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书选读通识2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2资料

古代文学2资料

1.贾谊的政论文和晁错的政论文有何异同?(p8-9)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

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2.列传(p17)列传是《史记》体例之一,共70篇,是《史记》内容最丰富的部分。

除10篇综合性记述外,其余都是人物传记。

列传主要记载两种人,一是“扶义淑傥”,就是扶持正义,才华卓越的人;二是能够“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

前一种人是按照品德划分,不论官职高低,只要他们品德高尚,才能卓异,“列传”就为他们留下一席之地。

后一种人按照功名来划分,所以主要是一些有官职、有作为的、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人。

这部分人品德又高尚的也有卑鄙的,对社会影响有好也有坏。

这就是猎户座你的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互见法(p24)所谓“互见法”,就是讲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是将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这是司马迁《史记》,用以塑造人物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4.我看司马迁忍辱负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但人们对它的评价也是有肯定,有否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刚直不阿,秉笔直书实录精神。

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3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3

历代文书通识(十三)—传记篇我国传记体文章,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史书上的人物传记,称为“史传”;一种是史书之外,一般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散篇传记;一种是用传记体虚构的人物故事,实际是传记小说。

我国的史书,最早是记言体和编年体,而记传体史书,创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至司马迁的《史记》产生以后,我国正式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

自从司马迁开创史传体,我国的历代正史,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体例,一部二十四史,史传文占有其最大的篇幅。

史书以外的传记文,可以溯到汉代刘向所写的《说苑》《新序》和《列女传》等著作,其中多写一些人物故事,虽未必完整,但已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写其生平事迹,是属于史传文以外的传记文了。

作家所写的人物传记逐渐多起来,并正式成为文章中的一体,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代的古文运动推动了各体文章的发展,也为传记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古文运动的两位主将——韩愈、柳宗元,首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

韩、柳古文所写的人物传记,与《史记》以后历代“正史”中的所谓传记文有很大不同,首先他们把传记的写作对象除了文臣武将,高士名流之外,也写一些下层社会的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甚至被奴役、遭残害的人物,或写他们的一技之长,或写他们的高尚品德,或歌颂他们的英雄行为。

既为他们进行热情的歌颂,同时也寄寓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自己的政治理想。

其次,在写法上也富有创造性,他们并不拘于一般历史人物传记的名姓、里籍、生平活动等的旧格套,而只是专注于其事迹的某个重要方面,加以生动具体的描写和思想上的发挥,从而使这些传记文,既具有思想性又富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传记文学的佳作。

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种类多种多样的。

如有自叙生平的传记文,称“自传”。

古代的自传体文,有的以“自传”名篇,有时并未题写“自传”名称,实际上是自传文。

此外,还有记录轶闻逸事以补充正史的“外传”;有记载人物遗闻轶事的“内传”;有篇幅短小的“小传”;还有补充本传的“后传”;有列叙人臣事迹的“列传”等等。

2024年汉语言专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专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专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名句“万壑有声含晚籁”的作者是()。

A.林逋B.苏轼C.王禹偁D.黄庭坚2.下列作者中,以策论见长,有战国纵横家风采的是()。

A.苏洵B.范仲淹C.王安石D.曾巩3.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作家是()。

A.汤显祖B.方孝孺C.王世贞D.袁宏道4.龚自珍《咏史》诗有“团扇才人踞上游”句,“团扇才人”指盼是()。

A.宫女B.妓女C.风度翩糯的文人5.试述《窦娥冤》中窦娥思想变化对于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6.《待漏院记》:“古之善相天下者”,“相”的意思是()。

A.相信B.看相C.辅佐D.观察7.简析《长生殿》(惊变)曲词的特点。

8.《报刘一丈书》写了哪几类人?各有何特点?9.《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沉江之前斥骂李甲的话有()。

A.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B.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C.郎君有何难言之事,频频叹息D.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E.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10.下列文句中,出自邓牧《君道》的是()。

A.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B.故凡为饮食之侈、衣服之备、宫室之美者,非尧舜也,秦也C.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D.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11.下列辛弃疾《贺新郎》词句中不用典故、直抒胸臆的是()。

A.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B.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C.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D.看试手,补天裂12.话本《错斩崔宁》故事情节的重要特色是运用了()。

A.悬念B.巧合C.铺叙D.旁自13.概括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题旨,举例分析本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特点。

A.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B.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C.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D.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15.《窦娥冤》中,窦娥被斩首的时间是农历()。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2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2

历代文书通识(十二)—状文篇状文,有行状、呈状之分,行状,是源于汉代的类似人物传记的文种。

所谓“行状”,就是指一个人的德行状貌意思。

古代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他的家属、门生、故旧,为替他向朝廷请求谥号,或请求“史馆”(国家设立的修史机构)为他立传,便将死者的名字、爵里、生平事迹、享年等写下来送呈上去。

为这一用途而写下的文字,即称为“行状”。

这是“行状”的最初用途。

后来大量的“行状”,则已不是出于这一用途,大半是请人替死者代撰墓志文以前,由死者家属或了解死者的人,事先起草的一篇有关死者的生平事迹的资料。

这样,行状文也就多起来了。

从内容来说,行状文也就是传记文,但由于行状的用途不同,因而它与一般的传记文比较起来,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比较详尽,篇幅较长;二是传记文可以有褒有贬,而行状文则有褒无贬。

其所以较详,这是因为它本有为写传、写墓志提供原始资料意思;所以有褒无贬,是因为它本是为旌扬死者而写。

写得好的行状文,实际也就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既有史学价值也有文学价值。

这种文章主要选择人物的几件最典型、最突出的事件进行具体细致的刻划,不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而且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如睹其人,如见其貌。

行状有一定的要求和格式,它除了要对死者世系、里籍、官阶、生平做全面的介绍外,在文末还要写上撰写送交的目的,如果不是为进呈朝廷而写,文未往往也写一下撰写原委。

另外,还有“逸事状”,它不同于正式的行状,即并不全面地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而仅记死者的某些逸事轶闻,应属于行状的变体。

呈状,一种上行文书,起源于汉代。

汉代的“状”主要是臣僚为皇帝察举官吏时列其罪状或才能,或者对某事进行评论、列其好坏时使用的文体。

魏晋以后,老百姓诉讼开始使用“状”,从此,下级向上级陈述事实和老百姓向官府申诉均可使用这一文种。

这个时期的状类文书,有“诉状”、“牒状”等,隋唐时,臣僚向皇帝说明情况、反映问题,也使用“状”。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5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5

历代文书通识(十五)—移文篇移文,也称“移”,“移书”,是一种起源很早的平行文种。

战国时,“移书”成为各国之间,各国官员之间或国内不相统属的各官署之间交往的一种平行文书。

由于当时各国兼并剧烈,国与国之间交往很频繁,所以“移”的使用是很常见的。

到了汉代,“移书”成为各衙署之间、平级官员之间正式使用的平行文书,用于不相隶属机关的往来公务联系。

三国以后,亦单称“移”或称“移书”、“移文”。

这种文书,用于劝喻训戒,故文词或明晓,或刚健,或简约,而义理则必须清晰明显。

例一:北山移文孔稚圭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

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

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偶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

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

谈空空于释部,覈玄玄于道流。

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

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

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

道帙长殡。

法筵久理。

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

琴歌既断。

酒赋无续。

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

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希纵三辅豪,驰声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涧户摧绝无与归,石迳荒凉徒延伫。

至于还飙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鹄怨,山人去兮晓惊。

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

专题08+《宋史》-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二)+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8+《宋史》-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二)+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8 《宋史》蔑里乞・脱脱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

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

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被派往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起义军,正酣战即将攻陷士诚之际,为朝中弹劾,功亏一篑。

事因皇太子不满“未授册宝之礼”,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顺帝诏令自尽。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阿尔拉·阿鲁图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

元朝末期重臣。

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农历10月,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

《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至今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6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6

历代文书通识(十六)—杂记篇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

杂记的内容很复杂。

广义地说,它包括了一切记事、记物之文,故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称“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箚杂名,古今多品。

”把所有形诸文字而难以归属的杂品文字,都置于“书记”类。

后人则将书(指书牍,即书信)另为立类,称书牍类,其他杂项文字,如状、牒、令、疏等,也都分别归属他类,只留下以“记”名篇的文字,称杂记文。

但杂记文实际仍然很杂,所谓杂记文,也包括有些文章不易归属,不得已而独成一类的意思。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说:“记者,所以备不忘也。

”这仍然是一个很泛的说法。

从现存的“记”文来看,有的记人,有的记事,有的记物,有的记山水风景;有的尚叙述,有的尚议论,有的尚抒情,有的尚描写,是非常复杂多样的。

我们根据杂记所记写的内容和特点,似可以简约地分为四类:即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

例一: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0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0

历代文书通识(十)—檄文篇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经典释文》中解释说:“檄,军书也。

”它是古代在从事征伐时的一种声讨性的文字,有的时候也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

早在虞舜时代,就已产生檄文的前身。

战国时期,檄成为正式公文文种。

汉代以后,檄文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形式。

汉代檄文,书写要在木简上,长二尺,所以又称“二尺书”。

“檄”的写作,要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说话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

声讨性质的“檄”还要宣传己方的英明,揭露敌方的罪行,分析敌我形势和人心的背向,算计彼此力量的强弱,以鼓舞士气。

檄文的风格,就是要张扬其辞,务在雄壮刚健,表现出压倒敌人的气势。

例一:谕巴蜀檄司马相如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

陛下即位,存抚天下,集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

康居西域,重译纳贡,稽颡来享。

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惰怠,延颈举踵,喁喁然皆向风慕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赏之,发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币,卫使者。

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

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名声驰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

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今奉币使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诲之过。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9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9

历代文书通识(九)—奏记篇奏记,属上行公文类,用于上陈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

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奏记,奏进也。

或称奏记。

或称奏书,或称奏牍。

其实一也。

与上书相拟,同为进御之称,而臣下可以通用者也”。

清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则说:“奏记,进事于王侯大臣而申言阙志,奏书之别支也。

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

这就是说佐僚对上司陈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书,下属向上司都称奏记。

《历代文书选读》收录的奏记有:《奏记立嗣》、《都亭奏记》。

例一:奏记立嗣丙吉将军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属,任天下之寄。

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

发丧之日,以大谊立后,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于将军之一举。

窃伏听于众庶,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有所闻于民间也。

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

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译文】将军侍奉孝武皇帝,受辅佐襁褓幼主的遗嘱,担负着天下的寄托。

汉昭帝早亡没有子嗣,天下担心害怕,想尽快知道继位的国君。

发丧那天,从维护社稷宗庙的大义出发立旁支后裔刘贺为帝,所立的人选却不合适,仍然以大谊废掉,天下臣民没有人不敬服这事的。

当今社稷、宗庙、众生的命运,都系在将军的立主举动上。

我私下仔细地打听老百姓的议论,体察他们所说的话,诸侯、宗室有官爵的人,没有在民间得到什么好议论。

而遗诏寄养在外祖母家的武帝曾孙名叫病已的,我以前去郡府官邸时,见他年纪幼小,至今该有十八九岁了,他通晓经术,拥有美材,德行安好。

希望将军详察细议,参考卜筮算算合不合适,好得很就先让他入朝侍位,使天下人清楚了解他,然后确定即位大计,(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例二:都亭奏记阮籍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书,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第二章诏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诏书(重点)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理解:诏书的分类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

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

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

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

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晋以后,改中书负责。

诏书原用散文,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二)《问征病手诏》(次重点)识记:《问征病手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问征病手诏》一文的背景应用:《问征病手诏》一文显示出世民的什么精神?(三)《求茂材异等诏》(一般)识记:《求茂材异等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诏文提出的背景应用:彻提出了什么样的选才原则?该选才原则在今天有何意义?第三章告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入关告谕》(重点)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涵;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首先,告谕极富针对性,抓住了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朝的严刑苛法问题;其次,告谕不仅废弃了戕害人民的苛法,而且还立下了保护人民的新法;再次,宣告了军队的任务是为民除害,而绝不骚扰人民。

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通识(三)—告示篇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告”、“谕”。

《尚书》有《汤诰》,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

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

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

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告示”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

”也就是说,“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例一:入关告谕刘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吏民皆安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译文】父老乡亲受秦朝苛严的法治已经很久了,非议朝政的人灭族,两人私语的要抓住在闹市上杀头暴尸示众。

我和诸侯约定,先进咸阳的人就拥立他为王,(现在我先入咸阳),我应当在关中称王。

我和父老百姓相约立法三章:杀人的人死罪,伤人和偷盗的要治罪。

此外的秦朝苛法全部废除。

官吏百姓都安稳依旧。

我之所以进入咸阳,是替父老百姓除害,不是有什么侵犯和残害,不要害怕!况且我驻军霸上的原因,是要等待诸侯到达而制定约束罢。

例二:禁馈赠告示海瑞接受所部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与者减一等,律有明禁。

粮里长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

穷诘所以,盖沿袭旧日风,今日视为常事。

且尔等名奉承官府,意为实有所需求。

谓之意有希求者,盖亿官府不易反面。

而今少献殷勤,他日禀公事,取私债,多科钱粮、占人便宜,得以肆行无忌也。

若有美意,则周尔邻里乡党之急可也。

官有俸禄,何故继富?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浅。

今后凡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财嘱论罪。

虽系乡宦礼物,把门皂隶先禀明后许放入。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4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4

历代文书通识(四)—教令篇“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

“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

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

“令”就是命令。

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

秦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

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例一:无逸《尚书》周公曰:乌乎!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弗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

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人之无闻知。

”周公曰:乌乎!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弗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

其惟弗言,言乃雍,弗敢荒宁,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其在祖甲,弗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

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湛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乌乎!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弗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乌乎!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

以万民惟正之共。

无皇曰:“今日湛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曰:乌乎!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诪张为幻。

历代文书选读3

历代文书选读3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第三章告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入关告谕》(重点)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涵;翻译文中经典句理解: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首先,告谕极富针对性,抓住了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朝的严刑苛法问题;其次,告谕不仅废弃了戕害人民的苛法,而且还立下了保护人民的新法;再次,宣告了军队的任务是为民除害,而绝不骚扰人民。

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红示: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理解:《文体明辨》对告示的解释(三)《戒浮文巧言谕》(一般)识记:《戒浮文巧言谕》一文的作者理解:该文的矛头指向是什么?应用:结合时下的文风问题,谈谈《戒浮文巧言谕》的历史价值。

第四章教令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令的含义、文体特点;掌握《求贤令》、《求言令》、《军令》等公文主要容及其历史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教令(重点)识记:教令的含义理解:教令的演进应用:教令文体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

“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

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

“令”就是命令。

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

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

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二)《求贤令》、《求言令》(次重点)识记:《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综合篇

历代文书通识(一)--誓辞篇“誓辞”,也称“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誓者,誓众之词也”(《文体明辨》),可见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

早期的“誓”,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

古代诸侯嗣位对天子起誓,新官上任表示自己的承诺向君主或神起誓,都属这一类。

例一:汤 誓《尚书》【简介】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汇编。

原称《书》,因记上古之事,故名《尚书》,又称《书经》。

所记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下讫春秋时代的秦穆公。

按时间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虞书》、《夏书》不可能出于当时人的记录,似后人根据传说整理或改写而成。

《尚书》、《周书》则绝大部分为当时作品。

按内容可分为典(记载帝王典范行为的文献)、谟(朝廷商讨大事的记录)、训(帝王的教诲)、诰(训诫文告)、誓(誓词)、命(命令)等6类。

这些初具规模的古代公文,对后世公文体裁,特别是文诰一类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提要】公元前17世纪,夏王桀昏庸残暴,民怨沸腾,商汤发动了革命战争,灭亡夏桀。

这篇动员令就是出征前成汤为了统一全军思想、鼓舞斗志而发布的。

动员令分四段。

前三段主要在说明发动战争的理由。

着重揭露夏桀的罪恶,说明发动这场灭夏战争,不仅上应“天命”,也下合民情。

第四段号召全体将士辅助自己完成征讨使命。

誓词仅100多字,但中心突出,节奏明快,语言简明有力,富有气势和鼓舞力量。

【正文】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 í之。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5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5

历代文书通识(五)—表文篇表文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

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

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和讼理、弹劾等,故又有“表体多包”之说,可见“表”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

唐宋以后,“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陈谢(谢官、谢赐)、庆贺、进献之类了。

在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表”,“笺”。

“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

“表”的格式,一般在开头称“臣某言”,末尾称“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死罪”,最后落“某官臣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的程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到了清代,“表”已完全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礼仪文书了,其程式由翰林院撰拟,经大学士奏定后颁行,一般为正副两份,正本不折,副本则像“本”、“章”那样折叠起来,外面用黄绢裹住,装进表匣,待庆贺之后再送内阁收存起来。

“表”的写作,刘勰说过:“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

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也就是说,表体因内容丰富,真情假意,变化很多,因此要用雅义扇杨美的风气,而文辞力求清丽。

若内心恳切,则能因情造文,做到辞为情使,反之,则是为文而造情。

如果繁简详略恰到好处,既有华彩又有内容,在嘴唇边念着也很通顺流畅,那就合乎“表”的规律了。

“表”用于陈情议事,大多是言之有物,语言朴实,情理兼备的,尤其在三国以后,更是出现了不少文质兼具的名篇佳作,它们情真意切,既内容充实,又富于文采。

但是也不可否认历代“表”文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夸阿谀之辞。

明太祖朱元璋颇为恼火,认为“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意未见”,提倡“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并将韩愈、柳宗元表文作范本,颁告天下,严禁“表笺疏奏”用四六骈体。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7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17

历代文书通识(十七)—赠序篇古代以“序”名篇的文章,有赠序一类,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

在文体分类上,过去把它与序跋合为一类,直到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才把它单独列出,称为赠序类。

姚认为赠序文,乃是古代“君子赠人以言”的遗意,跟序跋类的序文,性质上是不同的。

赠序虽与序跋之序有别,但赠序可以说是由诗序演变而来。

古代文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常常设宴饯别,在别宴上又往往饮酒赋诗,诗成,由在场的某人为之作序。

后来,则发展到虽无饯别聚会或赠诗,送别者也写一篇表示惜别、祝愿与劝勉之词来相赠,这样,赠序就割断了与序跋之序的关系。

据统计,在唐代韩愈的集子中收有赠序文二十九篇,直接提到赠诗的有十篇。

宋、明以后,赠序才逐渐成为单纯赠别之作。

诗人李白集中有赠序文近二十篇,他的赠序文情采并茂,风格豪爽,且富于一种飘逸之气,与他的诗作相通。

古文家韩愈,扩大了赠序文的内容,他在赠序中,除一般地叙友谊、道别情外,还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极大地充实了赠序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在写法上也灵活多样。

韩愈的许多思想性很强的名篇,就是用赠序体写成。

总之,赠序一体,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而某些优秀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理想、识见,以及师友亲朋之间互相劝勉和真挚赤诚的感情,成为叙事、说理兼抒情的散文。

例一: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篇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

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

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

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说:“诏者,告也,告以事也。

秦从王绾改令为诏。

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

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

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

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例一:
求贤诏
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
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
我听说做帝王的没有谁比周文王伟大、作霸主的没有谁比齐桓公伟大,他们都是依靠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出的名。

如今天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哪里就比不上古代的贤人呢?令人忧虑的是君主不和他们交往。

不和他们交往,有本领的人怎么能够进入朝廷呢?
如今我靠着上天的威灵和有道德有才能的士大夫们的努力,平定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我要让刘家天下长久存在,祖庙奉祀代代不断。

贤人们已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若不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富饶,这能行吗?贤明的士大夫有愿意和我交往的,我一定尊重他们,使他们名声显扬。

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使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将这道命令下达相国府,相国侯将诏命下达到诸侯王,御史中丞将它下达各郡长官。

遇见那些有美称和美德的贤人,郡长官一定要亲自前去劝勉,并为他准备好车辆,将他送到相国府,写出他的事迹、容貌和年龄。

有贤人而不报告的,发觉后就撤他的职。

年老、手脚不灵活的不要送来。

例二:
求茂材异等诏
刘彻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译文】
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得依靠非同一般的人才才能完成。

所以有的马一骑它就跑、站着就踢人,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

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全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

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例三:
遗诏
刘恒
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

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

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

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

带无过三寸。

无布车及兵器。

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

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

临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

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译文】
我知道,天地万物的产生,没有不灭亡的。

死是天地间的规律,事物的必然,怎么能太悲哀呢!当今这个世道,都贪生怕死,因厚葬而导致家业破产,穿重孝而伤害活人,我(认为)很不足取。

况且我既没有贤德,没有什么来帮助百姓,现在死去,却使臣民穿重孝长时期停丧祭奠,来遭受冬日严寒、夏日酷暑的痛苦,使人家父子哀痛,使老年人伤心,减少了他们的饮食,断绝了对鬼神的祭祀,加重了我的无德,怎么向天下人交代!我得到继承祖宗王业的权力,以渺小的个人担当着王位的重任,二十多年
了。

依靠上天灵佑,社稷福祉,四境之内平安无事,没有战争。

我并不聪明,常常害怕出现错误,有辱先帝留下的美德。

只是担心天长地久,不能善始善终,如今才庆幸因寿终正寝能够让灵位供养在祖庙里,我这点明智也没有吗?现在这样很好,还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诏令天下臣民,使他们到出灵后的第三天,都脱去孝服,不要禁止娶媳妇嫁女儿祭祀喝酒吃肉。

参加丧事穿孝衣哭祭的人都不要打赤脚,腰间的孝带子不要超过三寸宽,不要用布蒙在灵车及武器上,不要发动老百姓到宫殿中哭灵。

灵堂中主持丧事的人,都只安排早晚各有十五人哭,仪式完了就停止。

不在早晚哭祭的时间,禁止擅自哭灵。

灵柩下葬以后,大功服十五日孝,小功服十四日孝,缌麻服七日孝,(然后)都脱去孝服。

其它没有在诏令中提到的事项,都根据本诏的要求参照执行。

公布诏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心意。

保持霸陵墓地原样,不要有大的改变。

把夫人以下到少使等级的侍妾遣放回家。

例四:
问魏征病手诏
李世民
不见数日,忧愤甚深。

自顾过已多矣,言已失矣,行已亏矣。

古人云:无镜无以鉴须眉,可谓实也。

比欲自往,恐劳卿,所以使人来去。

若有闻
知,此后可以信来具报。

【译文】
几天不见面,忧虑积愤很深。

自我检讨错误已经很多了,言语已有冒失,行为已出现不检点了。

古人说:没有镜子就没有东西用来照胡子眉毛,真是说得正确呀。

本来想亲自去探望你,又恐怕(因此)劳顿你(起身接驾),因此还是派人来看你。

如果听到别人议论我的过失,此后可随时来向我详细禀报。

例五:
正礼仪风俗诏
朱元璋
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

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

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

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

婚姻毋论财。

丧事称家有无。

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

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地为限。

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

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

【译文】
天下大局已经安定,礼仪风俗不能不修订一下。

那些遭受战乱被迫做别人奴隶的人恢复他的平民身份。

受冻挨饿的人乡里中富裕人家要借贷钱财给他们度日,孤儿、寡母、残废、生病的人官府抚养他们,不让他们流离失所。

乡邻族里要以年龄排出名次序列,相互见面要拱手揖拜,不要违越礼节。

操办婚事不要攀比钱财,操办丧事要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相称,不要迷信忌讳,停柩暴露太久。

流民返家都按家中人口和生产能力分田耕作,不受以前分的田地数量限制。

僧道设坛献享神灵时男女混杂,放纵吃喝,官吏应严加惩治他们。

福建、广东富豪人家不准阉割贫困人家的儿子以供自己驱使,违犯的人要治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