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艺术

合集下载

语文课的结束艺术

语文课的结束艺术

语文课的结束艺术结束,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作一总结,在学生头脑当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留下思考空间。

1.思想教育法文道结合的精神应贯彻语文课的始终。

课文教学结束之际,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奥斯维新没有新闻》结束之时,师生共同回忆历史上令人痛心的战争暴行和中华民族遭受外敌蹂躏的不堪往事,号召大家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也可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氓》就可采取古今对比,辩论深化,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达到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目的。

2.介绍原著法学生往往没有时间阅读要求的课外读物,对课文的了解也仅仅限于课本文字本身,没有全局意识,理解就会片面甚至支离破碎。

介绍原著法是一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把课堂阅读引向课外的方法。

对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拓展思维,提高习作水平很有好处。

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延伸到《水浒传》,品《林黛玉进贾府》就不能不提《红楼梦》,提到“红学”。

3.宣读示范法朗读是语文最好的感悟方式,教师范读,学生悟读,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上课激情,声又尽而意无穷。

课文中适合朗读的很多,除了文言和古诗词外,《我有一个梦想》《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都充满了感性的力量与理性的深度,多读一读,多品一品,让课堂又掀起新的高潮。

4.总结重点法一课讲完,理当把课文重点作一总结。

特别是知识性的归纳和巩固。

高考中考有关的知识点答题技巧也可以更加深刻。

学了新闻单元第一课《别了,“不列颠尼亚”》,了解什么叫新闻,新闻有什么特点,怎样归纳新闻内容,怎样拟新闻标题,怎样写新闻。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应用,为考试打下了基础。

5.启发想象法想象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学生被禁锢在教室,要让他们的想象有发散的空间。

适时的思考,讨论和写作,是思维发展的良好时机。

《鸿门宴》中,如果刘邦项羽的性格相反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出现?《祝福》中,电影的结局与原著不同,到底有无道理?把杜甫的《登高》改写成散文或剧本怎么做?每一篇每一课,都有可以发散的价值,尤其是新教材的布局,新教法的尝试,更让学生有了动手动脑的可能。

论中学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论中学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论中学语文课的结尾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精美引人的导语和精心巧妙的课堂组织、恰到好处的点拨固然很重要,但是得体的结尾设计也不容忽视。

前者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上,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效果;后者则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

不但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回味无穷的作用。

而且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

达到学习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一个恰到好处的具有艺术性的语文课“结尾”的设计方法有很多。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出。

通常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的不同,采取以下四种结尾形式。

一、内容繁多,集中提炼——用概括总结式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

”授完一篇课文。

教师作一次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提炼和归纳,绝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这种概括。

一般由学生自己总结,集体交流,相互订正,形成统一结论;个别难度较大的概括总结,可以由老师概括总结,达到点睛的效果。

这种结尾要与板书设计有机结合,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印象。

如教完《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后,教师将范进与孔乙己作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

同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宝贵的大门,而孔乙己虽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

但他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尚有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得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

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

渗透出几缕浓重的“悲”来。

这样收尾,可以使学生对两个人物有个全面认识,形成两个完整的总体人物形象。

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人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涟漪。

二、丰富想象。

发展能力——用延伸扩展式现代教学论认为。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引言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课程之一。

而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则是指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心的布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巧妙设计结课内容要让语文课堂的结课充满艺术感,首先要通过巧妙的设计结课内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设计方式:1. 故事结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然后在结课时再讲完故事的结局。

这样的设计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2. 卡片归纳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卡片,每个卡片上写着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卡片归纳整理,展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 情感体验结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深刻地感受到课堂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比如,通过舞蹈、朗诵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还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投入。

二、精心布置结课环境除了设计结课内容,精心布置结课环境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布置环境的方法:1. 利用多媒体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使结课更加生动和有趣。

2. 创建主题氛围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合理利用课堂装饰物、道具和布置方式,创造出与课程主题相符合的环境氛围。

比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可以用插画、古风音乐和文房四宝等来打造古典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中。

3. 物理空间布局合理的物理空间布局也是营造良好结课环境的重要因素。

浅谈结课艺术

浅谈结课艺术

浅谈结课艺术浅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结课艺术北流市平政镇龙池初中陆科任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形象地称作“豹尾”。

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而不要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结尾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恰到好处的结果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想;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等,显示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

(一)画龙点睛、突破时空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最后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活灵活现。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很重要的。

正像演戏很讲究演透而不演绝,只有“演透”,思想内容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性格、情感才能刻画得曲尽其妙,但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

因而有余味才是艺术魅力所在。

课堂教学的艺术同样如此:不能讲绝,讲绝就失去了“启发”想象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首尾呼应,相对完整课堂的结尾应当紧扣教学的内容,使其成为整节课堂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遥相呼应,而不是游离主题太远。

特别是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者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导入精心设疑布阵,课堂小节中却无下文,或者是结课又悬念丛生,另搞一套,则易使学生思路紊乱,无从获益。

同时,教师的结尾还应注意在横断面上,即讲授内容告一段落,或者讲完了一个问题时,应使教学内容显得系统连贯,相对完整,而不是结束在一个总是没讲完的“半坡”上,否则,势必使教学显得支离破碎,影响数学效果。

三.干净利落,适可而止所谓“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课堂结课不宜在内容上画蛇添足,在时间上“拖堂”打“疲劳战”。

教师要养成准时上课和准时下课的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结尾的艺术.docx

初中语文教学结尾的艺术.docx

初中语文教学结尾的艺术语文课的结尾,指一堂课将要结朿时,教师要用简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已学课文进行小结,从而加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耍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耍有巧妙的结尾。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语文教学也一样,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总结归纳式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重、难、精彩点的把握,强化学牛印象。

例如,在小结朱自清的散文《春》时,笔者这样说到:《春》是一篇充满诗意和生机的散文,作者为我们描写了鲜绿的春草图,争艳的春花图,和煦的春风图,缠绵的春雨图和人们的惜春图,这五幅绚丽的画面为我们奏响了一曲赞美春天和生命的颂歌。

通过这样的小结,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让学生回味了文中饱含深情、优美动人的语句。

二、画龙点睛式“画龙点睛”原指画家张僧繇画龙不点睛。

人问何故,他说点睛龙要飞去。

人不信,他便画上眼睛,果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龙腾云驾雾而去。

现比喻作文、讲话在关键地方用精辟的词句点明中心或主题,从而使内容更牛动有力。

在语文课小结时,不妨也用这种方式,可以突出要点,热点或焦点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例如,在总结《孔乙己》一文时,笔者这样说:《孔乙己》一文中多次提到了一个“笑”字。

女m“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在笑声中走来,又在笑声屮永远的离去。

可见他命运的悲惨。

但请深思一下:他是不是确有让人嘲笑的地方?人们嘲笑他什么?作者又是怎么看的?人们嘲笑他的迂腐无能,清高寒酸,四体不勤和孤芳自赏,从而进一步领会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戕害。

作者在“笑”中表达了深沉的感情,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结尾,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画龙点睛,解开了学生心屮的疑点。

三、延伸畅想式延伸畅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完美有效的结尾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再一次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在理性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进而实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激情式文章都离不开情或理:有的以情占先,有的以理为主。

以情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师生能真正进入其中,切身感受到其情感的浸润和熏染。

为此,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

对于这类课堂结尾来说,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

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

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

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

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

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

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毛泽东,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又如,《再别康桥》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诗人就这么悄悄地走了。

一心想飞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

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作。

诗人的一生就像他的《云游》——‘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陶渊明动人的幻想,那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徐志摩美好的理想。

下面,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以此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教课中的结尾艺术讲堂教课是一门艺术,它表此刻教课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导入和结尾这两个环节。

很多教师很重视讲堂教课的导入,但对结尾却重视不够。

导入安排得奇妙,诚然能起到先发制人、令人着迷的作用,但结尾也不行小觑。

下边说说我对语文讲堂教课中“结尾”的一点见解。

一、归纳总结式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它是对教课内容、课文特点作纲要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坚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所以,用语一定简洁简要,力戒重复?? 嗦、拖拖拉拉,防止产生悲观作用。

比如,《白杨礼赞》的最后一句话“我要大声赞叹白杨树!”文章中不过这空洞的赞叹之词吗?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对白杨树进一步详细描绘的呢?归纳:主要描绘它的形象随和魄,表现出旺盛、坚毅、力求上游的斗争精神。

所以,它象征北方的军民,特别象征今日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行缺乏的朴素、坚毅、力求上游的精神。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又能激励同学们学习这类精神。

二、比较比较式只有比较,才有鉴识。

这类结尾的方法,就是在讲堂教课结束之际,从内容、构造、语言等方面,有所重视地将课文与从前学过的其余课文进行比较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教课完欧 ?亨利的《警察与赞叹诗》,能够把小说中的主人公苏比跟从前学过的鲁迅《阿 Q 正传》中的阿 Q 进行比较。

他们在好多方面存在着相像之处。

1.都有着“低俗”的目的。

阿 Q 认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妻子;苏比呢,希望进牢狱的目的,竟是图那边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的便利。

2.都有着畸形的心理。

阿 Q 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成功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获得知足和胜利;苏比呢,竟希望过上牢狱生活,不可以说心理没有点变态和失常。

这样一对照,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巧设悬念式讲堂教课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同样,讲究悬念迭出,耐人回味,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的一个 重要环节 的结 尾,与其他环 节就有着 丝丝入 扣、 有不 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 。 因此 ,研 究语 文课 堂的结尾 , 不仅 有利 于更好 地驾 驭课 堂教学 ,提 高课 堂教学 的效 果 ,而且 有助 于在更 高的层 次上组 织传教 知识 点 ,提 高 对 知 识 整 合 一 体 的认 识 ,从 而 达 到 一 种 浑 然 一体 的 完美艺术境界。 余 音 绕 梁 。耐 人 寻 味 语 文课 堂教 学应 是 一门集声 音 、动作 、情 态和教 学 内容 等多种 要素于 一体 的综合 艺术。语 文教 师要使 自己的课颇 具 魅力 ,就 必须 充分 发挥 各 要素 的 功能 , 并 注重结 尾 ,去追求 那种 动人 心 弦, 意味深长 的 回响 效果 。我在 执教 小说 《 祝福》 一课 结尾 时,首先 让几 名学 生简 笔勾勒 :一个提 着烂担 篓,拄 着一根破竹棒 , 眼睛间或 一轮 以示 “ 活物” 的祥林嫂 的 肖像 ,接 着再 罗列她 的语 言 ,鼓励 学生 由此及彼 类 比联 想 ,勾勒 出 阿 O和孔 乙 已在 腐朽 封建制 度摧 残下 ,被 扭 曲的典 型 艺术形象 。最后 ,从 发散 的思维 中,借机 引用 “ 枯藤 老 树 昏鸦 , 夕 阳 西 下 ,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 “ 可堪 回首 , 佛狸 祠 下, 一片神鸦 社鼓” 等诗句 来烘染 人物所 居环 境 氛 围,通过这 样 的结尾 ,不但 营造 了课 堂 生动 的气 氛 , 展 示 了人 物 栩 栩 如 生 的 艺 术 形 象 , 而 且 还 大 大 地 深化 了文章 的主 旨,使 学生耳濡 目染 ,教 学效果倍 增。 二 、 画龙 点 睛 ,指 点 迷 津 “ 文章有余 篇不说 出所 以然 ,至篇末 方说 明者 ,谓 之 ‘ 画 龙 点 睛 … 。 同 样 , 一 堂 课 先 不 道 明 主 旨 ,而 是 引导学 生对 自己预讲 的 内容做 方 方面 面的接触 ,这种 接 触对 学生来说 是漫 无 目的式 的,而对教 师来说 则是 精 心 安 排 的 。 当教 师 了解 到 学 生 对 内容 有 了相 当认 识 程度 的时候 ,才在结 尾 阶段 适 当归纳 ,将 主 旨顺势推 出 ,这 种教 法确有 画龙 点睛之妙 。我在 上 《 我的叔 叔 于 勒》 一课 时 ,让 学 生 去 反 复 翻 看 两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是 对 举 于 勒 的 不 同 境 况 的 关 键 语 句 , 二 是 把 菲 利 普 夫 妇对 于 勒 态度前 后 变化 的语 言 、举止 和 神态 比较 , 然 后 ,引导 学生质疑 : “ 菲利普 夫妇对 自己亲兄弟 于

略谈语文课结尾的艺术形式

略谈语文课结尾的艺术形式

略谈语文课结尾的艺术形式略谈语文课结尾的艺术形式精彩的语文课,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的过程,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结尾。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束艺术形式的探索。

一、辐射式。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

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讲《草船借箭》,看出学生十分敬佩诸葛亮非凡才干的心理,却又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

课尾,她便诱导孩子们用四字句对诸葛亮的才干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四处迸裂,列举了“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学识渊博”等。

末了霍老师作了总结,大家便心领神会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胃一箭双雕。

二、寻味式。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

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三、争鸣式。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他们并不能透彻理解,不妨将问题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争辩,老师巧点妙拨,寻出一致的答案。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雷雨》中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十分复杂,于是,一老师设问:“周朴园真心爱鲁侍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围绕周、鲁爱情展开讨论,剖析周朴园复杂的个性特征。

语文课的三种结课方法

语文课的三种结课方法

语文课的三种结课方法一、用练习加考核法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把语文教学内容分解分阶段进行教学,把重点在识记词语,训练综合思维和读写能力上,前些次课程讲授纲要内容,也可以重点在突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及对外国文化比较,举一反三,着重强化学生归纳分析概括和应用运用能力,利用教材和提供的参考文献,并以微观细节见仁见智地分析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认知的手段重新发现与体验文化的历史精髓;然后把考题分解到每堂课上,每节课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intake的情况,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分析答题技巧,为此设计合理的作业,由此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掌握语文课的内容知识。

二、形象化教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融合诸多文学碎片、历史时期名言佳句及现代教育发展等多方面的积累,故而以诗词为主,用古典诗词的文句作为教学载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讲解课文,把名词前后的意思和技巧合理联系起来,赋予课文以丰富的色彩,让课堂充满活力;并利用形象表述对名提供有创意的叙述或演绎,如以故事、笑话或影像视频,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感悟,边欣赏边思考,边。

享受边学习,深入体会课程内容,强化理解,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思维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效果。

三、以对对比法来结课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词汇、歇后语、文言文、作文等,重点在语言文化和文学艺术自身,结课可以把当次课学习知识归纳概括,着重强化把动态的中国文化细节和现代文学进行对比、比较,让学生体会、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对当下社会素养的培养。

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考察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情况,让学生根据事实、原因和现象提出论点,然后运用联系分析、比较对比的方式。

作出客观的判断,期望通过对比学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语文课程的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结课既是既往教学过程和将来教学过程的联结点,同时还应当为下一教学过程制造必要的条件。

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终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笔者在语文课堂的结课上,常用以下方法。

1.归纳式。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老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同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同学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坚固的把握,增加教学的效果。

如《变色龙》一课的结课可这样设计:先用折线板书,简洁地表示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5次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归纳出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及本课的主题思想——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从而揭露了沙皇统治下警察制度的反动、腐朽和虚伪。

2.朗读式。

进入结课阶段,老师可设计一段朗读。

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老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

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

朗读的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

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

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育语感力量、陶冶美妙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如《安塞腰鼓》一课的结课,可支配全班齐读,让同学从文章铿锵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语气中感受安塞腰鼓那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及震撼人心的力气。

3.拓展式。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老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同学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索价值的问题,让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

这种方法能引起同学阅读和思索的深厚爱好,培育同学的联想、想像和制造力量。

如《七根火柴》结课时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写仆人公无名战士的姓名呢?这个问题一直颇多争议,几句话难以讲清,留给同学思索,可引发同学探求的爱好,不失为明智之举。

再如《皇帝的新装》结课时,可问:游行结束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橘灯》结课时可问:后来小姑娘的爸爸回家了吗?她病治好了吗? 4.任务式。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精品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精品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教学的开讲到结尾各个环节都应该是“精品”。

教学的开头十分重要,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和讲究。

然而,与开始相对应的每堂课的收束阶段却常常被忽视。

这显然是不对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

“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

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诸多功效。

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结尾的艺术功能有:(1)综合、概括。

即把所授知识经过整理归纳、提炼概括形成新概念。

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理解、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

(2)条理、系统。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学科教学内容那样集中,它需要教学后的及时整理。

一节语文课,阅读分析即要涉及文章的结构特点,又要涉及语言特色,学生的理解存在于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还来不及形成一种系统的明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小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识。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以钩其玄” (韩愈)。

按其知识内在规律,有机组合排列,形成明晰的条理,也便于学生记忆。

(3)巩固、强化。

语文教学要讲求效率,而“及时回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依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以后回忆,效率高出四倍。

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加深记忆。

(4)提纲、挈领。

语文教学小结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5)激趣、明智。

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诱发,领会新感觉、新情趣。

中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的主要思维形式是归纳概括,所以课堂教学小结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中学语文课的结课艺术

中学语文课的结课艺术

中学语文课的结课艺术每一堂成功的课,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以便对教学起到概括梳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堂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的重视的。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完美的结课艺术会产生“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主题式结课如《陋室铭》的结课: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又如《出师表》的结课:因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希望式结课如《慈母情深》的结课: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母亲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同学们,母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的表达方式,随着你们生命的成长,我相信你们会对母爱有更深的体验和领悟。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本周周末回家,为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并真心的对自己的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三、引用式结课如《最后一片叶子》的结课:罗丹有句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

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再如《最苦与最乐》的结课: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

浅谈语文课的结尾艺术语文是知识迷宫,语文课则是游乐园,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

有些教师上语文课时把开头(新课导入)搞得天花乱坠,结尾却落地无声,只把学生引进去,却没有引出来。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

”“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

教学也如此,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延伸,可以使整个教学结构浑然一体。

现介绍一下笔者在语文课结尾时常用的几种方法,与大家共享:一、总结式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讲完一节课后一般根据板书将新课内容进行总结,找关键词、重点处概括而结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

如在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

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式结尾——“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如学习了鲁迅的《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

《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三、悬念式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为下节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课虽尽而意无穷。

如学习《斑羚飞渡》后,结合“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的结尾:课文中展示了一幅幅凄美的图画,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角色,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而动物应该有生存在地球上的权利。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

教学方法155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寻求师生心理活动的最佳结合。

例如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章头图展开联想,组织学生谈对课本“读一读”、“想一想”等内容的读后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竞赛,对探索型问题展开小辩论,举行几何图形小制作比赛,深入到工厂、农村调查数学应用实例等等。

这样做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改革了陈旧的数学教学框架,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活动模式,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近三年来参加淮安市中考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省、市(县)级数学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须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数学素养,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实施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深化学生思了动能力展开的最优组合,乃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及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仍需在令后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断探索,使之更趋完善,使数学教育适应新世纪经济腾飞和高科技水平迅速崛起的需要。

结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完美的结课艺术会产生“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或者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者留下悬念,拓展探究;或者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者新旧对比、铺路搭桥……课堂教学结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教学结课的方式很多,以下只是最常见的几种。

一、总结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和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先由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

总结的方式,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课: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带给读者怎样的启示呢?归纳总结:课文写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可以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艺术
摘要:课堂教学的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花很少的时间,用概括性的语言,对整堂课进行小结收束。

这样不但教学过程完整而且能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课方法
我国传统艺术很讲究结尾处的余音韵味。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教学也是这样,要注重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曾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

如写文章,一堂课如能做到“虎头——驼峰——凤尾”,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位高明的教师,常常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

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形式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性,下面就简要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常用的结课方法。

一、归纳总结法
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小结
归纳,使学生从中学精华、得方法、找规律、受启发。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归纳总结也要抓重点,分主次,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复述一遍,而要让学生在原先学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提高。

进而完全理解,牢固掌握。

因此,要用简明扼要的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内容与课文的内容一致。

例如,《故乡》一课的收束。

现在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塑造闰土这个形象的,塑造了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的贫苦农民。

他靠出卖苦力谋生。

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间,他辛苦操劳,却终因身受天灾、苛税、兵、匪、绅的多重压榨,加上多子的负担,陷入饥寒交迫之中。

作者通过对他外貌、语言、神情前后的对照描写,满怀同情地描写了他从一个活泼,天真、聪明、伶俐的“小英雄”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苦不堪言的“木偶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当时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以
及精神上麻木愚味的共有特征。

教师的总结语不仅全面地概括了闰土形象的特点,而且揭示了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由此推导出本文的主题,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人物形象及本文的主题有了深刻而完整的认识。

归纳式结课,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做,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和修正。

二、承先启后法
在课的结尾时,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有联系的进行串联,把旧课同新课联系起来。

这不是简单的旧课连新课,而是抓住旧课与新课的内在联系点,在总结旧课的基础上提起新课,这就是承先启后的收束方法。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收束。

这一课主要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与成就。

但有的说明文却主要地不用举例法,而采用概括说明的方法。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祖国的大豆》如果把两篇课文作一番比较,就会明白各自不同的说明特点。

这种结课方式多用于同一单元的前后课之间或单元即将结束之时,其特点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三、设置悬念法
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渴盼“且听下回分解”,这样这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之间有了衔接,把一次次的课堂连贯起来。

例如,《故乡》一课结尾时,可以这样总结:“今天我们讲了闰土的外貌描写,那么闰土的外貌变化之大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与本文的主题有何关系?”这样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这里的答案,急切地等待下一节课,并为上好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

”所以,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如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
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强烈愿望。

这种结课方式一般可运用在同一课文内容的上下课时之间。

四、名句品味法
名句主要指名言警句,是含义深刻,想象丰富,表现力强,给人以启迪的句子。

在课文中一般是关键句和重点句。

课堂教学收束时对名句进行品味,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故乡》的收束。

文章在简述了宏儿想念水生的情节之后,作者两次描写了“我”的矛盾心理。

矛盾的解决,是“我”真抒胸臆的那段富于哲理的自白:“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是“我”思想振奋的表现: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希望本无所谓有”——光有美好的愿望,不去努力奋斗,这样的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

希望“无所谓无”——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去做,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对前一句所述事理的形象比喻。

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地去实践,去开辟道路。

你们看:“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那些本模糊了的美丽景象不是又在“我”心里出现了吗?这是“我”充满美好希望的联想啊!
这一收束,通过对课文结尾这段富于哲理的名句的品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其蕴含的深刻意义,使之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渴
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有了深刻的认识。

结课有法,然无定法。

一切因人,因境而定,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体现在这里,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并不断提高设计课堂教学结课的水平,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管理》 2004.12
[2]蔡高才袁光华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浙江教育科学》 200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