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讲义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重点)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重难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过程(1)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3)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A.日出前后B.子夜C.午后2时左右D.正午提示:(1)√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少,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C [一天中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则大气逆辐射最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
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下图是人类登月时穿着的厚厚航天服。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学案 )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2.锋的形成与分类。
3.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4.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5.掌握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
6.掌握气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重点难点:
锋与天气,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知识梳理:
一、锋与天气
按冷暖性质分类。
3、对天气的影响(冷锋)。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二要注意“三项联系”。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 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 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 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 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实在想不起所学教 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 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三要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 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 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 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 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解答有关大气运动规律试题的方法与思路 解题思维流程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思维建模 1.大气运动规律类试题答题模板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该类题型的考查有 以下几种类型: (1)运用大气热力状况和热力环流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其答 题思路为:
(2)运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性质解释实际问题。其答 题思路为: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3)分析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其答题思路为: (4)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地理现象。其答题思路为:
知识网络构建
规范审答系列
2.解答比较类问题的思维模板 (1)解答比较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比较类问题设问一般有两类: ①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 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 ②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 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 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因此区域的综合分 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 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一节
天气晴朗
平稳
电离层能反射无
高层 平流层以上的 大气气压很低、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
线电波,对无线电
大气 范围
密度很小
小
通信有重要作用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018 年 12 月 22 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成功发射,该 卫星在距离地面 1 000 千米的低空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 图。据此,完成(1)~(2)题。
A [大气中的氧气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节地表温度
B.维持生物的呼吸
C.保护地球生命
D.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A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它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 年 12 月 8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 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 测的新旅程。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首 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3.D 4.C [第 3 题,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等特征,将大气自 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 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20 千米处气压约为 80 百帕,而近地面的气压约为 1 000 百帕,两处气压值相差较大。第 4 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平流 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
冰箱、冰柜的使用,释放大量 的氟氯烃化合物(氟利昂),破 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主要发生在南北极上空
臭氧空洞,会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会严重威
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产生重大威胁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了解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3.高层大气
4.密度气压 密度极小、气压极低
5.水汽尘埃 无
6.与人类的关系 80-120Km:流星体燃烧的位置; 80-500Km:存在电离层,能够反 射无线电波,对于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温室效应产生过程及其影响
大量燃烧 化石燃料
植被砍伐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气
CO2
温
增多 升
高
淹
全 球 变 暖
冰 川 融 化
海 平 面 上 升
没 沿 海 低 地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6.与人类的关系 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 层,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
2.平流层 地球上的大气课件人教版(优秀课件)
1.范围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 (30Km之后臭氧含量升高,之 后升温迅速,22—27Km,形成 臭氧层)
2.气温垂直变化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但最高气 温仍小于0 ℃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PPT课件人教版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干洁空气 氮 二氧化 碳
臭氧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具有“保温效应” 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
伞”;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 温度,具有“保温效应”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削弱 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
1. 材料说 明了我 国重视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的建设 。 2.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是当代 中国精 神的集 中体现 ,是当 代中国 人评判 是非曲 直的价 值标准 。 3.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凝结着 全体人 民共同 的价值 追求, 是坚持 和发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的 价值导 向,又 是实现 中华民 族伟大 复兴的 价值引 领。社 会主义 核心价 值观促 进人的 全面发 展,引 领社会 全面进 步。 4. 开展“ 感动中 国年度 人物” 评选活 动有利 于加强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的建设 ;有利 于弘扬 中华民 族的传 统美德 ;有利 于培养 公民的 社会责 任感。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D
G 90°N
G
极地高气压带
D
D
G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G
D
赤道低气压带
60°N 30°N 0°
拓展
设问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 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如果不同,有 什么不同?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D
G 90°N
G
极地高气压带
D
D
G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G
风向
(百帕) 1000
地面摩擦力
1005
1010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的 形 成
思考:高空的风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
力分别有什么特点?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 (赤道上空的风)
气 作 水 (垂直于等压线,由 平 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二力平衡, 风向平行 于等压线
考虑地球自转、地表均一、太
假设: 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锋
10
5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9 8 6 7
3 低纬环流 2 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课堂活动:
你能否根据前面的讲 述,将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画出来?
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0° 30°S
三种力共 同作用下, 风向与等
运 动
地转偏向力
(高空风)
压线成一 夹角
所 受 (垂直于风向,使北半球风 作 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
(近地面 风)
用 力
地面摩擦力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讲解
一、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大气组成
干洁空 N2
气
O2
CO2
O3
水汽
杂质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①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②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产生了云,雨,雾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即上凸的是 高压,下凹的是低压
3,从等压面上判定气温: 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则近地面气温高, 反之近地面气温低.
高
D
G
D
低
G
D
G
A
B
C 地面
冷却
受热
冷却
4,陆地和海洋的等亚面的弯曲状况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 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做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 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太
阳
辐
射
地
大气吸收
大 气
面
辐
吸
射
收
地面增温
射向地面 地面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4,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意义
削弱作用 降低 了 白天的最高气温。
保温作用 提高 了 夜间的最低气温。
昼夜 温差小
有利于生物 生存和发展
二,大气热力作用的数量度量---气温 1,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北半球) 年,日较差
【补充】等温线走向的影响因素 (1)纬度:【大致与纬线平行】
(2)海陆位置: 【大致与纬线斜交 (或说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地球上的大气 共75页PPT资料
1008力
风向 北半球
1010
地转偏向力
①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右南左。
地转偏向力 ②影响: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①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风向)相反,
地面摩擦力:
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②影响:减小风速
近
地
水平气压
面 风
梯度力
的
形
成
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并且摩 擦力越大,夹角越大。
地转偏向 力
摩擦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大小 球在风向右侧, 与风速成正比。 南半球在左侧)
与风向方向相反
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 擦力越大,风速减小越多, 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拓展
风压定律
• 在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 低压在左前方。
• 在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 在左。
上界
月球
地球
1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玻 璃 温 室 效 应
思考:为什么玻璃温室会有保温效应?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大小
太
阳
高
度
大气上界
与
B
辐
A
射
强
度
思考: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
是否一样?为什么?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下垫面因素——反射率高低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D
G 90°N
G
极地高气压带
D
D
G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G
D
赤道低气压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地球上的大气》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2CO 、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
(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5.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6.大气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
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
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8℃,实际为15℃。
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3℃多。
(3)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
如上图,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
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③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④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⑤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⑥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5)全球的热量平衡
①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
②全球热量平衡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第一、全球每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第二、人类通过改变大气的组成或改变地面的热力状况,可以影响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从而改变局部地区甚至是全球的气候。
例如: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得大气热量的收支失去平衡,导致热量平衡失调,全球变暖;人类改变地面状况(植被覆盖状况、水域面积等)可以影响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和改变地面辐射,而使局部小气候发生改变。
(6)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①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②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时间分布:
(1)气温的日变化:
(北半球
9、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
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
∵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北半球同一纬度上,一月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
(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
【记法】:一陆南凸;高高低低。
④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
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
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10、气温年较差:
(1)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2)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3)气温年较差低纬小,高纬大(∵低纬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高纬相反)
(4)注意: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
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④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