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备课(精品全面)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国学经典教学设计1教学备课备课的目标: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备课中的注意点: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教学目标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4、协助学生培养、形成尊师重教、礼待他人的行为规范。

5、重视国学、弘扬传统积极文化。

教学难点1、保持教学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兴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将当日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1、课前准备:总计时间35分钟以内。

2、课堂教学:总计时间50分钟。

3、课后总结:总计时间25分钟。

教学内容《大学》教学要求及课后作业背诵相对应段落、列举身边类似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管理1、开课前将当天上课的新内容打印出来,做好开课充分的物资准备。

2、确保教室内桌椅的整齐,地面的清洁卫生。

3、课程结束后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摆放好桌椅。

《大学》及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国学经典》教材,主要涉及《论语》中的第十章。

本章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待人之道等方面的教诲,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著名言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第十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待人之道的教诲。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让学生熟记《论语》第十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待人之道的教诲。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段关于国学的短片引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讲解《论语》第十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待人之道的教诲。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对孔子教诲的理解和感悟。

4. 举例: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将孔子的教诲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5. 练习:让学生翻译《论语》第十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黑板上写上《论语》第十章的。

2. 在下方列出章节的主要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3. 在板书的右侧,写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将《论语》第十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其中某一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的其他章节,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而第十章包含了孔子关于学习、修身、待人之道的重要教诲。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一册第四章,详细内容围绕《论语》中的“学而篇”进行讲解。

主要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重点讨论学习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品德的修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背景,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念。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古文表述,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学习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品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论语》中“学而篇”的原文,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哲理。

3. 例题讲解: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解释学习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并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际关系的处理,分享品德修养的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学而篇》2. 主要内容:学习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处理品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概括“学而篇”中的主要内容。

(2)谈谈你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理解。

2. 答案:(1)学而篇主要讨论了学习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品德修养。

(2)这句话表达了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才能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论语》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国学经典,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重点关注《论语·学而篇》的核心思想,如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和品德修养。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第一章“学而篇”,详细内容包括孔子的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为人处事原则的讲解,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原则的思考。

a. 学习方法:介绍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b. 为人处事: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他人相处。

c.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分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论语》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一段《论语》原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2. 主要内容:a.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为人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的原文。

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因此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聚焦于对学长有指导意义的章节。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解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2. 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论语》中的关键章节和问题;2. 解读孔子的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激发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相关文本材料;2. 准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话题和问题;3. 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料。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你认为它的重要性在哪里?有没有听说过孔子和他的思想?”Step 2:学习《论语》(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如《学而篇》、《为政篇》等,并通过解读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爱、孝道、忠诚等。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Step 3:讨论和辩论(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与问题,如“仁爱的重要性”、“如何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等,并展开讨论和辩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4: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键内容和经验。

同时,提醒学生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展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和进行讨论辩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在课前准备和话题引导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语文国学经典教案

语文国学经典教案

语文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传承中华文化,感悟国学经典》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适合学生年级的国学经典教材,如《论语》、《诗经》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5分钟):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国学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3. 集体阅读(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集体阅读选定的国学经典篇章,重点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探讨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 个人思考(10分钟):要求学生就所学的国学经典篇章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写的感悟或体会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交流。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

五、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其他国学经典,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程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态度。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国学经典》。

本课主要学习《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学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2. 能够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难点: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字经》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

然后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7. 布置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将课堂上学习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这一章节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写一篇关于“人之初,性本善。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弟子规》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三、教学难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2).谁来说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3).那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4).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5).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说)3、学习“兄弟睦,孝在中”(1).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2).读《兄弟折箭》的故事。

(3).从故事中你知道了母亲为什么吃不下饭呢?经过折箭这件事,后来这些兄弟有没有团结和睦呢?看着和睦相处的几个弟兄,这时如果你是母亲你心情怎样?会觉得这几个儿子怎样?(4).是呀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呀。

这就是——4、学习“财物轻,怨何生”(1).我们再看《兄弟折箭》这个故事,几个兄弟因为什么差点打起来呀?得到那只鹿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们不去争那只鹿还会打起来吗?(2).把财物看轻,不去争,不去抢,就不会打起来,就不会产生怨恨。

这就是——5、学习“言语忍,忿自泯”(1).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看《将相和好》。

国学教案(5篇)

国学教案(5篇)

国学教案(5篇)第一篇:国学教案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教学目标: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2句三字经。

教学过程一、复习已学语句1、两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二、新授感悟1.自读《三字经》中从“首孝弟,……千而万。

”2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2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2句三字经的含义。

〘解释〙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问:从这句话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

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解释〙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问:这一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请说一说。

)〖师〗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

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5、大家大概理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了吗?多读书吧,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巩固: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教学目标1.熟练诵读《三字经》原文。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3.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 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浩瀚星空带给人们的无穷想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前面的内容,《三字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坚持,并且劝大家要从小开始学,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具体要学哪些知识。

初中阶段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阶段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阶段国学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论语》选段,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

教学内容:1. 《论语》选段: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等。

2.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孝、悌等。

教学重点:1. 《论语》选段的内容理解。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1. 《论语》原著或选读本。

2. 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论语》的背景、作者、地位和影响。

2. 提问:你们对儒家思想有什么了解?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有什么关系?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选段,注意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论语》选段进行逐句讲解,分析句意,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 举例说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如仁爱、礼仪、诚信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生活,提高自身素质。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并背诵《论语》选段。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论语》选段,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四部分节选,每部分精选五篇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文言文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性文章的解读与诵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详细解读四家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涵。

4. 随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

5. 诵读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四家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 代表性文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3. 重点词汇及句子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四家学派的文章,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1)录音文件。

(2)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了解其他学派的思想。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四家学派的思想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语文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

语文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第4课《孟子》选读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主题:了解和诵读中国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敬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和熟悉中国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敬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本《国学经典》。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国学经典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他们对中国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二、讲解(30分钟)1.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对中国国学经典的概念进行讲解,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对每一本经典作品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突出其价值和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经典作品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从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三、朗读和诵读(40分钟)1.分发课本《国学经典》,指导学生根据指定章节进行朗读和诵读。

2.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诵读练习,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等技巧。

3.分组进行小组朗读和诵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诵读水平。

四、讨论(3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要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学习。

2.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五、总结和反思(15分钟)1.综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中国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内容。

2.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总结,思考自己对中国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精选章节的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尊重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经典语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论语》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内容。

2. 讲解经典语句(15分钟):详细解读《学而篇》和《为政篇》中的经典语句,分析其含义。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举例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运用。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经典诵读2. 内容:《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政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经典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字面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其内涵。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经典语句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修养。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1. 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能产生共鸣。

2. 情景应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经典语句的核心意义。

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弟子规》第一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乐于学习的态度,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弟子规》第一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含义。

难点:深刻领悟国学经典的精神实质,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纸质教案。

学具:笔记本、课本、《弟子规》注解、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孩子在父母教育下,逐渐领悟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分别讲解《弟子规》第一至第五章的内容,结合注解,让学生理解每一章节的意义。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的精神实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例题讲解: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国学经典的。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弟子规》的填空题、选择题,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弟子规》第一至第五章的目录;另一部分是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摘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国学经典的精神实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弟子规》第一至第五章的内容,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针对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参观文化古迹,深入了解国学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弟子规》,这是一部国学经典之作,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需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2.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四、情景导入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通过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且具有针对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b.孝道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更要体现在内心深处。
c.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
2.拓展延伸:
a.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论语》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儒家文化。
b.组织学生参加孝道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
1.标题:《论语·为政篇》
2.主要内容:
a.孔子论孝
b.孔子论仁、礼、义、智
3.重点、难点:经典名句、儒家文化基本思想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请结合《论语·为政篇》的内容,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2.答案要点:
a.孝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4.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5.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6.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7.对拓展延伸环节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将国学经典融入日常生活。

最新国学经典教案设计国学经典备课教案

最新国学经典教案设计国学经典备课教案

•引言•国学经典概述•备课教案设计目录•国学经典教学内容•国学经典教学方法•国学经典教学评价与反馈目的和背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适应教育改革需求教案设计范围经典文本选取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国学经典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包括经、史、子、集等各类文献。

定义与特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优雅的气质和卓越的谈吐。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应对当代挑战具有启示意义。

国学经典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学经典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潮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推进,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学经典的历史与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讲解、诵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内涵。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与反馈《论语》《大学》《中庸》030201《道德经》《庄子》《金刚经》《心经》《易经》古代占卜用书,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七则》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四书五经里的"四书"是指哪四书?有些同学回答出来了,有些同学没有回答出来。

其实,这四书五经中的"四书"说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

这四书五经的说法,是明朝时期八股科举里提出来的,那时候的科举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抽一句做题目写一篇作文。

我们今天先来讲讲"四经"中的第一部经书--《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编纂的一本书。

有人说《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如同《圣经》在西方的地位一样。

古时候还有人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这可能有些夸大,不过也证明了《论语》的非凡价值。

二、作者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山东曲阜)人,出身没落贵族。

他勤奋好学,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礼"(一些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尤为熟悉。

他在《为政》一章中说了一段很著名的话,是他努力一生希望达到的境界:三十而立(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明白事理,不会动摇),五十而知天命(有使命感),六十而耳顺(听得进不同意见,即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问成熟)。

他开创了儒家学派,他的思想以"仁"为中心。

他对"仁"作出了多种解释,主要内容就是"仁者爱人"(宅心仁厚的人会关爱别人)和"克己复礼"(人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行动符合礼。

)他最大的成就和贡献是在教育方面上。

他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教育思想。

他强调"有教无类",第一个公开招收任何出身的学生。

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诲人不倦,教学生对知识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学习必须结合思考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勤奋"学而时习之"。

三、串讲课文:四、补充:《论语》中有很多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论语》里,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巧言令色鲜有仁"(宅心仁厚,对人克制,对己宽容的一种品格。

)花言巧语的人一般是很少有仁德的。

"言语只是树叶,行动才是果实。

""忠不忠,看行动"。

我特别提醒一下班上的女同学,其实男生也是,交朋友的时候,那些嘴上讲得花好稻好的人,把海誓山盟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是最靠不住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

曾经有人对爱因斯坦说您是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

爱因斯坦就画了两个人。

可能别人是小圆,我是大圆。

我接触到的是更多的未知领域。

有些东西是天生的,但有些东西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

天生的东西,比如说外貌和智力之类。

从心理学讲,智力分为两种,一种叫流体智力,另一种叫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比较偏向于遗传,反映思维的敏捷性。

晶体智力则是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

流体智力在人的成长期达到高峰后随着年龄增大就会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人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什么东西我们后天能习得的呢?比如说:人生态度。

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是悲观的人生态度,或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后天。

我们学习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了思考,而仅仅是获得书本上的知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一本书,还不如没有这本书。

一本好书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些事理。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经典之作。

它没有像老庄那样的晦涩难懂,也不象孟子那样长篇大论,恺恺而谈,而是一本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书。

它也是教人向上的一本书。

整本书中都充满了"仁"字。

要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一个人学识再高,他如果没有爱心,不能够宽容别人,或者有些人想法很幼稚,拿硫酸泼熊之类的。

他们学识再高,我觉得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学习如何为人。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有一个乘公车,当时是下午两多点,开车的是一个女司机,车子遇到红灯的时候,她拿起了一个保鲜袋,里面是一个菜馒头。

有红灯的时候,她就咬一口。

还有一些老头,岁数一大把了。

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上了一道道皱纹。

他们每天就是拿着一个大袋子在垃圾筒里搜寻一拉罐之类的瓶子。

真的,还是有满多人活得很艰辛的。

前些天,有些明星搞了一个公益的活动,叫"母亲水窖"。

有曾宝仪、锺丽缇。

他们去陕西,甘肃这类地方实景拍摄下来的。

那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水,他们得到的水都是黑色的,在我们看来根本不能食用。

但他们就在喝那样的水。

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水,也不是常能喝到的。

2《治家格言》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多媒体朗诵引发兴趣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易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增广贤文》(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5《笠翁对韵》教案课型:新授教学目的:培养对国学的喜爱。

初步了解《笠翁对韵》的内涵及其朗朗上口的感觉。

学会背诵经典内容。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多媒体播放《笠翁对韵》,让学生谈感觉并交流。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教师解释含义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学生一起说文意并交流。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收集对联。

板书设计:《笠翁对韵》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