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引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
在社会、自然乃至个体生活中,矛盾的存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本教案将围绕矛盾的概念展开,介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和利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学习目标•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基本概念;•掌握正确处理和利用矛盾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或多个方面。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还是自然界中的矛盾,都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2. 矛盾的作用矛盾存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推动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
例如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自然界矛盾推动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矛盾促进个体成长:个体在面对矛盾时,通过积极应对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提高。
矛盾是个体进步的动力。
•矛盾促进学习和创新:在面对矛盾时,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促进了个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处理和利用矛盾的方法和策略•分析矛盾的特点和本质: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关系和矛盾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策略。
•调整和平衡矛盾的关系:在解决矛盾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矛盾双方的关系,寻找平衡点,从而实现矛盾的良性变化和发展。
•利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通过正确处理和利用矛盾,可以激发事物的潜能,推动事物向更高、更好的状态发展。
4. 实践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什么是矛盾?矛盾有何作用?2.理论讲解:通过讲解矛盾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老师归纳点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同上
第三层级
课内巩固
快速完成练习并同桌对比答案、进行讨论
第四层级
课堂总结
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
完成并理解,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
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成果。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播放动画,动画中有哪些矛盾的事物,老师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思考比赛中的矛盾从而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 题
第九课第一课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可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涵盖矛盾的概念、矛盾分析法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核心观点。
-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以及矛盾分析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可包括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分析生活中的矛盾现象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矛盾的辩证法,能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到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盾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矛盾分析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4.结合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 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掌握矛盾的特点和分类; - 理解矛盾的解决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矛盾的特点和分类;•矛盾解决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冲突、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
•矛盾是一切事物内部自始至终的存在。
2. 矛盾的特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3. 矛盾的分类•根据矛盾的性质分类:–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次要和次生矛盾: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根据矛盾的状态分类:–客观矛盾:存在于事物内部,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主观矛盾:存在于人的意识层面,有人为因素。
4. 矛盾的解决和事物发展•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矛盾的解决通过斗争和转化实现。
•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矛盾的思考。
2. 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矛盾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矛盾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例分析提供相关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解决如何推动事物发展。
4. 深化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5.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将其整理成笔记。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以下不是矛盾的特点的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C. 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D. 客观矛盾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2.矛盾的解决通过()实现。
A. 合作 B. 和解 C. 斗争 D. 抗争2. 讨论题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实例,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讨论这些矛盾的解决对于事物的发展有何影响。
哲学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复习导入关于矛盾的哲学故事讲授新课: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谈谈你的理解。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已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课堂探究:(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解决:矛盾通过斗争和统一的方式得到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矛盾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矛盾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矛盾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矛盾。
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矛盾的特点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对抗性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如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
非对抗性矛盾: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矛盾,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和次要矛盾。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不同类型矛盾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矛盾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矛盾的解决方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盾解决的两种方式。
让学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斗争性解决:通过对立面的斗争,消除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非斗争性解决:通过妥协和调整,达到矛盾的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矛盾解决方式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存在和作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矛盾解决方式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矛盾的类型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矛盾的类型和特点;•矛盾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矛盾的定义与分类•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分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2. 矛盾的特点与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矛盾的发展性和替代性。
3. 矛盾的解决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矛盾的发展性和替代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导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矛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存在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矛盾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矛盾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介绍矛盾的特点与作用,让学生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性;•阐述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调和、妥协、冲突和转化等。
3. 实例分析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类型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拓展应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找出身边存在的矛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中提问、讨论和习题的形式,评价学生对于矛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黑板、粉笔•教材或参考书籍•提供矛盾的实例七、教学实施计划•第一课时:导入矛盾的概念,讲解矛盾的定义与分类;•第二课时:讲解矛盾的特点与作用;•第三课时:阐述矛盾的解决方法,进行实例分析;•第四课时:拓展应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以上是一份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矛盾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矛盾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包括导入与引导、知识讲解、实例分析、拓展应用等环节,通过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包括黑板、粉笔、教材或参考书籍以及提供矛盾的实例。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掌握矛盾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3.熟练掌握矛盾的辩证法处理方法;4.能够运用辩证法处理矛盾,解决实际问题;5.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矛盾的概念、类型和特征;2.矛盾的辩证法处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1.矛盾的辩证法处理方法;2.运用辩证法处理矛盾,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示范演示法;3.探究式学习法;4.小组讨论法;5.问题情境法。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是概念的范畴,是哲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
因为矛盾推动着事物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前进,而没有矛盾,世界就会停滞不前。
第二节:矛盾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1. 矛盾的基本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和斗争。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占次要地位的方面。
2. 矛盾的类型矛盾可以分为对立矛盾和非对立矛盾,对立矛盾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某些条件下互相排斥、互相矛盾;非对立矛盾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某些条件下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并不互相排斥、矛盾。
3. 矛盾的特征矛盾的特征包括对立性、统一性、普遍性和主导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的联系是以斗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是普遍而永恒的;主导性是指在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对于矛盾的另一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第三节:矛盾的辩证法处理方法1. 正确认识矛盾正确认识矛盾是理解和把握矛盾本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矛盾,才能够准确地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①矛盾的含义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①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②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教学重点及难点】1.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并用智力快车,引出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讲授新课: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板书)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板书)播放视频《自相矛盾》思考:为什么当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的时候,他却哑口无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总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2个方面,这2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板书)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板书)学生列举关于矛盾的例子教师总结学生阅读教材67页矛盾的对立属性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这就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冲突是事物开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第九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其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冲突是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逻辑依次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冲突的定义──冲突的两个根本属性──冲突的同一性──冲突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世界。
其次目,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
这一目的逻辑依次是:事事有冲突,时时有冲突──成认冲突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冲突的特别性及其三层含义──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关系──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关系原理是冲突问题的精华。
最终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表达了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详细的历史的结合。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冲突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学问,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识记冲突的含义,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理解冲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实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相识和把握事物的实力,理解冲突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改变和开展。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活动体验及身边的热点等,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敢于直面冲突的存在,勇于成认和揭露冲突、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冲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冲突的概念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冲突的普遍性与特别性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的根本理念,倡议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溢教学民生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开展的实力。
探究分析法:老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意参加,强调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中美关系如何体现矛盾的同一性?(2)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引导讲解)通过对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
学生举例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讨论发言生的掌握程度训练学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教材漫画: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
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幻灯展示并讲解。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
幻灯展示讲解:普遍性 (共性、一般)都含果酸、维生素、糖类、多汁、味甜的果实特殊性(个性、个别):味道、形状、颜色等不同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课堂小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知识结构构建梳理知识七、板书设计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同一性的含义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梳理知识八.教学反思(一)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教学。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设计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让学生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应用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自觉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升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水平与能力,真正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相结合;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法。
四、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五、课的类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堂探究: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青﹨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探究提示: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二)讲授新课(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教学设计: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课时)
7.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8.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矛盾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教学设计: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是பைடு நூலகம்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基本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并能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学会在分析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练习:结合课堂练习的选择题,自行设计一组关于矛盾基本概念、特点的选择题,进行自我检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案例分析: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具体案例,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要求报告内容包括:案例描述、矛盾分析、解决方案及预期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进入高中阶段,他们在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对于矛盾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理解矛盾概念时,容易出现混淆和片面认识,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实例,帮助他们化解疑惑,深化理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本框题地位本框题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学生分析“矛盾”一词对高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巴尔扎克
2、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 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09·全国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
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
分为冬和夏、春和
秋” ······
——赫拉克利特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
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
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
分为冬和夏、春和
秋” ······
——赫拉克利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磁注铁意是点一1个:矛矛盾盾统是一体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 这立个统统一一体始内终,是存不在可着分N、割S的两极,,只N统、一S两不极对互立相或排 斥、只互对相立斗不争统,一在哲,都学不上是叫对矛立盾;关系。
【答案】 (1)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 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 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 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 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
(3)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 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猫和老鼠有着天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 猫则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眼则可 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 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矛盾双方 () 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统一是绝对的,不变的 C.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 D.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矛盾分析法,能够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矛盾的定义与分类2. 矛盾的基本属性3.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 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5. 矛盾观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矛盾分析法的运用,以及矛盾观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矛盾的基本概念、属性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矛盾观分析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矛盾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矛盾的思考。
2. 讲解矛盾的基本概念:解释矛盾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属性。
3. 讲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阐述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
4. 教授矛盾分析法: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矛盾观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矛盾观的理解和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矛盾观的理解。
9.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与应用:1. 矛盾观的实际应用:探讨矛盾观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2. 矛盾观的现代意义:分析矛盾观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的指导作用。
七、教学实践:1. 案例研究:选择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写作、分析等作业,巩固学生对矛盾观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案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与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就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就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
)瞧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就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就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就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
《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一回事不?为什么?《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与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与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她敢剪不?”请问:1、她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就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因此,结论就是“不敢剪”。
剪断绳子的后果会就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与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B.福就是祸之所倚,祸就是福之所伏C.失败乃成功之母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课本68页的相关连接)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就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不就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与老鼠就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瞧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与老鼠就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您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她事例不?提示:猫与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与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与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就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就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就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就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与对立。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就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与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与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矛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她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设计情境:下面的漫画您能认出她们就是谁?影星:成龙歌星:周杰伦节目主持:李咏影星:张曼玉设问:(1)瞧了上面五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您发现了什么?(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您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与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东部就是“人口众多” ,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与阻力;西部则就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就是潜在的资源财富。
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导出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漫画“吃水果”。
您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苹果、橘子、雪梨……马白马、黑马、黄马……(共性) (个性)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就是各不相干的,而就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您能举例不?您就是男性世界所有男性(个性)(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您就是女性世界所有女性(个性)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就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