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期。[2] 《文献》1986年第3期。[3] 分 别见《九江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1986年第4期;《河池师专学报》 1993年第4期。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研究者为黄庭坚写的传记有:刘北汜 的《山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程千帆、莫砺锋的《黄庭坚评传》,载 《历代著名作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 社1984年版。这两种传记都将黄庭坚放 之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结合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对他的生活经历与 生活态度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前野直彬主编《中国文学史》说,黄庭坚重杜甫达到了近乎信仰的地步, 但“却又创造了与杜甫的激情两极相对的诗歌境界”,“在他的诗中并 非没有对民众生活的关心,然而抗议其惨苦的诗歌较少,与知友的赠答 诗占据了他诗集的压倒部分。这大约是因为这位诗人很清楚:当成为民 众的代言人时,难免有语言空洞化的危险,遂在士大夫的日常情趣的持 续关心中,显示了想要限定自己的任务的洁癖吧。”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版,第153、154页) • 孙望、常武国主编《宋代文学史》认为:“黄庭坚现存诗歌约1900馀首。 就其内容而言,赠答诗、次韵诗、咏物诗占有相当比重。其中部分诗歌, 或以诗代笺,偏于应用;或依韵限题,涉于应酬;或雕隽新巧,近乎游 戏笔墨,这类作品往往缺乏诗的韵味,价值不大,可以略而不论。黄诗 中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部分:其一,直接涉及现实的;其二,侧重表现自 我的。” 并指出,由于黄庭坚性格内向,为人较谨慎随和,奉行“和 光同尘”的处世哲学,所以直接抨击时政的作品不多,但并非没有。在 山谷诗中,写得最出色,最有个性的,是那些着重表现自我的人格和情 操的抒情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上册第357页)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 顾随在《宋诗略说》中说:“诗之工莫过于宋,宋诗之工莫过于江西派, 山谷、后山、简斋。宋人对诗用功最深,而诗之衰亦自宋始。”又说: “凡山谷诗出色处皆用人之诗,整旧为新。” [1] 刘麟生在《中国诗词 概论》中,言及诗的散文化时说:“散文化的诗,不事雕琢,专讲清 新,——意境上的清新,字句上的清新,固然是一种长处;可是矫枉过 正,不免有生硬之处。走到这极端的,便是‘江西诗派’,而以黄庭坚 为之领袖。”又说:“黄庭坚诗生涩拗拙,不易于读,赞成反对之者, 不免趋于极端。……黄庭坚自己也说:‘宁律不协而不使句弱,宁用字 不工而不使语俗’,这种精神作诗是极好的,可惜山谷自己过于矫揉, 弄得后来江西派的诗渐渐不可读了。此外散文化的诗,经过黄庭坚这一 派的人生主张,深刻的去作诗,于写实一方面,倒是很近。” [2] [1] 《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第277页,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 • [2] 《中国诗词概论》第45、46页,收入《中国文学八论》,世界书局 1936年版。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 关于黄的生卒年问题,古今学者多无异议。至本世纪九十年代,于景祥 的短文《黄庭坚卒年质疑》,对山谷卒于崇宁四年(1105)说提了出两 条疑问。一、《三稀堂法贴》第十三册有山谷手书《洛阳雨霁诗》,落 款为大观丁亥,即1170年。二、宋王明清《挥麈录· 后录》卷八记载范 寥告张怀素变一事,发生在大观年间,当时山谷尚在人世。作者认为这 两条材料是可信的。[1] 徐无闻在《黄庭坚卒年可以无疑》一文中认为, 于景祥的文章所用的材料是不足为凭的,理由是:一、书法界容庚、李 天马等先生不止一次地指出过,《三稀堂法贴》中的《洛阳雨霁诗》是 伪作,该书作特别是其落款在艺术上极不成熟,不可能是山谷晚年书。 二、宋代《梁谿漫志》、《京口耆旧传》等笔记关于范寥告变一事的记 载,与正史相合,可以证《挥麈漫录》之谬。徐文认为研究黄山谷的生 平包括卒年问题,最可信的资料是他本人的著作与公认无疑的墨迹,及 他同时代人包括范寥的记录,黄 《黄山谷年谱》成于庆元五年(1199) 下过很大工夫,也是可信的。[2] 李世亮又发表短文《黄庭坚卒年卒址 新证》,说粤北连县夏湟村的《黄氏族谱》和星子镇黄村的族谱,均记 载黄庭坚卒于1121年,享年76岁,“葬于黄水之源”。[3] 但该文篇幅 短小,未作任何考证。 [1] 《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2] 《文学遗 产》1991年第3期。[3] 《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
黄庭坚研究
五、山谷诗的艺术特征
金启华《杜甫诗句对黄山谷之影响》, 《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陈俊山《关于江西诗派》,《星火》1979年第5期。 曾子鲁《试论黄庭坚诗歌用比的新与变》,《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洪柏昭《论山谷诗的瘦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王守国《八节滩头上水船:山谷诗美学特征论略》,《成都大学学报》1987年第3 期。 周裕锴《江西诗派风格论》,《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 周裕锴《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辑《研究生论文 选刊》。 费秉勋《黄庭坚诗艺发微》, 《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许总《黄庭坚诗影响成因论》,《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韩经太《苏黄诗比较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刘乃昌《试论山谷诗与王安石》,《文史哲》1988年第2期。 王守国《抑扬千秋,殊途同归--黄山谷、杨诚斋诗比较论》,《聊城师范学院学 报》1986年第1期; 吴晟《形不似味似--黄庭坚与陈师道诗比照》,《争鸣》1989年第1期; 查清华《黄庭坚与严羽的人格意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等。
黄庭坚研究
五、山谷诗的艺术特征 梁昆《宋诗派别论》说:“山谷父既学杜,师又皆学杜,则山 谷诗可得不学杜耶?即此又可知山谷学杜间接受王荆公影响 不少。”他还说,山谷学杜只是“以老杜为主耳,老杜外, 有陶渊明,亦山谷所宗”,并说“山谷嗜陶,似在晚年,其 所以嗜陶者,则历经世变,又受东坡影响使然耳。”“总之: 杜甫诗为山谷所宗主,陶潜、韩愈、李白三人皆山谷所推尊, 苏轼、韩维、李常、孙觉、谢师厚五人皆山谷所亲炙,而西 昆体、王安石皆山谷所得力,黄庶则山谷之父也。山谷可谓 集宋诗大成者矣!惟晚唐诗为山谷所卑弃也。”(商务印书 馆1938年版,第82至84页)这就是说,山谷诗的艺术渊源较 多,但以学杜为宗旨。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三)认 为,黄庭坚教人规摹古人,“在无数的古人之中尤要规摹陶、 杜,在二人中尤要规摹杜甫,杜甫诗中尤要规摹到夔州以后 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原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136至137页)
黄庭坚研究
• 二、思想与政治态度
• 黄宝华《论黄庭坚儒道佛合一的思想》,《复旦学报》1983 年第1期。 • 钱志熙《黄庭坚与禅宗》, 《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 祝振玉《黄庭坚禅宗源流述略》,《文史知识》1988年第4 期。 • 周义敢《黄庭坚思想发展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 第1期。 • 朱东润《论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中华文史 论丛》1963年第3辑. • 刘大杰《黄庭坚的诗论》, 《文学评论》1964年第1期。 • 王达津《论沧浪诗话》 , 《文学评论丛刊》第16辑。 • 莫砺锋《关于江西派诗人的政治态度:与王达津先生商榷》, 《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 周裕锴《黄庭坚家世考》,通过对黄庭坚叔祖辈、弟兄辈诸 亲属事迹的考证,得出结论:“黄氏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 以儒学为传家之学,载入《宋元学案》或《宋元学案补遗》 者达十馀人。二是以文学为传家之学,尤其重视作诗。…… 三是尚气节。”“另外,家族中人的书法亦有一定造诣。黄 氏家族的这些特点,在庭坚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 王毅的《黄庭坚家世考补》对周文作了一些补正。[2]关于 黄庭坚家世生平的考证文章还有:陈靖华的《黄山谷子黄相 之“生母”辨》、詹八言的《黄庭坚父子史实考辨》、李楚 荣的《黄庭坚卒址考》。等。[3]张秉权的专著《黄山谷的 交游与作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以其生平、 交游证其思想与文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郑永晓 的新著《黄庭坚年谱》,洋洋近50万言,材料丰富翔实。
• 朱安群《黄庭坚是宋诗风范的主要体现者》,《江 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在《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中,莫砺锋将黄庭坚诗按题材内容 的不同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感情比较苍白,在内 容上没有多少价值的作品。主要包括挽诗37首、与亲友馈赠 物品时赠答之诗176首和咏物诗85首,此外,有一部分题咏 书画和亭轩堂阁等建筑物的诗也有同样的缺点。第二部分是 反映时事政治和民生疾苦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积极的 意义。第三部分包括思亲怀友、感时抒怀、对羁旅行役和生 活遭遇的描绘以及一部分题咏书画和轩亭等建筑物的诗。作 者指出,第三部分占黄诗总数的三分之二,“无论从思想内 容还是艺术特色的角度看,它们都代表了黄诗的主流。” ( 《江西诗派研究》第31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对山谷诗提出了较为尖锐的批评,说黄庭坚 “毕生精力,尽于下语,炼句而未能炼意,语新而意伤木;用事而或艰 用笔,事融而笔未浑;所以势峻而或仄,笔老而不到。大抵古人文字, 有辞达而意不警者,杜牧之古文是也。有笔老而意欠到者,黄庭坚之诗 是也。” [1]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二)论及黄庭 坚时说:“他在文学上的声名,不论是在他的生时或在他的死后,都远 远地超过他的实际成就,并得到江西诗派领袖的地位。他在《答洪驹父 书》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主张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 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 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 是江西诗派最重要的纲领。”认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作者“错误地以 为晚唐、西昆的弊病主要的是在于作者读书不多和缺乏艺术技巧。于是 他们提倡多读书,提倡学韩、杜,学孟郊、张籍;在技巧上,他们提倡 ‘无一字无来处’;提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提倡创制拗律 等。这是舍本逐末,违反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以现实主义来反对现实 主义的道路。”[2] [1] 《中国文学史》第558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2] 《中国文学史》第601至6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版。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匡扶《山谷诗思想内容新探》,《甘肃师大学报》1980年第 4期。 • 孙文葵《论黄庭坚诗的民主性精华》, 《河北师大学报》 1982年第3期。 • 王士博《黄庭坚诗平议》,《光明日报》1985年1月29日。 • 白敦仁《论黄山谷诗》, 《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 凌左义《黄庭坚诗歌思想价值的论辨》,《九江师专学报》 1985年第3期。 • 胡守仁《论山谷七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 期。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 元祐时期是宋诗发展的高峰期,李维于二十年代写作的《诗史》指出, 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 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均能诗,惟山谷名与东坡埒,至其体格,则又 自成一家,所谓江西诗派者宗之。陈师道自谓学法山谷,颇能得其仿佛, 宋末方回撰《瀛奎律髓》,于江西派倡为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黄 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总之,诗至山谷、后山,宋诗一大变局也。刘 后村曰:‘国初诗人,格拟晚唐,杨、刘又专为昆体,至梅、苏始稍变 以平淡,六一、坡公,巍然大家,山谷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极 历代体制之变,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书,为本朝诗家 之祖。’”[1] 梁昆《宋诗派别论》亦云:“江西诗派,风行宋世,黄 庭坚其始祖也。然庭坚时有诗派之实,尚无诗派之名;诗派之名,起于 南宋吕居仁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山谷以下列陈后山等二十五 人。”[2] [1] 《诗史》第175页,1996年东方出版社根据石棱精舍1928年版再版, 北平石棱精舍1928年初版。 • [2] 《宋诗派别论》第75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研究者为黄庭坚写的传记有:刘北汜 的《山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程千帆、莫砺锋的《黄庭坚评传》,载 《历代著名作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 社1984年版。这两种传记都将黄庭坚放 之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结合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对他的生活经历与 生活态度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前野直彬主编《中国文学史》说,黄庭坚重杜甫达到了近乎信仰的地步, 但“却又创造了与杜甫的激情两极相对的诗歌境界”,“在他的诗中并 非没有对民众生活的关心,然而抗议其惨苦的诗歌较少,与知友的赠答 诗占据了他诗集的压倒部分。这大约是因为这位诗人很清楚:当成为民 众的代言人时,难免有语言空洞化的危险,遂在士大夫的日常情趣的持 续关心中,显示了想要限定自己的任务的洁癖吧。”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版,第153、154页) • 孙望、常武国主编《宋代文学史》认为:“黄庭坚现存诗歌约1900馀首。 就其内容而言,赠答诗、次韵诗、咏物诗占有相当比重。其中部分诗歌, 或以诗代笺,偏于应用;或依韵限题,涉于应酬;或雕隽新巧,近乎游 戏笔墨,这类作品往往缺乏诗的韵味,价值不大,可以略而不论。黄诗 中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部分:其一,直接涉及现实的;其二,侧重表现自 我的。” 并指出,由于黄庭坚性格内向,为人较谨慎随和,奉行“和 光同尘”的处世哲学,所以直接抨击时政的作品不多,但并非没有。在 山谷诗中,写得最出色,最有个性的,是那些着重表现自我的人格和情 操的抒情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上册第357页)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 顾随在《宋诗略说》中说:“诗之工莫过于宋,宋诗之工莫过于江西派, 山谷、后山、简斋。宋人对诗用功最深,而诗之衰亦自宋始。”又说: “凡山谷诗出色处皆用人之诗,整旧为新。” [1] 刘麟生在《中国诗词 概论》中,言及诗的散文化时说:“散文化的诗,不事雕琢,专讲清 新,——意境上的清新,字句上的清新,固然是一种长处;可是矫枉过 正,不免有生硬之处。走到这极端的,便是‘江西诗派’,而以黄庭坚 为之领袖。”又说:“黄庭坚诗生涩拗拙,不易于读,赞成反对之者, 不免趋于极端。……黄庭坚自己也说:‘宁律不协而不使句弱,宁用字 不工而不使语俗’,这种精神作诗是极好的,可惜山谷自己过于矫揉, 弄得后来江西派的诗渐渐不可读了。此外散文化的诗,经过黄庭坚这一 派的人生主张,深刻的去作诗,于写实一方面,倒是很近。” [2] [1] 《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第277页,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 • [2] 《中国诗词概论》第45、46页,收入《中国文学八论》,世界书局 1936年版。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 关于黄的生卒年问题,古今学者多无异议。至本世纪九十年代,于景祥 的短文《黄庭坚卒年质疑》,对山谷卒于崇宁四年(1105)说提了出两 条疑问。一、《三稀堂法贴》第十三册有山谷手书《洛阳雨霁诗》,落 款为大观丁亥,即1170年。二、宋王明清《挥麈录· 后录》卷八记载范 寥告张怀素变一事,发生在大观年间,当时山谷尚在人世。作者认为这 两条材料是可信的。[1] 徐无闻在《黄庭坚卒年可以无疑》一文中认为, 于景祥的文章所用的材料是不足为凭的,理由是:一、书法界容庚、李 天马等先生不止一次地指出过,《三稀堂法贴》中的《洛阳雨霁诗》是 伪作,该书作特别是其落款在艺术上极不成熟,不可能是山谷晚年书。 二、宋代《梁谿漫志》、《京口耆旧传》等笔记关于范寥告变一事的记 载,与正史相合,可以证《挥麈漫录》之谬。徐文认为研究黄山谷的生 平包括卒年问题,最可信的资料是他本人的著作与公认无疑的墨迹,及 他同时代人包括范寥的记录,黄 《黄山谷年谱》成于庆元五年(1199) 下过很大工夫,也是可信的。[2] 李世亮又发表短文《黄庭坚卒年卒址 新证》,说粤北连县夏湟村的《黄氏族谱》和星子镇黄村的族谱,均记 载黄庭坚卒于1121年,享年76岁,“葬于黄水之源”。[3] 但该文篇幅 短小,未作任何考证。 [1] 《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2] 《文学遗 产》1991年第3期。[3] 《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
黄庭坚研究
五、山谷诗的艺术特征
金启华《杜甫诗句对黄山谷之影响》, 《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陈俊山《关于江西诗派》,《星火》1979年第5期。 曾子鲁《试论黄庭坚诗歌用比的新与变》,《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洪柏昭《论山谷诗的瘦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王守国《八节滩头上水船:山谷诗美学特征论略》,《成都大学学报》1987年第3 期。 周裕锴《江西诗派风格论》,《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 周裕锴《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辑《研究生论文 选刊》。 费秉勋《黄庭坚诗艺发微》, 《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许总《黄庭坚诗影响成因论》,《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韩经太《苏黄诗比较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刘乃昌《试论山谷诗与王安石》,《文史哲》1988年第2期。 王守国《抑扬千秋,殊途同归--黄山谷、杨诚斋诗比较论》,《聊城师范学院学 报》1986年第1期; 吴晟《形不似味似--黄庭坚与陈师道诗比照》,《争鸣》1989年第1期; 查清华《黄庭坚与严羽的人格意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等。
黄庭坚研究
五、山谷诗的艺术特征 梁昆《宋诗派别论》说:“山谷父既学杜,师又皆学杜,则山 谷诗可得不学杜耶?即此又可知山谷学杜间接受王荆公影响 不少。”他还说,山谷学杜只是“以老杜为主耳,老杜外, 有陶渊明,亦山谷所宗”,并说“山谷嗜陶,似在晚年,其 所以嗜陶者,则历经世变,又受东坡影响使然耳。”“总之: 杜甫诗为山谷所宗主,陶潜、韩愈、李白三人皆山谷所推尊, 苏轼、韩维、李常、孙觉、谢师厚五人皆山谷所亲炙,而西 昆体、王安石皆山谷所得力,黄庶则山谷之父也。山谷可谓 集宋诗大成者矣!惟晚唐诗为山谷所卑弃也。”(商务印书 馆1938年版,第82至84页)这就是说,山谷诗的艺术渊源较 多,但以学杜为宗旨。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三)认 为,黄庭坚教人规摹古人,“在无数的古人之中尤要规摹陶、 杜,在二人中尤要规摹杜甫,杜甫诗中尤要规摹到夔州以后 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原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136至137页)
黄庭坚研究
• 二、思想与政治态度
• 黄宝华《论黄庭坚儒道佛合一的思想》,《复旦学报》1983 年第1期。 • 钱志熙《黄庭坚与禅宗》, 《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 祝振玉《黄庭坚禅宗源流述略》,《文史知识》1988年第4 期。 • 周义敢《黄庭坚思想发展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 第1期。 • 朱东润《论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中华文史 论丛》1963年第3辑. • 刘大杰《黄庭坚的诗论》, 《文学评论》1964年第1期。 • 王达津《论沧浪诗话》 , 《文学评论丛刊》第16辑。 • 莫砺锋《关于江西派诗人的政治态度:与王达津先生商榷》, 《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 周裕锴《黄庭坚家世考》,通过对黄庭坚叔祖辈、弟兄辈诸 亲属事迹的考证,得出结论:“黄氏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 以儒学为传家之学,载入《宋元学案》或《宋元学案补遗》 者达十馀人。二是以文学为传家之学,尤其重视作诗。…… 三是尚气节。”“另外,家族中人的书法亦有一定造诣。黄 氏家族的这些特点,在庭坚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 王毅的《黄庭坚家世考补》对周文作了一些补正。[2]关于 黄庭坚家世生平的考证文章还有:陈靖华的《黄山谷子黄相 之“生母”辨》、詹八言的《黄庭坚父子史实考辨》、李楚 荣的《黄庭坚卒址考》。等。[3]张秉权的专著《黄山谷的 交游与作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以其生平、 交游证其思想与文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郑永晓 的新著《黄庭坚年谱》,洋洋近50万言,材料丰富翔实。
• 朱安群《黄庭坚是宋诗风范的主要体现者》,《江 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在《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中,莫砺锋将黄庭坚诗按题材内容 的不同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感情比较苍白,在内 容上没有多少价值的作品。主要包括挽诗37首、与亲友馈赠 物品时赠答之诗176首和咏物诗85首,此外,有一部分题咏 书画和亭轩堂阁等建筑物的诗也有同样的缺点。第二部分是 反映时事政治和民生疾苦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积极的 意义。第三部分包括思亲怀友、感时抒怀、对羁旅行役和生 活遭遇的描绘以及一部分题咏书画和轩亭等建筑物的诗。作 者指出,第三部分占黄诗总数的三分之二,“无论从思想内 容还是艺术特色的角度看,它们都代表了黄诗的主流。” ( 《江西诗派研究》第31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对山谷诗提出了较为尖锐的批评,说黄庭坚 “毕生精力,尽于下语,炼句而未能炼意,语新而意伤木;用事而或艰 用笔,事融而笔未浑;所以势峻而或仄,笔老而不到。大抵古人文字, 有辞达而意不警者,杜牧之古文是也。有笔老而意欠到者,黄庭坚之诗 是也。” [1]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二)论及黄庭 坚时说:“他在文学上的声名,不论是在他的生时或在他的死后,都远 远地超过他的实际成就,并得到江西诗派领袖的地位。他在《答洪驹父 书》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主张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 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 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 是江西诗派最重要的纲领。”认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作者“错误地以 为晚唐、西昆的弊病主要的是在于作者读书不多和缺乏艺术技巧。于是 他们提倡多读书,提倡学韩、杜,学孟郊、张籍;在技巧上,他们提倡 ‘无一字无来处’;提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提倡创制拗律 等。这是舍本逐末,违反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以现实主义来反对现实 主义的道路。”[2] [1] 《中国文学史》第558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2] 《中国文学史》第601至6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版。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匡扶《山谷诗思想内容新探》,《甘肃师大学报》1980年第 4期。 • 孙文葵《论黄庭坚诗的民主性精华》, 《河北师大学报》 1982年第3期。 • 王士博《黄庭坚诗平议》,《光明日报》1985年1月29日。 • 白敦仁《论黄山谷诗》, 《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 凌左义《黄庭坚诗歌思想价值的论辨》,《九江师专学报》 1985年第3期。 • 胡守仁《论山谷七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 期。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 元祐时期是宋诗发展的高峰期,李维于二十年代写作的《诗史》指出, 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 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均能诗,惟山谷名与东坡埒,至其体格,则又 自成一家,所谓江西诗派者宗之。陈师道自谓学法山谷,颇能得其仿佛, 宋末方回撰《瀛奎律髓》,于江西派倡为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黄 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总之,诗至山谷、后山,宋诗一大变局也。刘 后村曰:‘国初诗人,格拟晚唐,杨、刘又专为昆体,至梅、苏始稍变 以平淡,六一、坡公,巍然大家,山谷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极 历代体制之变,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书,为本朝诗家 之祖。’”[1] 梁昆《宋诗派别论》亦云:“江西诗派,风行宋世,黄 庭坚其始祖也。然庭坚时有诗派之实,尚无诗派之名;诗派之名,起于 南宋吕居仁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山谷以下列陈后山等二十五 人。”[2] [1] 《诗史》第175页,1996年东方出版社根据石棱精舍1928年版再版, 北平石棱精舍1928年初版。 • [2] 《宋诗派别论》第75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