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名解

合集下载

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名解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动学: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药物体内过程: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部位进入直至排出机体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通过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药物由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血液。

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灭活代谢,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导致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也称为首过代谢。

酶诱导和抑制:某些药物反复应用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其他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加快,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减弱,称为肝药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而有些药物则能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在其他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减慢,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增强,称为肝药酶的抑制,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

肠肝循环:由肝细胞分泌到胆汁中的某些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型的代谢产物,排泄入小肠后被酶水解又成为原型药物并被肠粘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由肝门静脉进入全身循环的现象。

肝肠循环使药物反复循环于肝、胆汁与肠道之间,延缓排泄而使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

t1/2: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

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时间。

约经5个半衰期药物可从体内基本消除。

LD50: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生物利用度=A/D*100% A:体内药物总量 D:用药剂量)生物利用度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查明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

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药理学名词解释(以首字拼音为序)不良反应: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引起患者其他病痛或危害的反应。

CCSA:即周期异性药物,是指仅对增殖期某时相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化疗指数:是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即CI=LD50/ED50;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毒性愈小,相对较安全,但并非绝对安全,如化疗指数高的青霉素可致过敏性休克化学治疗: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灰婴综合征:氯霉素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

早产儿和新生儿的葡萄糖醛酸结合氯霉素的能力低,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消除较少,因而造成氯霉素蓄积,进而干扰线粒体核糖体的功能,导致少食、呼吸抑制、心血管性虚脱、发绀(灰婴由此得名)和休克。

激动药:激动药或称兴奋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的兴奋的效应。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内在拟交感活性:即有些β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生长繁殖,产生新的感染的现象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药量减少的现象首剂效应:系指首剂药物引起强烈效应的现象。

有些药物,本身作用较强烈,首剂药物如按常量给予,可出现强烈的效应,致使患者不能耐受。

如降压药哌唑嗪,首剂按常量应用,常出现血压骤降现象。

因此对于具有这种性质的药物,其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加大到一般治疗剂量,较为安全。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1.药物:可查明或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对用药者有益,达到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目的的物质。

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

3.选择作用: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的作用特别明显,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的现象。

4.不良反应:用药后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且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5.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毒性反应: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或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7.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效应力的药物。

8.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效应力的药物。

9.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口服后在经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被生物转化而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0.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由胆汁进入肠腔后,在肠道内又被重新吸收入血循环。

11.血浆半衰期: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极量:药物的最大治疗量。

13.耐受性: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低,需要加大剂量方能达到应有的治疗作用。

14.耐药性:病原微生物与药物长期或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15.成瘾性:躯体依赖型。

反复用药后,一旦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流泪、疼痛、恶心、呕吐、惊厥等,甚至危及生命。

16.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所产生的物理性或化学性相互作用,并有可能使药效下降或毒性增大的现象。

17.水杨酸反应: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剂量过大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的现象。

18.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比值进行消除。

19.零级消除动力学:衡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20.常用量:为确定某种药物对大多数人有效而安全,常采用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某一段剂量范围为常用量。

21.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趁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

药理名称解释

药理名称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drug)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7治疗疾病的物质3.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于透过细胞膜。

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

4.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指从胃肠道吸收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圈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5.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指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形成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且外表面几乎全为星型胶质细胞包围。

6.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7.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

8.吸收( absorption):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9.分布( distribution):指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10.代谢( metabolism):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又名生物转化。

11.排泄( excretion):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12.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是指经肝脏排入胆汁的药物,随胆汁排入肠道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

13.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4.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用伯氨喹易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
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所造成的一种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分为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简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离子障(ion trapping):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反跳现象、撤药症状。
撤药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 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出现的症状,又称停药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突然停药不但产生停药症状(肌痛、关节痛、疲乏无力、情绪消沉等),还可使疾病复发或加重,称为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不变,也称定比消除。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①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②半衰期是恒定的;③时量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直线。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指血药浓度按恒定速度进行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也称为定量消除。

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1、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不良反应:是指上市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2、side effect副作用: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较轻微,停药后可恢复,危害不大。

3、toxic effect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after effect后遗效应: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allergic reaction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也可以是药物代谢产物、制剂中的杂质或辅料。

5、withdrawal reaction停药反应:是指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6、idiosyncrasy reaction特异质反应:与变态反应不同,是指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7、dependence依赖性:是集体与药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净胜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

8、potency效价强度:作用性质相同的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大者效价强度小。

9、individual variability个体差异:即同一剂量可引起不同效应,而相同的效应又可由不同的剂量引起。

10、LD50半数致死量: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的实验对象死亡时的药量。

11、agonist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他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2、antagonist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拮抗药可以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活受体。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适应证等。

2.药物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者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的特性,称为药物的选择性。

3.药物的两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称为药物的两重性。

4.变态反应:至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药物的作用,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5.后遗效应: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经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6.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物效应成正比,这种关系称为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7.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8.最大有效量: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所需使用的剂量9.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10.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剂量与极量之间,临床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11.强度: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数值越小,强度越大。

12.效能: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

13.治疗指数(TI):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 LD 50/ ED 50,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间距越大,越安全。

14.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15.首关消除: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的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又称药物的代谢,主要器官是肝脏。

17.一级消除动力学: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总是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其消除速率总是和血药浓度成正比。

18.肠肝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1、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适应证等。

药动学―即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或对患者不利的反应。

3、三致作用―是致畸、致癌、致突变的通称。

4、强度―又称效价强度,是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其数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5、效能―是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药物已达最大效应时,若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加。

6、治疗指数―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7、激动药(兴奋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药物。

8、拮抗药(阻滞药)―指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9、部分激动药―指亲和力较强,但内在活性较弱,具有激动要和拮抗药双重特性的药物。

#12、受体脱敏―指长期使用激动药,或受体周围的某种生物活性物质浓度高,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称之受体的下调。

10、首关消除―是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的现象。

11、生物转化―指药物作为外源性的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又称药物的代谢。

(体内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肝脏)12、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18、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3、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14、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15、抗菌谱―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16、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想象。

17、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一般可用感染动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应(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1、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适应症及禁忌症等。

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特别包括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得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PK a:等于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又称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

由于该酶能促进数百种药物的代谢,故又称“肝药酶”。

肝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加速本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从而使药效降低。

肝药酶抑制剂:有些药物能抑制或降低酶的活性,减慢某些药物的代谢,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毒性。

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消除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代谢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却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半衰期:通常是指血浆消除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把血管外途径给药时的AUC值与静脉注射时的AUC值进行比较,计算前者的生物利用度,即为绝对生物利用度。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的相互作用系药物的相互作用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化。

即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

2.生物利用度(F)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

3.治疗指数(TI)治疗指数是指TD50与BD50的比值。

此数值越大越安全4.GIKGIK也叫极化液,是指10%葡萄糖500ml加普通胰岛素8u,15%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7~10天为1疗程5.羊水肠道循环一些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后而被胎儿吞饮,随羊水进入胃肠道被吸收入胎儿体内;从胎儿尿中排出的药物又可因胎儿吞饮羊水重新进入胎儿体内。

形成羊水-肠道循环6.有效血药浓度范围通常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该范围又称治疗窗。

7.衰老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8.时间药动学时间药动学在药动学研究中,药物的体内过程可用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示这一过程。

通过药时曲线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9.药物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10.灰婴综合症灰婴综合症是婴幼儿服用氯霉素后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状,具体定义和特点是:新生儿及早产儿服用较大剂量的氯霉素,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与紫绀、循环衰竭、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等症候群,称为灰婴综合征。

11.量效曲线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与药物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关系,如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将药物浓度或剂量用对数值作图,呈现典型的S形曲线,即是量效曲线。

12.表观分布容积(Vd)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13.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生理和病理等原因使骨组织中钙含量丢失、骨空隙增加、机械机能下降,是骨代谢障碍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14.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名词解释 药理

名词解释 药理

1、全身作用:是药物在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的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4、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

5、对症治疗: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6、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2)继发性反应:由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如二重感染。

(3)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抑制,耐药菌过量增殖,而引起的新的感染。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7、受体(receptor):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 触发后继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受点: 受体上可与配体特异结合的部位10、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1、向上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2、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13、部分激动剂:有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

两重性: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作用14、拮抗剂: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1)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受体的药物。

(2)非竞争性拮抗剂:不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受体或受点,但可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药物。

15、效能: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16、效价:指药物产生相等效应时所需剂量的大小,越小效价越高。

17、治疗指数(TI) TI=LD50/ED50LD50:可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药物剂量。

ED50:产生最大效应50%或50%反应率所需药物的剂量。

18、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重吸收,重新回到肝,形成肝肠循环。

[精读]药理名解

[精读]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提业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子状态(非离子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粒子障2.Pka解离度:当溶液中药物离子浓度和非离子浓度完全相等,即各占50%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药的解离常数,用pka表示3.首过消除first pass d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4.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o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5.零几消除动力学zero- order elimination ko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因在半对数坐标图上的药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故称非线性动力学6.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恒量给药后,经4~6个半衰期后,给药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7.药物消除半衰期t1/ 2 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8.表观分布容积Vd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9.生物利用度bioava labit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10.药物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11.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14.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过敏反应15.效能efficacy,最大效应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7.半数有效量ED50:是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18.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19.治疗指数LD50/ED50 TI therapeutic index;是指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并不安全可靠20.安全范围: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ED95~LD5之间的距离,表示药物的安全指标,其值越大越安全2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2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23.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24.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的25.下调down-regulation: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使受体数量减少,敏感度降低26.上调up-regulation: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使受体数量增加,敏感度升高27.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要达到原来反应必须增加剂量,耐受性在停药后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28.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成抗药性29.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药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为生理性依赖和精神性依赖两种,生理性依赖及成瘾性,精神性依赖即习惯性30.成瘾性:连续用药引起躯体的依赖性,一旦停药会发生(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阶段现象31.习惯性:连续用药引起精神上的依赖性32.内在拟交感活性ISA 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某些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B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B受体具有部分机动作用,也成ISA33.化疗指数CI chemotherapevtic index: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用LD50/ED50表示,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34.抗菌后效应PAEC post antibiotic effect: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35.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PAEC36.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37.多重耐药MDR multi-drug resistance: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又名多药耐药38.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39.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40.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rtics,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4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胜利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42.肠肝循环entero 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43.曲线下面积AUC area under curve: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称AUC,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44.清除率CL clearance: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4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计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46.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量效曲线47.阈剂量或阈浓度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量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48.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胜利反应或药理效应49.亲和力指数PD2:KD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单位为摩尔,其意义是引起最大效应的一半时(即50%受体被占领所需的药物剂量)KD越大,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越小,即二者成反比,将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D的负对数-lgKD称为亲和力指数PD2,其值与亲和力成正比50.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作用域睫状肌M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毛果芸香碱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51.除极化型肌松药: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产生ach相似但较持久的除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此时神经肌肉的阻滞方式已由除极化转变为非除极化,前者为I相阻断,后者为II相阻断,从而使骨骼肌松弛52.非除极化型肌松药:又称竞争型肌松药,能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m胆碱受体,能竞争性阻断ach的除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53.强直后增强PTP:指反复高频电刺激(强直刺激)突触前神经纤维,引起突触传递的量化,再以单个刺激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使突触后纤维的反应较未经强直刺激前强54.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异丙嗪)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暑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称为人工冬眠。

《药理》名解+简答

《药理》名解+简答

【药理重点,所有的尽量都要背过】名解:1.激动药:既有受体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他们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2.拮抗药:有较强的受体亲和力,但是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3.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4.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5.杀菌剂: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

6.PA2:实验时,加入竞争性拮抗药的条件下,2倍浓度的激动剂才可产生与未加竞争性拮抗剂时的效应,则此时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成为PA2值。

7.首过效应: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和肝细胞的梅的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这种效应成为首过效应。

8.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及机制的科学。

9.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10.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除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为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11.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是,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12.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受体阻断后突然停药,引起疾病的恶化或复发,可能是受体上阈节所致13.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的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

14.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15.耐药性:病原体级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6.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17.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18.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19.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20.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手段21.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放置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一些微生物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半合成的药物22.抑菌药:能抑制病原菌繁殖的药物23.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24.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试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25.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抗菌试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26.化疗指数:是指化疗药物的安全性的评价参数。

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的学科。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4、一级动力学:指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即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5、零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以恒定量下降的消除方式。

称恒定吸收或消除动力学。

6、治疗作用:指符合用药目的而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7、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应反应。

8、毒性作用: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的病理变化或损害。

9、首关消除:指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黏膜和肝细胞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减低。

10、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百分数。

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1、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再由肠道重吸收入血的过程。

AUC实际吸收入血量12、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13、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者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14、致畸反应: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15、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16、抗生素效应:使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17、抗菌药物后效应:是指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18、(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的颗粒体内药物的生物转化有关的酶系。

19、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增高的物质。

20、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降低的物质。

21、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2、拮抗剂:有较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3、竞争性拮抗剂:是能与激动剂相互竞争同一受体,并可逆性使激动剂作用减弱的物质。

24、向上调节:长期应用拮抗药可使受体的密度和敏感性增高的现象。

25、向下调节:长期应用激动药可使受体的密度和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名解

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首过(关)消除:又称首关效应。

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量。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生物利用度:药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级消除动力学:指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比例(百分比)恒定(恒比消除)。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药物本身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可预知的副反应: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

(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不严重、难以避免、停药可恢复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比较严重的、可预知的、必须避免的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效能:即最大效应,指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上升,该极限称为效能。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映性质的变化,称为质反应。

治疗指数:LD50/ED50,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其值越大越好,但不绝对。

亲和力指数(pD2):药物—受体复合物的建立常熟K D的负对数-lgK D称为亲和力指数,其值与亲和力成正比。

拮抗参数pA2:使激动药剂量加倍而效应维持不点所需的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他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完全激动药:α= 1,与受体结合可产生最大效应Emax部分激动药:α<1,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药物(drug):
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与机体(含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动学;又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3.药物代谢动力学(PK):
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并作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科学。

4..药物效应动力学PD: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效学。

5.吸收absorption: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6.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7.代谢:
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8. 排泄excretion:
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体内消除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从尿液排泄,其次经胆汁从粪便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气体呼出,药物也可经汗液和乳汁排泄。

9.首关消除first pass…: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也称首关代谢或首关效应)。

(肠道、肺也可为首关消除器官)
10.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
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之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11.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first-order…:
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2.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zero-order…:
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不变。

13.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与浓度无关,为恒定值。

1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生物利用度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单种制剂)和相对生物利用度(不同制剂AUC比较)15.副反应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也称副作用。

16.毒性作用toxic reaction:
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7.后遗反应residual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等现象。

18.变态反应allergic:
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9.效能meximal effect,E max:
随着剂量或浓度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剂量不能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0.效价强度potency:
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1.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LD50/ED50
22.受体receptor:
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或配体结合产生效应的细胞上的大分子蛋白质)
23.激动药agonist:
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
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4..拮抗药antagonist:
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即α=0的药物。

25.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是指在长期使用的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26.受体增敏reactor hypersensitization:
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2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28.耐受性(tolerance):
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29.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