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为政以德》〔重点版〕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

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5、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7、百姓足,?百姓不足,?三、字词注音: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政〔dǎo〕冉有仆.〔pú〕庶.矣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将伐颛臾..〔zhuānyú〕焉用彼相.〔xiàng〕相.夫子〔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中〔dú〕近于费.〔bì〕盍.彻乎〔hé〕南宫适.〔kuò〕羿.善射〔yì〕奡.荡舟〔ào〕禹稷.躬稼〔jì〕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论语》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以德

• 意义阐释:
•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 「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 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 要充足,国防、警察、军队这些,我们现在讲的国家 机器,这个要强大。还有一个,就是「民信之矣」, 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 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所以谈到政治、 治国,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 常有必要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
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
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
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 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
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 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 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 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 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 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 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 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去食一 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
从古到今,食粮、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知人善任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高举义旗,反抗 暴秦,平定了天下。登基做皇帝后,在洛阳南 宫摆设的酒宴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运筹策划于帷帐之内,能够决定胜利于千里 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 应粮饷,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 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正确任用他 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只 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信用他,这就是他被我 打败的原因。
⑤大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⑥祸起萧墙: 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
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 成祸患。
⑦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
讨。
⑧风行草偃: ⑨化若偃草: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 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 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 蒙山的主祭者)。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1)德:道德、德性、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围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必然的方位,而群星都会围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若是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那么。

这也是咱们此刻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那个地址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围绕在他身旁。

反之,那么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显现如此的时期:每次碰到如此“无为”的统治者,便会显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归纳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心义。

觉后者说明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用心致志不分心,在那个地址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能够用一句话来归纳它,确实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确实是“All in one”或“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说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那么,也是咱们此刻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方式。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为政篇导读】钱穆曰:孔门论学,最重人道。

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

《论语注疏》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德行,就像天上的北辰,安坐其处,众星绕向它而旋转。

”【释词】为政:治理国家,实施政治。

以德:治国者要以德行为根本来治理国家。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而不失,谓之德性。

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

譬如:比如。

北辰:即天枢、天心,天之中,也叫北极,居北方。

北辰是无星处,不当视作“北极星”。

“凡天之无星处曰辰”。

古人认为天体圆,北辰天心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成周洛阳之地为地之中,在此处观北极处地36度,南极入地亦36度,中国在赤道北,只见北极。

居其所:安坐其处。

所,处所。

共:即“拱”,环拱围绕。

朱子曰: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治国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修养自己,方可治国平天下,以自己之德行,为其下之表率,为天下之表率,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有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之:指北辰天心。

【先贤精义】王夫之曰:辰非星,星非辰也。

北极有其所而无其迹,可以仪测而不可以像观,与南极对立,而为天旋运之纽。

秦蕙田曰:北极,天之至中。

谓之辰者,无星而有其位也。

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今皆谓之赤道。

……“赤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不附丽而行也。

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道之极耳。

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也。

李惇曰:天行至健,其南北两端不动处,如门之枢。

雷学淇曰:北极亦非不运动,但居其所而不移耳。

犹之圣人治天下,但见其垂衣裳而天下治,不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其劳心者无已时也。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没有羞耻心。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与“高尚”相 对(形容词) 有耻且格: 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 悦诚服
无 耻:
思考:本章孔子提出了哪些治国方针?
政(政令)和刑(刑罚)
德(道德)和礼(礼教)
对比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 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用法令规定人民不能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 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 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 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 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 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 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 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第一章:譬如 共之 第二章:道之以政
第三章:冉有
第六章:颛臾 柙
既庶
社稷 椟
第五章;道千乘之国
何以伐为 虎兕
近于费 第十章:偃 奡荡舟 躬稼
第八章:盍彻乎
第十二章:南宫适 羿善射
文本研习(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以,用。(状语后置)以德为政 譬 如:Pì 比如、就好像 所:处所,位置。 共:通“拱”,环绕的意思。
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 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 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 “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 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 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 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 民族真正可悲的。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及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 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 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 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 的关系。 •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 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
二、克己复礼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 和祭祀祖先。“禮”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 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 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 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 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复习提要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论语》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纂的意思。 论语》成于众手, 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 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经过 的内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 论语》 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程。《论语》没有严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 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 章与章之间、 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章 节出现。 节出现。

《论语选读》每课的成语

《论语选读》每课的成语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Maokesheng1、为政以德节用爱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陈力就列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6.1)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就担任一定的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成语义:依据自己的才能担当一定的职务,各就其职位尽力。

持危扶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6.1)翻译:遇到危险却不扶持,摔倒了却不搀扶起来,那么用你辅佐什么呢?成语义:扶助将要倾倒的。

比喻扶持大局。

分崩离析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1)翻译:现在仲由和冉有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处的人不归服,而不能使他们来归服;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计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成语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既来之,则安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16.1)翻译: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礼乐道德来教化他们,使他们来。

既然来了,就应该使他安定下来。

成语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开柙出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6.1)翻译:老虎一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祭祀玉器在木盒中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成语义:原指看管虎的人未尽责任。

后也用来比喻放纵坏人。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翻译:我担心季孙所应该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成语义:祸害从内部发生。

足食足兵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人民信任政府啊。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02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论语·为政篇》

《论语·为政篇》
❖ 注释 :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 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 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 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 意为饮食、吃喝。
❖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 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 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 孝了吗?”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
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 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 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 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 取信于人。
❖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 ,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 论学问的言行。
❖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 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 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 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 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 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 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 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 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这里犯了空想家的错误,统治者要管理奴 役百姓刑律在建国之初就必然存在,而孔子只是进行政治改良,对 政治现实作出建议和开药方。他并不是以国家制度的肈建的身份对 刑律表示歧视。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1.子z ǐ 曰yu ē :“为w éi 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 (1),譬p ì 如r ú 北b ěi 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 所su ǒ (3)而ér 众zh òng 星x īng 共g òng (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 :“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 (2)之zh ī,曰yu ē:“思s ī 无w ú 邪xi é (3)。

”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3. 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 政zh èng ,齐q í (2)之zh ī 以y ǐ 刑x íng,民m ín 免mi ǎn (3)而ér 无w ú 耻ch ǐ (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 且qi ě 格g é(5)。

”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相关内容,其全篇原文如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 ,譬如北辰(2) ,居其所(3) 而众星共(4) 之。

”【注释】(1)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 北辰:北极星。

(3) 所:处所,位置。

(4)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孔子说:“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

朱子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这叫为政。

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

为政的意思,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

它的意思,「政者,正也」。

「正人之不正」, 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

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夫子就讲,「政者,正也」。

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

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

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

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

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

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

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

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为政全文及译文

论语为政全文及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 那样,自己居于必须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四周。”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 者假如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围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 对政治生活的确定作用,主见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那么。这是 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局部,说明儒家治国的根本原那么是德治,
第2页 共10页
(1)道:有两种说明: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 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幸免、躲避。 (4)耻:羞愧之心。 (5)格:有两种说明:一为“至”;二为“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运用刑法来约束他们, 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 引导百姓,运用礼制去统一百零一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愧 之心,而且也就守规则了。”
第6页 共10页
文采纳第三种说法。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岁。 (2)养:音yàng。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 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假如不故意 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分呢?”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 521 年,比孔子小 30 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看法和问题。
第8页 共10页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探讨学问的言行。
孔子说:“我成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看法和疑问, 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觉他对我所 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 ‘思想纯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是否 矛盾?
2、谈谈你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7)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9)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0)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11)有若对曰:“盍彻乎?”
(1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
(14)草上之风,必偃。
(15)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6)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5、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必偃。”
6、 自古皆有死,。
7、 百姓足,?百姓不足,?
、字词注音:
道之以政(dao)冉有仆(pu)
将伐颛臾(zhuanyu)焉用彼相(xiang)出于柙(xia)毁于椟中(du)
南宫适(kuo)羿善射(yi)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6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政
1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信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相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过
1求,无乃尔是过与?
以:用
以:按照,根据
以:把
以:因为,凭
以:来,用来 以:来 以:而且
以:用
而:表顺承。可不译 而:表转折。却,但是 而:表并列,并且,而且 而:表转折,却 而:表并列,并且 而:表转折,却 而:表转折,却
而:表转折,却
而:表并列,而是 而:表转折,可是 而:表修饰,不译 而:表转折,却 而:表并列,并且
(1) 既庶矣,又何加焉?焉:语气词,呢
(2)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焉:疑问代词,哪里
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使民以时(状语后置句)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句)
(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主谓倒装句)
(5)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介宾前置句)
六、思考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17)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
(18)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四、虚词整理: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7)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为:读wei,替,给 为:读wei,替,给
政:国政
政:法制,禁令
信:信任
信:信任
信:诚信,恪守信用
相:扶盲人走路的人 相:辅佐
过:责备,批评
过:错误
齐:整治
格:至,来。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适:至去。庶:人口众多。
必:假如,如果
敬事:做事严肃认真。节用:节约用度 使民:役使百姓。
疾:厌恶,憎恨。辞:找借口。
1、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富之教之”是就统治者的治国理念而言,作为统治者,应通 过兴农桑等措施让百姓衣食丰足,然后再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 素养。这样社会就能康乐安定。“去食留信”是就民众的价值取向而言,作为精神性的 个体,应该具有舍生取义的道德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
1、 子曰:“为政以德,,。”★
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
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今
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2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5、解释其他字词:
(1)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读wei,治理(国政) 为:封为,作为 为:语气词,呢 为:成为
(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2)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4、解释一词多义:
为: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临之以庄,则敬

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
萧墙之内:内部
徒:同一类的人。攻:批评,指责。 年饥:年成不好。用:用度。
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
虽:即使
就:亲近
上:加。偃:倒下,倒伏。
敬:做事严肃认真。忠:做事尽心竭力。
劝:做事勤勉努力。
举善:选用优秀的人才
躬稼:亲自耕种
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代指国家
《为政以德》(重点版)
、核心解读: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 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 “为政以德”的主张。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 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 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 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 为政之道。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 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