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闫素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半棵树》教案
《半棵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生平。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领会诗歌中半棵树的象征意蕴。
4、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述性语言入诗。
重难点:半棵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只剩下半棵的树,这棵树是否还活着?看到这样的树,你有何感受?(如果你没有任何感谢,只能说明你的心灵不够敏感)那我们就来看看有着敏感心灵的诗人看到半棵树有何感受。
二、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
远祖蒙古族。
童年生活在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西北高原。
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1943年入西北大学读俄文。
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
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那时,他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2、创作背景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
三、初步感知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说说诗人对半棵树有何情感?(赞美)带着赞美之情齐读诗歌。
2、由标题你联想到哪些问题?(1)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会成为半棵树?它遭受厄运后又怎样?(3)半棵树以后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难逃厄运?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在诗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合作探究1、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并具体分析诗歌。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一等奖课件) (2)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 么高
第六节是一个尾声,请注意“人们说”这三 个字,“人们”相对于“半棵树”而言,是 与其共时存在的“他者”(可能这“他者” 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他者”传布 的信息,传者制造的舆论,是另一种力量的 威协。能够抵御得住如此强大的恶的势力的 威压与逼迫吗? 二三句形象地表现了正与 邪、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的冲突,反衬出
象征意义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
命之艰难。
识其品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
“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 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如果 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 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 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半 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 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 着身”。
亲近作者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1941年开始 发表诗歌,1943年入西北大学读俄文。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 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那时,他成为当时很 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 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1955年后, 因“胡风案” 被牵连。后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 编《新文学史料》。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现为中国 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牛汉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 岸
第五节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 魅力。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现 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在这里,诗人是 在赞美半棵树的人格,它虽然外形残损,但 是内在精神是完整的。诗人对半棵树充满了 敬仰。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 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到 高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设计
“半棵树”和“雷电”的象征意义
• “半棵树”暗指冯雪峰。 • “雷电”是指冯雪峰接二连三遭遇的政治风暴。 • 可以说,《半棵树》这首诗是冯雪峰人生的写照。
• “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 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 诗的。
• 杨绛在五七干校养猪种菜。钱钟书屡次跳槽,先后做过保 管员、邮递员等,就想离杨绛近点可常来找她。每次来, 杨绛就偷偷拔个萝卜给他吃,生怕被人揭发。而钱钟书依 然卷不释手,偷偷看书。两人戏称那是“偷菜的浪漫岁月 ”。
•
从1969年9月末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我
在湖北咸宁干校一直从事最繁重的劳役,特别是两三
“半棵树”和“雷电”的象征意义
如果 “雷电”象征人生无可避 免的苦难和打击,那么“半棵树”更 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 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 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 斗传统。
“文革”结束后,“复出”的牛汉首先 发表的就是写于“文革”期间的作品。他曾 深情地说,他的诗“大都写在一个最没有诗 意的时期,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点”。但我 们相信,正是这些处于困难之中创作的文字, 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 面貌。
——牛汉
• 与牛汉同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诗人绿原,曾写 到“记得那时,他拉了一天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或 者扛了一天每袋一百多斤的稻谷,回来总要气咻咻地 告诉我,他今天又寻找了,或者发现了,或者捕捉了 一首什么样的诗”。
• 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
食指的诗
“白洋淀诗人群落”
北岛、张扬的“手抄本小说”......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9课 半棵树 课件
《地之子》 《地之子》是李广田早期诗中的代表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李广田是与 何其芳、卞之琳齐名的诗人。但因李广田的散文写得好,其影响掩盖了诗名。 他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 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 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地之子》的特色——乡 土气息,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念。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画廊集》 《银狐集》 《灌木集》 《西行记》 《回声》 ,诗集 《汉园集》(与卞之琳、何其芳合集)、 《春城集》 《李广田诗选》 《日边随笔》等。
一个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子——牛汉
牛汉,1923 年生,原名史成汉。因性格正直率真,故 被别人称为“倔强的诗人”“一个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 子”。“七月”派诗人之一,他的诗集《温泉》曾获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汉园三诗人”之一——李广田
李广田(1906-1968),现代散文家。字洗岑,笔名曦晨 等。山东邹平人。1929 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1930 年 前后开始发表作品。1936 年,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 集《汉园集》出版,以“汉园三诗人”著称。但他写得更多、 成就更高的还是散文。前期作品或回忆童年故乡生活,或描 写备受折磨、无路可走的人物,或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 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风朴实、自然、真挚,呈现出恬淡静 美的气氛。后期随着生活变迁和思想进步,视野较前开阔, 题材也更为多样,静美的气氛渐为战斗的锋芒所代替。
阶 段 一
阶 段 四 阶 段 二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阶 段 五
阶 段 三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 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一等奖课件)
民族冤魂
分
享
共 享
看视频,结合文章内容,谈 谈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 以致 用
用象征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讲究“情在意中, 意在言外”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要善于选择。 二、要善于想象。 三、要始终如一。 四、描绘要具体。
笔 尖生 情
牛刀小试:以你熟悉的事物为对象, 结合事物的特点,运用象征的手法, 写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
研
本
读
探究一 按照诗歌题材分类,这首诗属于什 么题材的诗?核心意象是什么?最 常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探究三
在这半棵树上,诗人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雷电寄寓了怎 样的情感?
探究二
这首诗中的半棵树的形象是怎样 的?有什么象征意义?雷电是诗 歌另外一个重要意象,有什么象 征意义?
探究四
这首诗除了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诗歌还使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
曾国藩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诵读涵咏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他
珍惜生命
世间很美丽 我们要珍惜生命 一天又一天 让晨曦挽住你 让霞光留住我 只要拥有生命 一年又一年 为了至爱我们的人 也为了我们自己
.课 作 业
1、阅读牛汉诗集《温泉》 2、赏析曾卓《悬崖边上的树》和牛汉 的《半棵树》比较异同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
-10-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半棵树》
《边界望乡》
-11-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浅析《边界望乡》
在开篇的如实描写之后,那卓异不凡的动态意象就如花之开:“望远镜 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 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 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不仅如此,更加匪夷所思的意象扑面而来,“当距离 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种 化美为媚的变形动态意象,大大拉近了诗人与故国青山之间的空间距离,把 乡愁表现得刻骨铭心,令读者一见难忘。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 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 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人、物 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而这时,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 尽赤,血脉贲张”,鹧鸪居然以火发音,啼声竟然冒烟,而诗人竟然被烧得眼红 血沸,这是听觉通于视觉与触觉的奇妙通感。如果说有的名山有奇异的“飞 来石”“飞来钟”,那么,诗人也有奇异的“飞来思”与“飞来想”。
《半棵树》这首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请简要举例 分析。
提示:这 首 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 (1)第 一 节中“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 了 一 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2)第 三 节中“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做了 形 象 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形容词状语,以及“劈”这 个 冲 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3)第 四 节中“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着,“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 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 “满”字 ,透露出多么乐观、 昂 扬 的精神。 (4)第 五 节中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 礼 赞 的感情提升到一个高潮。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张瑞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半棵树》教案设计隆尧一中张瑞学习方向:1、理解全诗的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2、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3、学习象征手法的特点,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半棵树》一、知人论世: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
远祖系蒙古族。
牛汉童年生活在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西北高原。
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
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
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他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
1955年,在“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
复出后,他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其中有《华南虎》、《半棵树》等。
二、课文导读:《半棵树》是1972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
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这两句塑造了“半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着身”。
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任倩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半颗树》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述式语言入诗。
3、领会诗歌真挚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半棵树、雷电的象征意义;2、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品味描述式的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往往都会有这种相同的经验,由太阳想到春天,想到驱逐黑暗与死亡;由松、竹、梅岁寒三友想到不畏严寒、凛然而立的气节与精神。
我们读到这类作品时,就会从这些意象体会出内在的意义,或者说它的象征意义。
如鸽子象征和平,杨柳象征离别相思,金字塔象征埃及文明,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精神。
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积累,便不难解读。
牛汉的《半棵树》,就继承了以树象征人的公共象征传统。
当然,我们还要把它放入写作的具体语境里去理解。
1950年以来,不断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正常生活。
但是,无论在多么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都有一批具有独立人格的民族脊梁支撑起我们民族的未来。
他们虽生存于恶劣的环境,但是仍然作为“树”的形象,屹立于中华大地。
接下让我们在一起走进牛汉的《半棵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体会诗歌情感;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范读。
3、请学生结合原文进行讨论,初次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将学生发言做一小结)读完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全诗以半棵树作为核心意象,给读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残缺感与冲击力,相比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整棵树,这半棵树到底蕴含了什么不可知的秘密,到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知识链接:首先,我们还得从牛汉写这首诗的背景谈起。
(1)、作者介绍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曾用笔名谷风。
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
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半棵树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语
我们被半棵树的顽强和斗志所感动,被 雷电的暴虐所震撼,但我们更应做那棵傲然 挺立的半棵树的膜拜者,以一种绝然的姿态 面对生命中的种种,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 迎着春天长出嫩绿的枝桠,于人生中精彩的 活出自己的韵味。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取材,仿照《半棵树》
也写一首诗,下节课我们来分享大家的 作品。
谢谢大家
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半棵树
牛汉
真的 , 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 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 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汉
半 半 棵 棵 树 牛
树 汉
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诗歌中半棵树的象征意蕴。 2、体会诗歌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描述性语 言入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感悟诗歌语言。 2、通过合作探究明确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诗的鉴赏学会如何面对逆境,面对人生的风雨。
2、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 意象是——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 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 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 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吴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半颗树》教案牛汉教学目标:1、深入文本探究,感知残缺美。
2、感悟“奇迹”精神。
教学重难点:1、感悟“奇迹”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文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联系实际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趣味导入教师利用自己原创诗歌《生而为树》与大量千奇百怪的树木图片对学生进行诵读引导,让学生感悟“奇迹”的力量,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半棵树》的世界。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图片和诗文的欣赏,感知“奇迹”的力量趣味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利用图文并茂加上原创诗歌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是保障学生课堂效率的良好开端。
自主学习教师陪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半棵树》,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管理班级纪律,维持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半棵树》,修正字音和初步感知本诗大概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达到学生先学,老师后教的有效课堂。
反复诵读第一遍让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本文,纠正字音。
第二遍教师自己有感情的诵读本诗,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第三遍请两到三位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注意聆听,并作出有效评价。
第一遍齐读,全体学生结合自主学习部分,准确把握字音进行齐读。
第二遍认真聆听老师诵读,体会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理解。
第三遍独自诵读课文,并投入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通过诵读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三美”,并从中抓住诗人的情感。
|知识小讲教师针对本诗“知人论世”部分进行讲解,补充学生的知识点盲区。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随堂笔记,并结合刚刚初步阅读本诗的结论对本诗进行深入思考。
既要遵循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一些知识盲区进行清扫。
使学生对本文有一定的了解。
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解决本次环节,并对学生的问题适当点拨。
学生在本次合作探究环节中,积极与本小组成员合作,至少发现一个问题并解决一个问题。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34张)
2.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 的枝叶
[点拨] 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 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 着,“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 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
3.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点拨] 在这里,半棵树的象征意味就更加明显了,它象 征着不屈的生命,象征着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与战斗的传统,这 个意象很有些“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味道。
课前热身
一、字音识记
咯.(kǎ)血 齐楂楂.(chá) 勒llēèi勒勒令紧
贲.(bēn)张 劈.(pī)掉 禁jjìīnn禁弱止不禁风
脉mmàòi脉血脉脉
泥nníì泥拘土泥
二、字形
洲落马洲 州广州
蛰惊蛰 蜇海蜇
侧侧身 测测量
挺挺立 铤铤而走险
三、词语 (1)释词 贲张:扩张、膨胀。 齐楂楂:形容整齐划一。 (2)辨词 凋残:凋落残败。如: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如:冬天来临,万木凋零。 荒凉:人烟少,冷清。如: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野地。 凄凉:寂寞冷落。如:春节她一个人过,感觉有些凄凉。
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话题拓展 母爱、呕心沥血、点滴汇聚大爱
金章玉句 《半棵树》 1.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点拨] “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 引领读者去捕捉本诗的言内之意。如果说第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 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 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作为一个“类人”的“半棵树” 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它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 ——“避开”“侧着身”。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件—《半棵树》ppt课件
每个人都有三重性格:他所显露出来的;他所具有但却未显 露出来的;他认为自己所具有的。——阿方索·卡尔
性格是人们建立在自己体内的独立王国。——亨利·W·比 彻
性格不过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而已。——德怀特·L·穆迪
性格是人在黑暗中的本质。——马克·吐温
(2)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
“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 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 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 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 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 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 “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 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 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 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 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 么呢?
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 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 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 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 “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
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它更象征着 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 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性格就像一棵树,声誉只是树的阴影;人们常将树荫当作树, 然而真正源自在的依然是树本身。——亚伯拉罕·林肯
性格并不只是反映在一个人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而且还 反映在他未能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诺曼·道格拉斯
高中语文半棵树边界望乡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加点字 咯.血 莽.莽
齐楂.楂 楂 山楂.
读音 kǎ mǎnɡ chā zhā
加点字 鹧.鸪. 贲.张
勒.马 勒 勒.掯
读音 zhè gū bēn lè lēi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写汉字 词语 zhuànɡ 倒 tónɡ 孔 一 zhuànɡ diāo 谢 鹰 diā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举例说明《边界望乡》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 提示:(1)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开始 生汗”,“伸手可及”故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由看 到故乡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 显其悲。 (2)联想。作者由杜鹃花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 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韵味无穷。 (3)想象。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看到乡景(“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 言”),伸手触及故土,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作者 浓浓的乡思。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出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半棵树 边界望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棵树》教学设计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
闫素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诗歌中“半颗树”的象征意蕴。
2、品味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感悟诗歌语言
2、通过合作探究明确诗歌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鉴赏本诗,学会如何面对逆境,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
2017年6月14日,我在蟠龙湖畔看到一棵合欢树:她枝干残损,躯体斑驳,蚂蚁作巢,蜘蛛结网,但仍然一树苍翠,撑起一树粉嫩的小伞。
我惊诧于生命力的顽强,我震撼于她的壮美。
我在我的QQ日记中写道:是风侵雨蚀,还是斧凿刀砍?伤痕累累的身躯却毅然挺立起一树直指苍穹的青翠!每棵大树的生命里都隐藏着自然的奥秘,生存的倔强与坚韧。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诗人牛汉写的《半棵树》。
那半棵倔强地挺立着的树!|
|二、解读标题“半棵树”
探究一:题目“半棵树”的作用?(题材、形象、读者等角
度思考问题)明确: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半棵”形象地写出树的残缺,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倾情诵读品意象
探究二:结合全诗,分析“半棵树”的特点。
(学生自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反复诵读中把握“半棵树”的特点。
)|
三、知人论世解象征
探究三:|“半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半棵树”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探究四:“雷电”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
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
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可以推断,雷电象征着社会政治运动,象征苦难,象征挫折,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练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
潘岳由“西风胡杨”想到了岳飞,想起了袁崇焕、谭嗣同,想起无数中
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
由“半棵树”,你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哪些人?请说明理由。
【明确】岳飞带领他的“岳家军”威慑强敌,却惨遭诬陷。
他“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虽被弃置不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却一心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咀嚼涵咏赏语言
探究五:你最喜欢哪个字、词或句子,请说明理由并有感情地朗诵。
【明确】
齐楂楂,这个叠音词与“劈”字组合,突出表现了外在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盯,运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到那种居心叵测的狠毒,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
“还是”句式复沓,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之情提升到一个高潮。
“直直”“青青”叠音词的使用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姿态和饱满的自信。
五、总结拓展重提升
【练习】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面对一棵树,请你停下匆匆的脚步:驻足、聆听,用你的心,读一棵树……读她们春天润泽的枝丫,读她们夏日茂盛的绿荫, |读她们秋光中华丽的谢幕,读她们冬日洗尽
铅华的朴素。
读懂她晴雨风霜中的高歌或低吟,读懂她四季中的声母和韵母……
请同学们运用象征手法,读一棵树,写一首关于树的小诗。
学生作品展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