑区活动。
2 伊扎德的Max1979
材料:录像;照片;手册婴儿
手册:肌肉的分类、位置分布、详细描述 录像:面部肌肉运动的图像"示范"练习 测试达到标准的80%为通过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采用简单反应时测定装置测量了10名被试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采用选择反应时测定装置测量了10名被试对三种光的选择反应时,以此学习测定视觉选择反应时间的方法,了解选择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区别。

结果发现: (1) 视觉与听觉简单反应时的差别不显著; (2) 对红光的简单与选择反应时差别不显著; (3) 对三种光的选择反应时差别显著。

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视觉听觉差别1.前言1.1文献综述反应时(response latencies),是指个体从刺激发出到开始反应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首先由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注意,经由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经过加工,再从大脑传递给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反应。

其中由三部分时间组成:感觉神经传递时间、大脑加工时间、效应器反应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需时间最长。

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反应时的测量收到特别重视。

处理信息的多少,信息的特质,都会直接反映在心理处理的反应时间特征上。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1818—1889),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

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在冯特早期的学生中,卡特尔和屈尔佩(O.Külpe,1862—1913)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

卡特尔做了许多关于反应时的实验。

他认为被试在做简单反应测验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运动的手指上。

当刺激到来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因此反应很快。

心率测定实验报告

心率测定实验报告

心率测定实验报告心率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心率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频率,对人体健康状况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心率测定仪器,探究不同因素对心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心率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实验一:静息心率测定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测定了自己的静息心率。

静息心率是指在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为了准确测定静息心率,我们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坐下来,放松身体,保持心情平稳。

然后,我们使用心率测定仪器,将传感器贴在手腕上,并等待几分钟,直到心率测定仪器显示稳定的数值。

记录下这个数值即为静息心率。

实验二:运动前后心率测定为了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我们进行了运动前后的心率测定实验。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测定了静息心率作为基准值。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段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或慢跑。

在运动结束后,我们立即使用心率测定仪器测量心率,并记录下这个数值。

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后的心率明显高于静息心率。

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心脏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会加快跳动的频率。

运动后的心率测定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适应能力和运动强度是否合适。

实验三:情绪对心率的影响除了运动,情绪也是影响心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探究情绪对心率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情绪调节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看一些影片或图片,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每次调节后,我们使用心率测定仪器测量心率,并记录下这个数值。

实验结果表明,高兴、悲伤等强烈的情绪状态可以导致心率的增加。

这是因为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率测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并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实验四:饮食对心率的影响饮食也是影响心率的一种因素。

为了探究饮食对心率的影响,我们进行了饮食调节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进食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纤维的食物,并在进食后使用心率测定仪器测量心率,并记录下这个数值。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

手动作稳定性实验摘要:学习手动作稳定性的目的是除了学习其本身,还要学会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中被试从九洞仪直径大的洞向直径小的洞移动连续点击,只要在每洞中点击三次没碰到边则算通过,当出现连续碰边两次时,则被认为失败。

手动作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并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手动作稳定性情绪指标1.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

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

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

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已发现:(1)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2)右手的运动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成人则有时相反;(3)大多数男孩的两手运动稳定性都超过女孩;(4)运动的方向对稳定性有影响。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方法2.1材料和仪器: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

2.2被试:3名10级心理学专业男生,视力、听觉均正常2.3程序2.3.1 用导联线将九洞仪的计时、计数输出与心理实验台的计时、计数输入联接好,将测试笔的插头插入九洞仪的探笔插口。

2.3.2 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

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2.3.3 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悬肘使测试笔与九洞仪垂直的伸入洞内,直到与洞底接触(这时九洞仪上方源灯亮)再取出。

第一节情绪实验研究概述

第一节情绪实验研究概述

第一节情绪实验研究概述在情绪研究中,伊扎德(Izard,1980)总结了过去情绪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情绪研究的一些主要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绪的多维量性和多成分性,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把它规定为单一变量的现实。

本节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讨论情绪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变量。

一、情绪实验研究的传统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情绪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两种:印象法和表现法。

(一)印象法印象法(impression method)乃是通过谈话或问答来了解被试的情绪体验。

其典型方法是:给被试一个情绪刺激,然后要求被试报告他的内部体验。

例如,给被试听一段音乐,然后让他报告是否产生了情绪体验,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这些体验是何时以及怎样发生的,强度如何等等。

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家试图用印象法来得到对内省情绪体验的系统描述。

例如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曾在印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绪的三维体系:愉快——厌恶;兴奋——抑郁;紧张——轻松。

现代情绪心理学家在使用印象法时还采用了问卷方式。

例如伊扎德(Izard,1972,1974,1977)以分化情绪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分别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分化情绪量表。

现代的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此进行量化,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印象法的主要缺点是:(1)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2)在某种程度上说,从不同被试得到的有关情绪体验的内省报告在比较时发生困难,例如,实验者很难判断一个被试所说的情绪形容词,非等于另一个被试所说的形容词;(3)情绪在内省时会趋于消散,回忆时情绪又会降低强度。

因此,在情绪研究中印象法一般不宜单独使用,需同时配以其他方法或指标。

(二)表现法情绪过程既有内部体验又伴有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因此,可以将有机体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作为情绪的指标加以测量和记录,这就是表现法(expression method)。

时间知觉测定的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测定的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测定的实验报告标题:时间知觉测定实验摘要:时间知觉是人类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受,研究时间知觉对于了解人类认知和心理过程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参与者进行时间知觉测定来探索不同条件下时间知觉的变化。

通过分析测定结果,可以了解到时间知觉的特点及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实验室环境下的观察方法,在同一实验室中设置了不同条件下的时间知觉测定任务。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告知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任务的完成时间将被记录下来并与实际时间进行比对。

实验一:负面情绪条件下的时间知觉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将处于负面情绪的条件下进行时间知觉测定。

首先,参与者被要求回忆出一段较为不愉快的经历,以引发负面情绪,然后开始进行时间知觉测定。

实验记录了参与者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和实际时间,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实验二: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时间知觉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将处于积极情绪的条件下进行时间知觉测定。

首先,参与者被要求回忆出一段较为愉快的经历,以引发积极情绪,然后开始进行时间知觉测定。

实验记录了参与者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和实际时间,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实验结果:实验一:负面情绪条件下的时间知觉实验结果显示,在负面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时间知觉普遍变慢。

大多数参与者倾向于感觉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间更长,与实际时间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实验二: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时间知觉实验结果显示,在积极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时间知觉普遍变快。

大多数参与者倾向于感觉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间更短,与实际时间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状态对于时间知觉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负面情绪下,时间被感知为过得更慢,而在积极情绪下,时间则被感知为过得更快。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了情绪对时间知觉的认知影响。

这种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可能与注意力的变化有关。

在负面情绪下,人们倾向于专注于不愉快的经历或者任务本身,导致时间感知变慢。

而在积极情绪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专注于愉快的经历或者任务本身,导致时间感知变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