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
西亚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西亚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西亚,以强大的人文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而著称于世。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西亚孕育出伊斯兰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等多种传世珍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入手,解析西亚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西亚文明的诞生可追溯至公元前6000年至3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西亚地区的人民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开始在河谷地带形成以粮食为主的经济形态。
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此外,瓦解的城邦、部落和其它国家的出现以及人口的增加和流动,更是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尤其在公元前2334年左右,古代文明诞生地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国家——苏美尔。
在此之前,苏美尔人在当地被称为“黑头人”,在约公元前4000年建立了首府乌鲁克,开始形成了整个地区的文化。
这也为西亚文明的影响力以及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西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努力和文化的传承。
从古代王国的崛起到强盛,再到灭亡,是西亚历史中的主要发展历程。
从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来探究西亚文明的发展。
(一)文化西亚文明涵盖了众多的民族和文化,因此,它的文化也显得异常丰富多彩。
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是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犹太文化。
巴比伦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达到了巅峰。
巴比伦王国历经暴君统治和内乱,最终被亚述帝国征服。
然而,在这个国家的繁荣时期,它也在文化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包括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发明代表性的玛格丽特口琴和象形文字等。
阿拉伯文化和犹太文化主要依托于众多的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典籍文献及其对传统宗教秩序的维护。
尤其在奥斯曼土耳其扬威的时候,阿拉伯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文艺作品是《天方夜谭》。
而犹太文化则主要体现在外传旧约和塔木德两部经典的宗教文化。
(二)经济西亚文明的发展还受到其经济结构的制约。
随着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的根基建立和巩固,西亚地区逐渐出现了大规模的商贸和货币交易。
西亚考古课件-西亚农业起源的年代与自然环境
16000-12500
利凡特地區後舊石器到銅石並用時代的絕對年代
古 氣 候 的 變 化
小 麥 的 馴
化
羊的分佈
小麥的分佈
第二節 後舊石器時代
背景: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兩個傳統:
西區:利凡特-奧瑞那風格 東區:紮茲(Zarzi)風格
後舊石器時代:
西區:卡巴拉(Kabara)-納吐夫(Natuf)文化 東區:沙尼達爾文化(Shanidar)
發 拉 哈
遺 址 聚
落 與 房
址
1.斧、鑿、鎬 5.錐 9.刻槽工具 13.石板
2.鐮刃與刀 6.雕刻器 10.二步加工石片 14.石器
3.鏃
7.刮削器 11.二步加工石葉 15.玄武岩石杵
4.鑽孔器 8.齒狀工具 12.小石葉與細石器 16.黑曜石石片
Hadza狩獵採集者的圓棚
西亞東部地區後舊石器時代
1、分佈
卡巴拉文化
2、遺物及其製作技術
3、居址與聚落 4、動物遺存
1、遺物 1)石器
納吐夫文化
2)骨器
細
石
器
納 吐 夫 文 化
裝 柄 方 式 與 狩
獵
用
途
藝 術 品
2、居址與聚落
·
3、墓葬
艾 伊 馬 拉 哈 遺 址 的 住 房 、 一 次 葬 與 二 次 葬
納
吐
夫
文
飾 品
化 墓 葬
後舊石器時代獵取動物種類的變化
納吐夫文化早晚期小動物數量變化
貝哈遺址
1958-67年和1983年兩次發掘的納吐夫文化的營地遺址貝哈(Beidha)遺址, 最下層是屬於納吐夫文化。
1)刮削器 2)多功能工具 3)雕刻器 4)齒狀器 5)斜截狀石片 6)鑽 7)二步加工石片 8)幾何狀細石片(以新月形為主) 9)非幾何狀細石片 10)有背細石片 11)帶有矽光的其他形狀石片
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生产-初中地理知识
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生产【知识点的认识】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现在,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高原为主的地形.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气候影响,灌溉农业地位重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次为粟、稻谷等.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甜菜等.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椰枣、榛子、阿月浑子、石榴、油橄榄、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带,山地、高原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命题的方向】例:下列有关西亚农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高是制约西亚农牧业发展的唯一条件B.阿富汗、伊朗等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羊毛和地毯C.西亚农业多为节水灌溉农业D.西亚的灌溉农业区主要位于两河平原分析: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联系亚洲、欧洲和非洲,所以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西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著名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过中亚、西亚,到达欧洲.现在,西亚除有铁路、公路以及国际航空线连接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之外,还控制着海上交通要冲.解答: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很多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数年滴雨不下.西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展了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畜牧业是西亚许多国家传统的经济部门.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羊羔皮等畜产品都很著名.用羊毛织成的地毯,是阿富汗、伊朗等国的重要出口商品.由于西亚降水稀少,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绿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叫两河平原,是西亚主要的灌溉农业区.以色列气候干旱少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但由于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农业成就.故选:A.点评:考查西亚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题思路点拔】熟记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生产概况即可.。
西亚地区知识点总结
西亚地区知识点总结地理西亚地区位于亚洲西南部,东临印度洋,南靠阿拉伯海,西隔红海与非洲相望。
西亚地区地势多为高原和山地,地貌复杂,有长江、黄河、维斯特外伊河等著名河流。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不多。
历史西亚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最早的城邦,人类开始熔炼金属、种植庄稼、建筑水坝、编写文字等一系列文明活动。
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波斯文明等在该地区相继出现。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西亚地区,成为主要宗教,形成了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帝国。
文化西亚地区文化多样,有阿拉伯文化、古埃及文化、波斯文化等。
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中心,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古埃及文化以金字塔、神庙等建筑和神话、神像等为代表,具有鲜明的特色。
波斯文化则以宫殿、花园、油画等为特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宗教伊斯兰教是西亚地区的主要宗教,信徒众多。
伊斯兰教由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于7世纪,并很快就在该地区得到传播和认可。
伊斯兰教有“五功”即:信仰、祷告、斋月、天课、朝觐,众多信徒都会按照这些规定来生活。
此外,基督教、犹太教、佛教等也在该地区有一定信徒。
总结西亚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伟大的文明,信仰也是多元的。
这一切为西亚地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为人们了解西亚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西亚地区。
古代西亚知识点总结
古代西亚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古代西亚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包括了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等国家。
该地区地势多为平原和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降雨稀少。
1.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之间,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其地形主要是两河流域平原。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沃土,适宜农耕,因此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叙利亚地区叙利亚地区则是一片干旱的荒漠地带,但却是重要的贸易交通枢纽。
叙利亚地区地处地中海东岸,依山傍海,气候温和,适宜聚居和农耕。
二、历史古代西亚地区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39年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
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包括苏美尔、亚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
这一文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崛起,发展出了曼德拉建筑、楔形文字、城邦国家和宫廷文明等成就,对后世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古代阿兰古代阿兰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文明,位于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
古代阿兰文化继承了苏美尔和巴比伦文化,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
三、文化古代西亚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方面。
1. 语言文字古代西亚地区的语言文字非常繁荣,包括楔形文字、亚述文字、阿拉米文字等。
其中,楔形文字是在苏美尔文明中产生、在巴比伦文明中发展的一种古代文字系统,对后世的文字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宗教信仰古代西亚地区的宗教信仰非常多样,包括苏美尔的宗教信仰、巴比伦的宗教信仰、亚述的宗教信仰等。
这些宗教信仰包括了对各种自然现象和宇宙力量的崇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体系。
3. 建筑艺术古代西亚地区的建筑艺术以巴比伦、尼尼微、阿兰的遗迹为代表,以金字塔、宫殿、神庙等建筑为主,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宏伟的建筑规模,展现了古代西亚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四、宗教古代西亚地区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包括了苏美尔的宗教、巴比伦的宗教、亚述的宗教等。
西亚的农牧业
西亚的农牧业西亚的农业区集中在沿海、河谷(两河流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地带。
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气候影响,灌溉农业地位重要。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次为粟、稻谷等。
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甜菜等。
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椰枣、榛子、阿月浑子、石榴、油橄榄、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
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两河流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
农产品自给率低,是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
希腊语“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是古代希腊人和其继承人罗马人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区的称呼。
这一地区包括现代伊拉克的全境以及叙利亚和土耳其与其相连的部分。
我国学术界一般译为“两河流域”或直译为美索不达米亚。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高原的幼发拉底河(全长2600公里)和底格里斯河(全长1850公里),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波斯湾(古时分别流入海,现汇合为阿拉伯河入海)。
用两河的河水进行人工灌溉成为两河文明诞生的关键和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命脉。
同时伊朗境内的卡闰河和凯尔哈河(古称乌克奴河和乌拉亚河)形成的“小两河流域”与两河流域的南部低地平原和底格里斯河下游东岸地带都有紧密的联系。
两河流域的农业和畜牧产品相当丰富:谷物、蔬菜,如肉(牛羊为主,猪较少)、皮革、羊毛、亚麻以及角制品等。
谷物有小麦、红小麦(emmer)、小米等。
而大麦因适应本地略带盐碱土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主要的谷物。
大麦芽被用来酿造啤酒,小麦和大麦被磨成面粉烤制面饼。
主要油类植物是芝麻。
丰富的椰枣(俗称“伊拉克蜜枣”)也是两河流域人民的美味食品:南部炎热的气候和充足的灌溉水非常适合枣椰树生长。
当地的自然资源总的来说是贫乏的。
河流能提供鱼和水产品、芦苇。
苇杆用来编席、蓝和箱,造船和建房。
由于枣椰树的木质粗糙和它的果树性质,本地缺乏木材。
石料仅有石灰石和“摩苏尔大理石”二种。
西亚的位置和农牧业
四、阿 拉 伯 国 家
一、西亚的位置、范围、国家
亚
洲
控制着“五海三洲”的“十字路口”
俄罗斯
地中海与欧洲
西亚
中亚和东亚
印度洋和非洲
位置与范围:
1、位置:亚洲的西南部
亚洲、欧洲、非洲;
2、五海三洲之地:
阿拉伯海、红海、 地中海、黑海、里海
3、交通枢纽: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地中海
地中海
红海
黑海
丝 绸 之 路
耶路撒冷
清真寺夜色
§Â ó §¼ Ó §³ ¯ §ê î §Í ¼
阿拉伯人
总结与巩固: 一、五海三洲之地 阿拉伯海、红海、 地中海、黑海、里海
二、西亚的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石油储量最多、 石油产量最多、 石油输出量最多
石油分布: 以波斯湾为中心向南北延伸 主要的产油国: 沙特、科威特、伊拉克、 伊朗、阿联酋
欧 洲 西亚
新疆
河西走廊 长安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五海三洲之地
1、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1)古代的“丝绸之路”
(2)东西方的现代海、陆、空交通要冲
2、两个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 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海峡
返回
二、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
1、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
2、畜牧业——传统的经济部门
想一想?
石油 宝库,它的主要 1、西亚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 波斯湾 湾为中心,向南北沿伸。 分布地区以________ 白色 人种,大多数信仰 2、该地区主要为________ 阿拉伯 人。 ____________ 教,居民主要是___________ 伊斯兰 安卡拉 羊毛、 3、本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土耳其的__________ 紫羔 枣椰 阿富汗的_________ 羊皮等畜产品都很著名。_______ 树是本区绿州农业的代表植物。
西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西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西亚国家位于亚洲西南部,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各异。
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资源、气候状况、水资源和政府政策等。
本文将对西亚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西亚国家农业的现状1. 土地资源利用西亚国家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多数地区地势较高,土地肥沃性较差,且大部分地区缺乏水资源,造成了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不过,一些国家利用技术手段改善了土壤条件,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2. 农业产品西亚国家以小麦、大麦、玉米和水稻等谷物作物种植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地方性作物如花生、棉花和烟草等。
此外,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肉类和奶制品是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3. 技术创新面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局限,西亚国家农业领域逐渐引入先进的技术创新,如农业机械化、灌溉系统、温室种植等。
这些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得农业产业更加生产效益。
4. 政府政策支持西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增长。
例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西亚国家农业的未来趋势1.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西亚国家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
国家可以加大投资用于改善灌溉设施,推广节水技术,在灌溉和水资源利用上采用更加可持续的方法。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将继续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亚国家可以进一步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包括精细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和智能农业等。
这些技术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限制。
3. 多元化农业产品西亚国家应该加强农业产品的多样化,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温室农业、果树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西亚知识点归纳
高考西亚知识点归纳在高考中,西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是不可避免的考查内容。
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点的整理、归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将从历史、地理和文化三个方面对高考的西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历史知识点归纳1. 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西亚地区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包括埃尔比兰、乌尔、巴比伦等早期人类遗址。
西亚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全球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2. 早期文明的兴起:西亚地区的苏美尔、亚述、巴比伦等古代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的神灵信仰、法律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宗教知识点:西亚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之一,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这三大宗教的教义、教派以及与其他宗教的关系都是考查的重点。
4. 近现代历史:西亚地区在19世纪以后逐渐被帝国主义列强殖民,随后爆发了伊斯兰教革命、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等,最终形成了现代的中东格局。
二、地理知识点归纳1. 地理位置:西亚地区位于亚洲西南部,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地带,是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2. 地形地貌:西亚地区包括山脉、高原、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如盆地、腹地、沙漠、山脉等各具特色。
3. 气候环境:西亚地区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地中海型气候、沙漠型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等,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能源等具有重要影响。
4. 资源条件:西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资源,在国际能源供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文化知识点归纳1. 文学艺术:西亚地区的文学和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各种形式。
如《天方夜谭》、《哈利勒·吉布拉恩》等作品广为流传。
2. 饮食文化:西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小麦、米、茶、咖啡等为主要食材,同时受到东方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3. 传统服饰:西亚地区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头巾、长袜等,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4. 建筑风格:西亚地区的建筑风格广泛采用了穆斯林建筑的特点,如蓝色圆顶、尖拱门等,具有独特的风格。
西亚的农业【课资内容】
课资分享
19
沙特阿拉伯海水淡化工厂
课资分享
20
总结西亚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 ①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沙特阿拉伯为例):主要是利
用脱盐水、废水和污水。其中脱盐水的年人均量为 20 立方米,废水和污水的利用年人均量为 14立方 米。 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色列为例):以色列主要推 广了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在荒漠上发展灌 溉农业,举世瞩目。 ③发挥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收入较高的产油国(如 沙特阿拉伯)通过成本较高的海水淡化技术来获取 淡水。 ④废水重复利用(西亚多国)。
7
思考: 两河流域曾经孕育了世界四大农耕文
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文明,如今的两 河流域也成为了西亚重要的灌溉农业地 区之一。分析两河流域发展农业的优势?
课资分享
8
答案: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 2.临近河流(幼发拉底,昼夜温差大。 4.人口相对稠密,为其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 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5.农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课资分享
21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多, 也是缺水的国家之一,我们能从西亚的农 业生产经验中得到哪些启示(开放性题 目)? 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开发利用水源, 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等。
课资分享
22
水果产业:地中海水果种植业
形成原因: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温和多雨,光能充足,晴日多。
课资分享
10
问题讨论:
1.为什么西亚的无流区面积广大(可从地貌、气候上分 析)?
2.西亚的气候决定了西亚的农业,那么在气候的哪种因 素最大的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课资分享
11
西亚考古(二)西亚农业起源
主要文化:扎威·克米-沙尼达(Zawi-Chemi Shanidar)文化
16000-12500
利凡特地区后旧石器到铜石并用时代的绝对年代
古 气 候 的 变 化
小 麦 的 驯
化
羊的分布
小麦的分布
第二节 后旧石器时代
背景: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两个传统:
西区:利凡特-奥瑞那风格 东区:扎兹(Zarzi)风格
后旧石器时代:
西区:卡巴拉(Kabara)-纳吐夫(Natuf)文化 东区:沙尼达尔文化(Shanidar)
西亚东部地区遗址分布图
l
洛雷斯坦 Luristan Lorestan
•-
扎 威
克 米 沙 尼 达 尔 文 化
发 拉 哈
遗 址 聚
落 与 房
址
1.斧、凿、镐 5.锥 9.刻槽工具 13.石板
2.镰刃与刀 6.雕刻器 10.二步加工石片 14.石器
3.镞
7.刮削器 11.二步加工石叶 15.玄武岩石杵
4.钻孔器 8.齿状工具 12.小石叶与细石器 16.黑曜石石片
Hadza狩猎采集者的圆棚
西亚东部地区后旧石器时代
后旧石器时代猎取动物种类的变化
纳吐夫文化早晚期小动物数量变化
贝哈遗址
1958-67年和1983年两次发掘的纳吐夫文化的营地遗址贝哈(Beidha)遗址, 最下层是属于纳吐夫文化。
1)刮削器 2)多功能工具 3)雕刻器 4)齿状器 5)斜截状石片 6)钻 7)二步加工石片 8)几何状细石片(以新月形为主) 9)非几何状细石片 10)有背细石片 11)带有硅光的其他形状石片
古代西亚文明发展史
古代西亚文明发展史
古代西亚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是最早的人类文明之一。
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即所谓的“肥沃月弯带”。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繁荣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是农耕和畜牧业的理想地带,同时也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苏美尔时期和古巴比伦时期。
苏美尔时期是城邦的阶段,各个城市之间互相竞争,商业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邦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的统治使得巴比伦城成为了西亚最强大的城市,其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今天。
在古巴比伦王国之后,亚述帝国崛起,成为了该地区的霸主。
亚述帝国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其统治者以残忍著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亚述帝国逐渐衰落,被波斯帝国所取代。
波斯帝国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但随着希腊的崛起,波斯的统治被终结。
总的来说,古代西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些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在科技、文化和商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
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摘要:世界各国因为地理环境及其历史的不同,对其各自国家农业的影响及发展也不一样。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从古至今都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那亚洲地区中的国家农业又是如何发展的?简单介绍西亚农业的起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西亚;农耕;农业西亚农耕起源地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平原。
这指巴格达以南的两河流域,同时包括南伊朗西部的库吉斯坦。
这是一个干燥地区,必须有人工灌溉,否则农业没法正常进行。
二、巴格达北部和西部是荒脊的“叙利亚草原沙漠”,其中只有沿着两河河岸或沙漠边缘地区才有人居住。
三、基尔库克的东北部和从摩苏尔沿着叙利亚—土耳其边界到阿勒颇,这是一块草原沙丘地区,是古代亚述帝国的中心。
四、从黎巴嫩、叙利亚北部托罗斯山拱起一条新月形山地,走向东南折向扎格罗斯山侧,一直到波斯湾头。
这是古代富饶的新月形丘陵地带,平均海拔一千公尺左右。
其中有著名的叙利亚盆地,丘陵内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山谷,是西亚野生小麦和大麦的原生地带,是古代西亚农业发源地区之一。
其中有著名的萨威·克米·沙尼达、耶莫和哈孙纳遗址。
五、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的半干燥区。
这是叙利亚—巴勒斯坦山区以东,与地中海海岸线平行的狭长草原地区。
这草原的东、西、南三面分别为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内格夫沙漠和西奈沙漠。
这个半干燥区包括底格里斯河上游和幼发拉底河盆地、死海和约旦沼泽。
从考古材料看,这是古代西亚另一个农业起源地区,其中有著名的那杜夫,或耶利哥遗址。
六、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高原是近东最早的农业和陶器生产中心之一,其中有著名的哈希拉尔和卡塔尔·胡约克遗址。
西伊朗高原也是两河流域南部农业和陶器技术的输入地,其中有甘兹·达列赫遗址。
当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刚刚开始,约在公元前九千年代至八千年代,西亚气候比之后来还是更冷些、更千些。
野生谷物只是限于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至约旦河谷这条新月形山地沿边以北地带。
西亚的农业发展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农业是西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为该地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西亚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土地、水源和气候等,这使得该地区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区之一。
农业在西亚地区的出口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为该地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推动乡 村经济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添加标题
合作背景:西亚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但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来提高农业发展 水平。
气候条件:该地区 气候多样,包括沙 漠、草原和山区等。
土壤类型:主要有 沙质土壤、砾石土 壤和肥沃土壤等。
水资源:西亚地区 拥有丰富的地下水 资源,但地表水资 源相对稀缺。
小麦 大麦 玉米 高粱
西亚地区盛产多种特色农作物,如椰枣、石榴、无花果等。 西亚地区特色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西亚地区特色农作物种植技术独特,如椰枣的种植需要经过特殊处理。 特色农作物种植在西亚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农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 高农业管理和决策水平
农业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和 改进农产品品质
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利用水资 源,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农业机械数量增长迅速 农业机械种类多样化 农业机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素质提升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
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简介
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简介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独特魅力的领域。
以下是对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的详细介绍:一、概述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拥有众多民族和语言。
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文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住民文化、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国际宗教,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等。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印度尼西亚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传承。
二、古代历史与文化印度尼西亚的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印度尼西亚群岛上出现了许多小王国和部落,他们使用石器工具,过着原始的农耕和渔猎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其中,古泰王国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早的王国之一,它在公元8世纪左右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宗教信仰方面,印度教和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在爪哇岛和巴厘岛等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教文化。
佛教也在印度尼西亚各地传播,成为当时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这些宗教的传播不仅带来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三、中世纪历史与文化在中世纪时期,印度尼西亚经历了多个王朝的统治。
其中,满者伯夷王朝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王朝在14世纪左右统一了爪哇岛,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在这个时期,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文化和艺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满者伯夷王朝的建筑风格独特,以高大的佛塔和精美的雕刻著称。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如《摩诃婆罗多》等史诗作品至今仍广为传颂。
四、近现代历史与文化近现代时期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印度尼西亚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战争。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独立,标志着印度尼西亚近现代史的开始。
此后,印度尼西亚政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逐渐走向民主化。
在经济方面,近现代时期的印度尼西亚经历了工业化的进程,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两河流域沙漠遍地,为何诞生了人类最初农业,还驯化出小麦
两河流域沙漠遍地,为何能诞生人类最初的农业,还驯化出小麦西亚地区著名的“新月地带”,不仅是文明古国巴比伦的起源地,还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人类最初农业的诞生地,早在10000年前就有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并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今多个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
“新月地带”大体上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如今这一区域战火连天、沙漠遍地,为何能够成为古代农业的“摇篮”呢?两河带来大量肥沃淤泥其实,数千年的“新月地带”并不是如今这副模样,由于绵延千里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从此咆哮而过,并最终一起汇入波斯湾,使得这里的大片区域并不缺乏灌溉水源和人畜的饮用水。
同时每年春天上游雪山的冰雪融化,导致河水泛滥还带来了面积广阔的淤泥层,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种植,以至于《圣经》中一度将这一区域描述为“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
地中海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此外,这里处于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全年日照丰富,虽然夏季气候炎热干燥、雨水稀少,但冬季的风却从地中海上带来丰沛水汽,形成大量降雨,使得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正因为如此,周边地区的人群纷纷向“新月地带”,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迁移,建立了许多部落,最后有形成多个奴隶制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无疑就是与我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王国。
人口增多、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严重但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导致对耕地和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大,大片宝贵的森林被砍伐,大片的草地被占用,用于修建城市和宫殿,甚至造成了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但没有森林、草地保持水土,加速了水土流失,更多的土地开始沙化,沙漠的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加上新月地点恰好位于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无论亚洲还是欧洲大国崛起,都试图控制这里,导致战火连绵,再也不是昔日“流淌着奶和蜜”富庶之地。
西亚农耕的起源问题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88-96页
主题词: 农业起源;农耕;公元前;起源问题;遗址;西亚;两河流域;丘陵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
摘要: 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也是自从有了人以后,生产力的第一次大飞跃,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意义和影响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
百余年来,农耕的起源一直成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共同关心和密切注意的重大研究课题。
但长期以来,流行着'农业起源于大河流域'的观点。
这个观点在国外学术界一直流行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甚至流传到今天。
本文根据晚近的考古材料,试图对西亚农耕的起源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亚的农耕及其概况历史摘要:世界各国因为地理环境及其历史的不同,对其各自国家农业的影响及发展也不一样。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从古至今都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那亚洲地区中的国家农业又是如何发展的?简单介绍西亚农业的起源及其发展。
关键词:西亚;农耕;农业西亚农耕起源地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平原。
这指巴格达以南的两河流域,同时包括南伊朗西部的库吉斯坦。
这是一个干燥地区,必须有人工灌溉,否则农业没法正常进行。
二、巴格达北部和西部是荒脊的“叙利亚草原沙漠”,其中只有沿着两河河岸或沙漠边缘地区才有人居住。
三、基尔库克的东北部和从摩苏尔沿着叙利亚—土耳其边界到阿勒颇,这是一块草原沙丘地区,是古代亚述帝国的中心。
四、从黎巴嫩、叙利亚北部托罗斯山拱起一条新月形山地,走向东南折向扎格罗斯山侧,一直到波斯湾头。
这是古代富饶的新月形丘陵地带,平均海拔一千公尺左右。
其中有著名的叙利亚盆地,丘陵内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山谷,是西亚野生小麦和大麦的原生地带,是古代西亚农业发源地区之一。
其中有著名的萨威·克米·沙尼达、耶莫和哈孙纳遗址。
五、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的半干燥区。
这是叙利亚—巴勒斯坦山区以东,与地中海海岸线平行的狭长草原地区。
这草原的东、西、南三面分别为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内格夫沙漠和西奈沙漠。
这个半干燥区包括底格里斯河上游和幼发拉底河盆地、死海和约旦沼泽。
从考古材料看,这是古代西亚另一个农业起源地区,其中有著名的那杜夫,或耶利哥遗址。
六、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高原是近东最早的农业和陶器生产中心之一,其中有著名的哈希拉尔和卡塔尔·胡约克遗址。
西伊朗高原也是两河流域南部农业和陶器技术的输入地,其中有甘兹·达列赫遗址。
当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刚刚开始,约在公元前九千年代至八千年代,西亚气候比之后来还是更冷些、更千些。
野生谷物只是限于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至约旦河谷这条新月形山地沿边以北地带。
这是一年雨水三百毫米的界线,野生品种的小麦和大麦,都在这条线以北,由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至伊朗高原的高地和干旱地区。
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农业、农村,都产生在这里。
著名的遗址,如阿里·库什,穆列比特,耶利哥,卡塔尔·胡约克,都在这一带。
这便是农耕起源的自然环境。
二、农耕起源于新月形丘陵地带二次大战后,由布雷伍德夫妇和贺威(B·Howe)主持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考古队,对北伊拉克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从旧石器早期到公元前七千年代的耶莫、公元前六千年代的哈孙纳等一系列重要遗址。
此外,由动物学家索列基夫妇带领的另一支美国考古队,在土耳其东南部边境以南,札卜河上游,伊拉克北部,发现了著名的沙尼达洞穴文化,并在附近四公里发现了冰河期以后最早的野营居住地遗址,即著名的萨威·克米·沙尼达。
一九五五年皮洛特(J·Perrot)在巴勒斯坦北部发现了恩·马拉哈即Eynan)遗址。
这以后约旦的耶利哥底层,和白得哈(Be记ha)野营遗址相继发现。
根据这些新材料,布雷伍德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一反过去农业起源于两河流域的传统说法,认为西亚的农业起源于新月形丘陵地带,即在托罗斯山和扎格罗斯山所构成的新月形丘陵地区。
这个论断的基本根据如下:一、萨威·克米·沙尼达遗址。
采集一狩猎经济并向原始农耕过渡。
(公元前10000年一9000年)。
遗址位于北伊拉克扎格罗斯山丘陵之中,海拔四二五米,周围山岗高度为米一八OO。
遗址距山涧一百码(91.44米),面积为275欠215米。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野营居住地遗址,其临时圆形茅舍直径为四米,经过二次重建,很粗糙也很简陋,没发现炉灶。
墙基是用河卵石砌成。
曾发现大量兽骨,最底层有赤鹿、羊骨,是狩猎所得的猎获物,上层有已被饲养的家羊骨和野山羊骨,说明此时狩猎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同时加强采集。
发现了石磨、臼和骨镰,但没发现任何炭化谷物的痕迹,可见这些工具很大的可能是为收割野生谷物和加工用的。
采集的还有橡子和蜗牛(食用)。
C14定年为公元前9217士300年(最底层),基本上与其距离四公里以外的沙尼达洞穴文化的B:层年代相同,均属于公元前第十世纪后期或九世纪前期的遗址。
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箭头、有棱角的刻刀、石糙、石球、石杵、石凿(刃部磨光)。
没发现任何陶器或泥土塑像、纺轮,但曾发现席子或篮子的残片。
骨器很多,有锥、骨片刀、骨凿、骨镰刀把(用沥青固定在镰刀上)。
装饰品有小量的骨珠、动物牙珠、冻石珠、绿松石珠、天然铜珠和粘板岩垂饰。
这显然是一处猎人夏天的临时野营居住地,也有称为猎人村。
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包括采集和割取野生谷物为食用。
根据中美洲墨西哥的材料,像这样的猎人村,往往开始少量种植,包括先从南瓜、胡椒之类种植起,但萨威·克米遗址没发现。
这里的猎人冬天则回到沙尼达洞穴居住。
有氏族公共墓地,发现二十六个个体,大多为幼婴或儿童,有一妇女是屈肢葬,随葬品有褚土、小珠、项链和石磨、石刀(燧石)等。
在一墓内有用粗石砌成的小台,有的还是拱形,可能与某种崇拜有关。
从野营居住地和洞穴发现的遗物来看,当时已与远方的凡湖(出产黑曜石)、基尔库克(出产沥青)和迪耶巴克尔(出产天然铜)有交换关系。
沙尼达洞B1层已出现饲养羊,还出土石磨、篮子和石叶镰刀。
沙尼达洞穴和萨威·克米遗址发现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从长期洞穴居之后走到野营居住地的转变,以及这个转变是怎样开始的?而野营居的开始也就为原始农耕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西亚这个考古发现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打开了我们探讨农耕起源的眼界。
当前我国在这一段(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的考古正是薄弱环节。
要解决我国农业起源问题,似乎应该在寻找洞穴居后期与其周围临时野营居住地的相结合上下功夫。
二.原始农耕时期(公元前9000——7000年)。
这个时期在北伊拉克发现克里木·萨希尔遗址和姆列发特遗址。
克里木·萨希尔是一处山丘顶部遗址,像萨威·克米一样也是临时的野营居住地。
茅舍底基的卵石被拆乱,可能搬迁重建过。
没发见家畜和谷物种子,但有石叶镰刀、石磨。
还有燧石手镯和装饰品、细石器。
第一次出现烘焙过的泥塑像。
姆列发特的年代可能要晚于克里木·萨希尔,石器有砍砸器、细石器、石磨、石叶镰刀(锯齿刃部有磨光痕迹),此外还有石杵。
但未见植物或动物遗存。
进一步发掘,可证明姆列发特可能是处于从克里木·萨希尔到耶莫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
虽然这二处遗址目前均未发现谷物的证据,但布雷伍德以如下理由推断此时已出现原始农耕,即少量种植阶段:一、有燧石镰刀,刃部磨光;二、有石磨和磨刀石、白、杵;三、石凿(以及薅草耙残片);哈蒙德还补充一条理由即还有泥塑女像,可能是崇拜丰收女神的象征。
这个推断是有道理。
虽然,西亚的原始农耕期尚未发现确凿证据,但与中美洲相比,也就是说从中美洲的发现也可以推断西亚应有这样一个时期。
我们期待西亚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进展,并且坚信将来总能得到材料来证实。
三.乡村农业期(公元前7000年开始)由于西亚的原始农耕期未能得到确切证据,所以现在一般考古学家都比较慎重地把公元前七千年代开始的西亚乡村农业期,作为原始农耕的开始年代。
这一时期著名的遗址是一九五O年布雷伍德发现的耶莫遗址。
此外还有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和安那托利亚的卡塔尔·胡约克遗址。
这三个遗址以耶莫最小,面积为一·二至一·六公顷(3一4亩),稍大的是耶利哥,遗址为四公顷(10英亩),胡约克最大为一二·八公顷(32亩)。
耶莫遗址位于北伊拉克摩苏尔以东,距离基尔库克三五里。
C14定年公元前六七五O 年。
至少有八个文化层,布雷伍德曾估计持续时间为400年,似乎短一些。
发现二十一座永久性房子,临时的茅舍被放弃了,代之而起的是长方形的房子,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每个房间为五——六尺,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
房子是用干砖和石头为地基而建造的,墙上和地上均涂有胶泥,但没有彩画。
估计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
种植二种小麦和大麦、扁豆和豌豆,但种子近乎野生品种。
已经驯养山羊和狗,多半还有猪和牛、羊,而小羚羊和野猪还是猎获物。
虽然此时已从事农业种植,但采集仍很重要。
石器质料主要是燧石,还有来自凡湖的黑曜石等。
工具有砍砸器、磨光手斧、锌、凿、石球,基本上是石叶工艺。
此外还有石磨、石叶镰刀、木匠用的调色板,细石器有三角形、矩形、新月形等;还有尖状器和箭头,骨器有锥、环、骨片刀等,装饰品有珠、耳环,还出现女塑像和动物泥像。
耶莫文化的下三层因为没有陶器,所以又称前陶新石器;在上五层才出现陶器,又称有陶新石器。
这里的陶器一出现就是采陶,红底彩以橘黄的斜点线为典型纹饰,在近东考古学上又称“耶莫陶”。
陶器可能出现于公元前六一00年左右,因为没有发现原始陶器,故学术界认为耶莫的彩陶技术可能是来自东边伊朗的古兰文化。
在耶莫这个永久性的乡村附近,依然存在临时性的野营居住地(又称猎人村)。
例如在克孟萨德的萨拉伯就是一处耶莫的野营住地。
耶莫文化大约在公元前6000以后结束。
这个文化不仅分布于中河谷之间,而且可能沿着基尔库克低地边缘传播开去。
总之,西亚农业起源于新月形丘陵地带的自然环境显然不是平原,不是大河沿岸的平原,而是海拔千米左右的丘陵地区;不是靠人工灌溉而是靠雨水灌溉,不是潮湿或润湿地区而是半干燥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