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第一课时任务一、诵读课文,标注读音靡()途心惮()眷()然归欤()矫()厉一稔()乙巳()惆()怅轻飏()熹()微壶觞()自酌()流憩()眄()庭柯出岫()翳翳()西畴()窈()窕遑遑()耘耔()任务二赏析课文(一)序文说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几点理由?(用原文语句回答)(二)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翻译第1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2.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那么陶渊明具有怎样的隐士情怀呢?(三)研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翻译第2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1.翻译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陶渊明的归隐之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研读第四自然段。
1.翻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归去来兮辞 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编写:班朋【学习目标】1.了解辞赋的基本特点,能记住文中的“衡”“景”两个通假字、“亲戚”“有事”“窈窕”三个古今异义、“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夫、故、以、而、之”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记住被动、倒装等文言句式,尝试进行逐字逐句翻译,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回顾高一所学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反复朗读,通过斟酌字句,推敲文中的用词,分析本文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结合的写作技巧。
3.抓住写景状物和直抒胸臆的字词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和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学习难点】通过分析文章文言现象和写作技巧,启发学生对陶渊明隐居思想的探讨和思索。
【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2.背景介绍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学习目标】.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地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理解记述中渗透出地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地复杂感情..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地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地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地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简介】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创作地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创作背景】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地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地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地黑暗和官场地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地《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地决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实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地“吧”“啊”.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地原因.“辞”是一种文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预习案一、为下列划横线地字注音.惮(à)欤(ú)轻飏(á)熹微(ī)眄(ǎ)壶觞(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流憩(ì)出岫(ù)盘桓(ā)西畴(ó)棹(à)窈窕(ǎ ǎ)东皋(ā)景翳翳(ìì)耘耔(ú ǐ)靡途(ǐ)矫首(ǎ)稔(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壑(è)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资,凭借.)、心惮远役(惮,害怕.)、足以为酒(为,酿造、制造,动词.)、故便求之. (之,到……去.)、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庄家成熟.)、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何,为什么.)、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古义:小孩. 古义:做官.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今义:事理人情等.、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古义:感慨. 古义:未来地事情.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今义:来地人.、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古义:行人. 古义:遗憾.今义:指出征地人. 今义:仇恨、怨恨.四、翻译下列重要句子.、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译文: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维持生活所需要地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译文:恰逢有奉使外出地差事,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困,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地官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译文: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我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离家一百多里,公田收获地粮食,足够用来造酒(饮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译文:既然自己地心志被形体役使,(那又)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译文:我认识到过去地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地事还来得及补救.五、翻译课文地序言及第一自然段,并归纳大意.序言:序言部分,交代了本文地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就职经过和辞官地原因.第一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地决心,表达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地感情.探究案一词多义悟:①悟以往之不谏(动词,觉悟)②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之:①悟以往之不谏(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地)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去)④求之靡途(代词,代“为长吏”)而:①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但)②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③时矫首而暇观(连词,表修饰)④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以: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动词,使、让)②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地)③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④木欣欣以向荣(连词,同“而”,表修饰)⑤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⑥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⑦家叔以余贫苦(连词,表因果)指出下列句子地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地官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不久,嫁到程家地妹妹在武昌去世.、既自以心为形役.既然自己地心志被形体役使.细读课文地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本文在序文和第一自然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地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地原因是什么?作者在序文中提到地辞官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地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地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地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地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地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地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地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读准字音。
惆怅chóuchànɡ轻飏(yáng)熹xī微樽zūn 觞(shāng)眄miǎn庭柯kē矫jiǎo首岫xiù翳翳yì盘桓huán 棹zhào 窈窕yǎo tiǎo 皋ɡāo 流憩(qì)曷(hé)二、学习第一节1、重点字词芜:荒芜。
胡:为什么。
疑问代词。
以心为形役:以,让,介词;心为形役,心志被形体所役使。
奚:何,为什么,疑问代词。
惆怅:失意的样子。
悟:领悟,认识到。
谏:劝止,挽回。
来者:指未来的事情。
追:来得及弥补。
其:无实义,置句中起调整音节作用。
遥遥:漂荡。
飏:飘扬。
形容船驶行轻快。
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恨:遗憾。
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2、知识要点⑴迷途:名作动步入迷途⑴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
3、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答:这一段写了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弃官回家路途中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因误入官场而自责、因能及时醒悟而自慰以及归途中无比欢快的心情。
4、谈谈你对这一段中“觉今是而昨非”一句的理解。
答:昨日之“非”,今天之“是”,陶渊明算是彻悟,一了百了。
故一个“觉”字,真有一种迷途知返的味道。
陶渊明率性而行,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做了千古的榜样,可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5、翻译句子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觉悟到过去做错已不可挽回,但坚信未来的事情尚可补追。
三、学习第二节1、重点字词瞻:望见,看见。
载:语助词,一边···一边···。
就:接近。
眄:斜视。
庭柯:庭院中的树木怡颜:使脸上现出愉快的神色。
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
审:明白,深知。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流憩:周游和休息。
矫首:抬起头。
遐观:远望。
无心:无意。
归去来兮辞并序 学案答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答案三、字音字形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一稔( ) 轻飏(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出岫( ) 翳翳( ) 盘桓(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参考答案:chàng rěn yáng xīmiǎn qìxiùyìhuán zhào hèzǐ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层次(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家人欢迎——“童仆欢迎,稚子候门”;(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一、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
二、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和你所掌握的古诗文有何相通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
你的看法如何?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完整版)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一)答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
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创作的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创作背景】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
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的决心。
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助词,无实义。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是一种文体。
预习案一、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惮(dàn)欤(yú)轻飏(yáng)熹微(xī)眄(miǎn)壶觞(shāng)流憩(qì)出岫(xiù)盘桓(huān)西畴(chóu)棹(zhào)窈窕(yǎo tiǎo)东皋(gāo)景翳翳(yìyì)耘耔(yún zǐ)靡途(mǐ)矫首(jiǎo)稔(rěn)壑(hè)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之最完美的答案

《归去来兮辞》答案(一)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号,世称,入刘宋后改名潜。
(朝代)末期诗人、辞赋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1、诵读课文,识字记音。
憩.()芜.()眄.()盘桓.()窈窕..()()壑.()飏.()遐.()观岫.()耘耔..()()一稔.()壶觞.()翳翳.()畴.()皋.()心惮.()熹.微()庭柯.()棹.()孤舟樽.()奚.()靡.途()惆怅..()1.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本文的情感思路: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家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1.解析:选C膝应读xī,棹应读zhào2.解析:选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①助词,无实义;②语气词,表选择B项,①连词,可译为“而”;②介词,“把”C项,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助词,“的”(二)1.C2.D3.D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二、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2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3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4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5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6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一、解读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1.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
”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2.眷然有归欤之情:“归欤”,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研究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研究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研究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
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分,恰当地援用XXX的其他诗句,以到达以此篇带动对XXX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XXX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在的领悟【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XXX(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XXX先生”XXX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XXX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XXX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导学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特征2、诵读正音,整体感知3、研读小序,了解小序的内容和作用【重点难点】1、诵读正音,整体感知2、研读小序,了解小序的内容和作用【巩固应用】判断以下加点“之”用法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学法引导】1、继续学习和巩固“之”的用法,争取做到熟练掌握;2、回顾初中阶段“以”的用法,并掌握本节课中的“以”;3、以上两部分内容整理完善到积累本上,以便日后复习。
初中阶段“以”的用法回顾:1、.<动词>? 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以为)2、<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可译为“用”、“拿”、“靠”、“凭”、“凭借”、“按照”。
?①?《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拿,用)②《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③《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
?例如:?《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连词>在初中阶段出现的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例如:《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③<连>?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带答案

临淄区英才中学导学案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归去来兮辞[日期:来源:丽泽中学丛路平[字体:大中小] 2021-07-12]附录:归去来兮辞并序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号,世称,入刘宋后改名潜。
〔朝代〕末期诗人、辞赋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等。
二、解释小序中的划线词语。
余家贫,耕植缺乏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那么?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大方,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三、思考:1、给小序分层并概括层意2、阅读小序,分点答复,促使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什么?四、以下词语每个写三遍并给加点字注音荒芜奚惆怅已往不谏实迷途今是昨非轻飏熹微瞻衡宇僮仆壶觞自酌眄庭柯怡颜寄傲流憩矫首遐观出岫景翳翳盘桓西畴棹孤舟窈窕寻壑曷遑遑植杖耘耔东皋舒啸乘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送,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9]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及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答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a.眷恋家乡;b.质性自然;c.在官场感到受拘束;d.违背平生志向;e.妹妹新亡、奔丧第二课时1、“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2、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第三课时:1、(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定稿答案版(最新整理)

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 )
A. 轻飏(yánɡ) 怡颜(yí) 翳翳(yì) 眄(miǎn)
B.熹微(xī) 流憩(qì) 西畴(chóu) 惆 怅(chànɡ)
C.容膝(qì ) 出岫(xiù ) 耘耔 (zǐ) 棹(zhuò)
D.遐观(xiá) 壶觞 (shānɡ) 窈窕(tiǎo) 东皋(ɡāo )
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③“程氏妹丧于武昌”,
需要去奔丧。
C、(你发现了……) 【合作探究】 一、序文中你的发现:
二、学习小组解决文言字词句并翻译正文部分,互相纠正、解答、质疑。老师点拨。
三、重点文言积累
1、词类活用:
悦亲戚之情话(
)
策扶老以流憩(
)
园日涉以成趣(
)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1、【解析】 C.膝—xī,棹—zhào 。
2、【解析】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有事: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窈
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答案】 D
D.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 B.兴奋之余有几分晚境凄凉的感情;其他都表现怡然自得的感情。
【答案】 B
【知识链接】 1、背景材料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 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 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 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 去来兮辞》。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导学案(附答案)

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字词,理解文章的情感。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高洁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金句银段1.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2.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3.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游鱼,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时文快递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朱自清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统编版】10.2《归去来兮辞》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文言特殊现象的基本规律3、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把握形象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重要文言文知识。
难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知识等相关知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是一篇述志作品,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弃官归隐后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乡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但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低声下气地服事乡里小人!”于是,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回归田园之乐。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自己决心归隐、不再犹豫的坚毅情怀。
四、导读理解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什么深刻内涵?既有作者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没早些归来的感叹,同时“松菊犹存”更是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风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来”文言虚词用法【重点难点】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有关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诗歌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归去来兮辞》就是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时2、有关“辞”的知识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3.查字典.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去来兮辞练习1[1]
![归去来兮辞练习1[1]](https://img.taocdn.com/s3/m/8a38596a52ea551810a6878f.png)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浔阳(xún)荒芜(wǔ)惆怅(zhànɡ)耘耔(zǐ)B、熹微(xī)稚子(zhì)盈樽(zūn)眄庭柯(miǎn)C、怡颜(yí)容膝(xī)流憩(qì)遐观(xiá)D、出岫(xiù)西畴(chóu)船棹(zhào)遑遑(huán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眷然有归欤之情依恋的样子情在骏奔骑着快马奔跑B、非矫厉所得勉强克制眄庭柯以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C、当敛裳宵逝收拾衣物悟已往之不谏不能挽回D、倚南窗以寄傲寄托自足自得的心情策扶老以流憩拐杖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④家叔以余贫苦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C、曷不委心任去留?D、复驾言兮焉求?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6、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A、足以极视听之娱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C、感吾生之行休D、悦亲戚之情话7、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影响很大。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
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归去来兮辞答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第一课时三.整体感知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生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四、重点文言实词训练归去来兮助词,无义既自以心为形役表被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劝止/挽回觉今是而昨非对/错载欣载奔一边……一边三径就荒接近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举/斜看/使愉快审容膝之易安明白、知道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抬、举景翳翳以将入日光请息交以绝遊断绝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悦感吾生之行休将要曷不委心任去留随从、顺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帝乡不可期期望、期求登东皋以舒啸放聊乘化以归尽姑且第二课时一、自责自悔自醒自恕表达了弃官归田的决心二、1、自安自乐闲适自得之意2、乐天安命,潇洒旷达总结: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家(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悔——乐——达三、(1)对简陋的居处表示满意,“松菊”喻高洁志趣(2)有淡泊明志之意(3)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4)“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
2、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
此句是诗人对“归去来兮”哲理性归结。
“不为五斗米折腰,乐夫天命”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
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
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与方法】(一)、默读下列文字,标识要点,初步了解陶渊明。
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
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一)答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
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创作的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创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
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的决心。
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助词,无实义。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
“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是一种文体。
预习案
一、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惮(dàn)欤(yú)轻飏(yáng)熹微(xī)眄(miǎn)壶觞(shāng)
流憩(qì)出岫(xiù)盘桓(huān)西畴(chóu)棹(zhào)窈窕(yǎo tiǎo)东皋(gāo)景翳翳(yìyì)耘耔(yún zǐ)靡途(mǐ)矫首(jiǎo)稔(rěn)
壑(hè)
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
第一个“生”是动词,
第二个“生”是名词。
资,凭借。
)
2、心惮远役(惮,害怕。
)
3、足以为酒(为,酿造、制造,动词。
)
4、故便求之。
(之,到……去。
)
5、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庄家成熟。
)
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
7、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
)
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何,为什么。
)
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
10、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
)
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2、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古义:小孩。
古义:做官。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今义:事理人情等。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感慨。
古义:未来的事情。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今义:来的人。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行人。
古义:遗憾。
今义:指出征的人。
今义:仇恨、怨恨。
四、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文: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困,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3、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译文: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我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离家一百多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造酒(饮用)。
4、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役使,(那又)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五、翻译课文的序言及第一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序言:序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就职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第一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探究案
一、一词多义
1、悟:①悟以往之不谏(动词,觉悟)
②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2、之:①悟以往之不谏(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去)
④求之靡途(代词,代“为长吏”)
3、而:①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但)
②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
③时矫首而暇观(连词,表修饰)
④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
4、以: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动词,使、让)
②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的)
③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④木欣欣以向荣(连词,同“而”,表修饰)
⑤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⑥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⑦家叔以余贫苦(连词,表因果)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被动句,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句,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3、既自以心为形役。
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役使。
三、细读课文的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在序文和第一自然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
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
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