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台阶,为了今后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在今后的工作中奋勇争先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做职业规划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1一、自我分析1、职业兴趣——喜欢干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职业兴趣前三项是企业型、事务型和研究型。

我的具体情况是基本符合真实情况。

2、职业能力——能够干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创造能力得分较高。

我的具体情况是基本符合真实情况。

3、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在稳定性影响性活泼性交际性自律性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我在情感性等方面则表现为低分,我在其他方面表现均比较平常。

我的具体情况是基本符合真实情况。

4、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我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果显示我是审美x艺术型。

我的具体情况是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机会多方面地欣赏周遭的人、事、物,或任何自己觉得美丽且有意义的事物,并且希望自己的工作成果能使这个世界更加的美丽或能使他人也有美的感受。

5、胜任能力——优劣势是什么。

我的优势能力1.能够打破常规思考,考虑事情发展可能出现的新情况2.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新事物,能克服障碍,能够在任何你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成功3.适应能力强,能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事速度及目标,兴趣广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接受能力强4.对收集自己所需信息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技能5.能统观全局,能看出行为和思想之间的潜在含义,交际能力强,能以有感染力的热诚和精力激励他人6.能洞察别人,能理解他们的需要和动机7.富于创造的思考者,好的问题解决者8.能够把自己的天赋与别人的兴趣和能力集合起来,善于赋予适合的人以合适的职位/任务9.很强的目标和使命感,执着10.有韧性,在困境中不轻易屏弃我的弱势能力1.做事不太条理,或不善于分清主次顺序、把握事情的轻重2.对缺乏独创性的人和事没有耐心3.通常不喜欢任何重复或例行的事务,不愿以传统或常规的方法行事4.易于烦躁或不耐烦,尤其是当工程上的创造性过程结束后5.不能容忍与过于严谨的机构或个人工作,组织性观念不强6.倾向于关注可能发生的事情,而非实际的或极可能发生的事情7.在工作细节的完成上有一些困难8.独自工作时经常效率较低9.不愿意影响别人,对与他人的合作重视不够10.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情感到紧张和压力自我分析小结:我的实际情况是擅长交际、组织人员、策划活动的能力强,有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能用辨证换位思考的思维处事,做事公正严谨。

基于“AGIL+D”模型的实践教学研究——以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基于“AGIL+D”模型的实践教学研究——以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基于“AGIL+D”模型的实践教学研究——以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张康宜1张瑞2信息化时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我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AGIL+D”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探索,结合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深入践行现代学徒制体系下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许多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在该背景下,我院环艺现代学徒制工作深入进行,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出现了较多问题,如不能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下的社会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资源整合不充分以及制度规范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AGIL+D”模型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从多方面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 “AGIL”模型简述1.1 涵义“AGIL”模型是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中分析社会系统的模型。

该模型将行动系统的子系统进行无限划分,主系统有四类,主要对应四种功能。

该模型适合分析各类层次的人类行动体系,在进行框架的分析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AGIL”模型的内容该系统的存在需要满足四个功能要求。

1.2.1 行为有机系统对应适应功能系统和周围环境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

系统为了继续存在,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对周围环境状态进行控制,从而获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1.2.2 人格系统对应目标达成功能每个系统都具备自身的结构和目标导向,必须有能力对目标顺序进行确定和调整,能够合理调度内部的能量进行相关活动从而达成目标。

1.2.3 社会系统对应整合功能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各机制具有一定的关系。

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项目化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同时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

项目化教学走进课堂,使课堂效果有了极大改善。

对于学生而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全面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及企业的认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极大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到快速提高,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得到充分积累,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但这种新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具体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对高职学院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管理模式、教师能力素质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项目化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1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

一是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现场指导能力欠缺;二是缺少管理经验,不少教师针对工作过程的管理水平不够高,对项目化教学课堂掌控能力和经验不足,造成时间、人员、资源等分配不当,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三是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单一,专兼职教师合作机制未能很好落实,课程改革团队没有或较少有企业专家进入,项目实施中的现场指导多由本校教师而非兼职教师担任;四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部分人未能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伙伴这一地位认识不到位,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

1.2部分学生对项目化教学不够适应。

尽管项目化教学很受学生欢迎,但学生仍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不少学生还习惯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学生主体的意识不强,主动去作者简介:高玉萍(1967-),女,甘肃省白银市人,本科,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目录
• 引言 • 科学技术概述 • 工程技术领域探讨 • 科学技术与工程融合应用 • 面临挑战与解决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01
02
03
科学技术快Leabharlann 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领域取 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工 程领域的创新与变革。
工程实践需求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 类工程实践对科学技术的 需求不断增长。
科学技术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不同,科学技 术可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 科学、医学科学等多个领域。
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 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发展现状
当前,科学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对人类社会和 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的进步和发展。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 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与工程的 融合应用将拓展到更多领域,为 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
解决方案。
创新驱动发展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应用将继 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动新技 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5 面临挑战与解决策略
提出针对工程领域科学技 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为 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参考 。
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 论,展望科学技术与工程 的未来发展前景。
02 科学技术概述
科学技术定义与分类
科学技术定义
科学技术是指通过研究和探索自然界 的客观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来改造自 然、服务社会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和实 践活动。
06 总结与展望

教学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计划8篇

教学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计划8篇

教学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计划8篇教学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计划(篇1)高效教学效率,促进人更好的发展,如何实现对学校的高效管理,其归根结底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上。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

可以这么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而教师管理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学校的存亡。

因此,为了搞好教管理是人们在一定组织环境下所从事的一种智力活动。

对学校的管理可以提师管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

针对本地的教育现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特此制定了本方案。

一、本校课堂教学的现状1、业已达成的方面(1)整体教学步骤都较清楚,从复习、引入新课—教授新课—练习巩固—检查反馈—课堂小洁—拓展思考—作业布置等一系列过程都比较完整。

(2)教师基本上都设计好板书。

(3)许多教师重视直观教学,利用了图片、模型、投影、实物等教具。

(4)部分教师设计了教法,如小组讨论、分组训练、启发式提问、自学指导、分层施教等。

(5)部分教师注意了学法指导。

2、存在的主要问题(1)有些教案仅是教材内容的缩写,具体施教过程全凭临场发挥,未能实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兰图”这一教案设计的要求。

(2)有些教师教法单一都是讲授法,教师讲得太多,占用绝大多数时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3)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得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改进方案1、目标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一堂课的效益如何,最终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近期,拟确定以下两方面的具体目标:(1)改进师生角色分配当今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整合。

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师:教育环境整改方案

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师:教育环境整改方案

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师:教育环境整改方案1. 引言在当前教育领域,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愈发受到重视。

教育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物和装饰,更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等诸多方面。

作为教育环境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园的特点和需求,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以帮助幼儿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 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评估教育环境设计师应该全面评估幼儿园的教育环境。

包括但不限于幼儿园的空间布局、教室设施、教学资源、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家长参与等方面。

只有深入了解幼儿园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

3. 教育环境整改方案接下来,教育环境设计师应该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方案。

这个整改方案应该包括空间设计、课程设置、师生互动和家园合作等各个方面。

针对空间设计,可以根据儿童的芳龄特点设置不同功能区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对于课程设置,可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针对师生互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关爱;而在家园合作方面,可以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教育环境设计是一个非常综合性和复杂的工作。

它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和教育的整体目标。

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师应该注重以儿童为中心,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幼儿需求的教育环境。

5. 总结与回顾在幼儿园教育环境整改方案中,教育环境设计师需要全面评估、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家园合作。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合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6. 结语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师在提出整改方案时,需要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和教育需求,全面考虑各个方面因素,以期能够为幼儿打造一个有利于成长和学习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师:教育环境整改方案扩写7. 空间设计在空间设计方面,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室布局,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活动和探索。

建环专业论文(5篇)

建环专业论文(5篇)

建环专业论文(5篇)建环专业论文(5篇)建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群由室内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技术、装饰艺术设计四个专业组成,其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为专业群核心专业。

四个专业每年为长三角地区培育数百名室内设计、环艺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的人才。

在与学校合作的某毕业生数据调查讨论公司的讨论显示,由于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培育出来的一些毕业生学问面过窄,学习力量和适应力量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也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合力,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力量;有利于增加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力量,解决同学持续进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

'笔者认为,专业群建设要增加同学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力量,最基本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扎实推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环节上。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是一种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拓展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界限的弱化。

二、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过程(1)专业群"一平台+四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在专业群建设与进展的统筹规划下进行从平台与平台,平台与模块,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学问、技能与态度等多维度进行整合调整,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和学分比例,实现整体优化,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专业群培育目标。

充分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协作。

(2)专业群的平台功能是"结构承重'室内设计等四个专业的核心力量、专业力量和基础培育要求打算了公共平台建立的厚度、宽度和强度,即能满意专业群同学在设计领域的审美素养、思维方法、职业精神、基础技能等的要求。

平台的层次则应相对简约,能够支撑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育目标。

安全教育的环境保护教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安全教育的环境保护教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安全教育的环境保护教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当前社会中,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从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安全教育中一个常见问题是教育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比如,学生在学习防火知识时,可能只是被要求背诵一些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而缺乏实际操作和模拟演练。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降低了安全意识的培养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比如,引入实践性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模拟演练和实地考察来感受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结合游戏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其次,环境保护教育中也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在一些学校和地区,环境保护教育的资源和支持并不充足,导致教育内容的传达受到限制,师生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加强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支持,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环境保护教育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增强教育的可持续性和深度。

此外,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中还存在着知识传递方式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等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往往被独立传授,缺乏融合和交叉,导致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认识有限。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推进跨学科融合教育。

在教育内容设计中,将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如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生物、地理等课程中,将安全知识融入物理、化学等课程中,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认知能力,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努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资源整合和师资队伍建设、跨学科融合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环境治理的前提是对环境进行检测,在开展环境检测工作时,环境检测技术是基础同时也是关键性手段。

因此,科学有效的运用环境检测技术十分关键。

本文分析了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环境污染;检测技术;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引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不断发展,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威胁。

社会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地开展环境检测工作,充分认识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从真实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以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率。

一、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1、缺少完善的检测设备管理体制实施环境检测技术时不能缺少检测设备的配合,若要提升环境检测技术应用水平,应当保证检测设备的高效、稳定。

但是目前看来,在实际运用中,环境监测设备表现出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开展环境检测工作时,一些检测设备闲置,使用率极低,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2、检测仪器设备先进性不足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在环境检测领域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科研环境的影响,在环境检测仪器设备方面发展速度并不快,很多先进的环境检测设备都依赖进口。

这说明,我国在环境检测仪器设备方面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设备的先进性不足。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我国环境检测成本提高,仪器设备检测方面的自主水平不高,发展潜力受到了限制,对于我国环境检测行业的整体发展非常不利。

3、环境检测数据处理能力薄弱环境检测技术水平提升,给环境数据的收集带来了极大便利。

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导致环境检测评估的难度更大,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且无法深入地对数据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导致数据利用率不高,数据价值被浪费。

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数据处理水平不高,大部分环境检测依然依靠人工进行处理,一旦在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就会对环境状态评估造成巨大的影响。

中职环保专业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环保专业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环保专业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实践与思考[内容摘要]:中职环保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一直是近年来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出中职环保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结合专业特点,就如何提高环保专业毕业生从业能力提出了“教学改革,夯实专业技能基础;校企合作,拓展专业教学空间;依托社团,培养专业综合能力;竞赛练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等策略,并在所任教的班级中进行了相关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该成效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置与时俱进,要以课堂技能训练为主线,综合实践为载体,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以进一步提高中职环保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环保专业校企合作从业能力一、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一)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要求环保产业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以满足人的环境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浙江省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①“一是在领域上,集中力量主攻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

二是在任务上,着力形成一批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培育一批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环保产业孵化器,攻克一批环保关键技术,推广一批环保示范项目。

三是在目标上,力争2015年实现环保产业营业收入4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形成100家左右综合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骨干企业,总体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规划中可以显现,环保产业直接沟通了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公众福利的需要,是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杭州市环保行业对环保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环保行业对中职毕业生的有无需求?它对环保专业毕业生有何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该行业当中的就业竞争力到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2010年4月到6月间,我们组织了教师和学生认真组织了一次细致科学的专业调研。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变化,课程思政成为了中国教育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然而,课程思政的推进面临诸多难点,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思想观念转变:在有些教师和学生中,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无关。

因此,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首要难点。

课程内容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如何确保课程内容既包含专业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难点。

教师队伍培训: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如何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又一难点。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改进课程内容:通过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贴近实际的案例,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教师素质: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推进过程中的难点,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改进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素质,以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广泛。

本文将从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作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年第06期摘要: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時代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新要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实践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技术更新要求,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产学合作不足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实践教学改革新策略,打破传统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途径等进行调整与优化,构建基于“人工智能+ 新工科”的一体两翼型实践教学架构,以提高计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型计科专业人才,适应新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工科;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6-0140-030 引言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幅度跨越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相关技术已经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为技术基础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1]。

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工科专业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新思维、新方式下的重大战略转变,深刻地影响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中,是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实践性极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

计科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目标。

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时代对计科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将“人工智能”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与“新工科”建设全面深度融合,探索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优化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新工科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培养计科专业领域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现实要求;既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转型,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更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思考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思考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建设及教学思考根据国家航天局公开的报道,未来二十年将是我国航天科技活动井喷式发展的时代。

我国将陆续完成“长征”系列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具有航天员长期活动的“天宫”空间站的发射组建工作、2029年实现载人登月,2030年实现发射采样返回的火星机器人以及小行星探测等任务。

随着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航天专业的高科技青年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航天类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航天科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将航天科技专业基础知识与日新月异的前沿技术有机贯通起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开拓性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使我国早日迈入世界航天强国奠定雄厚的智力基础。

1-3《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课程》是航天类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航天器在空间飞行期间所经历的高真空、冷黑、辐射、微重力,微流星、等离子体等苛刻空间环境及这些环境因素对航天器在轨运行的影响效应,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而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等航天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课题学习和研究中主要着重于针对这些环境效应的地面模拟试验方法和理论防护设计。

这就造成当前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研究工作的脱节,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致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具体工作有机的融会贯通。

有效解决这一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及创新精神将大有益处。

1 《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与防护设计》课程简介航天器在研制、发射、入轨、返回过程中要先后经历地面环境、发射环境、轨道(空间)环境、返回环境等四个阶段,其中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最为重要。

人类航天活动积累的经验证明,70%的航天器故障是由空间极端环境造成的。

由于航天器研制、发射周期较长、耗资巨大,一旦出现故障,很难进行维护且维修成本高昂。

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在政治、军事和国防安全方面也将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是指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设计并组织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1.1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

1.2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和可达性,能够指导教学活动的展开,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1.3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群体,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4 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还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即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富有内容和挑战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2.1 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大纲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能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2.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包括每一节课的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安排。

课程设计需要具体到每一节课,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2.3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学过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

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建筑设计教育最新趋势和实践

建筑设计教育最新趋势和实践

建筑设计教育最新趋势和实践建筑设计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艺术、科学、工程和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教育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

本篇文章将探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最新趋势和实践,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从职业导向到全球化视野,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

1. 教育课程的多样化近年来,建筑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这种多样化体现在几个方面:1.1 跨学科整合现代建筑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建筑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以及材料科学等课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

1.2 专业方向的细分由于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绿色建筑设计、智能建筑、数字化建筑等等。

因此,许多高等院校开始设置专业方向,例如设计管理、建筑经济、以及历史保护等,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应专业领域。

1.3 技术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和建模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设计软件和工具,如CAD、Revit、SketchUp等。

此外,在数据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内的知识也变得日益重要。

现代建筑课程开始将这些新兴技能纳入教学大纲,以确保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的方法来提升课堂效果,以此吸引学生并使其更深入理解建筑设计。

2.1 实践导向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实践环节同样至关重要。

许多院校实现了“教室与现场”的无缝连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设计和施工。

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也丰富了他们的作品集,为将来的求职做好准备。

2.2 项目基础学习项目基础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通过完成真实项目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参与实质项目,从中学习团队合作、时间管理及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

基于“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为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集政策、理论和技术方法于一体,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改变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思想理念、技术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因此,对该课程进行集成创新、资源整合与融合重构,培养规划与管理能力俱佳的新工科创新性高素质环保人才已成为高校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2]。

基于此,结合国内相关院校“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实践,聚焦自身教学痛点问题,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了“五融合五重构”混合式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本科环境类学科构建提供参考。

一、课程教学痛点问题及成因(一)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不足最初的课程教学过程侧重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胜任力不强。

且有些教师认为专业思想政治就是重点讲授“专业认知”“环境伦理学”等课程,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未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课程自信和责任意识。

(二)课程知识繁杂,内容体系性不强,前沿性和专创融合不足环境规划与管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涉及管理学、规划学、化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涵盖面广,内容繁多,但学时只有32学时,难以全面覆盖,且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大的知识储备,这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相关知识掌握不牢靠的部分学生而言,难以深入理解一些重点内容。

如部分学生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基础较弱,便难以掌握好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质量预测模型等内容,很难自由运用多学科知识。

同时,教材内容落后于学科发展,几乎没有体现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进展。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新人工智能、环境信息系统成图建库、智慧化管理等新技术在教材中几乎未涉及,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及时升级和拓展最前沿的知识和创新理论,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受阻,达不到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科技特长生实验设计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特长生实验设计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科技特长生实验设计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益于科技的改进和应用。

其中,教育领域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技特长生实验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然而,在实施科技特长生实验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探讨一下科技特长生实验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首先,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不足。

由于一些高端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有限,很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合作,与其他学校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实验,共享资源;另外,可以引入虚拟实验技术,使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节省成本。

其次,实验设计的难易度和合理性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对实验的难度感到挫败,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在设计科技特长生实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

另外,实验的合理性也至关重要,确保实验的目的明确、方法科学,让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学到知识。

此外,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也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师德师风,推动科技特长生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也是实验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成果。

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法,鼓励他们在实验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科技特长生实验设计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但通过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设计,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0篇)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

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

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

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

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

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
对策略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内容。

实际教学表明:安排不当的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内容及相同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的多次重复、教学实践不足等,影响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此现状,文章总结了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交叉;重复
检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XX)06-0151-03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设计行业所应对问题的难度,这些都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带来了新的困难,而解决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等。

本文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增加了新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初步设置了“技术科学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艺术设计史》《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及《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

《环境生态学》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学的阐释与研究,对新型环境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强调地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科学基础》结合“声、光、热”学的相关知识,引入环境设计中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史》重点关注的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新型环境观念的内容。

以上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但从实际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叉内容安排不当和相同知识点多次重复
从课程设置来看,技术科学类各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内容,但各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学习方向应存在一些差异。

而从各门课程
实际的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由于安排不当,出现了不同课堂讲授的交叉知识点内容重复或相似现象。

在现有的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大多都涉及到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筑内表面处理与保温、隔热效果,楼板与隔声吊顶,厅堂音质与装饰材料,室内照明及照明质量,门窗类型及窗温室生态效益,外表面处理及其生态效益,屋顶绿化及施工,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室外微气候环境,室外绿地景观与生态效益,雨水花园设计等。

这些内容在《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所讲授的深浅程度、学习方向并不明确,从而出现课堂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

另外,由于是交叉学科,而部分交叉知识点在各课程中安排不当,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知识应用情况较差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就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了。

例如:
1.小型单体建筑设计中,由于对建筑构件认识不够,因此会出现图面表达不够完整或者建筑构件比例、尺度失调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措施也很少在设计中应用。

2.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室外空间的划分(流线、尺度),并通过配置植物、景观小品等提高空间效果,但是,对于植物设置在空旷的场地还是建筑周围或是建筑墙面、屋顶所带的生态效
益及施工过程了解不够。

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各种材料的规格、适用场合较为清楚,但对很多材料的性能(保温、隔热、防潮、隔声)了解不深,设计中也缺乏应用。

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设计方案中结合技术,尤其对新技术考虑的较少,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现阶段,技术科学类课程基本是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最多只能停留在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的设计上,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技术科学类课程的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为宽泛的交叉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能将艺术与技术较好融合、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教学及工程行业从事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此目标,使技术科学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幅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技术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与重构课程内容
整合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课程间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科内容的重叠与分化,使相关的“技术科学”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彰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因此,通过联合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设计实践的老师,确定多门课程中重复内容、安排不当的交叉知识点、以及设计实践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重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