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用语中引入“微子-”“溶子”概念教学建议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知道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能够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
3. 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引出溶解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如易溶、可溶、微溶、不溶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如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等。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 实验法: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溶解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溶剂等。
2. 教学课件:溶解性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性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谈共5页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谈初中化学用语知识点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之一。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化学符号及术语,是对化学现象的一种本质抽象。
它反映了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针对化学用语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了以下教学对策。
一、化整为零,分层教学根据化学用语在全册课本中的地位,按照教材编排的层次,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将化学用语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从“绪言”到第四单元课题四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如常见物质中出现的元素符号,有氧、碳、氢、氮、镁、氯、硫等元素,随着所学物质的增加逐渐增多元素种类,学生不感到负担,到元素符号这一节,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20多种元素符号,为下一节化学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从“绪言”课接触的物质开始,就可注明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经常见一见,背一背,想一想,有哪些元素。
等到学习化学式时,实际上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上有了发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还有就是学习物质的化学反应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尽可能自己归纳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文字表达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从第四单元课题四到第五单元课题二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掌握用元素符号写化学式的方法,用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从第五单元课题三到第十一单元,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时,学生还要按金属活动顺序表记忆15种元素符号,其中锡、铅、铂、金,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这一段内容里,学生还要认识更多的化学物质,有金属与矿物,酸碱盐等,以及用化学方程式来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和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是化学用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达到化学用语的强化和巩固。
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分散记忆,降低强记的负担,加上不断的巩固复习,把这些关联不大,容易遗忘的化学用语的记忆变成了步步为营、不断深入的学习过程。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技巧
三、 善于举反例 , 比较 中 明确 概 念 内涵
的主要地 位 , 而化学 教学 中最 为基础 的一 定要 数化 学概念
了, 只有对化学概念这种基础性 的知识正确 地理解 , 才 可 以
使得初 中生更好地学 习化学这一 门对理性 思维要求 较高 的
科 目。 ‘ 我们 所 说 的化 学 概 念 就 是 指 通 过 一 系 列 的 实 验 得 出 的
点也就是所谓的“ 剂” , 强调的并非是该种 物体 的状态 , 而
二、 分 清概 念 层次 。 抓 住 概 念 要 点 要想进行成功 的概念 教学 , 那 么 就 一 定 要 做 到 通 过 一
是要着重强调这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物质。
系 列 的指 导 可 以使 得 学 生 全 面 理 解 所 要 学 习 的 概 念 的 本 质
新课 j l 导学 己 n 1 4 . 口
・ 教 学 改 革 与创 新
・
浅 谈 初 中 化 学 概 念 教 学 技 巧
江 苏 省建 湖县 颜 单 中学 张 宏 军
随着 新 课 改 的 全 面 深 入 , 化 学 科 目也 开 始 占据 了 教 及溶 剂
比如说水分子就一定可 以保 持水 的化 学性质 。如果说是 由 原子构成 的物质 , 那 么相应 地我 们就 应该 知道 这里 所能保 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 粒子 就是原 子 了 , 比如 说铁 原子 就
一
定可 以保持铁 的相 应化 学性 质。③通 过 这个 概念 , 我们
区别 的作用 。在进 行概 念 的分析 时 , 老师应 当抓 住整个 概
、
把握概念本质 。 抓 住 关 键 点
既然我们 明白化学 概念 的高度 概括 性 , 那 么我们 都应 该清 晰地认识到化学概念 中的任何 一个字 词都 占据 了不可 或缺 的地位 , 一定 有其要表 达的 内涵 , 这些 字与词 的重要性
化学用语教学策略
化学用语教学策略崇明县裕安中学蔡绒英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难点、分化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同时,它还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化学思想的直接现实。
全部化学教学内容都跟化学用语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化学用语就没有化学教学。
抓住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一化学用语主线,掌握了化学用语这一工具,就能用简明的符号正确表达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就能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因此化学用语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备受重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从四个方面作详细的阐述。
一、统筹安排,分散难点,分段落实对各种化学用语,首先要弄清楚它在整个化学用语中的地位,其次还要弄清各用语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元素符号是所有化学用语的基础,只有记住了元素符号,理解了元素符号及附加数字的含义才能为化学式的教学建立牢固的支点。
化学式是化学用语的关键,元素符号要通过化学式来巩固,化学方程式要通过化学式来表示,不懂得化学式书写规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无从谈起。
化学方程式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
克服难点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各难点分散,化整为零。
分散难点,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段落实,既使整个化学用语教学中有张有驰,又巩固了基础。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提高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符号既抽象、枯燥又容易混淆,如果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必然导致学习空气沉闷、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
1、明确目的,引起学生间接兴趣首先使学生明确只有掌握化学用语这个工具,才能学好化学,化学用语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学好它便于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
然后还要结合实例指出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微格教学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微格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认识原子、分子、离子及其相互作用。
2. 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能够运用化学式表示物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内容。
2. 教学PPT、实验器材和化学物质。
3. 学生实验报告表格。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利用PPT介绍物质的基本结构,引出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
2. 学习: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式表示物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记忆。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和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实验操作情况评价。
2. 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理解情况评价。
3. 学生对化学式运用的能力评价。
六、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2. 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理解是否清晰?
3.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式表示物质?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中学化学用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三、化学用语教与学的难点突破
1.正交法书写化学式
正交法 阳离子 H+ NH4+ K+ Na+ Ba2+ Ca2+ Mg2+ Al3+ Zn2+ Fe2+ Fe3+ Cu2+ Ag+ 化合物的命名 阴离子 化合价 H2O OHClNO3SO42CO32-
正交法 阳离子 H+ NH4+
阴离子 化合价 +1 +1
三、化学用语教与学的难点突破
2.情景化学方程式——重点实验情境分析
三、化学用语教与学的难点突破
2.情景化学方程式——重点实验情境分析
三、化学用语教与学的难点突破
2.情景化学方程式——重点实验情境分析
三、化学用语教与学的难点突破
2.情景化学方程式——重点实验情境分析
三、化学用语教与学的难点突破
OH-1 H2O NH4OH KOH
Cl-1 HCl NH4Cl KCl
NO3-1 HNO3 NH4NO3 KNO3
SO42-2 H2SO4 (NH4)2SO4 K2SO4
CO32-2 H2CO3 (NH4)2CO3 K2CO3
K+
Na+ Ba2+ Ca2+ Mg2+ Al3+ Zn2+
+1
+1 +2 +2 +2 +3 +2
BaSO4 CaSO4 MgSO4 Al2(SO4)3 ZnSO4 FeSO4
Na2CO3
BaCO3 CaCO3 MgCO3 ZnCO3 FeCO3 CuCO3 Ag2CO3 碳酸某
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学术论坛山西科技报/2003年/10月/16日/第007版/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原平市实验中学王彩明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应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由此可见化学用语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能否学好化学用语,是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
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
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化学用语呢?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1.元素符号的记忆法:化学用语看起来简单,有人认为只不过是一些死背硬记的东西,其实这是对化学用语的忽视,它的记忆必须是学生在利用旧知识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才能学好。
如元素符号看起来只不过几个字母,其实往往是记得快,也忘得快。
教学中应先根据学生已经会写大部分元素的名称(汉字),也认识表示元素符号的字母应当充分利用。
(1)听写元素名称。
通过听写,让学生把不会写的和不会念的汉字练会;(2)给出对应的字母。
指出字母的规范化写法。
这样学生只要把名称、符号,对应起来记住就可以了;(3)巩固练习。
让学生自己写出名称、填符号或写出符号填名称,这样反复练上几次,元素符号基本上就可以记住了;(4)对比练习。
把容易混淆的进行对比练习。
2.化学式的教学:化学式在化学用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元素符号的应用,又是学好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因此初中化学用语中化学式是关键。
(1)让学生提前总结化合物命名的规律,解决书写化学式的难点──根据名称确定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自己列一览“认识物质”,即每学过一种物质,就让学生写出它的名称、色、态、化学式,然后从中挑选“名称”属相似的放在一起,对照化学式总结其名称的由来,即名称中的每个汉字代表的含义,及字面以外的含义。
例如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名称为“某酸某”这一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某酸”指原子团“某酸根”,另一个“某”一般为金属元素,写符号时,应先写金属元素的符号,后写酸根的符号。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用语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用语及其含义。
2.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化学用语进行学习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元素:是由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2.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3.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经共价键结合而成的最小粒子,如水分子(H₂O)、氧气分子(O₂)等。
4. 原子:构成化合物的最小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5.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铁(Fe₂O₃)、氧化铜(CuO)等。
6. 盐: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钠(Na₂SO₄)等。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不同元素、化合物和分子的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这些化学用语的含义。
2. 讲解重点概念:详细解释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氧化物和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练习应用: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用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拓展延伸:通过讨论和实验等方式,拓展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参与实验等方式,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化学用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教学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掌握和应用好化学用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王彩虹摘要: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会影响以后整个化学的学习生涯。
本文主要简单阐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用语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学化学用语是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化学用语比较抽象枯燥,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而初中化学新人教版第三单元就开始接触到化学用语。
如果这部分内容学习不好,可能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直接影响以后化学的学习。
初中阶段的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用语教学。
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以下三点:1、激发兴趣,有效学习化学用语是教学的难点。
在授课之前,我认为导入环节非常重要。
元素的导入可以从其他学科入手。
例如:0—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无数个数字,构成的要素就是0123456789.而这些要素就类似化学上的元素。
这样让学生感觉很新奇,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离子符号的导入可以从形象的原子结构来入手。
我让学生对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观察比较,找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进而认识离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书写离子符号。
同时列举几个离子构成的物质,如NaCl、MgCl2等,自然地达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
学习了元素的知识,为化学式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有兴趣学习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
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我按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实现一个个从文字表达式到化学方程式的突破。
于是,学生们很有成就感,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
2、分散难点,建立知识网络在化学教学中提前渗透元素符号、化学式,分散难点,可以让学生较容易掌握化学用语。
我在刚开始上化学课时,要求学生每天记五个元素符号。
由于学生们初次接触化学,对元素符号较感兴趣,记忆起来也较快。
化学式也是在学完纯净物后,以“化学符号”的说法慢慢渗透到教学中。
浅议初中化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
在初 中化学 教学 中, 基本概 念比 比皆 是。 基本 概 念 作 为化 学 学 习 的 必要 基 础 , 它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展 示 了化 学 的 本 质 , 在 整 个 初 中化 学 学 习 中 起 着 指 导 作 用 。 能 够 透 彻 的 理 解 化 学 概念 , 对 于 学 好 这 门 课 程 是 非 常 重要 的 。 怎 样 有 效 的 进 行 初 中 化 学 课 承 德 基 本 概念 教学 是 当前 初 中化 学 教 学 关 注 的 重要 课 题 , 因此 研 究 初 中化 学 中 基 本 概 念 的教 学 策 略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就 这 个 问题 , 我 简单 谈谈 我 的 一 些 做法 , 仅 供参考。
1 从 实验 中 引 出概 念
初 中 化 学 中基 本 概 念 的 教 学 中从 实验 中 引 出概 念 是关 键 。 在 真 实的 教 学 中 , 教 师 往 往要通 过 演 示实验 来 调动 学生 的 注意 力 , 并 对现 象 分 析 , 要 引导 学 生正 确 地 推理 , 来 初 步形 成 化 学 基 本概 念 。 例如 , 在 讲 化 学 变 化 与物理 变 化概 念 时 , 教 师可 以将 一张 纸 撕 断 和将纸 点 燃 的两 个小 实验 来 证 明 。 教师 可 以 边 演示 边 提 问 , 让 学生 充分 思 考 : 在 两 个 对 比实 验 中变 与不 变 的是什 么 ? 这两 种变 化 有 什 么不一 样 ? 引导 学生讨 论 这 两种 变化 又 有什 么不一 样 , 然后 指 出第 一种 变化 没有 生 成其他 物 质为 物理 变 化 , 第二 种 变化 纸张 燃 烧 生成 了新 物 质 , 灰烬、 水和 二氧 化碳 , 这是 化学 变化 。 这 样 从这 两 个对 比实 验 中 引出 了 两 种不 同 “ 变化” 的概念。
关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 科学 育
2 1 # 第4 O o - 期
关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胡亚巧 ( 河北省辛集市育才中学 02 0 ) 530
义 的相 同而 造 成 。如 学 生常 以为 “ 水 混合 物 ”是 混合 物 ,其 实 冰 冰水 是 同种 水 分子 构成 ,属 于纯 净物 。同理 易将 “ 纯净 的盐酸 ” 理 解 为 纯 净 物 。② 某 些概 念 受 日常 生活 经 验 的直 觉 影 响而 造 成 的 。如 在讲 盐 的概 念 时 ,学 生 以为盐 就 是食 盐 ,盐 都是 白色 的。 ③ 由于 概念 用 字相 近 而造 成错 觉 。例 如 ,酸 碱性 和 酸碱 度 、氧 化 物和 含 氧化 合 物混 为一 谈 。④ 由于概 念表 述 符 号相 似而 造成 。如 原 子 团与酸 根 、离 子符 号 与化 合 价 、原 子结 构 与离 子 结构 等 。 以 上错 误 现象 及 不正 确 的辨 别经 常 出现 。 因此 ,学 生 在平 时 需要 反 复 比较 ,通 过 循序 渐进 的学 习去 深刻 理解 概 念和 灵 活运 用概 念 , 用概念 去 解决 问题 。 五 、反 复推敲 ,概 念越 辩 越 明 辩 论 可 以使 事 理 变 得 更 加 明 朗 ,概 念 变 得 更 加 清 晰 ,将 辩 论 的手 段 引进概 念 教学 ,同样 也 可 以起 到非 常好 的教学 效 果 。例 如 ,在讲 “ 化物 ”的概念 时 ,正面 描述 是 这样 的 “ 氧 由两种 元 素 组成 的化 合 物 中 ,如果 其 中一 种 是氧 元 素 ,这种 化 合物 叫做 氧 化 物 ” ,或者 “ 化 物是 由氧 与另 一种 元素 形 成 的化 合物 ”。而 随 氧 后 提 出 一个 问题 : “ 化物 一 定 是含 氧 的化 合物 ,那么 含氧 的化 氧 合物 是 否一 定 就是 氧化 物 昵 ?为什 么 ? ”这 样 ,可 以启 发 学 生积 极 思维 ,反 复推 敲 ,从 而 引导 学 生 学 会 抓 住 概 念 中关 键 的 词 句 成 。例 如 ,对I 概 念 只要 求 从 成分 角 度 初 步 了解 , 知道 10 元素 0 多 “由两 种 元 素组 成 ”来 分 析 , 由此 加 深 学 生 对 氧 化 物 概 念 的 理 种元 素是 构成 物质 世 界的基 本成 分就 可 以 了。 解 ,避 免 概念 的模 糊不 清 。 综上 所 述 ,要 学生 很好 地 记忆 化 学概 念 ,不 但 要培 养 学 生学 三 、剖析 概念 ,抓住 关键 化 学概 念是 用 简练 的 语言 概括 出来 的,其 中的每 一 个字 、 每 习化 学 的兴趣 ,提 高他 们上 课 时 的注 意 力 ,还要 向学生 介 绍记 忆 个 词 、每 一 句话 、每 一 个注 释 部经 过认 真 推敲 , 具有 特定 的意 方 法 , 同时 教师 上 课 时使用 的各种 方 法和 手 段有 助 于加 深 学 生对 义 ,并确 保 概念 的 完整 性和 科 学性 ,常常 较 为抽 象 。然 而 ,初 中 概 念 的记 忆 ,从而 为学 生学 好化 学打 下扎 实 的基础 。 学 生的 理解 能 力有 限 ,在 教学 中,教师 有 必 要讲 清概 念 中 的关 键 字 、词 ,不 仅要 注 意对 概念 论 述 时用词 的严格 性和 准 确 性 ,同 时 还 要 及 时纠 正某 些 用词 不 当及 概念 认 识上 的错 误 ,培 养 学生 严 密 的逻 辑 思维 习惯 。例 如 ,在 讲 “ 质 ”与 “ 合物 ”这 两个 概念 单 化 时 ,一 定要 强调 概 念 中的 “ 净物 ”三 个 字 。单质 或 化 合物 首先 纯 应 是 一种 纯净 物 , 即是 由一 种 物质 组成 的,然 后 再根 据 它们 组成 元 素 种类 的多少 来 判断 其 是单 质或 者 是化 合物 ,否则 学 生就 容 易 错 将 一些 混 合物 当 成单 质或 化 合物 :如 石 墨 与金 刚石 的 混合 , 虽 然 由同种 元 素组 成 ,却 是 一种 混合 物 ;食 盐水 由水和 食 盐组 成 ,
化学(心得)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化学论文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
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
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
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
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剖析化学概念
【教法探航】Jiao fa tan hang抽丝剥茧,§D 辱鬯S 留]®沿鬯_翁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
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 特点,寻找规律和技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 导,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 畴化学概念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 概括出来的。
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一 定的内涵。
它既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又是与 易混概念的区别之处。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 学生认真剖析概念,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 的关键性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 本质的干扰。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 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 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若将组成溶解度 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 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 明溶剂的量为100 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 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 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 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 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
如讲解质量守恒定 律时,教师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 解:“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 应的那部分物质;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 的所有物质;“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 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再如分 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教 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定义的 对象是固体物质;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 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 这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定义中规定的 单位是克;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 剂的性质及温度。
在实验中让学生形成概念初中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 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如水的沸 腾,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82---------------------------------------------------------------------------♦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 特点在于,仅仅是物质状态上的变化,无其 他物质生成。
初中化学可溶和微溶教案
初中化学可溶和微溶教案
主题:可溶和微溶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可溶和微溶的概念,并且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时间:40分钟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可溶和微溶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可溶和微溶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
解释可溶和微溶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可溶指的是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的物质,而微溶指的是在水中只能溶解一小部分的物质。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加入不同物质到水中,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些是可溶的,哪些是微溶的。
同时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 实验分析(5分钟)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可溶和微溶的特点和应用。
5. 练习与讨论(5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回答问题,加深对可溶和微溶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可溶和微溶的重要性和应用。
扩展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进行可溶和微溶的实验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可溶和微溶的概念,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微溶与不溶教案
初中化学微溶与不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微溶与不溶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微溶与不溶的形成原因;3. 掌握微溶与不溶的实验方法和判断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微溶与不溶的概念和特点;2. 微溶与不溶的实验方法;3. 微溶与不溶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 微溶与不溶的区分;2. 如何进行微溶与不溶的实验判断。
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玻璃棒等;2. 实验物质:溶剂、溶质等;3. PPT或板书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微溶与不溶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微溶与不溶的概念及特点(10分钟)详细讲解微溶与不溶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微溶与不溶的形成原因。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1. 将少量粗盐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摇匀;2. 观察盐溶解情况,判断盐是微溶还是不溶;3. 进行其他类似实验,教学如何判断微溶与不溶的方法。
四、学生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指导他们正确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
五、讲解总结及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溶与不溶的实验方法和判断方法,并进行拓展讲解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及反馈(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随时接受学生的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溶与不溶的概念和特点,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判断。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化学微溶与不溶教案
初中化学微溶与不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分类。
2. 理解微溶与不溶的区别,能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 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分类。
2. 微溶与不溶的区别。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测定及应用。
教学准备:1. 溶解度表。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溶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强调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溶解度吗?溶解度有哪些分类呢?二、讲解溶解度及分类(15分钟)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讲解溶解度的分类:易溶(溶解度大于10克)、可溶(溶解度在1克到10克之间)、微溶(溶解度在0.01克到1克之间)、不溶(溶解度小于0.01克)。
三、微溶与不溶的区别(15分钟)1. 讲解微溶与不溶的概念:微溶是指溶解度在0.01克到1克之间的物质,而不溶是指溶解度小于0.01克的物质。
2. 举例说明:氢氧化钙微溶,可以形成溶液,但碳酸镁不溶,会形成沉淀。
四、溶解度表的应用(15分钟)1. 介绍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一种常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2. 讲解溶解度表的使用方法:查找所需物质的溶解度信息,根据溶解度大小判断其分类。
五、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氢氧化钙溶解实验: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钙,加入适量溶剂,观察溶解情况。
2. 演示碳酸镁溶解实验: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镁,加入适量溶剂,观察溶解情况。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根据溶解度表,判断下列物质的溶解性: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钙、碳酸镁。
2.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氢氧化钙可以用作改良酸性土壤?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溶解度及分类、微溶与不溶的区别、溶解度表的应用。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作者:李慧君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2期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特有属性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是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好化学概念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怎样有效地对化学概念进行教学,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呢?下面将结合本人的具体教学实践,针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作一概括总结。
一、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
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
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
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又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
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课,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用语中引入“微子*”“溶子”概念的教学建议
摘要: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用什么词语来表达概念,对于理解和运用概念至关重要,尤其对自然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物质的量》这一词不但没有能够准确表达原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本文引入了《微子》概念并以《微子量》代替《物质的量》,丰富了化学用语。
关于溶液的“溶质”本文引入了“溶子”概念,并以此代替了我所讲的《医学化学》(谢吉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所用的“溶质颗粒”,认为这样既有利于概念的理解又便于书写,同时符合修辞原理。
原因在于《溶子》一词高度概括了“溶液溶质的本质属性”。
“物质的量”是高一化学第三章、第一节内容,讲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物质的量”这一词是来自于英语amount of substance的字面翻译,本文认为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这种表达方式都词不达意,未能表达好所述事物的本质属性。
我们所讨论的事物是属于微观领域,然而从《物质的量》这一描述中我们却丝毫看不出它与微观世界有关联。
《物质》这个概念内涵很多,可以说包罗万象,至少物质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因此教材使用《物质》这一词来表达所说的微观性质却有不妥之处,过于笼统,针对性差。
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的教学建设:
1 引入“微子”概念,以《微子量》代替《物质的量》
1.1众所周知,课本里讲的《物质的量》,其范围指的就是微观世界,针对的就是“分子”、“原子”、“离子”等化学微粒,归根结底,
说的就是这些“子”的数量,通常我们把它们叫做“微观粒子”,这种说法虽然似乎接近本意,但无论说出来还是写起来,都不够流畅,更不适合作为一种化学用语来适用。
我们说过我们讲的都是微观领域里的微观粒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用“微子”这个词呢?这多么顺耳,多么顺眼呢!“微”字体现了它们的“微观性”、“子”字又体现了它们的,“小”或者“粒”。
因此“微子”这一词十分直观地使人想到了微观世界的“粒子”。
有了这个词,化学用语不但因此而更加丰富,而且更重的是便于表达和书写所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上过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的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他们黑板上先写《物质的量》,然后又去说:这里的“物质”不是宏观物,而指的是微观物质,这充分说明《物质的量》这个词不够恰当,不当影响概念的理解,甚至使初学者容易误入歧途。
现在有了“微子”这一词,老师只要在黑板上写上《微子量》一词,学生就会举一反三,明白其涵义是什么,从而原来觉得难讲难懂的概念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在学生脑子里扎根生芽。
1.2 关于《微子量》与摩尔和质量的关系
既然《微子量》已代替了《物质的量》,那么“摩尔”仍然就是它的计量单位,这个意义不会改变,同样质量也是如此。
即1克h原子的微子量为1mol,所含的“个数”为6.25×1023个氫原子,98克硫酸的微子量为1摩尔,其中硫酸的“个数”为6.25×1023个分子,因此把“微子量”、“质量”、“摩尔质量”的关系同样可以写成如下
形式:微子量(n)==
相关例子如下:24.5克的硫酸,微子量为多少?其中硫酸分子含有多少?
n===0.25mol
答:微子量为0.25mol
硫酸的分子数为0.25×6.25×1023
2 引入“溶子”概念,进一步完善溶液的表达方式
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济和溶质组成的,其中溶质就是分散在整个溶液而数量相对少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如果我们用“溶子”这个概念来表达分散在溶液中的“微子”,则更有利于分析和描述溶液,这样将溶液可以用以下方式来描述。
关于溶液:溶液是由溶济和溶质组成,如果把溶质作为溶液的研究对象则它们一般都是分子或离子,通称为“溶子”,因此,在上述条件下“溶子”可以理解为:溶液中独立存在的分析对象。
对于非电解质溶液来说,其“溶子”一般都是“分子”,对于强电解质溶液来说,其“溶子”就是“离子”,对于弱电解质来说,其“溶子”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溶质和溶子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非电解质来说,“溶子”就是“溶质”本身,对电解质,尤其是对于强电解质来说,“溶子”则不是溶质本身了,而是溶质的解离产物——“离子”
有一种教材《医学化学》(谢吉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在讲授溶液的渗透压力时反复使用了“溶质颗粒”这一词,如:“在一定
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力只与单位体积溶液内的溶质颗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性质(如种类、大小、分子或离子等)无关”。
还有“若溶液是电解质溶液,则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解离,单位体积溶液内所含的溶质颗粒数目要比相同浓度非电解质溶液多,故渗透压力也要大”等。
本文认为“溶质颗粒”这一词无论是从修辞原理还是从概念本身出发都有不妥之处。
首先,假如这个“颗粒”果真是“微观粒子”,那么这个“溶质”就是这个“颗粒”本身,我们分析一下下面这句话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豆腐是由黄豆颗粒做成”,这是一种典型的病句,其实在这个句子里“黄豆”和“颗粒”是一个物质,既黄豆也是颗粒,颗粒也是黄豆,其实很简单原话应该是:“豆腐是由黄豆做成”即可。
再说,一说“颗粒”人们马上就联想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粒子”,如“米粒”,“豆粒”等,却根本联想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分子或离子。
综上所述,“溶质颗粒”这一词不能够很好表达所要表达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对比之下,如果我们用“溶子”这一词来代替上面的“溶质颗粒”那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读读修改后上面所说的《医学化学》中的那两句话,你就会深有感触,不但病句没有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溶液中似乎看到了“分子”,“离子”等微观“溶子”在运动!——“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力只与单位体积溶液内的溶子数成正比与溶子本身无关”,“若溶液是电解质溶液,则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解离,单位体积溶液内所含的溶子数目要比相
同浓度非电解质溶液多,故渗透压力也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