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读后感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归园田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归园田居》读后感《归园田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园田居》读后感1“归隐”可能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

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暂时逃避,真正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归隐不是逃避,不是矫情,不是无奈,不是无路可走时唯一的选择。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

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

在这里,陶氏的“归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恋往返。

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

或登高舒啸,临流赋诗。

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

虽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

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脖埃所以说,他的归隐是对官场的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

他不狂放,不沉沦,岁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和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归园田居读后感》800字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园田居读后感》800字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园田居读后感》800字归园田居读后感作文一:《归园田居读后感》800字《归园田居》诗歌魅力《归园田居》描写诗人归隐田园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少无适俗韵》这首诗运用了白庙,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表现了作者摆脱黑暗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一些平常的农家失误,在世人笔下构成了一副恬静优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种豆”,“荷锄”,“戴月而归”,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还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于是,用“但使愿无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

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这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x0d在艺术特色上,这几首《归园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作文二:《《归园田居》.doc》3900字《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2.通过意象的分析,是学生体会到陶渊明的思想情感3.弄清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级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诗歌景物描写的独特魅力2.掌握陶渊明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影响教学难点1.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2.诗歌景物描写的独特艺术魅力。

读《归园田居》有感3篇

读《归园田居》有感3篇

读《归园田居》有感3篇读《归园田居》有感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归园田居》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归园田居》有感1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人来车往,喧哗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题客观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及为精炼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的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的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茫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

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者而言。

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也是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现在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也是都希望过这种日子吗?饮酒诗————陶渊明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

《归园田居》有感

《归园田居》有感

《归园田居》有感《归园田居》有感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归园田居》有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归园田居》有感一好友金铭曾一再推崇,干国祥先生新近上的《归园田居》是其所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此课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铭自己的话来说,“课后一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当天中饭都没有吃”——因为一直沉浸在课带给他的震撼中。

金铭读课多矣,一般的课自是难以让他有如此的感触,此课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想。

于是从金铭处拷贝干先生的课,等心静下来了,再虔诚地打开聆听。

长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

用过早餐,先做起了预习功夫:找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始研读,试着对诗有自己的“前见”。

诗不深,很好懂。

如何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理解此诗的意蕴,这想必是学习此诗的难点,干国祥先生是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的呢?带着这个悬念,我开始了观课。

课的前半部分,干老师由交代背景开始,将《归园田居(其一)》做了解读,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归隐山林的缘由——为了挣脱羁绊心灵的藩篱,回到大自然中,做心灵的主人。

接下来释词,梳句,朗读。

经过了20分钟的稍嫌平淡课堂之后,精彩开始了。

干国祥先生设置了好几层冲突,让看起来有些平淡的课堂,有了波澜。

“这首诗写的是不是一个农民的勤劳生活?”(大意)这一问,将孩子们的认识提升了一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很容易被误读成歌颂农民的勤劳生活。

干老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明白了,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

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本课最为关键的一问:“那么,我问同学们,你赞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样的诗在今天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妙哉!此问直接击中了要害。

是啊,在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究竟有什么意义?干老师不愧为高手,他借助一个八卦图,让孩子们充分选择。

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园田居读后感归园田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江河的热爱,向往田园生活的静谧。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归园田居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归园田居读后感篇一归园田居•其一首尾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归园田居读后感篇二归园田居•其二本篇是《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先是从正面写“静”。

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

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 。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归园田居读后感篇三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归园田居读书心得大全

归园田居读书心得大全

We must see through the worldly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we must not lose our innocenc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归园田居读书心得大全归园田居读后感1陶渊明《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恬淡自然的诗风,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擅写乡村宁静淳朴的生活,用白描的手法,在山色素笺上,恣意泼墨出生活的从容与悠然自得。

陶渊明能挣脱世俗尘网的禁锢,忘却风雨潇潇的沧桑,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有菊花。

在他心中,恬静清和才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声色犬马,浮华名利,他皆可抛诸九霄云外,置若罔闻。

《小窗幽记》记载:“昔人有花中十友:桂为仙友,莲为净友,梅为清友,菊为逸友,海棠名友,荼蘼韵友,瑞香殊友,芝兰芳友,腊梅奇友,栀子禅友。

”幽居的时光里,陶渊明鲜有交际。

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一几一茶,一书一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

对于喧嚣世俗,他漠不关心。

王摩诘曾作了一首《酬张少府》,诗云:“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文人逸士们向来好静喜禅,他们僻居一隅,著书立说,咏诵隐居之地的田园风光,寂静无扰地生活。

白天,他关上柴门,隔绝人事,静坐在陋室里,焚香沏茶。

而后,读经冥想,独自一个人,断开与红尘的一切联系,专心致志地,让思绪与心意栖居在菊花光阴里,以禅意供给。

陶渊明是这田园里的素心人,清心寡欲,没有争斗的名利之心,品格高尚。

陶渊明的这首诗读起来仿佛真的能让人放下心中的执念,摒弃耳畔的喧嚣,柔和寂静,流露自然,读起来唇齿噙香,仿佛能看见空旷的山谷里,一位白衣飘飘的清癯老者,正面对着悠悠浮云盘腿打坐,周围万籁俱静。

逍遥自在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

逍遥自在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

逍遥自在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陶渊明归园田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以描述自然田园生活为主题的文言散文。

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备受赞赏,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启示。

读完《陶渊明归园田居》,我深感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安宁生活的追求,使我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思考。

这篇作品展示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选择隐居于乡村,种植田园,远离了尘嚣喧嚣的社会,寻求心灵的宁静。

在他的田园,草木葱茏,鸟语花香,风景宜人。

他逍遥自在地度过自己的时光,在世俗的纷扰之外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读完这篇作品,我深刻地意识到逍遥生活并不是与现实完全脱离,也不是逃避现实。

陶渊明并不是对社会抱有厌恶之情,而是通过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来追求真正的幸福。

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自然之美。

他的生活方式启示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领悟生活的真谛,实现心灵的宁静。

陶渊明的作品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繁华,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反观陶渊明,他选择放弃繁华世界,回归自然,过着简朴的生活。

这让我深思,当我们不再为功名利禄而追逐,不再纠结于物质上的欲望时,或许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陶渊明归园田居给我带来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感悟上,也涉及到对自然环境的重视。

在他的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几乎是无法计数的,他用精湛的笔触道出了自然界万物的美妙之处,使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鸟鸣虫啭的声音等,这些微小的细节都让我忘却了繁杂的生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

在读完《陶渊明归园田居》后,我深深地被陶渊明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所感受到。

他的作品让我明白,逍遥自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待生活的态度,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安宁。

同时,这篇作品也唤起了我对自然环境的反思与重视,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和给予我们无尽美好的馈赠。

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

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

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归园田居其三读后感(一)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

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

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

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

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

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

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

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

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

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

读归园田居有感

读归园田居有感

读归园田居有感读归园田居有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归园田居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归园田居有感1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花树相称,炊烟袅袅,悠闲的午后,高处依稀洒下一声鸡鸣,远方隐隐传来几声狗叫。

这里遍布着良田和桑竹,这里一亦栖息着诗人陶渊明的心。

如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依然辞官后,回归到了他真正的家,这被世俗所缚的诗人灵魂的故乡——田园。

辞官归隐之举,鸢飞戾天者想来不能理解,而陶渊明也许不能理解他们,这世上个人有个人的追求,无数人终其一生都渴望着立于庙堂之上,享着荣华富贵,但陶渊明真正想要的却是那份属于自己的自由。

他在田园生活中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喜悦,而官场只会逼迫他曲意逢迎,扭曲自己的人格尊严。

性本爱丘山的诗人追随者自己的心,而非世俗的固有思维。

读这首诗时,陶渊明舒展的笔调除了向我展示乡村田园的怡人风光外,亦透露出他进入自己所爱的生活状态后的闲适与悠然。

望着诗人菏锄的背影,我想,只有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归属感和内心的满足。

即使和主流意识不同,即使无法被世俗之人理解,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陶渊明所选择额田园生活,一定是让他满足的。

在这里,他可以种几亩地,养几只鸡,吃上自己种的小青菜。

闲着没事,就披上衣服去邻居家蹭酒喝,喝的酩酊大醉,就找个地方大睡一场,醒来一睁眼,便是满天星河。

这里没有世人贪恋的高官厚禄,这里有一片菊花,一壶酒,一颗不被沾染的心,足矣。

读归园田居有感2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高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多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归园田居这一组诗写出了田园的大好风光。

读了之后,我们的读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一起来看看。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篇1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读书感悟

归园田居读书感悟

归园田居读书感悟
《归园田居》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对现代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陶渊明在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象,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远离城市喧嚣、充满自然气息的世界。

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也体会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这种生活让我向往,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为了名利和物质追求而忙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而陶渊明的诗歌则提醒我们,要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此外,这首诗也让我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陶渊明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又不失节奏感和音乐美。

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我意识到,诗歌不仅是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

总之,《归园田居》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也
让我对现代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贴近自然。

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感受,追求自由和闲适的生活,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净化。

《归园田居》反思总结(精选22篇)

《归园田居》反思总结(精选22篇)

《归园田居》反思总结(精选22篇)《归园田居》反思总结篇1教学得失:上完本节课,我认识到自己在内容讲解和环节安排上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

得:第一,选准了以“归”为突破口,设置问题,这样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进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步骤:景境—意境—情境。

失: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

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第四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最后的背诵环节应当堂检查结果。

《归园田居》反思总结篇2《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

《归园田居》读后感(精选7篇)

《归园田居》读后感(精选7篇)

《归园田居》读后感(精选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园田居》读后感1文学经典,耐人寻味,通过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经典名著的阅读和品味,培养我们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

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不仅接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文事物的认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他生性娴静、热爱自然,很欣赏道家的反朴,从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但由于在思想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时期屡仕屡隐,终于因为目击了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还乡。

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辞官还乡,隐居于美好田野之间,内心的那一份恬适、愉悦之情。

全市没有极其华丽的辞藻,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的景物,但却充满了盎然诗意,耐人寻味,使我们深深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现出了作者由仕途归隐的心情、原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远近分明,动静结合,由动写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抒发了作者脱离仕途,如释重负的感慨。

诗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眼都无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园的愉悦之情。

诗文语言质朴简洁而富有内涵,意味深长;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淳美。

诗篇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机。

作者在诗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表达了思想感情。

例如,“羁鸟”——关在笼中鸟“池鱼”——困在池中的鱼。

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

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

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了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陶渊明归园田居读后感已不记得是第几回在课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

神州之地甚广,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而先生家堂前院后都是菊,亦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人多闻先生爱菊之情切,甚于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东篱下一簇簇的芳华。

大抵都是金黄的明灿的,像那些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们许太娇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风,也就没能来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园苑的风景。

爱菊如痴、视菊如命的先生倒在凄风冷雨中落了个洒脱。

后人便说“秋丛绕舍似陶家”或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先生自己也说本性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又绝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又为何“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案牍劳形、污浊官场不正是束缚先生的樊笼吗?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得了什么,而是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强迫你做。

先生可谓是得了真自由,从此躬耕隐居,一代名士自风流!误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归是万幸。

一旦羁鸟回旧林、池鱼归故渊、先生归田园,愉悦之心得无异乎?自此“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十多亩薄田、八九间草屋不觉困苦,凡享受着榆柳成荫、桃李争妍、东篱从菊与君伴、袅袅烟缓缓飘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声声吠共赏轮夕阳圆、矮矮篱阵阵鸣飘出了桑树颠。

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原先被世俗的规矩羁着,伸展不开拳脚。

羁着、压着一腔愤懑、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后无尘世杂务,简陋屋中清清闲闲。

终于释了重负,了无矫饰的心摒弃繁华、清静淡然。

先生性慕高洁、爱菊好酒。

尘世纷杂半生、官场沉浮几载;已而复获自由,宅院树木、村落炊烟。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
《归园田居·其一》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这首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诗人归隐后的心境。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渊明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是那么的宁静、清新、美丽,令人向往。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陶渊明归隐后的心境,那种远离世俗纷扰的轻松与自在,那种回归自然怀抱的喜悦与宁静。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中的意象鲜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韵味和美感。

通过这首诗,我认识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自然的恩赐和内心的感受。

而陶渊明的诗歌告诉我们,只有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总之,《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诗歌,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首诗歌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_作文1300字_读后感作文_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_作文1300字_读后感作文_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归园田居这一组诗写出了田园的大好风光。

读了之后,我们的读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一起来看看。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想篇1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诗歌魅力
《归园田居》描写诗人归隐田园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少无适俗韵》这首诗运用了白庙,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表现了作者摆脱黑暗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一些平常的农家失误,在世人笔下构成了一副恬静优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种豆”,“荷锄”,“戴月而归”,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还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于是,用“但使愿无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

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这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x0d在艺术特色上,这几首《归园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
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