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和原子核PPT课件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PPT课件
电子的能级
电子在原子中具有不同的能级,每个 能级对应不同的电子轨道和能量状态。
电子的运动
电子在原子核外以极高的速度运动, 形成“电子云”或“概率分布”。
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
电荷平衡
原子核的正电荷与电子的负电荷 相互平衡,使得整个原子呈电中
性。
引力与斥力
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引力使得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周围, 斥力则使得电子不会塌缩到原子核 中。
电负性是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 相对大小的标度,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 属性越强。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根据已知元素的性质和周期律, 可以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指导新材料的研发
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 可以指导新材料的研发,如超导 材料、半导体材料等。
指导化学反应
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 可以指导化学反应的进行,如选 择合适的催化剂、反应条件等。
3
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发现电子后,提出原子由带正电的“面包”和嵌 在其中的带负电的“葡萄干”(电子)组成。
原子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01
02
03
理解物质本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 元,研究其结构有助于理 解物质的本质属性。
推动科技发展
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为量 子力学、核能利用、材料 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原子半径
电离能
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原子半径越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电离能的大小反映了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 度,电离能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元 素的金属性越强。
原子的结构完整版PPT课件
工业领域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材料 检测、无损探伤、辐射加 工等。
其他领域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还可用于科 学研究、环境保护、农业 生产等领域。
放射性同位素对环境影响及安全防护措施
对环境影响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射线会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危害,如污 染空气、水源和土壤等。
安全防护措施
为了保障人类和环境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如合 理选址、屏蔽防护、废物处理等。
放射性同位素概念及来源
放射性同位素定义
01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位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
并转变为另一种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来源
02
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类型
03
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应用
医学领域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诊断 和治疗疾病,如放射性碘 治疗甲状腺疾病、PET扫 描等。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中间部分, 包括3~12列的元素。它们具有 多种氧化态和丰富的化学性质, 是构成众多合金和催化剂的重要
成分。
稀有气体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位于周期表的最右 侧,它们具有稳定的8电子构型 (氦为2电子构型),化学性质 极不活泼,一般不易与其他物质
发生化学反应。
04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 力
化学键类型及特点
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一般来说,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点 、沸点越高,密度越大,硬度也越大。例如,氢键的存在使得水的熔沸点异常高,范德华力则主要影响由分子构 成的物质的物理性质。
05
原子光谱与能级跃迁
1.1.1 原子核 核素(33张PPT)
对于原子来说: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
自主阅读
自主检测
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一般用符号 X 表示,字母表示意义如下:
如
12
6
C 表示质量数为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自主阅读
自主检测
二、核素
1.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类原子。
3.同位素
2.乙图中两微粒的不同点是什么?两微粒之间属何种关系?
3.丙图中两微粒属于同位素吗?为什么?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情景引入
知识点拨
典例引领
探究提示:1.相同点:两微粒的质量数相同。
不属于同种元素。
2.不同点:中子数、质量数不同。
二者互为同位素。
3.不属于同位素。
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核素,而图中的两微粒是分子,两者属于同
C.238
94 Pu 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144
240
238
D.94 Pu 和 94 Pu 互为同素异形体
238
240
2,A 项错误;238
94 Pu
240
解析: 94 Pu 和 94 Pu 的质量数之差为
2.质量数
自主阅读
自主检测
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一般用符号 X 表示,字母表示意义如下:
如
12
6
C 表示质量数为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自主阅读
自主检测
二、核素
1.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类原子。
3.同位素
2.乙图中两微粒的不同点是什么?两微粒之间属何种关系?
3.丙图中两微粒属于同位素吗?为什么?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情景引入
知识点拨
典例引领
探究提示:1.相同点:两微粒的质量数相同。
不属于同种元素。
2.不同点:中子数、质量数不同。
二者互为同位素。
3.不属于同位素。
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核素,而图中的两微粒是分子,两者属于同
C.238
94 Pu 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144
240
238
D.94 Pu 和 94 Pu 互为同素异形体
238
240
2,A 项错误;238
94 Pu
240
解析: 94 Pu 和 94 Pu 的质量数之差为
2024版高一化学原子结构PPT课件图文
波函数性质
波函数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如连续性、有限性、单值性等。此外,波函数还需要满足归一化 条件,即粒子在全空间出现的概率总和为1。
2024/1/25
波函数与电子云模型关系
波函数与电子云模型密切相关。在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波函数决定了电子云的形状和分布。 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电子的波函数,进而得到电子云的分布。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 PPT课件图文
2024/1/25
1
目录
CONTENTS
• 原子结构基本概念 • 原子核结构与性质 • 电子云模型与波函数理论 • 元素周期律与化学键合性质 • 实验室制备和检测技术 • 原子结构在生活和科技中应用
2024/1/25
2
01 原子结构基本概念
2024/1/25
3
原子定义与组成
放射性衰变遵循指数衰变规律, 即衰变速度与剩余原子核数量
成正比
放射性衰变产生的射线具有穿 透能力和电离能力,对人体和
环境有一定危害
2024/1/25
9
射线类型及其特点
01
02
03
04
α射线
由氦核组成,带正电荷,质量 大,电离能力强,穿透能力弱
2024/1/25
β射线
由电子组成,带负电荷,质量 小,电离能力较弱,穿透能力
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列,其中8、9、 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其余每 个纵列为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024/1/25
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每个周期中元素的性质具有相似性。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变化,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6
02 原子核结构与性质
2024/1/25
核物理基础ppt课件
37
衰变能与β粒子动能
衰变能: Ed (mx my - me )c2 E E Ey
衰变能的分配:
反冲核
β粒子 中微子
β衰变特点
电子:
放出的射线是电子
能量连续: 从很低能量到接近衰变能
穿透力不强:纸张,铝箔
伴随粒子: 中微子,穿透力极强!
韧致辐射: 屏蔽材料选择
234U、 235U 、 238U 同量异位素: 40Ar、 40K 、 40Ca
23
二、放射性
24
放射性
•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某种粒子或射线的现
象,称为放射性。
• 放射性不受物理、化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是原子核的内在特征。
25
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贝可勒尔(H.Bequerel) 发现铀矿能发射出穿透力很强 的不可见射线,并使照相底片 感光。
5
原子结构模型
6
原子模型 类似太阳系
• 太阳-原子核 • 行星-核外电子
7
原子核
• 组成:
质子 + 中子
• 数目:
Z个质子, N个中子
• 质子电荷: +e
• 原子核电荷: +Ze
• 中子电荷: 不带电
8
原子核外电子数
• 原子电中性: 整体对外表现出来的电荷为0 • 核外电子数: 等于核内质子数 Z
核物理基础
1
主要内容
一、原子与原子核 二、放射性衰变 三、核反应 四、核裂变与核聚变 五、人工放射性及其生产
2
一、原子与原子核
3
物质结构
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每一种原子对应一种化学元素(Z一定)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原子物理学》PPT课件
R
40 2Z 1.44fmMeV/0.1nm 3105 Z rad
E (MeV)
E
15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4)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4)
–电子对α粒子的偏转的贡献(对头撞)(1)
动量、动能守恒
m v0 m v1 meve ,
1 2
m v02
1 2
m v12
1 2
meve2
2
28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3)
• 空心圆锥体的立体角 ~ d
ds 2 r sin rd ;
d
ds r2
2
sin d
2 b | db
A
|
a2d 16 Asin4
2
29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4)
• 薄箔内有许多环: 核 ~ 环;
• 薄箔体积: At; 薄箔环数: Atn • 粒子打在Atn环上,散射角 相同
• 一个粒子打在薄箔
上被散射到 ~ -d
的几率
dp(
)
16
a2d
4
Asin
nAt
2
30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5)
• N个粒子打在薄箔上测量到 ~ -d 的粒子数
dN
N a2d 16 A sin 4
nAt
ntN
1
4 0
Z1Z2e2 4E
2
d
sin4
2
2
• 微分截面(卢瑟福公式)
–重复散射也不会产生大角度
• 重复散射为随机, 平均之后不会朝一个方向 特别不会稳定地朝某一方向散射
–汤姆逊原子模型与实验不符!
18
40 2Z 1.44fmMeV/0.1nm 3105 Z rad
E (MeV)
E
15
1-2-3 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4)
• 带正电物质散射(汤氏模型)(4)
–电子对α粒子的偏转的贡献(对头撞)(1)
动量、动能守恒
m v0 m v1 meve ,
1 2
m v02
1 2
m v12
1 2
meve2
2
28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3)
• 空心圆锥体的立体角 ~ d
ds 2 r sin rd ;
d
ds r2
2
sin d
2 b | db
A
|
a2d 16 Asin4
2
29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4)
• 薄箔内有许多环: 核 ~ 环;
• 薄箔体积: At; 薄箔环数: Atn • 粒子打在Atn环上,散射角 相同
• 一个粒子打在薄箔
上被散射到 ~ -d
的几率
dp(
)
16
a2d
4
Asin
nAt
2
30
1-3-2 卢瑟福公式的推导 (5)
• N个粒子打在薄箔上测量到 ~ -d 的粒子数
dN
N a2d 16 A sin 4
nAt
ntN
1
4 0
Z1Z2e2 4E
2
d
sin4
2
2
• 微分截面(卢瑟福公式)
–重复散射也不会产生大角度
• 重复散射为随机, 平均之后不会朝一个方向 特别不会稳定地朝某一方向散射
–汤姆逊原子模型与实验不符!
18
《原子结构与性质》课件
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等。
氢键的形成
02
当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上有一个孤对电子时,它可以与另一
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上的氢原子之间形成氢键。
氢键的特点
03
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
和溶解度等性质。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化学键合理论
共价键合理论
共价键合理论概述
共价键合理论是化学键合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原子之 间如何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
键。
共价键的形成
当两个原子相互靠近时,它们各自 提供电子,形成一个或多个共用电 子对,这些电子对将两个原子紧密 结合在一起。
共价键的类型
根据电子云的分布和重叠程度,共 价键可以分为非极性键、极性键和 离域大π键等类型。
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
指物质吸收光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 能级而产生的光谱。吸收光谱中的暗 线与原子的能级有关,可用来研究原 子结构。
发射光谱
指物质通过加热、放电、激光等方式 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而释放光子产 生的光谱。发射光谱中的亮线与原子 的能级有关,可用来研究原子结构。
线光谱与连续光谱
线光谱
指由稀薄气体或金属蒸气所发出 的光谱,由不连续的线组成。每 一条线都对应着某种特定的波长 ,反映了原子能级跃迁的规律。
连续光谱
指由炽热的固体、液体或高压气 体所发出的光谱,其特征是谱线 密集且连续分布,反映了原子能 级跃迁的复杂性。
原子能级与光谱项
原子能级
指原子内部各个状态的能量值,由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 量子数决定。原子能级是描述原子状态的重要参数,决定了 原子的光谱性质。
离子键合理论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0-2 α粒子散射实验
.
图10-3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4
1910年12月,卢瑟福对大角度散射过程 的受力关系进行计算,得出一个新的原子结 构设想——原子有核模型,如图10-4所示。
他认为 粒子是在同作为靶的金属箔的原 子一次碰撞中改变其方向的,因此原子中有 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带正电荷的原子 核,它对带正电荷的 粒子的很强的排斥力使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其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 一,核外是很大的空的空间,带负电的、质 量比核轻得多的电子在这个空间里绕核运动。
图10-4 卢瑟福原子模型
.
5
1919年,卢瑟福 粒子去轰击氮、氟、钾等元素的原子核,结果都发现有一种 微粒产生,电量是1,质量是1,这样的微粒正是质子。因此,人们断定,质子是原 子核的组成部分。
一开始,人们认为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的。但是,这不能解释核的质量和原 子核所带的电荷量。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那么,某种原子核的质量与质子 质量之比,应该等于这种原子核的电荷和质子电荷之比。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原子 核的质量与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核的电荷与质子电荷之比。
原子核常用符号
A Z
X
表示,其中X为元素符号,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
为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例如,42 He 代表质子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92235 U 代
表电荷数为92、质量数为235的铀核。
.
7
卢瑟福是因何提出原子有核模型结构的?
.
8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学说很好地解释了 粒子散射实验,初步建立 了原子结构的正确图景,但是和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既然核外 电子没有被库仑力吸引到核上,它一定以很大的速度绕核运动,这样电 子会不停地辐射能量,自身的能量不断减少,最后“跌落”在原子核上,但 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
3
卢瑟福从1904年到1906年6月,做了许多 射线通过不同厚度的空气、云母片和 金属箔的实验。英国物理学家W.H.布拉格在1904-1905年也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 发现,在此实验中 射线速度减慢,而且径迹偏斜了(即发生散射现象)。
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青年研究生马斯顿于1909年3月用镭作放射源,进行 粒子穿射金属箔(先后用了金箔和铂箔)的实验,精心测量数量极少的大角度散射 粒子,如图10-2所示。结果发现约有八千分之一的入射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偏转 角平均为90°,其中有的甚至反弹回来,如图10-3所示。 粒子的这种超过90°的反常 的散射现象,使卢瑟福十分惊讶,虽然他事前对大角度散射做过一些推测。
.
1
电子发现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电子是一切元素的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电中性的,这表明原子中还有与电子的电荷等量的正 电荷,所以,研究原子的结构首先要解决原子中正负电荷怎样分布的问题。 从1901年起,各国科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
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原子模型,是J.J. 汤姆生于1904年提出的“电子浸浮于均匀正 电球”中的模型。他设想,原子中正电荷以 均匀的密度连续地分布在整个原子中,原子 中的电子则在正电荷与电子间的作用力以及 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的作用下浮游在球内, 这种模型被俗称为“葡萄干布丁模型(枣糕 模型)”,如图10-1所示。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 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这 种元素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的发现对于近代物 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这个矛盾表明,从宏观现象总结出来的经典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微观 粒子。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年)突破了经典物理学 的局限,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其主要内容为:
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 定的,这些状态叫做定态。在每个状态中,原子的能量值都是确定的, 这个能量值叫做能级。
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粒子,质量和质子相等,但是不带电, 他将这种粒子称为中子。卢瑟福的这种猜想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精确 的测量表明,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于质子的质量。发现中子以后,人们很快认识到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释。
.
6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 核子。原子核所带的电荷等于核内质子所带电荷的总数,叫做原子核的质子 数,也称为电荷数,用Z来表示,原子核的质量数用A表示。
.
9
原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 能级。原子在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 放出一个光子;在吸收一个光子或通过 其他途径获得能量时,则由低能级向高 能级跃迁,如图10.
10
通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的能级,这时原 子的状态叫做基态。给物体加热或者有光照射物 体时,某些原子能够从相互碰撞或从入射光子中 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这时原子 的状态叫做激发态。由于原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 所以原子在跃迁时吸收或辐射的能量都不会是任 意的,这个能量等于原子跃迁时始末两个能级间 的能量差。以氢原子为例,如图10-6所示,如果 它的基态能量E1算是 13.6 eV,那么它的激发态的 能量E2、E3、E4∙∙∙∙∙∙分别为3.4 eV 、1.51 eV、 0.85 eV ∙∙∙∙∙∙当它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 辐射出的能量为 。
图10-6 氢原子的能级图
.
11
1.如何用玻尔理论来解释原子的发光现象? 2.氢原子从第二个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能量是多少?
.
12
原子核不仅具有复杂的结构,而且能够发生变化。天然放射现象就是原子 核的一种自发变化。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 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 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图10-1 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
2
汤姆生还认为,不超过某一数目的电子将对称地组成一个稳定的环或球 壳;当电子的数目超过一定值时,多余电子组成新的壳层,随着电子的增多 将造成结构上的周期性。因此他设想,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或许可用这种电 子分布的壳层结构作出解释。但他的原子模型很快被进一步的实验所否定, 因为不能解释 射线的大角度散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