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复习要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触摸自然第1课草原1.课文概述:《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2.作家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人民艺术家”,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3.背诵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都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品读句子:5.理解感悟:(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①“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草原人民远道欢迎;②主客相见,互相握手、问候、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③临别时,主客在夕阳下话别,难舍难分。
(3)生活中与人惜别的经历:我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
可是有一天,他们一家要搬走了,我俩都很难过,甚至大哭了一场。
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坐在公园的长廊上,互相倾诉着离愁别绪。
说着说着,所有人都哭了。
夕阳静静地照着长廊,橙红橙红的,仿佛也透着不舍。
太阳早就落山了,我们还是不肯回去,多希望那一刻就此停住。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汇总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哪里;忍: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4.含“草”字的成语:草木皆兵、寸草不生、草长莺飞、风吹草动、芳草如茵。
5.形容草原大的成语:一碧千里、无边无际、一望无际、一望无垠、广袤无垠。
6.形容草原绿的成语:翠色欲流、青翠欲滴、一碧千里、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7.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张灯结彩、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8.形容朋友间深情厚谊的成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情深似海、手足情深、生死之交、情深意重、荣辱与共、亲密无间、同甘共苦、肝胆相照。
9.描写草原的诗句:《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生字组词毯(毛毯)(毯子)(地毯)(棉毯)陈(陈旧)(陈设)(陈列)(陈述)裳(衣裳)(霓裳)虹(彩虹)(虹桥)(长虹)(气势如虹)蹄(马蹄)(羊蹄)(四蹄生风)(马失前蹄)腐(腐烂)(腐败)(豆腐)(腐乳)(腐朽)稍(稍微)(稍等)(稍后)(稍许)(稍纵即逝)微(微薄)(微笑)(微小)(卑微)(微妙)多音字的(de)(他的)(dì)(目的地)乐(lè)(欢乐)(yuè)(乐曲)近义词热闹——喧闹洪亮——响亮飞驰——飞奔天涯——天际舒服——舒适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勾勒——勾画反义词舒服——难受洒脱——拘束热闹——冷清大方——拘谨词语搭配(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忽飞忽落)的小鸟(迂回透明)的带子(静寂)的草原(好客)的主人(会心)的微笑词语积累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一望无际一碧万顷苍翠欲滴一马平川绿草如茵描写草原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知识点梳理
第1课《草原》知识点梳理一、作者资料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词语1、词语表词语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2、生字词:毯tǎn:地毯毛毯绿毯毯子陈chén:陈设陈述陈列陈旧裳shang:衣裳红裳虹hóng:彩虹虹桥长虹气势如虹蹄tí:马蹄羊蹄马不停蹄马失前蹄腐fǔ:豆腐腐败迂腐腐朽稍shāo:稍微稍等稍后稍纵即逝微wēi:微笑轻微微小微妙“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3、四字词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三、多音字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四、近反义词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拘谨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热闹—喧闹勾勒—勾画舒服—舒适响亮—洪亮五、主要内容《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本文旨在为广大五年级学生及语文教师提供第一课的教学讲解,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一、课文概述
五下语文第一课通常为《草原》。
这篇课文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热情。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重点词汇
1.草原:广阔的草原地区,位于我国北部。
2.碧绿:形容草原的颜色,翠绿如玉。
3.一望无际:形容草原辽阔,看不到边际。
4.勤劳:指草原人民辛勤劳动的品质。
5.善良:指草原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
6.热情:指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友好态度。
三、重点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天空的美丽和空气的清新。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辽阔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四、课文解析
1.第一段: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向往和初次见到草原的激动心情。
2.第二段:详细描绘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包括天空、大地、草原、牛羊等。
3.第三段:通过描述草原人民的生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
4.第四段: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草原的美丽景色。
2.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你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吗?试着描述一下。
4.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草原体验生活吗?为什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重点知识第1课《草原》知识点1.《草原》一课作者(老舍 )。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 )顺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描写了(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草原的景色特点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3.理解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我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些场景体会到“蒙汉情深”。
第2课.《丁香结》知识点1.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丁香结”是指人生解不开的愁怨。
“结”乃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我们在学习中会享受收获,同时也会遭遇挫折,我们应该笑对学习中遇到的“丁香结”。
2.阅读链接(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春天刚来不久,芭蕉叶还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绽放,打着丁香结儿。
在春风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忧愁。
(2)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如果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才能飘香万里。
(3)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经过霜的树木全都只剩下谢落的枝条,最让人伤心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丁香结。
(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宿建德江》1.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笔记一、生字词。
1. 会写的字。
- 毯(tǎn):毛毯,本义指厚实有毛绒的织品。
“毯”字是半包围结构,“毛”字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托住里面的“炎”。
- 陈(chén):陈列、陈旧。
左右结构,左边的“阝”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东”字第二笔横撇与左边的笔画要相互避让。
- 裳(shang):在课文中读“shang”,衣裳。
上下结构,注意和“常”字区分,上面部分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
- 虹(hóng):彩虹。
左右结构,左边的“虫”字要写得窄小,右边的“工”字横画要平稳。
- 蹄(tí):马蹄。
左右结构,左边的“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帝”字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顺序。
- 腐(fǔ):豆腐、腐朽。
半包围结构,外面的“广”字要包住里面的“付”字,里面的“人”字要写得舒展。
- 稍(shāo):稍微。
左右结构,左边的“禾”字旁最后一笔是点,右边的“肖”字要写得紧凑。
- 微(wēi):微笑、微风。
左中右结构,中间的“山”字要写得扁一些,三个部分要写紧凑。
2. 会认的字。
- 勒(lè):勾勒。
这个字还有另一个读音“lēi”,如“勒紧”。
- 鄂(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 涩(sè):羞涩、苦涩。
二、词语理解。
1.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在文中用来描写草原的辽阔和碧绿。
2.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通过这个词可以感受到草原上青草鲜嫩、充满生机的景象。
3.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文中描写蒙古族同胞骑马远迎来客时的样子,表现出他们的热情奔放。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这部分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广阔无垠和一碧千里,运用了比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知识点 课文笔记 试卷
草原知识总结:草原美景
以下是《草原》课文知识点课文笔记
一、我会写组词
渲:xuàn 渲染宣泄宣传宣读宣告
勒:lè勒令勒索勾勒勒石勒马
迂:yū迂回迂腐迂缓盘迂迂拙
泊:bó停泊淡泊飘泊泊位渔泊
蹄:tí马蹄蹄疾步稳蹄疾而步稳
拘:jū拘束拘谨拘留拘泥
二、多音字
好:hǎo(好人)hào(爱好)
着:zhe(看着)zhuó(着落)zháo(着火)三、近义词
清新—新鲜明朗—晴朗
柔美—优美静寂—安静
四、反义词
清新—污浊明朗—阴沉
柔美—粗犷静寂—喧闹
五、易错字音
蒙古(měng)马蹄(tí)车辙(zhé)飞驰(chí)六、理解词语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
果。
本文指广袤无垠的原野上,牧草丰茂,绿油油的一大片,令人心旷神怡。
明朗:光线充足,明亮。
本文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本文指草原的辽阔美丽,让人感受到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崇高境界。
回味: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后多比喻回忆、体味。
本文指作者对草原的回味和留恋。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2019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课草原1、重点字词衣裳绿毯拘束稍微渲染迂回羞涩勾勒襟飘带舞茫茫奇丽无限境界套马天涯礼貌惊叹陈列一碧千里2、近反义词(1)近义词:拘束—拘谨勾勒—勾画明朗—晴朗一碧千里—一碧万顷(2)反义词:舒服—难受洒脱—拘束疾驰—缓行柔美—刚健3、中心思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4、知识点拨(1)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点拨: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增能任曦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结尾点题,进一步点名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认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2)在天底下,一碧万顷,而并不茫茫。
点拨:“碧”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都”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草。
这里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5、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二课丁香结1、重点字词。
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恍然妩媚模糊眼帘照耀平淡无味负担浑浊花苞参差宅院芭蕉潇洒遮掩朦胧印象派2、近反义词(1)近义词:浑浊—污浊照耀—照射梦想—理想遮掩—遮蔽(2)反义词:潇洒—木讷朦胧—清楚笨拙—伶俐点缀—装点3、中心思想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多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
在一次春雨中发现丁香花的花蕾恰似一个“结”,从古人的诗句开始,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4、知识点拨(1)每到春天,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点拨:“积雪”指白丁香。
这里不仅赞美了丁香花的洁白,还赞美了花多而纯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草原》知识点重难点总结
蹄马蹄猪蹄马不停蹄
腐腐败腐烂腐朽
羞羞辱羞耻
涩干涩晦涩苦涩
微细微衰微微风轻微
三、多音字
行xíng行走行人似sì相似似乎
Hang银行行家shì似的
曲qū曲折弯曲蒙méng蒙昧
qǔ曲子歌曲měng蒙古族
mēng蒙人
四、词语解释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这句话写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盛装群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相互倾诉的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人回味无穷。
迂回——笔直
六、积累
含有绿的成语
花红柳绿,绿草如茵,青山绿水,花花绿绿,绿阴如盖。
一碧千里的意思是,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
表示绿的词语还有,翠色欲流,千山一碧,青翠欲滴,一碧万顷。
积累和草原有关的词语诗句
一望无际,无边无际,绿草如茵,羊肥牛壮,水草丰美,碧野千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本课重要句子的解释
6.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这里指开车可以随心所欲,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进一步衬托了草原的辽阔平坦。
7.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令人惊叹,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说明作者留恋草原景色。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之旅中,我们首先踏入了第一单元的精彩篇章,开篇之作便是老舍先生的《草原》。
本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辽阔、美丽而又充满民族风情的草原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并归纳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与文学体裁课文主题:本文描绘了作者初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动人情景,展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团结的美好画面。
文学体裁:散文。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所见所感。
二、作者信息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三、重点字词1.生字:●毯(tǎn):毛毯,毯子,指铺设的地面装饰物。
●渲(xuàn):渲染,中国画技法之一,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勒(lè):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2.多音字:●行(háng, xíng):在此文中“一行行”读作háng,表示成行的东西;而“行走”则读作xíng,表示走动。
3.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辽阔—广阔,热情—热烈●反义词:热情—冷漠,清晰—模糊四、修辞手法1.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上的美景。
2.拟人:文中虽未直接出现典型的拟人句,但通过对草原、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3.排比: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五、经典语句与段落1.经典语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知识点+课文笔记+试卷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知识点课文笔记试卷知识点与课文笔记一、解决字词1.毯 :字义:厚实有毛绒的织品组词:毯子|绿毯|地毯|棉毯造句:厚厚的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条柔软的地毯。
2.陈:字义:①排列,摆设②旧的,时间久的组词:陈设|陈述|陈列|陈旧|陈芝麻烂谷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造句:爷爷房间里的陈设既简单又朴素。
3.裳:字义:衣服组词:红裳|衣裳造句:秋天来了,小草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
4.虹:组词:彩虹|虹桥|长虹造句: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高空。
5.蹄:组词:马蹄|羊蹄|四蹄生风|马不停蹄|马失前蹄字义:马、牛、羊等生在趾端的角质保护物。
造句:接到奶奶生病的消息,爸爸马不停蹄地连夜赶了回来。
6.腐 :字义:①用豆子制成的一种食品②烂,变质造句:虽然妈妈经常批评我,但是我知道她是刀刀子嘴豆腐心。
组词:腐乳|腐败|腐朽|豆腐|迂腐|刀子嘴豆7.稍 :字义:略微组词:稍微|稍等|稍后|稍许|稍纵即逝造句:时间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8.微 :字义:①轻微,稍②小,细小组词:微笑|轻微|微小|稍微|微妙|防微杜渐造句:花儿开了,仿佛在对着我们微笑。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写作者初到草原时高兴的心情和看到的草原美景。
1.写草原人民来到几十里外迎接远客的情景。
2.写在蒙古包外,主人与客人相见的情景。
3.写在蒙古包里,主人拿出丰盛的食物,盛情款待客人。
4.写夕阳话别,客人们不忍离去,作者发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
第二部分写草原人民身着盛装热情欢迎和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试卷一、看拼音写词语。
xuàn rǎn dī yín jí chí()()()lǐmào yí bìqiān lǐ()()shuāi jiāo cuì sèyù liú()()二、词语手拉手。
第1课 《草原》知识点
第1课《草原》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抄写黑字,其他小字不用写)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猫》、《母鸡》。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生字(全抄)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三、词语(抄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羞涩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四、主要内容(抄写)《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展示了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草原》是《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课文,讲述了作者在草原上与牧民相遇的经历。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一些核心知识点汇总:
1. 故事背景:作者在一个夏天,与父母一起到草原度假,初次接触到大自然的美丽与辽阔。
2. 草原的特点:草原是一片广阔而肥沃的大地,草儿翠绿,天空湛蓝,奔腾的河水如银丝般流淌。
3. 牧民的生活:草原上住着勤劳善良的牧民,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依靠放牧为生,与动物和谐相处。
4. 探秘草原:作者走近草原,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与牧民互相帮助,心生敬畏。
5. 草原的意义:草原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更有着浩渺的诗意,给人们带来宁静与感悟。
6.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并从中获取力量和启示。
以上是《草原》这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1课:草原
第1课:《草原》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句子理解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理解: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写出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涯,边际。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总结一、课文简介《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描绘了草原风光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人民友谊的赞美。
二、生字与词语1.生字毯(tǎn):毯子、地毯、壁毯陈(chén):陈列、陈旧、陈述裳(shang):衣裳、霓裳、红裳虹(hóng):彩虹、长虹、虹膜蹄(tí):马蹄、蹄疾步稳、蹄声腐(fǔ):腐烂、豆腐、腐朽稍(shāo):稍微、稍许、稍纵即逝微(wēi):微笑、微风、微妙2.词语解释渲染: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飘动,形容一个人奔跑或快速走动时,衣服飘动的样子。
陈巴尔虎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毗连,西部同新巴尔虎左旗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总长达677公里。
三、重点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在这句话中,“一”字用在“碧”的前面,让人感到“碧”的范围是那样的广,是那样的无边无际;“千里”这个词语也说明草原的辽阔;“并不茫茫”说明了草原不仅辽阔,而且碧绿,给人一种明朗、开阔的感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突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预习复习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1课《草原》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知识点 (2)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3)五、理解词语 (3)六、词语拓展 (3)七、句子解析 (3)八、问题归纳 (5)九、课文主题 (7)十、教材课后习题 (7)十一、小练笔 (7)同步练习 (9)知识点一、生字组词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蹄tí(牛蹄、马蹄、蹄子)腐fǔ(豆腐、腐败、腐烂)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二、多音字行(háng)(一行) (xíng)(行动)勒(lè)(勾勒) (lēi)(勒马)蒙(mēng)(蒙骗) (méng)(蒙受) (měng)(蒙古族)三、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四、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五、理解词语清鲜:清爽新鲜。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柔美:柔和而优美。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六、词语拓展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绿草如茵、绿意盎然、绿意葱茏青山绿水、披红挂绿、绿盖叠翠七、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课草原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课草原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课《草原》是一篇描写草原美景的散文,以下是对本课的知识点总结:
一、生字词
本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包括“草原、清新、苍穹、悠闲、奔腾”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写法、意思和用法。
二、文本理解
1.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向往。
2. 段落大意:
第一自然段:总述草原的美丽风光,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描写草原的天空,如苍穹般辽阔、清新。
第三自然段:描写草原上的动植物,呈现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第四自然段:描写草原上的人们,展现他们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
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
三、写作手法
1. 比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草原的天空比作苍穹,将草原上的动物比作悠闲的游客等,增强了文章
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2. 拟人:作者将草原上的动植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
四、文化背景
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特殊自然景观,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五、启示感悟
通过学习《草原》一课,我们不仅要欣赏草原的美丽风光,更要感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环保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生字。
- 毯(tǎn):毛毯,本义指厚实有毛绒的成片织品。
在文中“一碧千里的草原就像绿色的绒毯”。
- 陈(chén):陈列、陈旧。
“陈巴尔虎旗”是地名。
- 裳(shang):衣裳,在“彩虹的衣裳”等表述中使用。
- 虹(hóng):彩虹,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
- 蹄(tí):马蹄,指马的脚。
- 腐(fǔ):腐烂、腐朽。
- 稍(shāo):稍微、稍等。
- 微(wēi):微小、微风。
2. 多音字。
- 行:háng(银行、行列);xíng(行走、行动)。
在文中“同行(háng)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 勒:lè(勾勒、勒令);lēi(勒紧)。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中的“勒”读lè,如“勾勒”出草原的美景。
3. 词语解释。
-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文中用来形容草原的辽阔和翠绿。
-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描写蒙古族同胞骑马远迎来客时的样子。
二、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概括描写草原美景。
- 开篇直接写“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从天空和空气的角度写出草原环境的美好。
- 接着描绘“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强调草原的广阔和绿意盎然。
- 又通过“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一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羊群在草原上的动态美。
2.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迎接远客。
- 先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进一步突出草原的辽阔。
- 然后描写“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草原》知识点1、易错字音:渲(xuàn)染迂(yū )回马蹄(tí)2、课文内容(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课文写作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3)作者介绍: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立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等。
3、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答: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涯,边际。
天涯,天边,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夕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大地与天空相按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扣,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4、课后习题: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嗯,刚吃过。
(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答;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例句:吃完饭后,我坐在椅子上“回味”着刚吃过的烤鸡翅。
(2)“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答: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例句: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回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
5、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
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抄写黑字,其他小字不用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生于阴历立春,取名“庆春”,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本文选自《内蒙风光》。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猫》、《母鸡》。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二、生字(全抄)
蒙——(měng)蒙古;(méng)蒙蔽蒙头盖耳;(mēng)蒙骗蒙头转向
好——(hǎo)美好好人;(hào)爱好好奇好逸恶劳
行——(háng)银行杨柳成行;(xíng)步行日行万里
似——(shì)似的;(sì)似乎相似似是而非
“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特殊字的部首:勒(革)貌(豸)羞(羊)
三、词语(抄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描写草原的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一望无际、芳草萋萋、广阔无垠
反义词:清鲜—污浊洒脱—拘束迂回—笔直静寂—热闹大方—羞涩
近义词:勾勒—勾画疾驰—飞驰拘束—拘谨羞涩—害羞天涯—天际
四、主要内容(抄写)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展示了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五、句子(在课本标注即可,不用再抄了)
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动态描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和羊群的美。
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静态描写)
六、重点句子分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形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整个草原比作中国画,形象生动地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借物抒情)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是拟人的写法。
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让牛马都陶醉了,突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形象生动地写出颜色的美和动态的美,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深似海,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望着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作用:点明中心,扣回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