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艺术
摘要:课堂教学的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花很少的时间,用概括性的语言,对整堂课进行小结收束。这样不但教学过程完整而且能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课方法
我国传统艺术很讲究结尾处的余音韵味。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教学也是这样,要注重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曾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如写文章,一堂课如能做到“虎头——驼峰——凤尾”,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是最好不过的了。一位高明的教师,常常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形式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性,下面就简要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常用的结课方法。
一、归纳总结法
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小结
归纳,使学生从中学精华、得方法、找规律、受启发。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归纳总结也要抓重点,分主次,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复述一遍,而要让学生在原先学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提高。进而完全理解,牢固掌握。因此,要用简明扼要的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内容与课文的内容一致。
例如,《故乡》一课的收束。现在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塑造闰土这个形象的,塑造了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的贫苦农民。他靠出卖苦力谋生。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间,他辛苦操劳,却终因身受天灾、苛税、兵、匪、绅的多重压榨,加上多子的负担,陷入饥寒交迫之中。作者通过对他外貌、语言、神情前后的对照描写,满怀同情地描写了他从一个活泼,天真、聪明、伶俐的“小英雄”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苦不堪言的“木偶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当时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以
及精神上麻木愚味的共有特征。
教师的总结语不仅全面地概括了闰土形象的特点,而且揭示了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由此推导出本文的主题,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人物形象及本文的主题有了深刻而完整的认识。
归纳式结课,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做,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和修正。
二、承先启后法
在课的结尾时,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有联系的进行串联,把旧课同新课联系起来。这不是简单的旧课连新课,而是抓住旧课与新课的内在联系点,在总结旧课的基础上提起新课,这就是承先启后的收束方法。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收束。这一课主要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与成就。但有的说明文却主要地不用举例法,而采用概括说明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祖国的大豆》如果把两篇课文作一番比较,就会明白各自不同的说明特点。
这种结课方式多用于同一单元的前后课之间或单元即将结束之时,其特点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三、设置悬念法
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渴盼“且听下回分解”,这样这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之间有了衔接,把一次次的课堂连贯起来。例如,《故乡》一课结尾时,可以这样总结:“今天我们讲了闰土的外貌描写,那么闰土的外貌变化之大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与本文的主题有何关系?”这样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这里的答案,急切地等待下一节课,并为上好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所以,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如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
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强烈愿望。
这种结课方式一般可运用在同一课文内容的上下课时之间。
四、名句品味法
名句主要指名言警句,是含义深刻,想象丰富,表现力强,给人以启迪的句子。在课文中一般是关键句和重点句。课堂教学收束时对名句进行品味,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故乡》的收束。文章在简述了宏儿想念水生的情节之后,作者两次描写了“我”的矛盾心理。矛盾的解决,是“我”真抒胸臆的那段富于哲理的自白:“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我”思想振奋的表现: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希望本无所谓有”——光有美好的愿望,不去努力奋斗,这样的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无所谓无”——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去做,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对前一句所述事理的形象比喻。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地去实践,去开辟道路。你们看:“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那些本模糊了的美丽景象不是又在“我”心里出现了吗?这是“我”充满美好希望的联想啊!
这一收束,通过对课文结尾这段富于哲理的名句的品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其蕴含的深刻意义,使之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渴
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有了深刻的认识。
结课有法,然无定法。一切因人,因境而定,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体现在这里,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提高设计课堂教学结课的水平,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管理》 2004.12
[2]蔡高才袁光华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浙江教育科学》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