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共28页文档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课件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纪年
孙中山就职合影
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
大总统誓词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2)制度选择:
材料1:内阁制乃平时不使 用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 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 非常时代所宜……余亦不 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 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 计。 ——孙中山(1911年12月)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颁布《修正 大总统选举 法》,总统 任期为十年, 可连选连任。
2.民初政争——北洋军阀统治(2)政党政治失败
▶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 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行政 立法
内阁
参议院
政治
体制
司法 最高法院
总统 总理
国家元首 总统命令
政府首脑 总理附属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4)制度反思:责任内阁制有何不足
今天改选总统,把革命大业,让渡于一个老奸巨滑的官僚……临 时约法这时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 并且按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总统制
材料2:内阁若有不善之行为, 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组织 内阁。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 责任,不但有皇帝性质,其 权力在英、德诸立宪国皇帝 之上……现就中国情形论之, 以内阁制为最佳。
——孙中山(1913年春)
责任内阁制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3)制度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为原则,确立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命令需要国务员副署才可生效。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四)司法机关
• • • • • 四级三审制 第一级:初等审判厅 第二级:地方审判厅 第三级:高等审判厅 第四级:大理院,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政权
• 省、道、县、镇(乡)当时设有22个省, 未设省的有京兆、热河、察哈尔、绥远、 川边5 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机关
• • • • • • • • • 1.立法机关--省议会 2.省行政长官--都督 民政长 1913.1.8—1914.5.23 巡按使、省长 1914.5.23—1917.9.6 省长 1917.9.6以后 3.地方军政机关 巡阅使:省以上设立 省都督: 1914 年,各省设将军管军政,以后有督军、督理、督 办等名称。
《中华民国约法》: 1.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2.总统权力不受限制 3.取消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归总统 4.实行变相的总统终身制 15 .特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直接 掌握军权。
(四)北洋政府的变迁
• 洪宪帝制 • 1.洪宪帝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 大倒退 • 2.但未退回到封建君主专制——二元君 主制
• 1905年《中国同盟会宣言》将“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 权”“其措施之次序”分为三个时期— —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 • 1914 年《中华革命党总章》中称为军政 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 1924年孙中山手定《建国大纲》中将建 设之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
(二)南京政府建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现代 政治制度史
绪
论
• 绪论讲三个问题: •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和目的 •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 同性问题 •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对象和目的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四一、温故知新、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产生发展打击顶峰危机复兴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地位总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名称著作主张地位4、近代中国的含义:(1)、起止时间:(2)、社会阶段:(3)、重要朝代: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从1840年到194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名称时间结果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间条约名称8428438448886089901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阶段时间事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
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救国方略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民党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 成立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 宋教仁遗像
“宋案” 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
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二次 革命”
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 “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 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 治制度
基本政 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结合教材18页,梳理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1949年《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 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清帝直逊接位目诏的书:》防1止912袁.2世.12凯独第裁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根中时本华政目民府国 成的临立:以1法91律2.1否.1 定专第制四,十巩四固条共和国,务保员障辅民佐权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责四任十内五阁条 国防务止员袁于世临凯时专大权总,统维提护出共法和律制案度公
各级苏维埃政权→中华苏~共
抗日根据地(1937—1945)
边区政府+各级参议会
解放区(1946—1949)
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会堂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告
思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在人民共和国体制建设 上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百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主发展史。
陈独秀曾指出:“民主主义是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致于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
”事实求是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承认,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在百年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中国人付出了巨大艰辛,留下了鲜明足迹。
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
一.关于民主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
1.19世纪40到60年代,鸦片战争后,国门渐开,中国人对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英国的议会。
书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衙门公议乃行。
”魏源是中国称赞民主制度的第一人。
他指出,美国“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
2.19世纪70——80年代,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有识之士对民主的认识越发深入。
第一,明确民主是立国的根本。
郭嵩焘最先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1875年清廷关于海防的讨论中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他在出使英国后进一步认识到民主的决定性,他在1877年12月22日写道:“计英国之强……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此其立国之本也……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
”第二,倡导“君民共主”。
用君主立宪制取代中国专制制度,是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主流。
郑观应在成书于1875年的《易言》中介绍了泰西列国的两院制,建议朝廷“仿泰西之良法”,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主张“开设议院”。
1883年,翰林院编修崔国因在《奏为国体不定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中,向清廷强调“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
他主张由王公大臣组成上议院,由“各省民间公举之人士”组成下议院。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共28页
戊戌变法
(续)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意 义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缺乏反帝斗争勇气 失败原因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启
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中国是行不通的
2、辛亥革命
准备 革命纲领 导火线 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袁世凯篡权 意义
辛亥革命 ·准备
组织准备 思想准备 军事准备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同盟会
翻译著作 创办报刊 代表人物 思想论战
1895 广州起义 萍浏醴起义 浙皖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2、辛亥革命
准备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导 火 线: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光复三镇 湖北军政府 独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1。1 袁世凯篡权: 意义
2、辛亥革命 •意义
给封建君主专制致命一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1、洋务运动
两个阶段 主要活动 创办企业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光绪推行新政
3、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 政 预备立宪
五、近代前期不同阶级、不同阶 层提出的救国方案
地主阶级 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 魏源
洋 务 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农民阶级: 洪仁干 《资政新篇》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三、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革 命和启蒙运动
1、戊戌变法:
2、辛亥革命:
3、新文化运动:
1、戊戌变法
背 景: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民族 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
理论基础: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美课件
①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②实质上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 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此次“国大”(“行宪国大”)未能解决国民党面临的急迫 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反而因副总统“选举”之争而使党 内派系斗争激化。
◎五色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律时 教律 法院 属 人
及 发 布 命 令 时 须 副 署 之
。
大 总 统 提 出 法 律 案 公 布 法
第 四 十 五 条
国 务 员 于 临
之 区 别 。
平 等 , 无 种 族 、 阶 级 、 宗
第 五 条
中 华 民 国 人 民 一
院 行 使 其 统 治 权 。
、 临 时 大 总 统 、 国 务 员 、
截至1945年底,原伪满各省均接收完毕,东北解放区共成立10个省和2 个特别市。……1947年5月至1948年末是东北解放区不断扩大和建设发展的 重要时期。……在政治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解放区政权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 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田茂纯《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
中共在解放区进行政权建设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 1954
政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确立,代人大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代人大职能结束,参政议政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长期共、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街
安
西
20
20
海
南
西
宁
m
方
商
直
武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 度——三个 坚持
(1)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
势。
——教材20页
思考: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体现了真正的、广泛的民 主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进行
权力来自于人民是逻辑起点,人民通过人民代 表大会实现当家作主的目标。小范围内人人都 可以讨论决定自己的事情,实现民主决策民主 管理;大范围内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政治生 活。 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 国家机关协调一致地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工作, 从而避免权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到“主权在民”。
练。
“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 部始(宪的19政县48阶已年段实国行。民自“政治宪府,政改就”组可是为结“总束还统府训政以政于后,民)开” 的宪政民主时期。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 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 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 权利?”
——孙中山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不 斗争对象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同 分布地区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点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大部分日寇,根据地发展 政权性质 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
最终结果 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伟太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创建民国、实行议会政治失败后,提出了国民应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否决四权的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以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太目标一直接民权是对间接民权的必要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更加完备的民主性,这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直接民权”的提出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最伟大的入物之一,他怀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热情地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强调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必须效法美国,推翻满清政府,废止封建专制,创立共和制度。
他指出,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人民遭难,都是由清王朝的腐败政治造成的。
君主专制是造成罪恶的本原和产生灾难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君主专制之下,一般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参与国家政怡,更谈不上监普政府的措施,他们是被排斥于国家政治之外的被统治者,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哪还谈得上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他因而得出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
20世纪之中国以“争民权”为之枢纽的结论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孙中山确定以美国的政治模式为榜样,以“创立合众政府”为兴中会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这种思想更加明确;他指出.由平民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皆平等的有参与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实际上就是欧美资本义各国所实行的代议政治。
孙中山把这称之为“间接民权”。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实践孙中山“间接民权”的理沦,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孙中山的实践失败了。
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继续搞封建专制统治。
冷酷的现实使孙中山从实业兴国、’的美梦中迅速醒悟过来。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840年以后的大约100年间,强敌叩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生存危机,无数仁人志进行不懈的抗争和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在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暴风骤雨后,中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这一时期从总的趋势看是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政治的大发展时期。
不同阶级、阶层的有识之士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探求救国强国之路,这大大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令万众瞩目。
鸦片战争后,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接触西方的政治制度,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英国有女王,又有巴厘满(指议会),议会又有五爵会议(指上议院)和乡绅会议(指下议院)等,这表明了他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朦胧向往。
与此同时农民阶级的代表洪仁玕在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于1859年颁布了《资政新篇》。
在这个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中介绍了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主张设投票箱、办报纸、社新闻官等,这些都说明洪仁玕的政治思想中已具有了民主政治的色彩,已带有明显的启蒙意义。
虽然魏源、洪仁玕都提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不断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其中王韬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提出了“与民共治”的民主思想,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对西方议会政体的提倡更为积极,郑观应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考察各国政治利弊得失,主张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早期维新派把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由追求船坚炮利、工商科技提到了政治体制的层面上,虽然没有创立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初步发端,为日后戊戌变法的运动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政治体制:中国近代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近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治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
2.政治制度: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传统政治制度到现代政治制度的转变。
在近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治制度逐渐向现代政治制度转变。
3.政治思想: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政治思想到现代政治思想的转变。
在近代初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被广泛接受,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治思想逐渐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现代政治思想转变。
4.民主与法治: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中,民主和法治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总之,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时期,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民主与法治等方面。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28张)
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2 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字,中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开始 了密切的合作。东欧出现一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1.3个.结体合农材业料经二思济考难:以为适什应么国进行家社工会业主化义建改设造?的(新从形新势民,主迫主义切向需社要会组主织义起过渡来是历史 的2.必国然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 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 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 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决定
主要矛盾
根本任务
服务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习近平建党一百周年讲话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4.巨大 成就
只有社会主义 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
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结论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
夯实基础 砥砺前行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2.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为什么资本主 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开始标志、领导力量、发展历程、革命道路、取 胜法宝、性质、胜利的标志及成果、“新”在哪三个方面?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篇一: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树立制度自信,推进政
治文明建设。
武昌 南北 起义 议和
1911 1911 10.10 12
缔造共和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破坏共和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确立、完 善共和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12-1928.6
1927.4-1948.5
1927-1937
1946-1949
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911年10月16日),约 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 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据此判断,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的颁布意味着满清帝制最终结束 C.它与《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 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 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 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材料三 课本P14历史纵横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二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变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对抽象的政治制度理论可能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习惯上,学生普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课堂表现,如提问、讨论等;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反馈意见。
针对反思和改进,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
2.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 PPT:展示课程内容的框架、历史事件图片、政治制度图表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
2.视频资料: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新闻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视野;
4.教学软件: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如投票、讨论等。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4.课后作业:布置小组合作完成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以“我国政治制度是如何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