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见唐写本《世说新语》。后加
偏旁作“你”,《玉篇》《广韵》已记 21
第二组:戎;见于《诗经》,乃方言产 物。 (1)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民劳》 第三组:而、乃;【二字一声之转】一 般作定语。,也有例外。 (1)《尚书·康诰》:“朕心朕德,惟乃 知。” (2)《左传》:“余知而无罪也。” (3)《史记》:“必欲烹乃翁,幸分 我一杯羹。”《汉书》作“而”;
11
古汉语虚词的研究 (一)、辞训式的研究; 第一种,训诂方法。如:
12
(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
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
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
来” (卢以纬《助语辞》)
(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
辞,见其不能也。” (袁仁林《虚
字说》)
(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
5
如: “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 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 畜民。【若】汝有戕则在乃心, 【则】我先后【必】绥【于】乃 祖乃父。【若是,则】乃祖乃父 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 死。”
6
虚词来源有三: 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 乌,孝鸟也。——借为叹词。 焉,焉鸟,出于江淮。——借为 合音词,“于之”。 而,頰毛也。——借为连词。 则,等划物也。——借为连词。
18
结论: “我”字用法最全,时间最长, 最为稳定。 “余”字最初作主语。 “吾”最初用“鱼”,金文用 “ ”;《尚书》用“吾”二次。 《诗经》不用吾字。
1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春秋之后,“吾”的使用范围扩大。可
作主语、定语、兼语,宾语等;如:
(1)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2、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 刘淇《助字辨略》序说: “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 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盖以 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 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 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 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讨论可阙如乎?”
3
(唐)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 “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 音以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 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 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 加之则章句获全。” 《宋稗类钞》载欧阳修《昼锦堂记》 原文:“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
《论语·先进》
(3)吾问焉而不吾告。《庄子·达生》
(4)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也?
《庄子·盗跖》
(5)何由知吾可也?《孟子》()
(6)待吾为子杀之。《墨子》
20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一组:“女(汝)、尔、若;”
“女”作主语、宾语;“尔”作定语; “汝”有感情色彩,如: (1)见公卿,不为礼,皆汝之。《隋 书·杨伯丑传》 (2)祢衡与孔融为尔汝交。《后汉 书·文士传》 “若”在殷商时代产生。 “尔”最初作“爾”,中古时期作
16
第二节 古汉语代词的用法及特点 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一)第一人称代词: 《尔雅·释诂》:“卬、吾、台、予、
朕、身、甫、余、言,我也。”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
卜、阳、予也。”
17
例证: (1)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匏有 苦叶》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 誓》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 (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葛覃》 (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谷风》
乡。” (两个“而”字乃后加)
4
第二、古汉语虚词的特点与研究
1、由少到多,来源不一
王世舜《尚书译注》说: “和《左传》《国语》不同,《尚书》不 用或很少用‘也、乎、哉’一类的文言虚词, 而这些文言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气的。运用这些虚词,不仅可使语义明确, 而且也可使句子琅琅上口,显得通顺流畅。 《尚书》中不用或很少用这些文言虚词,所 以显得非常拗口。”
也”
“皆,俱词也。”……
14
第二种,语法的方法 吕叔湘《文言虚字》; 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 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 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 如:丁声树:释弗不;
15
四,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 第一、 三定:
定性【词性】、 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 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 第二,分析比较,舍同求异。 第三,突出重点,解剖麻雀。 【最常用的30~50个】
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
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
(刘淇《助字辨略》)
13
这种方法源远流长。
《墨子》:“或也者,不尽也。”
“假者,今不然也。”
《尔雅》:“朕、余、躬,身也” 。
“粤、于、爰,曰也。”
《说文》 “乎、语之余也。”
“兮、语所稽也。”“者,别事词
也。”
“宁、愿词也。”“乃、曳词之难
9
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 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 其中用“女(汝)”字137次; 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 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
10
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如: 之(1)代词;(2)助词;(3)连词; 以(1)介词;(2)连词;(3)助词; 而(1)代词;(2)连词;(3)助词; 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 有多种含义。 如:“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 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 一、古汉语虚词概说
1
第一,掌握古汉语虚词的作用
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 【副364个,介77个,连85个,助70个,叹23 个,代58个,助动23个,不定数3个】
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 高的是虚词。
之——5248次,占1/80;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7
二是实词虚化。如: 为,役作。——介词,替,给; 益,水溢出。——副词,更加, 越发。 颇,头偏也。——副词,偏颇。 本,植物下基。——原来,本来。
8
三是通用假借。如: 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 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 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 词) 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