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芽胞梭菌

合集下载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二)、致病性与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属神经毒,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1µg) 蛋白质,不耐热
2、致病条件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2)创伤感染中毒: 伤口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芽胞在局部 的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并释放肉毒毒素, 可导致机体发生中毒。

(3)、婴儿肉毒病

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秘、吸乳无力、 啼哭无力
四、艰难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G+粗大杆菌,有鞭毛, 专性厌氧。 二、致病性: 1、毒素A:为肠毒素,还具有细胞毒活 性,导致液体大量分泌和肠壁出血性坏 死。 2、毒素B:为细胞毒素,导致腹泻及假 膜的形成。


G+杆菌:
丙酸杆菌属:痤疮丙酸杆菌 双歧杆菌属 真杆菌属

二、 致病性
致病条件


属正常菌群,在成为条件致病菌后,可 引起内源性感染 感染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厌氧微环境
三、感染特征
临床上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无厌氧菌感染



内源性感染,可及全身,多呈慢性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 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 则无细菌生长

厌氧芽孢梭菌属

厌氧芽孢梭菌属
(3)创伤感染中毒
(1)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 胃肠道症 状很少见 , 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乏力、头痛等不典型症状。 →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等眼肌麻痹症状。 →吞咽、咀嚼困难等咽肌麻痹症状。 →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直至呼吸停止导致 死亡。呼吸肌麻痹。
(2)婴儿肉毒病
• 1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 ——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法。 2.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预防用的类毒素 伤口处理
使用抗生素
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 引起人和动物肉毒病。 肉毒中毒和婴儿肉毒病。
一、生物学性状
1.G+,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 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征。
2.专性厌氧。血平板上,有β 溶血。 3.芽胞对外界抵抗力强,能耐煮沸1h,在干燥 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 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溶血毒素:不清楚
严重病例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 触摸有捻发感,最后大块组织坏死,并有 恶臭。 病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 吸收入血,还可引起毒血症、休克等。
(2)食物中毒
A型:主要为肉类食品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发 热、无恶心呕吐。1-2天后自愈。 (3)坏死性肠炎 C型:β毒素
• 肠道的特殊环境及缺乏能拮抗肉毒梭菌 的正常菌群(蜂蜜) (3)创伤感染中毒
三、防治原则
主要是加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监督。 对患者应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 注射多价抗毒素。

厌氧菌(梭状芽胞b)

厌氧菌(梭状芽胞b)

B链是与神经节苷 脂结合的部位
特有的临床表现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病例发生,死亡 率在20%左右。新生儿破伤风又称为脐带 风或闭口风,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可高 达90%。
破伤风——苦笑面容 破伤风——角弓反张
(二)微生物学检验
1.微生物特性
•形态与染色 细长,有周鞭毛,能运动。无荚膜。
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顶端, 使细菌呈鼓槌状,为本菌特征。
• 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者, 其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 倍,肉毒毒素对人 的致死量为0.1~1.0μg。
• 该毒素为蛋白质,具有一定的耐热性, 80~90℃加热5~10min或煮沸1min可破 坏。
• 国内报告的大多是A型。各型毒素抗原性不 同,只能被同型的抗毒素中和。各型毒素 的药理作用都是相同的。
• 本菌尚可使1岁以下婴幼儿患婴儿肉毒症。
• 此外,也有因肉毒梭菌感染伤口或因手术 改变了胃肠道环境的成年人由本菌定植而产生 肉毒病的报告。
(二)微生物学检验
1. 微生物特性
• 肉毒梭菌(C. botulinum)分8个毒素型, 其中A、B、E、F型对人致病,A、B型最常 见。根据遗传特性分为Ⅰ~Ⅳ组,Ⅰ、Ⅱ组 可引起人类疾病,Ⅰ组多见。因主要引起人 和动物肉毒症,故名。
• 在蛋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混 浊圈。是由于此菌产生的卵磷脂酶分解蛋黄中 的卵磷脂,可被特异的抗血清所中和,这一现 象称为Nagler反应。
• 在庖肉培养基中产生气体,肉渣呈粉红色, 不被消化。

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
白凝凝 固固 的, 酪同 蛋时 白产冲生成大蜂量窝气状体,(并将H2液与面CO上2)的,凡将士
3. 肉毒梭菌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 B链是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 – A链则具有毒性作用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 重(B)链识别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与 之结合,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 内在化作用 –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 上,到达运动神经元胞体,进入传入神 经末稍,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概述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 厌氧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 – 无芽胞厌氧菌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
概述
• 大多为严格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 • 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 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梭菌引起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 险恶
– 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 DNA酶等毒素的分解破坏作用,造成 气肿及组织坏死
– 局部表现 – 全身状况 – 内源性感染
2. 食物中毒
– 感染方式
– 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 心呕吐,可自愈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
蛋白酶
-
μ (mu)
透明质酸酶
±
ν (nu)
DNA 酶
±
神经氨酸酶
改变神经节苷脂受体
+
其它
肠毒素
肠毒素、细胞毒素
+
+ 大多菌株产生;± 某些菌株产生;-不产生;nt 未研究
毒素分型
B
CDE
++ ++ ---
±+ ++ ++ ++± ++ ++

厌氧芽胞梭菌属

厌氧芽胞梭菌属
2.所致疾病:食物中毒 胃肠症状少见,以运动神经末梢麻痹为主要表现
03.03.2024
21
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细菌 毒素前体
肠道中的 胰蛋白酶 细菌产生 的蛋白酶
肉毒毒素
重链
S
S 轻链
重链与受体结合,轻链进入 细胞,阻碍乙酰胆碱释放
03.03.2024
运动神经末梢麻痹:眼睑下垂, 咀嚼困难,呼吸困难与衰竭。
22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 共同特点:
• G+杆菌有芽胞,抵抗力强; • 在自然界(水、土等)、动物及人体肠道
中广泛存在; • 产生外毒素致病。 • 除产气荚膜梭菌外均无荚膜。
03.03.2024
1
破伤风梭菌
一般情况
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 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
创口污染,本菌可从伤口侵入,引起破伤 风,患者表现为肌肉痉挛,抽搐,最终呼吸衰竭 或窒息而死,发病后,死亡率很高。
坏死组 织悬液
血平板,疱肉培养基
厌氧培养
注入小鼠或家兔静脉 10min后处死,置37℃ 5-8h
生化反 应鉴定
动物躯体膨胀
03.03.2024
解剖,取内脏/心血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17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防治原则:
1. 预防: ❖ 及时扩创 → 破坏厌氧环境 ❖ 严密隔离病人;所用器械、敷料彻底底灭菌
03.03.2024
10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一般情况:
是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 然界及人和动物肠道中。
03.03.2024

厌氧性细菌--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2)

厌氧性细菌--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2)

厌氧性细菌--第一节厌氧芽胞杆菌(2)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梭菌,3~4×1~1.5um。

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也可成短链排列。

芽胞呈卵圆形,芽胞宽度不比菌体大,位于中央或末次端。

培养时芽胞少见,须在无糖培养基中才能生成芽胞。

在脓汁、坏死组织或感染动物脏器的涂片上,可见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厌氧程度不如破伤风梭菌要求高。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呈锯齿状,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θ毒素的作用,而外环不完全溶血是a毒素所致。

在疱肉培养基中肉渣不被消化,有时呈肉红色。

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生成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海棉状碎块。

管内气体常将覆盖在液体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这种现象称为“汹涌发酵”,是本菌的特点之一。

能分解多种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产酸产气,不发酵甘露糖或水杨苷,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不能消化已凝固的蛋白质和血清。

(二)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条件与破全国各地风梭菌相似。

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

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构成强大的侵袭力。

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A、B、C、D、E5个型。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 型,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C型则引起坏死性肠炎。

在各种毒素和酶中,以α毒素最为重要,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能分解卵磷脂,人和动物的细胞膜是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可被卵磷脂酶所破坏,故α毒素能损伤多种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水肿。

此外,θ毒素有溶血和破坏白血球的作用,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使组织崩解,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有利于病变扩散。

微生物总结-13-15

微生物总结-13-15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一.选择题1. 厌氧芽胞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是因为有(D)A.菌毛B.鞭毛C.荚膜D.芽胞E.内毒素2. 厌氧芽胞梭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特点是(C)A.释放毒素量少于动物体内B.产生多种侵袭性酶C.以芽胞形式存在D.以具有感染性的繁殖体形式存在E.致病性强3. 无芽胞厌氧菌的特点是(D)A.形态特征有鉴别意义B.只能用抗酸染色C.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D.在肠道内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倍E.菌体内形成异染颗粒4. 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A)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C,结核杆菌感染D.链球菌感染E.副溶血性弧菌感染5. 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具有的共性是(B)A.形态染色性B.专性厌氧C.在人体内的分布D.致病性E.对人体的危害6. 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毒素是(B)A.破伤风痉挛毒素B.肉毒毒素C.卵磷脂酶D.炭疽毒素E.鼠疫毒素7.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C)A.金葡菌TSST-1B.霍乱肠毒素C.肉毒毒素D.白喉毒素E.溶血毒素8. 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为(C)A.细菌芽胞污染伤口B.菌群失调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D.细菌繁殖体污染伤口E.机体免疫力低下9. 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目的是(D)A.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C.中和结合在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D.中和游离于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E.中和进入血液中的外毒素10. 紧急预防破伤风最好注射(B)A.破伤风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D.抗生素E.破伤风死菌苗11. 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其中最重要的是(A)A.α毒素B.β毒素C.ε毒素D.κ毒素E.ι毒素12. 对于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A.属神经毒素B.化学性质为蛋白质C.该毒素可被肠道蛋白酶所破坏D.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E.该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小于0.1µg13. 属于破伤风梭菌形态染色方面的特性是(D)A.有荚膜B.无鞭毛C.菌体呈竹节状排列D.菌体呈鼓槌状E.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14. 破伤风梭菌培养后的菌落特点为B(B)A.形成花菜样菌落B.血平板上形成薄膜状爬行生长物C.形成脐状菌落D.血平板上无溶血环E.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15. 注射TA T的目的是(C)A.对易感人群进行常规预防B.杀灭伤口中繁殖的破伤风梭菌C.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16. 以神经外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A.肉毒毒素B.产气荚膜梭菌C.链球菌D.霍乱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17. 气性坏疽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组织气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A.细菌产生透明质酸酶B.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C.细菌产生卵磷脂酶D.细菌产生细胞毒素E.细菌产生肉毒毒素18.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是(A)A.从深部创口取材直接涂片镜检B.取坏死组织做动物试验C.取坏死组织进行分离培养D.取标本做“汹涌发酵”试验E.以上都不是19.下列细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的是(B)A.破伤风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肉毒梭菌D.大肠杆菌E.霍乱弧菌20.血平板上能形成双溶血环的细菌为(D)A.肉毒梭菌B.炭疽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产气荚膜梭菌E.破伤风梭菌21.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点是(C)A.血平板上无溶血环B.分离培养用SS培养基C.牛奶培养基中产生“汹涌发酵”现象D.培养基中要加入胆盐E.在TCBS培养基上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22.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C)A.炭疽病B.假膜性肠炎C.食物中毒D.烫伤样皮肤综合征E.破伤风23.Nagler反应原理是因为产气荚膜梭菌(D)A.分解乳糖产酸产气B.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C.能液化明胶D.分解卵黄中卵磷脂E.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24.能引起食物中毒,但很少有胃肠炎症状的细菌是(A)A.肉毒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肠炎沙门菌D.副溶血性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25.肉毒毒素的特点是(C)A.可完全被肠道蛋白酶水解B.可致组织大块坏死C.进入小肠后解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D.引起骨骼肌强直性收缩E.该毒素具耐热性26.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B)A.椭圆形,位于菌体顶端B.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C.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D.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E.椭圆形,小于菌体27.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机理是由于(A)A.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B.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C.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D.激活腺苷酸环化酶E.直接导致细胞变性坏死28.气性坏疽发病多见于(B)A.节肢动物叮咬B.战伤C.食用污染食物D.吸入污染的空气E.平时的工伤、车祸29.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C)A.肠粘膜上皮细胞B.红细胞C.神经细胞D.中性粒细胞E.白细胞30.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E)A.肠上皮细胞B.脊髓前角运动细胞C.脑神经细胞D.胃粘膜细胞E.外周胆碱能神经二、填空题1.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分为两大类:即___厌氧芽胞梭菌属__________和______无芽胞厌氧菌__________。

厌氧性细菌-精选文档

厌氧性细菌-精选文档
注意正确标本采集部位,严格无菌操 作,避免与空气接触,采集后立即送检。
思考题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什么? 2、试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致病
机理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3、简述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的致
病性? 4、试述厌氧菌的分布、分类及共性?
) “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 ,中医 药在防 治非典 、禽流 感和艾 滋病方 面发挥 的独特 作用也 证实了 二者的 有机结 合,具 有肯定 的临床 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 病983u6糖尿 病87fr)
(2)婴儿肉毒病:1岁以下婴儿食入肉毒 梭菌污染的食物(如蜂蜜)后引起。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主要寄生于人体内,尤其口腔、肠 道、阴道内最多,占正常菌群的90%。 一、致病性: 1、致病物质:荚膜、菌毛、侵袭性酶、内 毒素等。
2、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2)菌群失调。 (3)机体免疫力降低。 (4)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3、血平板上有双层溶血环,内层为完全 溶血,外层为不完全溶血。
4、肉渣培养基中,不分解肉渣呈粉红色。
5、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 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 猛,称为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本菌分为A、B、C、D、E五型。
1、致病因素: (1)侵袭性酶: (2)荚膜:
CT!阳性者应用脱敏注射法。 原则:早期,足量创,大剂量青霉素等。
二、产气荚膜梭菌:
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气性坏 疽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组织 坏死、恶臭、水肿、气肿、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菌混和感染。
(一)生物学性状:
1、 G+粗大杆菌,可形成荚膜。 2、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不大 于菌体。

微生物学 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 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导致肌肉麻痹。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主要由于豆类、肉类、腊肠及罐头食品等被肉毒梭 菌或芽胞污染,在厌氧条件下繁殖产生外毒素,被 人食入所引起。
表现:全身无力、视力模糊不清、吞咽及呼吸困
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毒
素不直接刺激肠粘膜,故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创伤感染中毒

婴儿肉毒病
由于婴儿肠道内缺乏能拮抗肉毒梭菌的正常菌群,食用被 肉毒梭菌污染的食品后,芽胞在这情况下定居于盲肠,繁 殖产生毒素引起的感染性中毒。表现为便秘、吮乳无力、
② WBC↓且形态不典型 ③ 伴其他杂菌生长
可初步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预防


及时彻底清创,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切除病灶
治疗



抗生素
ulinum)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G+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 极端, 使细胞呈网球拍状(匙),有鞭毛
2.
G-厌氧球菌
韦荣氏球菌属,咽部
3.
G+厌氧球菌
消化链球菌属,阴道
4.
G+厌氧杆菌
双歧杆菌属,控制pH 丙酸杆菌
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特征:
1.
内源性感染,遍及全身,多呈慢性
2.
3. 4.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脓液黏稠,有恶臭、血腥味 使用氨基糖苷类长期无效
常见感染类型:
1. 2. 3. 4.

G+粗大杆菌,正常菌群、培养困难 菌群失调——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假膜性结肠炎

治疗:停用抗生素

厌氧芽孢菌课件

厌氧芽孢菌课件
食物中毒
食入被大量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食物(肠毒素), 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心呕吐 较轻,1-2天自愈
21
2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镜检:
取材:创口深部取材,涂片; 镜检:见G+大杆菌,有荚膜,且常伴有其他杂
菌污染。
2.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
23
(四)防治原则
预防
及时扩创 → 破坏厌氧微环境 严密隔离病人;所用器械、敷料彻底灭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1
共性
G+,大多为严格厌氧菌; 芽胞比菌体粗,菌体膨大呈梭状,抵抗力强; 致病菌产生外毒素致病,病情严重
2
一、破伤风梭菌(C.tetani)
1.是破伤风的病原菌 2.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 3.创口污染、分娩时用不洁器械剪白凝固; 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 成蜂窝状,气势汹涌,称汹涌发酵 现象。
18
(二)致 病 性
致病物质:
外毒素:10余种
毒素:溶血、组织坏死、水肿 β毒素:组织坏死
肠毒素
19
α毒素
α毒素的致病机理
分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作用于心肌 血压、心率↓
溶解RBC、WBC、 BPC
溶解组织细胞
溶血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坏死
休克、死亡 (气性坏疽主要死亡原因)
气性坏疽
促进血小板凝集 血管通透性↑
血栓形成
局部水肿
加剧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20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以 组织坏死,以气肿、水肿和全身中毒为特征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九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九章
特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2天后自愈。 (3)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肠毒素引起。发病急,有腹痛、腹泻
及血便。要注意与菌痢和出血性肠炎相区别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 直接涂片镜检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法。取创伤分泌物及组织涂片,革兰氏 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大杆菌,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并伴有其他杂菌, 通过这些特点即可做出初步确诊。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0.9~1.2) μm×(4~6)μm,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芽胞呈椭圆形,宽 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本菌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GAM血平板上形成白色粗糙的较大菌落, 有β溶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生长,可消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味。 3.抵抗力 芽胞可耐煮沸1小时以上,干热180℃经2小时、湿热121℃经30分钟才能将 其芽胞杀死。肉毒毒素不耐热,56℃经30分钟可被灭活。
繁殖过程中产生多种侵袭性酶和毒素,导致组织溶解、细胞坏死、出血、炎 症、水肿并伴随气肿,造成局部组织内压力增高,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与供应, 加速远端肢体坏死并伴有恶臭。毒素入血造成毒血症、休克,如不及时治疗, 常导致患者死亡。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二)致病性
2.所致疾病 (2)食物中毒 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肠毒素,污染食品后可引起以腹痛、恶心及吐泻为
组织崩解。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3)透明质酸酶(μ毒素),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使

厌氧芽胞梭菌无芽胞厌氧菌培训课件

厌氧芽胞梭菌无芽胞厌氧菌培训课件
①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②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③ 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本文• 档医所学提微供生的物信息学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9版)
2. 致病物质
(1)破伤风梭菌仅在伤口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该菌所产生的外毒素。 (2)破伤风梭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并在细菌裂解时释放:
本文• 档医所学提微供生的物信息学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9版)
(一)生物学性状
一、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1. 典型形态特征:菌体细长,革兰染色阳性;芽胞呈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
菌呈鼓槌状(drumstick);有周鞭毛、无荚膜。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重点难点
掌握 熟悉
1. 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2.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 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 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4. 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5.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
(二)特点
(1)分布:土壤,人和动物肠道及粪便中; (2)种类:多;227个种和亚种;多数为腐生菌,仅少数为病原菌; (3)形成芽胞:抵抗力强;芽胞侵入机体后,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形成繁殖体,可产生神经毒素、肠 毒素、α毒素或细胞毒素等外毒素;是初步鉴别梭菌属中不同种病原菌的重要方法; (4)其它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均有周鞭毛,无荚膜,仅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细菌例外。

厌氧芽胞梭菌无芽胞厌氧菌讲义

厌氧芽胞梭菌无芽胞厌氧菌讲义
4. 致病过程
破伤风梭菌芽胞感染伤口
伤口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芽胞发芽
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并进入血液
重链作用于神经肌肉接点处运动神经元细胞膜
内吞入突触小泡并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转运 毒素至脊髓前角的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质的内体
强直性痉挛 (tetanic spasms)
• 破伤风的致病过程
释放轻链
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从抑制性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3. 致病机制
(1)重链的功能
① 结合受体:位于神经肌肉接点处运动神经元细胞膜的聚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和临近的糖蛋白; ② 转运毒素:将毒素经突触小泡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转运毒素至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细胞 体中,并将毒素汇聚于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质的内体中; ③ 释放轻链:内体酸化、导致重链的氨基端介导轻链从内体进入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质。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5. 所致疾病
(1)破伤风(tetanus):牙关紧闭
苦笑面பைடு நூலகம்
角弓反张
(2)新生儿破伤风(neonate tetanus)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三)防治原则
1. 治疗原则:降低死亡率
(1)中和毒素:已发病者,早期、足量使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肌内注射;或破 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静脉滴注; (2)清除细菌:首选青霉素和甲硝唑,以杀灭破伤风梭菌的繁殖体; (3)控制症状和加强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一)生物学性状
二、产气荚膜梭菌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2. 致病物质
(1)破伤风梭菌仅在伤口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该菌所产生的外毒素。 (2)破伤风梭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并在细菌裂解时释放:

厌氧芽孢梭菌的种类PPT课件

厌氧芽孢梭菌的种类PPT课件
(2)注射TAT
(3)应用抗生素
(4)对症治疗:若已确诊为破伤风时,应及时 采取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和肌肉解痉剂等措施,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预防病人呼吸肌痉挛而 窒息死亡。
(二)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两端平切粗大杆菌 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无鞭毛 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培养特性
破伤风
产 气 荚 膜 梭 外毒素和胞外酶

肠毒素
酶→周围组织,感染发酵多种糖类 →气体→气肿;α毒素→血管通透性 ↑ → 影响血供→ 组织坏死;毒素入 血→毒血症
肠毒素→ 破坏膜离子运输功能,改 变膜的通透性→ 腹泻
气性坏疽 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弛缓性麻痹
食物中毒 婴儿肉毒病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一、教学目的
熟悉:厌氧芽孢梭菌、无芽孢厌氧菌的的实验诊断与 防治原则;致病条件、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
应用:厌氧芽孢梭菌的致病因素与所致疾病。 了解: 厌氧芽孢梭菌的种类;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
分布。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概述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作用机制
作用于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抑制外周神经介质乙酰 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前体分子存在,可稳 定存在于外环境和胃肠道。复合物进入小肠后,在碱 性情况下解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特点:(胃肠道症状少见,主要表现为 头痛、头晕及典型的肌麻痹)
婴儿肉毒病
–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泌、吸乳、

细菌学检验-11-厌氧芽胞梭菌-3

细菌学检验-11-厌氧芽胞梭菌-3
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
下页 退出
内容提要
厌氧芽胞梭菌属
厌氧芽胞梭属概述
破伤风伤风梭菌
概述
生物学性状
产气荚膜梭菌
概述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概述
肉毒梭菌 生物学性状
生物学性状
艰难梭菌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总目录 上页
总目录 上页
下页
退出 返回
四、微生物学检查
根据临床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诊断,一般不作 细菌学检查
标本采集
– 取脓汁或坏死组织
总目录 上页
下页
退出 返回
四、微生物学检查
检验方法
– 直接涂片:革兰染色
镜检观察菌体,见一端有圆形芽胞呈鼓槌状的杆菌形态,可初步 报告结果
– 厌氧培养
将可疑的材料接种庖肉培养基,在85℃水浴加热30min,杀灭杂 菌,而芽胞得以存活,35℃-37℃培养2-4d。转种适宜的培养基, 如新鲜血平板。厌氧培养18-24h,细菌呈薄膜状扩散生长
下页
退出 返回
厌氧芽胞菌属概述
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及腐败物中 厌氧或兼性厌氧 G+大杆菌,因芽胞直径多大于菌体宽度,使菌体膨
胀呈梭形故名 多数为腐物寄生菌,少数有致病性,主要有破伤风
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与艰难梭菌 引起人类疾病主要有破伤风、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徒扩散 – 血平板上,有β溶血 – 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混浊,肉渣部分被消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广泛,土壤、人和动物肠道;
∙G+大杆菌,芽胞,因芽胞直径多大于菌体宽度,使菌体膨胀呈梭形故名;
∙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形成芽胞后抵抗力强;
∙侵袭力不强,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特定的症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微环境(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
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鼓槌状、周身鞭毛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因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致病机理:毒素进入CNS,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造成麻痹性痉挛(受刺激时伸肌与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肌肉强直痉挛)
破伤风梭菌的所致疾病
破伤风
破伤风梭菌的免疫性
靠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体,极少量毒素就可致病,但不足以引起机体免疫,因此获得抗毒素的途径是通过类毒素的预防注射或直接注射大量抗毒素。

破伤风防治原则
清创扩创,排除伤口的厌氧微环境--非特异性防治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破伤风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破伤风抗毒素(TAT),获得被动免疫,用于紧急预防(伤口污染严重而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原则:早期足量
同时应给予类毒素作主动免疫
特异性治疗
TAT: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AT
抗生素:青霉素
需用镇静解痉剂对症治疗。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
致病因素:外毒素和胞外酶、肠毒素
致病机理:1.酶→周围组织,感染发酵多种糖类→气体→气肿;2.α毒素→血管通透性↑ → 影响血供→ 组织坏死;3.毒素入血→毒血症
肠毒素→ 破坏膜离子运输功能,改变膜的通透性→ 腹泻
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的致病性
致病因素:肉毒毒素
致病机理: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弛缓性麻痹
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
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致病因素:毒素A(肠毒素)、毒素B(细胞毒素)
致病机理:毒素A---肠壁液体大量分泌,出血性坏死; B 毒素B--- 损坏细胞骨架,直接损伤肠壁细胞
所致疾病:假膜性肠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