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中的_江南想象_及其空间感_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
楚辞名词解释
楚辞名词解释1、《楚辞》又称“楚词”“楚辞体”或“骚体”,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楚辞的风格特点是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较强烈的主观抒情成分。
它所描写的对象多为人物,也包括植物和动物。
语言丰富多彩,句式灵活自由,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3、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体,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其后,宋玉等人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称为“楚辞体”,在艺术上则称之为“楚辞风格”。
3、我们通常所说的“楚辞体”,是指战国后期屈原作品的一种特殊的新诗体,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意味和幻想意味的“天问体”。
它的名称来源于屈原所作《天问》及《九歌》、《九章》中的十余篇。
《天问》是以屈原的口吻提出问题,叙述故事;《九歌》、《九章》则是以屈原的朋友和属下为描写对象。
这些作品既不是纯粹的文人诗,也不同于当时汉代的乐府民歌,而是宗教色彩与现实生活交织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
所以屈原被人们称为伟大的诗人。
他的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勇气,以及他善于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和楚文化浪漫主义精神。
《天问》和《九歌》中的不少篇章,是以屈原的问答语气构成的。
4、从《楚辞》开始,中国诗歌的体裁分为诗、赋、骚、歌、曲五类,都以屈原作品为代表。
5、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提出:“盖《诗》以葩经,《骚》以情纬”,“离骚者,犹离忧也”,他所说的“离骚”,是《楚辞》中的一篇。
从此,“离骚”成为《楚辞》的代名词。
6、“骚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自觉时期,这时的诗歌理论家,把诗歌创作从政治上的服务提高到艺术审美的层次,开辟了诗歌创作的广阔天地,注重思想内容的充实,艺术形式的完美,使我国古代诗歌得到了迅速发展。
7、“诗言志”“诗缘情”,汉代形成的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儒家所提倡的诗教,对于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束缚作用,诗歌反映现实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诗人们只能“各陈己见”“自托于文”,诗歌创作成了无病呻吟、追求形式技巧的做法,大大阻碍了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
《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解析
《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解析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诗歌集,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瑰丽的情感描写,抒发着古代人民的深情和浪漫情怀。
本文将从语言艺术、背景内涵以及浪漫主义情怀三个方面对《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进行解析。
一、语言艺术《楚辞》以其独特的诗歌体裁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运用富有节奏感的对仗、押韵和修辞手法,诗人们将诗歌表达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众多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意象等,将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安石潇湘,歌以咏志”、“使我奋发,愉快忘食。
”等句子展示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号召楚国的人民们为祖国献身。
除了屈原,其他的楚辞诗人们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给予读者强烈的浪漫情怀。
二、背景内涵《楚辞》流传的时代背景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而楚国自然也被卷入其中。
楚辞即在这种战乱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它以其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引领着民众的心灵。
在这个时期,人们经历了很多痛苦和不幸,他们通过《楚辞》寻求心灵的慰藉,表达自己对家园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古人云:“割股无忧,捐家无悔。
”这种浪漫主义情怀超越了个人的牺牲,更是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浪漫主义情怀《楚辞》中既有对家园的思念,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展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人们通过描绘社会、个人的不幸遭遇和人性的善恶斗争,表达了对世界的看透与对人性的思考。
例如《天问》中屈原道出了关于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卜居》则表达了对安定宁静生活的向往。
而在爱情方面,楚辞诗人们以才子佳人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展示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让人们在读完《楚辞》后,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楚国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洗礼。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在中国,只要谈到屈原,几乎是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而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之余绪,融合了南方楚地的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时代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流传,至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诗歌作品合为一集,编辑定名,自此始有了作为诗歌总集的《楚辞》。
《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系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所写“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
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地方言声韵,载录了楚地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的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楚辞体,在《诗经》四言诗格局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的楚辞体(也称骚体)诗歌样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
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
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熔《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其中尤其是《离骚》一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空前绝后的绝唱。
楚辞九思原文与解析
楚辞九思原文与解析楚辞九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被誉为楚辞之首。
九思包含了《离骚》、《天问》、《涉江》、《招魂》等九篇作品,每篇都独具风采,情感真挚,流传至今。
九思中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屈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以屈原的亲身经历与情感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多样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在逐渐失去宠爱与被贬谪的过程中的心境变化。
全文分为六章,每章都以独特的意象与抒情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思考与思索。
《离骚》的开篇“百川总为一,不可夺且”以才子哀怨之辞,作为作者对自己智慧才能的自豪与失落的表达。
通过描绘屈原的心智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命运无奈的痛苦。
随后,作品中的文字渐渐从抱怨转为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索。
九思中的另一篇重要作品《天问》则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来探讨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诗中所提出的“无问以优劣”、“问天地好在”等问题,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寻与思考。
这种对宇宙存在与人生意义的反思,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涉江》则以屈原的遭遇为素材,通过描绘屈原与他的爱人离散后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与思念之情。
作品中的水与江的形象,象征了作者与爱人之间的感情纽带,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招魂》是九思中唯一一篇描写灵异现象的作品。
通过屈原在梦中与死去的妻子相见,表现了作者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为一篇追悼故人的诗歌,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痛苦和思念,也抒发了对死者的思念与敬仰之情。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篇作品外,九思中还包含了《东篱》、《涉江》、《九辩》、《卜居》、《九章》等,每一篇都独具特色,展示了屈原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楚辞九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瑰宝之一,它不仅在诗歌形式与艺术手法上有过人之处,更通过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九思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仍然对后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楚辞九思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与韵律,展示了屈原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楚辞》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楚辞》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楚辞》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一)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的成因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的形成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地理以及文化因素,诗人自身所接受的教育,观念,个人审美能力等都对他诗歌意象的创造有着中重要的影响。
1.屈原楚辞典型意象形成的客观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俩个方面。
首先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诗人意象的选取。
当时楚国地理位于“南极潇湘,北带汉沔,仰眺衡岳、九嶷、、荆、岘、大别之峻,俯窥湘、沅、资、澧、洞庭、彭蠡之浸。
土壤肥沃,水势浩荡,植物种类繁多。
这些先天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屈原个人的气质,他在选取意象时更多的会选取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意象,因此屈原楚辞中的意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湘君》白玉兮为镇,疏有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蘅。
《湘夫人》朝发轫于苍梧兮。
《离骚》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悲回风》吸飞泉之微微液兮,怀琬琰之英华。
《远游》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仅影响了诗人对意象的选择用运上,对诗人选取意象的倾向性上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各种神话传说,仙境,仙草等方面。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离骚》当时的楚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民俗的影响。
《吕氏春秋异宝篇》“楚人信鬼“。
班固《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地,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楚地这种对神鬼巫的信仰,极大的影响了屈原创作时关于意象的选择。
王逸认为《九歌》的创作是模仿南楚民间祭祀歌创作而成的。
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的。
无论哪种看法,《九歌》的创作都离不开民间祭祀歌曲。
其次,太阳崇拜。
楚人对火有着深层的崇拜,他们认为火是希望和力量的所在。
楚国开国国君熊绎曾担任过周朝的火师。
屈原楚辞中有非常多的关于太阳的意象。
《九歌东君》即是描写的太阳神。
东君,耀灵为日神,羲和为日御者,祝融为火神等。
楚辞名句解读
楚辞名句解读楚辞名句解读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解读】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解读】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解读】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解读】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解读】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6、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哀郢》)【解读】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
语出屈原《九章哀郢》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诗人作诗哀悼。
这两句诗便于哀惋中流露了对故国的眷恋,诗中向故乡寻觅栖息之所的飞鸟和即使死去也要把头颅朝向自己洞穴的狐狸,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卜居》)【解读】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
8、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事。
(屈原《卜居》)【解读】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解读】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楚辞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解读
楚辞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解读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对楚辞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读。
1. 楚辞概述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由乐府和离骚两部分构成。
乐府强调实用性和社会问题,而离骚则主要表达作者对于命运、爱情、人生等深刻哲理的思考。
2. 情感表达楚辞以其真挚、深沉、豪迈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作者们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转化为文字,在诗歌中流露出爱恨情仇、忧愁苦闷以及英雄豪迈之情。
2.1 爱情楚辞中存在丰富多样的爱情主题,包括相思之苦、别离之痛、宠爱之乐等。
通过描绘具体的情感场景和形象,诗人们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热情、忠诚以及无尽的思念之情。
2.2 忧愁苦闷楚辞中也有大量描写作者内心忧愁苦闷的作品。
这种忧愁源于个人遭遇或国家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困境和不公平的反思与抱怨。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痛苦与无奈,寻求宣泄与慰藉。
2.3 英雄豪迈楚辞中还饱含着英雄豪迈之情。
许多作品以英雄人物为主角,歌颂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情感表达既展示了古代楚国人民对于英雄事迹的推崇,也彰显了作者自身对于勇气和奋斗精神的赞美。
3. 文化内涵解读楚辞还承载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当时楚国地区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3.1 地域特色楚辞所创造的场景往往与楚国的地理和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通过描绘楚山楚水等景致,展示了楚地独特的风光和地域特色。
3.2 乡愁情结楚辞中常有对故乡、家园的怀念之情。
诗人们以饱含着对家乡深深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故土、亲人和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留恋。
3.3 社会风貌楚辞中还反映了当时楚国社会的各种风貌。
通过描绘宫廷生活、战争军事、交际礼仪等方面,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风气以及阶级差异。
结论楚辞诗歌以其独特而深厚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命运、勇气等主题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也承载了楚国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楚辞的文学特点以及文学地位
楚辞以楚地民间歌谣为基础,运用了 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奇特的想象,采用 了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 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楚辞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 变革、思想活跃的时期,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楚辞的形成提 供了有利条件。
楚文化
楚国是南方的一个大国,拥有独特的 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因素 为楚辞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 感。
屈原的影响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实 践和思想成果对楚辞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使得楚辞成为一种具有独 特魅力的文学体裁。
楚辞的文学地位
1 2 3
开拓了新的诗歌境界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为中国古 代诗歌开拓了新的境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
楚辞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奇特的想象和华 丽的辞藻等表现手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01
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思路和艺术 借鉴。
02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
材。
楚辞在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03
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香草美人的象征
楚辞中常用香草美人来象征美好的品质和纯洁的爱情,如 兰、芷、蕙等香草,以及宓妃、佚女等美人形象。
恶草丑类的反衬
楚辞中也运用恶草丑类来反衬美好的品质和丑恶的行径, 如萧艾、茅棘等恶草,以及谗谄蔽明、邪曲害公等丑类形 象。
服饰器物的寓意
楚辞中通过描绘人物的服饰器物来寓意其身份和品质,如 峨冠博带、长剑陆离等形象,寓意着高洁的品质和崇高的 理想。
30道《楚辞》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楚辞》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
A. 屈原B. 宋玉C. 屈原和宋玉等D. 多人合集答案:C2. 《楚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A. 现实主义B. 浪漫主义C. 自然主义D. 古典主义答案:B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
A. 《离骚》B. 《九歌》C. 《天问》D. 《九章》答案:A4. 以下不属于《楚辞》篇目的是()。
A. 《招魂》B. 《大风歌》C. 《卜居》D. 《渔父》答案:B5. 《楚辞》中祭祀天神的一组作品是()。
A. 《离骚》《九歌》B. 《九歌》《天问》C. 《九歌》 D. 《离骚》《天问》答案:C6. 屈原的作品在《楚辞》中所占比例()。
A. 较小B. 较大C. 一半D. 不确定答案:B7.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绘的是()景色。
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C8. 《楚辞》在()时期达到鼎盛。
A. 春秋B. 战国C. 西汉D. 东汉答案:C9. 宋玉的代表作有()。
A. 《九辩》B. 《招魂》C. 《渔父》D. 以上都是答案:A10.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A. 孤独B. 悲愤C. 自豪D. 无奈答案:B11. 《楚辞》对后世()的发展影响深远。
A. 诗歌B. 散文C. 小说D. 以上都是答案:D12.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出自()。
A. 《离骚》B. 《九歌·东君》C. 《天问》D. 《九章》答案:B13. 屈原投江的江是()。
A. 长江B. 黄河C. 汨罗江D. 湘江答案:C14. 《楚辞》中的香草意象常常象征()。
A. 美好品德B. 爱情C. 悲伤D. 愤怒答案:A15.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中的“兰”“蕙”是()。
A. 植物B. 香草C. 花卉D. 树木答案:B16. 《九歌》共有()篇。
A. 9B. 11C. 10D. 12答案:B17. 以下对《楚辞》描述正确的是()。
对楚辞的理解
对楚辞的理解一、前言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等。
楚辞的诞生和发展与楚国的崛起和衰落密不可分,其内容涉及了政治、军事、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楚辞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解读。
二、楚辞的背景与特点1. 楚辞的背景楚辞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诞生与楚国崛起和衰落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楚国逐渐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随着时间推移,楚国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秦灭亡。
2. 楚辞的特点(1)情感真挚:楚辞以情感为主题,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其中以离别、怀念、失意、悲愤等情感最为突出。
(2)艺术手法独特:楚辞的艺术手法独特,常常采用象征、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3)思想深刻:楚辞不仅表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生命观,还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楚辞中的主题与意义1. 楚辞中的主题(1)离别与怀念:楚辞中经常出现离别和怀念这两个主题。
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亲友分别之苦和对故乡思念之情。
(2)失意与悲愤: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等原因,楚辞中也不乏表达失意和悲愤情绪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不如意之事的痛苦体验。
(3)爱国与报国:在楚国崛起和衰落的历史背景下,楚辞中也出现了一批表达爱国和报国情怀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民族荣辱的关注和思考。
2. 楚辞中的意义(1)文学价值: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之一,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历史价值:楚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3)思想价值:楚辞涉及到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楚辞》原文及译文赏析(下)
《楚辞》原文及译文赏析(下)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楚辞》原文及译文赏析(下)《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1],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2],戒六神与向服[3]。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4]。
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5]。
忘儇媚以背众兮[6],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7],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8],羌众人之所仇。
论《楚辞》神话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论《楚辞》神话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顾晔峰【摘要】摘要:《楚辞》神话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地域特点:一是原始质朴;二是鲜明的自我意识;三是敬鬼好巫风俗;四是太阳神崇拜。
文化的地域差异能改变神话本初的面貌,交融民族性与个性,从而产生文化的变异。
神话在这个方面的变异与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两类不同的发展模式,使神话产生新的变化,同时也是神话的发展动力。
【期刊名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楚辞》;神话;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动力《楚辞》是南方文化的奇葩,它的产生离不开楚地文化环境及其特有的地理民俗,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楚辞》探寻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诸多特征,就神话来说亦是如此。
相比较而言,中原地区的神话一则保存较少,而且多为一鳞半爪的叙述;再则“文化是在种族、环境、时代的系统中发生发展的,自然地理并因此生成的人文地理对人种进行着文化塑造”[1],就神话而言,我们认为也随地域而改变。
胡适先生曾说:“可以看出疆域越往南,文学越带有神话的分子与想象的能力。
我们看《离骚》里的许多神的名字——羲和、望舒等——便可以知道南方民族曾有不少的神话。
”[2]在这里,胡适先生看到《楚辞》神话与地域之关联,但对这一关联的具体状况以及神话因地域而变异的原因尚不明朗。
鉴于此,本文拟从地域的角度梳理和探讨《楚辞》神话的诸多特征,并探寻其中的文化意义。
一原始质朴根据茅盾先生《中国神话研究初探》的分类,我国神话的地域分布,可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划[3]。
由于汉族尊崇儒教,重实际而黜玄想,所以北部神话大量散失而留存不多。
屈原生活的湘沅一带所流传的神话,当属茅盾分类区域的中部神话,这一地区信巫鬼、好淫祀,巫祝文化发达,盛产神话,民风厚重。
《楚辞》中反映的我国远古神话不仅较为完整,而且较为真实地保留了原貌,不似北方文本中关于神话的记载,动辄删削,或作历史化或作仙话化的改头换面。
大学语文《楚辞》讲稿
⼤学语⽂《楚辞》讲稿《楚辞》《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学源头。
“楚辞”之名⾸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东⽅朔、王褒、刘向等⼈承袭模仿屈原、宋⽟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六篇,定名为《楚辞》。
是为总集之祖。
后王逸增⼊⼰作《九思》,成⼗七篇。
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居》《渔⽗》《九辩》《招魂》《⼤招》《惜誓》《招隐⼠》《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这个⼗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本。
《楚辞》运⽤楚地(今湖南、湖北⼀带)的⽅⾔声韵,叙写楚地的⼭川⼈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化⾊彩,如宋⼈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与《诗经》古朴的四⾔体诗相⽐,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楚国⽅⾔,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得名,故“后⼈或谓之骚”,与因⼗五《国风》⽽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祖。
后⼈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称呼诗⼈。
⼀、楚辞含义及成书过程“楚辞”⼀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为诗体。
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种新的诗体。
第⼆为作品。
指战国时代⼀些楚国⼈以及后来⼀些汉⼈⽤上述诗体所创作的⼀批作品第三为书名。
指汉⼈对楚国⼈、汉⼈所写诗歌辑选⽽成的⼀部书。
《楚辞》⼀书,既⾮出⾃⼀⼈之⼿,也不出于⼀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们逐渐纂辑增补⽽成的,⾃战国⾄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1、先秦时期,包含《离骚》《九辩》两篇,纂辑者可能是宋⽟。
《楚辞》原文及译文
(1)《楚辞》原文及译文《楚辞》【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
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中的情感内容分类
楚辞中的情感内容分类《楚辞》在情感与内容上的特色《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并且,《楚辞》在形式上有飞扬飘逸的特色。
同时,楚辞在内容上也极据其特色: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在《楚辞》中,作者都显示出了献身无悔的态度。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堪称是《楚辞》中的经典之作。
其文中的以“香草”来比喻君子更是流传于后世,并给后世的文人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影响。
《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
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要者大约有三方面:作者致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作者深情的眷恋祖国却一再受到打击和排挤。
这也正展示出了屈原献身祖国的满腔热枕,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直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凛然正气,令人敬佩。
《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有五点: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楚辞中经典篇章的人文精神
楚辞中经典篇章的人文精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
下面列举了楚辞中经典篇章的人文精神。
一、《离骚》《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反映了屈原在流亡途中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和尊严的追求,展现了楚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物质世界的痛苦触动。
二、《天问》《天问》是屈原的一篇哀怨之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动荡的思考。
这篇诗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呼唤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了屈原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安宁的追求。
三、《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首咏史之作,通过描绘古代贤臣的形象,表达了屈原对贤人的赞美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首诗展现了楚人崇尚贤良的精神,弘扬了楚辞中的人文思想。
四、《招魂》《招魂》是屈原的一篇祭文,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篇篇章体现了楚辞中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爱情的追忆和祈愿。
五、《九歌》《九歌》是楚辞中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描绘了神话中的仙境和仙人的形象。
这首诗体现了楚辞中的美学观念和对自然的崇拜,展示了楚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六、《涉江》《涉江》是楚辞中的一首辞章之作,描绘了楚人涉江过河的情景。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楚辞中的人文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篇咏史之作,描绘了贤臣的形象和对社会的期望。
这首诗体现了楚辞中对贤良的推崇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展示了楚人崇尚贤良的人文精神。
八、《九歌》《九歌》是楚辞中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描绘了神话中的仙境和仙人的形象。
这首诗体现了楚辞中的美学观念和对自然的崇拜,展示了楚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九、《招魂》《招魂》是屈原的一篇祭文,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篇篇章体现了楚辞中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爱情的追忆和祈愿。
十、《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篇咏史之作,描绘了贤臣的形象和对社会的期望。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江南”再发现——胡晓明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从汉代到清、近代,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持久、含蓄要眇而入骨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
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
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一、中国文学中隐含的江南意象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
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
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
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与“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不仅颂扬至今,而且海外流传;西风起时,“莼菜鲈鱼”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
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辞章,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寒山寺的钟声、“家在江南黄叶村”的画意,亦已远播异邦,泽及汉字文化圈。
连《红楼梦》里都有一个东南方位的诗学奧秘: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第一回)除了《红楼梦》之外,代代相承的中国文学传统中,实存有一套秘传的江南意象。
请细析以下辞语:江南春、江南客江南好、忆江南、望江南江南断肠句江南黄叶村江南可采莲江南好风景不仅这么多美妙的叙事、典故、诗章、名句、意象以及本事集中浓缩于“江南”一语,而且诗人文学家,心心相印,文脉相承,隐秘书写,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意象诗学的传统。
譬如“江南肠断句”:断肠犹忆江南句。
(卢炳)但苦忆,江南断肠句。
(史浩)忆得歌翻断肠句。
(杨无咎)白首题将断肠句。
(刘辰翁)断肠句,试重拈彩笔,以赋闲愁。
楚辞的文学特点
楚辞的文学特点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丰富:楚辞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表达了丰富的感情体验,如悲伤、愤怒、思念、怀旧等。
其情感表达直接、真实,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2. 以自然为背景:楚辞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与自然的融合,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3. 反映社会现实:楚辞作品中也常常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战争、贫困、失意等。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 技巧多样:楚辞作品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楚辞的韵律感强烈,采用了独特的词牌和韵脚,使作品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
5. 个人化表达:楚辞注重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表达,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独立个性。
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6. 崇尚自由与反抗:楚辞作品中常常表达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抗,强
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通过对权贵和统治者的批判,反映了人民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体现了楚辞的独特精神。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独立个性的展示,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楚辞的文学特点不仅反映了古代楚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具有普遍的人类情感和价值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亡后的西晋时期陆机入洛、南北交融中才出现的盛景,但在陆机的身上和文中包含了巨大的江南美学元素。
陆机之作,古人多用“繁”字评之。
繁,一指其文之类型多样:《晋纪》四卷、《洛阳记》一卷、《要览》若干卷、《晋惠帝百官名》三卷、《吴章》二卷、《吴书》、《连珠》若干卷、《文集》四十七卷……如此广博的创作领域,显示陆机在南北文化汇通中,把江南文化带入其中并使之得到彰显,成为主流。
二指其文之形式在追求华丽这一主流特点时又包含了个性特点:“繁缛赡密”,“工整绮练”。
这里“繁缛赡密”是因容纳万有而显出的艺术特征,“工整绮练”是整合南北而显出的形式面貌。
三是指陆机在繁密华丽的形式下由江南入北方,以降将侍晋室,所遭受和要应付的种种环境而产生的复杂心态,并在面对各种境遇和多样互动中努力突显出来。
因此,繁缛赡密、工整绮丽,内含着巨大的江南美学内容,而这江南美学内容又成为了整个文化的主流时尚。
东晋以后,江南唯美风尚成为全国的主流,这一唯美风尚主要体现在骈文里,以这一风尚为主旨的萧统《文选》中,陆机作品为选入数量居冠,有二十八题六十一首(《演连珠》五十首计为一首),在曹植、潘岳、谢灵运、颜延之、谢朓、任昉、沈约之上,可见陆机之文被认为是既多且好,乃唯美骈文的最高成就①。
而陆机确实以自己的文学之美,登上了文坛的最高峰,又以这一最高地位引领了文艺的时尚。
陆机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正如其诗所描绘的美人:“美目扬玉泽,蛾眉像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日出东南隅行》)这四句诗可以说正呈现了陆机的美学特点,以及内蕴在这一美学特点中的江南风韵。
四、东吴与江南美学世界境界之开拓三国时代,东吴在中原曹魏和西面蜀国的压力之下,发展了自己的地理优势,即重视海军和海外开拓。
东吴发展起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造船业(1955年在广州出土了东吴的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舱板,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度。
当时,其万人以上的大舰队经常航行于沿海岛屿和邻国之间。
公元230年,卫温和诸葛直带领兵士万人航行到了夷州(今台湾省),这是台湾与大陆往来的最早记录。
公元242年,聂友和校尉陆凯带兵3万人航行到海南岛。
东吴还经常派使者远航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派康泰和朱应出使海南诸国,到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先后经历了100多国。
海南诸国的特产如杂香、细葛、明珠、大贝、琉璃、玳瑁、翡翠、犀角、象牙和珍奇异果等,涌进东吴,可以想象这类物品激起了江南美学怎样的思考,又给江南美学带来了怎样的新面貌。
这些远航经历使康泰写出了《吴时外国传》,朱应写出了《扶南异物志》。
在海上交流中,扶南国王范旃在公元243年派使者送来乐队,在孙权为之在皇宫附近造的“扶南乐署”里向东吴宫女传授扶南歌舞。
大秦国(即东罗马)商人秦论也经由印度支那半岛来到东吴,在建业居住七八年后始归。
东吴的海上开拓,把先秦以来的海上丝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把中国的天下观由西向东进行了新的扩展,为先秦以来的中国天下观加进了新的实际内容。
正是这一海上丝路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让扬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并在唐宋之时造成了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和南移。
可以说,正是东吴时期江南的兴起,以及与此同时展开的海上丝路的扩大,形成了江南地区新型的天下胸怀。
这一新的天下胸怀反过来又加速了江南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以及江南地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以致在唐宋之后,让江南成为全国文化最先进的地方,并让江南美学蔚为大国。
楚辞中的“江南想象”及其空间感———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刘彦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本文所论及的楚辞中的“空间感”,不是在真实物理空间中生成,而是通过语言描述而形成,是一种诗性的江南空间想象。
虽然此空间感来自语言描绘,但是一旦形成,就会对真实物理地域造成影响,使得物理空间主观化。
当然,就楚辞的空间感而言,只是针对那些受到楚辞中相应作品影响的读者而言的,即通过阅读作品而获得深刻的记忆,这一记忆会与真实的空间相联系或发生联想,从而实现一种人文主义地理学所称的“地方想象”。
同时,我认为,作品中所描述的空间绝对不能与真实的空间或者地方史做等同或者比对,也不能幼稚地认为,处在某一特定空间或地域的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必定机械地、被动地传达其地域文化,甚至文学作品比如楚辞对于楚地的描绘,会赋予该地域以文化意义和想象。
·711·①参王运熙《陆机、陶潜评价的历史变迁》,《东方丛刊》2008年第2期;王丽珍《太康之英与形式主义》,《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跃进《陆机文学创作之繁》,《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一、楚辞中的“恋地情结”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曾经使用“恋地情结”来指称对一个地方的依恋,他说:“‘恋地情结’是一个新词,可被宽广地定义为包含了所有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情感纽带。
……这种反应也许是触觉上的,感觉到空气、流水、土地时的乐趣。
更持久却不容易表达的感情是一个人对某地的感情,因为这里是家乡,是记忆中的场所,是谋生方式的所在。
”[1](P196)这标示着一种新的地理学的产生,即超越于实证主义的地理学所进行的客观、微观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地理学侧重研讨的是现象学式的地域空间感,它往往体现为对某一地域的感受经验或者想象、描述。
这一恋地情结同样适用于楚辞中对江南故地那种不离不弃的情愫。
《楚辞》中所言地域及其名物在数量上极为繁复,历来有不同的见解。
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中曾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游国恩先生也认为,《楚辞》中所述地理,以《九章》之《涉江》《哀郢》为最详,如《离骚》之济沅、湘,《湘君》之沅、湘无波,邅之道洞庭,遗佩之澧浦,《湘夫人》之洞庭波、木叶下、有芷之沅、有兰之澧,《涉江》之济江、湘、上沅水,《哀郢》之上洞庭而下江,《怀沙》之沅、湘分流,《惜往日》之临沅、湘之玄渊,《渔父》之赴湘流等等,皆属于江南之地,称为江南之水。
游国恩先生针对钱穆曾撰《楚辞地名考》一文认为屈原之放未尝至江南提出异议,并做了大量考证,认为“屈子所欲济之沅湘,断在今之湖南明矣”[2](P43)。
在《楚辞》中,“恋地情结”指向的当然是“楚国”,甚至指向整个楚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
比如就屈原而言,他的“恋地情结”来自于被家国除名,背井离乡,因而,在楚辞中的“游”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
此“游”或是被迫的流放,或是诗人自发的旅行,而且这两种“游”的方式往往缠绕在一起,不分表里。
就前者而言,抒情主人公往往意欲回到故土,在作品中以繁复交错的楚地符号抒发故土的空间感;就后者而言,抒情主人公又往往意图建立一个想象中的故土,以便在那里安然栖居。
以《哀郢》为例,屈原在作品中描绘了郢都的水陆路线,以此为核心来抒写所恋故土的空间感。
其中大量出现的就是“家门”意象。
在这里,作为“建筑意象”的家门完全转化为“地理意象”。
诗人写到被迫离开郢都,沿着都城的水门与水道离开,他说:“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出国门而轸怀兮”、“发郢都而去闾兮”等,就一再地以“门”为界线。
作为“建筑意象”与“地理意象”交织的“门”,除了标示纪南城水路交通便利、门户众多与诗人必须穿门而过之外,“顾龙门而不见”还分明预示着“家门”再不可入的深意。
在临近离去时不断回望,最后的一个画面就定格在因为距离渐远而再也看不见的“宫门”。
除了“家门意象”之外,还有与家园相反的“荒原意象”。
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在王逸的阐释中,就以夏为“大殿”、丘为“废墟”,即诗人预感郢都即将化为荒原,“家门”也即将荒芜。
在《哀郢》中,最为典型的“江南地理意象”还是耐人寻味的“水道”。
就其抒情的方式而言,作品采用了在“回忆”中追溯并建立“空间感”。
作为故土的郢都越来越远,致使原来那些流畅贯通、联系四面八方的水路系统,都因为遥遥相距而变得不相通了;同时,也使用这一“水道”的变化作为喻体,来表现自己心绪的杂乱与郁结。
诗人巧妙地将郢都发达的水路与自己的心境相对照,先描述心情,再以都城内的水路作对照。
《哀郢》首句即言:“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正因为如此,诗人离去时总是徘徊不忍,即便“去终古之所居兮”,行船时仍“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乃至于“出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还说“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这一切都体现了极为繁复的江南水乡的“水道”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意象。
除了在水道中的游历之外,《哀郢》中还使用了“登高”意象,“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来表达细腻的“恋地情结”,可谓极为典型的体现。
二、屋宇之感“恋地情结”在空间感上还较为宏观,尽管真切,却还不能免于泛泛,而对故地的“屋宇之感”则将这种“恋地情结”落实得踏实而强烈。
段义孚曾经指出,对农村的屋宇与城市建筑的空间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聚集的村落在景观上显得非常引人注目。
当我们走进村落时,会看到房子的轮廓以及在农田上矗立的树木。
比较起来,都市地区缺乏较显眼的可见物,每一社区只占整个建筑区域的一小部分,分不清哪一区是尾端,哪一区是开头。
”[3](P175)虽然在楚辞中的屋宇不仅限于村落,但是其空间感却极具“地方性”。
据今天的考古研究,当时的楚人对于居室极为重视,徐文武在《楚国宗教概论》中提到:“在楚简中,室神又称宫室,分别有称为宫、室。
楚人对宫室的安全十分关注,占祷卜辞中经常出现宫室是否平安。
”[4](P209-210)这都能反映出,“恋地情结”往往实现在空间感最强的地方,即自己的“居室”及其相关的所在。
比如“宗庙”在《天问》中就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王逸曾经指出,《天问》是诗人见到楚国宗庙、面对宗庙中的壁画有感而发形成的作品。
其《天问章句序》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
彷徨山泽,经历陵陆。
嗟号昊旻,仰天叹息。
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
”而在《九歌·湘夫人》之中,所抒发的空间感就十·811·分浪漫超拔。
如果说楚辞中的很多作品带有浓郁的江南美学因子,是取自于现实的话,此篇中的空间感则是完全自由地利用了江南风物,把它们作为一种可供自己驱使的符号,构筑了一个梦幻中的屋宇:“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由于“筑室兮水中”,因而就有了“荷盖”、“紫坛”、“芳椒”、“兰橑”、“薜荔”等散发着醉人气息的花草,除了描述视觉上的酣畅之外,更把屋宇空间感的重点落脚在丰富的嗅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