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11篇)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篇⼀:《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带着⽆⽐崇敬的⼼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努⼒着。
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彩和光亮,有丰富⽽深层的内涵。
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
其中既有华⽼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的感悟。
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堂堂好课,受益匪浅。
下⾯来谈谈⾃⼰读后的点滴感想:⼀、精彩的课堂语⾔魅⼒教师的评价语⾔空乏、⼲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难题,评价的语⾔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华⽼师的评价语⾔主要做到:⼀是对本节课的教学⽬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标,评价语⾔为教学⽬标服务。
⼆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师的精彩语⾔随处可见,下⾯我摘录⼀些与⼤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虽然没学过,有的⼈还真量对了,有的⼈虽然不会,但在动脑⼦,我觉得也挺好的。
⼩伙⼦,带你的量⾓器,到投影这⼉来,把你的⽅法展⽰⼀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掌!”“我想刚才举⼿的⼈和笑的⼈跟她想的是⼀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器上看到若⼲⼤⼩不同的⾓。
那以怎么⽤量⾓器来量⾓呢?想⼀想”“如果你是量⾓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师也不怎么清楚。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
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
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
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
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
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
在老师们的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
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
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的封面赫然油印着华老师的几张课堂实录照片,看起来并不魁梧还有点消瘦的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那双明亮而深邃的小眼睛仿佛对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老师说:“跟我来吧,我传你课堂真经!”这本将近300页的书籍仅仅收纳了华老师12篇课堂实录,量少却精致、却全面,每一篇课堂实录都全面的囊括了“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大块内容,以至于我在看完第一“如果说华应龙课堂实录在2009年10月就已经出第一版,篇就抑制不住写下了这样的句话:那我深感现在的自己有多么悲哀。
7年前的2009年之前的课堂,无论从教学方法、课堂引导、评价手段等等都超过经过不断听课不断改进的如今的课堂。
我想今后的数学课堂除了做到真实与纯粹,还要注重再生与延伸,更要追求数学求真、求简、求美的发展原则!”这句话不仅讲出了这本书对我的启示,更道出我内心深处这样一种声音:它确实是一本小学数学老师值得细细品读、细细勾勒的实用书籍。
“课前慎思”的教师初衷每一次课前慎思,华老师都力求把课堂设计的让学生的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在玩中探索知识,这种探索不仅仅是探索书本中的知识,而是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一连串的惊喜,在众多个惊喜中掌握知识,并深深的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
如在“莫比乌斯圈”教学中,华老师先从一个长方形直条的边和面入手,能把四条边、两个面的长方形直条变成两条边、两个面的图形,这样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做一做的积极性。
接着又可以变出一条边、一个面的图形,引出了这节课要学习的莫比乌斯圈。
接着让学生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一半剪,让学生先猜测剪出的图形,所以学生在操作之后,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课堂实录”的学生思考细品华老师的每一篇课堂实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让学生的思考主导整个课堂的持续性发展。
每节课都会有学生小组交流的形式出现,因为思考是需要充分交流的,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碰撞。
2024年《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再次拜读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仍然被华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幽默生动的语言所吸引。
书中记录了华老师的12 节经典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长方体的认识“孙子定理“圆的认识”等,每节案例都配有课前深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
看完这些课,带给我的思考是: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人常说“教无定法”,对课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结合华老师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三个要素:有趣、有味、有人。
一、有趣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无人能抵挡住兴趣所带来的的吸引力。
从华老师的课堂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这与老师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比如在执教“角的度量”这节课,用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带入了有趣的情境,感受角度在生活之中的作用,提出了量角的必要性。
在“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让学生设计旅行箱的密码,即使忘记,也能找出来的“数字黑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使学生不断思考。
“审题”一课中,选用一篇小短文“请把试卷认真读完”,20个题限时 3 分钟完成,最后一道题是:如果你已经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 2 题。
(附:第2题:写上自己的名字),当然很多学生都上当了,这种亲身体验比苦口婆心地告知审题的重要性来的更深刻。
通过引入入胜的情境或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这已是好课成功的一半。
二、有味曾记得在某次教研活动中马俊华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出学生喜欢一节体育课?”问题抛出后,大家积极在脑海中搜索答案,最后老师很坦然的说出:学生出汗。
大家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那么,如何看出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马老师又抛出第二个问题。
过了一会,底下有老师小声说着,“脑瓜疼”,也有人附和着,会心一笑。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我这样教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著作,书中介绍了他在数学教学中的经验和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对数学教育的思考有了深入的了解,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体会。
华应龙老师在书中提倡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方式,他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相比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运算,华老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给出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索数学的真谛。
华老师讲述了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提倡让学生多用心去感受数学,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应用公式和算法。
他用丰富的实例和案例说明了如何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等,这些方法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
此外,华老师也强调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他鼓励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他讲述了一些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学生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华老师的教学理念很有启发性,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知识和技巧。
他强调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我这样教数学》,我对数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也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很重要,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总之,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帮助我认识到数学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这本书不仅适合教师和教育从业者阅读,也适合学生和家长阅读,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暑假里,我读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
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
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
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一、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们平常的评价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别致的教学设计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华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
上课前华老师做了一个有心人: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一)王苗读完《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华应龙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
本书收录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都有独特的教学设计,每篇课例都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方面。
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1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教师适时恰当的口头评价是实现“再创造”的催化剂,在华老师的课上,妙语连珠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在第一课《角的度量》里“哟,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着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而我的评价语还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空乏的定论式语言阶段,只因华老师的评价语言在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且目标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
2独特的教学设计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为例,不仅让练习课生动活泼,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充分的让学生练习了多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上课开始并不像往常的教学一样,先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板书习题进行练习,这样的课堂不仅达不到练习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华应龙老师打破往常教学,以小明带密码箱参加夏令营的画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万一我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我设什么样的密码好呢?”小明爸爸说:“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做完游戏你就知道什么密码最好了。
”看到这里,连我对此都感到好奇,就别说孩子了,不管是知识新授还是练习,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是引导儿童教学学习的第一要务。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一: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吸引我的是书名――《我这样教数学》!还吸引我的是它的作者――华应龙老师,是我钦慕已久的数学大师。
华老师到底是怎样教数学的呢?他是怎样把数学教得如此智慧的?怎样让孩子们深深留恋于此的?于是,赶紧细细翻阅起来。
这本书是由华老师的12堂课例组成,每课均由“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评析”四部分组成。
在“课前慎思”中,记录了他对本节课设计前的问题与困惑,钻研与思考;“课堂实录”部分是整节课中师生的详实活动记录;“课后反思”一栏则是华老师对自己课堂中呈现的一些问题或学生的生成所作的再思考;“专家评析”是当下著名学者及专家对华老师所上课的点评与分析。
特别喜欢这种结合课例的文章,读着不觉着枯燥,而是那么形象具体,娓娓道来间顿觉豁然开朗:
喜欢华老师那“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理念,让学生对角的度量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使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训练,而是成为探索与发现的沃土。
佩服华老师能把意外头部受伤后所戴的帽子与所上“中括号”一课巧妙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科学预设,促进生成,从而在朴实的课。
读《我这样教数学》后感想
读《我这样教数学》后感想读《我这样教数学》后感想《我这样教数学》与《我就是数学》是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两本作品。
在听说它们后我就买下了这两本书,由于自己读书较慢,平时用零散的时间读这样的书总觉得不过瘾,坚持把它看完,又怕耽误自己的工作。
之前读了本《我就是数学》,而这一本一直搁置在书架上,迟迟未打开过,趁这次暑假有时间赶紧拿出来学习。
这本书是由华老师的12节公开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组成的。
看了这些课,我主要有两点感受:一是人们说了千百遍的一个话题——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节好课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1、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2、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3、好的数学课是引人思考的课;4、好的数学课是体现数学本质的课;5、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6、好的数学课是处处体现生活原型的课;7、好的数学课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课;8、好的数学课是将“概念”“概念化”的课。
二是设计好课和驾驭好课需要教者的智慧。
所谓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华老师的智慧首先体现在他对学生的认识和发现。
他发现学生是“尧舜”。
这种发现是基于儿童心灵的发现,在他的课堂上,一切奇迹都可能发生,其背后的哲理是:人,尤其是儿童,就是一种创造性、超越性存在。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认识,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教育”中,但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华老师认为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育人。
他说,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拔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致其性”,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
其三是他对教学的理解。
他把学生真正推到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像呼吸一样自由”。
这种自由包括学生学得自由,还意味着学习不是技能的训练,而是智慧的生长,思维的发展。
华老师把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的真谛巧妙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教学像清溪那样欢畅流淌,像登山一样拾级而上,去高峰欣赏更阔大的美景。
2024年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
2024年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我这样教数学》是华应龙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数学教育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该书的读后感与体会。
首先,华应龙先生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理念。
他强调数学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老师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理念让我深受触动。
传统的数学教育往往强调机械计算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们对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而华应龙先生的理念却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华应龙先生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技巧。
他提出了“启发性教学法”,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从问题中发现规律。
他强调了启发性教学法的实践性,主张运用各种教具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我在阅读中深感这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问题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我还对华应龙先生在书中强调的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书中提到“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发展数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思维不仅是求解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华应龙先生提出的数学思维方式,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思维等,深受启发。
我深深地认识到,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并未得到重视。
此外,华应龙先生还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实际的数学教学案例和体验。
这些案例和体验,不仅让我了解到了数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读我是这样教数学体会(推荐阅读)
读我是这样教数学体会(推荐阅读)第一篇:读我是这样教数学体会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借阅这本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了华老师的这12节精品课,认真拜读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才真切地感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
首先是他超人的做法,.让我耳目一新,他说,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看到这句话,我当时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学习本来是最苦最费劲的事,又怎么能“像呼吸一样自然”呢?我读第一遍时只觉得华老师是一个有心人,是一位非常下功夫的人,可是,我就想体会一下,到底怎么做才是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呢?我又细细的读了前半部分,终于发现了!华老师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们学习真的像呼吸一样自然。
于是我在自己的课堂里进行了实践,.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特别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
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多些少些》这节课时我努力创设自然的情境引入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了情景一:春天来了(课件展示)师:温暖的春天又来到了,草也绿了,花也开了,燕子也飞回来了。
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小猴、小猫、小熊,小兔也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游戏,还要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呢?小朋友们高不高兴?接着用学生最能理解、最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说: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智慧星,专门发给那些纪律最好,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谁得智慧星最多呢?下面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智慧星。
因势利导,同学们开始探究、交流、合作。
孩子们进行数学活动,同学们经过自己操作和活动,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了许多话。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最终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第一篇:《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翼大家能够喜欢。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 ”我的指导办法,显得很笼统,而华老师的指导办法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我也把这样的读题办法介绍给了学生,结合本班学生读题时经常有跳读的现象,这是读0.7、0.8遍的现象,以及遇到学生做错题时,就问学生是否仔细读题?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
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翼的目标工作是悲伤的。
”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慧的。
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
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
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趣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推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环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抓紧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学校里的主任来巡堂,当是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学生都转过身面向我,很有热情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她很惊奇,还以为我在讲故事呢!其实,我当是在讲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把这道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想象后再理解,那么学生会对这些题感到很熟悉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跟学生的眼神沟通、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和对知识的讲解办法是否到位都很重要。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做准确的事比准确地做事重要。
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准确的事。
找准问题,实际上是要在无疑处有疑,要突破思维定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朴实的语言中透露着真理。
这就是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说的。
这是他在《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的封面上写的话。
前段时间我拜读了他的《我就是数学》,让我感触到的是教师“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教书”。
而他的课堂实录中,更让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位实实在在在干教学的老师。
特别是他课堂中的精彩评价,让我惊叹不已。
在我们的课堂上,评价语言空泛、无味是大家一个最头疼的难题,更何况现在的“自育自学”课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趋于理智性。
再仔细看看华老师的课堂语言:“非常好,有同学举起手来,又放下去,让其他同学也想一想,自己也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是啊,里面的小括号就好像我们里面穿的衬衣,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笔挺的西装。
你看到过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套件衬衣的吗?”多么精彩而又精辟的评价。
既反映了他的教学观,也表现出教师文化底蕴的魅力。
而我呢?一直信奉的仅仅激励的语言“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回过头来想,原来这些枯燥的语言是这样的苍白,放到何处都适宜。
而华老师每堂课的评价,都是为他的教学目标服务,从他教学内容上来把握。
比照以后,我受到一些启发,决定改变自己。
比方说,我在上《狼和鹿》时,有一学生在质疑中提到这样的问题:“假如当时大家捕杀的都是鹿,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当时就是这样评价的:“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咱们学习就要这样,走进课文,然后还要从文中再走出来,每一个逆向的思考都会有一个不简单的答案。
”学生听了极其骄傲,我也很快乐。
我在反思,我以后课堂评价也能够从这几方面来“激励”学生,从他心学会的知识,他的学习方法,学校态度,遵守课堂规则等去做。
同时我在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看到的不是枯燥的说教课堂,简直就是一次次的游戏,在玩中做,在玩中尝试,在玩中学。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
《我这样教数学》读书心得数学,这门古老而又永恒的科学,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探索者的目光。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学似乎总是充满了难题和困惑,甚至会让人望而却步。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名叫《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数学教育的看法,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的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书中强调了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传授知识。
他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的本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数学世界。
我发现,作者所提倡的“问题解决教学法”非常适合我目前的教学情况。
这种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尝试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
我会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我可能会设计一个关于房屋购买的问题,让学生计算首付、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等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视角。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数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爱上数学。
我这样教数学 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教学方法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通过讲解和例题来教授数学知识。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而新的教学方法则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数学。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入数学知识,让他们明白数学是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工具。
其次,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而不是死记硬背。
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
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角色。
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
同时,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篇文章的启发,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而新的教学方法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此,我将继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我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同时也启发了我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我能够找到更适合我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乐和有效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精选11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篇1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详细记载了华老师12节精品课,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到专家评析,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他的数学课的与众不同,如同在接受专家解析一样,受益颇深。
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示了独具特点的教学作风。
课堂上把更多的时光留给学生进行探索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重视领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涯教训动身进行思考。
华老师教学构造清楚、语言简洁,天然朴素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加休会,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快活。
更宝贵的是老师在学生进行探究运动中浸透数学研究的立场和精力,在他的身上我都能感触到他数学这门课程的酷爱,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育学生的素养而努力着。
这本书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提出的教和学关系的论述,他提出:教和学是一回事,要追问四个问题,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做为一名教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这四个问题,那么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我的教学反思往往是几句话就了事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往往只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无非是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以及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之处加以描述,再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略微记录几点。
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
没有从教学反思中得到收获,获得成长,可以说,那是为了完成任务的。
反观华老师的教学反思,有涉及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方面的再探讨,更有教学中具体环节的再审视,篇篇都可以成为独立的教学随笔,有思想,有见地,有理论,有价值。
执教数学将近二十年,华应龙老师一直都是数学老师们的偶像。
虽然我们没有数学大家的水平和风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课堂焕发出自己的风采。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篇2”我的指导方法,显得很笼统,而华老师的指导方法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我也把这样的读题方法介绍给了学生,结合本班学生读题时经常有跳读的现象,这是读0.7、0.8遍的现象,以及遇到学生做错题时,就问学生是否认真读题?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
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
”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明的。
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
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
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判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围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学校里的主任来巡堂,当是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学生都转过身面向我,很有热情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她很惊讶,还以为我在讲故事呢!其实,我当是在讲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把这道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想象后再理解,那么学生会对这些题感到很熟悉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跟学生的眼神沟通、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和对知识的讲解方法是否到位都很重要。
也就是说,一节好课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篇3给你一篇《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吸引了我的眼球,翻阅起来。
再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感受,总感觉自己练习课不是那么会教,因此一开始我就看了其中有关“多位数减法练习课”的教学实例。
想从华大师那里学到一些有关练习课教学的“功夫”。
在这篇文章里,华大师首先写了课前慎思: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什么。
文中是这样说的: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在一定的题量的基础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看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确实,练习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枯燥的数学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在华大师的《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教学实录中,在课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他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
他很高兴,但过后他又想:万一我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哪?我设什么密码好呢?而后爸爸和儿子就玩起了设密码的游戏。
密码箱上需要设三个不同的数字,开始设密码,一步步引入新课的教学。
学生便饶有兴趣的设起密码,通过想三个不同的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减出的得数的三个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再减——一步步深入教学,学生不但学会了三位数减三位数,还对这样的练习课不是显得那么枯燥,而是兴致勃勃,有一直想算下去的冲动。
看了这篇,我深感佩服,练习课能上的如此精彩,甚至下课了,学生都是恋恋不舍的离开教室。
也开始深思:为什么自己上练习课总是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呢?总是感觉是为着知识的教授而在教授呢?确实,自己在以后的练习课教学中也要多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比较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如走迷宫一样感兴趣的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是干巴巴的走着小道,通过情境中的设疑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从迷宫中走出,这样学生也会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越发感兴趣。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篇4暑期,根据学校校本培训的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经常自满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少去钻研教学理论知识,课堂上或许还能自给,但是在课外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中就明显差别人许多。
无论是学校要求还是教研活动带来的压力,都促使我必须去读一点书,无论收货多少比不读要好!数学教师还是热衷于数学方面的先辈们积累的经验总结,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华老师非常注重“技能教学”,这让我想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做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模式与秩序的科学过程,它是需要付出努力并花费时间的。
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冒险”猜测,提出和解释自己的观点和解法,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错误、不完善的观点。
这时的学生,就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和模仿者,而必须积极地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数学观念。
以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为例:为了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学习氛围。
在这一环境中,学生被邀请来做数学,问题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地寻找解决的方法,而知识和技能作为做数学的一个结果被自然而然地掌握。
华老师思考了“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从而找到了一个邀请学生来做数学的切入口,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进而能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交流这些角中有没有不同的角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接触到了什么叫“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特别是对于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
这就是华老师的智慧。
只管教不管学,教学设计自然容易,但难点如何攻破就不敢保证;只管学不管教,教学活动自然轻松,但学生的错误如何矫正同样也无法保证。
教和学是密切联系的,教为学服务,学为教的基础。
教促进学,学促进教,教学相长。
华老师在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渗透了有分量、有内容的教学;通过创设一个个情境,提出了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出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学生错误的概念理解和操作行为暴露出来,而教师在其中动态地把握各个教学时机,适时地介绍有关的事实性概念和操作步骤,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建构起角的大小的概念和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的理解。
这正是我们一直渴望追求的: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这还不够,在教学的末尾,华老师又提出一系列感性又贴切的实际问题情境,如: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最高,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才合适等,学生的学习活动被推到了一个高潮,学生在辛苦的探索、暂时的错误之后,终于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幸福的味道。
不可否认的,这样一本书对我的触动,让我走入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展现出一个新的学习天地。
我想,我需要再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尝,学习华老师那种高超的教学技巧,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快乐中去!《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篇5暑假里,我读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
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
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
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一、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们平常的评价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
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
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
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别致的教学设计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华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
上课前华老师做了一个有心人:一开始,他认真地搜索了生活中的角,但发现都不需要度量的,因为大多数都是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