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对侧的同向偏盲,(3

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

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小脑上动脉阻塞所致,故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有:

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核损害)

②两眼向病灶侧水平凝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损害)

③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臂、结合臂、小脑齿状核损害);

④同侧Horner综合征(下行交感神经损害)

⑤同侧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感觉束损害)和对侧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丘脑束损害);

⑥对侧下肢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外侧部分损害)

脑桥腹外侧(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

供应脑桥的旁中央支(一说为小脑下前动脉)闭塞,表现为病侧外展神经(眼球外展受限)和面神经周围麻痹(皱额、闭眼、鼓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对侧),对侧锥体束受损,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若损害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过去认为是小脑后下动脉(PICA75%

I

V、对侧躯体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受累)

VI、同侧Horner综合征:(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眼球内陷,为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表现)。

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综合征)

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引起延髓锥体发生梗死时产生同侧舌肌麻痹(XII脑神经损害)和萎缩,对侧上下肢中枢性瘫痪以及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顶端的主要分支(左右大脑后动脉,后交通支,左右小脑上动脉及供应丘脑下部、间脑和中脑的

的许多交通支)闭塞引起,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不同程度的动眼神经损害,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偏侧投掷及异常运动,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锥体束征等。

闭锁综合征

主要病灶位于脑桥腹侧(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大部分由于基底动脉脑桥旁中央支闭塞引起。出现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损害,表现为患者四肢及面部的瘫痪,意识清楚,但不能张口说话及吞咽,仅保存睁闭眼和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能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思。

2、大脑后动脉

闭塞时引起枕叶视皮质梗塞,可有对侧偏盲(黄斑回避);也可出现无视野缺损或不能用视野缺损解释的

症状。

3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全前循环梗塞(TACI)

表现为三联征,及完全MCA综合征的表现:

①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

②同向偏盲

③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2.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脑损害没有TACI广泛,常只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的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 局限。可以为以下任一表现:

①运动或感觉缺损+偏盲;

②运动或感觉障碍+高级大脑功能缺损;

③高级大脑功能缺损+偏盲;

④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但较LACI局限(单肢轻瘫)

⑤单独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当超过其一时,必须损害在同侧半球,与LACI不同,在于出现了高级皮质功

能障碍,而运动感觉缺损没有那么局限。

3.后循环梗塞(POCI)

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4

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一、诊断及辅助检查

(1)CT检查

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患者主诉"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应考虑

到SAH。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SAH的CT诊断率为90%以上,特别是脑干周围的基底池、侧裂池、纵裂池。若出血极少或出血后数天,CT检查可能是阴性。此时,腰穿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CSF黄变提示最近有出血。

(2)脑脊液检查

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是SAH还是误穿出血时,一定作脑脊液分光光度检查。

(3)利用CT上血液浓缩区判定动脉瘤的部位:

①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

③外侧裂出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0)。

三、抗血管痉挛治疗

脑血管痉挛是在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迟发性收缩,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为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造影上血管痉挛有典型的短暂过程--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狭窄到最大,2~4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病例血管痉挛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可缓解或发展为脑梗死。15%~20%的患者标准治疗后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建议:尽早应用尼莫地平以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尼莫地平可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