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促进三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协同。

一、经济结构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早,以大型的沿海城市为核心,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在经济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东部地区将其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经验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帮助中西部地区升级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互补。

二、产业布局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的产业布局相对较为分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达,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

中部地区则以制造业为主,尤以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龙头。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为了推动三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东部地区鼓励高技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则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和技术,促进自身制造业升级。

西部地区则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逐步发展起现代服务业。

通过这样的协同发展模式,三个地区的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和均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与协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区域经济形势概览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十分迅猛,尤其是在近些年来,中国国内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但总体来讲还是相对乐观的。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是经济总量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体量巨大的经济带,而中西部地区正在以快速的速度迎头赶上。

2.优势产业的形成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优势产业正在不断扩充,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国有企业在整体上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也在逐步壮大。

3.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逐步受到重视。

未来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将持续提高。

4.精细化管理当前,各地也正在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改革,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甚至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分析1.经济周期过度波动风险当前经济过度波动曲线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在未来的几年里,经济周期波动过大仍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2.国际贸易风险随着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复杂和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步抬头,外贸出口的风险不断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区域经济依赖于出口的地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3.人才短缺风险当前,尽管我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依然无法满足。

这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区域经济未来趋势展望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当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逐渐变得明显。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高端消费的发展。

2.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成果在精准扶贫、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医药和教育等领域,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取得重大成果,这将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并从多个尺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概述,明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

宏观尺度将关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中观尺度将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微观尺度则将深入到企业和个人层面,探讨其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将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区域、企业等多个层面。

文章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显著而复杂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与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凭借其地理优势、政策倾斜以及较早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地区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相对而言,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基础知识回顾
3.南方地区 (1)所跨温度带: 亚热带及少部分 热带地区。 水 (2)有利资源条件: 热量丰富、 分充足,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 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环境 (3)限制性因素: 洪涝 灾害、 污染 、山地丘陵区 地形破碎 等。 (4)经济: 外向型经济建设 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5)问题:人地关系 日趋紧张。
高频考点讲练
(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 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高频考点讲练
【解析】 第(1)题,由表中各部 门比重可知,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 大。第(2)题,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 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三个地带 牧业、渔业比重均上升。第(3)题,选 项中劳动力、科学技术、交通均不属 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D (2)A (3)C
区域 影响因素 地形 自 然 因 素 东部经济 中、西部 地带 经济地带 以平原和 以高原、盆地、 低山丘陵 山地为主 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 以季风气 候和高寒气候为 候为主 主 水热资 源、生物 各类矿产资源丰 资源、石 富、风能、太阳 油、煤炭 能、地热等丰富 丰富
气候
自然资源
高频考点 因 文化 素 对外开放程度 经 济 因 素
基础知识回顾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 、经 济基础、发展水平和 对外开放程度 。 (2)范围: 辽、冀、京、 ①东部经济地带: 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12省市区。 黑、吉、内蒙 ②中部经济地带: 古、晋、豫、皖、鄂、湘、赣 9省区。 ③西部经济地带:陕(秦)、甘、 宁、青、新、川(蜀)、渝、贵(黔)、滇( 云)、藏10省市区。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

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与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也开始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依然快速,但是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

而一些中西部城市因为地理位置、环境较好、政策支持等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的经济总体呈现出深度分化的趋势,发达地区逐渐走向市场饱和期,而欠发达地区则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各地区的GDP增速差异巨大,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地的增速甚至不足平均水平。

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那么造成各地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地理位置是决定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港口、物流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基础较强。

而中西部地区因交通不便、市场相对狭窄等因素,发展难度较大。

另外,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也是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和资本积累,并结合地方资源的优势,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在土地、矿产、生态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特别是具有政策、税收、环保等优惠利税条件,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

同时,政策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采取了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发展落后地区加强扶持和引导。

例如,新疆、西藏等地被纳入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计划,国家对这些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了薄弱地区的发展力量。

此外,政府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福建省以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为主导产业,云南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等。

最后,国际环境的影响也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加速,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各地的经济增长的环境也随之变化。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 化,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真正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积极促进中西部 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4、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地区 间的收入转移可以改变地区间的所得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从 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向收入较低的地区,那么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将会缩小。为 增强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行规范 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只 有在财政初次分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 支付,发挥其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才能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 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 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 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 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 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原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 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 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 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 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 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 之间的差别。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及快速发展中,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本文将从地理、人口、资源和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1.地理因素中国的地理特点是广袤而多样的,在地理和气候条件上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更多的机会。

这些地区更容(易)吸引外国投资和先进制造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也更适合发展高端产业。

相反,西部地区则多为内陆和山区,地理环境和气候都相对恶劣,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差很多。

此外,中国海陆形态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由于地理位置和贸易条件的优势,各个经济带培育出了广泛而深厚的产业基础,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西部地区缺乏相应的发展平台,促使该地区发展的速度比东部地区要慢得多。

2.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众多规模庞大的人口。

地区人口的情况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东部地区具有比较发达的城市化程度和更高的人均收入,吸引了来自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进城。

由于人口聚居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比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产业更为集中和发达,因此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也更为强盛。

而西部地区因为地广人稀,人口稀少,迁出人口数量大,因此相对较落后。

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移民到城市,尤其是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为工业和服务行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也造成了西部地区的落后。

人口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优化资源配置。

3.资源因素中国的资源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面积较小的东部地区,资源利用相对集中和发达,如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均比较集中,这些产业支撑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反,在辽阔的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出现瓶颈。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

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然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中西部地区是指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五个省区的部分区域。

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速普遍在7%以上,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率较低,经济发展依然以传统的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外部投资和国家支持的优势也逐渐凸显。

另一方面,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三、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大力实施区域产业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议:(一)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身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

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智能制造、国防和医疗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二)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长远发展能力。

特别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打通区域内的交通瓶颈,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三)加强合作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共同开展有效有效的区域发展规划。

此外,应积极拓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对接合作,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谋求经济发展。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_董国良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董国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GDP的65%以上,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升级,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任务和挑战,也有产业雷同的问题,中部地区近几年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和西部,西部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重大调整问题,西部地区赶上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重大发展机 遇。

[关键词] 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转移[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2-0027-04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GDP的65%以上,包括的省区有:北京、河北、辽宁、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导、特色产业。

但通过对他们的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后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圈具有同构现象,均把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作为各自主导产业,但在各自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两省,其主导产业雷同,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他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项目、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内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学科,它关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企业选择投资地点、个人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高密度的城市群而著称,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港口和相对较早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核多辐”的特点。

其次,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这些要素条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受限于交通条件和技术水平,这些要素条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再次,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各种扶持政策和项目,试图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差异,这些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引进的资金和技术,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出口。

这种不同的动力机制决定了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和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比较各自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寻找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展开比较分析,以探讨其中的优势所在和寻找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内需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巨大区域差异。

以2019年为例,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中西部地区仅占30%。

从地区经济结构看,东部地区正逐渐向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仍处于初级产业阶段。

从贸易绩效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出口贸易额大约是中西部的两倍。

二、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它把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中解放出来,纵向深化各经济主体的分工和协作,展示了全球化发展的活力和富有生机。

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特别是优势资源的优势,优化资源的配置和组合,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2.技术优势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和专业优势也是不同的,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发挥技术优势,构建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市场优势全球市场经济日益逐渐露出活力,市场优势也随之增强,面对市场竞争,应准确预测市场并坚持经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供应链条,占领市场优势地位。

三、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性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区域之间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

1.资源优势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狭窄的地理条件,缺乏优势资源,因此,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发达的城市经济和生产力交流的便利性,以及人力资源的集聚。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显著。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中国的经济升级和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拥有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较先进的技术水平。

这些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点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和技术。

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劣势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了相对较少的关注,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此外,中西部地区还面临着人口较多、教育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1. 政策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经济特区,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不足。

2. 资金和人才流动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有更为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高端人才向该地区集聚。

这种资金和人才的流失势必削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3. 地理因素中国辽阔的土地面积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物流成本较高,而水陆相对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则更容易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这种地理差异直接影响到两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效益。

由于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了就业机会的相对不足,进而引发了人口外流问题。

其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使得经济总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区域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各省份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本文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

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这些省份往往拥有较成熟的经济体系,较高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

这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往往是由外向内不断扩散、持续升级的。

区域内企业不仅拥有较好的国内市场,还能充分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不断提高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东部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同时,随着工资成本和房价的上涨,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流向中西部地区,这也对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招商引资的加大,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速。

在新一轮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中部地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例如,河南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导产业,湖南省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湖北省以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中部地区正在逐渐崛起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极。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和国家政策的推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加速。

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是资源相关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

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扶持政策,例如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也纷纷进入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化的趋势。

在一些城市的迅速崛起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并尝试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

一、东部地区的崛起在中国的经济历程中,东部地区一直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东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和造船业基地,汇聚了大量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部地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在不断地加强,水准不断地提升,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部地区的崛起近年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

作为中国仅次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中心,中部地区有着为数不少的胜地和名胜古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发展,因此这里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范畴,不仅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就业机会也得到大幅增长。

除此之外,中部地区还发展了不少的新兴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产业等,因此中部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尽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政府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加大扶持、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中国环境。

同时,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这种地缘条件是东部地区所难以比拟的。

因此,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也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更将成为未来中国的新兴经济中心地区。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步从经济量到经济质的发展转变。

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可能会逐步转移,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向上春天。

未来的中国经济形势不论如何变化,中西部地区都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入,并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更加全面、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依旧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总结分析其发展战略,探讨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的概述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均的典型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发展步伐相对较慢。

与此相对的是,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都较弱。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市场规模小、资源禀赋不足、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企业实力不够强大,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业也有待加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思维,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一)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目前许多资源未被开发利用,随意开采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把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将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高技术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应该尽快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发展高技术产业据此加快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应该立足资源独特性、人才优势、品牌效应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产业,加速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为中国经济普及推动作出重要贡献。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包括道路、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以确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持平。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人均收入较高;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

一、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港口的建设和便捷的海上交通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枢纽。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还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

虽然中西部地区也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受限于交通不便和市场辐射的限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工业结构和产业集聚效应工业结构和产业集聚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有重要影响。

1.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自身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企业。

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链相对完整,从原材料到加工制造再到销售出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2.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对单一。

以传统的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对环境的依赖性强,容易受到能源供应和环保要求的限制。

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辐射能力较弱,产业集聚效应也相对较弱。

三、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是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1. 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相对较大。

例如,建设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等特殊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东部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了当地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比较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也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各自独特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对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方向。

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国民经济中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里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尤以沿海城市为主。

其中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被称之为“长江三角洲”和“珠三角”,这两个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工业为主导的特点十分突出。

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上海在国内外贸易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海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香港和台湾地区,而且在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行业中具备较高的竞争力。

江苏则以轻工业、化工和机电等行业为主导,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出口加工区和科技企业。

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主导。

广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不少世界500强企业也在广东设有生产基地。

而深圳则主要以科技、金融为支柱,拥有中国最成熟的信息技术产业,其中华为、中兴通讯、腾讯等世界知名企业就在深圳设立总部。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其中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经济增长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里的经济结构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导。

河南省是中国国内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制造业基础。

经济重心从郑州市转向了河南省的南部和东部,特别是南阳、信阳、驻马店等地区。

河南省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其中以机械和汽车产业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

另外,湖南也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内陆地区,包括了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份。

这里的经济结构多以较少工业、农业为主导,还有一定比例的资源型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1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2011年 293581 2010年 250488 2009年 211887 2008年 194085 2007年 165194 2006年 138523 2005年 118596 55446 55040 53889 53169 52458 51709 50949 5.2949 4.55102 3.93191 3.65034 3.14907 2.67889 2.32774 18801 16257.4 14290 13449.8 11621.7 10017.9 9447.96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144895 124530 104956 98659.1 83837.3 71137.6 60625.4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129886 109700 92640.5 81976.2 69735 57367.4 48522.9
能源消费量 煤炭 焦炭 天然气 电力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万吨标准煤) (万吨)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164795.8 140482.9 15934.4 338.1 18836.5 24542.9 4253.9 1112.8 7102.5 3395.3
36425 30013.28 25992.29 22739.82 18852.05 15753.84 13443.63 11527.27 9891.85 8773.47
2010年 81408.49 2009年 66973.48 2008年 60447.77 2007年 49184.06 2006年 40346.38 2005年 34086.72 2004年 28945.2 2003年 23975.21 2002年 20956.71
2 东中西部发展现状
2.1全国现状
2011年,全国总人口134042万,国内生产总值52.1万亿元。中国总面积960.03万平 方公里。
2.2 东部发展现状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 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总面积105.17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95%;但是总人 口(2011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41.36%,02-11年东部的大体经济状况由表21可以看到。
2011年
100235
36222 36069 36385 36240 36088 36017 35917 36072 35997 35767
2.767241 2.257021 1.840689 1.667985 1.362892 1.120204 0.949041 0.802428 0.666034 0.585923
关键字:区域经济;能源消费;技术进步;非线性拟合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也是均衡经济,这种制度下,中国各 地区发展比较均衡,但是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在“先富带后 富”的号召下,产生了非均衡经济,全国被划分成东中西三大部分,几十年间,各个部分 都有了长足发展,但这种高效的发展模式却使得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本文的意义也就是展 现这种不平衡,探讨这种不平衡,为解决这种不平衡献计献策。
3 造成东中西部现状的原因探讨
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与落后,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地理位置。要发展 区域经济,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与外界贸易是非常重要的,“要致富先修路”很正确,但
国家资源有限,在哪里修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而且,一条千辛万苦 修的青藏铁路是绝对比不过上海的天然优良港口优势的。第二是自然资源的储备与开发。 中东波斯湾旁边那些国家仅凭石油就能化身巨富,中国也有某些地区靠自然资源发家。但 这显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的必要条件,因为世界上,甚至国内,本地没什么资源却能 创造大量产值的地区很多。原因在相当程度上士因为它们具备了第一点和第三点。第三是 人力资源和技术。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关键;日本在几乎没有任 何自然资源的情况下经济如此发达,创新能力和其带来的先进的科技是关键。第四是政策 。深圳速度正是得益于它经济特区的身份,当然它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它成为特区 的重要原因。同样资源充足,有的石油大国安享富裕,有的却战乱不断;同在一个半岛, 贫富差距却是云泥之别。下面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巨大的原因。
1 区域经济的概念和东中西部的划分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它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 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 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 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区域经济理论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 献。
2.4 西部发展现状
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 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总面积687.8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1.65%,总人口 (2011年)占全国人口比重27.02%,,02-11年西部的大体经济状况由表2-3可以看到 表2-3 项目 时间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 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 值(亿元)
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总面积1 66.9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7.39%;总人口(2011年)占全国人口比重31.61%, ,02-11年中部的大体经济状况由表2-2可以看到 表2-2 项目 生产总值 人口( 人均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 第二产业增加 第三产业增加 时间 (亿元) 万人) (万元) 值(万元) 值(万元) 值(万元)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127625 105145.6 86443.31 78781.03 65359.77 53967.49 46545.14 39488.95 32590.37 28680.58 42374 42276 42169 42025 41847 41797 41738 42486 42265 42086 3.01187 2.487122 2.049926 1.874623 1.561875 1.291181 1.115174 0.929458 0.771096 0.681476 15876 13574.12 11741.24 11128.89 9339.24 7826.19 7341.29 6757.61 5401.14 5280.42 67514.1 54661.77 43156.88 39783.96 32375.62 26443.92 22051.75 17840.66 14429.97 12202.35 44234 36909.67 31545.19 27868.18 23644.91 19697.38 17152.1 14890.68 12759.25 11197.81
3.2 自然资源储备与开发方面
表31汇总了2011年东中西部石油(亿吨)、天然气(亿立方米)、煤炭(亿吨)、铁的储量( 亿吨): 表3-1 地区 资源 东部 中部 西部 石油 85595.6 75763.7 117565 天然气 1201 2338 33796 煤炭 167.2 1104 886.7 铁 96.35 35.76 60.65
3.1地理位置方面
显然,东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有很大优势的,西部地区是地理位置最不利的。无论在铁 路线、公路线还是航空线,东部地区都是最密集的,海上运输更是完全处于垄断地位。这 些都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东部平原多,平原多带来的不仅是人口密集,而且无论是耕种 还是修建基础设施难度都比较小;另一方面,我国历史上多次被列强侵略,战败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大多在沿海地区,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商业经济发展,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 建设自然起步更早。北京从明朝就是中国首都,上海的港口每天在吞吐数以万吨的货物, 深圳是挨着港澳的经济特区;不仅仅是这些地区自身,它们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而 言,中部和西部身处内陆,很多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人口较少, 交通不便,没有海港。
可以看出,中西部在面积明显大于东部的情况下,不仅人均产值远远落后与东部,甚 至工业总产值也大不如东部地区,甚至一二三产业都和东部差距相当大。显然,在本文引 用数据的起点2002年,东部地区明显较高,而近十年,三部分增长率却差不多,导致到了2 011年,中西部已经远远落后于东部。这就是目前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现状。
12771 10701.31 9198.33 8905.19 7646.66 6300.33 5916.5 5397.13 4438.11 4029.77
51039.3 40693.9 31782.86 28802.76 22685.34 18292.2 14726.59 12020.8 9645.27 8153.45
2004年 99488.4 2003年 82971.6 2002年 71182
5043 1.43901
8751.37 7306 6881.76
50218.9 40827.9 33672.3
40518.2 34837.7 30628
2.3 中部发展现状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和分析 陈东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东部在生产
总值、人均产值、各产业产值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中部和西部;第二部分分析了东中西部区 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原因,得出了这种差异主要是地理位置、早期政策倾斜、能源消费 水平、技术投入水平造成,然后对三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三地都 过分依赖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乏力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