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其次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大事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熟悉统一是中国历史进展的大趋势。
【教材分析】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制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殊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减弱诸侯国力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掌握。
与一统有关的出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消失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力量目标通过思索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析问题的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育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由于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概,擅长用人的特长与实行加强中心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依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到达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说课稿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上课,为方便老师们拟出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XX,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历史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初中的历史说课稿(14篇)
初中的历史说课稿(通用14篇)初中的历史说课稿篇1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严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进展的重要里程碑。
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根底上连续进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
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进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出色帝王之一。
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进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本课有三个子目。
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后的情景。
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现“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学问的把握和观看分析力量的提升。
最终,教材简要呈现了民族关系进展的缘由和表现。
从学问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稳固、民族进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肯定的深难度。
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学问,从归纳历史学问到熟悉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确实定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把握理解困难很大。
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展了取舍和重组,并在比照同单元历史人物的根底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
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初中历史说课稿九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九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科举制的创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7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三个子目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的确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课上承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下启辉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的时候要重点讲述科举制完善的过程及影响。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诞生的原因;列举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史实;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提高归纳、整合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说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史实。
【难点】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初中历史经典说课稿3篇
初中历史经典说课稿3篇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二、教法学法1、教法(有三)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1、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3篇初中九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初中九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题是“古代帝国的崛起与发展”,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们了解古代帝国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帝国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古代帝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古代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古代帝国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分析古代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古代帝国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及设备的良好使用状态。
3.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准备好课堂笔记。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古代帝国辉煌景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25分钟)在课件上呈现古代帝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帝国的形成原因,并展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古代帝国如秦帝国、罗马帝国等。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了解古代帝国的发展过程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资料分析(25分钟)提供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分析。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个古代帝国的兴衰原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古代帝国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教育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代帝国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下节课需要增设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我特地准备了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经典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2)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4)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教法分析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23初中历史说课稿汇总6篇
2023初中历史说课稿汇总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本课是源头。
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重点难点:(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2)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1、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
“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
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8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1一、说学情1、九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理清知识脉络,由浅入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说教材1、主体线索和分期: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史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2、教材重难点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难点: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亮兵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归纳所学知识的规律,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并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获得提升;正视自己,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初一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
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比较好的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023年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2023年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有关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宜宾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三、说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021一等奖历史说课稿5篇
2021一等奖历史说课稿5篇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特地准备了一等奖初中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一等奖初中历史说课稿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铜冶一中的张志红。
十分荣幸来到这儿和大家分享我的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共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总体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开篇课,本课的内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__”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__“,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以具有深刻的转折性意义,同时这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知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知识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__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的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通过阅读、自学、讨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热门】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开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p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才能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展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展改革,开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目的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p 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信息的才能及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的才能。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p 、培养学生运用消费力是人类社会开展动力的历史唯物根本观点分析^p 历史问题的才能。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才能和创新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开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消费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拟、置疑等根本的学习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才能;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开展规律的改革必定成功的坚决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消费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导语】教育要使⼈愉快,要让⼀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忧考⼩编整理了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科技与思想⽂化 ⼀、说教材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 《古代科技与思想⽂化(⼆)》是⼈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课。
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学与戏剧”和“建筑”等⽅⾯的⼏个代表⼈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类古代⽂明的总结。
科技和⽂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明的产⽣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加强学⽣对政治经济与⽂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明的发展这⼀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夜谭》、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化成果,体验古代⽂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主题。
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类⽂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类⽂明的进步”,“树⽴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们社会⽣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类⽂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类⽂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声的诗、⽴体的画”。
在学习“建筑”⼀⽬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的限制,学⽣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对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雄伟、庄严的特点有⽐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新初二历史说课稿【三篇】.doc
初二历史说课稿【三篇】课程标准: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与殖民者东来等史实的分析,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难点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他们对本节课中历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纵观的评价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
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考虑学生的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及谈话法等。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1.读图分析法,即联系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拟法,学生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培养表演能力,也为深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生准备:为使本节课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指导学生查阅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资料,了解郑和、乾隆等历史人物以及郑和下西洋、台湾、澳门等事件的一些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说课稿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初中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
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
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为信”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或讲述后,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为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
从此直接引入新课。
2、“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一目,可让学生利用教材“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提供的材料,自己归纳整理。
如有条件,制作教学软件,演示有关我国冶铁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工具,以加深理解。
3、“著名的都江堰”一目,教师可制作都江堰的图片或教学软件,展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
或者让学生根据教材叙述,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
4、“商鞅变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内容,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到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上述问题,由此正确理解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关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教师讲述其改革措施时,应让学生逐项分析它的历史作用。
可利用板书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图示设计如下:通过图示,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讲清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就是突破本课难点的一种主要手段。
5、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变法运动与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最主要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1、注意前后联系。
学习本课时,应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
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
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
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
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评价。
引导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
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真理愈辩愈明。
通过讨论,学生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练一练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活动与探究阅读下列材料,请你把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它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普遍的史实。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初中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
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
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为信”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或讲述后,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为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
从此直接引入新课。
2、“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一目,可让学生利用教材“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提供的材料,自己归纳整理。
如有条件,制作教学软件,演示有关我国冶铁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工具,以加深理解。
3、“著名的都江堰”一目,教师可制作都江堰的图片或教学软件,展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
或者让学生根据教材叙述,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
4、“商鞅变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内容,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到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上述问题,由此正确理解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关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教师讲述其改革措施时,应让学生逐项分析它的历史作用。
可利用板书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图示设计如下:通过图示,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讲清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就是突破本课难点的一种主要手段。
5、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变法运动与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最主要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1、注意前后联系。
学习本课时,应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
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
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
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
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评价。
引导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
在课堂活动和讨论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真理愈辩愈明。
通过讨论,学生就会知道什么看法是对的,什么看法不对,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练一练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