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3课时)1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3课时)1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王永龙刘家国张秀曌备课组长:学科组长:【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读通顺。

2、标记勾画,结合书下注,断句、解读文章含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温习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会给本文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流向。

2、情感目标:学习陶渊明的高雅情操。

【导学过程】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诗歌上,创建了“田园诗派”。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写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时官时隐,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桓玄的篡位,以及刘裕的拥兵自立。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字音。

瓶无储粟.( ) 求之靡.途( ) 小邑.( ) 心惮.远役( ) 归欤.之情( )犹望一稔.( ) 奚.惆怅而独悲( ) 舟遥遥以轻飏.( ) 恨晨光之熹.微( ) 乃瞻.衡宇( ) 携.幼入室( ) 引壶觞.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 ) ( ) 策扶老以流憩.( ) 云无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将入( ) 抚孤松而盘桓.( ) 将有事于西畴.( ) 或棹.孤舟( ) 曷.不委心任去留( ) 登东皋.以舒啸( )2、断句:要根据文章内容,表达完一个意思断一处,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断开如:(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释: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释: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为下列句子断句,并将课文中的第三、四节的断句标在书上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风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用法【学习重点难点】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法指导】朗读·讨论·点拨【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背景知识1、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的意义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和“不为五斗米折腰”崇高人生境界,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2、有关“辞”的知识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他归隐田园的原因和心境。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等。

4、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思考归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归隐情怀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2、难点(1)对文中某些词句的理解和把握。

(2)探讨归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从 29 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 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四、文本解读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1)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2)古今异义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3)一词多义行: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引:①引壶觞以自酌(动词,拿来)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动词,拉)策:①策扶老以流憩(名词,拐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鞭子)(4)词类活用①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有时)③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④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5)文言句式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以前路问征夫”)3、整体感知(1)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文章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4.《归去来兮辞(并序)》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复习《归去来兮辞》,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解题1.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2.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文化常识1.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在本文指归隐家园,也表示厌官思归。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3.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垂髫、龆龀:指童年。

束发:指青少年,男子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指50岁。

花甲: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

三、断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四、翻译句子(掌握加框的重点字词)1.5.7.9.刚放亮。

10.而常关。

13.15.【教后记】《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复习《陶潜集》节选,并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教后记】。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_1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_1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课文背景知识】.欧阳修曾有“晋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词类活用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3.特殊句式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虚词:①之②以③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④而⑤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实词:①行②引③乘④策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训练突破.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训练1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点拨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美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训练2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点拨2(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3.了解陶渊明的思想训练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点拨3“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课文阅读指导】能力升级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注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句子,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颁》“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侯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答案及提示.c2.B①用来②把③因④用来3.D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4.A读写链接阅读陶渊明的诗,结合主旨,写一些自己对陶渊明诗中意义的认识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3.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4.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5.陶渊明的意义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精彩搜索.淡远潇洒的风格本文语言平淡,意境清新作者多用田家语,少涉及典故,只言片语,气象万千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事件平常,语言平淡惟其平淡,才能“载欣载奔”,重获自由;才能“引壶觞以自酌”,重享村居的无拘无束;才能“悦亲戚之情话”,重得闲适归隐之乐也正是因为平淡,才会把官场看得分文不值他对官居,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不再攀附显贵,也仅以“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何等藐视,何等潇洒!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他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一脉相承2.充满想像的浪漫情调本文写于作者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浓墨重彩描写乘舟归家时的欣喜若狂,归后的村居生活的无限美好,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种种情状均以想像之笔出之,充满浪漫情调创新平台一、下面是陶渊明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诗后问题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①被褐欣自得,屡空常宴如②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④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⑤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⑥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⑦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⑧?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⑨注始作,开始就任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的参军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①弱龄,年轻时寄事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世事之外②被褐,穿着粗麻做的衣服欣自得,欣然自得,自己觉得很高兴屡空,盛食物的器具经常空着宴如,安乐的样子这两句指他出仕前家里生活虽然贫穷,但精神却很愉快③这两句说,偶然碰上了出仕的机会,只得委屈车马息于仕途④这两句说,我独自乘着小船远远地走了,怀念家乡的思绪是那样曲折连绵⑤登降,指经过高高低低的道路⑥这两句说,我看厌了路途上的异乡景物,心里想念的是山水田园中的旧居⑦这两句说,我仰望在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俯视在水中自由游玩的鱼儿,心中不由得感到惭愧⑧这两句说,我的纯真自然的隐居思想早就在心里,谁说已被出仕的形体所羁缚呢?⑨班生,班固这两句说,姑且听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终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隐居思考题:(1)作者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本段则用哪些话表明他安贫乐道、不愿出仕的特有天性?(2)既然天性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出仕?请引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原话及前面“备课资料”中萧统的《陶渊明传》中的原话作答(3)同样是在行路途中,诗人出仕和归隐时的心情却完全不同,请分别引用本文和课文的原话作答(4)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后来归隐的必然性请找出这些表明心迹的句子二、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像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答案及提示一、(1)“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宴如”(2)“既自以心为形役”、“亲老家贫”(3)“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4)“暂与园田疏”“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像而言之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术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东,或棹孤舟’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像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像的空灵意趣,而且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命题趋势分析】.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同步达纲练习】.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云无心以出岫(xiù)B.舟遥遥以轻飏(yáng)c.眄庭柯以怡颜(mie)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ào)2.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3.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请息交以绝游B.农人告余以春及B.既窈窕以寻壑D.木欣欣以向荣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悦亲戚之情话B.将有事于西畴c.既窈窕以寻壑D.善万物之得时5.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B.王之蔽甚矣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鸟倦飞而知还6.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与“临清流而赋诗”中“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觉今是而昨非B.门虽设而常关c.时矫首而遐观D.泉涓涓而始流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c(miǎn)2.B(山穴,此处泛指山峰)3.B(A、c、D“以”是连词,B为介词)4.D(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有事: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D(A、B、c为被动句)6.c。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定稿)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定稿)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2、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3、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知识,识记本课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辞”的基本特点,感悟本文语言之妙。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1、作者及文体介绍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本文的文体是辞,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

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3.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陶渊明,名,字,自号,世称(谥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朝代)著名家,。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

52岁时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

被后世称作“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有《》《桃花源诗》《饮酒》《咏荆轲》《挽歌》等。

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有《闲情赋》《感士不遇赋》《》《》《》等。

【关于文体】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

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

在内容上,赋以为主,而辞则重在。

【写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

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辞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基础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自给.( ) 轻飏.()眄.庭柯.()()荒芜.()惆怅.()盘桓.( ) 窈窕..( )()出岫.()壶觞.()流憩.()耘耔.()敛裳.()一稔.()矫.首()或棹.孤舟()东皋.()翳.翳()心惮.()遐.观()熹.微()田畴.()遑.遑()曷.不()走进课文第一课时:全文串讲,落实文言知识《归去来兮辞并序》译文余.家贫,耕植..所资.,未见其术.。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份打包).doc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份打包).doc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份打包)山东省临沐一中“三自一新”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风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 “奚” “焉” “曷” “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弓I,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 而,之,来”文言虚词用法【重点难点】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导入学习还记得那个叫做陶渊明的彭泽小令吗?还记得那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响遏行云般的警世恒言吗?一千六百年前, 他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愤愤弃官归隐。

回到了他原本非常热爱的田园。

所种的粳竟未尝颗粒到丨丨,以秫酿酒的计划也完全浇空,陶渊明13年的仕途生活便就此结束了!他永远地告别了官场,这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铁骨铮铮的汉子,影响着中国后世的封建士大夫们不停地追寻自己无羁的精神天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共同倾听来自遥远的声音一一“归去来兮辞”。

♦自主学习【文题解读】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 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 “兮”都是语助辞。

【文章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 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现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曾做过小官,但时间不长。

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这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著作有《陶渊明集》,其中包括诗、文辞、赋,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二、辞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特点: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 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

特点: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 “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字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三、解释文题《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

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 “归去啊”之类。

五个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胡、奚、曷、焉、何四、朗读指导1、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

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学科________ 年级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陶渊明及其创作。

2、我要培养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我要理解陶渊明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学习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每个写三遍并给加点字注音荒芜奚惆怅不谏.实迷途乘化今是昨非轻飏.东皋.熹.微瞻.植杖衡宇僮仆耘耔..壶觞.自酌.遑遑.眄.庭柯怡颜寻壑.寄傲流憩窈窕...矫首遐.观棹.孤舟出岫.景翳.翳舒啸.盘桓.西畴曷..2、你能介绍本文的作者陶渊明吗?3、你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吗?合作探究一:1、你能把小序里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并写出来吗?2、你能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吗?(1)遂见用于小邑。

(2)皆口腹自役。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3、你能通过读小序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吗?根本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二:1、你能把第一段里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并写出来吗?2、你能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吗?(1)、既自以心为行役。

(2)、问征夫以前路。

3、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

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4、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5、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呢?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二)学科________ 年级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合作探究三:1、你能把第二段里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并写出来吗?2、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第二段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四:1、你能说一说第三段作者想象的什么内容吗?2、你能把第三段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吗?3、你能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吗?1)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文本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固知媚兰之惠。

”这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一句。

古诗中的“归去来兮”本意为远方的回归,有离别后少年行迹未知的情感,后来在唐宫乐广泛应用中,成了表达对故乡乡愁之情的辞藻,《归去来兮辞》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引导读者通过导读方式,在认真阅读“归去来兮辞”这首华美的古文的过程中,探寻其中的情感和内涵,并深入了解这篇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二、文本整体理解2.1 阅读材料归去来兮辞(节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既古人已云:“成业须德全”,纵陷贼坑,犹期抱仇生。

余固自爱世间贤达,一何容易抚凌意气。

背城借一,暂休兵马。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昨夜酒初成。

闲鹤冲天出笼泥,豪竹转绿春满园。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人生如梦,难得可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2 阅读指导2.2.1 标题解读本文题目为“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是“归去来兮辞”这一篇李清照的作品的导读和解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2.2 听音阅读理解在开始阅读之前,您可以通过有声朗读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作品。

听音阅读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把握声调、节奏和表达。

2.2.3 自我感受反馈在阅读完李清照的作品后,不妨稍加停留,结合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仔细品味古人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其内涵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经历。

三、作品解析3.1 作品背景古代社会背景随着唐朝士族阶层的衰落和节度使的实力崛起,全国各地的权贵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各自王国。

那些曾经在社会中一度拥有权力和地位的士族,也逐渐沉寂,开始远赴他乡或斥身于田园。

这个背景下,士族的岁月经历和心路历程,自然可以成为文学和艺术的主题之一。

文人状况作品中的文人,正是这个背景下的代表。

归去来兮辞中的作者,正是唐朝著名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虽然出身名门,但却不与世俗为伍,热爱田园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复习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积累作文素材,并训练写作。

3、背诵本文
复习重难点:
1、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积累作文素材,并训练写作。

一、文化知识常识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写陶渊明的对联:昔我曾眠三径菊;
今谁又抱一山诗?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基础知识梳理
二、解释括号前面词的意思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
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文言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乃瞻衡宇()景翳翳以将入()
曷不委心任去留()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
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
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求之靡途()
四方之事()
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
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委:曷不委心任去留()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命下吏()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既窈窕以寻壑()
往: 怀良辰以孤往()悟已往之不谏()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古义:()今义:()
(2)尝从人事
人事古义:()今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古义:()今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今义:()
(5)幼稚盈室
幼稚古义:()今义:()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古义:()今义:()
(7)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今义:()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今义:()
5、文言句式:
A、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B、省略句
(1)情在骏奔()(2)寓形宇内复几时()(3)稚子候门()
C、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2)既自以心为形役()
D、介词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春及()(2)将有事于西畴()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四、文本素材挖掘和运用(一)、作文素材(学会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

不管你到了天涯海角,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当年,陶县令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可用于“家”“亲情”等话题)
(二)、重点人物素材陶渊明在各种话题中的灵活应用
素养: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
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
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
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
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
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
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菊;
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
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
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

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穷则独善其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

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镜: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

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
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
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

他们各有所爱的“镜”,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

然而选择“低劣镜”的人亦有之,“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太宰嚭便在吴王面前为越国求情,是奸臣,是越国的叛徒;
“张昌宗恐太后—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是小人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国贼。

然人各有“志”,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镜子品格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中的文言现象
3、以《走进陶渊明》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1、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

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

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

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

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