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贺春钰;朱相露;木妮热·木沙江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

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乳腺放疗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其中34例采用全脑放疗30 Gy

后局部缩野照射者为观察组,34例全程局部缩野照射者为对照组,治疗2个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1年生存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灶临床控制率为55.9%(19/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者23例(6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分别为(89.9±6.3)分、(72.8±5.9)分,均比同组治疗前[(58.9±7.3)分、(59.7±6.9)分]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6/34) vs

50.0%(1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率相当。结论应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6(027)017

【总页数】2页(P2851-2852)

【关键词】全脑放疗;三维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

【作者】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贺春钰;朱相露;木妮热·木沙江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

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

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

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随着临床治疗乳腺癌水平的不断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但10%~20%发生脑转移率,且约20%患者将因脑转移而死亡[1]。当患者发生脑转移后,其生活质量将出现明显下降,预后较差。由于人体存在血脑屏障,绝大多数化疗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脑转移患者采用单纯化疗效果有限,而且脑转移癌多为多发灶,手术不能有效控制,故全脑放疗是脑转移癌最常用、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2]。现

今临床医学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更新,放射技术得到了飞速进步。三维适形放射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的重要方法,其可有效控制局部控制率及改善生存期。本文旨在探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乳腺放疗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8

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采用全脑放疗30 Gy后局部缩野照射者为观察组,34例全程局部缩野照射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组织病理证

实为乳腺癌,经CT或MRI证实脑转移,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所有患者均严格完成化疗周期治疗,且其他部位转移病灶比较稳定,排除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疾病、对放射过敏、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均为女性,观察组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7.2±5.2)岁;浸润性导管癌18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其他6例;病灶个数1~8个,平均(4.2±1.3)个。对照组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47.6±5.1)岁;浸润性导管癌16例,浸润性小叶癌16例,其他2例;病灶个数1~7个,平均(4.0±1.2)个。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放射治疗采用Varian 23EX和600CD直线加速器照射;TPS治疗计划系统为10.0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处仰卧位,使用热塑面罩将患者头部固定好,采用螺旋CT(Philip MX8000 CT模拟机定位)进行扫描;层间距为3 mm,从患者颅顶扫描至其颅底线下5 cm,然后将扫描结果传输至10.0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处理。

观察组患者先全脑调强放疗,以全脑画成临床靶体积(CTV),CTV外扩2 mm为计划靶体积(PTV)进行照射,每次3 Gy,1次/d,每周5 d,全脑放疗总剂量30 Gy。然后CT定位片上能见到的脑转移病灶常规分割缩野调强放疗,2 Gy/次,每周5次,剂量为20 Gy,总剂量为50 Gy。对照组患者全程对准脑转移灶局部野照射,常规分割调强放疗,2 Gy/次,每周5次,总剂量为56~60 Gy。CT定位片上能见到的脑转移病灶为肿瘤靶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GTV外扩3~5 mm;计划靶体积(PTV):CTV外扩1.0 cm。

两组患者均采用Varian 23EX和600CD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95%等剂量曲线包绕PTV。把脊髓,晶体和脑干等危险器官照射量均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采用4~6个非共面调强照射,放疗期间给予甘露醇脱水、对症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1年生存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对所有患者每月随访一次。

1.4 疗效评价标准于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参照《肿瘤放射治疗学》[3]有关实体

肿瘤疗效评价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其中症状临床控制=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放疗中及放疗后观察放疗不良反应,重

点观察头颅放疗常见的头痛加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骨髓移植、乏力等。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年进行生活质量评价,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分(KPS)[5],以0~100分表示,其中0分为死亡,100为正常,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期间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的病灶临床

控制率为55.9% (19/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6,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者23例(67.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1,P<0.05)。排

除死亡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均比同组治疗前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中无1例因放疗不良反应中断或放弃治疗。观察组患者的食欲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

者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乏力及头痛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脑部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转移的常见部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大约为3个月。单纯采用化疗治疗控制率大约为50.0%,患者最终会因无法控制脑

转移进展等而死亡[6]。经研究发现,采用全脑放疗能使BBB不同程度地开放,全

脑放疗至20~30 Gy时通透性最大,能促进抗癌药物更多地通过BBB[7-8]。全脑放射治疗是临床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治疗多发性脑转移,应用该方法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有利于延长其生存期。但经全脑放疗后,大约1/3患者病变未达到局部控制,因此,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之所以取得明显效果,主要是由于全脑放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维适形调强加量放射治疗可以定位准确、大剂量集中照射病灶区,同时还可较好地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最终可使局限性脑转移患者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对正常组织放射损伤情况下提高局部控制率,并改善患者生存期[9]。通过三维适形调强加量放射治疗可快速控制肿瘤生长,改善中枢神经症状,从而改善其生存质量。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这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同时还与患者各自体质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三维适形调强加量放射联合全脑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显著。但本次研究因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导致研究结果尚不全面。对于患者来说,如患者脑内出现多处肿瘤细胞转移则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全身转移,因此对原发疾病的控制情况会影响患者预后。此外,临床应用影像学手段提示存在病灶时,可能一定程度上患者还存在微小病灶或治疗期间出现其他部位病灶转移等情况,这些情况将会对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因存在激素受体表达不同而导致预后差异性,因此这些因素均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为得出更为全面且准确的结论,尚需不断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相关文献】

[1]陈苏玮.化疗增敏剂Efaproxiral配合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乳腺癌脑转移2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78-5179.

[2]张童童,李青,徐兵河,等.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J].中华肿瘤杂

志,2014,36(9):697-701.

[3]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4]孙燕.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1.

[5]高永昌,刘红,陆苏,等.乳腺癌脑转移137例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分析[J].中华外科杂

志,2013,51(1):30-34.

[6]韦燕,赵善琳,黄店,等.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肺癌、乳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13,16(10):1559-1560.

[7]吕铮,高键,王磊,等.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23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5):4055-4057.

[8]侯俊,冯林春,马林,等.乳腺癌脑转移47例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及预后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10):1034-1038.

[9]高力英,冉俊涛,郭浩楠,等.放化综合治疗在脑转移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195-197.

乳腺癌治疗进展与现状

乳腺癌治疗进展与现状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尽管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治疗的进展和现状。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乳腺切除术、乳房重建术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成为手术治疗的主要趋势。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放疗 放疗是乳腺癌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杀死癌细胞并减少复发的风险。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是放疗技术的最新进展,能够更精确地定位肿瘤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3、化疗 化疗是乳腺癌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杀死癌细胞并防止转移。近年来,新型化疗药物的不断涌现,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紫杉醇类药物能够干扰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生长;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够针对特定的肿瘤细胞进行攻击,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4、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的方法。在乳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细胞因子治疗如IL-2、INF-γ等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杀死肿瘤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等能够解除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免疫细胞的攻击能力。 5、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是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口服抗雌激素药物或卵巢切除等方法,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激素治疗等多种方法的应用,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相信未来乳腺癌的治疗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贺春钰;朱相露;木妮热·木沙江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 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乳腺放疗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其中34例采用全脑放疗30 Gy 后局部缩野照射者为观察组,34例全程局部缩野照射者为对照组,治疗2个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1年生存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灶临床控制率为55.9%(19/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者23例(6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分别为(89.9±6.3)分、(72.8±5.9)分,均比同组治疗前[(58.9±7.3)分、(59.7±6.9)分]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6/34) vs 50.0%(1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率相当。结论应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6(027)017 【总页数】2页(P2851-2852) 【关键词】全脑放疗;三维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三种计划方案对比分析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三种计划方案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外科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三种不同计划方案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对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仰卧定位后,将影像数据导入计划系统,每位患者按照三种不同计划方案进行设计,分别为:(A)二切线适形野加楔形板;(B)2野切线适形野加2野IMRT野;(C)5野IMRT。分别比较三种计划中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结果三种计划方案中,B、C 两种方案的靶区剂量均匀性较好;A方案的左肺低剂量受照区体积较小;C方案的心脏所受平均剂量较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肺功能相对较差的患者可优先采用A方案,肺功能较好的患者可优先采用B方案。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rgical targe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in three different plans and organs of dosimetric characteristics.Methods Supine positioning in 7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the image data into the planning system,each patient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ree different schemes,namely:(A)two tangent conformal and wedge-shaped plates;(B)2-tang tangent conformal field plus 2 wild IMRT field;(C)5 wild IMRT.To compare the three plans in the target area and organs.Results Dosi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lans,B,C target dose of two schemes of good uniformity;A scheme of the left lung low dose volume is small;the C scheme of heart by higher average dose.The difference wa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poor pulmonary function relatively can give priority to the use of A program,pulmonary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good priority by B program. Key words:Breast cancer;Radiation therapy;Conformal field;Intensive field;Dosage 保乳手術联合术后放射治疗是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常规治疗途径,放疗能够有效地消灭亚临床病灶以提高患者生存率。乳腺癌传统放射治疗一般采用二切线野对穿加楔形板照射技术。调强放疗技术(IMRT)是放疗领域发展的新兴方向,能更好地在减小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的同时提高剂量均匀性[1-2]。在进行放疗计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射野数目、方向、剂量优化方法对靶区及心脏、肺的影响。本文就三种计划方案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靶区、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和体积进行对比,以供放疗计划的方案选择时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7位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患者,年龄30~58岁。乳腺癌均为单侧、外上象限、腋窝淋巴结均未见转移,针对患侧乳腺进行放疗照射。

病案分析

病案分析------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对策 本病案分析收集了本院2015年7月至2019年5月脑转移肿瘤39例作回顾性分析研究,比较全脑放射治疗联合转移灶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同步加量与单纯全脑放疗的CT或MRI影像学变化及近期疗效。 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39例经影像学CT或MRI诊断为脑转移瘤,KPS评分≥50,其中单发7例,多发32例,病灶直径大小1.5~6cm。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32~81岁,平均(56±15.6)岁。肺癌21例,乳腺癌10例,大肠癌2例,淋巴瘤1例,鼻咽癌1例,肝癌1例,肾癌1例,胃癌1例。分为2组,A组为全脑放射治疗联合转移灶三维适形调强同步加量放疗组24例,B组为单纯全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l5例。 临床表现无症状及体征者1例,头痛伴头晕、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20例,肢体症状者14例,2例出现复视、视力下降,1例精神改变,1例失语,1例癫痫样发作。同个患者可同时出现几个症状。 治疗方法A组患者面罩固定后予医科达公司生产的SynergyIGRT加速器6mvX线做全脑对穿照射,CTV30.6GY,残留病灶GTV三维适形放疗加量54.0GY/30F;B组患者面罩固定后予6mvX线全脑照射,中心平面剂量36.0GY/20F。放射治疗期问所有患者予20%甘露醇125—250ml加DXM5~10mg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1次,依据症状确定用药时间和剂量。 疗效评价随访期2—6个月。在放射治疗开始时,放射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以后的随访中进行评估,至少2 次。症状缓解由患者和医生分别评估,缓解定义为放射治疗结束后50%以上的症状和体征消退。治疗后1个月复查CT 或MRI,按照WHO有关转移灶的双顶测量法:①单个病变:肿块2个最大垂直径的乘积;②多个病变:各肿块2个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按照WHO规定,对移瘤进行疗效评价:①完全缓解(CR),

全脑放疗后局部加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

全脑放疗后局部加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全脑放疗后局部加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放疗30Gy/10次或40Gy/20次,全脑放疗结束后行脑转移灶局部加量,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加量20-26Gy。结果63例患者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4例,总有效率82.5%,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结论全脑放疗后局部加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效果良好,提高了局部控制率,患者生活质量亦有所提高。 标签:脑转移癌;非小细胞肺癌;全脑放疗 脑转移癌是颅外恶性肿瘤累及脑实质、脑脊膜、颅神经或血管的转移性肿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肺癌脑转移发生率可达50%以上,而且发生较早,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我们自2009至2011年间应用全脑放疗后局部加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6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男38例,女25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为55岁。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通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鳞癌28例,腺癌33例,大细胞癌2例。脑转移瘤灶均通过MRI或强化CT诊断,其中单发病灶22例,多发病灶41例。45例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头痛23例,肢体无力10例,恶心呕吐8例,偏瘫4例。 1.2 治疗方法采用西门子PRIMUS E型直线加速器6MV-X进行照射,患者取仰卧位,热塑面膜固定头部,64排螺旋CT扫描全脑图像,然后传送至TPS 治疗计划系统。对所有患者先进行全脑放疗30Gy/10次或40Gy/20次,全脑放疗结束后行脑转移灶局部加量,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计划靶区为肿瘤边缘外放1-2cm,90%等剂量线包括计划靶区,同时计划制定过程中保护眼球、脑干及视交叉等器官不超限量,根据患者情况加量20-26Gy。治疗期间同时配合糖皮质激素及脱水剂缓解局部脑水肿症状。 1.3疗效评价标准放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50%以上;疾病稳定(SD):肿瘤减小不到50%或增大未超过25%;疾病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2 结果 2.1 63例患者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4例,总有效率82.5%,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1年生存率为39.7%。患者整体治疗耐受性较好,仅7例患者在放疗开始3-8天出现剧烈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考虑为放疗引起的急性局部脑水肿,经激素脱水治疗后症状

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后程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

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后程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 局部晚期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通常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手术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术后的辅助治疗如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后程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治疗进行临床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一、同步放化疗 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后程治疗的一种常见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同时进行放疗和化疗来杀灭残余的癌细胞,减少局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一个临床研究显示,同步放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在进行同步放化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放疗的剂量和次数、化疗药物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等。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序贯治疗 序贯治疗是指在手术后先进行放疗,然后再进行化疗的治疗方式。相比同步放化疗,序贯治疗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减少治疗期间的药物相互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序贯治疗还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序贯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等。在进行序贯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临床对比分析 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后程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需要从治疗效果、毒副作用、生存率、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一般来说,同步放化疗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也会增加治疗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而序贯治疗则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和更好的耐受性,但疗效可能稍逊于同步放化疗。 在临床实践中,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一些较为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同步放化疗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而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疗程比较长的患者,可以选择序贯治疗来降低治疗的毒副作用和提高耐受性。 在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等因素。一般来说,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时间较短,但治疗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而序贯治疗的治疗时间较长,但相对来说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乳腺癌根治术后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比较及不良反应分析

乳腺癌根治术后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比 较及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术后放疗在预防术后复发和提高生存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比较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通过剂量学比较分析和不良反应分析,探讨两种放疗方式的优劣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三维调强放疗在提高肿瘤组织剂量分布和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方面具有优势,但其不良反应较三维适形放疗稍高。结论指出,三维调强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更为有效,临床启示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放疗方式,并展望未来深入研究放疗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乳腺癌、根治术、三维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学比较、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临床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多样,手术根治术后的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方案

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调强放疗 和三维适形放疗作为新型放疗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维调强放疗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病灶三维成像,通过调整 射束方向、强弱等参数,精确地照射肿瘤组织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 正常组织的放疗技术。而三维适形放疗则是在三维调强放疗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剂量分布和照射计划,以更好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目前,对于三维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应 用及疗效差异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放疗技术的 剂量学特点和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选择最合适的放疗方案提供依据。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放疗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策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根治乳腺癌的主 要方式之一。术后放疗是常规的辅助治疗手段,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复 发率和死亡率。目前,三维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是常用的放疗技术,但两者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乳腺癌根 治术后三维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和副作用,探讨其在剂量 学和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准确的治疗方案和指导。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提高乳腺癌患 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乳腺癌的治疗和研究做出贡献。

全脑放疗联合局部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疗效观察

全脑放疗联合局部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疗效观 察 刘英光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序贯局部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4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资料,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均为20例.对照组病例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常规的放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全脑放疗过程中序贯给予局部转移灶加量调强放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放疗结束后评价均有着肯定的治疗效果.观察组病例临床评价的总有效率为9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副反应、神经系统损伤、脱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序贯局部加量调强放疗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未有并发症发生,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5(047)008 【总页数】3页(P975-977) 【关键词】全脑放疗;调强放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 【作者】刘英光 【作者单位】赤峰市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首位的致死原因[1]。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在所有肺癌中占80%以上[2],并且脑是非小细胞肺癌转移较为常见的部位之一,出现脑转移则提示患者的预后差。如不针对脑转移灶进行抗肿瘤治疗,中位生存期仅1月左右。如何延长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 生存时间,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约有70%以上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脑转移的情况。我院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全脑放疗序贯局部转移灶调强放疗加量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4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为:(1)Kanofsky评分>70分;(2)根据临床 症状、体征和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脑转移;(3)至少有1个可见的转移灶最 长径在影像资料显示>1 cm;(4)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只进行了放射治疗及对症治疗,无其他抗肿瘤治疗;(5)脑转移灶无明显出血及坏死,且病灶局限。所有病例 中男性患者的例数为22例,女性患者的例数为18例;患者年龄为27~73岁, 平均年龄为(42.63±6.52)岁。按照放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0例,同时对两组患者所有相关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基础资料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放疗方法模拟定位及靶区勾画:所有患者均采用热塑罩固定,CT模拟定位机下按 2.5 mm层厚行扫描,上下界为头顶至下颌骨下缘,扫描结束后将定位图像传 送到治疗计划系统(TPS)。靶区勾画:参考放疗前所有影像资料,在TPS 接收的CT 图像上确定靶区如下,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影像资料显示的转移灶;临床治疗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 GTV外扩0.5 cm;计划治疗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CTV外扩0.3 cm。照射方法:全脑采用6 MV

全脑放疗中保护海马的调强计划设计

全脑放疗中保护海马的调强计划设计 杨海燕;孙冰;王军良;吴世凯;周振山;申戈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3)003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实现全脑放疗并对海马保护.方法:选取8例接受全脑放疗+海马保护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临床靶区(CTV)和海马区的勾画,全脑外扩5mm形成计划靶区(PTV),海马区外扩5mm形成海马保护区域.利用Varian Eclipse 7.6治疗计划系统设计10野调强计划,处方剂量为3000 cGy/10F.结果:8例病人的PTV V90平均值为99.5%,V95平均值为98.4%,均匀性指数平均值为0.09.海马平均体积为5.0 cm3,海马保护区域平均体积为26.2 cm3,占全脑体积的1.8%.海马的平均剂量为17.1 Gy,最大剂量为21.7 Gy;海马保护区域的平均剂量为22 Gy,最大剂量为29.3 Gy.海马平均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的57%,海马保护区域平均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的73%.晶体最大剂量平均值为6Gy.结论:在全脑放疗中,利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能在保证靶区剂量覆盖和靶区均匀性的情况下降低海马受照剂量,实现神经认知功能的保护. 【总页数】3页(P322-324) 【作者】杨海燕;孙冰;王军良;吴世凯;周振山;申戈 【作者单位】解放军307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71;解放军307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71;解放军307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71;解放军307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71;解放军307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71;解放军307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71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1、引言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治疗中,放射治疗 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以及改善生存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 将介绍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治疗技术、剂量计算、治 疗方案选择等。 2、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 2.1 传统放射治疗技术 传统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外部放 射治疗常用的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和强子治 疗等。内部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放射源直接放置在肿瘤周围或内部,例如高剂量率表面放射治疗和乳腺癌粒子治疗等。 2.2 新近放射治疗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近放射治疗技术不断涌现。其中,立体定 向放射治疗(SBRT)是一种精确定位并高剂量辐照肿瘤的技术。其 他新近技术包括调强强调放射治疗(IMRT)、融合放疗和免疫放射 治疗等。

3、乳腺癌放射治疗剂量计算 3.1 剂量计算的基本原理 剂量计算是放射治疗规划的关键一步,准确的剂量计算可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常见的剂量计算方法包括射线剂量计算和Monte Carlo方法。 3.2 基于射线剂量计算的方法 基于射线剂量计算的方法包括蒙特卡洛算法、ISD(Iterative Surface Dose)方法和点核计算等。 3.3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剂量计算 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抽样的方法,它可以模拟射线的传输过程以及与组织相互作用的概率。 4、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选择 4.1 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 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乳房或乳腺床区域的整体放射治疗和局部放疗。 4.2 中晚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 中晚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乳房或乳腺床区域的局部治疗和辅助放疗。

乳腺癌术后脑转移放疗几次?放疗能控制转移吗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方式。然而,即使进行了手术治疗,乳腺癌仍有可能发生转移,其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肝和骨骼等。如果乳腺癌术后转移至脑部,患者需要接受放疗治疗。那么,乳腺癌术后脑转移放疗需要几次呢? 对于乳腺癌术后脑转移患者,放疗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放疗通过高能量的电离辐射对脑部进行照射,使癌细胞的DNA受到损伤,并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放疗治疗方案的次数和剂量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转移部位和数量等因素来制定。 需要注意的是,放疗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疲劳等。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短暂的,并可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得到缓解。此外,放疗的治疗效果需要时间来显示,通常需要2-3个月的时间。在接受放疗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生活质量。 与放疗相比,中医短期内缩小瘤体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但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老体弱、广泛转移,失去西医治疗机会的患者也能使用。中医治疗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癌肿,更是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在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细胞扩散转移的同时,也会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补充元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注重病人的生活质量,突出和谐的治疗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应该及时纳入治疗方案。作为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袁希福老中医通过科班、师承、家传学习,深入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医学著作,并结合4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三联平衡”抗癌理论。在临证中,通过抓住癌症关键病机“虚、瘀、毒”并统筹兼顾,扶正患者元气,调节气血、阴阳、脏腑功能,重建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五年复发转移高峰期。 综合来看,乳腺癌术后脑转移放疗需要进行10-15次,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患者需要密切注意身体状况,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多发脑转移瘤常规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的剂量学分析

多发脑转移瘤常规调强放疗与螺旋断层放疗的剂量学分析杭霞瑜;李益坤;刘海;张新良;丁巍 【摘要】目的:比较多发脑转移瘤在常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和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2种不同治疗系统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10例多发脑转移瘤(转移灶≥3个,最多7个)病例,分别制订IMRT及HT计划,处方剂量定义为全脑(PTV)40 Gy/20 f,局部转移灶(GTV)同步加量至60 Gy/20 f.通过对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number,CN)、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以及危及器官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等指标比较2组治疗计划.结果:IMRT组对比HT组,PTV HI:(1.30±0.09)vs.(1.23±0.05)(t=4.27,P=0.00)、 GTV_HI:(1.06±0.01)vs.(1.05±0.01)(t=2.80,P=-0.02),HT组靶区剂量均匀性优于IMRT组;左晶体最大剂量:(7.45±0.65)Gy vs.(6.08± 1.05)Gy (t=4.42,P=0.00);右晶体最大剂量:(6.98±0.64)Gy vs.(5.80±0.88)Gy(t=7.12,P=0.00);脑干最大剂量:(50.74±4.52)Gy vs.(48.46±4.44)Gy (t=6.76,P=0.00),均有统计学差异,显示HT组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具有显著优势.结论:对于多发脑转移瘤,相对于常规IMRT,HT可以使靶区获得更好的剂量分布,同时显著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改善了剂量学分布.计划中通过使用同步加量技术可以缩短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整体疗程. 【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 【年(卷),期】2016(037)007 【总页数】4页(P78-80,83)

野中野正向调强与固定野逆向调强在全脑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

野中野正向调强与固定野逆向调强在全脑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潘香; 李娅; 朱思瑾; 杨毅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9(023)019 【总页数】5页(P12-16) 【关键词】全脑放疗; 野中野正向调强放射治疗; 固定野逆向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作者】潘香; 李娅; 朱思瑾; 杨毅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云南昆明6501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5 20%~40%的肿瘤患者晚期会发生脑转移,而放射疗法是治疗脑转移癌的有效手段,全脑放疗仍是控制疾病进展的有效方法之一[1-4]。研究[5]显示多发性脑转移癌的基础治疗为全脑放疗,全脑放疗对减少颅内新病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能使脑转移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3~6个月。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段包括常规二维放疗(2D-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立体定向放疗(SRT)等[6-7]。以往对脑转移癌的治疗研究多集中在靶向治疗、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等方面[8],对于IMRT在全脑放疗中的临床应用却关注较少。本研究比较野中野正向静态调强(FIF-IMRT)与固定野逆向优化调强(FFIO-IMRT)在全脑放疗

中的剂量学指标,评估2种调强治疗技术对靶区覆盖及正常组织保护等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6月脑转移癌行全脑放疗的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 年龄55~70岁,中位年龄60岁; 肺癌脑转移10例,乳腺癌脑转移8例,其他2例。 1.2 体位固定和CT扫描 放疗前,所有患者均签署肿瘤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患者取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体侧,根据患者头大小、颈部长短选择合适的专用头枕垫于头下,面罩热塑膜固定,激光定位后画出定位标志线,并在激光线交点处放置铅点。采用西门子大口径CT 机(Somatom Sensation Open, 直径82 cm)进行定位扫描,扫描范围自颅顶至第4颈椎下缘,层厚为3 mm, 图像数据经网络传至Pinnacle3 9.10 计划系统。 1.3 靶区及危及器官定义 由同一位医师在增强CT图像上逐层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全脑定义为肿瘤临床靶区(CTV); 计划靶区(PTV)在CTV基础上外放3 mm; 危及器官包括晶体、眼球、视神经,脊髓; 处方剂量均为40 Gy, 2 Gy/次,共20次。 1.4 计划设计 由同一位物理师采用Pinnacle3 9.10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计划设计, 2种计划均用美国瓦里安(varian)IX直线加速器的6 MV X射线,等中心均在同一位置。① 野中 野正向静态调强计划(FIF-IMRT): 选270°、90°为主野,适当调整准直器角度,使 双眼球重叠,在每个主野方向手动添加1~2个小权重的子野来降低高剂量。② 固定野逆向优化调强计划(FFIO-IMRT): 7野均分(即机架角度为180 °、232 °、 283 °、334 °、25 °、77 °、128 °), 通过反复修改优化目标参数来达到临床要求

【综述】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的剂量效应和剂量毒性(上)

【综述】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的剂量效应和剂量毒性(上) 《Cancers (Basel)》 2021 年12月2日在线发表(doi: 10.3390/cancers13236086.)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of Toulouse-Oncopôle的Maxime Loo , Jean-Baptiste Clavier , Justine Attal Khalifa ,等撰写的综述《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的剂量效应和剂量毒性。Dose-Response Effect and Dose-Toxicity in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or Brain Metastases: A Review》。 简单的总结 脑转移瘤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被认为是有限脑转移瘤患者的基础治疗,但仍不清楚理想的剂量和分割方案。这篇文献综述的目的是讨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剂量-效应关系,包括对分割和技术的考虑。 二十多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一直被认为是有限脑转移瘤患者的基础治疗。从历史上看,单次分割的放射外科一直是治疗的标准,但最近的技术进步也使次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够用于特殊情况。只有少数研究调查了不同大分割方案的疗效和毒性,但迄今为止,仍然未知理想的剂量和分割方案。此外,正就每次分割的高剂量问题的线性-二次模型进行讨论。最近的研究表明,放射时间表是免疫调节反应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篇文献综述的目的旨在讨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剂量效应关系,包括在分割和技术方面的考虑。 根据最近发表的数据分析疗效和毒性数据。只有回顾性和异质资料可用。我们试图谨慎地提供相关数据。BED10为40 - 50 Gy似乎与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与疗效评估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与疗效评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提 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放射治疗被广泛运用于乳腺癌的 综合治疗中。本文将重点介绍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以及疗效评估。 一、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是通过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以达到杀伤癌细胞或 控制其生长的目的。针对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外放射治疗 和内放射治疗。 1. 外放射治疗 外放射治疗是通过外部加速器或放射性同位素源产生的高能射线照 射乳房区域。具体的放射照射技术包括: (1)传统二维放射治疗: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的指导下,确定照射区域,然后以固定的剂量和方向照射。 (2)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在传统二维放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将CT图像导入治疗计划系统,根据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位置、 形状等信息进行优化,实现剂量的三维分布。 (3)调强放射治疗(IMRT):IMRT是一种高级的三维适形放射 治疗技术,通过改变放射射线的强度分布,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提高治疗效果。 2. 内放射治疗

内放射治疗是通过种植放射性种子或注射放射性药物,将放射源直 接引入肿瘤组织,使放射线在局部产生作用。常见的内放射治疗技术 包括: (1)放射性碘种植:将含有放射性碘的小球体或细粒子种植至肿 瘤组织内,通过放射性碘的衰变释放放射线,发挥治疗作用。 (2)放射性核素注射:将放射性核素注射至乳腺癌组织内,通过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产生的辐射杀伤癌细胞。 二、乳腺癌放射治疗效果评估 针对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评估主要包括治疗反应评价和预后评价。 1. 治疗反应评价 治疗反应评价是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肿瘤反应进行定量或 定性的评估,以及治疗计划的修正和调整。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肿瘤 的体积缩小率、肿瘤的生物学剂量、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等。 2. 预后评价 预后评价是指在放射治疗结束后,通过对患者的临床随访观察、生 存统计和病理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常用 的预后评价指标包括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等。 三、放射治疗的优势和不足 放射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

乳腺癌的放疗技术新进展

乳腺癌的放疗技术新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革新和改进。其中,放疗技术在 乳腺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放疗技术的新进展。 一、乳腺癌放疗的基本原理 乳腺癌放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如X射线或γ射线)照射乳腺肿瘤, 通过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达到治疗的 目的。放疗可以作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也可以与手术、化疗等 联合应用。 二、乳腺癌放疗的传统技术 传统的乳腺癌放疗技术主要包括全乳腺放疗和节段放疗。全乳腺放 疗是将整个乳腺进行均匀照射,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肿瘤残留的 风险,但也容易给正常组织带来较高的剂量。而节段放疗则是将放疗 剂量更多地集中在肿瘤灶所在的区域,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三、强化放疗技术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放疗技术得到了强化和改善。目前,乳腺癌放疗中普遍采用的技术是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影像学技术,根据患者的乳腺形 态和肿瘤位置,制定出更加准确和精细的放疗计划。这种技术可以更

好地控制放疗的剂量分布,减少对无需辐射的区域的损伤,提高治疗 的精确性。 调强放疗是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射束的强度分布,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肿瘤形状和大小,实现对肿瘤区域的更精准照射。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同时提高对肿瘤的控制。 四、负责放疗技术的新进展 除了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乳腺癌放疗技术还出现了一些新的 进展和突破。 第一,碳离子放疗技术。碳离子有更高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可以更 好地杀灭癌细胞。与传统放疗相比,碳离子放疗可以更好地保护周围 正常组织,减少治疗后的副作用。目前,碳离子放疗在乳腺癌的治疗 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探索。 第二,超分辨率辐射治疗。这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利用高剂量 放射线在癌细胞中产生DNA双链断裂,从而杀灭癌细胞。与传统放疗 相比,超分辨率辐射治疗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更少的副作用。 第三,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乳腺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 可以加强肿瘤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处 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综上所述,乳腺癌放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技术和方法的 应用,使放疗能够更加准确地治疗乳腺癌,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

全脑放疗联合不同时间给药恩度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疗效观察

全脑放疗联合不同时间给药恩度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疗效观 察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恩度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 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肺癌脑转移患者65例,抽取其中接受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疗的患者31例,根据不同给药时 间随机分为a、b、c三组(a、b组10人,c组11人),检测患者血清VEGF-2的浓度变化,脑水肿变化情况及发生率,按照RESIC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按照NCICTC 3.0版标准评价毒性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76.2%,临床获益率89.4%,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为(76.8±8.7)%、(82.1±5.6)%、(74.5±6.7)% (P>0.05);中位肿瘤无进展时间分别为为11.0个月、11.5个月、10.8个月 (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55.2%、62.1%、52.9%(P>0.05),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三组患者血清中VEGF-2浓度变化分别为(0.20±0.02)、(0.25±0.07)、(0.17±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浓度变化与其临床疗效的相关系 数分别为r=0.396,r=0.476、r=0.378,P值均>0.05,无明显相关性。其浓度变化 与脑水肿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r=0.425,r=0.498、 r=0.379,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恩度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有较好疗效,但VEGF-2的浓度变化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尚不能作为临 床疗效的观察指标。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血管内皮抑素;全脑放疗 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多数患者中大多已属Ⅲ~Ⅳ期。同时脑转 移是肺癌常见转移部位,其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1],其失败的原因是肿 瘤细胞对放射线产生抵抗。近年来不断有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放疗可以提高抗肿 瘤疗效,其中Jain [2-3]出的“肿瘤血管正常化”理论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即:使血 管趋于正常化,改善乏氧状态,提高放疗敏感性[4]。但目前血管活性药物的给药 时间目前仍无统一规范标准,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时间内使用血管内皮抑素联合 放疗治疗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 确诊的肺癌脑转移患者65例,其中男性 29例,女性36例,年龄32-65周岁,中位年龄 48周岁。将其中接受放疗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的患者共31人,根据给 药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肺部病变均经病理学确诊,颅内转移病 变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治疗前常规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胸腹部CT、头颅CT或MRI、骨扫描、心电图检查。纳入标准:a肺癌脑转移瘤初治患者;b有明 确的神经和/或精神症状,年龄≤75岁;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c 存在按RECIST标准可测量的病灶;d无明显内科并发症,能耐受治疗;j自愿入组,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好,配合随访。 排除标准:a有其它部位转移灶的患者;除脑转移外,出现其他部位转移的 患者均排除;b无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c合并内科并发症不能耐受治疗;考虑 恩度对心血管方面的毒性反应,有高血压、心脏病史的患者也均排除;d患有不 易控制的神经、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和叙述治疗反应者;j 研究者认为患者不宜参加本试验的其它情况。

乳腺癌的放疗技术进展及疗效提高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优化方案

乳腺癌的放疗技术进展及疗效提高的最新研 究进展及优化方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放疗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本文将重点介绍乳腺癌放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优化方案。 一、放疗技术的进展 1. 传统放疗技术 传统放疗技术主要包括整体乳房放疗和保乳手术后的局部放疗。早期的乳腺癌放疗通常采用全乳房放疗,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乳腺组织的损伤,引发副作用,如皮肤红肿、乳房畸形等。 2. 局部放疗技术 局部放疗技术包括局部区域放疗和局部切缘加强放疗。局部区域放疗主要针对肿瘤周围的淋巴结区域进行照射,以减少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局部切缘加强放疗则是在手术切除后,对手术切缘附近进行高剂量照射,以减少局部复发风险。 3.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相继应用于乳腺癌的放疗中。其中,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技术: (1) 强度调控放疗(IMRT)

IMRT是一种精确瞄准肿瘤区域,降低正常组织剂量的放疗技术。利用IMRT技术,可以更精确地照射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提高放疗疗效。 (2)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活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该技术常用于晚期乳腺癌的骨转移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3) 靶向放疗 靶向放疗是指根据乳腺癌的特定分子靶点进行放疗,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通过选择性照射肿瘤组织,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并提高治愈率。 二、疗效提高的最新研究进展 1. 辅助化疗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辅助化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实践中,辅助化疗常常先于放疗进行,以减小肿瘤的体积,为放疗提供更好的疗效。 2. 分子靶向药物与放疗联合应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