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研究
黄庭坚论书诗研究
[ 关键词] 黄庭坚
论书诗
晋韵
脱俗
论书诗的研究对书论及 书史的研究均是极好的补充 。宋四家 的论书诗是唐代李白、 杜甫论 书诗的嗣响, 以说 , 书诗 自唐代 可 论 开创以后 , 白、 李 杜甫是第一个高峰, 至宋四家论 书诗出 , 敢于标新
立异 , 驳难 前人 , 而非 随波 逐 流 , 掀 起 了历 史 上 的第 二 个 高 峰 。 又
之 极者 , 惟张 长史与鲁 公 二人 。黄 庭 坚 认 为颜 字 可学 之 因乃 是 其 ” 书皆合 右军 父子 笔法 , 见其 学颜 的根 本 原 因 还是 内心 深 处 的 崇 可
・
7 ・ 6
维普资讯
比如苏轼在《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 中对杜甫的反诘就是著名的一个 例子。南宋 以后的论书诗 , 无论是体格还是内容 。 还是 以诗寓意、 托 诗 明志 的艺 术手法 , 受 到影 响 。“ 书意 造 本无 法 , l 均 我 点 信手 烦推求”苏轼)“ ( 、意足我 自足 , 放笔 ~戏 空” 米芾 ) 如此脍 炙人 ( ,
维普资讯
黄庭 坚 论 书 诗 研 究
蔡 显 良
[ 内容提要]
从黄庭 坚的论书诗 中可 以看 出 . 晋 尚韵 、 崇 尚意 反俗 是黄庭 坚 书学 观 的 两个最为根本的方面 , 亦即法古与创新 。其 中崇晋尚韵是手段 、 是方法 , 而创 新、 尚意 、 脱俗才是 目的。黄庭坚 书法遒 逸鼻荡 、 秀劲飘 洒 , 在其 论书 诗中 皆
・ 77 ・
维普资讯
洒, 翩翩风致 , 几欲凌驾唐人 。 但水赉佑先生 只是 在作其他主要 @
观点的论述时顺带简单地说 了这 么几句 , 远未将其列为重点。而
黄庭坚次韵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庭坚次韵诗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黄庭坚次韵诗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黄庭坚是南宋文坛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刚健雄浑、意境深远、出奇制胜,被誉为“南宋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而黄庭坚最为经典的诗体就是次韵诗。
次韵诗是一种带有特殊技巧的诗体,不仅在黄庭坚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宋代诗坛中也有着广泛的流传和使用。
因此,对于黄庭坚的次韵诗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黄庭坚的诗歌艺术和宋代次韵诗体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次研究旨在探究黄庭坚次韵诗的独特风格和技巧,并对宋代次韵诗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黄庭坚次韵诗的特点分析:通过分析黄庭坚次韵诗的语言、意境、技巧等方面,探究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黄庭坚的诗歌艺术及其与其他诗人的区别。
2.次韵诗的发展历程:探究宋代次韵诗的流行和发展历程,分析不同诗人的次韵诗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探究次韵诗在宋代诗歌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首先要对黄庭坚次韵诗及其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文献调查和整理,阅读相关研究文献,深入了解该诗体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其次,要比较分析黄庭坚的次韵诗与其他诗人的次韵诗,从中发现共性和差异点,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尝试对宋代次韵诗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了解其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次研究预期得出以下成果:1. 探究黄庭坚次韵诗的独特风格和技巧,对黄庭坚诗歌艺术进行深入解析。
2. 分析宋代次韵诗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对于宋代文学史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对于次韵诗体的特点及其在宋代诗歌中的地位进行研究,探究其与其他诗体的关系,为宋代诗歌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创新点在于深入剖析黄庭坚的诗歌艺术和宋代次韵诗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中的独特性和内在联系,为对宋代诗歌的理解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于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
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黄庭坚(1045-1105),是中国宋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佛教禅宗的信徒。
在黄庭坚的作品和生活中,可以看到他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不仅在文化人格上有所表现,更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从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佛禅思想和艺术创作三个方面,对他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黄庭坚的文化人格1. 诚挚正直的品格2. 谦虚恭敬的态度3. 爱国主义情怀二、黄庭坚的佛禅思想1. 佛教禅宗对黄庭坚的影响2. 黄庭坚禅修的境界3. 人生观与禅宗思想三、黄庭坚的艺术创作1. 书法艺术与禅境2. 詩歌创作与佛教禅宗3. 画艺创作的禅意结合上述提纲,可以得出以下论文报告:黄庭坚的文化人格与佛禅思想黄庭坚是中国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化人,其文学和书法艺术影响深远。
他的文化人格具备诚挚正直、谦虚恭敬和爱国主义情怀等特质,这些品质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充分展现。
同时,黄庭坚也是佛教禅宗的信徒,深受其思想和境界的影响。
佛教禅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黄庭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所倡导的禅功修行,让他的艺术创作充满了禅意。
在禅修的过程中,黄庭坚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意义,相信人通过禅修的境界可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在他的著作《秋夜写怀》中,他写道:“静坐思量自远别,前欢尽灭,绮疑残恨空相续。
”这表明他对人生的看法和禅宗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在艺术创作中,黄庭坚的书法、诗歌和画艺都具有佛教禅宗的影响。
在书法创作中,他深入探索书法和人生的关系,在用笔和信仰之间取得了平衡。
在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灵的深处,可以感受到禅修的境界。
在诗歌的创作中,黄庭坚始终秉持着佛教生命观,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意蕴和境界。
在画艺创作中,他更是将禅意融入到画中,用画笔表现静谧、无我、同一的禅境。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文化人格和佛禅思想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他成为一位杰出文化人的根本原因。
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黄庭坚的思想和品质,注重自我修养和心灵的进化,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境界。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黄庭坚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宋代文坛上享有盛名。
他的艺术成就之一是其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其名篇“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诗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篇诗论的分析,来探讨黄庭坚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和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
“点铁成金”诗论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它以一个寻常的铁匠点化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为开端,引出了中心论点——诗歌创作也需要有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提高的不断追求和学习。
他强调创作需要精益求精,要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去“点铁成金”。
黄庭坚认为,创作的技巧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就像铁匠通过不懈的锤炼和努力,最终可以将生硬的铁锤打造成华丽的金子一样。
他也多次提到了“熔于一炉”的意象,表达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需要多个因素融合到一起才能呈现出来的观点。
在“点铁成金”诗论中,黄庭坚还谈到了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他认为,良好的创作需要既有感性的灵感和感觉,又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策划。
他写道,“心无滞碍,义无可夺,然后创为奇之作。
”这句话表达了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有心无碍,意义深远,才能真正创造出好的作品的观点。
“夺胎换骨”诗论则主要探讨诗歌的本质和诗歌艺术的特点。
这篇诗论写道:“生而有情者,皆贯通不已之大道也。
”这句话表达了黄庭坚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即诗歌是代表着人类感情、思想和道德的重要媒介和表达工具。
在“夺胎换骨”诗论中,黄庭坚用了“夺胎换骨”的想象,来阐释诗歌艺术的特点。
他认为,诗歌作者需要像“夺胎换骨”一样地去探寻其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才能在作品中创造出真正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他强调了诗歌需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察性,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他写道:“艺道与天地相应,意境与时代而生。
故近而不俗,远而不伤,返璞归真,更深更癫。
”在“夺胎换骨”诗论中,黄庭坚也提到了对传统诗歌形式和技巧的思考。
近三十年来黄庭坚词研究综述(1980年至今)
特点的 简单 勾 勒 , 而 是 更 为 全 面深 入 的解 读。
1 9 9 0年朱 安 群 等 主 编 的 《 黄庭 坚 诗 词 赏 析 集 》 ] 使 山谷 词进 入 大 众 视 野 , 为 更 多人 所 熟 知 。这 一
坚 的相关 研究 重新 起 步 , 关 于 黄庭 坚 词 的题 材 内
原因, 稍 后周 裕 锴先 生 的《 试论山谷词》 【 2 中把 山 谷 词 的创 作 分为前 后 两个 时期来 论述 山谷词 的题
传》 中 的“ 别 树 一 帜 的 山谷 词 ” J ( 舟 。 中关 于 山谷 雅 俗 词 的 艺术 风 格 、 语 言 特 色 的分 析 , 深 人详 实 ,
容、 风 格 特 色 的 全 面 解 读 最 先 为 人 所 注 目 。2 0世
纪8 o年 代初 , 杨海 明先 生发 表在 《 江 西社 会科 学 》 的《 黄庭 坚词 浅 析 》 口 ] 一文中, 阐 述 了 黄庭 坚 词 中
艳情 与 言志 的两 种 不 同风格 , 并 从 社会 背景 与 词
的影 响 , 黄庭 坚 的相关 研究 一度 陷入 低谷 , 而 有关
这两 篇文 章见 解 深刻 , 对 于 山谷 词 的研 究起 到 了 提纲 挈领 的作用 , 后 世探 究 山谷词 的题 材 内容 、 风 格特 色等 论 文 多 不 出其 藩 篱 。8 o年 代 中后 期 缪 钺先 生在 《 灵溪 词说 》 的《 论黄 庭坚 词 》 r 3 ] 一文 中从 黄庭 坚 自成一 家 的思想 意识 以及 北宋 歌舞环 境 方
四关于黄庭坚词研究的前景展望回顾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关于黄庭坚词方面的山谷词的艺术价值与词史地位逐渐得到彰显山谷词的词集版本词作系年考订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有关山谷词集的笺注校刊也为学界所重视龙榆生校点的豫章黄先生词严寿澂校点的山谷词之后马兴荣祝振玉二位的山谷词校注可以说是新世纪黄庭坚词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书中对所收录的山谷词作了严谨的注释书后附有黄庭坚的相关序跋历代关于山谷词评论等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后人对山程仍存有不少不足之处留待后人拓展如黄庭坚本人作诗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著作而从语言学方面对其词作章篇句法的探究除了个别论著中有所提及外还较少专门的学术研究
近十年黄庭坚研究综述
作者 于 1 9 9 9年 相 继 写 成 发 表 ) ( 安徽 人 民出版社 ,
洒脱 ——论 黄庭 坚对佛 禅 “ 静观” 的融 摄与 其 诗歌 创 作 之关 系》 ( 中国石油大 学 学报 , 2 0 1 2年 2月 ) 、 《 黄庭 坚 对传统 诗 歌 意 象 的 禅 意化 演 进 》 ( 文学遗产, 2 0 0 9 年第 六期 ) 及其《 黄庭 坚 的佛 禅 思想 与诗 学 实 践 》 ( 北
[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7 0 7 0 ( 2 0 1 3 ) 0 4 -0 0 8 2 —0 5
黄庭 坚是 宋代 江西诗 派的开 山之祖 。诗歌 上 , 与
一
、Hale Waihona Puke 关 于 黄庭 坚思 想 的研 究
苏轼并 称为 “ 苏黄 ” ; 书法上 , 被誉 为“ 宋 四大家 ” 之一 ; 留存词 作近两 百首 , 散文创 作成绩 斐然 。 自二 十世纪
版) 以及邱美 琼 的《 黄 庭 坚诗 歌传 播 与接 受 研究 》 ( 江 西人 民 出版社 , 2 0 0 9年版 ) 。其 间 , 各 类研 究 黄庭 坚 的文 章三百 余篇 , 可 谓 蔚 为大 观 , 各 有新 见 。本 文仅 围绕 黄庭坚 的思想 、 诗 学 理论 、 诗 歌 创 作 以及 词 这 四
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
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诗学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宋代诗坛乃至中国诗歌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黄庭坚的诗学内涵与范畴、研究方法、重要范畴等方面对黄庭坚的诗学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黄庭坚的诗学内涵与范畴黄庭坚的诗学体系涵盖了传统诗学的内涵与范畴,并吸取了现代诗学的研究方法。
他强调诗歌的伦理本质,重视诗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认为诗歌应该发挥其教化作用,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同时,黄庭坚也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黄庭坚的诗学研究方法黄庭坚在研究诗歌理论和方法方面,不仅吸取了传统诗学的精髓,同时也受到了宋代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他主张从创作实践中总结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解读诗歌作品时,他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提炼出诗歌艺术的普遍规律,为创作提供指导。
三、黄庭坚诗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1.根本说:黄庭坚认为,诗人的伦理品质是诗歌的根本,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传统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诗歌与伦理教谕之间的矛盾,从而释放了诗歌审美方面的潜能。
2.情性说:黄庭坚主张诗歌应该真实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理节情”的观点,即诗歌中的情感应该受到道德理性的约束,以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
3.兴寄说:黄庭坚认为,诗歌应该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他主张在作品中运用比兴手法,以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为媒介,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还强调了“兴寄”与“寄托”的区别,认为“兴寄”更加注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而“寄托”则更加注重借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4.学古与新变:黄庭坚认为,诗歌应该在学习古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主张从古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时代背景,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一、师古与师心黄氏书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少年至元佑末年,此期黄氏上追晋唐学习二王笔意,取法《瘗鹤铭》、苏子美,稍得古人笔意。
黄庭坚学书首先是先临摹,做到对原作穷形尽相,继而要在神韵上接近原作,然后能够吸收精华,在原作的樊笼之外破茧而出,创作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从元佑末年到元符二年,黄氏参禅悟道,大悟笔法,书艺精进,这也就是师古而又不泥于古,达到“师心”,即为在经典艺术语言上的再创作,元符二年以后,黄氏书法走向成熟,并最终自成一家。
有明一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基础的丰厚,渐渐出现了以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为代表的吴门书派。
吴门书派在其书法传承上有着渊源的流脉,对待北宋书法极为重视和推崇,尤其是黄庭坚的书法。
做为吴门书派的先导,沈周纯学黄庭坚书法,《明史》所载:“字仿黄庭坚。
”沈周学黄庭坚书从真迹抓起的,并构成了天真烂漫的书风,将元人明初弃宋人尚意书风的传统恢复正常出来。
文徵明早年仁沈周门下,受到其影响,晚年又复学黄书。
由此可见他们对北宋书法的确实和在书法课堂教学上对黄庭坚的确实。
文徵明所写下黄体基本都就是大字。
由此其大字行书已经开始显得不羁豪放,气势恢宏,虽突破非常有限,但以其醇和、淡雅、纯正的品格,整体表现了文人士气和隐逸之风,因其适当把握住,书法审美趣味由高雅变为平易近人,以适应环境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须要。
在对黄庭坚的书法拒绝接受中,黄氏特别强调师古的重要性,对于众多的接受者来说,他们“师古”黄氏书学技法与理论的优秀成果,而又步入师心阶段,所谓外师天道、中得心源,经过一阶段的筹划、消化,步入至了了然于胸,能够融会贯通,随手变化的缔造阶段。
此时已由存有法而至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二、遵法与变态对于如何遵法,黄庭坚在《又跋兰亭》中这样表述:“《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
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
黄庭坚研究综述
黄庭坚研究综述黄庭坚,字恭夏,清末洪泰民和学说家,南京大学教授。
他是洪泰民和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在洪泰民和文学和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以黄庭坚研究为核心,对其生平、学说发展、成就以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综述。
一、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1873-1934),江苏省无锡县人,清末民初大学教授。
1902年7月,黄庭坚考取了上海中央大学学士学位,接着被聘为上海大学教授,1903年被任命为上海政治学会副会长,1904年被任命为南京大学政治学院院长;1905年11月任南京大学教授,其后曾任清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府顾问等。
黄庭坚大多数时间投入于讲学、研究、书写,他所发表的书籍几乎覆盖了古代史、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有诸多贡献。
二、黄庭坚的学说黄庭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倡导和谐、合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约文化”,倡导节约资源和尊重自然;二是“道德文化”,倡导人们尊重道德;三是“保护文化”,倡导把文化珍视和保护;四是“自省文化”,强调自己责任和自律。
黄庭坚认为,传统文化可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文化的全球无疆化。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广泛推广可以改善几个重大问题,如中国的贫困问题,腐败问题等,并带来安定、和平、和谐的社会。
三、黄庭坚的成就黄庭坚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他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在洪泰民和文学和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
此外,黄庭坚还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其中最杰出的成就是《中国历史说》、《历史变迁论》和《中国古代典章》,后来出版的《黄庭坚家藏书谱》,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评价。
四、黄庭坚的历史意义黄庭坚是近代重要的学者,他倡导“和谐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广泛推广,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
他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连的新思路,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包容宏富 研讨精深——评《黄庭坚研究论文选》
有著述。由他主编的这部 《 论文选 》体现 了很高
的学术水平 。他从几百万字 的黄研文章 中爬梳剔 抉 ,精 选 出 10余 篇 优秀 作 品,反 映 出 18 3 9 0— 20 05年这一段时期黄研工作 的全貌。这些文章就 其 内容来看 ,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 ,无
“ 黄研 ”论文 ,并有资料索引 ,此 书在 18 95年召
开 的纪念 黄庭 坚诞辰 90周 年学 术研 讨 会 上 推 出 。 4
黄庭坚研究 的最新成果 ,其 中最引人注 目的就是 华厦翰林黄君先生主编 的 《 黄庭坚研究论 文选》 ( 以下简称 《 论文选》 。这部一套 四卷的 《 ) 论文 选》 ( 江西教育 出版社 出版) ,收集 了 10余篇研 3 究文章 ,并附有 3 余部黄研专著 的简介和海内外 0 黄研论文索引 ,收揽文献资料 70 ,全书共 10 0种 4 万字,真 可谓煌煌 巨著 ,洋洋大观 。这部 《 论文 选》 的问世 ,在黄庭坚研 究史上 ,有着里程碑式
论 是文 学研 究 或 是 书法 研 究 ,无 论 是本 体 研 究 还 是传播 接受研 究 ,无 论是掣 鲸 碧 海还 是 探 幽 寻微 ,
周裕锴 、钱志熙 、吴晟等名家之作。这 部 《 文 论 选》 为黄庭坚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
再者 ,这 部 《 论文选 》 的第三卷 是 书法篇 , 收录了三十余篇研讨黄庭坚书法 的优秀论文 ,其 中还有启功 、沙孟 海等著名书法家对 山谷 书法作 品的题跋。《 论文选》 不仅收集了山谷书法研究的 文章 ,而且还 以第三卷专辑推 出,这就避免 了以 前编 “ 黄研”论文集不涉及书法研究 的缺憾 ,同 时叉一次突出了黄庭 坚既是 文学家又是 书法家的
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黄庭坚题画诗研究
画的絮语文/孙静平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黄庭坚题画诗研究摘要:诗与画本身就有相通处,宋代绘画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文人画备受推崇,黄庭坚的题画诗创作自有其家学渊源,而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创作、画论观念也多有受到苏轼的影响。
黄庭坚的题画诗创作内容广博,无论是山水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他都有会意处,在创作中或就画论画,或品评画家,或借此阐发议论,既有情致又有理趣。
因而本文从黄庭坚的题画诗入手,对其题画诗创作的内容风格等进行赏析。
关键词:黄庭坚 题画诗 文人画画的絮语题画诗是一类缘画而作的诗歌,有些题于画上,与画作相谐;有些则通过描绘画作内容,表达对作画者高超画技的赞赏或借此抒发自我感慨。
据刘继才考据,中国的题画诗滥觞于春秋两汉之际[1] ,最初以画赞的形式出现,而后经由魏晋、唐代的发展,到宋朝时达到成熟。
这一方面是由于宋代改革科举,大兴理学,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崇儒尚文的风气;另一方面宋代绘画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往只能高悬于宫廷、寺庙的绘画,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
”[2]再加上宋朝对画院制度的延续,使得作画一时蔚为大观。
但是这种作为商品的绘画逐渐陷于粗制滥造,画院之作又趋于僵化,苏轼对此进行了反驳,提倡文人画,主张“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3],也因此这种强调画家自我意趣的作品与标榜“诗言志”的诗歌达到某种契合。
题画诗的创作能够对画面进行某些补充,也能够对画作进行解释和延伸。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书画观念上多有受到苏轼的影响,而他也是出色的书法家,与画家又多有交游,因而在他的题画诗作品中既能“入乎其内”,对画作进行描绘和赏析,又能“出乎其外”,对绘画理念进行阐发或是借画作抒发自我意绪。
因此,本文将从黄庭坚在题画中表达对画作本身的欣赏、呈现对画家风格与画论的品评以及表达自我之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黄庭坚题画诗的内容、风格等进行解读。
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诗词中的贵州茶文化探究
2020年第12期态和性格特点,使人物成为个性化的形象,把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有效融合,通过重唱和合唱的方式使戏剧能够连贯且跌宕起伏的发展,整个过程特别灵活生动,一气呵成。
除此之外,茶花女这个题材是比较典型的悲剧故事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充分的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和虚伪,由此烘托出的是主人公的真善美,是灵魂的纯洁,同时在这种对比之下,也能够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3在对比的过程中针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有效塑造在这部歌剧中,作者十分擅长在对比的过程中来深刻生动的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在第一幕中,置景是在薇奥列塔房间内部,整个房间非常富丽堂皇,绅士淑女们都盛装出席,雍容华贵,边高歌边谈笑,在交谈过程中,阿尔弗来对薇奥莱塔表达了自身的倾慕和爱意。
第三幕开场聚焦于薇奥莱塔卧室桌上那盏泛着微光的煤灯,有着清晨凄冷的寒光,同时伴随着凄美的音乐,空气和时间仿佛都已经凝结,衬托出主人公的惨白消瘦的面容,而这也充分展现出女主人公临死之前的宁静。
两幕场景的对比和烘托,充分的体现出这幕爱情故事的开始和结局,同时也充分的表达出两者的心路历程,为整部歌剧悲剧的基调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4十分巧妙的应用宣叙调与说白宣叙调的出现,进一步有效连接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使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而实现了艺术形式的统一化,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层次,使音乐艺术更加完整,更系统,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宣叙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具备朗诵性质的曲调,为了使叙述性和朗诵性的鲜明特色得到凸显,不需要通过音乐节奏进行展开,只是倾情歌唱的形式进行相对应的诉说。
在第三幕中,薇奥莱塔生命垂危,她躺在病床上和女仆通过宣叙调演唱的形式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音乐的伴奏,相关画面和场景显得更加的悲惨,在这种孤独凄凉的境界中可以给演员提供更大的自由和创作空间。
在女高音的中低音区弥漫着歌唱的节奏,同时也代表着主人公悲剧命运即将完结,其中呈现出摄人心魄的音乐表现力,同时对于歌剧也起到了极大的渲染的作用,为整部歌剧烘托出悲戚的氛围。
2009年全国报刊黄庭坚研究论文索引
庭坚人格魅力简论/ 张剑敏/南方文物第二期 / l 、由点校本 《 2 黄庭坚诗集注》谈 古籍整理 出版 中存在的问题——以 《 内集》诗注为例/ 国 孟 栋/ 中国出版 第二期 / 1 、纵 横挥 洒 绝 险奇 崛—— 试 论 黄庭 坚 的 书 3 法艺术和书法理论/ 朱洪云/ 创作评谭第二期 / l 、黄庭坚对洪 氏兄弟的诗法诲示 及诸洪 的 4 诗学继承/ 邱美琼/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期 / 1、2 0 全国报刊黄庭坚研究论文索引/ 5 08 周浪
/ 辽 宁工程 技术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 版 ) 第 四期 / 社 2 、黄庭 坚统 摄 心 性 存 养 与 诗 歌 艺 术 的方 法 2 及其 诗 学价值 / 培友/ 中 国文化 研究 第 四期 王 /
5 、《( 黄庭坚全集 )人名索引》 疏误举证/ 李 金荣/ 求索第 二期 / 6 、黄庭 坚 谪 居 戎 州 行 迹 生 活 考 述/ 金 荣/ 李 / 宜宾学 院学报 第二 期 7 、论高 丽 、李 朝诗 人对 黄庭 坚 诗学 的接 受 与 变通/ 马金科/ 东疆 学刊 第二期 / 8 黄庭坚诗集注》 校点句读商榷/ 、《 赵雨/ 学 / 术界 第二 期 9 、论 黄庭 坚 禅 书 的 美 学 思 想/ 江 涛/ 华 夏 吴 / 文化第二期 l 、 “ 是 幻法 ” 与 “自见其 性 ”— — 黄 庭 O 心 坚对佛 教般 若思 想 的吸 收及其 禅 观实 践/ 海 燕/ 孙 / 中国文 化研究 第 二期
收稿 日期 :20 0 9—1 —2 1 5
2 、宋代 诗人 在创 作实 践 上 对 黄 庭 坚 的接 受/ 3 邱美琼/ 广西大学学报 ( / 哲学社会科 学版)第五 期 2 、黄庭坚 补遗 诗 数 种误 录 辨 正/ 泽 棠 /古 4 何 / 籍整 理研 究学 刊第 五期 2 、任渊生平 及任 注 黄 、陈 诗 考/ 晓蔓/ 九 5 吴 / 江学 院学 报第 五期 2 、黄 庭坚 书论 简 析/ 远 征/ 理 论 与创 作第 6 杨 / 五期 2 、黄庭 坚对 传 统 诗 歌 意 象 的禅 意 化 演进 7 以 “ ” “ ” “ ” 为 例/ 海 燕/ 文学 月 、 松 、 竹 孙 / 遗产 第六 期 2 、黄庭 坚 的茶词/ 永 娟/ 时 代 文学 ( 8 陈 / 下半 月)第六期 2 、且把春来 唤取 电视剧 《 宋 才子 黄庭 9 大 坚》插 曲/ 尚飞林 ; 陶龙/ 歌曲第八期 / 3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 “ O 食时五观”/ 余力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报告摘要: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诗歌风格以奇崛峭拔、简洁峻切、劲健而富有韵味著称,是宋代江西诗派开创者。
本报告将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一、题材与主题黄庭坚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人生哲理、历史传说、自然风光等多个方面。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以平淡无奇的事物寄托深远的思想感情。
同时,他关注国计民生,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艺术手法1. 善用典故:黄庭坚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典故,以古喻今,借古抒怀。
他熟谙经史,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再到《左传》、《史记》,都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2. 炼字炼句:黄庭坚在炼字炼句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以精炼、峭拔的诗句表达深邃的意境。
他善于运用拗句、拗律和拗调,使诗歌在音韵上跌宕起伏,富有韵味。
3. 象征与隐喻:黄庭坚的诗歌中经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通过这些手法,黄庭坚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诗歌,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三、风格与意境1. 豪放雄浑:黄庭坚的诗歌气势磅礴,意境开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他善于描绘大场面、大境界,以宏伟的气势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 简练明快:黄庭坚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不事雕琢,直抒胸臆。
他的诗歌虽然简洁,但意蕴深厚,言简意赅。
3. 深邃幽远:黄庭坚的诗歌意境深远,往往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出无限的情感与哲理。
他善于在诗中营造出深邃、幽远的氛围,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四、影响与评价黄庭坚的诗歌在宋代及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山谷体”。
同时,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所贡献,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著名理论。
总结:黄庭坚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研究
187作者简介:黄顺国(1995—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
崇宁二年(1103),转运判官陈举上奏黄庭坚《承天院塔记》为“幸灾谤国”,遂将黄庭坚“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三年,黄庭坚自鄂州经潭州、衡州、永州、全州以趋谪所,途经永州时停留近两月。
浯溪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他在《书摩崖碑后》云:“崇宁三年三月己卯,风雨中来泊浯溪。
”可知黄庭坚到达浯溪的时间为崇宁三年(1104)三月初六。
黄庭坚游浯溪,主为寻访元、颜遗迹。
元结(719--772)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有力的先行者”,广德元年(763)授道州刺史(今永州道县)。
元结途经浯溪,因“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将此溪命名为“浯溪”。
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即位于此。
黄庭坚“文学次山,书法鲁公”,故浯溪对他而言有着更浓烈的情结。
黄庭坚在浯溪的书法题刻,现存有《书摩崖碑后》、《浯溪题壁》、《书欸乃曲》三方摩崖,以及因为年代久远或是人为破坏,今已不复存在的《书陶靖节诗》、《题浯溪图》、《浯溪禅寺题刻》等。
一、《书摩崖碑后》书法艺术《书摩崖碑后》,亦名《题中兴颂后》,楷书而兼有行书笔意,凡11行,满行26-29字不等。
《书摩崖碑后》书文俱佳,文学界称之为咏唱《大唐中兴颂》的典范之作,金石界称之为与《大唐中兴颂》并观的“小摩崖”。
崇宁三年三月,黄庭坚与陶豫、李格、僧伯新、太医成权等人共访《大唐中兴颂》,徘徊三日不忍离去,乃题其后,即《书摩崖碑后》。
此诗并未当即上石,书稿为子发秀才所收藏,宣和庚子年才磨勒上石,此时已是黄庭坚书后十六年。
王士祯《蚕尾续文》云:祁阳浯溪山谷《题中兴颂碑后》诗刻,世谓之《小磨厓》,与颜书并重。
顺治初,有县令媚其上官,刀磨去一角,刻其诗,过者惊惋……石不能言,岂其无冤,吾反复其言而悲之。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山谷题名并诗共十一行…其首一行为康熙间祁阳令王某磨去,改刻已之重修刊岁月姓名,以故字迹已失山谷真面,且题名中惜字误从手傍,此妙墨之此笔画有讹谒。
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
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黄庭坚是中国宋代古诗词家和书法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其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中,他对魏晋文化的理解和对魏晋诗歌的评价有着极高的水平。
本论文主要探讨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并列举以下九个提纲:一、介绍黄庭坚及其诗歌创作风格二、黄庭坚对魏晋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三、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评价和看法四、黄庭坚创作的魏晋风格诗词的实例分析五、黄庭坚所推崇的魏晋诗人和其作品的分析六、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继承和创新七、黄庭坚对魏晋诗歌传承的意义和影响八、黄庭坚美学思想背景下对魏晋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九、黄庭坚的魏晋诗歌研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接受研究,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传承的深远影响。
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评价和解读,不仅展现出其在文化和文学方面的水平和造诣,更是对后世文化和文学领域的启示和指引。
1. 介绍黄庭坚及其诗歌创作风格首先,我们需要对黄庭坚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的生平和成就。
同时,针对他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探讨他的创作特点、诗歌题材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
2. 黄庭坚对魏晋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分析黄庭坚对魏晋文化的深入了解,探讨他如何通过读书、学习和接触文化人物等方式,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同时,考察黄庭坚的魏晋文化认识和评价是否和后世学者的评价相似或存在差异等。
3. 黄庭坚对于魏晋诗歌的评价和看法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分析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评价和看法。
这包括黄庭坚对魏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人的思想倾向、作品的情感色彩等方面做的评价和评论,我们可以通过黄庭坚的文章和评论来进行考察。
4. 黄庭坚创作的魏晋风格诗词的实例分析从黄庭坚的创作音像出发,我们可以进行黄庭坚创作的魏晋风格诗词的实例分析。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庭坚将魏晋诗歌元素融入到自己创作中的具体方法和表现形式。
浅析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
浅析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黄庭坚(772-846),字更仁,元和十九年(822)任汝南景阳县宣政使,仅一年即去世。
唐朝诗人,也是一位古书家,其作品有诗歌、散文、赋、灵异、记传世界五十余种,他的诗作超越了留传至今的古典诗人,具有集中性、现代性和综合性,大大受到后世的学者的研究和赞赏。
本文主要从黄庭坚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浅析其诗歌艺术特征。
黄庭坚的诗歌,有其个性独特的形式特征,他篇幅较短,句式简洁自然,意象精深,表达抒情幽雅,具有浓墨重彩的文学性,不要求工整但又能够表达出情感和思想,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快感。
比如他的《汝南次韵》:“细巷深闻柳笋香,溪边芳洲水清浪,露花朝珠动秋光,草色更新到夕阳。
”简洁的字句表达了丰满的诗情,抒发出自然之美,传达出对家乡的爱和思念。
内容上,黄庭坚的诗歌题材繁多,既有叙事诗,也有赋景诗,象《鹊桥仙》,“长江东逝水,浪淘自海口。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这首诗以鹊桥仙作为诗歌中心,用艺术夸张意象,描绘出水流万里,鸟飞奔腾的美景;象《回潭阁》,“青山依旧,明月依旧,孤帆一叶如旧。
清风依旧,久游水滨,几点金阳复见”,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此外,还有国家制度的批评诗、政治学说的诗,甚至包括神话诗等,他的诗歌的题材繁多多样,表现出其广博的学识和对策议之事的睿智。
从以上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形式和内容上,他的诗篇幅短,而且意象精深,表现出文学性强的特色;内容方面,黄庭坚的诗歌题材繁多,可以说是胸襟之广,是个博学的诗人。
至今,其诗作已有千古流芳之效,其影响仍然延续不断,具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至此,本文就以浅析的方式,论述了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
在研究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他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学美感,更是从中深刻了解到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
黄庭坚题画诗研究
黄庭坚题画诗研究黄庭坚是中国古代七十二家贤士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及思想家。
他的诗歌和书法、画画成就极高,中国书法史上他的作品为经典,久被推崇为中国书法宗师之一。
此外,黄庭坚也因其独创的“题画诗”艺术而受到广泛瞩目。
本文将对黄庭坚的题画诗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独特的题画诗艺术。
黄庭坚的题画诗是指一种以画为主,以诗为辅的独特艺术形式。
其特色之一在于,画与诗之间存在着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在画面上,黄庭坚一般选择一幅端庄大气的景物画,而其中所涉及的主题勾勒出了一种广阔的宇宙背景。
细读画面,可以看出,每一个符号和形式都在象征着某种意义。
此外,黄庭坚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总是与画面的主题相呼应,以此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而在诗歌中,他还充分尊重了古典诗歌的节奏和语言艺术。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得黄庭坚的题画诗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其背后是他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他非常擅长融合景物、思想和情感,将自身的情感完美地嵌入其中,从而使景物和思想获得动态和深刻的生命力。
在黄庭坚的艺术作品中,自然和人文相结合,以强烈的意象和抽象的抒情,展示了一种理性与伦理的完美统一。
黄庭坚的题画诗,不仅仅是一种意象的表达形式,它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及领悟,从而将唐宋诗歌的精神和智慧发扬光大。
他的题画诗融合了画、诗的结构,题、图、诗的呼应,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深远的艺术精神。
在当今社会,黄庭坚的题画诗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弥漫着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气息,使人们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审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此外,他的题画诗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领悟生活中的喜悦和风雅。
因此,黄庭坚的题画诗艺术弥漫着千古流传的艺术气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深邃的思想。
它丰富了现代人们的审美感受,并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诗词研究:谪在人间黄庭坚
谪在人间黄庭坚黄庭坚自幼天赋极高、聪颖过人,七岁时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曾在诗坛引起轰动并广为传颂,小黄庭坚也被誉为〃神童〃。
八岁时有亲友赴京赶考,黄庭坚又写了一首《送别》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这两首诗乍一看措辞准确妥当、思想超脱豁达、语气沉稳老道,但仔细咂摸,一股故作正经的〃小大人儿〃稚气洋溢其间,仿佛奶声奶气的童声唱戏,令人赞叹之余也忍俊不禁。
更有意思的是,从后面一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出,黄庭坚从小就胸怀大志,认为自己不是凡人,而是像李白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谪仙人〃——因为触犯了〃天庭"的某些规矩纪律,被玉皇大帝惩罚贬到了人间。
不料,黄庭坚小时这些天真无邪、自负自恋的〃壮志豪言〃,竟成为自己一生遭遇坎坷磨难的谶语和伏笔。
由于黄庭坚生性耿直正派,做官后直言敢谏,并且为前朝皇帝(宋神宗)修史时尊重客观事实,所以屡屡得罪权贵,遭到政敌迫害,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竟然都是在戴罪贬谪中度过。
他不仅被朝廷一贬再贬,官越做越小,而且〃谪〃的地点越来越偏僻荒凉,生活越来越困顿凄惨……但正如俗话说〃坏事变好事〃,贬谪生涯中的黄庭坚,虽然仕途每况愈下,但由于接触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大众,在艺术领域有了长足进步,终于成长为承前启后、光芒夺目的一代大师。
黄庭坚书法的地位和成就毋庸赘述,他的诗词无论在当时还是诗歌史上都是一流水平,遗憾的是〃诗穷而后工〃这个应验在绝大多数中国历代优秀诗人身上的魔咒,也成了黄庭坚难以逃脱的宿命。
黄庭坚虽是苏轼的〃门人〃,但在文学艺术史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后人对比赏评两人的诗文,确实旗鼓相当、难分高下。
比如他们都曾为著名画僧惠崇的画作题诗,苏轼写出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黄庭坚的组诗《题郑防画夹》(其一)则别有特色和情趣: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关于宋朝有哪些名人的研究报告
关于宋朝有哪些名人的研究报告1.一代文学名士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2.岳飞是南宋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
岳飞的义举,已经化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精神。
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
岳飞廉洁奉公、行若明镜、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等优良品质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符合我们当代人的道德标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3.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前野直彬主编《中国文学史》说,黄庭坚重杜甫达到了近乎信仰的地步, 但“却又创造了与杜甫的激情两极相对的诗歌境界”,“在他的诗中并 非没有对民众生活的关心,然而抗议其惨苦的诗歌较少,与知友的赠答 诗占据了他诗集的压倒部分。这大约是因为这位诗人很清楚:当成为民 众的代言人时,难免有语言空洞化的危险,遂在士大夫的日常情趣的持 续关心中,显示了想要限定自己的任务的洁癖吧。”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版,第153、154页) • 孙望、常武国主编《宋代文学史》认为:“黄庭坚现存诗歌约1900馀首。 就其内容而言,赠答诗、次韵诗、咏物诗占有相当比重。其中部分诗歌, 或以诗代笺,偏于应用;或依韵限题,涉于应酬;或雕隽新巧,近乎游 戏笔墨,这类作品往往缺乏诗的韵味,价值不大,可以略而不论。黄诗 中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部分:其一,直接涉及现实的;其二,侧重表现自 我的。” 并指出,由于黄庭坚性格内向,为人较谨慎随和,奉行“和 光同尘”的处世哲学,所以直接抨击时政的作品不多,但并非没有。在 山谷诗中,写得最出色,最有个性的,是那些着重表现自我的人格和情 操的抒情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上册第357页)
黄庭坚研究
• 二、思想与政治态度
• 黄宝华《论黄庭坚儒道佛合一的思想》,《复旦学报》1983 年第1期。 • 钱志熙《黄庭坚与禅宗》, 《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 祝振玉《黄庭坚禅宗源流述略》,《文史知识》1988年第4 期。 • 周义敢《黄庭坚思想发展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 第1期。 • 朱东润《论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中华文史 论丛》1963年第3辑. • 刘大杰《黄庭坚的诗论》, 《文学评论》1964年第1期。 • 王达津《论沧浪诗话》 , 《文学评论丛刊》第16辑。 • 莫砺锋《关于江西派诗人的政治态度:与王达津先生商榷》, 《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 顾随在《宋诗略说》中说:“诗之工莫过于宋,宋诗之工莫过于江西派, 山谷、后山、简斋。宋人对诗用功最深,而诗之衰亦自宋始。”又说: “凡山谷诗出色处皆用人之诗,整旧为新。” [1] 刘麟生在《中国诗词 概论》中,言及诗的散文化时说:“散文化的诗,不事雕琢,专讲清 新,——意境上的清新,字句上的清新,固然是一种长处;可是矫枉过 正,不免有生硬之处。走到这极端的,便是‘江西诗派’,而以黄庭坚 为之领袖。”又说:“黄庭坚诗生涩拗拙,不易于读,赞成反对之者, 不免趋于极端。……黄庭坚自己也说:‘宁律不协而不使句弱,宁用字 不工而不使语俗’,这种精神作诗是极好的,可惜山谷自己过于矫揉, 弄得后来江西派的诗渐渐不可读了。此外散文化的诗,经过黄庭坚这一 派的人生主张,深刻的去作诗,于写实一方面,倒是很近。” [2] [1] 《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第277页,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 • [2] 《中国诗词概论》第45、46页,收入《中国文学八论》,世界书局 1936年版。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 关于黄的生卒年问题,古今学者多无异议。至本世纪九十年代,于景祥 的短文《黄庭坚卒年质疑》,对山谷卒于崇宁四年(1105)说提了出两 条疑问。一、《三稀堂法贴》第十三册有山谷手书《洛阳雨霁诗》,落 款为大观丁亥,即1170年。二、宋王明清《挥麈录· 后录》卷八记载范 寥告张怀素变一事,发生在大观年间,当时山谷尚在人世。作者认为这 两条材料是可信的。[1] 徐无闻在《黄庭坚卒年可以无疑》一文中认为, 于景祥的文章所用的材料是不足为凭的,理由是:一、书法界容庚、李 天马等先生不止一次地指出过,《三稀堂法贴》中的《洛阳雨霁诗》是 伪作,该书作特别是其落款在艺术上极不成熟,不可能是山谷晚年书。 二、宋代《梁谿漫志》、《京口耆旧传》等笔记关于范寥告变一事的记 载,与正史相合,可以证《挥麈漫录》之谬。徐文认为研究黄山谷的生 平包括卒年问题,最可信的资料是他本人的著作与公认无疑的墨迹,及 他同时代人包括范寥的记录,黄 《黄山谷年谱》成于庆元五年(1199) 下过很大工夫,也是可信的。[2] 李世亮又发表短文《黄庭坚卒年卒址 新证》,说粤北连县夏湟村的《黄氏族谱》和星子镇黄村的族谱,均记 载黄庭坚卒于1121年,享年76岁,“葬于黄水之源”。[3] 但该文篇幅 短小,未作任何考证。 [1] 《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2] 《文学遗 产》1991年第3期。[3] 《学术研究》1993年第6期。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 元祐时期是宋诗发展的高峰期,李维于二十年代写作的《诗史》指出, 元佑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 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均能诗,惟山谷名与东坡埒,至其体格,则又 自成一家,所谓江西诗派者宗之。陈师道自谓学法山谷,颇能得其仿佛, 宋末方回撰《瀛奎律髓》,于江西派倡为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黄 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总之,诗至山谷、后山,宋诗一大变局也。刘 后村曰:‘国初诗人,格拟晚唐,杨、刘又专为昆体,至梅、苏始稍变 以平淡,六一、坡公,巍然大家,山谷稍后出,会萃百家之祖。’”[1] 梁昆《宋诗派别论》亦云:“江西诗派,风行宋世,黄 庭坚其始祖也。然庭坚时有诗派之实,尚无诗派之名;诗派之名,起于 南宋吕居仁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山谷以下列陈后山等二十五 人。”[2] [1] 《诗史》第175页,1996年东方出版社根据石棱精舍1928年版再版, 北平石棱精舍1928年初版。 • [2] 《宋诗派别论》第75页,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黄庭坚研究
五、山谷诗的艺术特征
金启华《杜甫诗句对黄山谷之影响》, 《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陈俊山《关于江西诗派》,《星火》1979年第5期。 曾子鲁《试论黄庭坚诗歌用比的新与变》,《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洪柏昭《论山谷诗的瘦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王守国《八节滩头上水船:山谷诗美学特征论略》,《成都大学学报》1987年第3 期。 周裕锴《江西诗派风格论》,《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 周裕锴《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8辑《研究生论文 选刊》。 费秉勋《黄庭坚诗艺发微》, 《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许总《黄庭坚诗影响成因论》,《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韩经太《苏黄诗比较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刘乃昌《试论山谷诗与王安石》,《文史哲》1988年第2期。 王守国《抑扬千秋,殊途同归--黄山谷、杨诚斋诗比较论》,《聊城师范学院学 报》1986年第1期; 吴晟《形不似味似--黄庭坚与陈师道诗比照》,《争鸣》1989年第1期; 查清华《黄庭坚与严羽的人格意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等。
• [1] 《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期。[2] 《文献》1986年第3期。[3] 分 别见《九江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1986年第4期;《河池师专学报》 1993年第4期。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研究者为黄庭坚写的传记有:刘北汜 的《山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程千帆、莫砺锋的《黄庭坚评传》,载 《历代著名作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 社1984年版。这两种传记都将黄庭坚放 之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结合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对他的生活经历与 生活态度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黄庭坚研究
• 一、生卒年与家世考 • 周裕锴《黄庭坚家世考》,通过对黄庭坚叔祖辈、弟兄辈诸 亲属事迹的考证,得出结论:“黄氏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 以儒学为传家之学,载入《宋元学案》或《宋元学案补遗》 者达十馀人。二是以文学为传家之学,尤其重视作诗。…… 三是尚气节。”“另外,家族中人的书法亦有一定造诣。黄 氏家族的这些特点,在庭坚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 王毅的《黄庭坚家世考补》对周文作了一些补正。[2]关于 黄庭坚家世生平的考证文章还有:陈靖华的《黄山谷子黄相 之“生母”辨》、詹八言的《黄庭坚父子史实考辨》、李楚 荣的《黄庭坚卒址考》。等。[3]张秉权的专著《黄山谷的 交游与作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以其生平、 交游证其思想与文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郑永晓 的新著《黄庭坚年谱》,洋洋近50万言,材料丰富翔实。
• 朱安群《黄庭坚是宋诗风范的主要体现者》,《江 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在《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中,莫砺锋将黄庭坚诗按题材内容 的不同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感情比较苍白,在内 容上没有多少价值的作品。主要包括挽诗37首、与亲友馈赠 物品时赠答之诗176首和咏物诗85首,此外,有一部分题咏 书画和亭轩堂阁等建筑物的诗也有同样的缺点。第二部分是 反映时事政治和民生疾苦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比较积极的 意义。第三部分包括思亲怀友、感时抒怀、对羁旅行役和生 活遭遇的描绘以及一部分题咏书画和轩亭等建筑物的诗。作 者指出,第三部分占黄诗总数的三分之二,“无论从思想内 容还是艺术特色的角度看,它们都代表了黄诗的主流。” ( 《江西诗派研究》第31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
黄庭坚研究
• 四、山谷诗的思想内容
• 匡扶《山谷诗思想内容新探》,《甘肃师大学报》1980年第 4期。 • 孙文葵《论黄庭坚诗的民主性精华》, 《河北师大学报》 1982年第3期。 • 王士博《黄庭坚诗平议》,《光明日报》1985年1月29日。 • 白敦仁《论黄山谷诗》, 《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 凌左义《黄庭坚诗歌思想价值的论辨》,《九江师专学报》 1985年第3期。 • 胡守仁《论山谷七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 期。
黄庭坚研究
• 三、山谷体与江西派
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对山谷诗提出了较为尖锐的批评,说黄庭坚 “毕生精力,尽于下语,炼句而未能炼意,语新而意伤木;用事而或艰 用笔,事融而笔未浑;所以势峻而或仄,笔老而不到。大抵古人文字, 有辞达而意不警者,杜牧之古文是也。有笔老而意欠到者,黄庭坚之诗 是也。” [1]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二)论及黄庭 坚时说:“他在文学上的声名,不论是在他的生时或在他的死后,都远 远地超过他的实际成就,并得到江西诗派领袖的地位。他在《答洪驹父 书》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主张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 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 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 是江西诗派最重要的纲领。”认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作者“错误地以 为晚唐、西昆的弊病主要的是在于作者读书不多和缺乏艺术技巧。于是 他们提倡多读书,提倡学韩、杜,学孟郊、张籍;在技巧上,他们提倡 ‘无一字无来处’;提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提倡创制拗律 等。这是舍本逐末,违反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以现实主义来反对现实 主义的道路。”[2] [1] 《中国文学史》第558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2] 《中国文学史》第601至6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