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 1-中西比较文化导论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中西比较文化导论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中西比较文化导论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文明与文化的语源学这里首先对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概念进行分析评述。

无论中西语言脉络,“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来都十分模糊笼统。

在中文世界中,“文明〞、“文化〞一般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是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根底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文明〞概念,一般用以指称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文明中包含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建制与其精神文化根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文化或人文两个概念出现很早。

早在?易经?中就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

与此相关的说法?易经?中还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书经·尧典?则称“经天纬地曰文〞。

?礼记?中说:“文,彩也、美也、善也。

〞这里的“文〞都是相对于自然秩序的野蛮、蒙昧而言的。

至于文明的概念,?易经?中则有:“文明以止,人文也。

〞?礼记?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

〞〔具有内涵的外化,即礼仪的含义〕此外?易经?还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的说法。

总之,“文明〞、“文化〞在汉语中都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由于中国文化采取伦理-政治的进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美国与中国?〕。

这已成为当今中西学者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西文中,culture〔英、法文均同,德文为kultur〕一词系从拉丁文的cultura一词繁衍而来。

它具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敬神等含义。

至于civilization一词,一些学者认为是一个晚出的概念,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学者普芬道夫、赫尔德,法国学者米拉波等人开始使用这一概念。

另一些学者则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认为与之相关的拉丁词汇多有教养、开化等意思。

如Civilise(教养、开化); civil〔有文雅、政治等含义〕,与军事、武力等构成反义词。

中西文化概论第一章引论

中西文化概论第一章引论

(一)思想意识的主导地位
对比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 中国春秋时期和古希腊伯利克里时期
★中西文化思想的差异:
1.政治、文化方面 2.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3.思考方式的不同
缺乏批判精神和过 渡强 调思想统一 是中国传统思想的 重要特点。
(二)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 文化传统一般是指大范围的文化思想领域,包括文史哲, 或者人文学科诸领域,文学与艺术也同属这一范畴。 中西方的文学在起源、功能、主题、风格以及技巧方面有 大量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多半反应在诗歌和小说的文 学体裁里。另一个中西文化差异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一、八卦文字
相传八卦是由伏羲创建的。 伏羲通过观察和取法天地万 物,包括自身的符号意义,作八卦 以代表八物。后人又在八卦的基础 上,演变出64卦,进一步详细地 概括、反应天地万物及其相互间的 复杂关系。
二、信仰崇拜与神话 原始观念文化凝结在物质文化中,在表现形态上,人们把 它概括为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 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 拜等。
所谓文化比较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 思想方式的一种对比和思考。
文化的全球化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文化的民族性。
二、本书的要点
本书的文化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思想意识、 文学艺术以及人文学科的其他一些相关领域。其 中,思想意识的作用在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都是重 中之重,在诸多领域担负着领导和先行的重任。 比较中西文化差异的过程中,要求客观、公正对待。
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语言文字对中西文化的影响-大纲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语言文字对中西文化的影响-大纲

第四讲语言文字与中西文化1、语言是文化形成的根底语言的词汇和规则一旦形成系统,就以其独特的象征作用建立起第二信号系统。

不断将感觉、信号、物象情境等转化成语言,同时又能将语言在观念中复原成他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

因而人类就有了暂时离开感觉所及的具体事物具体情境,具体实践而进行思维和想象的能力了,就可以用语言来指称一切抽象和具体的各种概念与事物来展开互动了。

2、文字的产生树立起文明文化开展的一个界碑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它既记录了语言,有突破了语言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增进了语言的抽象化程度与思维表达形式的能力,推动了一个民族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3、语言文字是社会文化的符号和向导,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建制。

4 西方与东方:语音中心主义与文字中心主义〔参见陆扬?解构之维?〕法国学者德里达〔Drrida〕的?论文字学?(De La Grammatologie〕1967年出版,标志了与西方传统诠释理论的"语音中心论"、逻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e〕相对立的诠释观念的形成, 这种新的观念可称之为"文字中心论"。

德里达立足于"文字"的解释体系强有力地冲击了西方传统的诠释学与语言学。

对于我们理解汉语汉字体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提供了帮助。

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哲学及神学的术语,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在哲学上表示支配世界万物的规律性或原理;在神学方面则表示上帝的旨意或话语。

在西方文化史上,逻各斯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也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西方各门科学如词尾的“学〞字〔-logy/-logie〕,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logique〕一词也是由它引申出来的。

我们可以将logos视为一个包含语言和理性的概念。

德里达在该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即中国文明是"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开展起来的伟大的文明"。

中西方文化比较系列讲座第一讲-导论

中西方文化比较系列讲座第一讲-导论

中国和西方
文化意义上旳中国 文化意义上旳西方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Dr. Joseph Needham, 1900-1995),英国人,生物化学和 科学史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 所声誉所长,长久致力于中国科技 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异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中西方文化比较
张军锋
第一讲 导论
文化旳内涵和外延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 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旳 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 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旳 一切活动。
文化是人类生活旳反映,活动旳记录,历 史旳积沉,是人们对生活旳需要和要求、 理想和愿望。
比较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 措施为特征旳研究学科,而不是简朴旳形式比较 或比附,这就是比较文化学旳本体论、措施论和 实践论旳统一。
文化类型旳划分
按国家民族 按地域 按历史 按详细对象 按宗教 按行为方式
比较文化旳产生不是偶尔现象,而是有着 深远旳历史原因旳。19世纪以来,“比较 主义”学科旳兴起是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旳 统一发展和联络旳需要所激发旳。世界是 一种整体旳观念要求有各国文化间旳比较 研究。
普遍商业化 新儒学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集团人主宰造成了精神平面化
普遍商业化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人生意义旳失落
普遍商业化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无度旳戡天役物、生态危机
对后当代主义旳反思
放逐一切
后当代主义要摒弃对于终极关心旳形上追求, 不论是老式意义旳宗教,还是哲学形上学以及 当代科学这些曾经与终极关心存在过某种关联 或曰以终极关心为最终依托旳“宏大论述”, 均被视为应予放逐、打坏。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由“小”生活看“大”文化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西文化比较提纲

中西文化比较提纲

中西文化比较提纲一、文化与文明两词来自罗马文化一词,源自农业生产,注重人的内在修炼,较为侧重精神品位,文明一词来自城市生活,与都市的开化有关,较为侧重外在的物质品位。

不同类型的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文化发展史与文化形态等。

文化比较的特性有:整体性、跨跃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可比性文化比较的方法有:1、历史实证(考据研究)方法,a经验实录性研究;b、史传记载研究;c、考订注释研究。

2、逻辑评价方法是指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具有相近、相同、相似、相反等比较性特征,通过比较得到事物具有共同或相反的特性,发现事物的规律与特殊性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类比方法、历史规律探求方法。

3、起源比较研究(发生学研究)4、共时历史方法包括:人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二、世界文化类型(一)世界上古文化类型从上古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出现为起点到公元前10世纪。

上古文化主要有:埃及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

古埃及文化的特征:1、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先驱;2、它是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封闭式发展的文化类型;3、从比较文化角度来看,埃及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在:a、埃及的古代政治制度法老制度,是早期文明中政治形态的代表。

b、埃及人的宗教是太阳神崇拜的多神教;c、更能代表埃及文化形态特征的是与太阳神相关的人神一体思想。

埃及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a、埃及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历史渊源;b、埃及文化与欧洲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古希腊罗马而得到传承;c、近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地区曾经受到古埃及文化的辐射。

两河流域文化它是一种上古的多民族混融的多元文化形态1、两河文化中有世界上最古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和阿伽》;2、两河流域中存在过早期的民主制度;(二)世界经典文化类型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1600年。

主要表征是:完整的语言文字系统形成,国家社会制度完善,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学术思想与人文艺术成就裴然。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 比较文化学可以包括比较宗教学、比较哲学、比较文学等, 但又不是这些学科之和。因为这些学科在被归为比较文化学 时,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它们的特殊性正是体现了 作为比较文化学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 比较文化学的整体性最实际的表现为它的研究内容和涵盖范 围之大,它可以包括不同的民族文化比较研究,也可以把不 同学科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比较文化学实际上就是世界文 化学研究。
• 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产物——文化 经典形成。如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中国的诸子百家、伊 斯兰教的《古兰经》等。这些经典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它们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的成熟,也突出了这种文化 的精神价值与意义。
• 比较文化学的特性是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同一性和各自的差异 性的辩证认识,达到发现和掌握文化发展规律的目的。
• 比较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方法为特征 的研究学科,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对比或比附,这就是比较文 化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 二、比较文化学的特性
• 1、整体性
• 比较文化学具有自身的特性,从本质上而言,首先是它作为 综合性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 2、文化的历史发展和规律性。
• 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有对本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文 化一个组成部分有清醒的认识,明白本民族是与其他文化共 同存在与发展的。这也是民族文化成熟的表现,如同个体的 人从儿童心理发展为成人心理一样,这种转化的最早标志是 对于他人的承认,放弃自我中心主义。
• 17——18世纪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为比较文化研究提供物 质与精神的准备。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海上冒险、殖民扩张、 传教士远涉重洋的布道、神奇的异域风情的吸引、大量舶来 品的出现……这一切全都成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研究 的催化剂。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
中西文化对比
第一章
导论
1
课程说明
• (一)讲授方法
• 讲授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由表及里阐释 中国文化基本构架和体系,进到学生思考 中国文化各领域的基本问题。 • 兼顾知识和思想。 • 熟知非真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 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是一种 对生存状态的领会……
2
• (二)讲授内容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 全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该考 试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单位国家汉语国际推 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国家汉办负责)。 • 此考试每年举行3次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 的1月、5月、10月。 • 2011年度考试时间:1月15、16日;5 月21、22日;10月29、30日
4
• 考试内容: • 1、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 (对外汉语概论、第 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国文化、跨文化礼仪。) • 2、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理论 (包括语音及语音教 学、词汇及词汇教学、语法及语法教学、汉字及 汉字教学); •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hàn yǔ shuǐ píng kǎo shì )的缩写。 • C 1 级 100-154 ;基础 B 2 级 155-209 ;证书 A 3 级 210-300
36
性情与教养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 人类改造自我(精 神活动)的意义, 包括人的技能的练 习,性情、品德的 陶冶、教养,蕴含 有通过人的努力摆 脱蒙昧和纯自然状 态。
37
三、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 20 世纪 60 年代,雷蒙· 威廉斯在《文化分 析》一文中提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 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完善的 一种状态或过程…。 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是知性和想像 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 录了人类的经验。 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 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 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 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38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导论: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早在文字交流的开始以来,
它们就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近代以来,两种文化之间的影响和
交流以全新的方式蓬勃发展,这也引起了许多关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
比较研究。

西方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道德为主导,强调逻辑思维、因
果逻辑关系和形而上学原则。

它以探索世界和自然法则为重点,重视科技
进步和自由主义概念。

西方文化也重视统一、民族主义和刻板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道德准则和政治视角的力量。

与之相反,东方文化更加强调礼仪、忠诚、勤劳和善良。

在价值观念
方面,东方文化立足于传统,强调家庭团结和上帝或至高无上的尊重。


本质上在于关注情感、联系和开放思维,重视启发式学习和博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在理念上
有所共通,而且在社会运转方面也有相应的影响。

在社会文化方面,西方
文化重视自由意志,而东方文化则关注连接的感恩之情;在财富和劳动方面,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价值,而东方文化则强调价值的精神价值;在宗教
和思想方面,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主导,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关注与自然的统一。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非常复杂。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识别共同的价值观,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

因此,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第二讲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第二讲

直接与间接沟通
直接沟通
在直接沟通方面,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中国文化中则更注重 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表达不同意见或批评时通常会采用间接或隐晦的方式。
间接沟通
在间接沟通方面,中国文化中的委婉和含蓄表达方式常常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而西 方文化则更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直接交流。
中国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更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 强调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
组织结构比较
西方文化的组织结构通常较为扁平化 和网络化,强调专业化和分工,重视 制度和规范。
中国文化的组织结构则更加等级化和 科层化,强调统一指挥和层级管理, 重视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故。
05
中西文化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在许多 方面存在冲突。
文化符号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符号系统上存在明显的 差异,如语言、文字、艺术形式等, 这些差异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和理解。
文化冲突的表现
中西文化冲突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 意识形态的冲突、宗教信仰的冲突 等,这些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第二讲
• 中西文化比较概述 •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 中西文化沟通方式比较 • 中西文化管理方式比较 • 中西文化未来发中西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文化比较是指对中国和西方国家 (如欧洲、北美等)的文化进行比较 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特点
03
中西文化沟通方式比较
语言与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
在语言沟通方面,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 谦虚和尊重,通常在表达意见或提出请 求时会使用委婉和间接的措辞。而西方 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和明确的语言表达 。

中西文化比较一

中西文化比较一
很多学者从哲学上对“天人合一”作了重新肯 定。 张岱年:“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治理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古老的“天人合一 ”观念的合理性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得到重新阐 释,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 关系而言的。
在美学领域,“天人合一”被作为中国传统文 学艺术的美学原则,有相当多的文学艺术鉴赏 著述都对“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作了充分的 描述和渲染。
中国古代文化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 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 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
中西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别,影响到了 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从这 个角度切入,可以看到以往为人们所忽 视的许多重要差异,使中西文化的比较 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 突破口
以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来做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 其突破口在于寻找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主体。 西方
理性的思考总是要“用脑”

往往是按部就班、 条分缕析的理性 过程
中国
体悟世界总是要“用心”

往往意味着更深沉、 更执着、更富有情 感的认识和体验
1. “用心”与“动脑”的区别
“用心”特征在于注重心物交融,直观 体悟,知情意相贯通,“用心”获得的 许多知识和技艺是“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
“动脑”的特征在于强调能力求有严格精确的表达。
② 天道论: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对天人 关系的理解区域抽象化和理性化。“道” 成为当时学者们关注的核心范畴。
③ 天人感应:盛行于秦汉之际。其思想特 征在于强调“天人同类”。
④ 天理论:宋明时期,“理”成为此时思 想界的核心范畴。这一时期,天人合一 观念带上了政治伦理色彩。 ⑤ 近代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念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的特质;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三、教学学时:4四、讲稿: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

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

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

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

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

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等。

(完整word版)中西文化对比导论

(完整word版)中西文化对比导论

中西方文化对比—-复习第一章导论比较文化或比较文明是20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它的兴起不仅利益于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也与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

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长期处在边缘的文明纷纷崛起,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形成了要求平等和对话的时代潮流。

在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衰则与20世纪前后两期对外开放的潮流对古老传统的冲击,以及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息息相关的.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只有把它放到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大背景下,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

回首人类文明的发生与交往史,东西文化的差异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究竟谁是先进或落后,但对其各自的渊源与特征却不甚了了,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根本性质也缺乏认识.第一节全球语境下的文化选择1。

经济的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伴随而来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吧、麦当劳快餐、摇滚乐和好莱坞电影,放佛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成为地球村的公民。

这一切似乎向人们预示着一个文化全球化时代即所谓普世文明的到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0年完成的《世界文化报告》指出:在进入21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和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法。

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的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的比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

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问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

"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观点: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化概论及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文化概论及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文化概论及中西方文化比较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能自成体系,方可成为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当然是自成体系的文化,这个体系,不仅符合人道,而且符合天地之道,因此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西方文化也自成体系,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人为建立、专门为人类谋求利益的文化,所以,它能给人类在局部、在短期内带来利益,甚至是极大的利益,但是,当全人类都采用它的时候,极大的利益之后所带来的是极大乃至更大的祸患与灾难。

当我们用中国文化之道去衡量西方文化的时候,可以知道其利弊,衡量的标准是道义;当我们用西方文化之说去衡量中国文化的时候,或许会否定中国文化,因为衡量的标准是局部和短期的利益。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为一个自然而然的、活生生的人,那么,西方文化则好比是技术高超的机器人;如果说中国文化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本身,而且还关注天地万物。

一、太极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又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但这种整体综合性的思维方式,目前已经被西方传来的解剖式的、条分缕析的“科学辩证思维方式”所代替,因此,导致了国人难以读懂千年流传的华夏典籍,加大了华夏文化中断的力度,加速了华夏文化中断的速度。

1.整体综合思维:天地是与人相关的天地,人是天地之间的人;阴阳是太极之中的阴阳,太极不是任何阴阳的拼凑;天地人以及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灵性的,不是机器零件的组合,因此,不能采用解剖的方式。

如言君臣,是一朝之君臣;如言夫妻,是一家之夫妻。

2.以一贯之思维:太极分出阴阳,以中贯穿,由此而有三才;两仪分出四象,以中贯穿,由此而有五行。

无论分出多少,均以中贯穿之。

其次,中既属于阴,也属于阳;既不属于阴,也不属于阳。

再次,中能贯穿阴阳,区分阴阳,联系阴阳,调节阴阳。

最后,由太极所分出的一切,均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当任何一方以对立心态对待其他的时候,便已经违背太极之道。

中西文化,第一章-导论文化概说

中西文化,第一章-导论文化概说

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 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生活之中, 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你能列举一些具有地域和民族特 色的行为文化吗?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的各个层次之间是一个 有机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表 里,不能割裂。 只是为了考察文化提供不同的切入点, 才分层论析。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文化,是价 值观的体现。反过来,某种制度又 巩固着某种价值观。制度规范虽各 具特色,但显然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体制改革,就是革掉落后的制度, 创造或引进先进的制度。
三、文化的层次和结构
关于文化的层次和结构,有以下几 种观点: (1)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2.价值观是文化的的核心
价值观是判断孰是孰非,孰重孰轻 的标准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当今人类最高价值观:自由、平等、 正义;真、善、美。
价值观虽各具特色,但有先进落 后之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主要是 价值观的先进与落后。如自由与专制, 平等与特权,正义与邪恶,真与假, 善与恶,美与丑。
——中国文化:情感,虚文本位:中国文 化重情感,虚文,人与人关系以情感为 基础。 e.g.“交游称贷,视为当然,其偿也无 期,其质也无物,惟以感情为条 件.……社会经济,因以大乱。”
e.g.“亲养其子,复育其孙;以五递进,又各纳 妇,一门之内,人口近百矣;况夫累代同居,传 为佳话。虚文炫世,其害滋多!男妇群君,内多 诟谇;依赖成性,生产日微;貌为家庭和乐,实 则黑幕潜张,而生机日促耳。昆季之间,率为共 产,倘不相养,必为世讥。事畜之外,兼及昆季。 至简之家,恒有八口。一人之力,曷以肩兹因此 被养之昆季习为游惰,遗害於家庭及社会者亦不 少。” 中国表面上风俗淳厚,但实际上却造成人的依 赖性,减低生产力。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中西文化对比结论

06 跨文化交流挑战与应对策 略
语言沟通障碍及解决方法
语言差异
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 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对方语言
掌握基础词汇和表达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翻译工具
使用翻译软件、在线翻译平台等辅助沟通。
非语言沟通
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
文化休克现象及心理调适
01
文化休克
初到异国他乡时可能因文化差异而 感到不适应、焦虑。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西方
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中国
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
西方
企业家精神强调冒险、创新和竞争,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
企业家精神逐渐得到重视,强调诚信、务实和创新,同时积 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公益事业。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心理 安慰和建议。
03
02
心理调适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面对挑战,逐 步适应新环境。
了解当地文化
学习当地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减 少误解和冲突。
04
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
尊重对方文化
避免对对方文化进行贬低或嘲笑。
寻求共同点
关注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增进共鸣 和理解。
包容不同观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曲线、迂回的思 维方式,注重整体和全局,强调通过 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事实和证据,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中西文明比较

中西文明比较

中西文明比较摘要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元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体系,或消亡或生存,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当代社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只有以西欧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明。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两大文明对世界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有利于中西方文明加强交流。

以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中西文化的差距以及这些差距的历史源泉。

本文并不拘泥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分类的单一对比讨论,更多的是采取多角度的分析。

再者,本文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解读,这是理解中西文明的根本。

关键词中国文明差异西方文明物质性生命力一、文明的定义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其实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的精神财富就是文化。

文明就是文化的体现,所谓的文明的对比,无非就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比较。

文化是文明的最本质的东西,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文明的发展中其最主要的导向作用。

二、中西文明的起源要了解中西文明。

就必须了解中西文明的起源。

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后来的儒家文化把华夏文明融合在了一起。

使华夏文明有了坚固的文化基石。

与中国文明相比,西方文明指的是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

应该说,要追溯西方文明的起源,就要重视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我们通常说说的西方文明的起源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这其中包括基督教文明。

到后来兴起的阿拉伯文明也应该从属西方文明之列。

但是本文这里重点对比的是西欧文明与中国文明。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点,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陷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阅读材料: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一、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文明与文化的语源学这里首先对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概念进行分析评述。

无论中西语言脉络,“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来都十分模糊笼统。

在中文世界中,“文明”、“文化”一般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是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基础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文明”概念,一般用以指称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文明中包含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建制与其精神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文化或人文两个概念出现很早。

早在《易经》中就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

与此相关的说法《易经》中还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书经·尧典》则称“经天纬地曰文”。

《礼记》中说:“文,彩也、美也、善也。

”这里的“文”都是相对于自然秩序的野蛮、蒙昧而言的。

至于文明的概念,《易经》中则有:“文明以止,人文也。

”《礼记》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

”(具有内涵的外化,即礼仪的含义)此外《易经》还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的说法。

总之,“文明”、“文化”在汉语中都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由于中国文化采取伦理-政治的进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美国与中国》)。

这已成为当今中西学者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西文中,culture(英、法文均同,德文为kultur)一词系从拉丁文的cultura一词繁衍而来。

它具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敬神等含义。

至于civilization一词,一些学者认为是一个晚出的概念,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学者普芬道夫、赫尔德,法国学者米拉波等人开始使用这一概念。

另一些学者则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认为与之相关的拉丁词汇多有教养、开化等意思。

如Civilise(教养、开化); civil(有文雅、政治等含义),与军事、武力等构成反义词。

Civil 与拉丁文的civitas(城市)、civis(市民)同源,与希腊文中polis(城邦)意义相同。

而politics (政治)正是从polis一词演变而来。

换句话说,在西方语言的脉络中,“政治”原本就具有“文明”的含义。

据美国学者克鲁伯(A.L.Kroeber)与克拉克洪( C.Kluckhohn)在其《文化的本质》(The Nature of Culture)一书中的统计,仅仅文化概念的不同定义就有20XXXX2个之多。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些德国学者认为,文化是指称一切教化的物质方面,而文明则是这种价值的获得与保存。

而德国学术界另一些学者却持相反的看法。

他们将文化与文明视为对立的概念,强调文化是指宗教、艺术、科学等具有理想的、精神的、较为高级的事物;而文明则是指具体的、物质的、较为低级的事物。

如德国学者滕尼斯、斯宾格勒等人就持这种看法。

这种将文明与文化相对立的概念,往往导致反现代文明、反技术主义等思潮的滥觞,因此,已为现代学者所不取。

法国学者马西维(R.M.Maciver)则认为,凡是人类努力去设法以统制其生活状况的一切机构与组织,都可以称为文明。

凡是人类努力去设法以满足自己的内在的结果,都可以叫做文化。

文明具有普遍性,而文化具有特殊性。

按照这一看法,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未必都能培育出一种文明。

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基础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近代日本思想家较早使用“文化”这两个汉字移译西文Culture。

无论是东西方的学者或语言文字,对文明(civiilization)与文化(culture)都属于使用频率极高而又极其模糊的概念。

这也反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不同起源和发展变化的结果,正如主张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所指出的,冷战以后,各种各样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互动、冲突走向了中心舞台。

尽管以文明与文化为题目的论文,著作,学术刊物和研究机构不计其数,但对于这两个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却始终未能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

每当我们谈起这两个词的时候,容易陷入因界定概念而争论不休的困境。

简而言之,文明的要素是技术,制度。

所谓“文化”,是指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生活样式,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

文化有许多方面的含义,一般而言:一,文化可以指一个社会的产物,就是人们所说的高雅文化,艺术,文学,音乐和大众文化。

二,人类学者在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上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人们所赋予它们的意义。

三,其他学者,尤其是政治学家,把文化视为某种主观的东西,意味着信仰,价值观,态度,取向,假定,哲学,也即一个特定群体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从哲学意义上看,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化是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是文化的外在形式。

西方文明也好中国文明也好,最主要的,一个是社会建制,一个是文化。

所谓社会建制(institution social)就是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总和,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制度,这各种制度就像一个网络,我们每个人就生活在这个制度构成的网络里。

在中国文化中,既没有绝对的至善的上帝,也不大相信现象界之外有一个本体界,中国文化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历史-社会中的意义。

二,轴心时代的突破。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20XXXX83—20XXXX0XX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20XXXX页,华夏出版社,20XXXX0XX9年版)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或者叫“哲学突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语)的那个时代,三大文明就确立了不同的路向。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到底差异在哪里?用余英时比较简化的说法,那就是内向超越与外在超越的路向不同。

这个说法简化了一些,但是还是能借用来说明很多问题。

外在超越是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世界超越的路向,逻各斯也好,本体界也好,要不然是至善、绝对的上帝。

中国不然,中国至少从周代开始,就确立了我们所说的周文——中国的人文传统,它的超越界向人世内倾。

在中国文化世界里,人生的意义不是向外在的超越之源诉求,它就在现世,是在历史中追求人生意义,所以它没有救赎、神启这些基督教神学的观念。

其实世界各大文明都有这两个面:超越面和内在面。

只不过比重不同,中国也有超越面,只不过越到晚近,向内在面的倾斜度越高。

三、学习中西比较文化概论的意义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文化是社会行动的产物,因为人们做事要与某些理想、态度与价值观取得协调,所以文化就产生了。

因此,我们要想理解历史上的人物的行动对于行动者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并且阐释清楚,历史到底是什么。

这是第一种意义。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文明文化的历史中来。

依据韦伯的理解,文化史学,“就是对人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们赋予生存之意义,及为不同价值建立等级的理解;而政治行动,则是在一些我们不曾选择的情况下,维护这些价值的努力。

这些价值构成我们的共同体,甚至我们的存在。

”因此,我们的课程将特别着重文化中的价值系统特别是其终极关切(ultimate concern)与社会政治思想与社会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明发生发展之间的影响与关系。

四、余英时的《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1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并不是对立的;2只有个别的与具体的文化而无抽象的普遍的文化,因此,检视文化传统必须注意其个性。

3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什么?一种文化中,各种价值构成的结构性关系。

仅从文化具有超越的源头一点而言,中西文化在原初并没有什么分别。

但从超越界与现世两者的关系着眼,则有需要注意的东西在。

4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中国文化中是相互交涉的。

《中庸》里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南亚的佛教教理区分真谛与俗谛,两者是截然两分的;后来汉化的佛教——禅宗则主张真俗交融,“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5内向超越的文化没有组织化的教会,因此,超越只是个人的事;6中国文化的超越之源,没有预设客观化、形式化的上帝,因此法律往往没有绝对的神圣性,往往占不到最高的位置。

7儒家学说与人的尊严。

人心之中自有一种价值自觉能力,这是人的尊严的依据;8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强调“人能弘道”,“为仁由己”;9中国文化认为,人与天地一体。

这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20XXXX作为内倾文化,中国文化更注重人文领域的问题;20XXXX中国文化没有预设客观化形式化的上帝的观念,因此法律没有绝对的神圣性,往往占不到最高的位置。

20XXXX中国文化与民主,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未来。

思考题文化与文明轴心时代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相异之点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未来第二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阅读材料: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三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