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功能。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
虚劳肺痿。
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味。
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经方推荐——炙甘草汤
经方推荐——炙甘草汤经方大家一起辩证的思考中医炙甘草汤方出《伤寒论》,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
可治疗气虚血少、阴虚之“心律不齐”和脉跳停顿。
【方药】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温馨提示:甘草与炙甘草是不一样的!甘草:一种补益类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甘草炙甘草:又名蜜甘草、蜜炙甘草。
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
偏于润肺和中。
▲炙甘草▍炙甘草汤功效阴阳并调: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
▲阴阳并调补阴为主: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
”清代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气血双补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补血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
▍炙甘草汤的副作用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若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等症状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化障碍。
▲长期大量服用易高血压因此,偶尔泡一泡水喝可以,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炙甘草汤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中满腹胀忌服。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张女士,56岁(11月29日诊)患者主诉间心悸3个月。
现时有心悸,自觉心前跳动厉害,偶有汗出,疲乏无力,气短,面色苍白,二便尚调,舌暗淡,苔白,脉结代且沉。
浅论炙甘草汤中的方药配伍
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应用
(3)《伤寒论》 177条以 “伤寒 ”二字冠首,故
象。心跳可能过快,也
可治“伤寒”之
可能过慢,或不规则,
证。
或是以(正2常)的脉速结度代跳动
。 “脉结代”是间歇脉的并称
《伤寒论》178条对结代脉作了很
淸楚的注释:“脉按之来缓,时一
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
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Βιβλιοθήκη 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
为麻仁只是润燥一通个便作用是制约桂枝、生姜等辛
而怱略之。也不燥应之以品。唐容川《血证论》:“
为不可解而以他桂药枝代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
之。徐灵胎曰:枝“辛一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
药有一药之性情冬功、效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
”。
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
其 按丘氏所考1两=13.75g来折
速尿 20mg qd 安体舒通 40mg bid 盐酸曲美他嗪 20mg tid 另外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针、尼莫地平及基础 疾病的对症处理。
临床案例一:
8/8患者仍气促,冷汗出,动则加重,双下肢水肿较前 稍消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复查心 电图:1.心房纤颤伴长R-R间期2.提示心肌缺血3.异常Q 波;地高辛浓度:0.25 ng/ml;BNP:226pg/ml。
服其 法十
二
(1)本方经典煎服法: “上九味,以淸酒七升,
·
水八升,先煮(八2味)取本三方升水,酒同煎,大多
炙 甘 草
去滓,内胶烊医消者尽认,为温不服用酒,效果稍逊, 一升,日三服临。床”实践经验表明病重者可
汤
酌加酒。
煎
煎好的药液稠厚香甜,
酒精已挥发殆尽,即使不能
饮酒者也无妨。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因其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称其为“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
”(明·李梴)“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
”(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认为是津耗燥淫之证。
当代医家对此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为通阳复脉、益气养血之剂,其治疗证候以心悸、气短、胸中烦闷、苔薄、脉不整为主症,凡见于内科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
笔者学习并应用炙甘草汤多年,延至近时,或有所悟,特与同道交流。
为便于探讨,特将炙甘草汤原文摘录如下:《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结代脉考脉结代是炙甘草汤的重要指征,如果将脉结代改为其他脉象,那后文的“心动悸”可能就不是炙甘草汤证了。
所以“脉结代”对于炙甘草汤是必备的前题。
《伤寒论》178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者,涩而不利,缓而时止,止而复来,主病为气血凝滞;代者,贷也,恒产告罄,脉来中止,不能自还,主病为气血大虚。
结脉代脉皆属阴脉,二脉同见者,唯炙甘草汤而已。
二脉相比,代脉之候较结脉为重。
有单见结脉者,有单见代脉者,有结脉与代脉交替相见者,也有结脉与代脉同见者。
如果出现代脉,必有结脉伴随,很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者,均可见结脉,但并一定出现代脉。
无论是结脉或代脉,或结代脉同见,都表明心脏气阴亏损、血脉瘀滞,唯轻重不等而已。
据88例炙甘草汤证脉象统计,所见结脉者85例(96%),代脉80例(91%),其他为细脉与微脉等。
对此脉象,医者首先选用的是炙甘草汤。
何为君药炙甘草汤何为君药,这应当没有什么疑问的。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气血双补类方是以炙甘草汤作为一个代表方剂,属于Ⅰ类方。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里,它是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它反映的阳气阴血都不足,病位核心是在心。
所以作为它分类啊,放在气血两虚也有,也有把它放在阴阳两虚,但是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气阴两虚,也有这样看法。
所以在这里呢这个不统一情况,放在气血两虚啊。
心肺,这两个系统的气阴、气血两虚。
因为对肺来讲,一般叫阴虚,不叫血虚。
因为肺脏呢,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一般不提这个血虚了。
作为心来讲,是主要心的阳气不足不能温通,阴血呢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它阳气不足不能温通呢,它脉结代,有间歇;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呢,心动悸,这里用两个临床表现来概括这种气血两虚。
概括阴阳两方面,阴血阳气不足的状况。
所以这两个脉结代、心动悸反映了阳气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濡养,不能濡养心体,不能温通血脉了。
这是作为心来讲,所以我们教材主治的第一条是用于脉结代、心动悸。
第二条呢,用在肺萎。
肺萎呢,它有一种咳吐涎沫,往往胸闷不舒,有这种特点。
中医一个病叫肺萎,现在没有对应的这个病了。
实际上(是)一组症状,这个肺萎呢,有虚寒型的,有阴虚型的,以虚居多,在这里呢就说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血不足,造成有一定的虚火灼肺。
属于虚火灼肺,肺热叶焦,形成肺萎。
主治第二项讲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阳气阴血不足,造成了肺叶枯萎。
当然这里阴不足的成分可以说多一些,作为肺萎在这个证型当中啊,它和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萎不同,甘草干姜汤也可以治疗肺萎。
但是它是属于虚寒为主,寒重,这个呢,肺中阴液不足,这个肺萎,所以有一定虚火。
这个是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是一种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所以第一部分啊,证候反应的是阴血不足,阳气不足,心失所养,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
兼症呢,阴阳不足的兼症,譬如虚羸少气,有气短气虚的特点。
舌光少苔,舌质干、瘦小,说明的阴血不足,所以主证它有兼症和佐症了。
中医古方:炙甘草汤
中医古方:炙甘草汤【炙甘草汤《伤寒论》】甘草四两,炙(12g);生姜三两,切(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桂枝三两,去皮(9g);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去心(10g);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擘(10枚)。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润燥补肺宁嗽。
主治虚劳心悸,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虚劳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下》)。
【炙甘草汤】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脉,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
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仁安神(原方无酸枣仁),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
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
(《古今名医方论·卷之一》)张璐:“细绎其方,不出乎滋养真阴,回枯润燥兼和营散邪之剂。
必缘其人胃气素虚,所以汗下不解。
胃气转伤,真阴槁竭,遂致心悸脉代。
与水停心悸之脉,似是而非。
水则紧而虚则代,加之以结则知正气虽亏,尚有阳邪伏结,凌烁真阴。
阴阳相搏,是以动悸不宁耳。
邪留不解,阴已大亏。
计惟润燥养阴,和营散邪,乃为合法。
方中人参、甘草、补益胃气;桂枝、姜、枣调和营卫;麦冬、生地、阿胶、麻仁,润津益血,腹脉通心;尚恐药力不及,更需清酒以协助成功。
盖津液枯槁之人,预防二便秘涩之虞。
其麦冬、生地、专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
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临床探析
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临床探析陈勋善;余天泰【摘要】目的观察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病气血阴阳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析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临床标准入选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炙甘草汤治疗,疗程14 d,评价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等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2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7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心悸)评分疗效比较,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经方炙甘草汤治疗疗效更好,安全性可靠.【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17【总页数】4页(P2465-2468)【关键词】心悸;炙甘草汤;中医药疗法【作者】陈勋善;余天泰【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人民医院心内科福建南平353000;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人民医院心内科福建南平353000【正文语种】中文心悸是指病人自感心前区悸动不安,惊慌恐惧,不能自我控制的一种病证。
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阻滞、房性或室性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部分神经官能症等。
通过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易于明确诊断,且运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食道调搏术,或电除颤,或射频消融术,或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及除颤装置等多能有效控制症状。
但也面临着长期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易于产生致心律失常和毒副作用,比如普罗帕酮诱发心衰加重,洋地黄易于中毒,胺碘酮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β-受体阻滞剂不适用于哮喘患者,伊布利特可能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等[1]。
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
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摘要】炙甘草汤是临床常用方剂,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
本文从君药的含义、炙甘草汤证病机、生地黄本草源流及成效、剂量等方面阐述本方君药应为生地黄。
【关键词】炙甘草汤君药生地黄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附方:“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缺乏,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此方正如喻昌言:“仲景伤寒门内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千金翼?用之以治虚劳,?外台?用之以治肺痿,……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哉1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
有的认为生地黄为君,如柯韵伯曰:“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有的认为炙甘草为君药,如钱潢云:“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
〞(?伤寒溯源集·卷二?)更有认为炙甘草、生地黄共为君药[1],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该方之君药应以柯韵伯所言为是,现就此探讨于下。
君药的含义所谓君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谓之君,佐君为之臣,应臣为之使。
〞其后金人张元素言“力大者为君〞,并在?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中更具体地指出:“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那么各等分也。
〞元代李东垣?脾胃论?对君药论述较为详尽,其曰:“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那么可以御邪除病矣。
〞“凡药入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兼见何病,以佐使药治之,此治方之要也。
〞清·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进一步解释:“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
炙甘草汤(张仲景)
炙甘草汤(张仲景)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革汤主之。
”“心动悸”是指心脏引起的心悸等不适感觉;“脉结代” 是指心脏功能失常,特别是心律失常引起的脉象不规整等变化,属心阴心阳两虚的表现。
炙甘草汤原方由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人参二两(6 克)、生地黄一斤(50克)、桂枝三两(9克)、阿胶二两(6克)、麦门冬半升(10克)、麻仁半升(10克)、大枣10枚组成。
其中炙甘草补中益气,合人参、大枣补中气、滋化源,气足血生,为复脉之本;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以充血脉;更佐桂枝、生姜温通心阳。
诸药合用,阳生阴长,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本方主治: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目前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临床观察表明,炙甘草汤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悸胸闷气短、脉率不齐、心律失常等症均有良好治疗作用。
炙甘草汤--甘草生地黄用量探讨
炙甘草汤--甘草生地黄用量探讨炙甘草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先说方剂的组成,涉及到的药共有10味。
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盖天地之机,动则始化,静则始成。
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刚柔相济,则营卫和谐。
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
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炙甘草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也是成方中最为常用的方剂之一。
炙甘草汤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在治疗消化不良、便秘和肝功能不全等方面具有出色的效果。
本文将主要介绍炙甘草汤中的君药——生地黄,以及它对人体的益处。
生地黄的药性生地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是龙舌兰科植物茯苓的根部。
生地黄具有滋养补虚、滋阴润燥的药性,是中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地黄被广泛地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耳鸣、目赤肿痛等病症。
其主要成分为生地黄苷、龙胆苦苷等,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滋阴润燥等功能。
生地黄对肾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生地黄常被用来治疗肝肾阴虚的原因。
炙甘草汤的功效炙甘草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炙甘草、人参、干姜和大枣四种药材调制而成。
炙甘草汤的功效非常广泛,可以调理十二经脉,切除疾病根源。
炙甘草汤有清热解毒、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消除不良情绪等多种功效。
它适用于消化不良、便秘、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多种疾病,具有出色的治疗效果。
生地黄在炙甘草汤中的作用生地黄是炙甘草汤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滋阴润燥。
生地黄在炙甘草汤中的作用是通过滋阴润燥的作用,把热从进食中排出体外,达到清热的效果。
此外,生地黄还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平稳情绪,使人更加放松和愉悦。
生地黄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型失眠,也有很好的效果。
炙甘草汤的适用症从炙甘草汤中各组成药材的药性特点来看,炙甘草汤适用症也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1.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者,如腹泻、吐泻、胃痛、便秘等。
2.风热病,如感冒等。
3.肝阳上亢,如头痛、眼花、耳鸣等。
4.生理畏寒、偏食、多汗及儿童佝偻病等。
5.病后虚弱、营养不良等。
6.心神不安、失眠等。
以上病证中,都可以添加或减少炙甘草汤中各药材的用量,达到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作为一种中药方剂,炙甘草汤的用量和治疗效果会因人而异。
所以,在服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服用炙甘草汤前,需要咨询医师或中药师,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药性。
议炙甘草汤中生地用量的不传之秘!
议炙甘草汤中生地用量的不传之秘!患者徐某,男,35岁,2015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心慌1月余。
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心悸,偶见下午疲乏、恶寒,性急易怒,口唇偏紫,无乏力气短,无胸闷胸痛等表现,纳可,寐欠安,二便调。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涩。
既往体健,半年前体检,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失常,未予诊治。
即刻血压:146/95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非勺形改变,晨峰血压明显升高,全天血压平均值125/80mmHg,白日血压平均值130/90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10/67mmHg。
西医诊断:窦性心律不齐,高血压;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气阴两虚,心阳不足。
治法:益气养阴,通阳复脉。
予处方: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5克,党参10克,生地25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烊化),麦冬10克,当归10克,麻子仁15克,大枣5枚,生姜3片,夜交藤20克,酸枣仁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黄酒为引。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二诊(2015年9月24日):服药7剂后,患者诉心慌、心悸依旧,无明显变化,下午疲乏、恶寒稍有好转,夜寐欠安,仍性急易怒,大便不成形,2次/日,小便可,余无明显不适。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即刻血压:139/90mmHg。
处方在原基础上改生地50克,黄酒为引。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三诊(2015年10月8日):服药后,患者诉心慌、心悸明显减轻,已无疲乏感,余无任何不适。
即刻血压:135/84mmHg,舌脉如前,仍宗前法出入。
前方去夜交藤,继予14剂。
四诊(2015年10月22日):患者已无任何不适,即刻血压:138/86mmHg。
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出现心慌、心悸等临床表现,告愈。
按:初诊不效,二诊后显效为何?老刘就结合此案例谈谈对炙甘草汤的认识。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文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于雪:炙甘草汤之君药辨析药物与临床39康复网医源世界
于雪:炙甘草汤之君药辨析药物与临床39康复网医源世界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乃因阴亏血少,心气虚弱,心失所养所致,凡因伤寒、汗、吐、下后,血气虚损所引起的脉结或代,心动心悸或虚劳肺痿咳嗽、血气两亏者,皆可用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日:“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组成为生地黄一斤、炙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
古今学者对其君药之认识分歧颇多。
所谓君药,李东垣《脾胃论》日:“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吴茭生云:“凡用药铢两,主病为君,以十分为率,臣用七分,辅佐五六分,使以三四分,加减外法,数用辅佐,如此用度不差矣。
”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是由药物自身在方中的药力大小所决定的。
药力之大小,由其自身药性及方中用量、配伍等因素而定,药力大者即为方中主帅,即《苏沈良方》中“所谓君者,主此一方”之意…。
炙甘草汤所主之脉结代,心动悸,必其人气血素虚,不任风寒之贼伤而致。
结脉之发,缘气血虚弱,心力不继;代脉多主虚损病;心悸乃是由于因心失滋养温运而致。
治宜滋阴养血,和阳复脉。
阴血亏虚和阳气虚浮是导致“心悸动,脉结代”的直接原因。
其以阴血亏虚为本,《伤寒论议释》日:“心主血,脉结代,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
”炙甘草汤之要妙在于滋阴与温阳药物的有机配伍,进而达到补益气血、调和阴阳之功。
1炙甘草为君认为本方以炙甘草作方名且重用,是以炙甘草为君药。
炙甘草味甘性平,为甘温益气药,又配以人参等,使气充则既可生血,又可行血。
钱璜在《伤寒溯源集·卷之二》言:“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
”丹波元简日:“《名医别录》:甘草通经脉,利血气。
《证类本草》、《伤寒类要》治心悸,脉结代专主甘草,乃取乎其通经脉,利血气。
炙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
炙⽢草汤经典医案、⽅论[⽅剂组成]⽢草炙,四两(12克),⽣姜切,三两(9克),⼈参⼆两(6克),⽣地黄⼀⽄(48克),桂枝去⽪,三两(9克),阿胶⼆两(6克),麦门冬去⼼,半⽄(24克),⿇仁四两(12克),⼤枣擘,三⼗枚[服⽤⽅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升,先煮⼋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升,⽇三服。
⼀名复脉汤。
[治则⽅解]病机:⼼阴阳两虚。
治则:滋阴养⾎,温阳益⽓。
⽅义:⽅中⽣地、阿胶、麦冬、⿇仁,滋润多汁补⾎。
此四味,借⾟温之桂枝载⽽奉⼼化⾚为⾎,炙⽢草、⼤枣、⼈参、⽣姜,补脾⼟⽽为⾎之源。
酒体阴⽽⽤阳,⼈胃之后,畅通百脉,取其见效之速。
⽅名为“炙⽢草汤”,是取⼟为万物之母,虚则补其母之义;⼀名“复脉汤”者,阴阳⽓⾎皆不⾜,脉⾏不畅,中有凝阻,此能补⽓⾎,壮通脉道。
[辨证要点]本⽅临床应⽤⾮常⼴泛,现代内、外、妇、、眼科等多有运⽤报道,主要抓住其⽓⾎不⾜,阴阳两虚之病机,有⽆外感及结代脉,均可应⽤。
使⽤本⽅时应注意以下⼏点:①⽅中以炙⽢草为主药,具有通经脉、利⾎⽓之功,但⽤量宜⼤,⾄少⽤18克,可逐渐加量。
若其量较⼤时,可倍加茯苓,既可宁⼼,亦可避其肿满。
②本⽅多⽤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阴阳两亏,⽓⾎不⾜之脉结代,⼼动悸之证。
⼀般⽽⾔,⾮器质性病变者,治之较易,器质性病变者,治之较难,且常有反复,宜常服、久服。
③本⽅煎煮时⽤清酒,为⽶酒、黄酒等,酒能够畅利⾎⾏,有利于复脉,⽽且可以作为溶媒,促使药物有效成分析出,⽤时须久煎,使其⽓不峻。
但是某些有器质性⼼脏病的患者,不耐酒⼒,⽤时宜慎,或可不⽤。
本⽅与⼩建中汤均可治疗⼼悸证。
本⽅所治之证其病机为阴阳⽓⾎俱不⾜,⼼失⽓之推动、⾎之滋养、阳之温煦、阴之濡润,⽽空虚⽆主,悸动不安;⼩建中汤仅治⾎虚所致⼼悸、⼼烦等症,悸仅为⾃觉症。
[仲景⽅论]《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注家⽅论]1.成⽆⼰《注解伤寒论》:补可以去弱,⼈参、⽢草、⼤枣之⽢,以补不⾜之⽓;桂枝、⽣姜之⾟,以益正⽓。
论炙甘草、生地黄共为炙甘草汤君药
论炙甘草、生地黄共为炙甘草汤君药
赵亮;关溪;白长川;尚东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22(15)3
【摘要】炙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气血阴阳俱虚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千古名方,组方配伍法度严谨,诸药合用阴阳双补、气血同调,共奏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功。
但
方中孰为君药,自古争议颇多,至今未有定论。
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张仲景学术思想和
命方规律,结合《方剂学》中“君臣佐使”定义,认为在炙甘草汤中,炙甘草生化气血、通利经脉、用量重达四两,生地黄峻补阴血、逐血通痹、用量冠绝全方,两者均符合
君药的标准;借鉴现代药理研究,炙甘草是方中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有效成分,生地黄不仅能通过强心扩冠、保护心肌发挥稳定心律的作用,还能拮抗大剂量炙甘草的类糖
皮质激素副作用,两者合用增效减毒、稳定心律。
因此,炙甘草和生地黄联合在炙甘
草汤中发挥主导作用,应共为君药。
【总页数】3页(P466-468)
【作者】赵亮;关溪;白长川;尚东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炙甘草汤君药探究
2.关于炙甘草汤君药的探讨
3.炙甘草汤之君药为生地黄论
4.基于君药本质对炙甘草汤君药探讨
5.基于君药本质对炙甘草汤君药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炙甘草汤之君药辨析_于雪
[ 6] 田代华. 实用中药辞典 [ 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79. [ 7] 钱信忠. 中国本草彩色图鉴 [ M ] . 常 用中药篇 ( 上卷 ). 北京: 人民
2009年第 26卷第 5期 V o l1 26, N o15, 2009
中医药 信息 In fo rm ation on T raditional Ch inese M edic ine
# 89#
综上所述, 炙甘草汤证之病机为心之阴阳气血受 损, 以阴血亏虚为根本。治宜滋养阴血为主。使其血 脉复常, 营气得行, 卫气得通。本方养阴复脉, 贵在滋 阴补血之中寓有宣通阳气之法, 为补阴通阳法的代表 方。故笔者认为, 炙 甘草汤当以生地 黄为君, 其理有 三: 一者, 炙甘草汤证之病机乃以阴血亏虚为要; 其二, 方中以生地黄用量较多; 再者, 方中麦门冬、麻仁、阿胶 之属相伍必彰生地黄之力。 参考文献:
张氏 [ 4] 认为, 仲景所用之生地黄乃鲜地黄。炙甘 草汤选用鲜地黄, 是因鲜地黄滋阴血、逐血痹、填骨髓 之力尤强, 故虽非君药, 也必须重用。若将鲜地黄除去 水分, 其重量恐与炙甘草相差无几。故原方生地黄用 量虽重于炙甘 草, 亦不能 称为君药。苑 氏 [ 5] 认为, 炙 甘草甘温, 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万 物之母, 脾气健旺自能化生气血, 应为君药。 2 生地黄为君
所谓君药, 李东垣 5脾胃论 6曰: / 君药分量 最多, 臣药次之, 佐使药又次 之, 不可令 臣过于君。君臣有 序, 相与宣摄, 则可以御邪除病矣。0吴茭生云: / 凡用 药铢两, 主病为君, 以十 分为率, 臣 用七分, 辅 佐五六 分, 使以三四分, 加减外 法, 数用辅 佐, 如此用 度不差 矣。0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是由药物自 身在方中的药 力大小所决定的。药力之大小, 由其自身药性及方中 用量、配伍 等因素 而定, 药力 大者 即为 方中 主帅, 即 5苏沈良方 6中 / 所谓君者, 主此一方 0之意 [ 1] 。炙甘草 汤所主之脉结代, 心动悸, 必其人气血素虚, 不任风寒 之贼伤而致。结脉之发, 缘气血虚弱, 心力不继; 代脉 多主虚损病; 心悸乃是由于因心失滋养温运而致。治 宜滋阴养血, 和阳复脉。阴血亏虚和阳气虚浮是导致 / 心悸动, 脉结代 0的直接原因。其以阴血亏虚 为本, 5伤寒论议释 6曰: / 心主血, 脉结代, 心动悸, 则是血虚 而真气 不续 也, 故 峻 补其 阴以 生 血, 更 通 其阳 以 散 寒。0炙甘草汤之要妙在于滋阴与温阳 药物的有机配 伍, 进而达到补益气血、调和阴阳之功 [ 2 ] 。 1 炙甘草为君
炙甘草汤《伤寒论》一类方
炙甘草汤《伤寒论》一类方炙甘草汤《伤寒论》一类方就一个一类方,其余的是三类方,自学内容。
适用病证气血两虚证。
我前面讲过,严格的讲,归脾汤证也有气血两虚特点。
通过益气生血,益气补血。
益气和补血结合治疗。
以炙甘草汤做为一个代表。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是用于。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它反映的阳气阴血都不足,病位核心在心。
分类上,放在气血两虚也有,也有的把它放在阴阳两虚,但是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是气阴两虚。
在这里这个不统一情况,放在气血两虚。
主证病机分析心肺两虚气血不足心心虚不能养心盈脉心动悸脉结代气虚不能行血鼓脉肺气虚肺弱不用肺痿阴血不足,虚火灼肺,肺叶枯萎心、肺这两个系统的气阴、气血两虚,因为对肺来讲,一般叫阴虚,不叫血虚。
因为肺脏,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一般不提这个血虚。
心,主要是心的阳气不足,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它阳气不足不能温通,它脉结代,有间歇。
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呢,心动悸。
这里用两个临床表现,来概括这种气血两虚,概括阴阳两方面。
阴血阳气不足的状况。
所以脉结代、心动悸反应了阳气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濡养,不能濡养心体,不能温通血脉了。
(所以教材主治的第一条,用于心,脉结代、心动悸。
)第二条,肺痿。
它以一种咳吐涎沫,往往胸闷不舒,有这种特点。
中医一个病叫肺痿,现代没有对应的病。
实际上是一组症状。
肺痿有虚寒型的,有阴虚型的。
以虚居多,在这里就说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血不足。
造成有一定的虚火灼肺。
属于虚火灼肺,肺热叶焦,形成肺痿。
主治第二项讲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阳气阴血不足,造成了肺叶枯萎,当然这里阴不足的成份可以说多一些,做为肺萎在这个证型当中,它和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萎不同,甘草干姜汤也可以治疗肺萎,但是它是属于虚寒为主的,寒重,这个肺中阴液不足,这个肺萎,所以有一定虚火,这是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
病机是一种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主治证候阳气、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证。
症见:(主症)脉结代,心动悸;(兼症)虚羸少气,气短气虚,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这个《伤寒论》中的名方,对调和气血阴阳有帮助!
这个《伤寒论》中的名方,对调和气血阴阳有帮助!说到方子的命名大家肯定都有这种感觉,比如说到麻黄汤或者桂枝汤你就会想到,这两个方子的作用肯定是以麻黄、桂枝为君药的,而且这个方的作用肯定是与它俩作用相同。
这样一来大家都会认为以这种药命名的方子中这个药就是这个方子最重要的药。
虽然很多方剂都是这样,但也有很多不是的,所以这个说法总的来说是个误区。
比如出自《伤寒论》的名方炙甘草汤,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方子最主要的药一定是炙甘草,但事实是这个方子中最主要的药不是炙甘草,而是生地黄。
炙甘草汤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导致的心动悸、脉结代、虚弱少气等病症。
一个是治疗虚劳肺痿病症,包括咳嗽、涎水多、虚烦不眠、自汗盗汗的情况。
而伤寒大家曹颖甫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便是它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病症了。
曾用它治好了很多人的心慌不适症状。
炙甘草汤一共有9味药,分别是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在煎药的时候还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煎药的水并不完全只是水,需要水酒参半。
《伤寒论》中说炙甘草汤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这里的症状是因气血阴阳俱虚所引起的。
方中生地黄是君药,它的作用是滋阴养血。
炙甘草在本方中充当的是臣药的角色,它的作用是益气养心。
麦冬可滋养心阴,与炙甘草一样都是臣药。
全方一共有三个臣药,还有一个是桂枝,桂枝可以温通心阳,这三药与生地黄相伍,可共同发挥气血阴阳并补的功效。
佐药是人参、阿胶、麻仁、大枣、生姜。
人参可补中益气,阿胶可滋阴养血,麻仁可滋阴润燥,大枣可以益气养血,生姜辛温,具有宣通之性,和桂枝以温通阳气,配上大枣益脾胃以滋气血生化之源,还能调阴阳、和气血。
诸药同用,使得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旺而心脉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悸的症状就会消失,结代脉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炙甘草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复脉汤”。
之所以在煎煮的时候加上酒,是因为酒辛热,可温通心脉,以推动药效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炙甘草汤是临床常用方剂,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
本文从君药的含义、炙甘草汤证病机、生地黄本草源流及功效、剂量等方面阐述本方君药应为生地黄。
【关键词】炙甘草汤君药生地黄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附方:“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此方正如喻昌言:“仲景伤寒门内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千金翼》用之以治虚劳,《外台》用之以治肺痿,……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哉!”然而,后世医家对该方君药尚缺乏统一认识。
有的认为生地黄为君,如柯韵伯曰:“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有的认为炙甘草为君药,如钱潢云:“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
”(《伤寒溯源集·卷二》)更有认为炙甘草、生地黄共为君药[1],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该方之君药应以柯韵伯所言为是,现就此探讨于下。
君药的含义
所谓君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谓之君,佐君为之臣,应臣为之使。
”其后金人张元素言“力大者为君”,并在《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中更具体地指出:“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
”元代李东垣《脾胃论》对君药论述较为详尽,其曰:“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凡药入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兼见何病,以佐使药治之,此治方之要也。
”清·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进一步解释:“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由此可见,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君药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作为君药,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
炙甘草汤证病机
炙甘草汤列太阳篇末,冠伤寒。
何谓伤寒?《素问·热论》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仲景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示病由外感而起,外邪犯表,首犯太阳,导致太阳生理功能异常,发则为太阳病。
太阳表证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
炙甘草汤条上白虎汤方有:“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今至炙甘草汤条不详其变,不见太阳表证,而出现心动悸,脉结代的证候,说明表邪尚未解除,病已由表入里,由于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故亦由阳转阴损及少阴,少阴为心肾两脏,若不传足少阴肾,便传手少阴心,若少阴内虚,则极易出现少阴心悸之证,心之阴血亏虚,阴损及阳则阳气不续,脉道失充,气血运行艰涩,脉难持虚,而现脉结代。
所以,炙甘草汤证病机应为正虚挟邪,正虚为心之阴阳气血受损,邪为表证未解,而以阴血亏虚为根本,此乃“证”之关键。
故须滋阴补血,以图充脉养心,心既得养,则阳气得续,脉道利,正气来复则诸症可愈。
而本方唯有生地黄具统解诸证之功效。
炙甘草汤之君药应为生地黄
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之本草源流地黄原有干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之别。
其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味甘,……生者尤良。
”《神农本草经》序例总结出中药有生用、熟用之分。
考干姜条下亦记有“生者尤良”之说,故此“生”是“鲜”,即指鲜地黄或生地黄。
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共论,并对地黄之干、鲜品在药性、功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之后的本草著作中,将此药物之干、鲜品种分条述之。
生地黄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云:“生地黄,大寒。
……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
”熟地黄首见《本草图经》,是唐代以后
的加工炮制方法。
《神农百草经百种录》有:“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
熟地黄乃唐以后之制法。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所用生地黄应是地黄的新鲜块根,也就原生地(《本草正义》)或鲜生地(《本草便读》),并非现今所使用生地黄之称,现今所用生地黄实乃干地黄也。
张璐《本草逢原》谓:“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岂可混论,观《本经》主治,皆指新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中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混用之失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