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总结1.本文先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告子上》)。
2.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乡:通“向”,原先,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
(舍生取义的向上之心)三.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原先,从前。
四.成语: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五.理解:1.通过举例论证写义重于生的句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思路: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时,能考验人的品格。
(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结尾):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舍生取义)七.写作手法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
18《孟子》两章文学文言知识总结孟子名 __轲 ___,与孔子合称“__孔孟 ____”,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有“_亚圣 __”之称。
战国期间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本课要注意句子节奏的区分,如:1.故曰,域民 / 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 /兵革之利。
2.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 /顺之。
3.以 /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 /有不战,战 /必胜矣。
4.舜 /发于 /畎亩之中。
5.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 /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 /体肤,空匮 /其身,行 /拂乱 / 其所为,因此 / 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可以。
6.人恒过 /而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 /尔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 /尔后喻。
7.入 /则没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外国患者,国 /恒亡,而后知 /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①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2、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作动,限制3.古今异义:池今:水塘、湖、护城河等古:护城河亲戚今:包含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姻亲。
古:内外家属,包含父系家属和母系家属3、一词多义之①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代词,代城环而攻之而不胜③到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④主谓之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吾知子之因此距我)而①并列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修饰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夫环而攻之.③转折环而攻之而不胜 / 但是不胜者.④顺承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者①句中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②的人宜多应者③的原由但是不胜者④语气助词舍生而取义者也4.要点词汇时节:有益于作战的天气季节地利:有益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众望所归,上下团结城:内城;郭:外城然而不胜者:这样却是时节不如地利也:这...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委(放弃)而去(走开)之寡(少)助之至(极点)..不以封疆之界 / 不以山溪之险 / 不以兵革之利 / 以天下之所顺:依靠....故君子有不战:要么,或许.5、要点译句①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第一篇:《孟子两章》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字词:1、三里之城:内城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围4、池非不深也:护城河....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6、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以:凭借8、寡助之至:极点9、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叛”。
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12、威...天下:震慑。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 背叛.四、词类活用:1、域名:限制(名作动)2、固国:巩固(形作动)3、威天下:震慑(名作动)...五、课文思路:第一部分(l—3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句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句举攻城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句举守城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第4句—结尾):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两章学习资料(提前学习讲义)
《孟子》两章自学导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外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3、一词多义;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4、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行拂乱其所为一般“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所以动心忍性一般“动”和“忍”是动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人恒过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国外..内容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孟子》二章知识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谏敢言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①任:责任,担子②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穷之苦”③拂;违背④曾:通“增”增加⑤益:好处句意: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是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②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③征:征验喻:明白,了解句意: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①入:在里面,指国内②出:在外面,指国外③法家:有法度地大臣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⑤拂:通“弼”辅佐。
⑥恒:常句意: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生存发展句意: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文章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孟子二章逐句翻译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不可以同时得到,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如果这两者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4、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甚:超过,胜过。
故:所以。
苟得:苟且取得。
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但是我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为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恶:厌恶。
患:祸患。
辟:同“避”,躲避。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的事情,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如果,假使。
凡:一切。
者:代办法。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莫:没有。
为:做。
假如人们所厌恶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由:通过。
是:某种办法。
而:但。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是故: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情。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不单,不仅。
信:思想。
丧: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1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得不到它就会死去。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两章基础知识梳理
孟子两章基础知识梳理2013-01-09 16:44:30| 分类:学习园地|字号订阅《孟子》两章基础知识于晓梅的工作室孟子两章基础知识《孟子》两章一、重点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2)寡助之至至:极点。
(3)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苦:使……苦恼。
(6)人恒过恒:常常。
(7)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9)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限制。
(11)舜发于畎亩之间发:指被任用。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13)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4)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15)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16)人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4)人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一词多义之七里之郭之,结构助词环而攻之之,它,代词寡助之至之,道,动词利天时不如地利利,有利,动词兵革非不尖利也利,锋利,形容词发征于色,发于声发,发出,动词瞬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动词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由于,连词瞬发于畎亩之中于,从,介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到,在,介词5.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苦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心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
《孟子》两章一.课注一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
他提倡实行,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
二、背默《得》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
4.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三、节奏划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七里之郭.:非不尖利: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畔之:亲戚..亲戚畔.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中: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士:管夷吾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其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心忍性:其所不能:曾:曾益..:人恒过..衡于虑:衡: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翻译《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超全字词句复习归纳问答梳理)
《孟子》两章一.课注一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和孔子并称。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
他提倡实行,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
二、背默《得》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的主旨句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恒亡”的原因是:。
4.课文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三、节奏划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七里之郭.:非不尖利: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畔之:亲戚..亲戚畔.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中: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动心忍性:其所不能:曾:曾益..:人恒过..衡于虑:衡: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外患者:出.则无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翻译《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 逐句翻译 课文理解拓展)
《<孟子>两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读停顿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 而不胜3、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 其心志5、人恒过/ 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三、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四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五、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知识归纳Microsoft Word 文档 (6)
《孟子》二章知识归纳《鱼我所欲也》孟子:名轲,字,时期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称为“亚圣”。
出处:选自《》(一)通假字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二)古今异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三)一词多义: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故:故不为苟得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则:则凡可以得生者得之则生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是亦不可以已乎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四)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六)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合为“四书”。
(二)文章主旨: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三)写作特色:在论证方法上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部编版】《孟子二章》-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你想要的基本都有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课内部分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内容结构
✎中心思想
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⒈岂不诚.大丈夫
..哉古义:(的确,确实);今义:诚实
古义:(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⒉得志与民由.之古义:(遵从,遵照);今义:缘由,由于
⒊无违夫子
..古义:(丈夫);今义:旧时对学者的尊称
✎词类活用
⒈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1。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需要背诵的古诗和课文有很多,想要把东西记得牢固,不多背诵几遍是不行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字词解释
1、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七、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
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
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八、中心思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九、课外拓展
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
3、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不正确。
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
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
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
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5、关于孟子的名言
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⑤仁者无敌。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请写出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语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
④团结就是力量
⑤人心齐,泰山移。
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⑦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反例)
⑧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正例)
⑨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同心协力/ 孤掌难鸣
7、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8、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
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