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苏轼的“闲”
不是消极遁世,不是归园田居,更不是逃避 现实。 而是以一种理性寻找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中的困境。 在动荡之中笑傲风雨,在波澜起伏之中从容 淡定,在坎坷不公之中旷达洒脱。
10
走出词境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 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 我也。——《答李端叔书》
请你结合序和词的内容,第三人称的 视角讲述故事。
3
故事里的诗词
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大雨的呢?
4
诗词里的“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
诗词里的“风雨”
资料链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的第三个春天。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坐牢 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当初宋 太祖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 劫。在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则要 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 郁闷,苏轼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自 号东坡居士。他常常到那里漫步吟唱,或与朋 友把酒闲话。
6
结合背景,我们进一步阐述苏轼的人生态度。
示例:所谓“直面风雨”就是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和 仕途上所受的坎坷遭遇。
7
且做个闲人
——读苏轼《定风波》
8
苏轼的“闲”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 调歌头》(1076年被贬密州)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年被贬黄 州)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苏轼《定风波》(1082年被贬黄州)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83年被 贬黄州)
定风波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一等奖优秀课件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 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 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 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 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 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命悬一线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九死一生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 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 “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 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偶 然 客 观 ……
选 择 主 观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优质教学课件
本词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 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 防雨用具。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比喻艰难窘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随即,不久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困窘,只有我没这种感觉。不久天就晴了, 故作了这首词。
精读课文
说一说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 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精读课文
品鉴下片
下片着眼于“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 己的感受。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 看刚才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 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透射出词人 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精读课文
品味赏析
“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 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 的喜悦。
精读课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苏轼》优质课件
下阙: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总结
•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 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 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 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 怀。
定风波
也归回山微料 无去首头冷峭 风,向斜,春 雨 来照 风 也 萧却 吹 无 瑟相 酒 晴 处迎 醒 。 ,。 ,
• 交代了哪些信息?
• 了解背景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 感,遂赋此词 。
品读上阙
• 找出表现他具体态度”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一谁竹何莫 蓑怕杖妨听 烟?芒吟穿 雨 鞋啸林 任 轻且打 平 胜徐叶 生 马行声 。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课后探究: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 或《从苏词 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让我们 走近苏轼与其对话。
定风波
苏轼
朗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陶潜归往田园 苏轼归往内心
我们还可以从苏轼的哪些诗句中看出苏轼想 要归于宁静的内心呢?请每个小组选苏轼的一句 诗词简要分析。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天涯何处无芳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了解了苏轼被
贬黄州时的心境与追求,那么现在我们再品作于 同一时期的《赤壁怀古》,那句“人生如梦”是 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
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 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 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这和我们今天所学的 这首《定风波》中所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展现的是一样的人生境界。
诗词吟诵
作业:
课后阅读苏轼其他诗词,继续走近苏轼 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进行心灵的交流,以 《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 右的短文。
再见
必修四第二单元定风 波
苏 轼
诗词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 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 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词前小序有所说 明。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解读小序
思考:
1、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
2、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 是哪一句?为什么?
诗词吟诵
诗情词义入课来
你觉得小序中的“余独不觉”是一 种什么样的态度?词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哪些词句与之形成呼应?请举例赏析。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愿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地抬头 谁愿藏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晴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许美静演唱
2.古今中外, 不乏如苏轼般, 身处逆境, 仍 能泰然自适, 豁达超然之人。课后, 请围 绕此主题, 积累2-3个相关素材。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
听诵读, 自主学习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风 波 苏轼
苏 轼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 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掌握作者一语双关和以小见大的表现 方法。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 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 生观。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 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
庭坚并称“苏黄”
文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 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艺 全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才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 是潇洒超俗、乐观开朗、旷达恣肆 的。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 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2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 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 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 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 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 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 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 “水漂东坡诗(尸)。”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7
19
学生朗诵表演《定风波》
选定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苏轼《定风波》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配合背景音乐和舞美设计,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世界。
2024/1/27
通过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 趣。
7
《定风波》文本解读
题材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期。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逆 境中的乐观旷达心态。
2024/1/27
意象分析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表 达出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与豁达。
写作风格
苏轼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自然景 象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1/27
15
苏轼生平事迹及成就概述
2024/1/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历经多次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8
苏轼其他相关作品赏析
2024/1/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怀古,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与豪放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苏轼的壮志豪情与报国之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 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 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 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 隐逸。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 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 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 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 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 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 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 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 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 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11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态度:
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莫听: 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 俏皮的挑战色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 含义吗? 轻 •心情的轻松 •闲散 •奔波 无官一身轻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同行皆狼狈
对 比
见
生”
“大”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
纵横奔放的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的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乐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 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 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 人格光辉。
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 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 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 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 来了黄州……”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 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 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定风波
苏轼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雨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感觉: 狼狈、不觉
雨
偶 然 客 观 ……
淋or躲
选 择 主 观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火之”,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 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祝福语
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 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 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
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
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
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语解释
1、芒鞋:草鞋。“竹杖芒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 态。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如:“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竹杖芒鞋
•马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 胜过奔波劳碌。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 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 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 书》
一蓑烟雨任平生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争之必然, 顺其自然。
小结: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 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 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 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 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 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 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 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 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 也改变不了我们。
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 声音。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 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