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学案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容;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涵;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
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
2.相关知识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
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3.文题背景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祜以诗和之。
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本课文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正确定位本篇诗的时代、背景、作者。
3.能够分析、理解并欣赏诗歌的意境与意义,掌握本篇诗的基本结构及修辞手法。
4.能够借助本篇诗启迪自我修养,引领自我开展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篇诗的结构及修辞手法。
2.掌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诗情。
3.了解本篇诗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本篇诗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件展示来进行。
2.感性教学法,通过阅读、鉴赏等方式进行。
3.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意境,并选择相关文化活动来开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视频片段介绍名为“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启发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同时了解本篇诗歌的一些背景。
2.逐段讲解结合PPT以及教师对于本篇诗歌的解析进行讲解。
在讲解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方式,增加学生记忆深度以及语感领悟。
3.诗歌欣赏和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唱和视频表演等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以及感染力。
而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本篇诗的意境和文化背景。
4.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针对着相关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设计一张九日齐山的旅游名片、制作一款文化衫等等,让学生以此来梳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写诗札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写一篇诗札记。
2.独立思考:解释“居高临下”的意思并分析此处修辞手法的用意。
3.文化活动报告:选取其中一项文化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总结九日齐山是一首描写尘俗之外的山水风景的诗歌,通过这篇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高山景色,还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山水之思。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九日齐山登高》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 、背诵全诗【学习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学习方法】诵读探究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道具】多媒体、教材、学案【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打出投影)(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这就要对诗人有所了解,下面让我们认知杜牧)三、作者介绍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四、诗歌诵读翻译诗歌诗歌是用来配乐唱的,可惜现在能唱的人已经不多了,还好我们还能朗诵。
下面先让我们听录音。
我们再来集体朗诵一遍。
五、诗歌鉴赏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分析并欣赏《九日齐山登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登高的意义。
提问:你们对齐山有何了解?2.2 课文阅读与理解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九日齐山登高》。
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2.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如何增强了文学效果?2.4 写作背景与动机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讨论:作者写作《九日齐山登高》的动机是什么?第三章:课堂活动与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讨论。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与创作4.1 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出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惑或不解?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2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九日齐山登高》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2 评价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拓展阅读与比较6.1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讨论: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与《九日齐山登高》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6.2 比较分析要求学生比较《九日齐山登高》与其他拓展阅读材料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2.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名篇,领略其魅力。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以及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产生赏诗、写诗和写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骊山北峰初见。
袖拂云霞三千丈,一时谢却安西藩。
阳关蚊蝉三迭,渭水雁行五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十里扬州路。
2. 唐诗的典型特点1.英俊豪迈的风貌。
2.艳丽清新的辞藻。
3.致密深刻的意境。
4.语言朴实,言简意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唐诗的典型特点。
2.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发给学生《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原文,有限简短地先让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再从唐诗的典型特点入手,介绍唐诗的典型特点。
2.欣赏环节请学生仔细地欣赏这首名篇,用一句话表达这首诗的感觉。
3.意义解析请学生从以下方面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主题?•诗歌的语言是如何描绘这些形象的?•诗人通过诗歌准确地表达了哪些情感?4.写作环节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受,试着写下一段自己的感想。
5.总结环节通过这篇诗歌的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习作可以用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分析诗歌时,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唐代名篇《九日齐山登高》的课程教学,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呈现对诗歌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鉴赏能力。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教学目标】1、感悟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风格。
3、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精妙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无题》、《商山早行》。
2、感悟晚唐诗歌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九日齐山登高【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本诗;体味作者在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5’指名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二、新授 25'(一)简介作者投影示: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
晚唐诗人。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解题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学成果,解释下列词语1、江涵秋影2、翠微3、但将4、酩酊5、酬佳节6、落晖(五)分析鉴赏作者在诗歌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1、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描写了何时之景?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客”在此指谁?投影示:①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览,为我们描绘了满目(季节)景。
②“涵”字极有气势。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解析《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略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读心得。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篇短文。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诗的背景、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分析诗歌时的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对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苏教版语文高二《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

《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杜牧的浪漫故事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幕下做幕僚。
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
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
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
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
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回到湖州做刺史。
到任后,马上派人去找这个姑娘。
找到后才发现,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
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自去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三、文题背景1.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
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调任刺史,会昌六年九月离任。
会昌五年,杜牧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时年杜牧43岁。
2.杜牧这首诗,后世人们在经池州或游齐山时唱和,赞叹。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任务1.1 教学目标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背景及作者杜甫。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理解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教学任务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诗文朗读与背诵。
诗文内容解析。
诗人背景与写作背景介绍。
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
2.2 教学方法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内容解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背景介绍: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
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诗文朗读与背诵(5分钟)内容解析(15分钟)背景介绍(10分钟)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3.2 时间安排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人背景和写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杜甫《九日齐山登高》诗文文本。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朗读与背诵辅助工具(如录音机、音频软件等)。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登山诗。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九日齐山登高》或其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2 教学拓展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九日齐山登高》学案和解析

《九日齐山登高》学案一、文本、注释及作者背景简介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⑴九日: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俗登高饮菊花酒。
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
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⑵客: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排抑,终未能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翠微:山色青翠。
李白有诗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⑶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
⑷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⑸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
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作者与背景杜牧(803~852),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后世称杜樊川(因晚年居长安之南樊川别墅)、杜司勋(因曾任司勋员外郞)、小杜,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又称“杜十三”。
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诗、赋、散文均擅,书画亦精。
杜牧出身高门士族,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
不久,任江西、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败,同情人民。
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
入仕后,因朋党之争而被排挤,而后复为用,官至中书舍人。
壮年的杜牧怀有抱负与才华却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迁官偏寓池州,处于一生中困顿的时期,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这一传统节日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节日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九日齐山登高节的相关词汇和句子。
2.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论节日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1.九日齐山登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教学PPT,单词卡片和图片卡片。
3.录音机和录音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引入新课题。
例如,问学生是否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这个节日,是否参加过相关的活动等。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2.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激起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学习与训练(35分钟)1.教师出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单词卡片,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词汇,并学习正确的发音和用法。
2.播放关于九日齐山登高的录音材料,学生跟读,模仿录音的语音和语调。
3.学生分小组,互相轮流朗读课文,并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复述课文。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对话中运用所学知识,谈论和分享自己对节日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经历。
5.教师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表演九日齐山登高的传统活动。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创意。
三、总结与展望(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相关疑难问题。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对九日齐山登高这个节日进行了解和思考。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相关阅读和调查,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九日齐山登高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这个节日的短文。
可以包括背景介绍、庆祝活动、个人经历、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2.提醒学生在家中进行九日齐山登高的相关调查,并准备下节课时的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对九日齐山登高节的了解和兴趣。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九日齐山登高》。
b.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c.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b.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c.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古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 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九日齐山登高》。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感受,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九日齐山登高》。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感受,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九日齐山登高》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以及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2.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在齐山登高时感到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和情感,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汇。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第三章: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九日齐山登高》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介绍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教学活动:1. 展示九日齐山登高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
2. 讲解九日齐山登高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祭祀、赏菊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九日齐山登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九日齐山登高》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组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合作精神。
3.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九日齐山登高》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任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任务(1)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1)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韵律和表达技巧。
(3)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欣赏法: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体验诗中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九日齐山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3 分析诗意(1)解读诗中的意象,如“的重阳”、“天际Far horizon”等。
(2)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
3.4 探讨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出发,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人王之涣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书写《九日齐山登高》的读后感,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对比学习:推荐其他描写登高景象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让学生比较异同。
5.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习俗。
5.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九日齐山登高”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通过描绘齐山登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课程以这首古诗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秋天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古诗欣赏2.1 诗句解析让学生反复阅读“九日齐山登高”,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2 诗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九日齐山登高”的结构,了解古诗的起承转合。
让学生分析诗句的排列和韵律,理解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2 修辞手法解析讲解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让学生举例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景色描绘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用诗歌的形式描绘出该季节的景色。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对季节的感知和情感。
4.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登高的体验和感受。
5.1 课程回顾5.2 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古诗的理解、写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能力的展示。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第六章:扩展阅读6.1 相关诗歌介绍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九日齐山登高”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西塞山怀古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境界。
2.结合诗歌,赏析诗中的用字之妙。
3.把握怀古诗的特点。
课前预习描述本诗的大意。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从益州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
千寻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世屡经兴亡盛衰,西塞山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课堂巩固1.用一句话概括一二联所叙述的史实。
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交战双方的情势。
西晋灭吴;晋:居高临下、势不可当;吴:闻风丧胆、不堪一击。
2.诗中哪几个词把交战双方的这种力量悬殊很好地表现出来的?试任选其一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下”:顺江而下。
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给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之感。
“收”:收起。
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金陵王气”毫无作用,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
“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负隅顽抗、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3. 诗人在全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九日齐山登高李颀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体会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相结合的特点。
3.背诵全诗。
课前预习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常表达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思亲。
《登高》漂泊羁旅、孤弱病老、功业未就。
《与诸子登砚山》怀才不遇、人世无常。
《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怀才不遇。
课堂巩固1.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青翠掩映的齐山。
由高处俯视江水,空中的一切秋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
描绘出了秋天水空的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齐山登高》学案
杜牧
1、复习巩固:《西塞山怀古》默写
2、导入:
1、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登高》: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在自己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你认为本诗是抒发一种旷达欢愉之情,还是抑郁苦闷之情?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出生:名门之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
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诗歌:具有独特风格。
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指明了两人的区别。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留下名诗很多:《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山行》、《清明》
为人:才华横溢、浪漫风流。
杜牧《叹花》: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悻名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写作背景:杜牧晚唐诗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
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
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四、解题
五、走进文本
1、整体览之,既登高,所见何物?
2、首联采用何种视角描写所见景物?画龙点睛之字为何?有何妙处?表达何种心情?
3、颔联:作者表达何种情怀或心情?为何在众花之中选择菊花插满头呢?
4、颈联的酩酊酬佳节,不必恨落晖说明了什么?
5、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原意为何?作者想要表达何意?
六、总结:
七:课堂练习《寄扬州韩绰判官》
补充相关背景
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
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1、 首联中“隐隐”、“迢迢”蕴含了什么意思?
2、诗歌中的景象是实写还是虚写?诗歌借这些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课堂预留:
1、背诵默写杜牧诗。
2、比较杜甫《登高》和《九日齐山登高》诗思想感情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