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两只眼_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_吴莉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引文中的最后一ຫໍສະໝຸດ Baidu话 , ” 似乎表明狄德罗从哪里得知, 中国人自称是世界 界其余的人都是盲者了。
上唯一有两只眼的民族, 即最聪慧明智的民族, 欧洲人等而下之, 其余民族则无异于蛮人。 不难感觉 出这种话语所传达出的中国人自认优越的信息 。 虽说狄德罗撰写这段话时正处在对中国充满美好 想象的阶段, 其时他将中国的世俗道德作为破除欧洲天主教会权威的一件得力工具 , 因此他对这句 话加以善意的解释。然而这种口气在一个对中国持不同态度的人 ( 比如 20 年后的狄德罗本人 ) 听 来, 很容易以此证明中国人狂傲自大。 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文化和政治优越感并不新鲜, 指责古代中 狄德罗所用典故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具备中国特 国人对外国人骄傲不屑也不算冤枉。 但新鲜的是,
: 《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 , : 《日本中国学史 》 转引自朱谦之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300 页; 严绍璗 亦引此句话,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95 —197 页。

中国人的两只眼
59
它让我们感觉如此陌生。假如是因为一句中国人未曾说过的话而被冠以傲慢之罪, 则难免感觉 色, 冤枉。为了洗刷可能招致的莫须有指责, 我们需要辨明这种以眼睛借喻民族优劣的说法出自何方, 以及若与中国人无关则为何会被归为中国人的发明 。 中国传统中也会以有眼无眼、 眼之明亮昏昧等喻象比喻个体的贤愚, 但似乎找不到以眼睛数量比 喻一个民族之贤愚的典故。而且, 将世界人群分为中国人、 欧洲人、 其他人三部分, 这也不是朝贡体系时 “天下” “绝域” 代中国人世界观的体现。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是 与 的合成, 华夏同周边的属国和蛮夷 “天下” 。除此之外, “绝域” 。所以尽管 18 世 一切与中国没有固定政治关系的地域都称 戎狄共同构成 纪的中国知识界已知晓欧罗巴, 也不可能为了它构筑一个三分体系。此外, 可能构成狄德罗中国知识 来源的那些传教士的报告中, 提到中国人自以为居处世界中心而视其他人为野蛮人的并不鲜见, 却找 《环球航行记》 ( A Voy不到与狄德罗上述言辞相似的话语。18 世纪中叶报道中国反面形象的典型之作 ag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740 - 1744) — — —英国海军准将安森( Baron George Anson) 环球旅程的 — —中也没有这样的话。另外, 记录— 明末福建士人苏及宇的一篇文章提供证据, 表明这个典故对中国 《邪毒实据》 , 人而言是外来事物。苏及宇于 1638 年撰写反天主教文章 引了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的一段 , “夷辈喜而相告曰 : ‘我西士有四眼, 日本人有三眼( 两到日本开教被其两杀, 故云) , 中国人有两眼, 话
一、欧洲流行说法
18 世纪鼎鼎大名的启蒙学者狄德罗 ( Denis Diderot ) 在 1753 年 11 月出版的《百科全书 》 第3 卷 “中国” : “我们是大诗人、 条目中, 称赞中国人的道德时如是说 大哲学家、 大辩士、 大建筑家、 大天文 家、 大地理学者, 胜过这善良的人民, 但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善意与道德的科学 。 如果有一天发现这 那么他们将可以确定地说, 他们有两只眼, 我们只有一只眼, 而全世 种科学是居一切科学的第一位,
①。这种说法与前述狄德罗引述的典故相比, ” 吕宋人无一眼’ 既似曾相识, 又有明显变化。相同之处在
于, 都用眼睛的数量比喻智愚贤佞之高下。变化之处则是, 判定贤愚的标准在狄德罗那里是道德科学, 在传教士这里是对天主教的态度。相应的, 在狄德罗心目中, 中国人眼睛最多; 而在传教士看来, 欧洲人 中国人眼睛较少。尽管有此不同, 仍可看出 17 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与 18 世纪狄德罗所依据 眼睛最多, “眼睛” 的仿佛是同一个故事原型, 只是依据不同的价值标准对各民族的 数量做了调整。苏及宇的引述 “眼睛” 已清楚表明这种说法并非出自中国, 而苏及宇对 喻象的理解也呈现与欧洲人观念的重大差异, 同样说明这则典故并非中国产物。他之所以引这则故事, 乃因他认为, 万历年间中国官府和正派儒士 但如今传教士复来, 国人却不能详察其奸、 无有忧患意识, 简直 察觉天主教传教士之奸宄形状而驱逐之, “眼睛” 不配称有两只眼, 连日本人都不如, 因为日本人曾两度反天主教。可见, 苏及宇对 在传教士提供 “眼睛” 的典故中的含义并无共鸣, 他并无以眼睛数量比喻不同地区居民之品质的意识。相反, 他对 喻 — —中国人若不为捍卫华夏正统尽心竭力, 意的理解是纯中国式的— 就是人心沦丧、 有眼无珠。 “中国人有两只眼 ” 鉴于此, 可以断定, 具有文化比较意义的 的典故并非来自中国。 那么它来自 哪个更接近原型? 狄德罗和 16 世纪中期 欧洲本土吗? 17 世纪来华传教士的说法与狄德罗的说法 , 的来华传教士显然都不是这则典故的创始人 , 因为英国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与狄德罗类似的说法。 17 世纪上半叶的著名英国作家伯顿 ( Robert Burton ) 于 1621 年写了一部畅销书《忧郁症的解剖 》 ( Anatomy of Melancholy) , 假托小德谟克拉特( Democritus Junior ) 之名撰写, 因此导论命名为“德谟克 。在 1624 年第 2 版的导论中, : “中国人说, 拉特致读者” 伯顿讲了如下典故 我们欧洲人有一只眼, 他
中国人的两只眼
— — — 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
吴莉苇
内容提要
一则产生于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称赞中国人灵巧能干的谚语在西亚 、 中亚地
区流传了几百年, 尔后又传入欧洲。 在这则谚语流传的过程中, 谚语的表述和含义都在逐 渐改变, 及至被近代早期欧洲人视为一则来自中国并代表了中国人傲慢自大习气的谚语 , 这种观念又通过欧美文学而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 。 本文试图通过追踪这则谚 “中国观” 语的由来和流变过程以及其对各类人的 的影响, 展现这个尚未被人深思的典型文 化误读事例, 借此讨论文化误读和文化对话的意义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误读 近代早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