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分支学科。

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认知语言学试图探寻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相关实践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如何人类的认知系统利用符号系统来组织和理解语言,探究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思维和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语言认知过程。

其中,实验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语言任务对认知系统的影响。

另外,神经科学方法、计算模型和语料库分析等也被广泛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语言学的实践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心理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理解语言认知机制,我们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或者通过干预认知过程,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认知语言学还为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为理解人类语言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将继续推动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认知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解读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 认知文法的提倡者。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

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

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

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

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概论

认知语言学概论

认知语言学概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产出与语言接收如何被人类认知系统所理解和影响的学科。

它跨越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它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计算机科学。

认知语言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即认知过程和认知系统。

认知过程研究了语言理解的过程,认知系统研究了语言的条件性使用情况以及语言的传播系统。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认知计算机科学,这是指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科学来理解语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者将使用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技术来研究语言的长期存储、有效概念表达、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过程。

最近,认知语言学也开始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翻译等问题。

认知语言学还将心理学技术应用于语言的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意义和歧义,还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文化语言学,这是一种研究母语习得和外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探讨人们如何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认知语言学也研究语言性质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如何影响日常的语言交流。

它还提出了新的思路,用于研究语言的抽象性、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其他有关语言学的观点。

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语言如何在日常认知中运作,以及语言是如何影响社会行为的。

今天,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多学科交叉研究也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会对我们对人类语言机制了解更多带来重大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同时也可以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来设计更加有效率的自然语言处理(NLP)系统和机器翻译(MT)系统。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为促进机器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融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它将研究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以及人类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研究这一学科将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可以推动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知识的根本。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 力。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 倡者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Charles J. Fillmore
William Croft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 学的华人。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 知语言学的华人。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认知语法学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五、认知语言学优与缺 六、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脱胎自认知心理 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 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 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 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指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人类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提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能力,即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一种外部工具或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过程。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2.1语言的认知机制在语言的认知机制方面,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人怎么使用和处理语言的。

对于人类在口语和书写上的语言表现,认知语言学能够研究和解释语言的结构、句法、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2语言的语用功能在语言的语用功能方面,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语言实现社交交往、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等目的的。

通过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律。

2.3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的心理过程方面,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在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使用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

它探究的是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是一种更深入的研究。

3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的区别和传统语言学相比,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的使用和语言背后的思维机制。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而认知语言学则注重人怎样使用语言去产生意义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基础,而是思想产生的一种机制。

4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教育、翻译、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认识到语言的认知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教育工具,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语音识别能力,让人们更便捷地使用语言和进行人机交互。

5总结总体来说,认知语言学强调了语言和人的思维过程密切相关的认知机制,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语言行为、推理和意义生成的本质。

它将语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

认知语言学常见问题

认知语言学常见问题

认知语言学常见问题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2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2.1 语料库研究法
2.2 脑成像技术
2.3 实验研究法
2.4 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3.1 词汇加工
3.2 句法结构加工
3.3 语义加工
3.4 语音加工
四、认知语言学常见问题及解答
4.1 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有何不同?
4.2 认知语言学与神经科学有何关系?
4.3 认知语言学如何解释双关语?
4.4 认知语言学如何解释歧义现象?4.5 认知语言学如何解释词汇联想?4.6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育有何启示?
五、总结与展望
5.1 当前认知语言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2 未来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

认知功能语言学

认知功能语言学

认知功能语言学——Defin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简介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及本质 认知语言学的属性 主要代表人物及流派 认知方式——比较/范畴化一、认知语言学简介 上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研究兴起于美国西海岸,80年代开始活跃起来,继而扩展到西欧和全球,形成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又一场革命。

1989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成立,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90年起开始出版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s。

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目前正方兴未艾。

几年前成立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

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及本质语言观 认知语言学崇尚体验哲学,以建设性心智主义、互动论和联通论为心理学基础。

它批判语言天赋说,坚持从体验性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表达意义,语义必须置于语言研究的首位。

意义即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客观现实、身体体验、认知方式、知识框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认知方式和主观性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重视社会文化和百科知识对于语义解读的必要性。

语言本质而是代表着一种或一组研究取向 认知语言学并非专门的理论,。

该领域的学者对语言的本质有着共同的看法,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一致性。

(Taylor)认 第一,质疑乔姆斯基语言学提出的语言专用模块(language-specific module)说,为语言能力内嵌于一般的认知能力和过程之中,心智()中不存在独立的语言mind模块。

语形 第二,认为语言是一开放的系统,由一系列符号单位组成,符号单位分为()和语义phonological(semantic)两个极,相当于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因此,认知语言学是向索绪尔符号系统说的回归。

第三,与第二点相联系,认为由语素组成的词项和词组成的短语,以及现时语法分都析中常见的主语和动词、修饰和被修饰、主从等关系也是符号单位或符号结构,是有意义的词法和句法结构都是符号。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 隐喻的分类: (一)常规隐喻 1.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3.实体隐喻 (二)创新隐喻 1.文学隐喻2.科学隐喻
A、常规隐喻
•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 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 & Schmid),日常生 活充满了隐喻。
Eg8: Head of department,of state,of government,of page,of a flower,of a bed, of a tape recorder
1、文学隐喻
Eg12:如莎士比亚的As You Like It中的名句: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And all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范畴化
•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instantiate) 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 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 清晰边界 4 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6:时间意象图示
(3)、容器图式(front-back schema)
• 容器图式包括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 Eg8:(Lakoff 1990):如果x在容器A内,而容器A又在容器B 内,那么x也在B内。 凡是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 ,苏格拉底会死。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知识创造未来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习得、使用和理解的学科。

它探讨语言与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
言学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
通过语言来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想。

这门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语言习得、语言产生、语义理解、语音和语法结
构的认知过程等。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包括实验和观察。

通过实验研究,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
例如我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结构的。

观察研究则致
力于观察和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和策略。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知语义学,
它关注语义的认知过程和概念的表示。

另一种是认知语言
处理模型,它试图解释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语言习得、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语法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它对教育、
语言治疗、机器翻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计算机科
学和心理学等有着广泛的交叉研究。

1。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第一讲:认知语言学概述本讲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学科,探索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认知的过程。

通过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认知语言学试图理解语言产生、理解和运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第二讲:语言和认知本讲将探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将分析语言如何反映人类的思维机制,以及思维如何通过语言表达。

通过探索人类语言的特点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理解语言是如何帮助我们组织和交流思想的。

第三讲:语言的结构本讲将重点研究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

我们将探讨语音是如何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如何构成句子,以及语法和语义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含义。

第四讲:语言的使用本讲将关注语言的使用,包括语用学和交际行为。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用于实际交流中的,并研究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则和效果。

第五讲:语言的变化本讲将研究语言的变化和语言变体。

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

通过了解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六讲:语言的习得本讲将关注语言习得的过程。

我们将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以及成人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通过探索语言习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困难。

第七讲:语言的障碍本讲将探讨语言障碍的原因和特点。

我们将研究语言障碍的种类和症状,以及语言障碍对个体日常交流和学习的影响。

通过了解语言障碍,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有语言障碍的人群。

第八讲:语言与思维本讲将深入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讨语言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思维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

第九讲:语言的演化本讲将关注语言的演化和起源。

我们将研究语言在人类进化中的角色,以及语言起源的理论。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颇新分支,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维基百科)看不懂也没关系,反正不重要。

原型:不同的人对于颜色的认知是一样的吗认知语言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给实验对象展示一些色卡,然后请他们圈出:1.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X色的色卡(比如说红色)2.在X色的色卡中,指出最具代表性的色卡(比如最典型的红色)普通的色卡,实验用的色卡颜色会广一些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人对于最典型的颜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后来实验又扩展成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结果依然相同:不同语言的人对某一颜色的认知仍然有高度一致性。

这些高度一致的颜色称为焦点色。

对颜色认知有高度统一性,那么对于其他的事物呢?比如动物,物体呢?认知语言学家又做了一些实验:给实验对象展示一些名词以及该名词下的具体物体(大概数十种),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典型物体。

比如名词是鸟,然后给出知更鸟、麻雀、燕子等,判断哪种鸟最具有典型性。

结果显示,最典型的对象仍然高度一致。

所以认知语言学家将一个类别中最具有典型性的物体称为原型。

而包含了很多物体的类别,就是范畴。

范畴:样本与属性一个范畴内部包含了很多的样本(比如鸟这个范畴下包含了很多具体的鸟类),在实验中,有些样本被选为原型的比例很高,有些样本被选为原型的比例很低,就有好样本与差样本的区别。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样本的好坏差异呢?又一个实验:认知语言学家列出了“鸟”的各种属性,比如“会飞”、“会下蛋”、“有羽毛”等等,然后让实验对象对于不同的鸟(比如麻雀、燕子、企鹅)标注出它们具有的属性,最后发现,一个原型(好样本)所具有的属性是最多的,而一个差样本的属性数量是最低的,甚至具有很多其他范畴的属性。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意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理解,如 “路径图式”、“容器图式”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 意象和意义。
语篇的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模型 ,如“事件框架”、“信念-愿望模型”等,有助于学生 理解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05
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机交互
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更加 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
信息检索与推荐
探究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更加精准地检 索和推荐信息内容。
THANK YOU
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揭示语言的共 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语言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
语言与文化认同
探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认同,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 要角色。
认知语言学的技术应用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处 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01
研究语言与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
过程。
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02
探讨语言与意义、真理、知识等哲学问题的关系,深化对语言
本质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03
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
认知理解和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 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动态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 语义等方面的演变,这些演变是由 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所驱动的 。

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学(一)2024

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学(一)2024

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学(一)引言概述: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学科,它为外语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本文通过几个大点来探讨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育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包括其在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听力和口语训练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育学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描述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目标- 解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如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认知处理等- 探讨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神经科学等2. 认知语言学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词汇认知的过程和机制- 探讨词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如语义网络、联想记忆等- 讨论认知语言学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和启示3. 认知语言学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语法认知的概念和特点- 讨论认知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如意义导向教学、概念映射等- 总结认知语言学对语法教学的价值和意义4. 认知语言学在听力和口语训练中的应用- 分析听力和口语认知的过程和特点- 探讨认知语言学对听力解码和口语产出的影响- 讨论认知语言学在听力和口语训练中的策略和方法,如认知负荷理论、语篇分析等5. 认知语言学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写作认知的过程和特点- 探讨认知语言学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讨论认知语言学在写作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如思维导图、意义导向写作等总结: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学科,对外语教育学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语法、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

词汇教学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和运用能力;语法教学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法知识;听力和口语训练可以借鉴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负荷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教学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1
1.主要内容
• 什么是认知? • 什么是认知科学? •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2
1.1 什么是认知? • Cognition:认识、认知
• 从哲学意义上说,“认识”常用来指客 观事体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据《辞海》(1989, 1999)解释:认知就 是认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 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语 言和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15
共同点: • 都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 • 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 的头脑里 不同点: • 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 内容、得出的结论等存在一系列根本的 分歧(详见word文档)
16
1.3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 下建立起来的,同时两者之间亦有同步发 展、相辅相成的关系。认知科学既推动了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为后者的主要理论 基础,同时也汲取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 果,认知语言学成为认知科学的主要组成 部分之一。学者们一般将认知语言学视为 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研究和语言 学的边缘学科。
19
这一定义的另外两个关键词: • 认知方式(cognitive method) • 统一解释(unified explanation)
20
•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 的一些认识世界的策略,因此又叫做“认 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常见的认 知方式有: 互动体验 识解(诠释) 意象图式 象似原则 范畴化和概念化 认知模型 隐喻转喻 ……
21
• 统一解释是指要用这些基本原则来解释语 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语法、句 法、语篇等。以往的语言学理论在分析语 言不同层面时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如 用词法来分析词汇、用句法来分析句子, 用组合原则来分析语义、用会话含义、间 接言语行为分析话语等。而认知语言学则 尽量简化和统一分析方法,尝试寻找适合 分析语言所有层面的几种基本认知方式, 这是其他学派所不及之处。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在认知语言学中,拟象性包括的范围更 广,是一种更抽象意义上的相似。通常 语法上的拟象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 分拟象,就是语言结构的单位跟概念结 构单位一一对应,另一个是关系拟象, 就是语言结构单位间的关系跟概念结构 单位间的关系一一对应。
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比较实在的 词逐渐转化为意义虚灵的表示语法功能 的语法成分的过程或现象
4、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一个结构 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前结者的图式结构映衬到目标域 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5、隐喻映射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一 个隐喻一旦建立起来,为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会反过来 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真实生活之上,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实 现。
突显观
语言结构中的的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 信息的突显度决定的
注意观
用语言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 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而对事件过 程中的一些其他细节在语言中却得不到 体现
古典范畴理论
1、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用逻辑语言
来表达的话,一个特性只可能有两个值,/+/ 或/—/。 3、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一个范畴 一旦建立起来,就将世界分为两部分——属 于该范畴的部分和不属于该范畴的部分。 4、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凡是具备了 某范畴所有充分必要条件的个体即为该范畴 的成员,凡是不具备该范畴所有充分必要条 件的个体却不为该范畴的成员。
第八章认知语言学派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研 究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流 派,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的 一种研究方法,它既可动用认知科学的 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又可通过研究语 言现象发现语言中有关人类认知的规律 性的东西,进一步揭示认知和语言间的 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共性取向,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认知语言学分为认知语义和认知语语法两大领域。

这两个领域互相支持,相辅相成。

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语义的理据性,强调语言意义的体验性,以体验哲学为它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据性。

一、认知科学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爆发了一场认知革命,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综合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学术任务和目标是探究人脑的信息加工及处理机制,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

认知科学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处理符号和加工信息的系统。

(卢植,2006:2)认知(cogni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

《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认知就是认识,指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

认知科学是关于心智或智能跨学科的研究与探讨。

1.认知科学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对认知活动的原理、机制作出理论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动的本质。

2.认知科学要研究认知系统的构成。

一般认为,认知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范畴系统、抽象概念范畴系统、意象形象范畴系统和语言符号范畴系统。

认知能力是在这四个认知分系统的发育和协调中发展起来的。

这一假说意味着语言能力是人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3.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活动是人的大脑同外部世界以互动形式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人的认知不是对外部事物纯粹的、客观的、直接的反映;大脑有认知图式作为大脑同认识对象的中介面,认知的结果并不严格地同客观世界本体对应。

4.具体到作为言语理解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认为,语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积淀了人类的经验,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人的认知作为中介的,过程大体是:外部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一一语言符号。

5.认知科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以优化思维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倾向。

人的认知过程是这样来调节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价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徐盛桓,2004:119-120)以认知为取向的语言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在认知科学中,认知被定义为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过程、语言处理过程、推理过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输入、信息激活和调用、信息的贮存(长期记忆)以及信息的输出等过程;也包括神经平面上的神经激活的过程。

认知科学有三个分支: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神经生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经过程;认知工程学: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

心智语言赋予我们更大的假设空间,但假设论证难度很大;大脑语言提供我们生理载体的特征,但现代高科技不允许我们直接观察到语言认知结构及其操作;语言工程无法让我们看到自然语言的生理特征,也无法揭示语言的认知生理结构,但我们可以用它来验证复杂的假设,扩展应用领域。

研究语言主要是研究语言系统,研究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过程,表述机制和过程的概括性神经抽象,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在机制和操作方面的社会文化和思维的连通关系。

要完成如此的理论目标,认知取向是合理的选择。

(程琪龙,2004:458-459)认知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类自身思维的转变。

受这一科学大思潮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理论都带上了浓厚的认知色彩。

认知科学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启发意义在于,人类运用许多符号系统来实现沟通,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符号系统中,最完整、最复杂和最实用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系统。

认知科学的一个最主要客体就是解决语言符号的形式化处理问题,实现对于人类自然智能之模拟的人工智能必须以语言作为符号载体。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生成语法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曾经激发了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热情,认为只要把语言系统的句法结构和关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现在认知科学家却认识到如何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便开始进入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视野。

(卢植,2006:6-7)二、认知语言学的来源与其他理论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并非是某个语言学家提出的单个语言学理论,而是一系列经历了相对独立发展进程的理论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和认知语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框架语义等)两大部分。

(唐树华、田臻,2012:62)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2.从认知和/或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的主要学者,如Taylor、Taxxxxy、Geeraerts、Turner、Sweester等。

他们主张运用从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研究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

其中还包括研究语言共性和类型学,或从类型学和认知角度研究语义演变、语法化、象似性等现象的学者,如Hopper、HEine、Croft等,也包括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等。

3.关注认知研究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如Johnson、Rosch、Piaget、Fauconnier、Lamb、Kay等。

(王寅,2007:29)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认知语言学主要有四种理论方法:1.框架语义学框架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

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

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经验空间或认知结构,表达个人或言语社团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集中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式上。

框架语义学认为,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

语义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

2.认知语法认知语法认为,词汇与语法形成一个连续体,其描写只包括符号结构,并且所有语法成分都是某种概念输入的结果。

认知语法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

3.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

第二,心智在语义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

第三,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通常称为典型结构。

一个范畴涉及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范畴延伸的关系就是一个范畴中典型成员与边缘(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四,隐喻和转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当代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必然产物。

第五,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是隐喻的基础,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

4.构式语法构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构式语法中,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两方而起作用。

构式语法认为,语法是由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对应组成的,即语法构式。

构式语法的这种非模块特征实际上是把形式和意义看成是一个语法成分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法中彼此独立的成分。

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语用信息可能与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规约的联系,从而组成语法构式。

5.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

这个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以及人们用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建构的域。

这些域就是心理空间,它们不是语言自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的一部分。

心理空间虽不是语言表征的隐藏层次,但语言离开了心理空间是无法表征的。

心理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它们是根据语言表达式所提供的线索在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constructs)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的解释不仅仅要参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语境等,还牵涉自身的建构。

心理空间理论目前已发展成为概念整合理论。

它对语言研究(指称歧义、隐喻、预设、非真实条件句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学探索等都很有启发意义。

认知语言学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

Langacker(1987:2)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

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image)基础之上,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

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相反,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

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

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体,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

(文旭,2005:651)Lackoff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他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的承诺:其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其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

文旭(2005:651 653)认为,Langacker和Lackoff提出的原则只代表了两家之言,并未包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

因此他认为,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概念语义原则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发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更为具体地说,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这一原则表明,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百科语义原则词即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的入口。

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通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

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典型范畴原则范畴并不是由标准一属性模型定义的,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和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5.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