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互隔链格孢菌的潜在寄主研究

合集下载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枣缩果病是枣树上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枣树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已有多种药剂可用于防治枣缩果病。

本文将就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探讨。

1.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枣缩果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原菌有白粉菌、青霉菌等。

该病主要发生在枣树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发病后果实表面会出现裂纹和黑斑,果肉变干,果实收缩,成为小而干硬的缩果,严重影响枣的产量和品质。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枣树品种等因素有关。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易发生。

同时,土壤缺氧、土壤中过多的氮素、磷等元素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

不同的枣树品种对该病害的抵抗力也存在差异。

2. 防治措施(1)药剂防治目前常用的防治药剂主要包括杀菌剂和生物制剂。

常见杀菌剂有百菌清、硫酸铜等,常见生物制剂有拮抗细菌、质粒型生物农药等。

杀菌剂的使用方法为在病害发生期喷洒,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长期使用杀菌剂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物制剂的使用方法为在病害发生前、衰退期喷洒,能够有效防治病害,且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污染。

但使用生物制剂时需要严格掌握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

(2)农业措施合理管理枣园,加强排水和疏花除果,控制枣树密度和疏剪枝,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的压力。

同时,合理施肥,控制氮磷钾元素含量,也有助于防治病害。

3. 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1)拮抗细菌拮抗细菌能够直接对抗病原菌,抑制其生长繁殖,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使用拮抗细菌能够提高枣树的免疫力,增加产量和品质。

研究表明,使用拮抗细菌喷洒可将枣缩果病的发病率降至10%以下,且对农业生态环境无影响。

(2)百菌清百菌清属于杀菌剂,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使用百菌清可有效防治枣树上的枣缩果病,研究表明,喷洒百菌清在发病初期即可减轻病害的扩散。

但使用过多的百菌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3)质粒型生物农药质粒型生物农药是由菌株自身产生的细胞外蛋白和酶等活性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枣缩果病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的探讨

枣缩果病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的探讨

定 的差异 , 见表 1 。
表 l 样 地 养 分 情 况
样 地 南张 西 南张 东 贯 家堡 农 大 枣 园
沙 沟
年产量约 15 k ~2 7 k 。枣树 生产已成为我省 .亿 g . 亿 g
许多 山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随着枣树栽培
面 积的扩 大 , 枣树病 害 问题 日显突 出 , 别是 枣缩 果 特
试 验地选 设在 在太 谷县 的南 张西 、 张东 、 南 贯家 堡 、 大枣 园 、 沟 、 白, 6个地 方 的土壤 养 分有 农 沙 小 这

枣树 由零星栽 培、 间作栽 培逐步演 变为 园艺式集约 化 栽 培模式 , 山西省枣树 面积急剧扩大 , 单位 面积产量 大 幅上升 。 0 4年 , 到2 0 枣树栽培面积达3 . 6 3万 h ( 占 m 约 全 国面积 的 1 3 , 中挂果枣 树面积 为2 . / )其 2 8万 h , m
Ke o d : uu e f i s r k dsa e d v lp n f i a e ds a efco yw r s jj b —r t h i i s ; e eo me t s s ; i s a tr u n e o de e
山西省是我国枣的原产地和生产区之一 。 近年来 ,
该 病 的症状特 点及类型 , 细记载 发病情 况 。 详
Sh i k Di e s nd I s Fa t r r n s a ea t c o s
GAO i Je
( h xiAgrc l u a i e st S an iu t r lUn v r i y,03 8 i 0 01 Ta gu,Ch n i a)
A sr c : h e eo me t n at r f u u efut h ikds a e n 6 uu e ad n a uc u t r t d b t t T ed v lp n df o s jb — i s r i s jb r e s n T i o n y a a c oj r n e i j g i g weesu —

临沂沂水地区冬枣缩果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临沂沂水地区冬枣缩果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果农之友2024.3绿色植保沂水县,地处山东省中南部,沂山南麓,临沂市北部。

位于北纬35°36'—36°13',东经118°13'—119°03'。

沂水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度62.4%,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变化分明,夏季高温高湿,雨量集中。

冬枣是当地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

缩果病是当地冬枣种植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1冬枣缩果病的病原缩果病病原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细菌,草生群,肠杆菌科噬枣欧文氏杆菌(Erwinia jujuboura Wang et Gao );②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聚生小球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 )和瘤座孢目砖格梨孢霉(Coniothyrium sp.)等。

根据调研,认为该病病菌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表现往往不同,在一地区以真菌为主,在另一地区可能以细菌为主;果实未成熟期以真菌为主,近成熟期以细菌为主。

2发生原因及传播途径2.1发病时期从果梗洼变红到1/3变红时,枣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以上,是该病的发生盛期。

沂水地区一般在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下旬进入发病盛期(表1)。

2.2气候因素如当地降雨量大,田间湿度高,发病高峰会提前;如果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缩果病就容易暴发。

该病适宜的温度是22~28℃。

风雨使叶果摩擦创伤,容易感病(图1)。

2.3传播途径该病的发生与刺吸式口器昆虫的虫口密度密切相作者简介:武广胜(1976年—),男,汉族,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从事果树栽培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电话:138****5347。

临沂沂水地区冬枣缩果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武广胜(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沂水276422)摘要:临沂沂水地区是冬枣的主要产区,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铁皮病,俗称干腰、黑腰、束腰病等,是由噬枣欧文氏杆菌、聚生小球壳菌、细链格孢菌或砖格梨孢霉等侵染所引起的,是当地冬枣的主要病害之一。

新疆红枣缩果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

新疆红枣缩果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
供试 培 养 基 为 P D A培养基, 按 方 中 达_ 8 的 方 法
配制。 供试药剂 : 7 O 9 / 6 代森锰锌 WP ( 江苏利民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 7 5 百 菌 清 WP( 西 安 瑞 特 农 药 有 限公 司) 、 7 O 甲基硫 菌 灵 WP( 山 东科 大 创 业 生 物 有 限公 司) 、
大果树l 1 ] , 在 我 国 已有 8 0 0 0多 年 的 种 植 历 史 [ 2始大面积种植 红枣 , 对枣缩果病病
原研究很少 , 目前少见有效防治该病病 菌的杀菌剂 。为 了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 该研 究对该病病 菌的生物学 特性进行 了研究 , 并对有效抑制该菌生长 的杀 菌剂进行 了筛选 , 旨在为该病 的防治提供依据 。
1 材 料与方 法
1 . 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 : 枣缩 果病 菌链格 孢 Al t e r n a r i a a l t e r n a t a
1 0 , 发病严重 枣 园可达 2 0 9 / 6 以上_ 4 ] 。枣果 感病 后 , 病
果 逐渐于缩 凹陷 , 果皮皱缩 , 脱落, 整个病果 呈无光泽 的 暗红色且 萎 缩 , 病 部果 肉呈海 绵 状坏 死 , 味苦 , 不 堪 食 用『 5 ] 。对造成缩果病的病原 菌中国内地 已有报 道_ 6 ] , 然
第一 作者 简介 : 孙 洁( 1 9 8 8 一 ) , 女, 甘 肃武威 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为植物 病理 学 。E - ma i l : z k @s i n a . c a . 责 任 作者 : 赵 思峰 ( 1 9 7 5 - - ) , 男, 博士, 教授 , 研 究方 向 为植 物病 害安

植物保 护 ・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a fh ise t C i s jj e sc s a ,r ce dl vs Teaoeg udpr ,jj e ol net Io t s s fh hn e u b , uha br b nhsa e e. h bv on as ̄ u b udb f — l et u o e e u k a n a r t u c ei c
叶和枣花上不表现症状 , 果实上到近成熟期才开始表现症状 ; 果实症状 主要有铁 皮和缩 果两种类 型 , 果实症状
发展可分为晕环 、 渍 、 水 提前着色 、 萎缩 、 脱落 5个阶段 ; 发病 程度受气 候 、 势 、 地 土壤类 型 、 栽培条 件和 间作物
种类 、 品种 、 、 树龄 枝龄 、 、 树势 枣果成熟 度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枣 园综合 管理 , 提高树体抗病
t n mie y wi n i n ln e e ifce r u h te w u d a d te lnie .T e p to e ̄ c u d o e w ne r s t d b n a d r n a d pa t r e t t o g o n n t 1 h ah g r o l v r itri a t d a w n d h h h e c n
摘要 : 对枣缩果病病原 的种类 、 症状类 型 、 侵染途 径 、 影响 发病 因素 、 防治方法 等方面 的研 究进 展进 行 了综述 。
迄今 已报道过的病原菌有 6 真菌和 2种细菌 , 原菌在枣树 皮 、 枝 、 头 、 叶 、 吊 等部位 皆可越冬 ; 种 病 枣 枣 枣 枣 病 原主要借助风雨作用传播 , 通过伤 口或 自然孔 口传病 ; 从花期 开始整个生长期地 上部 各器 官都 可侵染 , 中在 其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很大争 议 , 公开 报道 的共 有 6种真 菌和 1 细菌 。 种
12 枣缩 果病病原 的分 布 . 19 9 8年 , 晓莲等观察 研 究 了枣缩 果病 病 原 的 郑
俗称雾 抄 、 雾落头 、 焯 、 雾 铁焦 、 黑腰 、 焯头等 , 我 雾 在
国最早 发 生于 2 O世纪 7 O年代后 期 , 主要 分布 在 我
以上 , 氢离 子浓度 为 10 0 0—3 6 n o L P 13 m l ( H值 5 5 / .

6 , 温 2 2 时 , 该病 的发 生 盛期 。这 段 )气 3~ 6 是
时间, 如遇 阴雨连绵 或夜雨 昼晴和 多雾 天气 , 该病 常
OC m . 并指 出这 3种 真 菌可 以单独 或 混合 侵染 C , U 枣 果而致病 。到 目前 为止 , 缩 果病 的病 原 仍存 在 对
文章 编 号 : 0 69 (0 0 0 — O4— 3 1 6— 9 3 2 1 )6 0 9 0 0
枣 缩果病 发 病规 律及 防治 研究 进 展
赵素 风
( 山西省杨树局丰产林实验局 , 大同 07 0 ) 3 06
摘 要 : 文章综述了2 世纪 7 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 0 o
成果 , 为今后枣缩果病 的研究与生产 防治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枣树; 枣缩果病; 研究进展
中 图分类 号 :7 3 1 1 ¥ 2 . 3
文献标 识码 : B
枣缩 果 病 ( r ii Jjbvr ) 名 枣 铁 皮 病 、 E wna u ooa 又 u 枣黑腐 病 、 枣干腰 缩果病 、 萎蔫果病 、 枣 枣雾蔫病 等 ,
但开始 发病是 在 8月 中下旬 , 一般 从枣 果 梗洼 变红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 综合防治体系的完善: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枣缩果病的发生和 流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体系。未来研究应注重各种 防治措施的协调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此外,还 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病害的快速反应 能力。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枣缩果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植物病害, 各国在病害防治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因此,未来研 究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 全球范围内枣缩果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研究展望
• 深入探究发病机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枣缩果病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其 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关注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 机理以及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等方面,以期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 策略。
• 开发新型防治技术:针对枣缩果病的防治,目前已有一些有 效的措施,但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仍然是未来 的研究重点。例如,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培育抗病品种 ,或者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等。
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 逐渐扩大并凹陷,果肉组织坏死 ,出现褐色或黑色斑块,最终导 致果实萎缩、干枯。
分布与危害
分布
枣缩果病在我国多个省份的枣树种植 区域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华北、西北 和东北等地区较为常见。
危害
该病严重影响枣树的产量和品质,造 成大量减产和果实品质下降,给果农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对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农药,如抗菌素、农 用抗生素等。
增强树体抗性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等方法,提高枣树的抗 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04
枣缩果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0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保持树体健壮,提高抗

枣树缩果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枣树缩果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Ab ta t Oc u r n e r g lrt s fj j b —r i h ik ie s ( FS sr c : c re c e ua ii o uu efu t rn ds a e J D) we e i v s iae . Th e u t e s r n e t t d g e r s ls
西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2 1 ,2 () 1 2 16 0 2 7 4 : 7 ~ 7
J u n l fNo t wetFo etyUnv r i o r a rh s r sr iest o y
d i1 . 9 9 j is . 0 1 7 6 . 0 2 0 . 4 o : 0 3 6 /.s n 1 0 — 4 1 2 1 . 4 3
s o d t a h r r e t i i e e c sa n if r n u tv r ,ci t s olt p s a d ma a e n h we h tt e e we e c r an d f r n e mo g d fe e tc li a s l f ma e ,s i y e n n g me t
枣树 缩 果病 的发 生规 律 研 究
薛 晓妮 , 晓斌 , 长柱 , 新 岗, 学武 , 文海 宋 王 李 张 高
( 北 农林 科 技大 学 , 西 杨 陵 7 2 0 ) 西 陕 1 1 0
摘 要 : 枣缩果 病 的发 生情 况进行 了调 查 。结果表 明 : 对 缩果病 的发 生在不 同品种 、 同气候 、 同 不 不
l v l . The d s a eo c r d on y o e i d i c ur e l ne p ro n a y a n n t r a n :t y om p a e n e ry a pe r d i a l Au gus nd t g —ncd n e s a o sa hel s e y fAug t ta he hi h i i e c e s n wa tt a tt n da so us .Th a e o n e t d fui s i — e r t fi f c e r twa n

枣缩果病

枣缩果病

枣缩果病Jujube Fruit Shrink Disease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铁皮病,干腰病,褐腐病等。

20世纪70年代末始见报导,近年来日趋严重。

目前已成为威胁枣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

流行年可减产30%~50%,甚至绝收。

症状仅危害果实。

症状有3种类型,即:干蒂型、干腰型和干肩型。

干蒂型多发生在幼果期,干腰型和干肩型多发生在成果期。

干蒂型:病初在枣果着生花蒂的尖端变红干缩,后不断向中上部扩展,干缩变红可达枣果的1/3或1/2。

病果风吹易落。

干腰型:病初在枣果腰部表面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点,后病部逐渐失水萎缩为暗红色,失去光泽。

病果两端粗中腰细,呈干腰缩果状。

病果肉由淡绿变为赤黄,呈海绵状,味苦,不堪食用。

果柄呈暗黄色,提早形成离层,病果未熟先落。

干肩型:在枣果肩部先形成水渍状淡黄色凹陷病斑,后变红干缩。

有时扩及果柄,变红干缩,病果及早先落。

病原国内外对枣缩果病研究甚少,对病原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最早认为由病毒引起,也有人认为是生理病害。

1987年报道,枣缩果病是一种细菌病害,其病原为噬枣欧氏杆菌Erwinia juiubovara Wabg Cau Febg et Gao.。

大小0.4~0.5μm×10μm,周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

1992年报道,病原为聚生小穴壳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为半知菌亚门真菌。

1996年报道,枣缩果病是由多种病菌混合侵染,其主要病原菌为橄榄色盾壳霉Coniothyrium olivaceum Bon.,群生小穴壳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和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sp.tenuis。

发病规律枣缩果病的病害循环,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现有资料表明,其初侵染来源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树体带菌越冬,二是病果带菌越冬。

从越冬后的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吊等部位均可分离到枣缩果病菌,早春从地表和石缝处落叶覆盖下的病果上,可见到大量枣缩果病菌的子实体。

枣缩果病互隔链格孢菌的潜在寄主研究

枣缩果病互隔链格孢菌的潜在寄主研究
刺伤接种:将番茄果实、烟草叶片、苹果果实和 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清洗干 净,用灭菌的接种针轻度刺伤表面;用 100μL的移 液枪取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接种于刺伤材料,每个 伤口 3 4μL;覆盖灭菌的滤纸片保湿 24h;以接种 无菌水作为对照。每个处理接种 8个果实或叶片, 每个果实或叶片接种 6个点,试验重复 2次。
第 2期
张 敏,等:枣缩果病互隔链格孢菌的潜在寄主研究
95
实验室提供,其原始菌株 CN193于 2011年分离自河 北省唐县杨高和村的枣缩果病病枣[8]。
供试材料:番 茄 (Lycopersivonesculentum Mill.) 果实、烟草(Nicotianatabacum L.)叶片、红 富 士 苹 果 (Malusdomesticacv.RedFuji)果实和叶片、雪花梨 (Pyrusbretschneideri)果 实、新 梨 七 号 (P.bretschnei deri)叶 片、毛 白 杨 (PopulustomentosaCarr.)和 加 杨 (P.canadensisMoench)的叶片。 1.2 方法 1.2.1 孢子悬浮液接种 采用常规法[5]配制孢子 悬浮液浓度为 5×103个·mL-1,备用。
料和对照组均未发病。番茄病部组织的荧光清晰可辨;在发病的番茄果实、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
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病部组成功侵
染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并可使各寄主植物产生与番茄黑斑病、苹果褐纹病、梨黑斑病和杨树叶枯病相
同的症状,推断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为枣缩果病菌的潜在寄主,扩大了枣缩果病菌初侵染来源的范围,
摘要:[目的]发掘枣缩果病菌可能存在的潜在寄主,为探究枣缩果病的初侵染来源寻找突破口。[方法]用 gfp

枣缩果病及防治方法

枣缩果病及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天敌昆虫等生物手段对病原菌进行控制和消灭, 具有安全、环保的优点。
存在问题与挑战
化学防治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威胁人体健康。
农业防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效果不稳定。
生物防治受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类及拮抗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效果难以保 证。
研究展望与发展趋势
加强化学药剂的筛选和研制,发 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布与危害
分布
枣缩果病在我国各枣产区均有发生, 其中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发 病较为严重。
危害
该病对枣树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 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绝产。此 外,带菌的枣果还可能对贮藏和运输 造成不利影响。
发生规律与诱因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枣树叶片、枣吊和枣头上越冬,通过风雨传播,从果实的皮孔侵入 。该病多在枣白熟期开始出现症状,且在阴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和传播。
根据果实的外观症状,判 断是否可能患有枣缩果病 。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 鉴定,确认是否为枣缩果 病。
鉴别诊断
与其他果实病害进行鉴别 ,如枣炭疽病、黑斑病等 。
与其他病害的鉴别
枣炭疽病
果实表面产生大量小黑点,排列成明显的轮纹状,但果实不皱缩。
黑斑病
果实表面产生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不侵染果肉,只影响果皮。
杀菌剂和杀虫剂。
深入研究农业措施对枣缩果病的 防治作用,探索更加高效、环保
的农业防治手段。
加大对生物防治的研究力度,寻 找更高效、稳定的生物防治方法

06
案例分析与应用
成功防治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枣园在2020年遭遇严重的枣缩果病,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修剪、加强肥水管理、做 好清园工作等,成功控制了病情,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摘要】枣缩果病是枣树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枣树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旨在探讨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在研究中发现,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受树龄、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药剂防治效果评价显示,生物防治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综合防治策略则更为全面地考虑病害的防治。

多种药剂联合防治效果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药剂的搭配使用效果。

通过本研究,为枣缩果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提高枣树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枣缩果病、发生规律、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策略、联合防治、未来研究、效果评价、危害、研究目的。

1. 引言1.1 枣缩果病的危害枣缩果病是枣树上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通过形成黑色干痂或软腐病斑,严重影响了枣果的产量和质量。

枣树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枣树之一,因此枣缩果病给农民的经济收益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损失。

枣缩果病也会影响枣树的生长发育,使得树势衰弱,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及早有效防治枣缩果病对于提高枣果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枣缩果病的危害不仅在于直接损害了枣果,还可能为其他病害和虫害提供温床,使得农民更难以有效管理枣树。

研究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和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对于有效控制这一病害,保障枣树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多种药剂的防治效果,为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了解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条件、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评价不同药剂在防治枣缩果病时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为选取最佳防治药剂提供参考。

还将探讨生物防治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在防治枣缩果病中的应用效果,及综合采取多种防治策略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多种药剂联合防治的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研究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研究
贾彦 丽 ,智福 军 , 吕瑞 江 ,段 玉春 ( 河北省 农林科学院 石家庄果 树研究所, 北 石家 006) 河 庄 5 1 0
摘 要 :通过 调 查 几 个 枣树 品 种 缩 果病 动 态 ,对 枣缩 果 病 发 病规 律 进 行 了分 析 , 并将 缩 果病 进 行 了病 害 分级 。结 果 表 明 :婆 枣 与 大 圆丰 的 发 病症 状 及 过 程 一致 , 7月 中下 旬开 始 出现 病 斑 ,至 白 熟期 达 到 为 害盛 期 ;而 抗 病 优 系9 一 表 现 为高 抗 ,发 病 症状 较 轻 ,发 病 率及 病 情 指数 均较 低 且 变化 平缓 。 9l 关 键 词 :枣 ;缩 果病 ;病 情 指数
s o d smi rt ewe n P zo a d Daua fn . es mp o s o d i h d l n h n fJ l n g rv td i h we i l i b t e o a n y ne g Th y tm h we n te mi de a d tee d o uy a d a ga ae n a y
维普资讯
河 北 农业 科 学 ,20 ,1 (0 :3 ,3 08 2 1) 3 7 Junl f ee A cl r c ne ora o b i ut a Si cs H ul e
责任 编 辑
田菲 菲
枣 缩 果 病 发 病 规 律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6 . 6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6 1(0 8 00 3 -1 0 813 20 )1 - 3 0 0
Ree rho h c r e c f u u eF utS rn sa e sa c n t eOcu rn eo j b r i h ik Di s J e JA Y nl,Z ujn,L i in ,D N Y —h n I a — i HIF - u V Ru-a g UA u cu j ( hj z a gP mooyIs tt ,He e Acd myo c l r n oet ce c s hj zu n 0 0 6 ,C ia S iah n o lg nt ue i i b i a e f A ut ea d F rsr S ine ,S iah a g 5 0 hn ) u y i 1 Ab ta t yteiv s gt no h c urn ed nmi o jb ri sr k dsae t oc re c e uain w s sr c :B net ai n te oc re c y a c fj u e f t h n i s ,i c urn erg l o a h i o u u i e s t a aye . h uu e f i s r k dsaew sdvd d it iee tga e. h eutidctd ta i aeo c r n e n lzd T ejj b r t hi i s a iie no df rn rd sT ersl n iae h tds s cur c u n e f e e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06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枣树重大病虫害防治及优质商品枣安全生产技术研究”(201104017);陕西省国际统筹项目(2013KTZB02-03-01)作者简介:杨卉芯(1989—),女,河南省许昌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E -mail :598053148@qq.com 通信作者:宋晓斌,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森林病害及其防治,E-mail :sxb88@nwsuaf.edu.cn 。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杨卉芯,宋晓斌,岳子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比较七月鲜枣缩果病果实与健康果实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探讨枣缩果病与枣果实内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枣果微生物种群中,真菌是优势类群,株数占58.06% 60.98%,比细菌多出近20%,无放线菌。

在幼果期,相对多度最高的4个属依次是交链孢属Alternaria 、茎点霉属Phoma 、青霉属Penicillium 和曲霉属Aspergillus ;白熟期后,有8个属的真菌属于优势类群,相对多度最高的4个属依次为交链孢属、茎点霉属、枝孢属Cladosporium 和单格孢属Ulocladium ,镰刀菌属Fusarium 、盾壳霉属Coniothyrium 和曲霉属次之,而且病果中优势菌株的相对多度大于健果。

果实发病后真菌占微生物的比例下降,细菌上升,而健果中则相反。

健果中真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高于病果,随着果实的不断成熟,该趋势越明显。

关键词:七月鲜枣;枣缩果病;果实微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7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886(2017)01-0029-07Diversity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Ziziphus jujube suffered from jujube shrink disease /YANG Huixin ,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lear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both healthy fruit of Ziziphus jujube var.qiyuexian and infected fruit of jujube shrink disease and preliminarily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 disease.The result showed that 58.06%-60.98%of the microbes isolated in the jujube fruit was fungi ,about 20%more than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were not isolated.At the stage of young fruit ,there were four genera with the highest relative abundance which were orderly Alternaria ,Phoma ,Penicillium and Aspergillus .When the fruit entered the white-ripening stage ,the dominant genera had risen to eight.The four genera with the highest relative abun-dance wmzh were orderly Alternaria ,Phoma ,Cladosporium and Ulocladium ,Fusarium ,Coniothyrium and Aspergillus were common at the stage.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most dominant genera in diseased fruit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healthy fruit.Fungi rate of microorganism on diseased fruit showed a declined tendency while the bacteria showed a decrease tendency.In the healthy fruit ,the reverse hap-pened.Both richness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of fungi community in healthy fruit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diseased fruit.With the fruit ripening ,this trend was becoming more obvious.Key words :Ziziphus jujube var.qiyuexian ;jujube fruit shrink disease ;microbial diversity of fruite 七月鲜枣Ziziphus jujube var.qiyuexian 作为陕西省的品种枣,具有早熟、大果、肉质酥脆、不易裂果、树体矮小、早果性强、丰产稳产等特点[1]。

一株拮抗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株拮抗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株拮抗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菌株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梁英梅,田呈明,武自强,马荣,游崇娟
申请号:CN201410220683.1
申请日:20140523
公开号:CN103981137A
公开日:
201408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防治枣缩果病的拮抗菌菌株及其应用。

本发明拮抗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O-45,微生物保藏号为CGMCC No.9026。

本发明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O-45是从健康枣树根部土壤中分离而获得,对枣树的枣缩果病菌的拮抗作用显著而且高效,可以有效的抑制枣缩果病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可以防治枣缩果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而且本发明的菌株可以用于防治枣缩果病的多种病原菌及枣果炭疽病和其它多种树木病害等方面,是一株防效高,环境安全性好的生物防治潜力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
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枣缩果病研究文献综述

枣缩果病研究文献综述

S mmayo sac fJ j b r i S rn ie s u r nReer ho u u eF ut h ikD sae
LI u — t ,U U a q a 。 U S iCl n Xin— i n ,GAO i 。 S J e , UN Yo g mi g ,LILin— h n - n a zi
果 病 的 病 原 、 缩果 病 的传 播 途 径 、 缩果 病 发 病 与果 实 药 物 防 治技 术 , 进 一 步深 枣 枣 枣 为
入 研 究 枣 缩果 病奠 定 了基 础 。 关键 词 :枣 缩 果 病 ;病理 ;防 治 技 术 中 图 分类 号 : 6 5 1 ¥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7 6 2 0 ) 40 0 —3 1 0— 2X(0 6 0 —0 80
( . h n A a e y o o et c n e ,0 0 1 a 1 S a M c d m f F rs y S i c s 3 0 T r e 2
n C ia;2 h n i rc l r l ie sy,0 0 0 a g ,C ia , hn .S a x Ag i t a v ri u u Un t 3 8 1T i u hn )
刘 随存 刘 贤谦 高 洁 孙 永 明 , , , , 李连 枝
( . 西 省 林 业 科学 研 究 院 , 西 1山 山 太原 0 0 1 ;.山 西农 业 大学 , 3022 山西 太谷 00 0 ) 3 8 1
摘 要 :查 阅 国 内枣 缩 果 病 ( r isr kdsae 相 关 文 献 资 料 3 F ut hi i s) n e 9篇 , 综述 了枣缩 果 病 研 究历 史 、 布及 危 害 、 分 枣缩

红枣贮藏期间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I TS序列分析

红枣贮藏期间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I TS序列分析

红枣贮藏期间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I TS序列分析郝莉花;董彩文;陈春生;纵伟【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02【摘要】为了解红枣贮藏期间主要病原真菌的污染情况,首先对红枣表面的真菌进行分离,然后经过形态观察,并结合 ITS 序列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对分离的相关病原菌进行鉴定。

结果显示,有8种真菌菌系在红枣表面上出现。

其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和青霉(Penicillium spp.)是主要的菌株,而链孢霉属(Neurospora spp.)、纸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是在红枣贮藏期间新发现的2种真菌。

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红枣采后病害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4页(P304-307)【作者】郝莉花;董彩文;陈春生;纵伟【作者单位】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河南郑州450000;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7.4【相关文献】1.李果实贮藏期间4株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J], 王友升;陈玉娟;张燕2.陇南油橄榄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J], 何明岗;梁小刚;曹永红;吕瑞娥3.蓝莓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J], 郜海燕;肖尚月;陈杭君;黎云龙;刘瑞玲;吴伟杰4.枸杞采后病害及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J], 兰璞;高芙蓉;陈存坤;王文生;韩洁;纪海鹏;于晋泽5.新疆厚皮甜瓜采后病害及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J], 陈存坤;王文生;高元惠;冯炯琦;董成虎;王东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张锋;李英梅;李瑞婷;陈志杰;严攀【摘要】应用聚集指标法和Taylor幂指数及Iwao m*-m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枣缩果病病株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痛株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风雨气候因素、病菌本身生物学特性和刺吸式昆虫吸食传毒扩散共同引起的.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N1.96=3.842/D(1.463/m+0.083),N1.64=2.69/D(1.463/m+0.083);序贯抽样模型:T0(n)=5n+6.005 3√n,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提高了调查抽样的效率,可为枣缩果病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0(036)004【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枣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抽样技术【作者】张锋;李英梅;李瑞婷;陈志杰;严攀【作者单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32;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32;渭南师范学院,渭南714000;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32;陕西省渭南市植保植检站,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629枣缩果病又名枣铁皮病、枣腰缩果病、枣萎蔫果病等,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引起果腐和枣果提前脱落[1-4]。

近年来,随着关中地区枣树生长年限的延长及面积增加,枣树缩果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加重,已经成为陕西关中地区枣树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给枣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调查,一般年份减产30%~50%,严重时达80%以上。

枣树缩果病空间分布格局是该病病原菌的重要属性之一,研究其田间分布格局可提高抽样的准确性,有利于病害测报。

为此,作者于2007年对枣缩果病进行了调查,就其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为生产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方法调查地设在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大荔县的冯村镇、安仁镇、埝桥乡、城关镇、赵渡乡、雨林乡6个乡镇。

枣缩果病病原诊断初报

枣缩果病病原诊断初报

枣缩果病病原诊断初报
郑晓莲;徐樱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1995(021)002
【摘要】1992 ̄1994年将在河北、河南采集的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鉴定、明确导致枣缩果病的病原有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sp.、细链隔孢菌AlternariatenuisNees.、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3种弱寄生真菌和1种细菌。

以上4种菌年累计分离率依次为14.90%、12.69%、11.47%、10.66%;而这4种菌占已出现菌落比分别为30.28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郑晓莲;徐樱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65
【相关文献】
1.山羊皮下、淋巴脓肿病病原诊断初报 [J], 潘淑惠;万一元;张开邦
2.枣缩果病防治试验初报 [J], 罗学平
3.桔梗根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初报 [J], 唐菲菲
4.池塘养殖患病黄颡鱼病毒病原的电镜观察初报 [J], 刘文枝;薛明洋;周勇;李逸群;范玉顶;孟彦;曾佳;曾令兵
5.仔猪感染粪肠球菌的病原鉴定及病原特性初报 [J], 王亚宾;陈丽颖;张红英;金钺;钱伟锋;邵仁东;崔保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缩果病互隔链格孢菌的潜在寄主研究张敏;王迎;史晓梦;田红雨;杜绍华;冉隆贤【摘要】[目的]发掘枣缩果病菌可能存在的潜在寄主,为探究枣缩果病的初侵染来源寻找突破口.[方法]用gfp标记的枣缩果病初侵染互隔链格孢菌CN193菌株(CN193::gfp)的孢子悬浮液,以刺伤和无伤两种方式,接种选自枣园周围栽植的番茄、烟草、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然后,将发病部位病健交界处的组织置于加有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病组织和从各寄主上分离获得的病菌菌丝.[结果]刺伤接种7d后,除烟草外,其他刺伤的材料均发病,发病率依次为番茄果实45.8%、苹果果实79.2%、苹果叶片75.0%、梨果实56.3%、梨叶片52.1%、毛白杨叶片66.7%和加杨叶片54.2%;无伤处理的仅番茄发病,其他材料和对照组均未发病.番茄病部组织的荧光清晰可辨;在发病的番茄果实、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病部组织分离后长出的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荧光.[结论]枣缩果病菌能成功侵染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并可使各寄主植物产生与番茄黑斑病、苹果褐纹病、梨黑斑病和杨树叶枯病相同的症状,推断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为枣缩果病菌的潜在寄主,扩大了枣缩果病菌初侵染来源的范围,为进一步开展枣缩果病的防治拓宽了渠道.【期刊名称】《林业科学研究》【年(卷),期】2019(032)002【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互隔链格孢菌;绿色荧光蛋白;寄主范围;缩果病;枣树【作者】张敏;王迎;史晓梦;田红雨;杜绍华;冉隆贤【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1枣缩果病也称为枣黑斑病[1]、枣铁皮病、枣干腰缩果病[2]和枣褐腐病[3]等,发病的枣果瘦小,在成熟前极易脱落[4],没有商品价值。

该病在全国各大枣区都有发生,是目前枣树生产中最严重的果实病害之一。

枣缩果病菌可在花期侵入[5-6],也可以在幼果期从果洼处侵入,侵入后的病菌呈潜伏状态,直至8月中下旬才开始发病[7],但是,至发病前,枣果在林间没有任何病症。

至今对该病害的初侵染来源尚不清楚。

研究发现,互隔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枣缩果病的初侵染病原菌[8-9]。

该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对基质和生态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10]。

目前,在全世界的链格孢种级分类单位中,95%以上的链格孢种类兼性寄生于植物上。

据报道,互隔链格孢菌危害番茄的果实,引起番茄黑斑病[11-12];危害烟草,引起烟草赤星病[13-14];苹果链格孢菌(A.mali)是苹果褐纹病的病原菌,主要危害嫩叶,也危害果实和枝条[15-16];互隔链格孢菌还可以引起梨黑斑病[17-18]和杨树叶枯病[19]。

在我国北方,枣园附近一般有农户居住,周围常种植果树和蔬菜等植物,且道路旁边大多以杨树作为行道树。

枣缩果病初侵染互隔链格孢菌除侵染枣属植物外,是否能侵染危害非枣属植物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将供试材料以刺伤和无伤接种的方式,接种经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的枣缩果病菌CN193::gfp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20]对供试材料病原菌进行分离,并以荧光显微镜观察,以探究枣缩果病菌侵染非枣属植物的情况,了解其寄主范围及初侵染来源,防止多种植物间相同病菌交互侵染而加重病害的发生,为生产上正确指导枣树周围植物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菌株:经gfp标记的互隔链格孢菌(A.alternata)CN193::gfp菌株,由河北农业大学林木病理实验室提供,其原始菌株CN193于2011年分离自河北省唐县杨高和村的枣缩果病病枣[8]。

供试材料:番茄(Lycopersivon esculentum Mill.)果实、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叶片、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cv.Red Fuji)果实和叶片、雪花梨(Pyrus bretschneideri)果实、新梨七号(P.bretschneideri)叶片、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和加杨(P.canadensis Moench)的叶片。

1.2 方法1.2.1 孢子悬浮液接种采用常规法[5]配制孢子悬浮液浓度为5×103个·mL-1,备用。

刺伤接种:将番茄果实、烟草叶片、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清洗干净,用灭菌的接种针轻度刺伤表面;用100μL的移液枪取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接种于刺伤材料,每个伤口34μL;覆盖灭菌的滤纸片保湿24 h;以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

每个处理接种8个果实或叶片,每个果实或叶片接种6个点,试验重复2次。

无伤接种:用100μL的移液枪取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接种于供试材料的表面,每滴34μL,接种位置与刺伤接种伤口的位置相对应;覆盖灭菌的滤纸片保湿;以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

每个处理的数量、接种点数和试验重复次数同上。

将上述处理后的离体果实和叶片放在底部垫有湿纱布的培养盒中,离体枝条插入盛有清水的300 mL三角瓶中,置于25℃保湿培养。

分别于接种后3 d、5 d和7 d 观察,记录各供试材料的发病情况。

发病率=(各供试材料每组发病的点数/各供试材料每组接种总点数)×100% 1.2.2 侵染结果鉴别直接挑取发病部位的组织和对照组的相应组织做成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组织中是否有荧光。

将供试材料病健交界处的组织置于加有浓度为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然后放入25℃恒温箱中黑暗培养,待含有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长出菌后,挑取不同寄主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丝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荧光。

1.2.3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2.1 潜在寄主的发病症状番茄刺伤接种的果实(图1A)与无伤接种的果实(图1B)表面均出现褐色或黑色的病斑,形状为圆形至不规则,中间略微凹陷;病斑表面出现绒毛状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果实发病的后期,有时多个小病斑结合成大病斑,感病果实逐渐软腐。

刺伤接种对照(图1a)和无伤接种对照(图 1b)均没有异常变化。

烟草刺伤叶片并未出现烟草赤星病所具有的典型症状,只是在刺伤处出现了结痂状结构,表面变硬,逐渐失水干枯变黄,由伤口中部向四周逐渐剥落。

苹果果实感病后,表面出现褐色斑点(图1C),且斑点周围带有红色晕圈;对照(图1c)的伤口处只有轻度褐变。

苹果叶片受害后,初期表面出现褐色圆形的小斑点,且周围带有紫褐色的晕圈,在适宜的条件下,多个小病斑结合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叶片到最后开始枯焦脱落(图1D)。

果实和叶片(图1d)的对照均没有异常变化。

梨果实接种后,表面出现黑色、略凹陷的圆形病斑,稍有同心的轮纹,且病斑表面有菌丝和黑色的霉层(图1E),后期果实逐渐软腐;对照(图1e)的果实伤口只有轻微褐化,没有发病症状。

梨叶片接种后,表面略微显现出带有轮纹的淡黑褐色病斑(图1F),后期病斑直径可达20 mm;对照(图1f)的叶片只有刺伤口有轻微褐变。

毛白杨叶片(图1G)与加杨叶片(图1H)感病初期,因失绿形成圆形、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状的褐色病斑,且病斑逐渐扩大;感病后期,病斑出现黑褐色霉状物,若干小病斑相互连接形成大病斑,导致叶片枯死脱落;对照(图1g和图1h)没有异常变化。

2.2 潜在寄主的发病情况由图2可知,接种孢子悬浮液的离体果实和叶片培养3 d后,除烟草外,刺伤的材料均发病,经方差分析,各材料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5 d后,苹果果实的发病率增幅最大,番茄发病率增幅最小,经方差分析,番茄和苹果果实之间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材料在第5 d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7 d后,各材料的发病率都较高,且差异不显著(P>0.05)。

无伤接种的各材料中,只有番茄发病,5 d后发病率为8.3%,7 d后发病率为12.5%,其他各材料和对照组的材料均未发病。

图1 各潜在寄主接种后的发病症状Fig.1 The sym ptom s of potential hosts inoculated w ith Alternaria alternata CN193::gfp注:A,a:刺伤接种番茄的处理和对照;B,b:无伤接种番茄的处理和对照;C,c:刺伤接种苹果果实的处理和对照;D,d:刺伤接种苹果叶片的处理和对照;E,e:刺伤接种梨果实的处理和对照;F,f:刺伤接种梨叶片的处理和对照;G,g:刺伤接种毛白杨叶片的处理和对照;H,h:刺伤接种加杨叶片的处理和对照。

Note:A,a:stab-wounded tomato fruitand control;B,b:non-wounded tomato fruitand control;C,c:stab-wounded apple fruitand control;D,d:stab-wounded apple leaf and control;E,e:stab-wounded pear fruit and control;F,f:stab-wounded pear leaf and control;G,g:stab-wounded P.tomentosa leaf and control;H,h:stab-wounded P.canadensis leaf and control.离体枝条上的叶片刺伤接种孢子悬浮液后均发病,比较培养3 d后的发病率,苹果的相对较低,梨的相对较高,二者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材料之间发病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比较培养5 d后的发病率,苹果的相对较低,毛白杨的相对较高,苹果的发病率与其他材料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各材料的发病率见表1。

2.3 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病情况番茄果实(图3A)感病部位组织用荧光显微镜可看见含有荧光的菌丝,而对照(图3B)除果肉中自带的微弱荧光外,则观察不到菌丝的荧光;而在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叶片感病部位组织中,由于受组织内叶绿体的影响,在荧光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含有荧光的菌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