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动点问题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终稿)
专题10 动点类综合题目探究(解析版)
专题10 动点类综合题目探究题型一:二次函数中三角形面积最值存及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例1. (2019·巴中)如图,抛物线25y ax bx =++(a ≠0)经过x 轴上的点A (1,0)和点B 及y 轴上的点C ,经过B 、C 两点的直线为y x n =+.(1)求抛物线解析式;(2)动点P 从点A 出发,在线段AB 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B 运动,同时动点E 从点B 出发,在线段BC 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 运动. 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求t 为何值时,△PBE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3)过点A 作AM ⊥BC 于点M ,过抛物线上一动点N (不与B 、C 重合)作直线AM 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Q ,若点A 、M 、N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N 的横坐标.【分析】(1)由OB =OC ,得B 点坐标为(5,0),将A (1,0)及B (5,0)代入25y ax bx =++,可求得a 、b ;(2)过点E 作EH 垂直x 轴于H ,用时间t 表示出线段BP 、EH 的长,利用S △PBE =12BP EH ⋅求得面积最大值及t 值;(3)由AM ∥NQ 可知,平行四边形有两种情况,AMQN 和AMNQ ,即A 点对点有可能是N 或Q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对点横坐标和及纵坐标和相等求解.【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由题意知:C (0,5),由直线y =x +n 过点B 、C ,得:OB =OC =5,∴B (5,0),将A (1,0)、B (5,0)代入25y ax bx =++,得: 5025550a b a b ++=⎧⎨++=⎩,解得:16a b =-⎧⎨=⎩,即抛物线解析式为:265y x x =-++.(2)过点E 作EH ⊥x 轴于H ,由OC =OB 知,∠OBC =45°,∴EH =2BE ,由题意知:AP =t ,BP =4-t ,BE =2t ,EH ,0≤t ≤2,∴()1422BEH S EH BP t =⋅=-△)222t =--+∴当t =2时,△BEH 的面积取最大值,最大值为(3)由(2)知:AM =2AB =∴M (3,-2),设N (m ,-m 2+6m -5),Q (x ,x -5)当平行四边形为AMNQ 时,得:2136525m xm m x +=+⎧⎨-+-=-+-⎩,解得:x 或x ;当平行四边形为AMQN 时,得:2136525x m m m x +=+⎧⎨-+--=-⎩, 解得:x =1(舍去)或x =4;综上所述,N 点的横坐标为52+、52或4. 题型二:一次函数与圆结合及特殊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例2.(2019·湖州)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1分别交x 轴和y 轴于点A (-3,0),B (3,0).(1)如图1,已知圆P 经过点O ,且与直线l 1相切于点B ,求圆P 的直径长;(2)如图2,已知直线l 2:y =3x -3分别交x 轴和y 轴于点C 和点D ,点Q 是直线l 2上的一个动点,以Q为圆心,为半径画圆.①当点Q 与点C 重合时,求证:直线l 1与圆Q 相切;②设圆Q 与直线l 1相交于M 、N 两点,连接QM 、QN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 ,使得△Q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1)连接BP 、OP ,可得:△OB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求得圆P 的半径OP ;(2)①过C 作CE ⊥l 1于E ,求出CE 的长,利用切线定义证明;②设直线l 1与l 2相交于点F ,根据Q 的位置分两种情况讨论:Q 在线段BF 上或Q 在线段BF 的延长线上.【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连接BP 、OP ,由题意知:OB =OA =3,∴∠BAO =∠ABO =45°,又∵AB 与圆P 相切于B ,∴∠PBA =90°,∴∠OBP =45°,又BP =OP ,∴∠POB =45°,∠BPO =90°,即△OB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P= 22=,故圆P的直径为(2)①过C 作CE ⊥l 1于E ,如下图所示,=4,∴CE =2AC =,∵点Q 与点C 重合时,圆Q 的半径为l 1∴直线l 1与圆Q 相切.②设直线l 1与l 2相交于点F ,当Q 在线段DF 上时,如下图所示,=45°,得:MQ ∥x 轴,NQ ∥y 轴,设Q (t ,3t -3),则M (3t -6,3 t -3),N (t ,t +3),由MQ=得:t -(3t -6)=解得:t =3,3 t -3=6-∴点Q 的坐标为:(3,6-);当点Q 在线段DF 延长线时,如下图所示,t +3),由MQ =得:3t -3-(t +3)=11解得:t ,3 t -∴点Q 的坐标为:(,);综上所述,当△Q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点Q 的坐标为:(3,6-)或(,). 题型三:二次函数中线段最值问题及特殊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例3.(2019·南充)如图,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交于点A (-1,0),点B (-3,0),且OB =O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 在抛物线上,且∠POB =∠ACB ,求点P 的坐标;(3)抛物线上两点M ,N ,点M 的横坐标为m ,点N 的横坐标为m +4.点D 是抛物线上M ,N 之间的动点,过点D 作y 轴的平行线交MN 于点E .∠求DE 的最大值.∠点D 关于点E 的对称点为F . 当m 为何值时,四边形MDNF 为矩形?【分析】(1)由题意得C (0,-3),将A 、B 、C 点坐标代入c bx ax y ++=2求得a 、b 、c 值;(2)根据P点所处位置不同分类讨论,借助三角函数或相似三角形性质求解;(3)①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MN 的解析式,进而根据D 、E 的位置关系求得DE 的值为两点纵坐标的差;②利用矩形的性质,得: 2224MN DF DE ==代入求解.【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OB =OC ,B (-3,0),∴C (0,-3)可得:09303a b c a b c c -+=⎧⎪-+=⎨⎪=-⎩解得:3,4,1-=-=-=c b a .即抛物线解析式为:342---=x x y .(2)过点A 作AG ⊥BC 于点G ,如下图所示,由题意知:∠BAG =∠ABG =45°,∴BG =AG =AB ·sin 45°=2BC =232=OB ,∴CG =BC -BG =22,∴tan ∠ACG =12AGCG =设P (34,2---t t t ),过点P 作PQ ⊥x 轴于Q ,tan ∠POQ =tan ∠ACG =21.∠当P 在x 轴上方时,20,430t t t <--->则PQ =243,t t OQ t ---=-,tan ∠POQ =2431,2PQ t t OQ t ---==-即06722=++t t 解得23,221-=-=t t , ∴1233(2,1),(,)24P P --∠当点P 在第三象限时,24312t y t ++=-,即06922=++t t ,解得:34t t ==,∴34(P P∠当点P 在第四象限时,∠POB >90°,而∠ACB <90°,故点P 不在第四象限;综上所述,点P 坐标为(2,1)-,33(,)24-,,(.(3)∠∵22(,43),(4,(4)4(4)3)M m m m N m m m ---+-+-+-即)3512,4(2---+m m m N ,设直线MN 解析式为n kx y +=,可得:2243(4)1235km n m m k m n m m ⎧+=---⎪⎨++=---⎪⎩解得:22843k m n m m =--⎧⎨=+-⎩故MN 解析式为:2(8)(43)y m x m m =--++-设)34,(2---t t t D ,2(,(28)(43))E t m t m m --++-∴DE =2(43)t t ----2[(28)(43)]m t m m --++-[]2222(2)(4)(2)4t m t m m t m =-++-+=--++,即当2+=m t 时,DE 最大值为4.∠当DE 最大时,点2(2,819)E m m m +---为线段MN 的中点.∵点E 为DF 的中点,∴当DE 最大时,四边形MDNF 为平行四边形.如果□MDNF 为矩形,则2224,MN DF DE ==故2224(832)44m ++=⨯, 化简得,23(4)4m +=,解得:4m =-.当42m =-+或42--时,四边形MDNF 为矩形 题型四:二次函数中给定动线段平方和最值存在性问题例4.(2019·安徽)一次函数y =kx +4与二次函数y =ax 2+c 的图像的一个交点坐标为(1,2),另一个交点是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1)求k ,a ,c 的值;(2)过点A (0,m )(0<m <4)且垂直于y 轴的直线与二次函数y =ax 2+c 的图像相交于B ,C 两点,点O 为坐标原点,记W =OA 2+BC 2,求W 关于m 的函数解析式,并求W 的最小值.【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由题意得,k +4=-2,解得k =-2,二次函数顶点为(0,4),∴c =4,把(1,2)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得:a +c =2,解得a =-2(2)由(1)得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2x 2+4,令y =m ,得2x 2+m -4=0即x=±,设B ,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m )(x 2,m ),则12x x +∴W =OA 2+BC 2=2224-m m 4=m -2m+8=m-172+⨯+() ∴当m =1时,W 取得最小值7.题型五:二次函数中给定动线段平方和最值存在性问题例5.(2019·金华)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4,边OA 、OC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把正方形OABC 的内部及边上,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称为好点. 点P 为抛物线()22y x m m =--++的顶点.(1)当m =0时,求该抛物线下方(包括边界)的好点个数;(2)当m =3时,求该抛物线上好点坐标;(3)若点P 在正方形OABC 内部,该抛物线下方(包括边界)恰好存在8个好点,求m 的取值范围.【分析】(1)(2)分别作出图形,可求得好点的个数及坐标;(3)根据抛物线顶点坐标,作出图形,分析m 的取值范围.【答案】见答案.【解析】解:(1)当m =0时,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画出如下函数图象,∵当x =0时,y =2; 当x =1时,y =1,∴抛物线经过点(0,2)和(1,1).22y x =-+∴好点有:(0,0),(0,1),(0,2),(1,0)和(1,1),共5个.(2)当m =3时,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画出函数图象,∵当x =1时,y =1; 当x =2时,y =4; 当x =4时,y =4.∴该抛物线上存在好点,坐标分别是(1,1),(2,4)和(4,4).(3)∵抛物线顶点P 的坐标为(m ,m +2),故点P 在直线y=x +2上.由于点P 在正方形内部,则0<m <2.由图知:点E (2,1), F (2,2).∴当顶点P 在正方形OABC 内,且好点恰好存在8个时,抛物线与线段EF 有交点(点F 除外). 当抛物线经过点E (2,1)时,,解得:,(舍去).当抛物线经过点F (2,2)时, ,解得:m 3=1,m 4=4(舍去).时,顶点P 在正方形OABC 内,恰好存在8个好点.2(3)5y x =--+2(2)2=1m m --++1=m 2m 2(2)2=2m m --++1m <题型六:二次函数中双动点及图形存在性问题例6.(2019·连云港)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L 1:y =x 2+bx +c 过点C (0,﹣3),与抛物线L 2:y =﹣12x 2﹣32x +2的一个交点为A ,且点A 的横坐标为2,点P 、Q 分别是抛物线L 1、L 2上的动点. (1)求抛物线L 1对应的函数表达式;(2)若以点A 、C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恰为平行四边形,求出点P 的坐标;(3)设点R 为抛物线L 1上另一个动点,且CA 平分∠PCR .若OQ ∥PR ,求出点Q 的坐标.【分析】(1)先求出A 点的坐标,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2)设点P 的坐标为(x ,x 2﹣2x ﹣3),分三种情况讨论:平行四边形为ACPQ 、ACQP 或APCQ ,列出方程求解;(3)当点P 在y 轴左侧时,抛物线L 1不存在点R 使得CA 平分∠PCR ,当点P 在y 轴右侧时,设点P 在CA 的上方,点R 在CA 的下方,过点P 、R 分别作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S 、T ,过点P 作PH ⊥TR 于点H ,设点P 坐标为(x 1,y 1),点R 坐标为(x 2,y 2),证明△PSC ∽△RTC ,由相似比得到x 1+x 2=4,进而得tan ∠PRH 的值,过点Q 作QK ⊥x 轴于点K ,由tan ∠QOK =tan ∠PRH 求解.【答案】见解析.【解答】解:(1)将x =2代入y =﹣12x 2﹣12x +2,得y =﹣3,故点A 的坐标为(2,﹣3), 将A (2,﹣3),C (0,﹣3)代入y =x 2+bx +c ,得4233b c c ++=-⎧⎨=-⎩, 解得:23b c =-⎧⎨=-⎩, ∴抛物线L 1:y =x 2﹣2x ﹣3;(2)设点P 的坐标为(x ,x 2﹣2x ﹣3),Q (n , ﹣12n 2﹣32n +2), 当四边形ACPQ 为平行四边形时,可得:222133233222x nx x n n +=⎧⎪⎨-+--=---+⎪⎩,解得:x =0(舍去)或x =-1,即P 点坐标为(-1,0).当四边形ACQP 为平行四边形时,可得:222133232322n xn n x x +=⎧⎪⎨---+=-+--⎪⎩,解得:x =3(舍去)或x =-43,即点P 的坐标为(3,0)或(﹣43,139);当四边形AQCP 为平行四边形时,可得:2220133323222n xx x n n +=+⎧⎪⎨--=+----+⎪⎩,解得:x =0(舍去)或x =-3,即点P 的坐标为(-3,12);综上所述,点P 的坐标为:(-1,0)或(3,0)或(﹣43,139)或(-3,12).(3)当点P 在y 轴左侧时,抛物线L 1不存在点R 使得CA 平分∠PCR , 当点P 在y 轴右侧时,不妨设点P 在CA 的上方,点R 在CA 的下方, 过点P 、R 分别作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S 、T ,过点P 作PH ⊥TR 于点H ,则有∠PSC =∠RTC =90°,由CA 平分∠PCR ,得∠PCA =∠RCA ,则∠PCS =∠RCT ,∴△PSC ∽△RTC , ∴PSRTCS CT =,设点P 坐标为(x 1,21123x x --),点R 坐标为(x 2,22223x x --),∴()()22221112323233x x x x x x --------=即x 1+x 2=4,在Rt △PRH 中,tan ∠PRH =()2211221212232322x x x x x xx x -----=+-=-过点Q 作QK ⊥x 轴于点K ,设点Q 坐标为(m ,﹣12m 2﹣32m +2),若OQ ∥PR ,则∠QOK =∠PRH ,tan ∠QOK =tan ∠PRH =2,∴2m =﹣12m 2﹣32m +2,解得,m,所以点Q坐标为(72-,﹣772-,﹣.。
中考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在中考数学中,动点问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型。
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学生结合图形的运动和变化,利用函数、方程等知识解决。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建立模型:首先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对于动点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2.转化问题: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变化,因此需要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比如,可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来描述点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3.寻找规律:动点问题中往往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点的运动轨迹是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
因此,需要认真观察、分析,找到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4.分类讨论: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有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情况,比如点的位置、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因此,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逐一解决不同情况下的数学问题。
5.综合分析: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比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等。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6.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解决动点问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比如函数的性质、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等。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训练。
7.注意细节: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注意细节,比如点的坐标、单位等。
如果这些细节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解题错误。
总之,解决动点问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通过转化问题、寻找规律、分类讨论、综合分析等方法来解决。
同时,也需要注意细节处理。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一、动点与三角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三角形边上运动求线段长度或周长题目:在等腰三角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求公式的长度。
解析: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
因为公式,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所以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则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2. 动点运动过程中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公式,求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已知公式,则公式,公式。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公式,对于公式,底为公式,高为公式。
所以公式。
二、动点与四边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四边形边上运动判断四边形形状题目:在矩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四边形公式是什么四边形?解析: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因为四边形公式是矩形,所以公式,公式。
则公式,公式。
在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因为公式),公式,公式(此时公式运动到公式点),公式。
因为公式且公式,所以四边形公式是梯形。
2. 动点运动过程中四边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平行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求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
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则公式,公式。
所以公式。
因为公式,则公式。
公式。
所以公式。
三、动点与函数图象相关题型1. 根据动点运动情况确定函数图象题目:如图,在边长为公式的正方形公式中,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的路径运动,到点公式停止。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及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及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的动点问题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其中的解题技巧也非常重要。
因此,本文将对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归类及解题技巧进行介绍,以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此类问题。
一、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归类
1、一元一次动点问题:即求出给定点之间的距离,或求出给定点的坐标,或求出给
定点斜率等问题。
2、一元二次动点问题:即求出两个给定点之间的距离,或求出两个给定点的切线方程,或求出两个给定点的中点等问题。
3、多元一次动点问题:即求出多个给定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或求出多个给定点的重
心坐标,或求出多个给定点的平均值等问题。
二、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1、分解法:首先要分解出给定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子问题,从而更容
易解决。
2、组合法:将多个给定点组合在一起,归纳出新的特征,从而更容易解决问题。
3、等价法:将某个问题转换成其他等价的问题,以求出更容易解决的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的归类及解题技巧的介绍。
学习者可以根据上述知识,通过分解法、组合法和等价法等方法,更好地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从而更快更准确
地解决此类问题。
中考动点问题经典题型归类总结附答案
专题十动点型问题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例1 (2013•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1.(2013•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C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一)点动问题.例2 (2013•河北)如图,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EF=FB=5,D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y=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思路分析:分三段考虑,①点P在AD上运动,②点P在DC上运动,③点P在BC上运动,分别求出y与t 的函数表达式,继而可得出函数图象. 解:在Rt △ADE 中,AD=2213AE DE +=,在Rt △CFB 中,BC=2213BF CF +=,①点P 在AD 上运动:对应训练2.(2013•北京)如图,点P 是以O 为圆心,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 的长为x ,△APO 的面积为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2.A(二)线动问题例3 (2013•荆门)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 ,AD ∥BC ,若动直线l 垂直于BC ,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BP 为x ,则S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解: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故选A.对应训练3.(2013•永州)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垂直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点B开始沿着线段BD匀速平移到D.设直线l被矩形所截线段EF的长度为y,运动时间为t,则y关于t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A.B.C.D.3.A(三)面动问题例4 (2013•牡丹江)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正方形后的面积为s,那么s与t的大致图象应为()A.B.C.D.解: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分三个阶段;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S=2×2-Vt×1=4-Vt,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S=2×2-1×1=3,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S=Vt×1,分析选项可得,A符合;故选A.对应训练4.(2013•衡阳)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A.B.C.D.4.A究:当t为何值时,△QMN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的值.(4)△QMN 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形有两种,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解:(1)∵C (7,4),AB ∥CD ,∴D (0,4).∵sin ∠DAB=22, ∴∠DAB=45°,∴OA=OD=4,∴A (-4,0).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kx+b ,则有4-40b k b =⎧⎨+=⎩, 解得:k=1,b=4,∴y=x+4.∴点A 坐标为(-4,0),直线l 的解析式为:y=x+4.(2)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①当0<t≤1时,如答图1所示:过点C 作CF ⊥x 轴于点F ,则CF=4,BF=3,由勾股定理得BC=5.过点Q 作QE ⊥x 轴于点E ,则BE=BQ•cos ∠CBF=5t•35=3t . ∴PE=PB -BE=(14-2t )-3t=14-5t ,S=12PM•PE=12×2t×(14-5t )=-5t 2+14t ; ②当1<t≤2时,如答图2所示:过点C、Q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E,则CQ=5t-5,PE=AF-AP-EF=11-2t-(5t-5)=16-7t,S=12PM•PE=12×2t×(16-7t)=-7t2+16t;③当点M与点Q相遇时,DM+CQ=CD=7,即(2t-4)+(5t-5)=7,解得t=167.当2<t<167时,如答图3所示:MQ=CD-DM-CQ=7-(2t-4)-(5t-5)=16-7t,S=12PM•MQ=12×4×(16-7t)=-14t+32.(3)①当0<t≤1时,S=-5t2+14t=-5(t-75)2+495,∵a=-5<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t=75,∴当0<t≤1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t=1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9;②当1<t≤2时,S=-7t2+16t=-7(t-87)2+647,∵a=-7<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t=87,∴当t=87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647;③当2<t<167时,S=-14t+32∵k=-14<0,∴S随t的增大而减小.又∵当t=2时,S=4;当t=167时,S=0,∴0<S<4.综上所述,当t=87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647.(4)△QMN为等腰三角形,有两种情形:①如答图4所示,点M在线段CD上,MQ=CD-DM-CQ=7-(2t-4)-(5t-5)=16-7t,MN=DM=2t-4,由MN=MQ,得16-7t=2t-4,解得t=209;②如答图5所示,当点M运动到C点,同时当Q刚好运动至终点D,此时△QMN为等腰三角形,t=125.故当t=209或t=125时,△QMN为等腰三角形.对应训练5.(2013•长春)如图①,在▱ABCD中,AB=13,BC=50,BC边上的高为12.点P从点B出发,沿B-A-D-A 运动,沿B-A运动时的速度为每秒13个单位长度,沿A-D-A运动时的速度为每秒8个单位长度.点Q从点B出发沿BC方向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长度.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C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连结PQ.(1)当点P沿A-D-A运动时,求AP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连结AQ,在点P沿B-A-D运动过程中,当点P与点B、点A不重合时,记△A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过点Q作QR∥AB,交AD于点R,连结BR,如图②.在点P沿B-A-D运动过程中,当线段PQ 扫过的图形(阴影部分)被线段BR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时t的值.(4)设点C、D关于直线PQ的对称点分别为C′、D′,直接写出C′D′∥BC时t的值.5.解:(1)当点P沿A-D运动时,AP=8(t-1)=8t-8.当0<t<1时,如图①.作过点Q作QE⊥AB于点E.S△ABQ=12AB•QE=12BQ×12,4当0<t≤1时,如图③.∵S △BPM =S △BQM ,∴PM=QM .∵AB ∥QR ,∴∠PBM=∠QRM ,∠BPM=∠MQR ,在△BPM 和△RQM 中PBM QRMBPM MQR PM QM∠=∠⎧⎪∠=∠⎨⎪=⎩,∴△BPM ≌△RQM .∴BP=RQ ,∵RQ=AB ,∴BP=AB∴13t=13,解得:t=1当1<t≤83时,如图④.∵BR 平分阴影部分面积,∴P 与点R 重合.34∵S△ABR=S△QBR,∴S△ABR<S四边形BQPR.∴BR不能把四边形ABQP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综上所述,当t=1或83时,线段PQ扫过的图形(阴影部分)被线段BR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4)如图⑥,当P在A-D之间或D-A之间时,C′D′在BC上方且C′D′∥BC时,∴∠C′OQ=∠OQC.∵△C′OQ≌△COQ,∴∠C′OQ=∠COQ,∴∠CQO=∠COQ,∴QC=OC,∴50-5t=50-8(t-1)+13,或50-5t=8(t-1)-50+13,解得:t=7或t=95 13.当P在A-D之间或D-A之间,C′D′在BC下方且C′D′∥BC时,如图⑦.同理由菱形的性质可以得出:OD=PD,∴50-5t+13=8(t-1)-50,解得:t=121 13.∴当t=7,t=9513,t=12113时,点C、D关于直线PQ的对称点分别为C′、D′,且C′D′∥BC.中考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2013•新疆)如图,Rt△ABC中,∠ACB=90°,∠ABC=60°,BC=2cm,D为BC的中点,若动点E 以1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E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0≤t<6),连接DE,当△BDE是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A.2B.2.5或3.5C.3.5或4.5D.2或3.5或4.51.D2.(2013•安徽)图1所示矩形ABCD中,BC=x,CD=y,y与x满足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AEF的斜边EF过C点,M为EF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当x=3时,EC<EMB.当y=9时,EC>EMC.当x增大时,EC•CF的值增大D.当y增大时,BE•DF的值不变2.D3.(2013•盘锦)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一边BC与直角边分别是2和4的Rt△GEF的一边GF重合.正方形AB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GE向右匀速运动,当点A和点E重合时正方形停止运动.设正方形的运动时间为t秒,正方形ABCD与Rt△GEF重叠部分面积为s,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为()A.B.C.D.3.B4.(2013•龙岩)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0,2),B(0,6),动点C在直线y=x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是()A.2B.3C.4D.54.B5.(2013•武汉)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516、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8,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保持AD=CE.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①△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四边形CDFE不可能为正方形,③DE长度的最小值为4;④四边形CDFE的面积保持不变;⑤△CDE面积的最大值为8.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③B、①④⑤(3)若⊙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6.解:(1)∵A(8,0),B(0,6),8.(2013•宜昌)半径为2cm的与⊙O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O与l相切于点F,DC在l上.(1)过点B作的一条切线BE,E为切点.①填空:如图1,当点A在⊙O上时,∠EBA的度数是;②如图2,当E,A,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线段OA的长;(2)以正方形ABCD的边AD与OF重合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向左移动正方形(图3),至边BC与OF 重合时结束移动,M,N分别是边BC,AD与⊙O的公共点,求扇形MON的面积的范围.7.解:(1)①∵半径为2cm的与⊙O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当点A在⊙O如图,过O 点作OK ⊥MN 于K ,∴∠MON=2∠NOK ,MN=2NK ,在Rt △ONK 中,sin ∠NOK=2NK NK ON =, ∴∠NOK 随NK 的增大而增大,∴∠MON 随MN 的增大而增大,∴当MN 最大时∠MON 最大,当MN 最小时∠MON 最小,①当N ,M ,A 分别与D ,B ,O 重合时,MN 最大,MN=BD ,∠MON=∠BOD=90°,S 扇形MON 最大=π(cm 2),②当MN=DC=2时,MN 最小,∴ON=MN=OM ,∴∠NOM=60°,S 扇形MON 最小=23π(cm 2), ∴23π≤S 扇形MON ≤π. 故答案为:30°.9.(2013•重庆)已知: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12,BC=6,AD ⊥BD .以AD 为斜边在平8.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6.在Rt△ADE中,AD=6,∠EAD=30°,∴AE=AD•cos30°=33,DE=AD•sin30°=3,∴△AED的周长为:6+33+3=9+33.(2)在△AED向右平移的过程中:(I)当0≤t≤1.5时,如答图1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D0NK.∵DD0=2t,∴ND0=DD0•sin30°=t,NK=ND0•tan30°=3t,∴S=S△D0NK=12ND0•NK=12t•3t=32t2;(II)当1.5<t≤4.5时,如答图2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四边形D0E0KN.∵AA0=2t,∴A0B=AB-AA0=12-2t,∴A0N=12A0B=6-t,NK=A0N•tan30°=33(6-t).∴S=S四边形D0E0KN=S△ADE-S△A0NK=12×3×33-12×(6-t)×33(6-t)=-36t2+23t-332;(III)当4.5<t≤6时,如答图3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五边形D0IJKN.∵AA 0=2t,∴A0B=AB-AA0=12-2t=D0C,∴A0N=12A0B=6-t,D0N=6-(6-t)=t,BN=A0B•cos30°=3(6-t);易知CI=BJ=A0B=D0C=12-2t,∴BI=BC-CI=2t-6,S=S梯形BND0I-S△BKJ=12[t+(2t-6)]• 3(6-t)-12•(12-2t)•33(12-2t)=-1336t2+203t-423.综上所述,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2223(0 1.5)2333-23-(1.5 4.5)62133-203-423(4.56)6t tS t t tt t t⎧≤≤⎪⎪⎪⎪=+<≤⎨⎪⎪+<≤⎪⎪⎩.(3)存在α,使△BPQ为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经探究,得△BPQ∽△B1QC,故当△BPQ为等腰三角形时,△B1QC也为等腰三角形.(I)当QB=QP时(如答图4),则QB1=QC,∴∠B1CQ=∠B1=30°,即∠BCB1=30°,∴α=30°;(II)当BQ=BP时,则B1Q=B1C,若点Q在线段B1E1的延长线上时(如答图5),∵∠B1=30°,∴∠B1CQ=∠B1QC=75°,即∠BCB1=75°,∴α=75°.10.(2013•吉林)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cm,BC=8cm.点D、E、F分别是边AB、(2)在点P 从点F 运动到点D 的过程中,某一时刻,点P 落在MQ 上,求此时BQ 的长度;(3)当点P 在线段FD 上运动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1.解:(1)当点P 运动到点F 时,∵F 为AC 的中点,AC=6cm ,∴AF=FC=3cm ,∵P 和Q 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 ,∴BQ=AF=3cm ,∴CQ=8cm -3cm=5cm ,故答案为:5.(2)设在点P 从点F 运动到点D 的过程中,点P 落在MQ 上,如图1,则t+t -3=8,t=112, BQ 的长度为112×1=112(cm );(3)∵D 、E 、F 分别是AB 、BC 、AC 的中点,∴DE=12AC=12×6=3, DF=12BC=12×8=4, ∵MQ ⊥BC ,∴∠BQM=∠C=90°,∵∠QBM=∠CBA ,∴△MBQ ∽△ABC ,∴BQ MQ BC AC=, ∴86x MQ =,MQ=34x,分为三种情况:①当3≤x<4时,重叠部分图形为平行四边形,如图2,y=PN•PD=34x(7-x)即y=-34x2+214x;②当4≤x<112时,重叠部分为矩形,如图3,y=3[(8-X)-(X-3))]即y=-6x+33;③当112≤x≤7时,重叠部分图形为矩形,如图4,y=3[(x-3)-(8-x)]即y=6x-33.213.解:(1)如图,2如图2,由(1)知:抛物线的对称轴l为x=4,因为A、B两点关于l对称,连接CB交l于点P,则AP=BP,所以AP+CP=BC的值最小∵B(6,0),C(0,2)(3)如图3,连接ME ,∵CE 是⊙M 的切线∴ME ⊥CE ,∠CEM=90°由题意,得OC=ME=2,∠ODC=∠MDE ∵在△COD 与△MED 中COA DEMODC MD EOC ME∠=∠⎧⎪∠=∠⎨⎪=⎩,∴△COD ≌△MED (AAS ),∴OD=DE ,DC=DM设OD=x 则CD=DM=OM -OD=4-x 则RT △COD 中,OD 2+OC 2=CD 2, ∴x 2+22=(4-x )2∴x=32,∴D (32,0)设直线CE 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CE 过C (0,2),D (32,0)两点,则3022k b b ⎧+=⎪⎨⎪=⎩,解得:432k b ⎧=-⎪⎨⎪=⎩。
动点问题所有题型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所有题型解题技巧摘要:1.动点问题概述2.动点问题分类与解题思路a.直线动点问题b.圆动点问题c.曲线动点问题3.解题技巧总结4.动点问题应用实例解析5.动点问题练习与解答正文:动点问题是指在数学中,涉及点到点之间运动的问题。
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动点问题。
一、动点问题概述动点问题涉及几何、函数、方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一般来说,动点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题目中存在一个或多个点在运动。
2.运动过程中,点与直线、曲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3.求解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二、动点问题分类与解题思路1.直线动点问题直线动点问题主要涉及点到直线的距离、角度等关系。
解题思路如下:(1)找出关键信息,如直线的方程、点的坐标等。
(2)根据题目条件,建立点到直线的距离或角度的方程。
(3)求解方程,得到点的坐标或位置。
2.圆动点问题圆动点问题主要涉及点到圆心、圆上的点等关系。
解题思路如下:(1)找出关键信息,如圆的方程、点的坐标等。
(2)根据题目条件,建立点到圆心距离、圆上的角度等方程。
(3)求解方程,得到点的坐标或位置。
3.曲线动点问题曲线动点问题涉及点到曲线的关系。
解题思路如下:(1)找出关键信息,如曲线的方程、点的坐标等。
(2)根据题目条件,建立点到曲线的关系方程。
(3)求解方程,得到点的坐标或位置。
三、解题技巧总结1.熟练掌握几何知识,如直线、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圆的距离公式。
2.灵活运用函数、方程的知识,建立动点问题的关系方程。
3.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方程,如代数法、几何法等。
四、动点问题应用实例解析以下为一个动点问题的实例: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2x+3y-1=0,点P在直线l上,且满足PA=PB,其中A、B为圆O的两点,圆O的方程为x^2+y^2=4。
求点P的坐标。
解:根据题意,先求出点A、B的坐标,然后根据PA=PB建立方程,最后求解得到点P的坐标。
中考压轴题十大类型之动点问题
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一讲中考压轴题十大种类之动点问题一、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要点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经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浸透空间见解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察看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样地址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研究题的基本思路 ,这也是动向几何数学问题中最中心的数学本质。
二、精讲精练1.(2011 吉林)如图,梯形 ABCD 中, AD∥BC,∠ BAD=90°, CE⊥ AD 于点E,AD=8cm,BC=4cm,AB=5cm.从初始时辰开始,动点 P,Q 分别从点 A,B 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 1cm/s,动点 P 沿 A-B-C-E 方向运动,到点 E 停止;动点 Q 沿 B-C-E- D 方向运动,到点 D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x s,△ PAQ 2的面积为 y cm ,(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 的三角形)解答以下问题:(1)当x=2s 时, y=_____ cm2;当x =9 s 时, y=_______ cm2.2(2)当5 ≤x ≤14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动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求出y4S 梯形ABCD时x 的值.15(4)直接写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使 PQ 与四边形 ABCE 的对角线平行的所..有 x 的值.2.(2007 河北)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 AD∥BC,AB=DC=50,AD=75,BC=135.点 P 从点 B 出发沿折线段 BA-AD-DC 以每秒 5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C 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线段 CB 方向以每秒 3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向上作射线 QK⊥BC,交折线段 CD-DA-AB 于点 E.点 P、Q 同时开始运动,当点 P 与点 C 重合时停止运动,点 Q 也随之停止.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是 t 秒( t>0).(1)当点 P 抵达终点 C 时,求 t 的值,并指出此时BQ 的长;(2)当点 P 运动到 AD 上时, t 为何值能使 PQ∥DC ?(3)设射线 QK 扫过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S,分别求出点 E 运动到 CD、DA 上时, S 与 t 的关系式;(4)△PQE 可否成为直角三角形?若能,写出 t 的取值范围;若不能够,请说明原因.A DK A DP EBQ CBC备用图3.(2008 河北)如图,在Rt△ABC中,∠ C=90°, AB=50,AC=30,D,E,F 分别是 AC,AB,BC 的中点.点 P 从点D出发沿折线 DE-EF-FC-CD 以每秒7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 B 出发沿BA方向以每秒 4 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 Q 作射线 QK AB ,交折线BC-CA于点 G .点 P,Q 同时出发,当点 P 绕行一周回到点D时停止运动,点Q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秒( t 0 ).(1)D,F两点间的距离是;(2)射线QK可否把四边形CDEF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求出t 的值.若不能够,说明原因;(3)当点 P 运动到折线EF FC 上,且点P又恰巧落在射线 QK 上时,求t的值;(4)连接PG,当PG∥AB时,请直接写出 t 的值...C K CD F D FP GA EQB A E B备用图4(.2011 山西太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OABC 是平行四边形.直线 l 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为( 8,0),点B的坐标为( 11,4),动点P在线段 OA 上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点 A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A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沿A→ B→C 的方向向点 C 运动,过点 P 作 PM 垂直于 x 轴,与折线 O- C- B 订交于点 M.当 P、 Q 两点中有一点抵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 t 0 ) ,△ MPQ 的面积为 S.(1)点 C 的坐标为 ________,直线l的剖析式为 __________.(2)试求点 Q 与点 M 相遇前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3)试求题 ( 2) 中当 t 为何值时, S 的值最大,并求出S 的最大值.(4)随着 P、Q 两点的运动,当点 M 在线段 CB 上运动时,设 PM 的延长线与直线 l 订交于点N.试试究:当t为何值时,△QMN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 t 的值.ylC BM Qyl C QBMOP AxylC M Q BO P A x5.( 2011四川重庆)如图,矩形ABCD 中,AB=6,BC=2 3,点 O 是 AB 的中点,点 P 在 AB 的延长线上,且 BP= 3.一动点 E 从 O 点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 匀速运动,抵达A 点后,立刻以原速度沿AO 返回;另一动点F 从P 点出发,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PA 匀速运动,点E、F 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 E、F 的运动过程中,以 EF 为边作等边△EFG,使△EFG 和矩形 ABCD 在射线 PA 的同侧,设运动的时间为 t 秒(t≥0).(1)当等边△EFG 的边 FG 恰巧经过点 C 时,求运动时间 t 的值;(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 EFG 和矩形 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请直接写出 S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的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设 EG 与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的交点为 H,可否存在这样的 t,使△AOH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原因.D C D CEO B F P A E O B F P备用图 1D CAE O BF P备用图 2三、测试提高1. (2011 山东烟台)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 梯形 ABCD 的底边 AB 在 x 轴上, 底边 CD 的端点 D 在 y 轴上.直线 CB 的表达式为 y4 x16,点 A 、D3 3的坐标分别为(- 4,0),(0,4).动点 P 自 A 点出发,在 AB 上匀速运动.动点 Q 自点 B 出发,在折线 BCD 上匀速运动,速度均为每秒 1 个单位.当其中一个动点抵达终点时, 它们同时停止运动. 设点 P 运动 t (秒)时,△OPQ 的面积为 S (不能够组成△ OPQ 的动点除外). (1)求出点 B 、C 的坐标; (2)求 S 随 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3)当 t 为何值时 S 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备用图。
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引言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题型,也是考察学生几何直观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介绍初中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动点问题的定义和特点动点问题是指在平面几何中,给出一个或多个动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要求求解或推断另一个或多个动点的位置、性质或状态的问题。
通常,动点问题会涉及到时间的概念,需要通过建立方程或几何关系进行求解。
动点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 动点通常以字母表示,如点A、点B等; - 动点的位置可以是已知或未知的; - 动点之间的运动规律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角度变化等; - 动点问题可以是求解某个时刻动点的位置,也可以是求解满足某个条件时动点的位置;解题步骤1. 读题和理解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理解题意,确保对问题内容的理解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要求求解的未知量。
2. 绘制图形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动点和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我们需要绘制几何图形,并标注已知和未知量。
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解题思路。
3. 建立方程或几何关系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我们需要建立方程或几何关系来描述动点的运动规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使用几何关系、三角函数、代数等知识进行运算。
4. 求解未知量在建立了方程或几何关系后,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未知量。
具体求解方法可以是代入法、化简方程、运用几何定理等。
5. 检查和解释结果在得到最后的计算结果后,我们应该进行检查,确保结果满足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
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对结果进行解释和理解。
解题技巧与例题分析技巧1:利用速度和时间建立关系式当问题涉及动点的速度和时间时,我们可以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建立方程。
例如,问题中给出了两个动点A、B,它们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向某一方向运动,我们可以通过建立速度和时间的比例关系来解题。
例题: A、B两车同时从城市X出发,A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率向东行驶,B 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率向西行驶。
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引言动点问题指的是涉及到物体在运动中的位置和速度等相关问题的数学题目。
解决动点问题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技巧和公式,以确定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和速度,并解答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1. 基本概念在深入研究解题技巧之前,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点。
•位移: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量。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 解题步骤要解决动点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分析题目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需要求解的内容,理解所给条件和所求条件的关系。
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能够解决的问题。
步骤二:建立坐标系根据问题的描述,在纸上建立坐标系,确定物体的起点和方向。
步骤三:写出已知条件将已知条件写下来,包括起点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使用合适的变量表示各个已知量。
步骤四:确定所求条件明确问题中需要求解的物体的位置、速度或其他相关量,用合适的变量表示。
步骤五:列出方程通过分析问题,将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利用基本概念中的公式,建立数学模型。
步骤六:求解方程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使用代数法、几何法或其他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方程。
步骤七:验证和解释结果将得出的解析解和计算结果代入原问题,验证求解的正确性。
解释结果的物理意义,回答问题。
3. 解题技巧解决动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技巧:折线法对于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通过折线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速度。
在图纸上绘制物体的折线图,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确定每个时间点的位置。
求导法对于变速运动的物体,可以运用微积分中的导数概念来求解。
根据已知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出位移或找到相应的函数关系,然后对函数求导,得到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
矢量分解法对于斜抛运动或其他有多个方向的运动问题,可以将运动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独立运动。
通过矢量分解,分别解决两个方向上的问题,然后将结果合并得到最终答案。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例1: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
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二、 特殊四边形边上动点例2: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边长为6厘米,60B ∠=°.从初始时刻开始,点P 、Q 同时从A 点出发,点P 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A C B →→的方向运动,点Q 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A B C D →→→的方向运动,当点Q 运动到D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 、Q 运动的时间为x 秒时,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平方厘米(这里规定:点和线段是面积为BO 的三角形),解答下列问题: (1)点P 、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 秒;(2)点P 、Q 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过程中,当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x 的值是 秒;(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提示:第(3)问按点Q 到拐点时间B 、C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 提醒----- 高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的比 。
七年级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及例题
七年级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及例题数学动点问题是指涉及到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物体的起始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并根据给定条件进行计算。
解题技巧如下:1.确定起始位置:问题中通常会给出物体的初始位置,它可以是一个坐标点、一个地点或一个数值。
根据这个起始位置,你可以得到物体的初始状态,是静止还是运动。
2.确定移动方向和速度:问题中通常会给出物体的移动方向和速度。
移动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速度可以用数值表示。
确定物体的移动方向和速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们决定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确定时间:问题中通常会给出物体移动的时间。
根据给定时间,你可以计算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如果问题中没有给出时间,你可以根据已知信息推测出时间,或者假设一个时间进行计算。
4.计算位移:根据物体的起始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给定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根据问题的要求,你可能需要计算出位移的具体数值,或者判断位移的方向。
5.计算最终位置:根据物体的起始位置和位移,你可以计算出物体在给定时间后的最终位置。
最终位置可以是一个坐标点、一个地点或一个数值。
下面是一个例题:例题:小明从家里出发,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往学校走去,如果学校距离他家10公里,请问他需要走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学校?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小明的起始位置是家里,物体的移动方向是往学校走,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
我们需要计算的是小明走到学校需要的时间。
解答:设小明走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t小时。
根据速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等式:速度=路程/时间其中,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路程是10公里,时间是t小时。
将这些已知信息代入等式中,我们可以得到:5 = 10/t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小明走到学校需要的时间:t = 10/5 = 2所以,小明需要走2小时才能到达学校。
总结:解决数学动点问题的关键是确定物体的起始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并根据给定条件进行计算。
(完整word版)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数轴上动点问题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练习: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 点对应的数。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一、 动点选择题(中考选择最后一道) 1排除法:(1)首先看趋势,排除明显不可能的(2)看图像上面的特殊点,算出特殊点的横纵坐标,排除错误的选项(3)求解析式:如果选项出现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别需要确定开口方向,有时候可以不用完全算出解析式,确定了开口方向就可以确定正确选项(4)如果解析式不好求,可以取分段函数的每一段的中点,如果这一段的端点坐标是,x y x y ,,1122)()( 确定纵坐标比+y y 212大还是小 中考再现1.(2017•天水)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4cm ,∠B=30°,点P 从点B 出发,以cm/s 的速度沿BC 方向运动到点C 停止,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BA ﹣AC 方向运动到点C 停止,若△BPQ 的面积为y (cm 2),运动时间为x (s ),则下列最能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分析】第一步看趋势,四个选项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均符合 第二步,看特殊点,四个选项特殊点一样,不能排除,第三步,取区间中点,选项中出现了两个区间,<<x 04和<<x 48,区间中点x =2和x =6,x =2时,长段线垂,线垂的作过,===<BQ BP Q BP y 2223,1343则易得答案为D .2.(2017•铁岭)如图,在射线AB 上顺次取两点C ,D ,使AC=CD=1,以CD 为边作矩形CDEF ,DE=2,将射线AB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记为α(其中0°<α<45°),旋转后记作射线AB′,射线AB′分别交矩形CDEF 的边CF ,DE 于点G ,H .若CG=x ,EH=y ,则下列函数图象中,能反映y 与x 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分析】第一步看趋势,均符合第二步,看特殊点,A,B选项是过(2,0),C,D选项是过(1,0),当x=1时,由矩形知CF∥DE,∴△ACG∽△ADH,∴,∵AC=CD=1,∴AD=2,当x=1时,即GC=1,求出DH=2,EH=y=0,排除A,B,由0°<α<45°不含等号,所以不能取到(1,0),因此是D选项3.(2017•葫芦岛)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点P和点Q分别从点B和点C出发,沿射线BC向右运动,且速度相同,过点Q作QH⊥BD,垂足为H,连接PH,设点P运动的距离为x(0<x≤2),△BPH的面积为S,则能反映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为()A.B.C.D.【分析】第一步看趋势,A,B,C都是增大,只有D是先增大后减小,随着P,Q向右运动面积一直增大,所以排除D 选项第二步,看特殊点,A,B,C 三个选项特殊点一样,不能排除,第三步,取区间中点,选项中出现了一个区间,<<x 02,区间中点x =1,x =1时,,长段,线垂,线垂的作过,====<S CQ BQ BH H BP 14823 1.5,33333则易得答案为A .二、 动点解答题几何图形动点问题(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此类问题动点是有运动速度和运动路径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动点运动的阶段(如果是在折线上面运动,每一个线段是一个阶段)为了方便理解,每一个阶段都任意画出动点的一个可能位置(动点解答题的解题关键是化动为静,这个“为静”指的是在每一个阶段里任意选一个位置,用t 把相关线段表示出来,这样运动的点在这个阶段内就是“静止”的了),画出对应的图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进而将每一个阶段涉及到的线段表示出来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例如:涉及到面积问题,用21底⨯高表示出面积,根据题目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 中考再现1.(2015江苏省)如图所示,在中,,,,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若、同时出发:(1)几秒钟后,可使?(2)几秒钟后,可使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1. 【分析】(1)第一步:确定分段,本题两个动点都只在一条线段移动,因此不用分段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 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设运动时间为t秒,P点从A出发,沿着AC运动,运动路程是AP= t,Q点从C出发,沿着CB运动,运动路程是CQ=2t ,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即 AC-AP=CQ,即解得,,则秒钟后,.(2)第二问因为前两步已经在第一问解决,直接进入第三步的面积为:,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一,,解得,,,答:秒或秒钟后,可使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2. (2015湖北省)如图,在矩形中,,E 是AD 的中点.动点从A 点出发,沿路线以秒的速度运动,运动的时间为秒.将以EP 为折痕折叠,点A 的对应点记为. 当点在边AB 上,且点在边BC 上时,求运动时间;【分析】第一步:确定分段,本题只有一个动点P ,P 在线段AB 运动,不用分段 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运动时间为t 秒,P 点从A 出发,沿着AB 运动,运动路程是AP= t ,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当点在边AB 上,且点在边BC 上时,根据折叠不变性,为因又,,。
动点题解法
动点题解法
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三种:以静制动、以动制动和动静互化。
以静制动主要是以已知的静止条件来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在解决等边三角形问题、将军饮马问题等题型时非常有效。
例如,在等边三角形问题中,可以通过寻找与固定值相关的三角形边长来解决。
在将军饮马问题中,可以通过连接两点得到最短线段来解决。
以动制动的解题思路主要是借助函数图像描述动点变化轨迹,深入研究运动函数,建立图形变量函数关系,通过分析函数关系解决动点问题。
动静互化的解题思路主要是抓住图形运动变化中隐含静的瞬间,将问题特殊化,将动点在某些特殊位置形成的特殊关系明确展示,寻求问题中动静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方法在解决数轴上动点问题、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等题型时非常有效。
以上是解决动点问题的一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动点型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专题十动点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例1(2013•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思路分析: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对应训练1.(2013•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 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S 关于⊙O 的半径 r (r >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 是( )A .B .C .D . 1.C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 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 位置。
部编数学七年级上册专题10线段中的动点问题与数学思想专题讲练(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10 线段中的动点问题与数学思想 专题讲练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数轴动点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压轴题,而四种数学思想则一直贯穿我们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站在中考的角度看数学思想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线段的动点问题。
本本专题主要介绍线段相关的动点问题(与中点、和差倍分结合的动点问题;存在性(探究性)问题;阅读理解(新定义)等)和四种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
1、知识储备考点1. 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考点2. 线段和差倍分关系中的动点问题考点3. 线段上动点问题中的存在性(探究性)问题考点4. 阅读理解型(新定义)问题考点5. 分类讨论思想考点6. 数形结合思想考点7. 整体思想考点8. 方程思想2、经典基础题3、优选提升题1.在与线段长度有关的问题中,常常会涉及线段较多且关系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题中的数据无法直接利用,常设x 列方程;2.线段等量代换模型:若FG EH =,则HG FG HG EH ±=±,即FHEG =3.定和型中点模型:若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则AB MN 21 线段的动点问题解题步骤:1.设入未知量t 表示动点运动的距离;2.利用和差(倍分)关系表示所需的线段;3.根据题设条件建立方程求解;4.观察运动位置可能的情况去计算其他结果。
考点1. 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变式1.(2022·贵州铜仁·七年级期末)如图1,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线段AC =10厘米,BC =6厘米,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求线段MN 的长度.(2)根据第(1)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 =a ,BC =b ,其他条件不变,求MN 的长度.(3)动点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B 向右运动,终点为B ,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AB 向左运动,终点为A ,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当C 、P 、Q 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以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时,直接写出时间t .变式1.(2022·广东·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一点,且14AB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0)t >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答案】(1)-6,84t -;(2)点P 运动7秒时追上点Q ;(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分析】(1)根据点A 表示的数和AB 的长度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4214t t =+,求解即可;(3)分类讨论即可: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根据中点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1)解:∵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且14AB =,∴点B 表示的数为6-,点P 表示的数为84t -,故答案为:-6,84t -;(2)设点P 、Q 同时出发,点P 运动时间t 秒追上Q ,依题意得,4214t t =+,解得7t =,∴点P 运动7秒时追上点Q ;(3)线段MN 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都等于7;理由如下: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N MP NP =+1122AP BP =+1()2AP BP =+12AB =1142=´7=,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MN MP NP=-1122AP BP=-1()2AP BP=-12AB=7=,∴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掌握中点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考点2. 线段和差倍分关系中的动点问题例1.(2022·江苏镇江·七年级期末)如图,线段28AB=厘米,点D和点C在线段AB上,且:5:2AC BC=,:1:4DC AB=.点P从点A出发以4厘米/秒的速度沿射线AD向点C运动,点P到达点C 所在位置后立即按照原路原速返回,到达点D所在位置后停止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着射线BC的方向运动,点Q到达点D所在的位置后停止运动.点P和点Q同时出发,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线段AD的长度;(2)当点C恰好为PQ的中点时,求t的值;(3)当7PQ=厘米时,求t的值.变式1.(2022·天津和平·七年级期末)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AB=12cm,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2OB.(1)则OA= cm,OB= cm;(2)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C不与点A、B重合),且满足AC=CO+CB,求CO的长;(3)若动点P从点A出发,动点Q从点B同时出发,都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2cm/s.点Q的速度为1cm/s,设运动时间为t(s)(其中t≥0).①若把直线l看作以O为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的一条数轴,则t(s)后,P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 ;此时,Q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求当t为何值时,2OP﹣OQ=4(cm).变式2.(2022·四川成都·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AB=20,BC=13AC,点D,E在射线AB上,点D在点E的左侧.(1)DE在线段AB上,当E为BC中点时,求CE的长;(2)在(1)的条件下,点F在线段AB上,CF=3,求EF的长;(3)若AB=2DE,线段DE在射线AB上移动,且满足关系式4BE=3(AD+CE),求CDAC的值.考点3. 线段上动点问题中的存在性(探究性)问题例1.(2022·广西桂林·七年级期末)如图,在直线AB 上,线段24AB =,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直线AB 上运动.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若点P 在线段AB 上的运动,当10PM =时,PN = ;(2)若点P 在射线AB 上的运动,当2PM PN =时,求点P 的运动时间t 的值;(3)当点P 在线段AB 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线段AB 、PM 、P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点的运动和线段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几何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1.(2022·湖北青山区·七年级期中)已知线段AB=m,CD=n,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A在B的左侧,C在D的左侧),且m,n满足|m-12|+(n-4)2=0.(1)m= ,n= ;(2)点D与点B重合时,线段CD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①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若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D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②P是直线AB上A点左侧一点,线段CD运动的同时,点F从点P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向右运动,点E 是线段BC的中点,若点F与点C相遇1秒后与点E相遇.试探索整个运动过程中,FC-5D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答案】(1)m=12,n= 4;(2)① MN=8,②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FC-5 DE的值为定值,且定值为0.【分析】(1)由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即可求出m、n的值;(2)①由题意,则MN=CM+CD+DN,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②设PA=a,则PC=8+a,PE=10+a,然后列出方程,求出a=2,然后分情况进行分析,求出每一种的值,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m-12|+(n-4)2=0,∴m-12=0,n-4=0,∴m=12,n=4;故答案为:12;4.(2)由题意,①∵AB=12,CD=4,∵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D的中点∴AM=CM=12AC ,DN=BN=12BD∴MN=CM+CD+DN=12AC+CD+12BD=12AC +12CD+12BD+12CD=1 2(AC +CD+BD)+12CD=12(AB +CD)=8;②如图,设PA=a,则PC=8+a,PE=10+a,依题意有:81013231a a+++=++解得:a=2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BD=2t,BC=4+2t,∵E是线段BC的中点∴CE= BE=12BC=2+t;Ⅰ.如图1,F,C相遇,即t=2时F,C重合,D,E重合,则FC=0,DE=0∴FC-5 DE =0;Ⅱ.如图2,F,C相遇前,即t<2时FC =10-5t,DE =BE-BD=2+t-2t=2-t∴FC-5 DE =10-5t -5(2-t)=0;Ⅲ.如图3,F,C相遇后,即t>2时FC =5t-10,DE = BD - BE=2t –(2+t)= t-2∴FC-5 DE =5t-10 -5(t-2)=0;综合上述: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FC-5 DE的值为定值,且定值为0.【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倍分的关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绝对值的非负性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段的中点定义进行解题,注意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分析.考点4. 阅读理解型(新定义)问题例1.(2022·北京市第七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AC=2BC 时,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如图2,如果BC=2AC时,则称点C是线段BA的内二倍分割点.例如:如图3,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数-1、2、1、0,则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点D 是线段BA内二倍分割点.(1)如图4,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7.MN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NM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2)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30,点B所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线段BP的长为;(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求当t为何值时,P、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内二倍分割点.变式1.(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如图一,点C在线段AB上,图中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填空: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或“不确定是”)-和40,点C是线段AB的巧点,求点C在【问题解决】(2)如图二,点A和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0数轴上表示的数。
做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做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通常涉及到在给定图形中,一个或多个点在某些条件下移动,并求出某些量(如距离、角度等)的变化。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解题技巧:
1. 确定动点的轨迹:首先需要确定动点的移动轨迹,是直线、圆、抛物线还是其他曲线。
2. 找出动点的移动规律:如果动点的移动有特定的规律(如匀速、匀加速等),需要找出这个规律。
3. 运用数学模型:根据动点的轨迹和移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如方程、不等式或函数等。
4. 利用几何性质:在解决与图形相关的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几何性质,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
5. 数形结合:将数学模型与图形结合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形来理解问题,有助于找到解题思路。
6. 分类讨论:对于涉及多种情况的问题,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逐一解决。
7. 检验答案:得出答案后,需要进行检验,确保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解题步骤:
1. 读懂题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2.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涉及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确定解题思路。
3. 建立模型: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建立数学模型。
4. 求解模型:利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求解模型,得出答案。
5. 检验答案:对答案进行检验,确保其正确性和合理性。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和步骤,可以更好地解决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动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二数学动点题型及解题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初二数学的动点题型,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初二刚接触动点题型的时候,我是真懵。
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感觉就像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找东西,完全没有方向。
比如说那种在几何图形里,一个点在动,然后让求面积或者线段长度关系之类的题。
我试过一种方法,就是先假设动点静止在某个特殊位置。
比如说一个三角形里有个动点在一条边上动,我就先把它当成在中点的位置去计算,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规律或者关系。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做只能得到这个特殊位置的情况,离得出一般的结论还差得远呢。
这就好比在大海里捞鱼,在一个小角落捞到一两条,可这根本不是全部。
后来我发现,用设未知数的方法特别重要。
就像给这个动点安个名字一样,设这个动点的坐标或者它移动的某个长度为x。
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用含x的式子去表示其他相关的线段长度或者角度。
比如说,一个动点从A点向B点移动,AB长度为10,设移动了x的长度,那剩下的长度就是10 - x嘛。
这样就能把变化中的东西用式子固定下来,再去寻找各种几何关系就容易多了。
关于解题步骤,我觉得就像搭积木一样。
首先找出和动点相关的已知条件,这是基础的积木块。
然后根据几何图形的性质,比如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之类的,把这些积木块按照规则搭起来,最后就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但是这里面有坑啊。
我就犯过错,有时候太急于求成,式子列错了。
有次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关系搞错了,算出来的结果就完全不对。
所以啊,做这种题一定要细心,每一步都要认真想想依据是什么。
要是实在不确定,就再重新仔细读题,看看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条件。
再比如说求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我有个心得,就是一定要去找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
有些图形虽然动点在动,但是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加减。
像一个四边形ABCD,里面有个动点P,连接AP、BP、CP、DP把四边形分成了好几个三角形,要求总的面积,就可以看其中某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者差是不变的,先算出来,然后再加上或减去变化部分的面积。
动点题的解题技巧
动点题的解题技巧动点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解决动点问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1. 建立坐标系:首先,为方便分析,我们通常会建立一个坐标系。
根据题目的描述,选择一个合适的点作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方向。
2. 标记关键点:在动点运动路径上,标记关键的点,如起点、终点、转折点等。
这些关键点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 找出变量和参数:明确题目中的变量和参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这些变量和参数通常与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有关。
4. 运用函数思想:在许多动点问题中,我们需要运用函数的思想来描述和解决。
例如,可以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来表示动点的运动规律。
5. 运用几何知识:动点问题常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
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几何知识来分析问题,如平行线、垂直线、角相等、距离相等等等。
6. 寻找等量关系: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寻找等量关系,如时间相等、距离相等、角度相等等等。
这些等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方程或方程组。
7. 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是解决动点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将数学表达式与几何图形相结合,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8. 分类讨论:对于一些复杂的动点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根据不同的条件或情况,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9. 检验答案:在解决问题后,我们需要对答案进行检验。
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等。
通过掌握这些解题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动点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数学中考复习专题十:动点问题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提高)动点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常求:等腰、直角、相似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形状,一般都要分类;面积、周长、线段和差的关系和最值.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 常用:几何方法——相似(全等)、勾股定理、面积关系建立方程或函数. 代数方法——设坐标或元,通过图形中特殊关系建立方程或函数.特别注意: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往往是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交融的,即数形结合. 一、热点再练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菱形,点C 的坐标为(4,0),∠AOC =60°,垂直于x 轴的直线l 从y 轴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设直线l 与菱形OABC 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 ,N (点M 在点N 的上方),若△OMN 的面积为S ,直线l 的运动时间为t 秒(0≤t ≤4),则能大致反映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2.如图①,在梯形ABCD 中,AD ∥BC ,∠A=60°,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着A→B→C→D 的方向不停移动,直到点P 到达点D 后才停止.已知△PAD 的面积S (单位:cm 2)与点P 移动的时间(单位:s )的函数如图②所示,则点P 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 秒(结果保留根号).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6,BC=16,E 是BC 的中点.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AD 向点D 运动;点Q 同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 出发,沿CB 向点B 运动.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t = 秒时,以点P ,Q ,E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如图,矩形ABCD 中,点P 是线段AD 上一动点,O 为BD 的中点,PO 的延长线交BC 于Q .第2题 第3题(1)求证:OP=OQ;(2)若AD=8厘米,AB=6厘米,P从点A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D运动(不与D重合).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请用t表示PD的长;并求t为何值时,四边形PDQB 是菱形.二、规律剖析(一)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1 如图1,在Rt△ABC中,∠A=90°,AB=6,AC=8,点D为边BC的中点,DE⊥BC交边AC于点E,点P为射线AB上的一动点,点Q为边AC上的一动点,且∠PDQ =90°.(1)求ED、EC的长;(2)若BP=2,求CQ的长;(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PDF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图1 备用图【基本方法】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要分类讨论;两腰相等可能转化为两角相等或者转化为其他线段之间关系,一般会用到勾股定理或相似中的比例式列方程.【思路点拨】1.第(2)题BP=2分两种情况.2.解第(2)题时,画准确的示意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观察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3.第(3)题探求等腰三角形PDF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转化为探求等腰三角形CDQ.(二)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例 2如图,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2,0). (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①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 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基本方法】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要分类讨论;遇到直角时一般考虑勾股定理或直角三角形相似或三角函数或代数法中的直线解析式. 【思路点拨】1.第(1)题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暗示了两个动点M 、N 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 2.不论M 在AO 上还是在OB 上,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边上的高都是相同的,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要分类讨论.3.将S =4代入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解关于t 的方程. 4.分类讨论△MON 为直角三角形,不存在∠ONM =90°的可能. 【变式】条件不变,如果△MON 的边与AC 平行,求t 的值.(三)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例3如图,抛物线经过点A (4,0)、B (1,0)、C (0,-2)三点.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P 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x 轴,垂足为M ,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A 、P 、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C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符合条件的 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是有一点D,使得△DCA的面积最大,求出点D的坐标.,【基本方法】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都要分类讨论;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这两个角一般是对应角,所以只要讨论两种情况.【思路点拨】1.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时,设交点式比较简便.2.数形结合,用解析式表示图象上点的坐标,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的长.3.按照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分两种情况列方程.4.把△DCA可以分割为共底的两个三角形,高的和等于OA.(四)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例4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 向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联结PQ.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_______,PD=_______;(2)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点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的速度;(3)如图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 的中点M 所经过的路径长.图1 图2【基本方法】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一般都要分类讨论;比如已知的边是平行四边形的边或对角线,但本题四边形PDBQ 为菱形,只要满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和一组邻边相等.【思路点拨】1.菱形PDBQ 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点P 在∠ABC 的平分线上,PQ //AB .先求出点P 运动的时间t ,再根据PQ //AB ,对应线段成比例求CQ 的长,从而求出点Q 的速度.2.探究点M 的路径,可以先取两个极端值画线段,再验证这条线段是不是点M 的路径.(五)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例5如图,已知抛物线212y x bx c =++(b 、c 是常数,且c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1,0).(1)b =______,点B 的横坐标为_______(上述结果均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2)连结BC ,过点A 作直线AE //BC ,与抛物线交于点E .点D 是x 轴上一点,坐标为(2,0),当C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点P 是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结PB 、PC .设△PBC 的面积为S .①求S 的取值范围;②若△PBC 的面积S 为正整数,则这样的△PBC 共有_____个.【基本方法】面积问题的关键是用坐标表示线段长度. 【思路点拨】1.用c 表示b 以后,把抛物线的一般式改写为两点式,会发现OB =2OC . 2.当C 、D 、E 三点共线时,△EHA ∽△COB ,△EHD ∽△COD .3.求△PBC 面积的取值范围,要分两种情况计算,P 在BC 上方或下方.4.求得了S 的取值范围,然后罗列P 从A 经过C 运动到B 的过程中,面积的正整数值,再数一数个数.注意排除点A 、C 、B 三个时刻的值. 三、分层作业1.如图(1)所示,E 为矩形ABCD 的边AD 上一点,动点P 、Q 同时从点B 出发,点P 沿折线BE —ED —D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 沿B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秒.设P 、Q 同发t 秒时,△BPQ 的面积为y cm 2.已知y 与t 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曲线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AD =BE =5;②cos ∠ABE =35;③当0<t ≤5时,y =25t 2;④当t =294秒时,△ABE ∽△QBP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 __(填序号).图(1) 图(2)第1题Q第2题第3题2.如图,∠ACB=60○,半径为2的⊙0切BC于点C,若将⊙O在CB上向右滚动,则当滚动到⊙O与CA也相切时,圆心O移动的水平距离为()A.2π B.4π C.32D.43.如图,在△ABC中,∠ABC=90º,AB=3,BC=4,P是BC边上的动点,设BP=x.若能在AC边上找到一点Q,使∠BQP=90º,则x的取值范围是.4.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交x轴,y轴于点A(4,0)与B(0,-3),现有一半径为1的动圆的圆心位于原点处,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作平移运动,则经过秒第4题后动圆与直线AB相切.5.如图1,在△ABC中,∠C=90°,A C=3,BC=4,CD是斜边AB上的高,点E在斜边AB上,过点E作直线与△ABC的直角边相交于点F,设AE=x,△AEF的面积为y.(1)求线段AD的长;(2)若EF⊥AB,当点E在斜边AB上移动时,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3)若点F在直角边AC上(点F与A、C不重合),点E在斜边AB上移动,试问,是否存在直线EF将△ABC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直线EF,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直线EF,请说明理由.5,∠C=30°.点D从点C出发沿CA方向6.如图,在Rt△ABC中,∠B=90°,BC=3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点E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D、E运动的时间是t秒(t>0).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1)求证:AE=DF;(2)四边形AEFD 能够成为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 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3)当t 为何值时,△DEF 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 的顶点A ,C 分别在x 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 的坐标为(2m ,m ),翻折矩形OABC ,使点A 与点C 重合,得到折痕DE .设点B 的对应点为F ,折痕DE 所在直线与y 轴相交于点G ,经过点C 、F 、D 的抛物线为c bx ax ++=2y .(1)求点D 的坐标(用含m 的式子表示)(2)若点G 的坐标为(0,-3),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设线段CD 的中点为M ,在线段CD 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PM =21EA ?若存在,直接写出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