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技巧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学习理论1、关于学习的含义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关键作用(4(5(6理论概述1同化(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2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幼儿学数学的同化和顺应
幼儿学数学的同化和顺应一、同化与顺应的概念1. 同化- 在幼儿数学学习中,同化是指幼儿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例如,幼儿已经认识了数字1 - 5,当他们学习数字6时,如果他们能够理解6也是一个表示数量的符号,并且和之前认识的数字在数概念体系中有类似的意义(都是用来计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等),那么这就是同化的过程。
- 以形状认知为例,幼儿先认识了圆形。
当他们看到盘子、车轮等圆形物体时,就建立了圆形的概念。
之后看到一个新的圆形的硬币,他们能很快把硬币的形状归到圆形这个概念里,这就是对圆形概念在新事物上的同化。
2. 顺应- 顺应是指当幼儿现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数学知识时,他们需要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知识。
例如,幼儿最初认为所有能滚动的东西都是圆形的。
当他们看到圆柱体(如易拉罐)时,发现它虽然能滚动,但和之前认识的圆形有不同之处(有两个圆形底面和一个曲面)。
这时候幼儿就需要改变他们原有的“能滚动的就是圆形”这种认知结构,建立起关于圆柱体的新认知,这个过程就是顺应。
- 再幼儿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他们一开始可能只是通过直观的物体数量多少来判断。
但当学习到负数概念时,他们原有的比较大小的认知结构(多的数大,少的数小)就无法适用了,需要调整认知结构来理解负数的大小比较(在数轴上,越往左的数越小等),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二、同化和顺应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具体体现1. 数概念学习- 同化- 幼儿在学习数的顺序时,先学会了1、2、3的顺序,当学习4、5、6时,如果他们能够按照之前的数数规律(每次增加1)来理解这些数字的顺序,这就是同化。
他们把新的数字顺序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按顺序数数的认知结构中。
- 在认识数的组成方面,幼儿如果已经知道2可以分成1和1,当学习3的组成(3可以分成1和2、2和1)时,能根据对2的组成的理解方式(把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3的组成,这也是同化的表现。
- 顺应- 当幼儿从认识自然数扩展到认识分数时,他们原有的数概念认知结构(一个物体就是一个整体,用1表示等)就需要改变。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用适应的观点解释个体发展。
(一)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皮亚杰把这一名词借鉴到心理学中,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皮亚杰,B.英海尔德,1980)。
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以下三种形式:1、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2、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3、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二)顺应(accommodation)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个人观点:在对同化和顺应概念的理解上,我们认为,同化更类似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个体知识结构的重复和再认;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图式是同化和顺应的基础,顺应的产生以同化为前提。
补充知识:S(A)R公式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对行为主义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基于认知冲突的复习课堂模型建构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基于认知冲突的复习课堂模型建构摘要:本文以“微粒间的作用力与不同类型晶体的复习”为例阐述认知冲突下建构模型化的复习课教学路径: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知识分析;利用“图示”法得初建模型;通过“同化”法将模型扩充并应用模型;设立认知冲突用“顺应”法修正模型;运用“平衡”法完善模型。
关键词:认知冲突模型建构微粒间作用力晶体类型一、问题缘起1.高考命题思路与复习课现状当今高考主要命题思路是引导降低“死记硬背”和“刷题机械”现象,其更重思维、重应用,传统复习课未能构建合适的模型使得知识无逻辑与系统的勾勒而容易在课后被遗忘,此外学生遇新情境题时会产生较大认知冲突却苦于平时在课堂没有“演习”,其原因是教师未构建有效模型在课堂中应用以解决问题。
2.建构模型式的课堂教学应运而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五个核心素养之一[[1]]。
“模型认知”意为借助模型建立的认知。
有效建构并运用模型可用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还可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
可见建构模型式的课堂教学既可助力生成知识框架,又能促进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建构。
二、模型认知的建构内涵陆军在查有梁[[2]]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模型的认知”是按照“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进行认知,他认为“模型”包括实物和非实物形式模型两类[[3]]。
储海燕的研究提出基于化学模型认知的一般教学策略为初始模型到应用模型最终到新的模型螺旋上升的形式[[4]]。
教育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原有结构或组织框架)、同化(将个体概括或迁移至该图示中)、顺应(个体改变自己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和平衡(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
由上述研究启发,笔者感知到化学课堂复习也遵循如上模型认知规律。
正如学生已具备相关章节图式系统——原有知识内部结构和组织,而后复习时进行同化、顺应、平衡,最终可形成更高阶思维模型。
同化与顺应
同化与顺应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同化与顺应-------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涂荣豹的数学教学认识论”的一点比较及心得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同化和顺应,下面结合两位老师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二.涂荣豹:认知的学习形式。
1、同化学习。
与较多的已有知识具有联系的新知识,可以把新知识放在大量的已有知识之中,将它们充分的建立联系,使新知识的意义与旧知识的意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即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同化的概念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
所谓同化学习,就是当新的数学内容输入以后,主体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它们,而是利用已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对新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使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中,这一过程就称为同化。
数学开放题解决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
数学开放题解决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皮亚杰认为,在学习中正是由于主体和外界刺激之间不断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才促使主体的认知图式不断地发展,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在认识过程中,“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皮亚杰认为行为主义的s—r公式应写作s==r或s——(a)——r,也就是说,当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一刺激,而是首先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图式对这一刺激进行顾虑、改造,使其融入个体原有的图式中,但只有同化作用,原有的图式就没有变异,就不能获得新的知识,也不能连续发展,所以在同化作用的基础上,还必须有顺应作用。
“顺应”是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原有图式以适应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原有的图式不适应客体,即不能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调整和改变个体图式,使之适应客体。
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只能引起图式的量变;而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它能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总要达到一种平衡。
平衡是指对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
当个体遇到刺激时,总是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即用原有的去理解新事物。
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如果原有图式不能同化刺激,个体就调整原有图式或重新新建构新的图式来顺应这种刺激,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
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对外界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来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己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活动来发生与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和顺应的主动交流,发展具体、形象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这样就不断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知识,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同化与顺应—知识运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学习语言文字,往往出发点在“知”,而落脚点在“用”。
运用既需要知识,又需要方法。
“同化”与“顺应”,是学习者根据需要提取自己贮存的知识加以运用的两种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要弄清楚语文自学能力的内涵。
具体地说,语文自学能力包含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其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运用者能把经过阅读、多闻、多见而贮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能力。
一个人通过阅读和多闻、多见是否真正获取了知识,检验的方法之一,即是看获取来的知识能不能根据需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往往是出发点在“知”,而落脚点在“用”。
运用既需要知识,又需要方法。
没有知识,无法运用;不知道方法,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而知识和方法,又都需要从“获取知识”中得来,因此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更需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一位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要想想:我学的这知识,人家是怎样运用的?待我运用的时候,该如何运用?能否变换一个角度用?学习者根据需要提取自己贮存的知识加以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同化”,即当要解决的问题与自己贮存知识中的某一知识经验是同类性质时,通过揭示同类事物的意义和作用,把新知识归入已有的相应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加以解决。
举一个初二学生运用“同化”方式解决阅读问题的例子。
学生在学习《我的老师》和《背影》之后,增加了一条有关文章结构的经验:写难忘的人或难忘的事的文章,安排结构时,可以分为“难忘、为什么难忘、永远不忘”三个层次。
待到她阅读《井冈翠竹》时,发现《井冈翠竹》也是写难忘的事的文章,于是她就运用所积累的经验分析《井冈翠竹》的结构。
分析之后,她认为《井冈翠竹》也分为“难忘、为什么难忘、永远不忘”三个层次。
这位学生就是运用了“同化”,把新知识归入已有的相应知识经验系统中,解决了问题。
学生对《井冈翠竹》结构的这一分析,应不应该得到认可呢?尽管《井冈翠竹》的作者安排《井冈翠竹》的层次时,很可能不是这样安排的,许多分析《井冈翠竹》层次的文章,也不是这样分析的,但这位同学运用已有的知识,言之成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应该予以认可。
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同化与顺应
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同化与顺应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同化与顺应推荐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同化与顺应-------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涂荣豹的数学教学认识论”的一点比较及心得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数学学习上,就是同化和顺应,下面结合两位老师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二.涂荣豹:认知的学习形式。
1、同化学习。
与较多的已有知识具有联系的新知识,可以把新知识放在大量的已有知识之中,将它们充分的建立联系,使新知识的意义与旧知识的意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即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同化的概念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用适应的观点解释个体发展。
(一)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皮亚杰把这一名词借鉴到心理学中,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皮亚杰,B.英海尔德,1980)。
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以下三种形式:1、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2、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3、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二)顺应(accommodation)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个人观点:在对同化和顺应概念的理解上,我们认为,同化更类似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个体知识结构的重复和再认;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图式是同化和顺应的基础,顺应的产生以同化为前提。
补充知识:S(A)R公式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对行为主义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这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概念,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雏形——日内瓦学派对认知过程的解释。
1、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2、顺化是指儿童在习得新的知识之后,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3、平衡化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识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一般出现在新旧信息势均力敌、一方无法完全吃掉另一方的时候;
4、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也是皮亚杰认为认知加工(同化、顺化、平衡化)以后在人脑中的结果。
扩展资料:
曼德尔、弗里德里克和罗恩把图式定义为在记忆中表征一般知识的认知结构图式(或框架和脚本)被理解为一种数据结构,在解释感知、调节行为以及在记忆中存储知识时起中心作用。
而拉梅尔哈特、斯莫伦斯基、麦克莱兰和欣顿的观点,头脑中的任何一种表征对象都不是模式,更准确地说,图式出现于把新知识同化入现有的知识结构,或当需要从许多较简单的相互协同工作的元素中解释既定环境时。
同化与顺应
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1)同化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下面就是一则关于同化的故事:鱼牛的故事。
鱼听青蛙描述牛的形态(刺激),言语信息输入(刺激)到鱼的认知结构(鱼的形态)中,鱼将原来的结构(鱼的形态)根据言语信息(刺激)做些调整改变,得到新的认知结构(鱼牛)。
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
(2)顺应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下面就是关于顺应的故事:平平安安碎石,高高兴兴回家教授从广告中得到刺激(平平安安碎石,高高兴兴回家),试图将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但找不到同化的立足点,因此同化过程失败,也就是不理解。
当再被告之(这不就是一个医院的广告嘛),再次得到信息刺激。
教授将认知结构的立足点定位到医院,碎石理解为碎结石,故教授恍然大悟,理解了。
教授调整认知结构的立足点去顺应外部的刺激,达到理解的过程。
这就是顺应过程。
由此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论皮亚杰的图式理论
论皮亚杰的图式理论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意思区别
1、概念不同
(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
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
例如:学会骑车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
(3)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4)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
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2、作用不同
(1)图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
(2)同化:在认识过程中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
(3)顺应: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
(4)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学习技巧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技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同学在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个观念,理解较为空洞,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孩子的发展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的。
孩子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外界不断刺激的过程,它必须凭借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
孩子的活动与外部的刺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皮亚杰强调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强调孩子的动作运作和活动。
图式就是你对外界的一个认知感受与产生的结果。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当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比如都是中国人在吃饭,喜欢一桌子人围绕在一起吃白饭,这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外界的有一个小的图式结构,比如外国人加入进来,入乡随俗就是一个同化。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当自己是一个小的认知结构,刚好反过来,自己到外地吃饭,别人环境太大,自己没法纳入,就去适应,不用筷子,而是吃西餐。
我自己去适应别人就是一个顺应。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这样去结合实例就比较好的能去理解这个较为难的知识点。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技巧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
简述皮亚杰关于适应、同化、顺应的关系
简述皮亚杰关于适应、同化、顺应的关系简述皮亚杰关于适应、同化、顺应的关系同化和顺应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具体分析如下:(1)二者之间的对立①同化是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它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②顺应是指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它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2)二者之间的联系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
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当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比如都是中国人在吃饭,喜欢一桌子人围绕在一起吃白饭,这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外界的有一个小的图式结构,比如外国人加入进来,入乡随俗就是一个同化。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当自己是一个小的认知结构,刚好反过来,自己到外地吃饭,别人环境太大,自己没法纳入,就去适应,不用筷子,而是吃西餐。
我自己去适应别人就是一个顺应。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意思区别1、概念不同(1)图式: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例如:骑自行车就是一种行为图式。
(2)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
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
同化与顺应:同化指的是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现在举一个《鱼牛》的例子,希望加深你的理解。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肚子”。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鱼脑中的牛形象是鱼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理解的牛的形象。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假如有一天,鱼自己看到了牛,那么牛的真实形象与鱼脑中的牛的形象是不一样,是无法同化的,鱼将会重新构建一个正确的牛的形象。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关知识的准备、心智技能的掌握、教材结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大智谈数学60:漫谈同化与顺应
同化与顺应——儿童数学学习认知机能的核心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儿童天生就具备两种认知机能——组织和适应。
组织是指个体在处理周围事物时,能综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图式,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活动历程。
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特征时,通过对长方体实物的观察、动手触摸、归纳概括。
抽出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认知的组织机能。
适应是指儿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环境的改变而主动变化的心理历程,主要包括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儿童根据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事物,建构新图式的过程。
也就是说。
儿童将新知识内容直接纳入已有图式,使已有图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图式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
例如,一孩子在学习了加法竖式计算写法之后,就会利用已有的图式写出减法、乘法竖式。
顺应是指在已有图式不能直接同化新事物时,个体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主动改变已有图式,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例如最近三年级孩子们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每一节新课导入环节,都是出示与前一节课不同的除法类型,使得孩子们无法用原来的算法解释,出现认知冲突,然后改变算法,构建新的算理解释,这样就完成了一次顺应的过程。
显然,顺应专门针对原有的认知图式无法同化新的知识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同化与顺应是相伴而行,互为补充,不存在纯粹的同化,也不存在纯粹的顺应。
从大人的角度看,每个人在每一天接受新事物时都要经历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种认知的平衡,完成认知发展走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我们在日常辅导孩子学习时,一定要遵循规律,促进孩子主动完成同化与顺应,而不是用家长的认知来替换孩子,那样孩子不能完成自身认知结构的再提高,至多不过是一个“知识容器”和“传声筒”,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
最后强调一点:切忌切忌不要用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去辅导孩子,因为那种观点就是把孩子当做动物园猴子来训练,买一堆教辅资料,让孩子天天做题,以为能培养出高分考生,效果微乎其微,孩子也会苦不堪言。
大智始终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学习更是一门技术。
同化顺应平衡
同化顺应平衡
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但是在社会中,我们也需要遵守一些规则和道德准则,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就需要我们在同化和顺应中寻求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融入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同化中,我们需要学习和接受社会中的规则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但是,同化也需要注意平衡,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否则会失去自我。
顺应是指在社会中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的过程。
在顺应中,我们需要遵守社会中的规则和道德准则,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但是,顺应也需要注意平衡,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否则会失去自我。
平衡是指在同化和顺应中寻求平衡的过程。
在平衡中,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同时也需要遵守社会中的规则和道德准则,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平衡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与社会中的规则和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与社会中的规则和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同时也需要遵守社会中的规则和道德准则,以便更好地
融入社会。
只有在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学习理论1、关于学习的含义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汇总>>>吉林教师招聘历年真题“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技
巧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吉林教招将于3月底报名,4月底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同学在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个观念,理解较为空洞,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
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
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孩子的发展是与
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的。
孩子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外界不断刺激的过程,它必须凭
借孩子现有的内部结构。
孩子的活动与外部的刺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皮亚杰强调孩子
现有的内部结构,强调孩子的动作运作和活动。
图式就是你对外界的一个认知感受与产生
的结果。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当
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比如都是中国人在吃饭,喜欢一桌子人围绕在一起吃白饭,这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外界的有一个小的图式结构,比如外国人加入进来,入乡随俗就是一个同化。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当自己是一个小的认知结构,
刚好反过来,自己到外地吃饭,别人环境太大,自己没法纳入,就去适应,不用筷子,而
是吃西餐。
我自己去适应别人就是一个顺应。
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
图式最
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
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这样去结合实例就比较好的能去理解这个较为难的知识点。
吉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