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5.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探究新知
1.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检测导结
1.()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
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和()。
四、拓展提升
1.了解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五、总结全课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工具,并知道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会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精神。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2.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2)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3)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①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②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③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④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教案
第五单元观测天气16.测量气温【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测量气温》,本节课聚焦气温这一气象要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知道气温是空气温度的简称,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学习使用气温计,使学生掌握用工具测量气温的方法,通过反复训练,掌握摄氏温标的读法和写法;第二部分;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再针对教材给出的四个准确的气温值,列出应对之举,感受了解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理解测量气温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知道气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面质地等。
即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定相同。
因此,气象部门制定了测量气温的统一标准,气温计要放置在百叶箱中;第四部分,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百叶箱的用途。
了解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是气象站和观测站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通过天气预报对天气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能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对气温这个司空见惯,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影响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概念往往忽视。
苏教版三起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2部分,在学生尝试用各种感官对多种物体做了细致的观察基础上,发现细致的观察也会有不可靠的时候。
感觉不可靠怎么办?测量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确的数据。
本课将对学生进行五种基本测量技能(测量速度、测量容积、测量质量、测量时间、估算面积)的训练。
教学目标:1.学会用尺、量筒、秒表、温度计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做记录;2.体会测量对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
3.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测量工具:量筒、量杯、天平、温度计、体温表、直尺、秒表等2.大小相似的长方形纸盒、树叶。
3.幻灯片、录音带、投影仪。
4.参观调查了解体温计、血压表、气压计等先进仪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出示图画,仔细观察图画:直线?曲线?思考:只凭我们的感官可靠吗?2.师:大家能想出办法来验证一下吗?3.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学生用直尺比划,测量长度)4.汇报验证结果。
(都是直线,一样长)5.师:刚才,我们用眼睛观察所得的结果是弯的,可通过验证发现线是直的,你们们明白了什么?(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到只凭感觉器官认识物体不够准确,使用测量工具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二、创设情境,鼓励探索。
课堂实际测量自己的速度、身高、和力量。
1.讨论:跑步速度该如何测量?要用什么仪器测?测量时要注意什么?身高和握力呢?2.组织学生测量速度、身高、握力,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测量器材上所标识的单位。
3.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明白了什么?设计意图:学生喜欢互相比较,可以相互比较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比快,比高,比重,比跳……但是,具体的比较结果是什么,需要用测量单位来作说明。
这里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自己的速度、身高、力量,从实际了解测量的必要性。
三、阅读资料,认识各种测量工具。
三年级科学教案-测量
师问--【视觉可靠吗】
3现在请看----这2个长方体,谁来用手感觉一下哪一个重请告诉大家---你的感觉
(现场用测量重量的电子秤来测量)
师问--【手的感觉可靠吗】
4师小结:通过以上3个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5这就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1学生
学生通过flash动画观察后都清楚的看到这两条红线是笔直的,
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
1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意识的能力不是很强,自己梳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欠缺。对科学的探究有兴趣,但缺少精准的钻研,如认识测量工具,但是使用不规范,不知道怎么读数,不知道怎么归零等等
2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缜密,不能够在实验前先思考,再动手;实验过程中不能细心观察,对实验的结果不太关注,只关注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内容,对待结论的态度不能实事求是。
学生亲自感受重量,再次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得出要想有精准的结论就必须利用测量工具这一法宝,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直接导入新课。
小结:
大屏幕flash动画展示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生动直观的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再通过亲身体验2块颜色和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重量的不同,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的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共识,自然而然的----直接导入新课,简洁点题,为本节课学习测量做好铺垫。
针对上述学情本节课将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基于网络支持下的网页资源为载体,突破以往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的分组实验多样性设计、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汇报,数据的有效整理等,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体验测量的乐趣,学会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建构“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测量教案1
四、介绍其他的测量工具
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请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测量工具。
2、学生畅谈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包括它们的名称、使用范围、优(缺)点等。
3、讨论:对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工具,你有什么想法,不妨提一些改进意见。
五、课堂效果检测:
小学科学学科第五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年级
三
时间
任课教师
第二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
测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学重点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2、活动:感知1秒钟有多长。
教师对着秒表1秒1秒地数,让学生尝试跟着数,初步感知1秒钟有多长。
3、制作要求:做一个30秒钟左右的水钟。
说明:介绍制作方法和所需的材料。用针在一次性纸杯底部开一个小细孔,在杯中装一定量的水,借助秒表测量水全部漏完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根据情况相应调整水量。
4、学生制作并检测实际使用的效果。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活动记录纸。
预习提纲
教
学
过
程
一、猜谜导入
1、出示漏刻的图片。大家来猜一猜它是什么?
2、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漏刻。
3、讲解:古人除了用漏刻来计量时间之外,还发明了沙漏。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介绍沙漏)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观察天气:17.云量和雨量》教案2
17.云量和雨量【教材分析】《云量和雨量》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2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级主题:云量、雨量的测量。
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划分云量的方法——四分法。
接下来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的关系。
教材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级表。
学习了云量和雨量之后,讨论判断雨的大小,知道雨是可以测量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对一周的雨量做测量和统计。
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
最后认识到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云量不熟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
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多云、阴天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学生会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都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知道什么是晴天、多云、阴天。
2.知道雨量及对应的降水强度。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器的制作.4.知道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科学探究:1.通过使用工具探究雨量,可以使数据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2.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云量的多少对应的天气和探究雨量的多少对应雨的级别。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天气
难点:观测天气
教学方法措施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教学具
准备
PPT、挂图、地球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题课时
1、测量气温1
2、云量和雨量1
3、风向和风力2
4、天气和气候2
5、单元复习1
总课时7
本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讨论,认识到气温作为天气要素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气温计,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3.认识云量和降雨量。知道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知道人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把风速叫做风级。
5.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点燃学生科学热情: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是一门致力于点燃学生科学热情的课程。
教案中涵盖了多个知识点,以及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探讨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社会人物、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发明、创造等多个知识点。
而每个知识点都是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计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逐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中,教案中主要介绍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历程,以及人类依靠科技创造力改变社会面貌的过程。
而在社会分工中,教案则重点阐述了社会分工的作用以及分工不足带来的问题。
在社会人物和社会生活中,教案则更多地介绍了一些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如城市、乡村、交通、邮政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社会。
在物质文化、发明和创造这三个知识点中,教案侧重介绍了人类科技创新和物质文化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和发现,如火的发现、印刷术、指南针以及计算机等现代发明。
二、教学方法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自行在小组或者个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法中,老师在课堂进行教学时,会采用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逐渐理解新的知识,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掌握。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通过小组内部的互相讨论、交流,以达到知识共享,最终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案例教学法中,老师会给学生一些适合年龄的案例,如“环保小卫士”等,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某一问题,掌握一些相应的能力和技巧。
三、教学效果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的教学效果显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观察教案
3、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并交流观察结果。
4、师生小结:观察使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可见,观察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5、认识味觉的作用。
(1)出示一杯液体,你知道它是什么液体吗?
怎么知道的呢?(尝、闻、看)
(6)各小组汇报。
四、阅读资料
1、教师:把教材打开到第57页,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伟大人物所具有的非凡的观察力的资料。
2、学生阅读。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科学的观察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观察的精确度,而且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发明创造。
五、课堂效果检测:
1、填空
(1)平常我们主要用()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
7、小结:科学实验表明、只有学会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观察,才能达到对事物的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所以,我们不仅要用眼去观察,而且还要用耳朵去听、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调动一切感官参与到全部观察过程中去,得到对感知对象的一个整体认识。
(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1、教师出示邮票等实验材料。提问:先用肉眼看,再用工具仔细观察这些实验材料,说一说用肉眼看和借助工具观察之间有什么不同。老师电提供了一些工具,必要的时候,你可以使用。观察后,请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活动记录上。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看哪一个小组合作得好,发现得多!
()、()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
(2)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观察()
来进行观察。
2、简答:
我们所用到的观察工具有哪些?
六、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已经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观察,怎样才能全面地观察?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单元分析一、本单元主要建构依据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观察与测量是收集证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这两个方法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的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这两种方法而言,观察是测量的基础,测量促使观察更加准确,因此,本单元从两个方面人手展开:第一方面,观察。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方法的基础。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观察是学生首选的、最便利使用自身感官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形式。
所以,教材试图通过三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体会。
其具体意图如下:首先,观察不仅是视觉的,更是需要运用多种感官的。
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将观察只等同于用眼睛看的偏误。
其次,观察不仅是运用感官的,还常常是借助于观察工具的。
再次,观察不仅可以单一地运用感官或工具,有时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工具。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是一种趣味,更是一种科学素养;我们应该认真思索前人关于“观察,观察,再观察”论述的深刻含义。
第二方面,测量。
此方面的内容起于观察,而又精准于一般的观察,教材虽然没有给测量下文字定义,但是,从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角度,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追求科学、客观的观察结果,将观察引向精确化、技术化,从而可以使其应用于描述、运算和比对等,促进学生逐渐学会规范地进行科学探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5单元教案
生:第五关是什么?
(出示第五关规则:终极挑战,刚才盒子中的袋装液体是什么?)
学生把液体倒入纸杯观察,然后放到老师指定的位置。
生:雪碧。
生:盐水。
生:糖水。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鼻子闻了闻,然后舌头偷偷添了添。
师:你不怕这液体有毒!
生:不会,老师不会害我们的。
师:你到蛮机灵的,不过同学们,生活中不能这样,不熟悉的不能去尝,闻也要讲究方法,要这样……。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摸到的东西可能是什么?
生:是砂糖桔,因为我摸着它的表面就是桔皮。
生:小球,它是圆的,而且表面是光滑的。
3、师:看来用手摸要比听声音猜更容易发现物体的特征。好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第三关。
(规则:用手摸出一个砂糖桔,摸错可以换。)
生:学生摸,其中有的摸对,有的第一次、第二次没摸对。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摸到的东西可能是什么?
生:是砂糖桔,因为我摸着它的表面就是桔皮。
生:小球,它是圆的,而且表面是光滑的。
3、师:看来用手摸要比听声音猜更容易发现物体的特征。好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第三关。
(规则:用手摸出一个砂糖桔,摸错可以换。)
生:学生摸,其中有的摸对,有的第一次、第二次没摸对。
师:统计第一次就摸对的举手。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摸了好多次还是没摸到。
生:里面的砂糖桔越来越少,所以难摸了。
生:我摸到橡皮泥,感觉表面也是软软的,所以以为是砂糖桔。
……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砂糖桔,把观察到的秘密记录在老师发的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记录。
师:都好了吗?今天的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风力和风向》优秀教案
18.风向和风力【教材分析】本课聚焦风向和风力这两个气象要素,围绕“是什么”“如何测量”“有什么影响”,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风向和风力是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因而易被学生忽视。
通过讨论天气预报是怎么描述风的,帮助学生识别、观测风向和风力。
在室外用身体感觉或借助轻飘物体感知,可以来观察风、描述风向。
第二部分,风向和风力是描述风的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自制风向风力计,测一测风向和风力,让学生认识到风力和风向都可以精准测量。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判断风级并不是拿风力计去测量,而是以特定风级现象的出现作为依据,现象观察越仔细,判断越准确。
引导学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学会描述今天的风级。
讨论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包括龙卷风、台风等极端灾害天气,引导学生关注天气。
第四部分,连续观测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是研究气象常用的方法,只有连续观测才能发现变化,总结规律。
给学生布置一个为期一周的对天气情况进行连续观测的任务,引导学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发现一周中天气有哪些变化。
【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孩子对天气的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级时他们学过《关心天气》这个单元,但是对天气缺乏定量观测的经验。
他们已经认识到天气变化、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但不会从量的意义上去判断影响的程度。
此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分不清,对各气象要素也未形成整体的认识。
儿童在天气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进阶性,他们是先认识具体的天气现象,进而了解这些现象的规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本课由“风向和风力分别是什么”“如何测量风向和风力”“风向和风力对人们有什么影响”这样几个问题串联起来。
带领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天气知识的意义何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孩子们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也为探究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做好铺垫。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风力和风向》优秀课件
认识风向风力计
箭头指向即为风吹来的方 向。 风杯转动的速度即为风速
风向风力计测量的 是瞬时风速风向。
制作并测量风向风力计
① 观看风向风力计制作视 频 ② 利用材料包,小组合作 制作风向风力计。
合作要求: a.确保风向标和风杯要能自 如的旋转 b.注意音量控制(音量四级 控制) c.造作中注意安全
2.根据记录表,说一说一周中天气又哪 些变化。(录成语音)
3.发送作业到邮箱: xum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g0120@
作业——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
降水量/毫米
Q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Q2:天气预报中,是怎么描述有风天气的呢? 四到六级 偏北风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 观测天气
18.风向和风力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华远海蓝城小学 徐明
游戏:“吹纸巾” 辨风向和风力
风向:风吹来 的方向
风力:风的强弱。 (即风吹到物体上所 表现出的力量的大 小。)一般用风级表 示风的强度。
小组合作制作风向风力计
室外测量风向风力
Q2:“室外测量风向与风力应注意什么?
时间
地点
风向 测量工具:
现象:
风力 测量工具:(利用风 级歌估计风力,再观
自动显察示风功杯能的转数,记下
转数)
现象:
风级歌
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 2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 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11,12陆上很少见
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Q3: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 现象和“风”有什么关系?
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气温》优秀教案
16.测量气温【教材分析】本课是《观测天气》单元的第一课。
要求学生掌握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知道气温有什么用。
聚焦部分,首先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气温计到校园各个地点测量气温。
研讨部分,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通过课堂同一时间、各个地点气温情况的测量情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拓展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百叶箱的用途,理解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气温的测定是在认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
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刻的气温,能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每天的气温都在发生变化。
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
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百叶箱的用途,理解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通过讨论,认识到气温作为天气要素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气温计,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3.阅读资料,了解百叶箱的用途。
科学探究:1.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2.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比较向阳和背阴处气温的差异。
2.通过百叶箱的设计,理解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解释并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及时调整。
2.懂得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气温计,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会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演示用气温计,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气温计模型,学生用气温计,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了《关心天气》,说说你对“气温”都有哪些了解?2.提问:平时你在哪些情况下听说过“气温”?3.小结揭题: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风力和风向》优秀教案
18.风向和风力【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三课,《风向和风速》属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天气”单元。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本课内容就是对四种基本特征之一的风进行研究。
学生描述风向和风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风向和风速的知识并能记录天气情况。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他们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已经有了初步观察的意识、探究的能力,记录的习惯,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了知识与情感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
2.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的强度叫做风力。
了解风级歌的内容。
3.了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1.学生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2.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1.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观察天气提供很大的帮助。
2.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风的影响,保护好环境和气候。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力。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1个盒子(用来存放实验器材)、若干张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的纸片,吸管1根、硬纸板1张、带橡皮铅笔、剪刀、大头针1枚、有至少两档风速的吹风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有晴天,阴天,雨,雪等天气现象)师:同学们,猜猜看,图上说的是哪种天气现象呢?水见它皱眉,花见它弯腰,树见它摇头,云见它就跑。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云量和雨量》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云量和雨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云量和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云的分类、云量的观测、雨的形成和雨量的测量等。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云量和雨量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于云量和雨量的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云量和雨量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云的分类、云量的观测、雨的形成和雨量的测量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现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的分类、云量的观测、雨的形成和雨量的测量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云量的观测方法和雨量的测量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云量和雨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讲解:讲解云的分类、云量的观测、雨的形成和雨量的测量等基本知识。
3.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云量的观测和雨量的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云量和雨量观测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云量和雨量观测的重要性。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云的分类 | 云量的观测云的分类 | 雨的形成雨量的测量 | 云量和雨量的意义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了解学生对云量和雨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1观察.doc
教学课题:1、观察教学课时2课时主备老师教学时间第十五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会描述观察所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重难点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布袋,内装:苹果、橙子、獄猴桃、香蕉、西红柿;一张纸币、放大镜。
白醋、纯净水、糖水;吸管。
学生用:一只放大镜、一张纸币教学过程二次备课1>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不同》。
(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大家找出左右两边白色部分中的不同之处。
2、你们可真棒。
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之处。
那么你们是怎样找出这些不同之处的呢?(板书:眼——看)3、啊,我们的眼睛可真棒呀!它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用眼看还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教学预设:学生会自由的说出用手摸、鼻闻、舌尝等)4、老师这里有一个布袋子里面装了几样东西,不许看,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生答摸、闻、尝)5、老师今天带来的东西是无毒无害的,大家可以放心的摸、闻、尝,下面我们就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试一试。
你准备先用什麽方法(板书:手——摸)?袋子里有几个东西?我们再请上来指导学生对于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便的摸、闻、尝。
不仅不能随便的摸、尝就是闻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正确的方法,扇闻。
微镜下什么样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这三幅也是显微镜下的照片,你们能猜出它们都是什么吗?12、你们瞧,综合运用我们感觉器官和一些观察工具,我们的观察就更准确、更有效了!其实许多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才产生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鲁班,下面我们就来阅读鲁班的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13、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呢?正是由于他的细致观察,再加上他的积极思考,所以他发明了橹板,发明了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本课总结:同学们充分运用我们的感官、合理的借助工具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你一定会有许多的新发现。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观察与测量教学内容、观察与描述2、用工具测量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观察。
2、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3、认识到观察与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4、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德育目标:、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2、体验到借助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
3、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4、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5、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2、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3、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
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课时安排第1课:1/2课时第2课:1/2课时第一课观察教学目标:、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4、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5、乐于交流、互助。
德育目标.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一些水果、布袋、绒毛玩具、沙。
2.烧杯、水、小勺子、干净的筷子。
3.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或方便发出声音的物体。
4.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16、测量气温
课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们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作用。
3、了解同时在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原因,知道国家气象局规定的测量气温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气温。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测得的温度数据不一样呢?我们该以哪一个数据为准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出示课本45页下面的这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测量温度的。
全班交流测量气温的要求,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并相机借助雨量器的图片讲解雨量器的构成,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会读出雨量器上的数字。
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器具,下面我们一起动手来做一个雨量器。
出示课本47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及要求。
出示课本44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这4种情况下,我们知道准确的温度有什么作用?
预设:
图1:知道明天降温8摄氏度,就可以及时添加衣服,防止着凉。
图2:知道外面是38摄氏度,天气很热,要尽量的少外出,还要多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图3:零度以下有冰冻,知道外面的天气在零度以下,道路会结冰,开车前就好防护措施,开车、步行等等都要注意安全。
教师引导:同学们,降水过多,降水过少,对人类来讲都是一个可怕的灾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人类如果注意保护环境,就会减少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教学内容
1、观察与描述
2、用工具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观察。
2、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3、认识到观察与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4、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德育目标:
1、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2、体验到借助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
3、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4、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5、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2、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3、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
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
教学难点:
1、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课时安排
第1课:1/2课时
第2课:1/2课时
第一课观察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4、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5、乐于交流、互助。
德育目标
1.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
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
1.一些水果、布袋、绒毛玩具、沙。
2.烧杯、水、小勺子、干净的筷子。
3.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或方便发出声音的物体。
4.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1、(出示书P54页图)提问:他们是谁?正在做什么?
2.学生认真观看图片,交流看图心得。
3.小结。
1.认识什么是观察。
探索和
调查1、做游戏:猜猜猜(通过用鼻子闻、用手摸说出是什么物体)。
2.先尝调制好的一杯糖水,在自己调一杯和它同样甜的糖水。
3.游戏:请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黑板,猜猜背后是谁在哪个位置发出了什么声音。
4.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茶的知识?
5.学生交流。
6.提问:我这里有四种茶分别是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你能一一辨认出来吗?
7.每组选择2—3种茶叶研究,并把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再进行汇报。
1.知道除了眼睛,我们还有其他感觉器官,可以获得其他的视觉不能替代的感觉。
2.认识味觉的作用。
3.测试听力,体会听觉的作用。
4.交流对茶叶的认识。
5。
通过全面观察,获得茶叶的知识、经验与感受。
回顾和
解释1.讲述:请课后继续收集关于茶叶的相关知识。
教学的延续。
第二课测量
教学目标: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2、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3、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4、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德育目标:
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重点: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教学准备:
1.两个轻重相接近的物体,各种形状的透明容器。
2.秒表、尺子(或身高测量器)、拉力计或握力计。
3.收集一些有关珠峰的资料以及2005年测量珠峰的情况。
4.一些测量用的工具
5.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
6.有关漏刻、沙漏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7.纸、笔、尺、玉米棒。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1、探究活动:(1)两条线是否是直线?(2)两个物体哪个比较重?(3)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小结。
1.认识感官的局限性。
探索和
调查1、测量:(1)谁跑得快?(2)谁的个子高?(3)谁的力气大?
2.提问:关于珠穆朗玛峰,你知道些什么?
3.学生汇报所收集到的资料。
4.(出示P59页图或实物)提问:你认识这些测量工具吗?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
5.测量一杯水的容积。
6.介绍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7.测量树叶的面积。
8.估计玉米的颗粒数。
1.开展测量活动,认识测量所用的一些单位。
2.了解测量珠峰的活动,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
3.认识一些测量工具。
4.通过容积的测量,体会“标准化”的意义。
5.认识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
6.学习估量物体的面积和数量的方法。
回顾和
解释1.讲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本领?巩固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